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

2024-02-10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第1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导向,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可较好整合国内资源、优化环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节能减排任务更加显得迫切急需,对于中国汽车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对于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清洁动力车已经是箭在弦上,而对于汽车企业,抢占“绿色”制高点将成为下一轮市场竞争的决胜关键。

2007年9月26日,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组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内传统汽车企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主要关键零部件企业、能源公司主管领导,以及相关专家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科技部万钢部长到会并做了重要指示。他指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导向,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可较好整合国内资源、优化环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可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的扩散和转移,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他还表示科技部将会积极促进和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的建立。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汽车能源消耗是造成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全球石油压力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汽车消费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气候变暖问题已不容忽视。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达到67%)。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净缺口,2050年的供需缺口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两倍。与此同时,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全球已达成共识:交通能源转型势在必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机动车污染明显增加。目前有80%以上的一氧化碳和40%以上的氮氧化物的污染以及20%-30%的城市颗粒污染物,均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用“相当严峻”来形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据国际能源机构称,中国有可能于今年或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近年来,我国汽车业迅猛发展。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570万辆,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自主品牌轿车和汽车出口均出现大幅增长。预计2020年前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主要的汽车出口国之一。我国目前的汽车人均保有量还很低,2003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美国的2.5%(19辆),大约相当于美国90年前的水平,是世界上汽车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预计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1.5亿辆。但是,当我国刚刚到达汽车社会门槛,车用石油消费在石油总消费中的比例(1/3以下)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时(1/2以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石油供应的日益紧张。同时,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CO2排放也正在变成愈来愈严重的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争端将会愈演愈烈。这充分表明,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与交通能源问题将来势更猛、影响更大、挑战更加严峻。按传统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发展下去,不可持续,实现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是大势所趋。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始终是国家科技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挑战比发达国家会更加严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5年国务院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发展清洁汽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和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分别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

2007年6月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和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这在发展中国家还是第一个。同时指出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十分强烈,希望加强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技术和氢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国际技术转让与合作。

为推动清洁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其直接结果是全国目前拥有燃气汽车22万辆,加气站700余座,年替代石油150万吨。“清洁汽车行动”实施之后,天然气汽车的使用在我国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可以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8.8亿元,全国200余家单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实施。通过这一科技专项的推动,目前,我国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也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并形成产品;燃料电池汽车更是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我国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完全具备批量化生产的能力。

经过“十五”攻关,我国清洁能源的汽车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向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已有多种车型进入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电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技术进展。初步形成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控、单一燃料发动机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燃汽车应用规模扩大到30万辆,预计到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有可能扩展到近百万辆。燃料替代和其他燃料全面进入推广阶段,为“十一五”深入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技术储备。掌握了排放达到国3标准的汽柴油发电机电子控制技术和整车的匹配技术,开发出了柴油轿车产品,顺利开展了柴油轿车的示范运行,这些工作为传统燃油汽车及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节能减排的国家大环境下,与2006年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安排各方面的支持资金超过10亿元。该项目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研发电动汽车和代用燃料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系统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最终为建立节能与新能源自主研发体系,实现产业化技术的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并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已开发出纯电动燃料电池各类汽车样品、产品,并进行了深入的性能及可靠性考核新的一轮技术改进和优化设计,加强专利、设计、示范运行基础性的工作,努力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向实用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此外,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代用燃料发动机等零部件技术性能指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零部件的研发单位,正在由高科技研发企业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展。

清洁动力汽车唱主角

8月28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的“发展清洁型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到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客车、轿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将展现在奥运场馆。”万钢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有利于清洁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局面。国家发改委新颁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法规,为燃料电池汽车上路定点、定线、定位。科技部也制定了清洁汽车计划。他表示我国清洁汽车的使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08年奥运会上,作为科技奥运和绿色奥运标志之一,我们将实现主场馆区内零排放,馆区周边低排放,全北京实施‘国4’排放。”他说:“我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客车、轿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将展现在奥运场馆,这是产业化的前奏和序曲。”

目前,我国清洁动力汽车已经形成了3大“门派”:新柴油机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大家在技术上各有所长,但有一点共识却是统一的——清洁动力汽车势必成为10年之后汽车市场的主角。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认为:未来20年是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然而,新能源汽车要在短期内完全替代现有车辆是不现实的。在今后二三十年内,石油和内燃机在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将不会动摇。国家可以采用“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的双重战略,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应采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传统燃料汽车的燃油效率,发展先进柴油机技术和先进汽油机技术;另一方面要发展替代燃料技术和其它新能源汽车,发展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等技术。在近期,我国应以发展先进柴油技术为重点,提高传统内燃机技术的燃油效率;中期以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远期以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和第二代生物燃料为重点,对传统燃料汽车实行大规模替代。

从资源来源看,欧阳明高教授指出,中长期车用石油替代燃料的主体将来自3方面:煤基燃料、生物燃料、天然气燃料。到2020年,总量将可达到3000万吨以上,占车用燃料总消费的15%-20%。从车辆应用角度看,车用代用燃料主要有3类:含氧燃料、合成油和气体燃料。他指出,含氧燃料技术成熟,是近期推广应用的重点,一般以掺混使用为宜。合成油与现有车辆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全兼容,而且是一种优质的环保燃料,其技术也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从中长期看,合成油将成为一种主体代用燃料。而气体燃料又分为天然气、合成气、氢气3类。其中,天然气是近中期的重点;合成气是各种汽车新型燃料的原料气,在车用能源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氢气是一种原料来源广泛、尾气排放为零的环保燃料,是车用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之一。

柴油汽车:短期目标

过去15年,先进柴油机技术在国际上取得了明显进步并获得很大发展,当今的欧洲就是通过柴油技术实现了节能和环保的双赢,具有尖端技术的柴油车在节约能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柴油发动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连传统汽油车重点领域的豪华车和运动车也开始使用柴油发动机了,如奔驰E320柴油车和大众途锐V10 TDI柴油车。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大众汽车集团在今年3月已经宣布,继续推动柴油机技术的普及,投资生产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现代柴油机。轿车柴油机节能效果与汽油混合动力不相上下,而且大多数代用燃料都可用于柴油轿车。

国内对柴油机技术研究也颇有斩获。近期,清华大学已经自主发明了一种新型柴油电控系统,其柴油电喷系统与发动机电子管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将有效推进柴油动力系统的高效利用。

混合动力汽车:油耗与排放兼顾

混合动力汽车是介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一种形式,能够兼顾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污染。混合动力技术为汽车动力系统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平台,是联结现有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之间的桥梁。因此,有志于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厂商都把目光放在了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生产上。

奇瑞汽车在混合动力自主研发方面起步较早。早在2004年,奇瑞就启动了混合动力产业化项目,并与英国里卡多公司合作,开发出奇瑞BSG和 ISG混合动力车型。2005年,奇瑞推出了A5BSG车型,这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次可以量产的混合动力车型。据介绍,该款汽车是并联式中度混合动力车型,采用发动机和电机扭矩叠加方式进行动力混合,能够大幅度地改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此外,奇瑞还自主研发了ACTECO发动机。奇瑞董事长尹同耀表示:ACTECO将成为奇瑞发力清洁能源的动力基础。面对汽车能源的多样化,奇瑞还将加大研发力度,使ACTECO发动机能够适应灵活燃料、生物燃料的需要。

在自主创新方面屡有战果的华晨汽车也顺应时代,推出了名为中华尊驰的混合动力车型。上汽公司也表示,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开始小批量投产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并同步推进合资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客车的研发。

电动车:前途最看好

除了短期内可见利润的先进柴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之外,电动车的发展前途也为多数业内人士所看好。电动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车两种。

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研究起步很早,政府也非常重视。“十五”期间,燃料电池汽车开发被列入“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在燃料电池汽车开发研究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4亿。

2003年8月8日,国产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面世,标志着我国第一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轿车样车试制成功。此后,“超越二号”、“超越三号”相继诞生。目前,燃料电池轿车已进入小批量试制阶段。

清华大学则牵头承担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项目。欧阳明高教授介绍说,目前清华大学已积累了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整套相关知识产权和专用技术,在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评价、氢系统与氢电安全以及底盘电动化技术方面,掌握了系列化核心技术。现在,清华大学已生产出我国1-5号燃料电池客车,并将在“十一五”期间相继推出油电混合、气电混合和电电混合的动力系统和大客车产品。

欧阳明高认为:氢燃料电池系统是最具效率潜力的车用发动机,是车用动力系统一个理想的远期解决方案。我国应当把燃料电池大客车作为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突破口。

至于纯电动汽车,欧阳明高表示,微型纯电动轿车将是未来城市个人交通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轻型电动车2006年年产已接近2000万辆,随着它的迅猛发展和新型动力电池的大规模装车,其逐步升级是必然趋势。以此为基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纯电动轿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的定位就是满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小城市、中低收入人口的个人交通需求。

目前,清华大学已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动汽车。其设计概念是:最高车速50公里,乘坐1-3个人,整车重量小于500公斤,直接经济成本小于2万元。

欧阳明高表示,微型纯电动轿车从技术上说已无壁垒,关键是等待时机产业化的问题。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利刃。因物业管理是一新兴产业,目前还不够完善,它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加上物业管理的赢利微乎其微,因而很多物业管理企业都忽略了品牌的创立。事实上,在物业管理市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名牌企业,建优秀PM小区,现已成为我国PM企业的管理目标和奋斗方向。品牌能让人们保持忠诚和充分信赖,好的品牌能够传达出企业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建设部举办的“物业管理与ISO9001认证研讨会”,吹响了鼓励和推动物业管理企业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知名度,实施物业管理品牌战略的号角。现在企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未来几年,物业管理企业要在品牌塑造上下功夫,制定品牌策略,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关键词:品牌;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创新

文献标志码:A

一、品牌和物业管理品牌

目前,全国物业管理企业总数已超过2万家,更多企业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低价已使很多公司无法单靠物业管理费生存,而在高档物业市场,登陆不久的“洋物业”已开始伸手采摘丰硕的果实。大多管理落后的小型物业管理企业已陷入生计维艰,又遭消费者口诛笔伐的尴尬困境,物业管理市场的现状使竞争机制、打造行业品牌,引入到物业管理行业中。从而给消费者以更多选择机会,也给了物业管理公司规范发展的机会。先看一个例子:天津市金厦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天津市物业管理“十强”企业,具有天津市物业管理一级企业资质。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依法管理、服务第一、住户至上”的企业宗旨,发扬“开拓、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树立了“以人为本,以诚取信”的经营理念,创立了具有金厦特色的物业管理模式。目前,管理着高层、多层住宅小区及办公楼等多类型项目,同时,开展物业管理咨询、室内装修、房屋租售等多种经营。所管理的金厦里涉外小区获得了“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称号。几年来,公司不断开拓创新,先后实现了全市七个“第一”:第一家实行袋装垃圾;第一家成立小区居委会;第一家成立社区医疗保健中心;第一家业主大规模捐赠花木;第一家实行义务监督员制度;第一批名列榜首被评为“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第一家在全市首次大型公开物业管理项目竞标中一举夺标。实干精神和不断创新已成为金厦物业的品牌。由于品牌它才有今天一系列的成就。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第一名。品牌是在市场上突进的速度,是在群体中的脱颖而出。品牌是耀眼的招牌、显赫的身份,是综合品质的崇尚。它是对承诺兑现的程度,是精细工作的结果,是长期让消费者们感到满意的回报。品牌的组成包括企业和产品名称、产品质量、产品定位及宣传口号,等等。品牌是靠积累形成的,它需要塑造、维护、提升和再开发。物业管理品牌,是由物业的品牌跟管理品牌共同构成的。构成的要素主要有物业公司的声誉、形象以及形成和影响物业公司声誉、形象的一系列因素,包括物业公司的特殊名称(如响亮、引人注意、涵义深刻、来历特殊等)、注册资金、管理业绩、装备水平、社会评价、业主管理委员会的反映、政府意见等;负责人的管理经历、社会地位与影响力;管理层的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或技术等级,等等。此外,还包括公司物业管理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态度、服务深度等方面。

二、创建物业管理品牌的条件

可以设想,如果在物业管理公司受托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内,业主入住时发现建筑质量低下,配套及环境很不完善,售后遗留问题成堆,服务人员态度恶劣等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这样的小区物业公司只能穷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物业管理公司要成功地创建品牌,就要根据物业的特点和硬件、软件设施,由点到面,扩大战果,从而实现创建物业管理品牌的战略,也就是说物业公司要先分析了解创建品牌的先决条件:

1.硬件

其在日常的使用中还有个折旧问题,不可忽视。(1)设施。设施跟档次无关,功能是否匹配是评价硬件设施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2)环境。环境就是绿化、园艺,而且任何一个绿化的环境具有它的公用性,同样绿化,是装饰性的还是功用性的一定要明确,如果是功用性的,它的功用性没有发挥出来,只发挥了它的装饰性,这样的环境仍然不能称为好。评论环境就谈到美观、品味、格调,处理环境艺术应该由专业的设计师去完成,形成良好的、温馨的、舒适的生活空间。(3)质量。质量问题有我们通常意义上看得见的,另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这就要请专家来鉴定。

2.软件

软件也就是看一个管理公司具备不具备对物业发展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当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所有的工作有方向有目标了,那么物业公司需要做的两件事情就是管理和服务设计及管理和服务的执行。(1)服务对象。可以说物业的服务对象是人。为了提供让其满意的服务要尽量使其服务需求趋同,使这个群体的人在他的需求层面、需求趋向方面,尽可能达到一致。(2)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的效用是任何广告所不能比拟的,物业管理品牌形象所形成的口碑效应不仅能给物业管理公司带来超额利润,而且有利于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各物业管理公司应该结合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塑造品牌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创建整洁、文明、高雅、安全、方便、舒适的人居环境为目标,通过严谨、高效的科学管理,倡导“随时随地、尽心尽力”的服务理念,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3)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规章制度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公司的进步及员工工作的有序。从业人员如果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服务的企业比别人做得好的有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并能以加盟这样的企业为自豪的话,就会逐步形成员工的“品牌气质”,这种气质的形成对于企业品牌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在在职管理人员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员工或招聘专业人员,参加物业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为企业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培训可以通过理论研讨、听专题讲座、举行专项训练等形式,从而不断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物业管理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中国物业管理市场2002年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物业公司总数已超过两万家,从业人员过200万,覆盖面达到城市总物业量的30%以上。随着国有房管所的市场化,新的物业公司不断涌现;在高档物业市场,登陆不久的洋物业已经开始摘取丰硕的果实,物业管理市场已经进入市场化的品牌竞争时代。据了解,部分国内物业管理公司已率先进入品牌竞争轨道,中海、万科和金地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中海接管的物业分布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14个大城市,面积逾900多万平方米,已成为目前国内管理规模最大的物业公司;而后起之秀的金地物业也在10多个城市接管了600多万平方米物业;上海的陆家嘴物业提出做业主“好保姆、好管家、好朋友”的服务理念,并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三项质量体系国际认证的物业管理企业。

1.创建物业管理品牌的策略是走市场化道路,物业管理企业要在持之以恒的创名牌过程中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市场化经营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品牌战略有效的方法之一。

2.走专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树立专业化经营理念。所有房屋的物业管理应由独立经营的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由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签协议,从而保证住区物业管理的水平的连续性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还体现在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上。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从房管单位或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行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不仅专业知识欠缺,而且服务意识不强。物业管理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管理经验与管理技巧非常重要。随着物业装修标准和设施设备高档化、复杂化,物业管理的难度必然越来越大,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遗憾的是,我国物业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还未引起高等院校的重视并列入计划。目前,物业管理企业实行的岗位培训制度和上岗资格制度,远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房地产和物业管理的需要。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应树立人才竞争理念,不仅要通过给待遇、给位置,从社会上招聘能人,同时要加强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在要成功塑造物业管理品牌的过程中,需要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出众的技术人才,知识全面、擅长协调的管理人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幻的营销人才,出谋划策的企划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决断意识的企业家。要培养和引进这五类人才,必须做到,在思想上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做到与时俱进,引进人才时要做到公正严明,不搞特殊化,杜绝走后门等不良风气。提高从业门槛的高度,做好引进人才机制的改革,做到“宁缺毋滥”。

3.对内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在坚持狠抓业务培训的同时,严格考核制度,对不符合条件者实行“一刀切”,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绝不能脱离实际需求情况。21世纪将是我国物业管理品牌竞争的时代,是我国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和现代化不断成熟的时代。身为这个时代的一名物业管理人,愿意同其他千百万物业管理人一起营运一个个优秀的物业管理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青兰.物业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

[2] 王孟钧.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3] 黄安永.物业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4] 潘蜀健.物业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冯胜利]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国马哲史学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广安市委联合举办的“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于近期在四川广安和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党校系统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50余名代表与会。学者们围绕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邓小平理论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显著的历史地位,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发展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学者们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又是一个民族性问题。邓小平发展理论从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本质高度,论述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至尊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邓小平所讲的“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包含物质文明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例如,邓小平在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从来都是也讲共同富裕的;邓小平把先富只是当作手段,而把共同富裕当作目的,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当作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所在;对于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邓小平是极为关心的,甚至说成了他晚年最牵挂的问题。

邓小平强调加快发展,但同时也重视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他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邓小平重视发展速度,但也强调:“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不仅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建立在人民本位论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学者们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把“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以人民群众为本,把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首位。同时,有学者认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树立和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科学人才观,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树立和落实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培养观,树立和落实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观,树立和落实人才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观,树立和落实党管人才与依法管人才相结合的人才管理观,树立和落实各类人才一视同仁的服务观念、人才竞争的国际化观念。

学者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共同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财富创造的主体,而且也应该是享受社会成果的主体。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凝聚民心,广泛集中民智,有效汇聚民力。

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将推动整个中国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

综合平衡是协调,统筹兼顾是协调。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发展薄弱环节的工作,实现良性互动,不但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都贯穿了这一思想。学者们认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才能真正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有的学者认为,统筹兼顾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实现途径,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有的学者认为,“五个统筹”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它要求我们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文明建设整体推向新的阶段。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许多学者认为,坚持推进政治改革,发展民主,加强法制是邓小平政治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我国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时,有的学者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反腐败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本身就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农业发展战略问题、人才战略问题、思想战线问题、领导素质问题、人权问题、统一战线问题、对外开放问题、依法执政问题等进行了探讨,还有代表就自己所在地区运用邓小平发展理论指导当地发展实际,取得的丰富实践成果进行了交流。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银监会就新资本协议在中国的实施提出“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和分步达标”的原则,要求国际业务占相当比例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等七家银行从2010起实施新资本协议,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将进一步实现国际化。美国是率先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国家之一,其银行资本管理经验可为中国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供参考。

美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历史演变

开创银行资本充足监管先河者非美国人莫属。早在1864年,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就试图推行系列资本充足措施,当时颁布的《国民银行法案》基于银行服务区的人口数量设定了一个静态的最低资本要求(绝对量),但早期资本充足量化的尝试因颇具争议而功败垂成。1930~1940年间,美国州和联邦银行监管当局转而求助于资本/总资产比率、资本/总存款比率,但两项指标最终均因无法检验银行真实的资本充足水平而归于无效。1950年后,学者进行了资产风险调整方法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本/风险资产比率,但没有一种得到普遍接受。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监管当局并没有对银行提出量化的资本充足要求。他们实施因银行而异的非正规的、主观判断的评估方式,在对资本充足性审查时,监管当局更多强调银行的管理能力和贷款组合质量,并不重视资本/资产比率。

实际上,过去普遍认为严格的、固定的资本/资产比率与诸多因素决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理论互不相容。在1978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督审查手册中明确写道:“资本比率只能近似反映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比率高的银行并不必然比资本比率低的银行更为稳健。”这表明当时银行监管当局运用的是基于主观判断、因银行而异的方法来评估银行资本的充足程度。更重要的是,这种非量化方法的有效性自二战结束到七十年代并未受到质疑,此间银行资本比率约为5%~8%,银行业倒闭数量很少,从表面看银行业运行稳健。

但美国经济70年代强差人意的表现使银行业显露颓势,富兰克林国民银行(1974年)与宾夕法尼亚第一银行(1980年)的相继清盘,证明即使是大银行也并非固若金汤。之后在高攀的利率和飙升的油价双重打击下全球经济于1981年陷入衰退,与此同时美国银行破产数量开始上升,银行资本出现下降。在此情形之下,联邦管理当局首次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资本数量要求:地区银行的核心资本/平均总资产比率不得低于5%,社区银行不得低于6%。但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对于资本范围的界定并不一致。美国国会1983年《国际贷款法案》进一步推动了联邦监管当局明确、统一的监管资本标准的实施,1985年所有银行,不论大小,最低资本比率统一为5.5%。到1986年,美国监管当局认识到统一核心资本比率缺乏风险敏感性,无法准确衡量银行业创新、扩张所形成的风险暴露,特别是大机构表外业务隐藏的风险。

美国现行银行资本监管规定

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除资本充足率规定外,主要是以风险为重心的监管程序为主,包括动态、持续的监管,配合实地检查、场外监管和快速纠正措施以督促银行积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监管

为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机构风险的加剧,美国金融监控机构采取了以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模型。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于1995年12月发布《大型银行监管手册》,美联储也于1997年8月发布了《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框架》,均将银行经营风险最大的业务作为监管重心,旨在提升金融检查效率。

美联储对大型银行的动态性监管程序分为六个步骤(见表1),目的在于集中监管银行风险最大的业务,并对银行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缓释状况进行评估。美联储在对银行风险评估时主要对银行整体风险环境、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的可靠性、信息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和各重大业务隐含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决定风险评级,作为制定监管计划和进行实地检查的重要依据。

现场检查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时强调银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美联储从1996年起对银行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正式监督评级,并将其列为CAMEALS检查评级“管理能力(M)”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检查人员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积极管理;(2)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操作程序及限额;(3)风险衡量、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4)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另外,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是8%,此比率并未考虑银行资产组合对风险的分散程度和其他风险情况(利率、流动性、声誉风险等),监管机构实地检查时通常会因银行具体情况要求它们维持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充足率。美国银行监管当局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为3%,但此标准仅适用于CAMELS评估为“一级”的风险管理卓越的银行,即风险充分分散、资产质量良好、流动性强、盈利能力佳,其他未获得一级评级的银行通常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为4%~5%,原因是这些银行因经营或财务不健全而风险上升。

监管机构监查银行资本充足率时,除确认申报给监管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料的正确性、资本内容和风险加权资产适用数据及计算过程的准确性,确认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最低标准要求外,还要就管理政策的影响、财务状况、资本改善计划是否适当和有效实施、拨备覆盖率、担保品及保证对信用风险的影响、银行股票债券市值、超额次级债券和未兑现的投资收益等因素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快速纠正措施

美国监管当局认为应对资本不足银行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其境况恶化甚至倒闭,自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通过后,对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根据资本充足情形分为资本良好、资本充足、资本不足、资本显著不足及资本严重不足五类(见表2),依资本不足程度采取相应强制措施,例如更换负责人;对分支机构设立、新业务拓展、资产增长、股利政策、董事监事薪酬、关联交易进行限制等。这些早期干预以避免银行资本降低而威胁生存的措施与新巴塞尔协议中第二大支柱——监督审查的规定相似。

场外监管

有关资本充足率的场外监管,银行须按季度向监管机构汇报资本构成、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拨备覆盖率等资料,除列入美联储或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预警系统作为经常性场外监管使用外,监管机构对资本不足银行加强监管,采取正式或非正式强制监管措施,要求银行积极提升资本充足率。

美国各监管机构对新巴塞尔协议的观点

美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美联储、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新巴塞尔协议在美国的实施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其中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新巴塞尔协议仍持保留态度,三方通过提案制定预告,并对新巴塞尔协议影响进行量化评估,逐步取得了共识。

货币监理署

货币监理署负责人霍克在2002年举办的风险管理协会资本管理研讨会指出:(1)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过于复杂,对于需要充分理解协议架构和内容的银行人员、金融监管人员、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度者,其复杂程度已造成一定障碍;(2)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方式虽有长足进步,但暂时还无法满足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要求;(3)新资本协议不应将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及观点强加于银行,过度干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4)过于详细的规范虽有助于促进国际银行业资本管理标准统一,但忽略主观判断所具有的弹性在金融监管方面的重要性和各国监管水平的差异,将造成不公平竞争;(5)按收入百分比计提操作风险资本不利于操作风险管理良好的银行,建议由监管机构依各个银行的风险评估结果而定。

此后,霍克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国内国际货币政策、贸易和科技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再次表述了以上观点,认为巴塞尔委员会应对新协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再评估。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对新资本协议可能降低银行资本水平有所担忧。该公司董事长多恩•鲍威尔在2003年的众议院听证会上指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反对一切可能增加存款保险公司制度损失的计提资本措施,对于复杂银行使用内部系统进行资本配置,监管机构将更难了解其真实的风险状况。

2003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研究报告——《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回顾与瞻望》,指出在新资本协议下不同规模银行适用不同的资本标准将影响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协议的内部评级细分程度远超过监管机构的传统贷款五级分类法,监管机构应积极发展针对大型银行的新检查程序,而新资本协议又回到了以判断为基础的资本管理规范,只是更为复杂。

2003年4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布研究报告《商业贷款的风险资本要求:新资本协议之影响》,举例说明在高级内部评级法下,违约率在投资级之上,违约损失率较低的贷款,其资本要求可能大幅降低。其中占商业贷款1/3的银团贷款如果假定其违约损失率在长期平均违约损失率之下,其资本要求可能降低约40%;即使将违约损失率定在经济景气时期谷底的水平,资本要求也会减少10%。这反映出对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和检验对银行及监管机构多么重要。

2003年12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了《新巴塞尔协议对美国银行资本衡量的影响》报告,其中采用了参加存款保险公司的所有商业银行19年的历史资料,估计在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下,美国银行业在不同经济情况下的平均资本需求,其初步结论为:

(1)银行风险资本要求预计将大幅降低,与新巴塞尔协议所强调的不大幅改变银行资本要求的目标相左。

(2)在一般经济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将远低于《迅速纠正措施》中所要求的资本充足水平。

(3)美国监管机构将面临在遵循新资本协议资本要求和降低迅速纠正措施效率之间的选择。

(4)除非银行监管机构积极监督银行风险模型的输入参数,否则批发性贷款的资本要求将随经济周期而大幅波动。

美联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美国银行业三大监管机构中的新资本协议支持者。美联储副主席弗格森在2003年众议院的听证会中指出:(1)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的成本虽高,但有助于提升银行风险水平,减少银行损失,对股东和国家经济均有益处;(2)对于新资本协议可能对地区银行和小型银行不利的置疑,他认为基于成本收益考虑尚不宜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至于是否导致不公平竞争,在立法过程中将仔细调查;(3)有关商业银行不动产贷款的资本要求是否应该予以降低,他认为除非有实证资料显示商业不动产的风险已降低,否则不宜减少其资本要求。

有关各界质疑新资本协议可能导致采用新资本协议银行和未采用新资本协议银行间部分贷款业务的不公平竞争,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2004年3月的一场演讲中表示,如果有证据显示新资本协议有扭曲公平竞争之情形,美联储将采取措施予以修正,包括可能修改新资本协议在美国实施的法规内容、修订双轨适用计划等。

美联储就新资本协议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的议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已公布的有两份报告。第一份报告探讨了采用新资本协议减少法定资本要求是否会导致采用新协议银行对未采用新协议银行的并购增加,实证研究发现,并无明显证据表明剩余法定资本是推动并购者进行金融并购的主要原因。第二份报告对采用新资本协议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计提较少资本是否对未采用新协议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产生不公平竞争,实证资料显示,社区银行与大型银行所经营中小企业贷款的种类及定价方式并不相同,因此采用新协议的大型银行对社区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并无重大影响,但该报告也指出,如果大型银行和社区银行在相同市场从事相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将产生不公平竞争问题。

美国实施新资本协议计划

美国于2003年8月发布了《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本指引》,主要内容包括:

资本计提采用双轨制

美国计划在资本管理中采取双轨制,国际性大银行采用信用风险高级内部评级法(AIRB)和操作风险高级衡量法(AMA),其他银行沿用现行资本衡量方法。

(1)核心银行。资产2500亿美元或资产负债表中外币资产在100亿美元之上的银行,强制实施AIRB和AMA法。(2)选择性适用银行。非核心银行,但有能力采用风险高级衡量法的,鼓励其采用AIRB和AMA法。(3)普通银行。除上述两类银行外,其他银行仍适用巴塞尔I的资本规定,不需要为操作风险计提资本。

美国决定采用双轨制的原因在于认为从美国现状来说,实施AIRB和AMA法收益最大,且可降低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难度;规模居前二十银行的资产总额和海外暴露头寸额占美国银行资产总额和海外暴露头寸额的大部分;小型银行和非国际性银行采用新资本协议效益不高;美国除资本要求外,还有杠杆比率规定和资本计提的迅速纠正措施,符合新资本协议的第二支柱(监督检查)和第三支柱(市场纪律)的精神。

杠杆比率及迅速纠正措施继续有效

所有美国银行除有最低资本要求外,还需继续遵循现行杠杆比率规定并迅速采取纠正措施。

采用高级法银行需符合特定标准

采用AIRB和AMA法的银行,须满足风险管理基本架构和特定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监管的特定标准,同时需要遵守公开披露相关信息的要求。

美国已采用监督审查程序

对于新协议第二支柱监督审查程序,包括要求银行维持充足的资本和监管当局的早期干预,美国监管机构早已制定相关法规和监管准则,并已实行多年。

采用高级法的银行需提交实施计划并确保执行

美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协议,采用AIRB和AMA法的银行须提出详细的书面实施计划和时间表,经董事会批准后,通知其主要监管机构。对于未按实施计划执行的核心银行,监管机构将根据银行的努力程度决定是否采取处罚措施。对于选择性适用银行,应向主要监管机构上报其实施计划和时间表,但在实施时间上给予较大弹性。

过渡期规定

核心银行和选择性适用银行须在正式采取高级法计算风险资本要求前1年获得主要监管机构核准,自核准后采用两种方法(双轨)计算资本要求三年。正式采用高级法后的前两年银行应遵守最低资本限制,即第一年用高级法衡量的资本要求不得低于按标准法计算资本的90%,第二年不得低于80%,且前两年应同时对外披露标准法和高级法计算的资本要求及两者之间的比率。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工作站)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分析研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本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讨论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状况,如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反应蛋白含量、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包含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活活力、一般健康、生理功能,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的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其康复状况,提高肢体和语言功能,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生活质量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odel in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XIA Jieting,LUO Bichang,LI Qiy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 (14):103-106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ode;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Foshan Sanshu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Foshan 528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4.025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属于缺血性卒中疾病的总称,多为突发性发病,往往开始于一侧上肢,此后几个小时或2 d内,其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会牵涉到侧肢体其余部分[1-2]。早期发病会有部分预兆,如患者眼前变黑,几秒后恢复,并合并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呕吐、恶心等症状,此类症状均为颅内微小血栓或血流量降低干扰到视网膜动脉。一旦发生脑梗死疾病,患者身体和心理均会受到较大痛苦,对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和其家庭也需承受相应经济压力,而日常生活避免患者脑梗死疾病的关键则在于主动预防,但若已患脑梗死疾病,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近年来,本院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到脑梗死患者中,其效果明显,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讨论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1)均接受MRI、CT方式检查,满足《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内脑梗死疾病判定标准[3];(2)NIHSS评分均为8~25分;(3)均无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4)均愿意接受此次诊治。排除标准:(1)以往存在痴呆史者;(2)认知功能重度障碍、完全性失语、四肢瘫痪者;(3)合并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以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4)病情恶化,发生出血或梗死者;(5)短暂性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者;(6)不愿配合此次治疗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患者体征,加强健康教育。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抗感染、抗凝,以及脱水利尿剂、泌尿系统预防感染,必要时可吸入氧气,若患者血压较高则给予降压处理。其呼吸道需保持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定时拍背翻身,避免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研究组则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护理。脑梗死疾病患者发病较为突然,少数患者无法适应,一时间无法接受生活方式的变化,心理容易发生抑郁、暴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各护理人员需加强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认真倾听其诉求,并耐心解释患者所提出的疑问,协助和鼓励患者,加强患者对医务工作人员的信赖,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告知患者家属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和患者家属仪器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2)体位护理。疾病早期阶段需加强体位护理,可降低肌肉痉挛和伸屈。脑梗死患者主要为侧卧,避免仰卧位。为改善其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压疮,需每间隔2 h更换一次体位[4-6]。侧卧时,避免压迫到患侧肢体,把患肢放在前伸位,前臂为外旋状况。患侧卧位时,可加大患侧感觉输入,对治疗存在有利作用。(3)早期锻炼肢体功能。直至体征稳定后则给予肢体康复锻炼,主动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介绍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让其可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每天按摩患肢软组织,并告知其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和其家属按摩方法。针对无法下床活动者,指导患者在床上被动训练患肢,直至可自行坐起则可。肌力恢复后,可指导自主运动,如穿衣、洗脸、伸屈肢体等。达到步行训练后,协助其步行锻炼。(4)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指导患者龇牙、噘嘴、鼓腮等动作,可从最简单的发音开始,逐步加大吐字量,并循序渐进,鼓励其主动用语言交流,并增加看电视、听广播等训练,坚持多锻炼、多开口,并可适当性给予相应奖励。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状况,用本院自主设计脑梗死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判定护理满意度,设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并计算总满意度,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用SF-36量表判定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状况,包含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活活力、健康状况、生理功能,各项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良好。护理前后抽取其空腹静脉血液,离心处理后分離血清,测定其CRP指标。并用NIHSS量表判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7~68岁,平均(55.6±10.3)岁;病程1~6 d,平均(2.5±0.5)d;梗死位置:14例基底节结部位,10例枕叶,8例颞叶,5例小脑,3例多部位病变。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7~69岁,平均(55.8±10.1)岁;病程1~7 d,平均(2.6±0.6)d;梗死位置:15例基底节结部位,9例枕叶,8例颞叶,6例小脑,2例多部位病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823 5,P=0.002 9),见表1。

2.3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生活活力、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NIHSS评分、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NIHSS评分、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上来看,笔者认为诱发此疾病的因素多为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血小板聚集在粥样斑块位置,局部形成血栓,阻塞脑供血,进而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出现梗死性坏死等状况[7-8]。脑梗死疾病往往发生肌无力、恶心呕吐、眩晕、偏瘫失语等主要症状,特别是脑梗死失语、偏瘫患者,对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有较大影响[9]。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建议给予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促进其早期恢复生活和工作状态。

笔者按照目前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现临床较多医护工作人员均主导脑梗死患者疾病早期阶段需绝对卧床休养,避免病情持续恶化。从总体上来看,此观点具有一定偏颇性。同时,个人认为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改善状况之间存在密切性关系,因各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为脑梗死使脑组织局部出现不可逆损害,从而损害脑组织[10-13]。临床来看,控制脑梗死疾病持续发展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也更好。患者在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下,度过危险期后,则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积极引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尽量调动脑部残余细胞功能,发挥亚神经代偿功能,促进脑组织重建,降低残疾程度,提升生活质量[14-15]。本研究结果中也探讨了SF-36评分,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由此证实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比常规护理对比,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器官损伤必然合并炎症反应,脑梗死后人体脑组织发生炎症状况,和其神经功能预后状况存在密切性联系[16-17]。从康复医学角度上来看,若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康复护理,对其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作用较大[18-20]。本研究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后,其神经功能和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5),此也为临床治疗脑梗死疾病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指常规护理基础上由医护人员给予不间断、全方位、早期护理干预,并确保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可有效改善其关节和肌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且和未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的对照组对比,有明显改善,表明和常规护理对比,更具优势性。而C反应蛋白指标的降低,意味着炎症反应明显降低,对疾病预后存在有利作用。早期护理可促进建立脑侧支循环,促进健侧脑细胞和病灶附近组织重组代偿,进而降低炎症反应。学者袁莉等[21]在2015年一篇报道中分组讨论60例脑梗死患者,从考核其NIHSS、ADL评分以及满意度上均证实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可应用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其康复状况,提高肢体和语言功能,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燕,顾艳荭,金小红,等.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11):3911-3913.

[2]恒群.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药,2016,20(9):1803-1806.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王文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2):143-144.

[4]赵快乐,赵体玉,李岩,等.曲线型仰卧手术体位用于预防术中压疮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0):1340-1345.

[5]从金霞.术中改良体位护理对长时间侧卧位患者压疮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91-93.

[6]王芝靜,贾汝福,孙杰,等.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压疮预防及体位安置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9):4288-4292.

[7]张冬冬,武剑,张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2):90-93.

[8]孙振芳,于格,高媛,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6,24(3):140-141.

[9]关久利,许艳玲.基于PDCA循环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132-133.

[10]张建芬,蒋为,周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47-148.

[11]郭春玲,刘继霞,段岭焕.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4):4164-4166.

[12]李晓杰.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6):1041-1043.

[13]孟晓旭,朱浩猛.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3):444-447.

[14]邹丹,张红军.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3):272-273.

[15]盛素琴,宋振华.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18):2288-2290.

[16]李贯绯,李丽,牛晓立,等.脑白质病变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5):1-4.

[17]邝丽辉,罗爱清,温衍辉.综合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预后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96-99.

[18]刘云平.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6):920-921.

[19]陈瑞芳,罗勇,汶海琪,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含量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2):81-85.

[20]夏楠,任彩丽,王红星,等.脑梗死急性期康复训练流程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4):396-401.

[21]袁莉,胡国荣,陈丽丽,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2):871-873.

(收稿日期:2018-02-08) (本文编辑:张爽)

科技发展研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高师院校的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文章分析了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出了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影响,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及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等观点,探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专业化发展 途径

[作者简介]罗承(1972- ),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云南 昆明 650031)

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基地,承担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职责。时代的发展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也对基础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传统的师范教育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师范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学校的变革也要求高师教师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因而,如何促进高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为高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对“教师发展”提出全面界定:教师发展基本围绕四个目的,即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教学发展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和课程计划的更新;组织发展集中于营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促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个人发展包括采取整体计划,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健康,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符合教师发展的专业属性要求,更强调专业自主、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价。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和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精神。教学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学术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发表科研成果、欣赏及批判能力。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服务理念与精神、社会文化特性与知识、社会批判理念与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林杰认为,当代学习型社会也向大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大学教师同时应该具备知识型教师、反思型的教育者、有效能的沟通者、有责任的教育者、自发的学习者、合作型的工作者等特征。由于高师特殊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高师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导者,还担负着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任务。作为高师教师,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反思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能力。从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来看,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也要重视教师在专业学术领域的知识与科学研究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教师是以学术研究和传播为专业的人员。学术性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特征,学术水平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中对学术工作负有职业责任的人,科学知识的发现即科学研究是大学学术工作的核心。美国学者波伊尔认为,当代美国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四种学术水平: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叶赋桂认为,高校教师的学术性归纳为四方面: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高师教师只有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培训与进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了解高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大学教师的发展必须由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使其能胜任教学、辅导、研究、行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一个专业化教师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求生、巩固、更新、成熟,其中求生阶段是任职的头一两年,巩固阶段是任职的第三四年、任职阶段是任职的第四五年,成熟阶段是在任职的四五年后。在各个不同阶段,教师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和侧重点。目前,我国的高师院校还缺乏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的具体有效的举措,往往只是在聘用新教师时进行简短的教师培训或短期的脱产进修,缺乏对新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致使很多新教师在从教的一两年内只能靠摸索来艰难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对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后几个阶段如巩固、更新、成熟阶段的教师,仅有培训和进修也是不够的。学校对广大教师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了解,很少重视教师在各个生涯阶段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和身心问题,忽视了高校教师既承担着教育教学职责又承担学术研究重任、同时面对多方面压力的现状,结果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从外部途径看,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高师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1999年,为应对高校扩招对师资的压力,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两个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逐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高师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在了解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培训活动。它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以教师实际工作状况作为培训效果的评价标准。根据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述,学校可以按不同类型组织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按专业发展期组织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可分为适应期和发展期两大阶段。适应期是将新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合格教师,发展期是将合格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二是菜单式或问题式培训,学校在培训前要了解每一位教师需要培训的专题或问题,然后按专题或问题进行分类培训。三是按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组织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按倾向分为能干型实践者、研究型实践者、反思型实践者三种类型,应根据教师不同类型进行多元化培训,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常规性的教师进修发展制度。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可以学习到其他高校有益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通过向本学科专家学者学习以及与同行的交流研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教育研究的能力。专题考察是将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强调围绕学校管理或教育教学的某一特定专题,进行系统的教育考察与研究。这种方式的针对性强,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此外,建构高效的教学研究集体来促进教师的成长,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学校通过严格的教科研常规制度,确保教研活动时间质量,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应规范合格教研集体考核,提高合格教研集体的待遇,确保教研集体成员在教研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本门学科知识的探讨和交流。教研活动以合作备课、听课、研讨课为载体,使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分享交流的行动研究过程,逐步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学校也可通过青年教师课赛、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和实地参观、促进教师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引导教师发展。学校要努力为教师的研究以及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氛围,增加图书资料设备,充实学校图书馆的教师教育参考资料,吸引众多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

从内部条件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师本人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与发展意识、教育信念、专业理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其内容构成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促进自我专业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间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关于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学者提出了六种方法:(1)课后备课,即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2)写反思日记,包括写日记、感受等,记录下教师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3)观摩与分析,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对所观察的情境进行描述。(4)职业发展,即学校利用反思方法支持、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方式,让教师提出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然后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所有参加的教师分享。(5)开展行动研究,通过研究和提问,养成反思技能,同时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6)文件夹法。文件夹是以专题的形式存档,每个专题之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和尚需努力之处。高校教师应自觉养成研究精神,经过规范化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套学术研究的语言、方法、技术、论文写作及“科学”的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还要不断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参与教育教研活动,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教育管理、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以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育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支持教师的发展。教师应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的方式,不断努力,才能持续地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陈沪军.让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3]叶赋桂.高等学校教师:概念与特质[J].教育学报,2005(5).

[4]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的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

[5]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教育探索,2003(1).

[6]吴浩,张晓峰.专题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上一篇:金沙方言探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师德修养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