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

2024-03-30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HSE管理体系审核通常由预审核和认证审核组成。预审核是判定企业是否具备进行认证审核的条件,并为认证审核做准备。

由于两个阶段审核各自其不同的功能和使用,所以审核员应注意认真把握两阶段审核的关系和侧重点,以保证审核的充分性和深度。

二、概述

1.预审核的目的

(1)了解受审核方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对体系文件和实施情况做初步的审核,对申请方HSE管理体系形成初步了解,确认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受审核方应按期进行整改,只有在整改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审核。与受审核方的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现场情况,对受审核方的管理权限、活动领域和现场区域,收集有关HSE管理的信息等,预审核还应确定审核范围。

(2)确定认证审核的可行性

重点是了解受审核方的重要危害因素的识别是否充分和正确,HSE状况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为能否按期进行认证审核提供信息。

(3)确定认证审核的重点。

了解HSE管理体系的控制重点,以确定认证审核的重点,为认证审核的策划提供依据。

4)现场审核

预审核的现场审核没有严格的首、末次会议等固定形式,各认证机构可自行规定。但审核组进入受审核方现场后,应向受审核方的有关人员说明整个审核的程序和方法(包括预审核和认证审核)、预审核的目的和范围,预审核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现场审核应按审核计划进行,包括:

(1)审查HSE管理体系文件与HSE有关的证明资料。

(2)与管理代表交谈了解有关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

(3)查阅体系运行的有关记录;

(4)现场调查(如生产现场、施工作业现场和环保设施现场)了解企业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影响。如注意各类健康、安全与环保风险、高风险设施及设备与安全设施及设备。危险性作业安全控制措施,作业环境与个人防护设备,实地测试,通过现场抽样证实内审的可靠性、现场确认审核范围。

在现场审核结束前,审核组长应与受审核方沟通,通报预审核的结论,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的要求;确认审核范围;确定认证审核的条件和具体事宜。

5)审核报告

预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负责编写审核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现场审核的实施情况与总体结论、发现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预审核的要求

(1)审核组长要负责组织预审核工作,通过审核可以了解受审核方HSE管理体系的概况,以便安排认证审核的事宜。

(2)预审核不必对审核准则的所有要素进行审核,而是有侧重点的审核。在有限时间内,应详细审核侧重的要素和/或活动。

(3)在预审核中发现并确定的不符合,一般以问题清单的形式出现,纠正情况可以在认证审核时验证。

(4)预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应编写审核报告。

(5)在以下特定情况下,预审核可不进行现场审核:

①受审核方组织规模及现场范围很小,且危害因素简单、明确;

②审核组长已充分了解受审核方的现场及其危害与影响因素,认为具备认证审核条件;

③审核组有充分的资源保证,在受审核方的配合下,可确保一个阶段的审核能满足审核准则的全要求。

文件审核是指对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文件的初步审查,预审核的重要内容。

三、文件审核

现场审核前,审核组长应组织审核组成员对受审方提交的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背景材料进行审查。背景材料一般有风险辨识评价报告,“三同时”验证报告,以往事故记录、相关法规、厂区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等,文件审核时间在认证机构决定受审认证之后,初访前进行。

1.文件审核的目的

(1)审查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满足SY/T6276—1997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确定能否进行现场审核。如达不到标准要求,交受审核方澄清或补充。只有通过文件审核后,才能开始现场审核工作。

(2)通过体系文件了解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情况,以便为后续审核活动作准备。

2.文件审核的要求

(1)审查文件的符合性,即文件是否满足HSE管理体系标准和有关HSE法律法规的全部要求。

(2)审核文件系统性,即文件是否包括了企业全部HSE管理活动的控制要求和标准规定的应形成程序的文件,但这些程序不一定要与标准的要素一一对应。

(3)审查文件的协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层次文件之间或不同层次文件之间在职责、要求等方而否一致,不同层次的文件是否连贯和对应;二是逻辑关系的要素之间是否衔接和对应,如承诺、方针、目标和指标、HSE计划书等。

(4)审查文件的有效性,即文件是否现行有效、符合文件控制要求。

(5)审查文件中的名词术语是否符合SY/T6276—1997标准的要求。

3.文件审核

1)审核人

文件审查通常由审核组长进行,也可以由审核组长委托的审核员进行。

2)审查内容

在进行体系文件审查时,庆首先了解企业的体系文件结构,然后再依据企业的文件层次逐级进行审查。每一层次的文件都应从文件的内容和格式两个方面来审核。文件内容的审查是审查文件的符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文件格式的审查是审查文件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包括文件的版面格式、编号方法、章节编排、版本控制等。

文件审查应按制定的“文件审核检查表”进行,对照标准作出判断,如有不符合或需改进之处,应提出审核意见,最后应形成审核结论。

(1)HSE管理手册审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的承诺、方针和目标是否与企业的经营规模、风险的特点相适应,是否反映相关方的要求,是否体现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以及持续改进的承诺,方针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②组织机构的设备,职责的分配与接口是否明确,并逐层次、逐部门得到落实。

③是否清楚的描述了HSE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其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

④要素描述是否完全覆盖标准的要求,体系包含的要素是否完整,不应回避或遗漏。这是手册审查的最主要的内容。

⑤体系要素规定的各项活动是否明确了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

⑥每一要素与其对应的程序是否给出了索引路线。

⑦承诺、方针和目标、HSE计划、运行、监测、纠正措施等有逻辑关系的要素之间的接口关系是否描述清楚。

⑧是否提供了主要危害和影响因素清单,法律法规清单。

⑨是否描述手册的管理要求,包括手册的批准、分发和修改、受控标识、版本控制等。

(2)程序文件审查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标准中有些要素明确要求建立并保持程序。企业的程序文件中,是否满足了这些要素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反映在一个程序中,也可以反映在多个程序中。

②第一程序是否阐明了目的和范围、职责、程序和方法、需引用的其他文件。

③有逻辑关系的程序之间的接口是否明确描述。

④与其他相关文件是否协调。

⑤程序文件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合理和完整,是否明确“5W+1H”的要求。

(3)文件格式审查:

无论是手册还是程序,文件格式审查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

②文件是否经过审批;

③文件是否按规定控制方式标有控制标识;

④文件的发布日期和版本变更情况;

⑤文件的编号方法是否一致,编号是否正确;

⑥文件是否经过修改,修改标识是否正确;

⑦文件格式是否统一。

3)审核结论

文件审查应得出的总的审查结论,结论有如下两种:

(1)一是合格,即体系文件符合标准和控制的要求。

(2)二是局部不符合,尚需修改。

第二种结论应指明需修改之处,并规定修改期限,视文件修改的程序由审核组长决定文件复查是在现场审核前进行还是在现场审核中进行。如果文件在符合性方面不够充分,则要求受审方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修改,直至通过审查才能进行后续的现场审核工作。

四、现场审核的内容和方法

审核组在与受审核方的有关人员接洽后即开始按审核计划进行现场审核。

1.现场审核的内容和方法

在现场审核中,需通过与受审核方有关人员的面谈,查阅有关的文件和记录,收集和评审有关的信息以及现场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HSE管理体系进行初步的评价。

1)了解企业情况

与受审核方管理者代表和HSE管理部门的人员交谈与沟通,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包括受审核方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产品、活动或服务的流程与特点,生产(或服务)活动的现场分布情况,产品、活动或服务提供过程中原材料、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化学品的保管和使用情况,重要HSE控制点设置情况等。

2)对体系文件进行补充审查

在对文件复查的基础上,在现场对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补充审查,考察其完整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及合理性(企业最好有一份程序与标准要素的对照表)。特别是对文件审查中有疑问之处,可在补充审查中查证。文件的补充审查既可以在办公室进行,也可以在活动现场进行。

3)收集评审有关信息

通过收集并评审以下信息,获取对受审核方HSE管理体系整体情况的了解,判断其HSE管理体系总体策划的合理性及体系是否已被实施。

(1)组织的承诺、方针目标是否得到了实施,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2)目标指标的确定是否合理。

(3)遵守HSE法律法规的情况。通过查证有关的证明资料,验证企业HSE法律法规符合性,如风险评价报告、监测报告等。同时对法律法规获取、识别程序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评审。

(4)危害与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的合理有效性以及是否被执行,重要危害因素清单是否包含了组织应识别的危害与影响因素

(5)重要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否合理和完整。重要危害因素将作为认证审核的重点,了解其控制方式,明确认证审核的线索。

(6)HSE管理方案是否明确,并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7)内部审核的信息。包括内部审核程序、审核计划、审核报告,并对审核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8)管理评审的信息。了解管理评审实施程序和方式,查看评审记录。管理评审应包括对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

(9)组织是否与外部相关方进行沟通,评审信息交流程序的执行情况。

4)评价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机制

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后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日常监督的实施情况来评价受审核方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是否有效。应查核最近12个月(或体系建立以来)所发现的不符合及针对不符合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关资料。

5)现场调查

通过对现场的调查,了解产品、活动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危害与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的程度如何,为确定认证审核的重点做准备。一般应关注以下内容:

(1)作业现场的各类危害与影响;

(2)作业环境与个人防护设备;

(3)高风险设施及设备与安全设施及设备;

(4)危险性作业与安全控制措施;

(5)通过现场抽样证实内审的可靠性;

(6)现场确认审核范围;

(7)确定认证审核方案和审核重点。

五、审核结论与报告

审核组在完成现场审核后,应对审核记录汇总和整理,讨论得出审核结论。审核组长在与受审核有关人员沟通时通报审核结论,并负责编写审核报告。

1.审核结论

(1)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在审核范围内是否符合审核准则的要求。

主要从文件是否完整并覆盖了标准的全部要求,组织结构和职责是否合理和明确,目标和指标是否明确,HSE管理方案是否具体等方面综合考虑。

(2)受审核方的HSE管理体系是否具备认证审核的条件。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就业需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文章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着眼,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和教学保障体系组成的“四位一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

1998年教育部本科目录首次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将本专业纳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1999年在全国开始首批招生以来,经历了迅猛发展历程,2001年招生本科院校达到132所,2004年发展到327所。2012年最新的专业目录中仍然将本专业定位为公共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材建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近两三年来尴尬的是,其名称不断出现在“十大冷门专业”[1]、“十大最没有前途的专业”[2]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专业需求与市场脱节,大量本科毕业生因专业能力问题并未在市场中掌握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影响因素之一[3]。

与此同时,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以满足就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改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用广义上的定义,从宏观面上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运行、评价进行的研究,包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从而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4];从整体上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案例分析,点评其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运行机制、评价指标等一系列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二是用狭义上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主要是分析各专业特点,改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例如,在制药专业上构建以药品检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情境实践教学体系[5];在电子商务专业领域构建四个层次十二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6];在法学专业构建以司法实习为中心,以“模拟法庭实验”和“法律诊所”为主干,以其他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活动为辅助的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7];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8]。这些研究都从各自专业的特点探究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良和完善,主要是使其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样研究基于我们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借鉴。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由于其专业建设历史不长,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发展尚属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在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以及保障体系上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经验表明,目标体系不明确,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介绍”)中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由此看出“专业介绍”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所适应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涉及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类组织,科教文卫环保社保等各个领域。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色凝练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和师资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不可大而全。但是,学校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有效的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凝练了专业特色但只顾理论课程建设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同步,不能针对目标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和展开社会实践,实践流于形式。

(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针对性

多数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两个环节:入学时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毕业实习或综合实习,内容过于狭窄。这类实践课程往往不能针对具体的某项知识或技能进行操作性练习或培训,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课程体系应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践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9]。对技术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实践环节,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缺少对口实践基地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公共事业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缓慢推进中,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单位性质与主要责任;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发展缓慢。这些都说明社会中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这使得本专业有针对性地寻求对口实践基地,发展潜在的就业基地的行动举步维艰。实践基地的发展滞后于专业教学的推进,不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赢取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坚实基础。有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才能让专业实践教学不虚化,避免“放羊式”和“赶鸭式”的现象[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专业教师大多数较为年轻、职称较低,尤其是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提供高质的实践指导,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实践经费多年没有提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足或者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四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大杂烩”[11];公共事业人才培养发展过快,公共事业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不成熟等问题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陷入就业困境[12]。在应对就业困境的策略上,普遍采用了控制办学规模,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13]。除了以上方面,面对就业困境,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图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诚如以上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已经陷入一个困境。其培养规模和社会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专业能力培养与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学生往往在专业与就业之间只能择其一而不能两全。如果说前一个矛盾期待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成熟来缓解,那么后一个矛盾则是要通过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来解决。学校必须分析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目标为重点进行实践体系建设。从现实调查看,本专业学生毕业分流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高校研究工作、转行。培养院校可在“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目标选择中根据本校办学特点合理选择,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导向。

(二)增强实践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在确立了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后,需要根据目标确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有的放矢,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例如如果有意识地针对公务员、村官系统培养人才,则需要增加基层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行政策分析方面的实训,并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等活动与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既完成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的“三下乡”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艺表演,而是结合专业研究的特点,进行农村社会调研,解决实实在在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强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导向,而囊括企业就业,则可以在专业理论课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而在实践课程中直接加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训。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和合作。许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挖掘足够的社会实习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生,于是许多实践实习采用的是学生分散实习形式,不利于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联系,也无法保障实习内容和效果。因此,需要开发性地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适应目标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社会资源保障,和实习单位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需要有双方共赢机制。例如学院整合力量,有针对性地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协调实习时间,解决实践基地临时项目用人需求等。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管理。对于要去不同实践基地或不同组织部门的学生,应按照部门性质配备好相应的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送学生去实习基地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细致的实习任务或实习课题,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样去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去完成实践步骤,而不会认为去实践基地是打杂,充当廉价劳动力,或者“印帝”“印后”。

(四)健全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以师资保障、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为抓手,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鼓励教师针对自身擅长的方面以及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教师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增加教师实战经验。例如,以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实践基地,到企业参与人才管理实践或者经常性地要求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举行讲座和交流,充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在时间上也需要进行优化安排。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必须结合校外组织的用人需求,尽可能地安排比较集中并保证一定的时长。一般而言,选择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可以较好地和暑假联系起来,形成长达3个月左右的集中实习期。这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践技能,而不是走马观花。对于校内的实训实习,则需要注意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和连贯性问题,这样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在经费保障上,专业实习经费应按年度划拨固定经费支持,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除了基本课酬及基本硬件建设外,软件开发以及实训耗材的购买应允许另外申请经费支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多方齐动。但是从矛盾的内外因来看,学校在专业教育阶段,针对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增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赋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陆锦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

巢湖学院学报,2013,(2).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第三部门的视角[J].焦作大学学报,2010,(1).

[3]李永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盛亚男,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与趋

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5]白玲玲等.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

宁职高学报,2009,(7).

[6]张定群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

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4).

[7]夏利民.法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以北京师范大

学法学院的改革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8]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

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9]宋琪,方永恒.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

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11]张战勇.试论如何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劣势

[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

[12]翁文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长

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3]郑代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

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4).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一、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的现状解析

现阶段,在某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规划当中,整体的实践教学与国家规定的要求存在着相对较大的距离,往往很多的时间教学开展只是存在于形式之中,进而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有效的为社会输送实践型的人才。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的创建开展存在着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着的难点性问题。

(一)开展体系相对传统化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制开展相对过于传统化,教学的方式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通常都任课教师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来按照课本讲解实训的目标、流程,之后学生再依据流程探讨、查询相关资料、编写实践报告来进行实践课程的开展。倘若是以分组的形式开展,则往往会产生个别学生无法有效的融入到当中,从而只是在分组实践合作当中充当了看客,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达成实践的目的。

(二)开展的形式相对单一化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往往相对的单一化,这与其整体的教学开展形式主要结合于理论教学形式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运用以班级为基础,一个班的学生一同融入到实践实训的教学开展模式,通常是由任课教师进行现场的演示,然后学生效仿开展实训,任课教师整体化掌控教学开展的进度。与此同时,往往是借助高职院校当中的实训基本作为基础。如此的开展形式往往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教学开展进程当中的个性化,往往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革新意识的全面培养。

(三)教学的整体效果往往无法有效保障

现阶段,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如今逐渐的形成了多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诸如自主创业、流程化教学实践模式等等,不过此些教学模式通常是运用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整体的开展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诸如学工更替的模式,因为工作的阶段专业学生通常已经在企业开展工作,企业往往无法有效的依照实践教学的要求来合理开展学生实习的工作,也更不大可能委派企业的精英员工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而高职院校所指派的指导老师也往往无法依据学生实习的企业以及工作做到有效的引导。

(四)实训基地的创建往往无法与实践教学深度结合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创建的投入资金往往来自于学校的教学费用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将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到了效果更加明显的工科类专业当中,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场所建设往往重视程度严重的不足。在相关建设资金的整体化运用方面,诸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本质上往往只是简单的安置了某些通用软件的网络教室。某些实训场所虽然有着专业化实践的称号,但是实践场所内也仅仅是有一些信息终端设施而已。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建的举措介绍

(一)创建现代化的实践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开展的进程当中,需要充分的认知到社会各个行业对于实践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依照高职院校的教学特征作为开展的核心,依据企业的相关状况来创建有针对性且适宜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全面的转变自身的以往的教学观念,主动的创建与社会行业人才需要相深度匹配的人才培养教学体制,将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技术有效的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从真正意义上的将实践教学体系创建而起,全面探究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现代化模式。

(二)打造实践教学内容的体系

高职院校于心要从教学内容体系环节来开展全面的解析和定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充分的依照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当中,将实际的教学目标剖解成为多个不尽相同的教学阶层和教学模块,依照整体性和规划性深度融合的理论和创建一个全新的流程化工作,切实的让学生借助相应的实践来进一步加强其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解析问题、改善问题的整体化能力,从而成为工作岗位上需要的管控全面型人才。

(三)创建高品质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需要创建出一只高品质的师资团队,全面的形成一支科学的阶层化架构,从而有效的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化课程的教学体制的创建提供相对健全的师资队伍保证。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全面切实提升实训基地的开展运作工作,让本专业学生深入到工作实际的场景当中,让他们全面参与到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实践进程当中,进而更好的解析所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市场工作岗位近距离的了解中获取更为广泛的工作优势,同时依据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入合作的基本准则来展开更具多元化的协作,进而为市场经济的开展培养出一批较为优质管理人才。

(四)创建创业教育的基本体系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创建进程当中,还需要充分的从创业化培育的方向出发,立足于整体筹划、资源同享的架构之上来创建更为系统化且完全符合高职院校教育需求的创业型教学的实践体制。如此,便更加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充分的依照“以基本实践能力为培养中心,以阶层培养为核心”的基本准则来创建多元化的创业培养实践教学开展平台,这不止可以进一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学生自行革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更是可以让学生在其工作岗位当中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实践型的创业类管控人才。全面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建设一个多元化的创业培育教育实践的整体化平台,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的企业当中借助自身的管控实践操作来获取有关的管控经验,同时可以在其中有效的了解到自主创业的基本理念以及相关核心元素,从而有效的为高职院校管控类专业教学提供一个极为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平台。

(五)依据校企联合深度强化教学研发的全面融合

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与相关的企业达成深入的合作,进而有效的创建起教学研发合作的全面模式,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对于其自身岗位能力所需要具备的适应能力。展开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方和企业合作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开展通常性合作。相关的合作企业需要肩负收纳高职专业工商管理人才进入到自身企业进行实习,并且在实习时期深入的考核并且录用优异的实现人才,同时给予相关校方和企业共同开发人才的培养形式,深入课程的体系建设,创造考核规范、创建教学规划;全面的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岗位当中。高职院校还可以积极的聘请企业单位优异的工商管理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开展具有实例结合的现场化教学。

结束语:

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需要充分的展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的基本目标,同时还需要更好的适应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全新要求,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充分的围绕“实践和运用”为双核心展开全面的革新,逐步地形成高职院校教学所独有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从而也让企业对于公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和标准有了大幅度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对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架构的开展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将对于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的现状展开全面的解析,从而得出具有针对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举措,以供同专业高职院校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瑛楠.社会需求背景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4):246-247.

[2] 袁宝龙,曹雪云.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2):116-117.

[3] 张骞,唐涛.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6(24):32.

[4] 李晓英.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J].时代经贸,2017(21):79-81.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摘 要]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分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并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了该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针对实践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实践教学

一、引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设立的专业,将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据统计,到2006年财经类院校设置该专业的数量占全国该专业高校总数的8.89%。由于财经类院校更加具有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分析和解决资源环境、城乡规划问题的实力和理论基础,所以该专业数量在财经类院校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和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具备的综合性人才需求逐渐增大,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建设,尤其是财经类院校中该专业的建设显得十分迫切。但是,对该专业的建设需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专业定位、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将以广西财经学院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分析财经类院校该专业的建设,并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广西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状

(一)专业现状

广西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09年被批准为本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生。最初,该专业被设置在工商管理学院,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定位。随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成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步进入正规,明确了专业定位,以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索教学改革。

该专业目前在校生约100人,共有2010级、2011级两个年级。由于刚刚起步,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还处在不断建设中。师资比较欠缺,但是在学校的帮助下将逐渐扩大。目前的关键是,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带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广西财经学院对该专业的专业定位

广西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的专业与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程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传统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工程管理专业既注重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培养,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该专业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建设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强调了实际能力,在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该专业在考虑自身学科背景和市场用人需要两方面,寻找财经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最终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具备环境科学、地理经济、管理科学和规划科学等学科知识背景优势的城乡规划方向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重点强调小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并且,为了体现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对该专业不再简称“资环”,而是“规划”。为学生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该定位体现了两个关键性的内容:第一是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第二是城乡规划特色方向,侧重小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既要突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又要体现小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紧紧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锻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尤其是不能脱离能力培养目标。

2.实用型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3.系统化原则。遵循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 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4.整体优化原则。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

5.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6.规范化管理原则。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与实施流程,创新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标准和要求。

(二)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把传统的实验验证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加大了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力度。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分类,实践课程体系分为:课程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基地实训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五个部分组成;从实践教学内容和层次上,又可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三个部分,三模块之间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整合(见图1)。

1.基本技能培养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应用写作、大学生就业指导。其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形式由广西财经学院统一制定,占总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为6%。

2.专业技能培养模块。该模块属于专业课程培养的范畴,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模块。该模块内容可分两个部分:其一是专业课程设计;其二是专项实习室外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为17%。

3.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是基于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融合贯通所形成的一种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主要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来实现。第二课堂有多种形式, 如参与校内外专业设计大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学术报告、专业技能竞赛(如GIS 空间分析大赛和AUTOCAD 制图大赛等)等。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以第二课堂带动实践教学

在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可以设立项目工作室、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极好的平台。

(二)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学院实践教学的方法。

(三)产学研合作,促实践教学的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朝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性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方向迈进。在实践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必须主动修改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实施大力引进,积极吸引,着力培养的举措,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五、实践教学实施中易存在问题及保障机制

(一)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二)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机制

1.完善师资引进和培训机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育难以摆脱“理论脱离实践”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教师来自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工程设计与规划管理的实践经验不足,习惯于理论教学。为改变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引进和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

2.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保障。在广西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2010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实验设备非常欠缺。但是,在学校的支持下,正在筹备建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验室,尽量满足培养特色人才的需要。另外,学校正在努力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3.组织和资金保障。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保证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项目的顺利、高质量地实施。

4.绩效考核。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落实实践教学绩效考评制度,保证实践项目优质高效的完成。

5.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内容包括:(1)实验、实训计划专业特色是否突出;(2)实验、实训课题能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教师能否做到每次课都有目的、有要求,检查是否指导到位;(4)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情况。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组织人员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参考文献]

[1]陈世斌.财经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9(5):45-48.

[2]钱宏胜,王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86-87.

[3]陈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EB/OL] http://www.zjff.net/zhuanti_show.php?id=103

[4]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关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6394e0979563c1ec5da7183.html.

[5]吴晓,覃永晖.地方高校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2009,(5):31-35.

[作者简介]秦艳(1979—),女,广西兴安人,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经济管理类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密不可分的专业。我国现如今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新时代, 对经济管理类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理论, 还要懂得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的企业运作所出现的问题。为达到这个要求, 构建其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如今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机制的必然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活动就是专业实践教学, 这个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教学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 还必须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用实践教学来增强理论教学, 而理论教学又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二者缺一不可。在近些年,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但由于实践内容简单、实践经费有限和实践场所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依然不足以满足社会企业岗位的需求, 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实践教学体系, 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现阶段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机制, 构建出一个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平台。

3 经济类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大环境要求

现今世界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国内外社会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个大环境下,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再次被提高。不但需要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必须要培养与信息化时代接轨的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因此,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就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制定的教学方案要将理论、实践和信息化相结合起来, 建立相关内容体系, 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实践型人才。因此, 探索并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 经济类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分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 不仅仅重视原先教学体系中理论知识的培养, 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构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4.1 以人才为目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高质量的经管类人才供不应求, 所以要建设以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要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向, 要进行实践教学首先应制定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 例如:信息化技术课程实验、电子商务类课程实验等,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二要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下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给学生提供更多解决实践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更科学地掌握理论研究和实践动手相结合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第三, 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 有丰富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不可或缺, 这是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立足点, 因此应招聘一部分企业兼职教师, 利用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的经验, 完善现有体系, 构建出以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框架。第四, 增大实验室规模和多样性, 开展ERP模拟沙盘课程的实验, 通过模拟企业运营对学生进行实训, 加深学生对于ERP和企业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开展以ERP形式的竞赛,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和提高企业所需求人才的专业技能。第五, 建立实践项目的考核, 这种考核不同于传统书面考试和简单的实验室项目, 它更贴近于企业实践方向, 能够充分体现出经管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解决社会企业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2 校企合作的全真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要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所展开, 用实际企业中的用人需求来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学习, 让学生立足于企业的战略视角中看待问题, 通过高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动态地完成企业运营规划, 提高本身所缺乏的企业素质。通过高校、企业和实践的一体化展开经管类专业实践教育, 根据经管类专业教学方案和企业需求, 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将学生派遣到实际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习, 在实验室中进行虚拟的训练远比不上在实际环境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技能。学生能够通过企业的实际资源, 熟悉市场发展环境, 了解企业如何协调统一物流、数据流、资金链等。学生可以参与企业项目, 在企业专业人士带领之下可以加快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 快速提高经管类专业的实践能力, 为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做好准备。

5 结语

完善和构建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而这个教学体系的构建单单依靠高校和学生本身是不够的, 要充分利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和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联合展开, 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点, 以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实践能力强的经管类学生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

摘要:为适应社会对于培养跨专业人才的需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和教学就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培养方式, 迎合信息化网络的时代要求。本文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出发, 探究其如何构建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机制, 对开展相关体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校实践教学,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 胡晓敏.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 (7) .

[2] 徐畅, 孙金凤."三位一体"ERP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 (2) .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范文第6篇

2010年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为省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实验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实验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出发, 阐述了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 促进本科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 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实验的基本素质, 它要求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 因为大部分实验,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研究型实验, 均以小组形式进行, 这样增多了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 学生的实验活动依靠团队合作进行, 小组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学会合作[2]。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 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走出常规思维的圈子, 不盲从他人的观点, 提出新思路, 勇于求新求异, 设计新实验, 质疑现有的知识, 探索新观点, 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

浙江师范大学办学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4]。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基础类 (验证类) 、设计类、综合类、开放类等不同要求的实验项目及支撑这些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对于本科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结合所学的课程以基础类 (验证类) 实验为主, 对于本科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设计类与综合类的实验项目,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开设了开放类的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精力集中地完成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学校设立了短学期, 即让理论课程教学与理论课程考试结束后留出两周时间专门用于集中时间完成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对本科的实验教学体系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2 实验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实践

2.1 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改革和优化本科实验与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5]。

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省级示范中心的申报及建设, 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 建立了专业基础类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专业创新类实验室。

中心各实验分室拥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和优良的实验环境, 在服务对象上能满足全校电子信息类各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求, 能适应设计性, 应用性和综合性等实验内容的开展, 在实验开设的方式上采取了计划内与计划外的方式, 计划内用于满足本学院正常教学计划的要求及全校的部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的要求。计划外用于满足学生自主实验、开放实验、及提供社会服务的要求。

目前建设重点放在中心软件建设上, 重新修订了本科生实验教学大纲, 编写实验指导书, 通过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申报组织编写实验教材多本, 同时进行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的开发, 完善实验中心网站和管理系统。

2.2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最近几年, 学院不断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不断更新基础类 (验证类) 、设计类、综合类、开放类等不同要求的实验项目, 调整和优化了支撑这些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的仪器设备配置及人员配置。

(1) 建设了各中心网站及各实验分室的网站, 加大实验设备投入, 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与操作水平。开发了实验材料管理系统, 所有实验材料的库存查询, 申购, 申领都可以在网上完成。

(2) 改进实验方法, 修订实验教材, 增设综合性实验。更新实验大纲。主要保留了能够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项目。

(3) 引入教师科研, 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 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和师资等有利因素, 将科研工作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融入到实验室, 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院通过实验室开放制度, 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和场地, 将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行多种模式。多种方法的教学探讨, 搞活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开展学生自主性实验教学, 全面支持大学生各项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目前主要开设了短学期课程设计、学科竞赛、院级学生项目、实验开放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2.3 改革实验室体制和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院一级管理模式, 采用院一级管理模式, 设立了一名专门分管实验的副院长, 设立实验室主任一名, 负责协调各层次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 安排实验室场地, 调配实验仪器设备。设立实验室副主任三名, 分别负责三个中心的一些日常事务及全院实验室及实验人员管理的一些日常事务。实验中心打破了传统的系, 专业, 课程的界限, 提供了面向全院各系、各专业、各学科的交叉、综合的实验平台, 优化了实验室资源配置, 为强基础、宽口径、重交叉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实验教学的基础。

实验人员队伍专职化, 学院有一支本科教学实验室专职队伍, 实验人员实行定岗定编, 竞争上岗, 每年年初实行岗位聘任与年末实行岗位考核, 同时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室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各项制度操作上也更加合理规范。严格实验人员的坐班制度, 每天上下午都要实行签到制度。

开放实验室与提供社会服务, 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开放制度。实验人员实行坐班制度, 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 除了日常排定的课程实验时间外, 其余时间实验室均对全院师生开放, 需要使用到实验室的老师或学生均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或做其它科研活动。在实验室空余的时候积极为社会提供各种培训与考核服务, 努力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 结语

依托我校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构建“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对实验教学中心软硬件的建设, 打造了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 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和自成一体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由敷衍式的做实验转变成参与式的做实验, 由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与综合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优秀学生的研究能力增强, 创新思维活跃。

摘要:实验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验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出发, 阐述了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如何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 促进本科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管理模式,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淼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学研究, 2004 (5) :54~55.

[2] 王昭荣, 曾卫东, 鲁兴萌.改革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4) :63~65.

[3] 杜朝昆, 龚明.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1) :59~66.

[4] 彭绪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6) :17~19.

上一篇: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办法范文下一篇:林业局意识形态责任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