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

2024-03-26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

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字:高中语文 思维分析能力 特点 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就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提出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对于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因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教学方案等方面出发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1、语文思维训练的特点

语文思维训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方面,内容广泛;第二方面,需要进行思维的交流性;第三方面,渗透性。

1.1内容广泛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具有内容广泛的特点是由语文自身博大精深的特点决定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内容的广泛性就使得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个语文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思维分析方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研究现在的教案和之前教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语文教学的长远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广泛的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来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进行训练。除此之外,由于高中生具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佳的思维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会。

1.2需要进行思维的交流性

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可以更好的擦出火花。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思维的交流可以促使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同时,思维的交流可以更好的帮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系统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同时加之老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分析的方法。

1.3渗透性

语文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也是语文思维分析训练的重要特点。渗透性就是指在平时读写听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巧妙的渗透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维的变化,从而更好的展现出思维训练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的途径有很多,这种渗透可以从语言、形象、图片、结构等多方面着手,使教学过程恰如其分的展示情感。比如,在讲述和祖国山水有关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首先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水的博大精深,之后通过和学生一起对文章中意境的体会,对作者相关情感的交流,使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2、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的能力;第二种,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第三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

2.1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

通常高中语文老师的发散思维能力都是相对较强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及时解答,因而,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老师要转变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文章,比如我的四季,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跟人的四季有关的问题来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思维发散的能力。

2.2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离不开丰富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自实践。因而,老师要对这些和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丰富,并且从多个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扩展,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

2.3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鼓励学生针对某些观点提出质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讲解柳永的词雨霖铃时,老师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对整首词的背景等多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之后通过多个深层次问题的提问使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答案,同时真正把握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3、结语

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感受文化,形成良好的性格。因而,语文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学生语文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岩涛.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9(4)33-34

[2]凡芳伟.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9(2)11-13

[3]谢菲.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6(11)20-22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摘要:写作能力是彰显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指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难度大,同时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引入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效果。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坚实阵地,抓好作文教学指导,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高中阶段的教师与学生都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应该确立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着力探究综合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收获更加完备的写作能力,掌握科学化的写作方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着力革新思维,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元方法,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创造优质条件。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一、应用层递式教学模式

从当前高中生写作状态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不够理想,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层递式作文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当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推动学生创新发展。 由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开展持续性的训练,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层递式教学,因为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而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首先,让学生要侧重于语言素材的输入,具体可以通过课堂与课后素材积累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积累;其次,要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培育,重点训练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理性思维,让学生的表达更加准确有效。 再次,要注意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比如开篇技巧、结尾设计、构思技巧、遣词造句技巧等等,提高学生的写作层次。 最后要多安排写作训练活动, 提高学生对各种知识技巧的熟练应用水平,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达成层递式教学的目标。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

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关注学生的自然感受与生活感悟,运用体验式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境界。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借助情境创设等手段,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或接触事物当中得到感悟消化理解知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拓展能力,建构情感脉络,然后用文字准确表达个人情感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体验活动当中,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层次和作文表达层次,也有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创作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体验生活是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改变教学范围狭窄的现状,引领学生进入广阔和开放性的生活,获取思想与感悟源泉,让写出来的文章,既有对生活的观察与领悟又有所升华。比如在国庆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庆祝活动,观看国庆大典、国庆晚会或把学生带到政府广场,感受国庆气氛,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和参与当中积累素材,增强学生对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的把握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品位与创造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和国庆节相关的材料,让自己的感悟表达更加真挚和丰富。

三、落实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核心,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当中提供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课堂环境,并在课堂当中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与消化知识方法,增进师生互动,达成教育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存在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一是关注教学过程,强调利用实践的方式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助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是可以丰富学生个体情感,引导学生融入真情,引起共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改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发挥出了突出作用,可以通过布置任务和完成任务这样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 教师需要科学布置教学任务,关注学生的积极理解和主动表达,让学生能够创作出优质作品。 比如在要求学生以励志为主题进行创作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下任务:积极收集励志人物故事,并和大家交流分享;请收集励志文学作品,并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进行总结。 把信息收集和总结结果应用到作文写作当中,建立写作信心,丰富内在情感,真正创作出可以打动人的合格作品。

四、组织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应用广泛且应用价值突出的方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之外,还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与探究空间,增强作文教学实效性, 让学生能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智慧交流和碰撞当中得到更加丰富的学习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当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激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深度学习,维护写作质量。 例如,在教学如何在写作当中写出个性时,为了帮助学生化解写作当中的难题,教师就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索:写作个性化的内涵是什么? 为什么在写作当中要讲求创新和凸显个性? 在写作环节如何有效体现个性? 写出个性化作文应该用到哪些技巧? 在自主探究空间当中,学生可以充分交流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创作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写作打基础。

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教育改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引入新型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为学生创造精彩纷呈的学习环境。 受到传统固化教学思维影响,以往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始终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因此影响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个性化学习,给作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师要着力探究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当中的应用,用新思维来指导作文、教学、改革创新,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职能,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跳脱出来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全面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舒漫.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文学教育 (下),2019,(12):106-107.

[2]陆琴 .思绪 , 在体验中飞扬 ———对初中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 D 刊(学术刊),2019,(12):71-73.

[3]黃志坚.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85.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于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阳安中学杨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处处是资源,只要指导学生,炼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贮积素材,作文时知道从哪个库里拿“米”, “香喷喷的米饭”——作文才能新鲜出炉。

一、创设愉悦氛围,激活“一池春水”。

给学生以愉悦氛围、激活写作这池春水。写作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伴随着写作流程始终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愉悦。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真的是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鲁迅正是 “深味”着“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刘和珍君的灵前。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也就能催化出阳光般明朗纯净的习作。有时年轻的心在风暴中展转浮沉,提示我们去思考生活和心灵的复杂性。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二、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

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常常集中在娱乐明星、体育新闻、网络游戏、休闲时尚等方面,他们的兴趣永远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拿出一定的时间(如每周一节课或每节课前几分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发学生做积极的理性思考,就能变“废”为“宝”,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学生如果暑假期间天天坚持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共同关注”“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央台品牌节目,学会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

三、开辟多彩路径,浇灌芳菲满园。

博览众书,《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品读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 1

或情感丰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做到资源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周搜集一条有价值的材料(要求典型、新颖),全班就有七八十条,将这些材料分类汇编,天长日久,库存会越来越多。学生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名人轶事、文化视点、评论随笔、历史典故、科学发现等等。

四、充分利用教材和读本,摄取相关信息归类整理

教材和读本是学生手头最主要的也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学习语文的载体,其中的很多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教给学生摄取、归纳信息的方法,不要让这些资源成为“匆匆过客”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臵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另外,高三阶段的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五、学会一材多用

写作的材料具有互通性。如高中第六册课文《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里的庄子面对前来封官的楚大夫,持钓竿不顾,并说自己愿意像一只曳尾于涂中的自由自在的乌龟——这是庄子“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的“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无欺。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是母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母亲却在他“撞开一条生活道路”时离开了人世,留给他的是无限的愧疚和绵绵的思念。史铁生将这同一种刻骨的相思融入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思念》等多篇文章中。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偶然一次看幻灯的经历,给先生以深刻的刺激,以后,鲁迅在《滕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都写到这件事。

可见,一则材料,如同一块未经治理的 “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雕琢出美玉来。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把“有限”的材料用到“无限”的话题中,这才能让自己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时,能百变手头作文材料而使自己的作文立于不败之地。

六、学会推陈出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文贵有创新。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为这样,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才有“有创新”这一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考作文中有很多借鉴的范例。2001年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就是模仿《杂文选刊》中《患者无良知的就诊报告》,因其思想深刻而获批卷者青睐;2002年的满分卷《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也是借鉴了林清玄的哲理散文《送他一轮明月》。

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来构思作文。“故事新编”是指写话题作文时,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中外文学名著或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主旨,造成一种古今对比、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它的好处在显示出文章有一种历史文化的底蕴,又能紧扣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点,既翻了花样,出了新意,又幽默风趣、神思飞扬,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作文形式近年来在中学生作文和高考作文中异军突起,引人注目。如《堂〃诘诃德后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赤兔之死》《西游记新编》等考生作文都以其“有创新”获得满分。然而,故事新编贵在于“新”。它既不是对原著故事的简单概括,也不是为原著写续篇,而是在原来的主题、人物、情节基础上,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七、善用歌曲诗词

学生处在歌唱年龄,哪个少男少女不歌唱,哪个学生不喜欢流行音乐?优秀流行歌曲都是生活之歌,是创作者做了生活“有心人”的结果。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学生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拼则赢,不拼则败。学生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家不仅是人类自然之躯的栖身之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家园。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李晓苇

作文素材积累,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项很难练好的基本功。

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注重素材积累,是因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是高中作文的重要文体形式。而议论文是大多数高中生普遍喜欢采用的文体。因为议论文具有本身结构的匀称、构思的相对简单、评分细则明确等特点,考生们趋向于选择议论文写作,尤其是在高考考场上。

通常所说的“作文素材”,实际上主要是指议论文中的论据。没有素材的议论文,只会是索然无味的一纸空谈,思想观点被架空,论证过程成为一厢情愿的泛泛而谈,没有论据支撑,任你说得怎样天花乱坠,始终无法让人信服,文章自然不实在、不精彩。

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师生而言,高中语文作文写作素养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素材积累是一个热点,亦是一个难点。各个学校对于作文素材积累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不一样,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老师,对于作文素材积累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同事的交流探讨,简单总结了一些有关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策略一:回归课本。

回归课本与课堂,善用所学,推陈出新。

议论文写作,对论据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恰当,也就是论据有针对性,足以证明观点,没有破绽,让人无从辩驳。从这个层面来讲,作文素材并非一定要新颖,相反,对于一些大家熟悉的论据,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推陈出新,我们同样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回归课本,回归课堂”的能力,启发和引导他们学会从语文课本中、从语文课堂上积累素材,灵活运用,化腐朽为神奇,写深刻,写生动,取材凡俗却又落笔生花。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得来最便宜、准确率最高的阅读文本,就是我们的教材,语文,政史地,甚至数理化课本,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揣摩和借鉴的地方。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要想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去发现并积累课本、课堂中接触到的素材,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

阅读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许多在考场中胜出作文在论据上不仅不陌生,反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2009湖北高考语文作文《站在-------的门口》中有一篇名为《站在文学的门口 》的满分作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得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这段文字写得非常的精彩,想象合理,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最难能可贵的一点还在于作者能够从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两个典型的代表不同风格的文学人物——曹操、李清照,结合他们的生世经历,结合语文课上接触过的《观沧海》、《赤壁赋》、《醉花阴》、《一剪梅》等经典作品,写出了作者对于文学人物的深刻理解。真可以称之为“推陈出新”。

再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1 这段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由我们熟悉的苏轼入手,写苏轼被贬黄州仍不甘平庸,仍在上下求索,并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及《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名句,联系现代学者林纾的故事,来谈人生的追求,可见出该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由日常所学入手,且能“出乎其外”巧妙联系自己积累的“独门菜”行文,更显该生的灵活聪慧。

策略二:颗粒归仓。

铢积寸累,颗粒归仓。素材积累,没有良法,重在持之以恒。 作文无巧法,就是多感悟多思考多练笔。“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没有一个丰富的素材积累过程,想要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上行文如流水,典型例证或者名言佳句可以信手拈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很多中学老师都要求学生坚持阅读和积累,将平常阅读活动中那些让我们有所触动的文章或文段摘抄在我们的积累本上,同时时常温习,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我们写起文章得心应手了,至少我们有得写了。这就好比收获的农人,等到地里的粮食都颗粒归仓之后,才惊喜地发现自家“富足”到仓满囤流。

在日常的阅读、上网、读报、看新闻、听广播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留心,有许多素材值得我们关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手,就一定会让使我们知识储备更广,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写文章也更加得心应手。

需要强调的是,摘抄积累素材时,一定要讲求准确、严谨,不能粗枝大叶,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张冠李戴,否则,就犯了论据不严密不准确的大忌。

例如:2011广东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这篇文章先以电影《让子弹飞》中情节入手,夺人眼球,既富有时代感,又能恰当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然后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文章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充

2 实,有理有据。这显然与作者平时的扎实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所以,素材积累,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工作要做细做实。涓滴材料,汇集成海,等到用时,才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策略三:合作共赢。

同学合作,师生合作,老师之间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写一篇好文章,内容的充实很重要。而对于高中作文而言,对文章内容的要求更高,文章的思辨性、深刻性和生动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我们思考素材的实际参考价值和论证力度。另外,摆在高中生面前的一个现实就是,学业任务过重,自发阅读和积累的时间太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强调资源共享,尤其要求我们注重合作。至于合作的方式,其实可以是灵活多变的。至少有三种合作的形式:同学组成小组,一起做素材积累工作;老师和同学合作,老师将接触到素材推介给学生,学生亦可以将好的文章资料介绍给老师;老师与老师合作,一个备课组,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做相关的素材积累工作,做好职能分工,并且将老师们搜集的素材编辑成文稿,下发给学生。

策略四:分类整合。

拥有较强的分类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非常重要。史绍典先生说:“积累的过程和方法应被高度重视,强调有序和渐进、梳理和弥补,随时调整远中近期的目标,确定每个时段的积累重点,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1我们手头的素材,尤其是学生积累本上的素材,在数量上往往固然是可观的,但同时也会有散乱无绪的特点,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联想到相关的多个素材,因而也不能够做出一个最优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对于所积累的素材的后期整合工作没有做好。对于具有一定数量的素材,我们要学会资源整合。

整合作文素材资源的方法很多,例如: 其一,分门别类:我们可以根据素材来源的不同,可以设立教材素材(素材都来自平时我们手头的教材)、名著素材(推介给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中的素材,如中国古诗词、古典小说和国外知名小说中的素材)、社会热点素材等。

其二,提纲挈领法:设立主题(或话题)、关键词,围绕主题搜集相关材料,编辑相对独立的章节。例如,以“生命的格调”为主题,我们可以搜集列举相关的素材:

第一类,自然界的植物。追求光明的向日葵,傲雪的梅花与青松,清淡超然的菊花,纯洁高贵的兰花、梨花,追求灿烂生命的昙花、樱花,顽强的爬山虎,平凡的小草,日本地震中的“奇迹松”等等;

第二类,自然界的动物。奔腾的骏马,飞翔的苍鹰,勇敢的海燕,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回归荒野的雪橇狗巴克,麦克维尔《白鲸》神秘又聪明的白鲸,汶川地震中的在地下存活36天的“坚强猪”,新西兰的倔强地在山中藏身达六年之久的“反抗剥削”的绵羊“史莱克”等等;

第三类,有格调有风骨的人。

天真烂漫的苏轼,临死不忘报国的陆游,“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文天祥,“以血荐轩辕”的谭嗣同,写下《与妻书》坚定赴国难的林觉民,勇敢的海明威,不屈的鲁迅,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

其三,举一反三法:由一个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多个材料。

例如,我们可以由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的窦娥,联想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雷雨》中的蘩漪,以及《简爱》中的简爱姑娘、《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等等,我们将这些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整理归类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搜集整理工作。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摘要】笔者立足新课程改革,以书信写作为例,就如何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作文教学;书信写作;有效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命题的演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是我国语文课程理念、课程设置上的发展,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文教学更是明确提出了“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以及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感而发,多想多写”“能够进行理论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等不同文本类型的写作”等要求。在作文教学要求的引领下,作文命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题型由命题(或半命题)慢慢转变为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内容更是从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到对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两者的变化强调了学生生活体验、作文的时代精神与理性思辨;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写作空间,表达出对于生活的独特、真实的感受。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探索

(一)文章教学

将写作文理解为一种封闭的遣词造句、谋篇构局。作文教学主要解决如何写作一篇合格、规范的文章。

(二)过程性写作教学

它来源于美国的信息加工理论,重点关注作文的写作过程。即怎么样有效引导学生写作,要解决哪些写作过程的难点。对此,郑桂华老师提出写作过程化教学。

(三)交际语境写作教学

交际语境写作源于语用学,强调“写作即交流”,强调写作的目的、对象、作用。我国的诗歌传统“诗以言志”正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以上三种写作教学理论,各有各的长处。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它们应当有机地结合、融入到作文教学中。下面,笔者就2020年苏州高二语文期末考试书信写作,来谈一谈有效的作文教学。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有效教学的探讨

2019—2020年上学期,苏州高二阳光测试作文考查了学生的多种文本类型——书信写作能力。题目如下:

在《明日之子》的某次比赛中,有四首歌供选手随机抽取并当场演唱。其中一首是无字歌,抽到的选手只能用“啦啦啦”的旋律来表演。有位选手为了增强表现力,便自行对“无字歌”做了填词演唱。表演结束后,评委宋丹丹与华晨宇发生了争执:前者认为选手不合要求,是一次失败的表演;后者认为对于一首无字歌,选手填词是一种才华的表现。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一名场外观众的身份给歌手、宋丹丹或华晨宇写封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次,作文考查的是书信写作,要求学生就综艺节目中的争端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有写作形式上的要求,也有写作内容上的考量。从作文阅卷结果来看,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3点。一是书信写作格式上不规范。二是审题偏差,没有突出强调“规则”或者完全抛开“规则”谈“创新”。三是论述过程缺乏有力的论证,思路不清晰,材料老套。

从本次作文考试的结果来看,我们发现的問题比较严峻,不仅仅是学生对于书信写作的无知,更是对于写作,或者是写文章的随意、无知。针对这样一种学情,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生的作文水平或许会有所提高。

(一)以文章写作为起点,打好写作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写作的个性化、思辨性,能够进行多种文体、不同文体的写作。这是对高中生写作水平的进一步要求。如何提高高中生写作水平?首先,还是应当打好写作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的技巧与方式。反观苏州市作文试题,基本考查点是规范的书信写作。而恰恰是这一个基本的考查点,却成了学生考场作文的一大难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集中精力进行记叙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而忽视了实用类文本写作。因此,作文教学还是应当以文章写作为起点,打好写作基础。

(二)以语言交际为背景,关注学生写作过程

我国对于写作交际功能的关注由来已久,《尚书·舜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同样也可以指导高中作文教学。高中生的写作,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属于独抒性灵。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写作,尤其是考试作文,它需要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社会的看法,它也是面向大众、社会。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从一点上来谈,作文过程必须具备“交际”意识。

如何使学生习作具有“交际”意识?

首先,必须在写作阅读时明确情境、起点、角色、目的、读者五要素内涵,把握好要素之间的联系。情境即材料的背景、写作的前提;原点,即写作的出发点;角色,即写作的视角;目的即写作的意义;读者即预想的或潜在的阅读对象。五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下图:

结合本次作文材料来分析,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综艺节目比赛是背景;而争论的中心,歌手违背规则,创意表演是否值得推崇是写作的起点。要求学生以场外观众的身份给评委写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则是目的。当然这封信的读者是华晨宇或宋丹丹。审题似乎非常简单,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同学从观众的视角出发,认为“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观点”,畅所欲言。在这样一种审题模式下,考试中出现了大量偏题或走题作业。究其原因,一是对材料情境的忽视或把握不到位,材料中综艺比赛是背景,既然是比赛,那就一定有规则,因此,作为场外观众,他的观点应该在比赛规则基础之上,客观评价选手的表现。二是学生在写作中没有读者意识或淡化了读者意识,不少同学在作文开篇就宋丹丹或华晨宇的评点,简单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紧接着就谈到了创新或规则,古今中外,从成功人士到平民百姓一通论证说理。完全把写信的对象抛之脑后。整篇文章变成了议论文——《论创新》或《论规则》,这一种做法实质上是另起炉灶。但是,确定写作对象——读者,决定了作文的内容、目的与表达的方式。假设学生在写作前明确读者是写给华晨宇、宋丹丹——当红歌手、资深艺术家,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不会仅谈“规则”或“创新”。

其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进行阅读、作文有序化教学。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郑桂华教授指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读促写”,即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文本,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另一种是“以写促读”,通过理清作者思路为线索,来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思想感情。笔者在本段文字中主要阐述阅读与写作有序化教学。

从信息加工学的角度来看,阅读属于信息的输入,写作属于信息的输出。在信息输入和输出之中,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迁移。而高中生在考场作文时间由信息搜寻到输出,完成这样一个思维系统,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对学生思维系统进行有效构建。

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素材积累、写作技巧与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整理——将文本序列化、专题化。文本序列化即将学生学习、接触的文本按文本类型、专题分类好。比如当我们学到司马迁《报任安书》时,从文本类型劃分——属于实用类文本;从专题类型可将其划分——人生与信仰专题。这一项整理工作可放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起自己的作文思维系统。

另一方面,在作文评阅时,还须返回到文本教学中,形成阅读——写作——阅读这一教学系统。而不能就写作谈写作,终止写作与阅读的联系。例如:评讲学生期末作文时,首先以学生的作文为文本,分析学生的思路、意图。再回到作文材料中进行学生自主评价,明确作文的得失。接着要回到文本序列化之中,从本次作文类型来看,属于实用类文本(书信)、社会与个人专题序列。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再次从序列中寻找到相关文本、材料。

(三)以对话点评为重点,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在作文教学中,对于作文中的共性问题,在作文讲评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个性问题,教师还是应当以阅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作者)进行交流,多作探讨,少下结论,使学生觉得老师尊重、认可他的作品,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下一次写作的热情。

当然,在作文点评、批阅中教师也要有读者意识,注意把握重点、主次分明,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2]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构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赵栋.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序化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

[4]黎小英.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J].现代语文,2008(7).

作者简介:陈玲,女,1986年生,江苏张家港人,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上一篇:工作完成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广州增城汽车站时刻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