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

2023-09-19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第1篇

冯洁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于2011年成立 。现在,音乐系拥有音乐理论、键盘、器乐、声乐、西洋管弦乐等五大音乐教学系列,音乐系现有专业教师20余名,其中副高职称1人;讲师3人,助教10人,外聘教师4人,其中在读硕士2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达到50%,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为了适应中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在音乐专业教育基础规模建设、硬件环境投资以及引进人才等发展战略方面全力投入。2010年起,音乐系除了拥有足够的专业大课教室、排练厅外,拥有琴房34间;拥有教学三角演奏琴1台,教师教学用的专用钢琴(25台);有音乐多媒体教室、重奏排练厅;有能容纳556名观众的音乐厅;还有正在建设的音乐资料室等等一系列硬件环境的建设,都为我们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流的教学环境,大大地促进了人才建设的力度。近年,先后从中国、西安、天津、四川等音乐院校,引进了多位年富力强的优秀毕业生,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为音乐系创办国内一流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提供了前提的保证。我们坚信一个由先进办学理念打造的音乐教育新局面将不断呈现于公众面前。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冶金部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类专业。音乐专业是音乐系特色专业,填补了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空白。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第2篇

蒙古族共有480万人,其中240万人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在东北三省及甘肃、青海等地。主要从事牧业和狩猎,部分人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牧区蒙族人主要饲养马、牛、羊、驼。以乳,肉为主食。游牧时,多吃肉干、奶干和炒米。农区主要种植玉米、黄米、小米、糜子米、小麦等。以粮食为主食,也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烹调方法多为炖、煮。

蒙古民族的食品之首便是奶食。奶食也被本民族视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喜庆宴会等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祝愿。蒙古族的奶食品主要有奶豆腐、奶渣、奶酪、酸酪、奶油、黄油、奶皮、酸奶、酸乳、奶茶等。奶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肉食品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羊肉是蒙古族最喜爱的肉食之一,它不但有驱寒补热的功效,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生活中待人接物良好祝愿的象征。每年冬季小雪与大雪之间,蒙古民族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冬储,俗称“卧羊”。每户少则宰杀数只羊、1头牛,以备冬春夏季食用。牛肉干是蒙古民族春夏季制汤做馅的最好原料。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是宴席上的一道最讲究的传统名菜,其形、色、味俱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只有在隆重的宴会或祭奠时,才能品尝到烤全羊这道蒙古民族饮膳食俗的代表大菜。

烤全羊是在蒙古民族传统的火烤羊肉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而成的。烤全羊的制作过程是,选两岁左右的肥绵羯羊一只,在腹部划十厘米左右的口一只手伸进胸腔中的右心房,将动脉血管掐断。羊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这叫“攥心羊”。攥心羊较之传统的大抹脖宰杀法,干净、利落,外表体损伤度小。把血从体内控出后,用水烫去羊毛,除去内脏,羊体内外用清水洗干净,把多种调料洒入腹腔中,外表体刷一层糖糊和香油。经风吹胴体不再往下滴水时,用铁链吊起放入烧好的烤炉内。烤炉的垒砌很讲究,内外呈圆柱形,其内直径约一百厘米左右,深约二百厘米左右。炉壁很厚以利于保温。燃烧的材料,系生长于沙漠上的梭梭柴。梭梭质地坚硬,烟少火旺后劲足。经过

四、五个小时的高温吊烤,烤全羊即可出炉了。烤全羊需十八道工序。刚出炉的烤全羊,要经过一番整形和装饰。把羊抬到一个大木盘上,使其前腿趴、后腿弯曲、蹲卧在盘中央,羊的嘴里放几棵绿菜叶,宛如在食草。脖子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

在烤全羊上席前,宴桌上通常要配几道冷热菜和奶食品。当宾客达到一定兴味时,由两名主厨抬着棕红色的烤全羊来到客人面前,顿时香飘大厅,掌声四起,把宴会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主人即兴向宾客介绍“烤全羊”的由来和做法,之后将烤全羊撤回厨房用刀分解。

食用烤全羊的程序相当讲究,先上酥脆的皮,再上鲜嫩的脂肪肉块,最后才上连着瘦肉的肋骨。这三道菜不可同时上,要视宾客品尝的情况,留有余地。但也不可待上道菜见底,再上下道莱。否则,有失礼节,冷淡了进餐气氛。食用烤全羊,必须佐以合页饼、葱段、酱、醋、蒜末等调味品,使其更浓更香,别有风味。

“全羊席”是以享用烤全羊为主的席面,气氛非常隆重,宾主坐落有序,突出了蒙古民族饮膳食俗的礼仪和形式。特别是烤全羊的第一道菜刚上席时,有身着民族服装的礼仪小姐,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唱着甜美的祝酒歌,用银碗向尊贵的客人敬酒。歌声不停,敬酒不断,宴会始终保持着热烈而隆重的气氛。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第3篇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朴生活。马头琴是蒙古 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 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 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第4篇

摘要 草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以奔放的生命力和气势著称,是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的融合。语言是构成文化、传达文化的重要符号,词汇正是语言丰富性的充分体现,草原词汇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草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蒙古语中词汇形成的文化背景、构词方式、含义三部分的解读,丰富了词汇研究的角度,对于草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草原文化 蒙古族语言 词汇

人类的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用来表达人的思维。词汇是语言丰富性的体现,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蒙古族语言中的词汇也同样是在蒙古族人民的劳动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语言和草原文化有着辩证的统一关系。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草原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草原文化的影响是词汇丰富的重要原因;同时,草原词汇的发展也对传播草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最用。草原文化的特征对于蒙古语言中词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粗犷的草原生活环境对词汇的影响;第二,草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第三,草原经济活动对草原词汇的影响。

1 草原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蒙古族历史上大部分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蒙古文化当中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因而在蒙古文化当中,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对勇士的推崇,即对人的力量和自然力量的平衡的观点是蒙古文化的要义。草原环境一方面以不可抗的自然力量推动着蒙古人民的生活,使他们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同时也正是这种自然力,造就了对勇士的敬仰。而这些文化,在蒙古语言词汇当中也有充分的展现,同时,词汇的丰富又加强了这种自然文化和勇士文化的传播。例如,蒙古语当中,男孩取名为“巴特”的有很多,意为勇士。蒙古语族是介于满-通古斯语族和突厥语族之间的一种语族,共有词中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小部分词语发音相同但语义有所变化的之外,其大部分词语的发音和语义是完全相同的。

词汇表现环境。蒙古语言当中的词汇,就是对我们所说的自然力量和人的力量平衡的体现。草原广阔无垠,使人们能够放开歌喉,尽显辽阔的胸襟。同时,草原气候多变,人们要面临暴风雪的威胁,面对严寒的挑战。这种广阔的地理环境和险恶的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崇拜。同时,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去斗争,因此又需要勇敢的领袖人物,就形成了勇士文化。除了自然环境以外,还有社会环境,历史上蒙古族同草原上其他各民族共同生存,当中不乏争斗,自然也有友好的往来。就是在双重环境的作用下,蒙古族语言中的词汇,吸收了草原民族文化的精华,浓缩了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历史的嬗变中,蒙古族语言词汇充分展示了其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蒙古语元音丰富,语音结合比较自由,这是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蒙古语言当中对于表达颜色的词汇也有一些特定的偏好。蒙古族人民偏好白色和蓝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真实、纯洁、正直和美好。蓝色则表现为他们对大自然的重视,他们希望自己的民族像永恒的蓝天一样永存和繁荣兴旺。日常生活中,红色也是蒙古族人民的偏爱,红色作为暖色系,能够给人带来温暖亲切的感觉。另外,蒙古族人民经常使用蓝、白、黄、绿、灰或紫等颜色来命名地理位置。这些颜色命名,充分表达了蒙古人民对不同地域的喜好之情。

2 草原生活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

历史上的蒙古族以游牧生活为主,很少定居生活,社会组织结构表现为部落。这也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部落形成合力才能保障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同时,在社会组织结构中,他们秉持着同样的信仰,以保障组织生活的顺利开展。

在蒙古语言词汇当中,有一些只存在着十分细微的差别,词义区分的相当细腻,从而使得用其他语言翻译蒙古语时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词汇,将草原词汇表达的意思一丝不差的描绘出来。作为蒙古语中的核心词汇,草原词汇能够在单纯词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生产出更多从不同角度展现草原风采的词汇。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正是这样的部落生活以及相应的体制,形成了极具特色且完整的草原词汇。比如,由于受到草原生活环境的限制,部落主要居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既便于搬运、易于拆搭,又能抵抗风寒,正是这些特点,使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很多形容蒙古包的草原词汇。草原特殊的生活环境,使蒙古族的草原词汇种类繁多,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形容,通过不同词汇的表达将其划分的更加细腻。这就使得蒙古语言当中词义的差别非常小。

3 草原经济活动的影响

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草原人民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以交换为主。主要的交换的物品是肉类和皮毛类。这是独特的环境带来的,也是社会组织影响下的产物。牧人、草场和五畜是草原经济的主要构成因素。蒙古民族对于五畜的类别、性别、年龄、毛色、性情等都具有细致的称呼。单单是对草原的描述上,蒙古人民就根据自己对草原的了解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词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上对草原的特点进行描绘。

由于草原特定的生活环境,形成了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蒙古族人民创造出很多表述传统草原经济的词汇,这些词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和轮牧形势。正是因为这样,在农耕民族语言中很难找到能与草原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完全一致的词汇,通常只能通过合成词或音译词来表达。每个民族的谚语和格言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色也不同。

因此,草原经济生活对蒙古语言词汇的影响也具有着深刻的作用,而丰富细腻的词汇的运用,也保障了草原经济的顺利进行,二者相得益彰。

蒙古语是黏着语,通过词形的变化进行构词。主要表现为通过词缀。正是因为其草原生活的独特性才造就了黏着语的发展,黏着语是草原词汇丰富性的表现形式。例如蒙古族人民为了区分每一块草场的放养种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草原词汇,通过这些词汇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将草场有序、规律的划分开,让其各尽其责,形成五畜四季轮牧的经济方式,借此与其他游牧民族区分开来。历史上蒙古族游牧经济类型为其主要的生存方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就是利用天然的水源、草场,取得相应的生产资料,从事相应的经济生活。因而蒙古族人民将草场结构区分的相当细化,使每一块草场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不同的牲畜放养在不同的草场之上,使蒙古族的畜牧业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在这些词汇中,丰富的动词、名词、形容词也就不断被创造。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草原词汇中合成词的应用比较常见的,这与汉语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一致的。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在对于草原的形容上,表达草原辽阔和碧绿的词汇就有很多种,由此可以判断,正是蒙古人民对草原的熟知程度才造就了各种各样的草原词汇。蒙古语言当中大量的合成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内容。草原词汇,对于具有独特民族化的蒙古族来讲,是保存其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促进其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蒙古语的词汇当中有汉语借词,也有一些突厥语、满语、藏语等借词。这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往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往来,对于不同民族语言的丰富也发挥了重要的最用。通过借词,才能更好地丰富自身语言,才能更好地开展各民族的交流。

草原词汇在蒙古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促进草原发展的重要作用。草原词汇随着社会深化而变化发展着。草原词汇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发展史和运用这种文化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变化史。蒙古语言当中词汇的意义也在不断经历着变迁。

尽管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的能指是固定的、不变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语言符号具有意指功能,而意指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草原词汇的形成正是对草原文化的发展不断变迁的反映。而随着草原文化的变迁,词汇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甚至与原先大为不同。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形成见证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变迁,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环境。

蒙古民族崇尚自然、恪守信义,在博大的草原文化中同样可以找到许多表现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草原词汇。如谚语和格言的形成往往与他们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如同生活在大沙漠里的阿拉伯人,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产生的谚语和格言多与沙漠有关,同样,居住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与草原和五畜密不可分,形成的谚语和格言自然也是对草原情感的抒发。

草原词汇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描绘草原的谚语和格言,反映了蒙古民族像草原一样广阔宏大的心理以及和谐共处的博大胸怀。草原词汇的细腻之处在于,仅对广阔宏大的描写就有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大致意思相同,但其对广阔宏大的区分层次是显而易见的,对人和事物的描述用词区分极其细致,不同的草原词汇反映在不同的人和事物上,使其表达的更加明确、清晰,有层次。

同样,除了反映草原辽阔的谚语和格言之外,对于在蒙古大草原上辛勤劳作、热爱生活的蒙古族人民表达赞扬的谚语和格言也层出不穷,从各个方面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聪颖智慧和优秀品质。这些草原词汇的细化,将蒙古族人民的美好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刨除语言学上的特定语义,蒙古草原词汇在文学层面上的延伸同样可以表达出蒙古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同一个词汇,除了能表达出草原的意思之外,还能表达出情面、友情等引申意义。由此可见,草原词汇博大精深、细致入微,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达出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这是其他民族词汇难以企及的。

结语

草原词汇如同宇宙万物一样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随着蒙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的变化发展,草原文化中的草原词汇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语言研究当中去,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一些新词产生,旧词消亡或者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在草原文化的背景下,对于草原词汇的辨析,既有利于蒙古族语言词汇的发展,引起人们对于蒙古语言这门已经较少为人们使用的语言的关注,同时也有利于借助于语言,更加充分地表达蒙古文化,探寻蒙古文化的内涵,从而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的大融合、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乌·满达夫:《二十一世纪与蒙古语言》,《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2] 贾晞儒:《蒙古文字与蒙古族历史》,《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3] 刘勇:《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3期。

[4] 呼日勒沙:《世纪之交的中国蒙古族文化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 陈巴特尔:《试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变迁及其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严木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第5篇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

七、

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

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第6篇

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朴生活。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

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

七、

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

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

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

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范文下一篇:高中重点数学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