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

2023-09-23

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第1篇

一、相关理论

(一)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UTAUT)

2003年,Venkatesh等人对技术接受模型(TAM)、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BP)、创新扩散理论(IDT)、MM模型、TTF模型、MPCU模型、SCT理论等用户采纳模型进行整合,建立的一个比较为全面和完善的模型,即UTAUT模型。U-TAUT模型构建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等四个核心变量,本研究在以上四个构建核心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购物乐趣变量,从而更加全面地进行研究。

(二)感知风险理论

感知风险是指消费者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对于预计可能发生或者与预期不符的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知。Featherman和Pavlou 2003认为:感知风险就是指在追求某个目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可能的损失。风险根据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表现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机会成本风险,信息风险等八种形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模型和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网络购物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所以需要验证的研究假设如下。H1: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绩效期望与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H2: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努力期望与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H3: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的社会影响与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H4: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的促成因素与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性;H5:大学生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乐趣与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软件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自变量的衡量,首先选择30个样本进行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问卷进行调整,删除容易引起歧义的问题,确定最终问卷后,开始进行正式调研,通过QQ,微信,e-mail等多种方式,结合在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陕西省高校现场发放问卷462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有效回收率为87.2%,其中男生196人,女生207人,男女比例基本均衡。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在18-22岁之间的在校大学生,专科以上学历。

三、结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信度测量采用Cronbach`sα系数,每个变量Cronbachα值均在0.7以上,并且问卷整体的Cronbachα值达到0.873,结果表明量表测量信度比较高。KMO值大于0.7,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则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信度。经过SPSS软件分析统计,本研究的KMO值等于0.903, 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结果表明本研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通过SPSS软件进行果园回归分析,假设验证结果如下:H2、H3、H4完全成立,H1和H5部分成立。促成条件、社会影响和购物乐趣是正向影响陕西省大学生网购意向的主要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递减。而感知风险对大学生网购意向会产生负向影响。根据回归方程分析可知,按照消费倾向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依次排列为:促成条件>社会因素>购物乐趣。如果促成条件越高、社会因素影响越强,购物乐趣越多,那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就会越高。

结束语:

根据研究结果,促成条件是影响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消费倾向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作为网络营销的企业,应该从网站动画设计、商品种类的齐全性、商品的高性价比等方面全面提高网站吸引力,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完善各种退换货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同时,网络营销企业应该保护网络购物者的个人隐私,保证消费者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以达到降低大学生的购物风险的目的。利用大学生群体经常接触的媒介以及口碑宣传等传播渠道,把潜在顾客转化为实际购买者。最后,通过完善网购的各项配套设施,设置有趣的购物互动界面,彰显时尚和鲜明的个性化形象,凸显良好的品牌形象,丰富消费者的品牌体验,以提高大学生网络购物体验的愉悦感。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限时抢购、折扣活动、抽奖等促销活动,增加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成就感和参与意识,刺激大学生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提高全面大学生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实现网络营销企业的销售目标。

摘要:本研究以UTAUT模型为基础,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引入感知风险理论, 将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作为主要因变量, 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假设, 采用SPSS22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通过对西安思源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陕西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442份, 实证结果表明, 绩效期望、促成因素对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具有正向影响, 感知风险对消费者采纳网络购物具有负向影响, 而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并不会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最后, 为网络营销企业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UTAUT,网络购物,购物意愿

参考文献

[1] Viswanath Venkatesh, James Y. L.Thong, XinXu et al.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 2012, 36 (1) :157-178.

[2] 谭春辉;张洁;曾奕棠;基于UTAUT模型的消费者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研究, 管理现代化[J].2014, (06) .

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风建设;问卷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37-02

良好的学风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品质的重要标志。为更好的把握学校的学风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学风建设,笔者对全校9个本科院系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并对掌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学校今后开展学风建设、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学校学风现状

通过对学校9个本科院系的学生调查发现,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非常好,有4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较好,有2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一般,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差。认为学校学风非常好和较好的比例占到66%,说明学生对我校的学风现状总体是比较满意的,但仍然有34%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情况不好。调查发现,同学们对学校学风现状不满意的地方依次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质量不好;学习纪律涣散,经常迟到早退;考风考纪差,考试作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到位;课程设置不科学;沉迷于网络、恋爱,用于社团活动的时间太多,学习时间太少。

二、造成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风现状的原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既有学校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管那种原因,都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学生普遍不知道为什么学习。首先,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即考上大学。然而考上大学以后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失去了奋斗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快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漫无目的地学习,应付考试,应付学校,应付家长。所以当我们问同学们考上大学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许多大学生的答案是很不明确的。其次,作为90后大学生,在家养尊处优,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竞争意识。而在大学教育中,自主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有些学生不适应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方式,不能合理调配课余时间,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时间耗费在游戏、休闲娱乐、谈恋爱上,学习兴趣不高。

(二)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质量不好。近年来,由于学校发展速度快,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导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满足教学要求。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质量不好,这是许多学生不满意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课程内容多年不变,过分依赖PPT,这样上课,对于学生而言就缺失了理解、记忆和思考的过程。部分教师教学模式仍是以说教式为主,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课程教学进度较快,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还有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应付正常教学,缺乏敬业精神,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三)学习纪律涣散,经常迟到早退。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个性张扬,无视他人。当进入大学之后,缺少了高中时期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变的自由散漫,缺乏自我管理和自助学习的意识,不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有很多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

(四)考风考纪差,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考试是学校对学生学习成果检测的重要手段,但现在很多学生诚信意识不强,出现考试作弊等现象,使考试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受到了威胁。个别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通过作弊取得不错的成绩。虽然各个学校都在严抓考风考纪建设,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有一些落实不到位的地方。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到位。虽然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很多课程都流于形式,很难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就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通过调查发现,大一学生中仅有12%的人有较为清晰的学业目标,大二学生中有27%的有较为清晰的学业目标。也就是说大学生涯已过去近三分之一,多数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很多毕业生在撰写简历时才发现自己的大学生涯既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历,又没有相关的能力锻炼。

(六)课程设置不科学。当前的大学课程安排规划不科学,经统计,大

一、大二平均每学期所修课程7门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每周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多则四节少则两节课。同学们从紧张的中学学习突然到了有大量空余时间的大学生活,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除了课程规划不科学外,当前的教学体系也缺乏多样性,学生接触不到当今社会前沿科学技术,得不到真实的锻炼,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很难接触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毕业生反映,到了工作岗位,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几乎用不上,很多东西都需要在实践岗位上重新学习。

(七)沉迷于网络、恋爱、社团活动的时间太多。很多学生进了大学校门,不是刻苦学习,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还有部分同学忙于参加社团活动和谈恋,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据不完全的统计,学生持有电脑率高达85%,智能手机持有率更高达98.3%,每个学生上网的时间平均在5-7小时,而且大多数时间是在聊天和玩游戏。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好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问题,它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联系思想实际帮助他们认清所肩负的重任,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大学生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其要重视大学生刚入校的入学思想教育。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专业方向、学籍管理等各方面都不清楚,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让他们很快熟悉学校、学院、专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对专业的前景分析,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度,从自身情况出发,确立大学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大学新生活。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使学生了解他们以后要做什么,应该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大学生只有为自己设立了职业目标,才会自觉地确定与其理想职业目标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积极主动地运用学校一切资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目标而努力学习。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职业规划辅导教师,对学生给予专业的指导。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特点,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学校还应当完善课程设置,在必修课之外多为学生设计些选修课,完善自主选课制度,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科。在专业课方面,学校应该按照本专业的学科体系科学地设置课程,每一学年学习的科目都能够为下一学年的科目打好基础。同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保证在校期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及时更新教材,让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进入教材。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校的教风和学风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教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只有好的教风才能产生好的学风。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质量,以教风来促进学风。此外,教师应该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

(五)完善考试管理,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而言,是评判其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测定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方式。因此,必须完善考试管理,加强考风考纪的建设。规范考试管理,强化考风考纪教育,严抓考风考纪。做好考风考纪制度的落实工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给学生作弊的机会,从而杜绝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的潜移默化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大学生身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会受到熏陶,进而促进学风建设。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以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术的气氛,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协作、沟通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人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大学生身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会受到熏陶,进而促进学风建设。

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采取一切有效举措,促进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才能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强国,李家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4,(5).

〔2〕候菀娇,石舒萌,张建波.当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

〔3〕刘义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4).

〔4〕孙天罡,付刚,王帅.关于加强高校考风考纪建设的几点思考[J].考试研究,2015,(20).

〔5〕裴婷婷.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之策略[J].科教文汇,2014,(4).

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第3篇

桥北学校

陈慧琴

小学生依赖性地、被动式地学习,不敢自主创新学习,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教学中,必须做到“耐心引导,鼓励求异;培养胆量,增强信心;开拓创新,不断攀越”,让他们自主创新地学习。

一、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学习策略的掌握等方面。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小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都会影响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氛围则会影响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自主学习环境如果提供给学生学习自由度,学生则会采取主动的学习方式,能够控制整学习进程。

2、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小学儿童的动机绝大多数属于直接动机,他们往往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而学习,或是为了成为别人的榜样、或是为了使别人地大夸赞自己聪明,或是为了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而学习,还不善于把学习与个人和社会的前途联系起来,学习的长远动机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如果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习的直接动机刺激他们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逐步发展他们的长远动机。

(2)自我意识。 除了学习动机影响小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之外,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意识包括小学生对自己的稳定的、综合的认识,以及学习中的自信、自我监控等。 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相当稳定的、综合的对于自已的认识。小学生自我评价受他们影响较长,如果都在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那么学生就会对自主学习充满兴趣,能够保证学习的高效和成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尽管如此,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还很弱,不稳定,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之一。个体拥有的认知策略的数量及习得水平影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原因。认知策略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法,是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操作水平而采用的各种程序和方法。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水平和接受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再加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策略的数量越多,进而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学习观念。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应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这种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扬主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教学中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方沃土。

1、教学中努力形成自主学习氛围 教师应具有生命意识,视学生为有潜能的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人文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提倡“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不”,即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长辈。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采用四个“激励法”,即设置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百花齐放、开放宽容、情理交融的课堂教学景观。

2、教学中有意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可见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桥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诸如:问题情境、矛盾情境、图像情境、游戏情境、竞赛情境、儿歌情境、悬念情境、探索情境等等。

(三)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好比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同样,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必定会使自主学习能力水涨船高。小学基础教育的自主学习方法有:阅读自悟、目标导学、有序观察、探究发现、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等。 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无师自通”,它有赖于教师悉心的渗透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培养途径主要有:

1、让学生会“读”——培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舞台”。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阅读应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学习要求,注意抓好三点:①预读。通常用于课前预习,即“先学后教”,学生超前自学,了解教材基本内容:发现知识的可疑点,注上适当的记号。为避免预读放任自流,执教者可提供导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导学生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想提出的问题记下来,以便教师授课时有的放矢,精讲多练;②精读。一般用于课上或课后进行,即在教师讲解、点拨基础上,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瞻前顾后,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深入思考,窥探书中的要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③串读。一般用于复习阶段,即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疑难处,要求学生串联阅读某一章节内容。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线组成知识网,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让学生会“思”——激发自主学习的敏锐性。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应着力于四个“善于”:①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②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③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中求活,从变中寻求方法;④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让学生善“问”——强化自主学习的深刻性。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悬念、导谬、串联、排谬、反问、比较、转化、递进等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4、让学生会“说”——提高自主学习的延拓性。

传统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模式,随着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增强,变为互问互答。教师角色也发生转换,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一位倾听者。教师应倾听些什么?换言之,该启发学生说些什么?启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首先要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师生切磋、大组交流、全班共议等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时应做到二个保证:①为每一个学生想说、敢说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的保证;②为训练学生会“说”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三个注意:①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语言进行严格的规范;②要注意训练学生表达算理概念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可以让他们想想再说,先想后说;③要注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词语来表达叙述,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四)要优化自主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它具有导向、反馈、矫正、激励、评判、驱动等功能。可见,正确的学习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从教师评价角度看,应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教师应善于采用激励策略,及时准确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切不可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或冷嘲热讽式的“劣性”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2、从学生评价角度看,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开展自我评价,能使学生从多向信息交流中开拓思路,自我调控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进而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判断能力,拾遗补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第4篇

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是思想道德观的良好体现。思想道德观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高校慈善募捐能够培养大学生对慈善、公益的意识, 帮助大学生树立慈善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良好体现。中国教育一直主张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高校慈善募捐能够强化学生的慈善意识, 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让大学生从“学校人”转换为“社会人”。

2 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四因素, 分别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高校作为传授学生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的主要阵地,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良好的

首先, 学校因素。学校在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可不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而现今的大学并没有完全承当这两种角色,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播, 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培养。这种情况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高学历却没有相应的德行与之相配。大学生对慈善行为保持冷漠态度, 社会责任感缺失。

其次, 家庭因素。家庭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与学校同样重要, 可以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作为这样一个存在, 家庭成员中对于慈善行为的意识都将影响学生对慈善行为的意识。对于慈善募捐行为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重视的, 在当今社会家长往往只考虑孩子学习、工作等问题, 对于影响学习的慈善活动都加以排斥, 这种行为大大的影响了学生慈善意识。

再次, 社会因素。大学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下倡导慈善行为, 大学生会受到熏陶, 去主动进行慈善捐款行为, 这种社会环境可以是由同学、老师、朋友构成的日常生活圈, 也可以是新闻热门报道等。

最后, 个人因素。马克思曾说过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内在因素。由此可见决定大学生慈善行为的重要因素就是个人因素。“现今的社会不少同学功利性比较强, 容易浮躁, 急功近利, 做事情喜欢速成, 也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色彩, 付出的少, 索取回报的多。”[1]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受到经济、思想因素影响的,

3 培养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方式

根据影响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这四因素,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四对策。

首先, 学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学校加大慈善思想教育, 鼓励学生多参与慈善活动, 例如义工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慈善活动中锻炼自我。

其次, 家庭成员要重视慈善行为。家庭成员要从细节上影响学生的慈善行为,

在潜移默化中的引领学生的价值导向,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再次, 社会要扩大宣传慈善活动。社会可以通过媒体的力量加大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宣传力度, 着重宣传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传播社会救助与慈善文化。

最后, 个人要树立社会责任感。个人要正确认识慈善行为的重要意义,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切实成为慈善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结束语

本文通过大学生慈善募捐的重要意义, 着重阐述了影响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四因素, 分别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根据影响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这四因素,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对策。

摘要:大学生一直以来作为社会未来的主要力量, 他们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是否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分析,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大学生慈善募捐的重要意义, 着重阐述了影响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四因素, 分别是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根据影响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这四因素, 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慈善募捐行为的对策。

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第5篇

考研焦虑是考试焦虑的一类具体形式, 是考生面对考研这一应激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状态焦虑, 表现为个体在复习阶段预感到威胁, 或在考试情境下的一种不安的心理感受。它是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及其身心因素所制约, 以担忧为基本特征, 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以及用人单位对于高学历的过度追求, 导致本科生纷纷选择考研。考研和高考一样是我国所特有的全国统一的大型考试,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压力, 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一般而言, 愈接近考试, 其焦虑程度将愈高;报考的人数愈多, 考生愈容易焦虑。考研焦虑不仅干扰考生的复习和考场发挥, 而且危害考生的身心健康, 过度焦虑会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性亢进, 产生失眠、尿频、没有食欲等问题;行为操作困难, 如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阻抑等。因此, 有必要对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 然而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2 影响因素

影响考研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种, 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2.1 主观因素

2.1.1 认知因素

考研能否引起考生的考研焦虑及焦虑程度如何, 主要取决于考生的认知评价。考生如果能正确看待考研, 客观分析考研的特点及各个阶段的学习特点, 其心态就会较为平和, 复习效率也高, 考场上正常地发挥。成绩公布前, 有些考生急切想知道考试结果, 也容易感到焦虑。

考研动机水平对考研也会产生影响。如果考生认为考研关系到前途和面子, 动机过强, 会导致考生在考前复习准备阶段和考试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期望值过高是加剧考研焦虑的主要原因。过高的期望值会给个体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在考研期间过分忧虑而分散注意力, 进而干扰复习和考试。

2.1.2 自我效能感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考生, 觉得自己行, 焦虑程度自然就低;低自我效能感的考生, 总觉得自己不行, 必然导致焦虑水平增高。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班杜拉曾指出自我效能感往往和焦虑相联系。一些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感对克服困境产生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面对任务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低效能的人会放松努力或者全部放弃任务。因此, 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考生的考研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低的考生把注意指向内部, 认为自己的能力低下, 过分关注考研结果, 而不是关心考研的过程。

2.1.3 学习策略因素

很多考生都为考研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究其原因是学习策略运用不当或者只是机械的复习, 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致使考研复习准备不充分, 从而产生焦虑。

2.1.4 身体因素

考研对考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应激源, 特别容易导致一系列应激反应, 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 疲倦易病, 尤其是考试前后生病的考生, 特别容易焦虑。对考生来讲, 由于考研复习的内容与所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 很多科目都需要自学, 再加上还要上课、实习, 以及繁重的考研复习任务, 使得考生力不从心, 常常感到疲惫, 有些人还会变得抵抗力下降, 容易生病, 这反过来会降低考研复习的效果和考场发挥水平。因此, 考生特别容易产生焦虑。

2.2 客观因素

(1) 当时的考试情境。由于是一纸定终身, 只有初试过了才有考上的可能。因此, 当时的考试情境对考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的人可能复习的很扎实, 但是可能把这场考试看的太重或者受到考场气氛的影响, 会导致严重的发挥失常。

(2) 学校干扰因素。由于考研复习时间和正常的上课时间存在冲突, 很多考生会觉得复习时间紧张, 有些考生就逃课以增加复习时间, 但学校对逃课行为都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这使得考生非常焦虑。另外, 有的考生是考场依存型的, 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别人紧张的复习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 进而也可能导致其焦虑。

(3) 家庭干扰因素。有的考生考研并非自愿, 而是家长意愿的结果。此外, 家长希望考生一定能考上的期望也会增加考生的压力, 期望越高, 考生越易焦虑。

3 自我调适策略

考生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来缓解和消除考研焦虑。

(1) 通过归因训练使自己形成合理、正确的认知。通过归因训练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 培养自己积极的归因风格, 对考研的影响因素进行冷静地分析, 正确的认识考研和自己的利害关系, 以合理的认知评价来看待这次考研, 协调好考研与正常上课、实习的关系。因此, 考生要调节自己的认知, 摒除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 维持适度的动机水平, 不要让外部因素给自己增加压力, 有复试资格的考生也要以一颗平常心来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次考试。

(2) 提高自我效能感。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 以此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了,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复习效率, 使复习准备更加充分;经常用“我能行”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强化, 克服复习中的无力感, 让自己以自信、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当中去。

(3) 调整复习策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运用合适的复习策略来进行复习。如运用时间管理策略来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运用元认知策略来保证复习的全面性和效率;针对学科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认知策略, 如复述、精加工或者组织策略, 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 进而缓解考研焦虑。

(4) 加强对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考研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如考试期间生病、心理素质差过分焦虑等, 都会影响考试发挥。每年都有复习很好的考生晕场的现象发生。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 考研往往是纸上谈兵。考生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考试, 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维持适度的考研动机。同时, 注意营养和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 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找出导致自己考研焦虑的原因, 通过调节认知评价、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等主观因素来控制一些客观因素对考研焦虑的影响, 进而维持适度的考研焦虑, 适度的考研焦虑不仅能提高考前复习效率, 而且能让考生在考场上发挥最佳水平。

摘要:考研焦虑是考试焦虑的一种具体形式, 过度的考研焦虑会干扰考生的复习和考场发挥, 危害考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探讨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并找出相应的自我调适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考研焦虑,影响因素,调适策略

参考文献

[1] JereellC.Cassady.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test anxiety across the learning-testing cycle[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4 (14) :569~592.

大学生购物影响因素范文第6篇

近年来校园人际关系问题层出不穷, 校园中的排斥现象越来越多, 这些排斥与轻视不仅会给受排斥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潜在威胁。因此, 在社会排斥对个体带来重大影响, 甚至威胁社会安定的现实下, 从积极的角度进行大学生社会排斥的研究, 探索社会排斥后可能会出现再次合作倾向的产生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假设

(一) 研究的目的

1. 探究社会排斥与社会接受对合作倾向的影响。

2. 探究归因类型对合作倾向的影响。

3. 探究排斥情境和归因类型对于合作倾向的交互作用。

(二) 研究假设

1. 社会排斥情境和社会接纳情境对合作倾向影响存在差异。

2. 不同归因类型对合作倾向的影响存在差异。

3. 实验情境、归因类型对合作倾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 被试

60名大学生参加了本实验, 进行个体施测, 其中男生19人, 女生41人, 平均年龄21.92岁, 标准差0.62。所有被试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共分为四组分别为:积极归因社会接纳组、积极归因社会排斥组、消极归因社会接纳组、消极归因社会排斥组, 每组15名被试。

(二) 研究设计

采用2 (排斥情境:排斥/接受) ×2 (归因类型:积极/消极) 实验设计。

(三) 研究工具

归因方式问卷:本实验中采用目归因方式问卷 (ASQ) , 由Seligman编制。本问卷由12个不同的假设情境组成, 其中包括6个积极事件和6个消极事件。针对每个情境都设计了4个问题。积极事件情境和消极事件情境独立评分。如果个体在消极事件中的得分减去积极事件中的得分所得的分数差大于0, 则认为该个体对事件的归因消极, 反之认为该个体为积极归因类型。积极情境和消极情境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达到0.71和0.7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四) 研究程序

1.先用归因方式问卷, 选出积极性和消极型归因风格的被试;具体的分组方法为在积极事件情境分量表中的得分减去消极事件情境分量表中的得分, 如果所得的分数差大于0, 则为积极归因类型。反之, 所得分数差小于0, 则为消极归因类型。本研究中, 一共发放200份问卷, 筛选出分数差小于0的被试30名, 选为消极归因组被试;再将分数差大于0的问卷从得分从高到低排列, 选出排在前30名个体为积极归因组被试。

是关于团体合作关系的实验研究, 一共有4名被试参加实验, 在不同的实验室里, 可以通过视频进行相互认识, 之后每2个人将形成一个小组进行团体游戏。先给被试5分钟的思考时间, 并通过电脑上录制一段大约2分钟的自我介绍视频, 向其他3位被试介绍自己。印象合作清单上面包括6个问题 (0—9评分) , 并且让被试从视频中的3位成员中选择的1位合作队友, 进行下一环节的团体游戏。等被试完成清单上的问题后, 主试收回被试的问题清单, 告知被试要去收回其他被试填写问题的清单, 一会将其他成员对他的评价反馈给他。

(五)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本研究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在不同实验情境下, 不同归因类型的被试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 检验社会排斥、归因类型对合作倾向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不同社会情境下被试合作倾向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社会情境下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 两组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t=-8.26, p<0.001, 表明社会排斥情境下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显著低于社会接纳情境下被试合作倾向得分。

(二) 不同归因类型的被试合作倾向分数的差异比较

对社会排斥情境下不同归因类型的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 两组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t=-5.16, p<0.001, 表明社会排斥情境下消极归因组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显著低于积极归因组被试合作倾向得分。

(三) 社会情境与归因类型的交互作用

由以上结果分析可以推出社会排斥情境与归因类型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因此, 以实验情境、归因类型为自变量, 以合作倾向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归因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2.15, p<0.001, 积极归因类型被试比消极归因类型被试更偏向于合作;排斥情境的主效应显著, F=89.26, p<0.001, 被试在社会接纳情境下比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更偏好于合作。

交互作用分析表明, 排斥情境与归因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F=9.26, p=0.004, p<0.05。消极归因组的被试在社会接纳情境下远比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更有合作倾向;在排斥情境下, 积极归因组比消极归因组更具有合作倾向。

五、讨论

(一) 社会排斥与合作倾向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现象, 社会接纳情境下与社会拒绝情境下被试的合作倾向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在接纳情境下被试的合作倾向得分显著高于拒绝情境下得分。以往研究结果认为, 社会排斥会导致人们的归属感不能满足, 进而使受到排斥的人积极地寻求人际资源,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与接纳组被试相比, 排斥组在社交测验中表现出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 即表现出更多地被社会接纳的动机。Maner等人的研究发现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 不怕否定评价的被排斥者比接纳者表现出更多的结交新朋友和与他人合作的渴望, 并对即将接触的对象给予更积极的评价, 即更强的建立新关系的动机。当社会排斥威胁到个体本能领域的自我概念时, 个体在有机会与排斥者接触时表现出迎合行为。

(二) 归因类型与合作倾向的关系

根据结果显示, 无论在社会接纳情境下还是在社会排斥情境下被试积极归因组的被试合作倾向得分总是高于消极归因组得分。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积极归因个体通常将消极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 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个体都愿与他人进行合作。Shannon Pickering的研究则表明对于正性事件的发生, 高自我价值感被试往往将其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低自我价值感被试多将其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素。由此可以推测积极被试组具有高自我价值感, 所以在与他人进行合作时, 更相信自己本身的能力, 表现出更高的合作倾向。

六、结论

(1) 被试在接受情境下比在排斥情境下更具有合作倾向。

(2) 积极归因的被试比消极归因的被试更具有合作倾向。

(3) 排斥情境与归因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 由于家庭背景、身体素质、性格特征或其他方面存在差别, 学生之间经常性的会出现排斥、轻视甚至暴力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会给受排斥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潜在威胁。因此从积极的角度进行社会排斥的研究, 探索社会排斥后可能会出现再次合作倾向的产生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的方法综合探讨了社会排斥、归因类型对合作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 (1) 被试在接受情境下比在排斥情境下更具有合作倾向。 (2) 积极归因的被试比消极归因的被试更具有合作倾向。 (3) 排斥情境与归因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

关键词:社会排斥,归因类型,合作倾向

参考文献

[1] 杜建政, 夏冰丽.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6) :981-986

[2] Williams, K.D..Ostracism[J].Annua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 58 (1) :425-452.

[3] 郭文斌, 姚树桥, 黄敏儿等.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 2005, 28 (2) :392-394

[4] 陈亮.童年中期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同伴拒绝、同伴接纳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 赵红梅, 苏彦捷.同伴接纳与青少年对同伴拒绝的解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345-349.

[6] Fiske, S.T., &Yamamoto, M..Coping With Rejection:Core Social Motives Across Cultures.

上一篇:保险业务合作协议书范文下一篇:农办主任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