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

2024-03-30

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第1篇

1.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的是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等。

热度分析:2006年以来,借助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效应,各家银行纷纷推出本、外币理财新产。之前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点。

人才培养: 货币银行学方向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多在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进入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成为许多金融人才的就业方向。

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具体研究马克思、凯恩斯和斯密及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所阐述的金融学原理;研究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关联与影响;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金融政策的期限结构和动态反馈机制,以及各国银行制度与法规比较等。

热度分析:截至2007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315.62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增加85.74亿美元,增长2.65%。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相关工作。

3.投资学。投资学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

热度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其范围极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都离不开投资。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毕业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4.保险学。保监会将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财模式”、“武大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而保险业的“黄埔军校”则是位于湖南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

热度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第三,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保监会《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讨论稿)》预计,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今年来许多险种受到关注:银行保险、航意险、交强险、健康险、体育保险、房贷险、农业保险、高管责任险。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其核心课程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精算、再保险等。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就业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它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还有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代理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FIA)等等。

5.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一般来说,公司金融学会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管理公司的财务,例如使用贴现法(DCF)来为投资计划总值作出评估,使用决策树分析来了解投资及营运的弹性。

热度分析:公司理财近年创下多个之最:贷款之最(E.On)、并购之最(Hospital Corporation of America)、证券化之最(Lloyds TSB Arkle)以及全球第一大IPO交易(中国工商银行)。公司理财相比其他方向是历史较短但发展很迅猛。

人才培养:学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的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学生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第2篇

摘要: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次修订,反映了现代护理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历史地考察日本每一次课程变革的原因及课程设置状况,有助于针对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细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最低标准,建构合理的课程框架,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是指课程类型、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地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科学、合理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日本文部省和厚生省分别于1967年、1989年、1996年和2008年对高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四次修订,这些改革措施为保证日本高等护理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变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护理课程设置1951年的课程设置科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医科学概论》、《解剖生理》、《细菌学》、《化学》等,护理专业课程,如《护理史与护理伦理》、《一般基础护理法》等,以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传染等临床各科护理法,临床实习分为门诊实习(20周)和病房实习(82周)。理论学习时数为1150学时,总实习时数为3927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护理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量的时间是在临床实习中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强,毕业后能立即独立投入实际护理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医疗技术的革新、医疗器械和新药的开发,对护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1951年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相对偏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扎实的弊端,厚生省于1967年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框架划分,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大类,大幅压缩了总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总学时从5077学时减为3375学时,压缩了33%;实践课时从3927学时下降到1770学时,降幅达到55%,如表1所示。由于实习时间大幅下降,接受此课程教育的毕业生常被反映实践能力不如从前。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课程设置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理工作内容日趋高科技、复杂化,国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医疗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慢性病患者及将要在医院中走向死亡的患者日益增多,医疗、护理从以救命为主转变为以支持、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这对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个体化健康照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1989年,厚生省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课程框架从原有的基础科目、专业科目两部分变为基础科目、专业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三部分,并进一步削减了学时数。总学时从3375学时缩减到3000学时,减少了11%;实习教学时数从1770学时减到1035学时,减幅达40%。此次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理论教学,增加了选修课,且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基础科目不再规定具体科目,而只限定门类,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情况自主设定,如表2所示。

1997年及2000年后的课程设置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高龄患者和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以及医疗水平和护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护理工作领域不再限于医疗机构,逐步扩大到家庭、社区,要求护理从业人员比以往有更严密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执行力。为此,1996年,厚生省对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课程框架将原来的基础科目、专业基础科目、专业科目分别更名为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及专业领域,在“三大领域”下均不再规定具体科目,而只列出教学内容的大类及简单说明,课程设置更加弹性化。在1996年改革之后的十余年中,根据急速发展的少子嗣、高龄化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厚生劳动省再次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框架由原来的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领域三大部分改为基础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领域I(基础护理)、专业领域II(临床护理)及专业综合领域五大部分。总学分从原来的93学分增加到97学分,学时数从2895学时以上增加到3000学时以上。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对专业领域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实践能力,制定了护理技术标准,列出了学生毕业时护理技术的种类和应达到的程度。如表3、表4所示。

我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从日本高等护理教育教学计划的多次变革中可以看到,其教学内容从有关疾病护理的课程扩展到人的心理、行为、人际沟通等人文科学课程,并密切关注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评价问题,及时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反映了现代护理理念的演变历程。同时,随着日本社会少子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增设了《老年护理学》、《居家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国主要担负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其课程设置却未能反映现代护理理念的演变及对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适应。绝大多数三年制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几乎一直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这可以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编辑的《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一书中87所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专科及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护理专业的教学进程表反映出来(如表5所示)。这种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由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课程设置平均为32.46门,有半数以上的学校设置了3~11门不等的选修课,平均总学时数为1989学时。其中理论课1398.5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1.59%;实验实训操作课564.06学时,占总学时的28.4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专业课比例的3%~9%;毕业实习平均为1180学时。

该种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一是缺乏对培养对象的市场定位,以单一的临床护理通科培养模式为主;二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忽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三是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沿用临床医学称谓,如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突出的是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四是教学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理论教学时数远远多于实践教学时数,且先基础、后临床,最后集中毕业实习,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过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五是课程内容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康复治疗、口腔保健服务等新兴卫生服务护理岗位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适应岗位时间延长。

几点启示

我国与日本虽然国情不同,但是在家庭少子嗣、社会高龄化、生活习惯性疾病上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等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有很多相似点。因此,在借鉴日本高等护理教育课程变革的历程,进行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细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规格的具体描述。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国家对学校培养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还包括护理专业特殊的、具体的素质要求和培养规格。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借鉴日本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我国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笔者认为,可将原来的指导性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不同的能力或素质目标,如:具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规范而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常用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具有对常用药物疗效和反应的观察监护能力;具有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能力等等。此外,应参照行业技术标准,明确学生毕业时必须掌握的操作项目及各项护理技术应达到的标准,为护理技术教育质量的评估提供简便可行的标准。

制定课程设置最低标准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二十余年来,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相当多的院校仍然停留在原来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各校往往根据现有教学条件或已有的课程经验,参照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方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缺乏一个最低的、统一的标准以检验课程设置方式是否有效以及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尤其是新建高职高专院校开办的护理专业,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教育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我国开办护理专科教育的院校已达到307所,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已达到201所,大专层次的护理教育已占高等护理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迫切需要在培养目标、课程类型、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技能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一个既能体现现代护理学科发展,又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切实可行的三年制高职教育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最低标准,用以指导、规范和评估各院校的护理教育。

构建课程设置框架尽管我国目前对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适合我国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各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旧处于探索之中。事实上,采取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取决于对课程出发点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而言,其课程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即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与前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学科体系,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后者相联系的课程旨在把个体导向工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一基本原理,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将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通过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与之相对应的、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进而设置与此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课程,并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强化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尽管在现有各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课程占必修课程的20.87%,但人文学科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英语、体育、心理学、伦理学等为主,这些课程约占人文课程的80%。大部分护理本科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以护理心理、护理伦理、法律基础为主,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艺术欣赏、美学、礼仪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对护理学科、护理对象、护理能力、护士角色等方面的知识认知不够完善、不够明确,使得他们往往注重医嘱的执行,忽视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判断;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注重观察具体的生命体征,忽视病人的感受及与病人的沟通。通过开设护理心理、护理伦理、护理人文修养等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开设名医名家谈、大学语文、书法、美术、影视和音乐欣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可以帮助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强整体素质、综合能力、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理解服务对象所需要的知识,形成最终应有的职业态度,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满足对健康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使他们具备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不断进取和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82.

[2]林晓红.战后日本高等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及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913-1179.

[4]尤黎明.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0,(4):147-151.

作者简介:

陈列(1966—),女,博士,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张文娟(1967—),女,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第3篇

15.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输出形式是()

A.磁带、磁盘B.文字、图形(像)

C.公文、档案D.目录、卡片

16.在财务管理中,支出管理的最基本内容是()

A.管好用好全部支出B.管好用好专项支出

C.管好用好经常性支出D.管好用好特殊性支出

17.在实施财务监督时,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为对象进行检查的方法被称为(

A.财务检查B.财务分析

C.实物检查D.现场调查

18.在决策过程中,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是()

A.发现问题B.设计方案

C.选择方案D.实施决策

19.确定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是()

A.战术决策B.战略决策

C.常规决策D.非常规决策

20.与决策目标相比,计划目标是管理活动的()

A.战略目标B.综合目标

C.整体目标D.分支目标

21.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计划起战略性、调节性、政策性作用,一般多运用()

A.高层计划的形式B.综合计划的形式

C.指令性计划的形式D.指导性计划的形式

22.对指挥的实现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指挥权力的分配基础B.指挥权力的固有基础

C.指挥客体的潜在能力D.指挥目标与手段的合理性)

23.指挥者的职位权力在指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权威是()

A.现代权威B.人格权威

C.技术权威D.法规权威

24.下列管理职能中,具有主体广泛性特点的是()

A.计划B.组织

C.协调D.激励

25.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

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是()

A.协调B.控制

C.决策D.指挥

26.根据大卫·麦克利兰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论,如果一个人希望控制向上和向下的信息渠道以便对他

人施加影响,那就表明他是一个()

A.成就需要强的人B.社会交往需要强的人

C.权力需要强的人D.激励需要强的人

27.在现代管理学中,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而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被

称为()

A.领导B.组织

C.创新D.控制

28.包含在管理制度中的既定的控制程序被称为()

A.常规控制B.非常规控制

C.直接控制D.间接控制

29.对于微观管理系统来说,关系到组织的输入和输出的动力问题的环境因素是()

A.政治环境B.社会环境

C.经济环境D.技术环境

30.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

A.管理环境B.管理道德

C.管理方法D.管理手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法约尔认为,企业管理活动的内容包括()

A.计划B.组织C.指挥

D.协调E.控制

32.组织设计的分工和协作原则要求明确组织各部门及其人员的()

A.相互关系B.协作方法C.工作范围

D.工作内容E.工作环境

33.从组织内部挑选适合的人员加以聘用的优点是()

A.为组织发展注入活力B.手续简便

C.给组织带来新观点D.给组织带来新方法

E.费用较低

34.有效协调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以人为本B.统一领导C.客观公正

D.灵活机动E.注重整体

35.在现代管理中,创新管理的成果与维持管理的成果相比较的特征是(

A.具有首创性B.具有未来性C.具有先进性

D.具有变革性E.具有时间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37.简述人员绩效考评的要求。)

38.简述计划工作体制的内容。

39.简述决策的特征。

40.简述管理活动中维持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联系实际,谈谈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2.试述管理组织部门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43.举例说明管理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2年4月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全国)

http://2002-07-22 10:3

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A2.D3.A4.C5.A

6.C7.C8.A9.A10.B

11.A12.D13.D14.A15.B

16.C17.A18.B19.A20.D

21.D22.D23.D24.C25.A

26.C27.D28.A29.C3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CDE32.ABCD33.BE34.ACDE35.A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7.(1)考评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考评原则要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

(3)考评工作要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38.(1)计划工作机构隶属于各级管理系统的决策机关,并接受决策机关的领导和制约;

(2)计划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论证制度;

(3)计划工作部门制定出来的计划要经过决策机关的批准;

(4)下级计划部门必须接受上级计划部门的指导。

39.(1)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决策是多种方案的选择;

(3)决策必须着眼于未来。

40.所谓维持,就是保证系统的活动顺利进行,使系统生命得以延续。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创造与改革达到更高目标的创造性活动。维持与创新都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相互联系、不可或缺。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则为更高层次上的维持提供了依托和框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42.(1)力求维持最少的部门,这是精简组织机构的要求;

(2)部门划分应有弹性,不可僵化,应当随着业务需要而增减;

(3)必要的职能均应俱备,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4)各部门职务的指派应达到平衡,避免忙闲不均和工作量分摊不均。

43.(1)协调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

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生;原子物理学;开课前调查;高中知识基础;专业学习意愿

作者简介:徐晓梅,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及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

一、引言

大学课程建设和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门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在整个大学课程建设和改革追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框架下作出努力。原子物理学是物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物理系第四学期的一门基础课程,既可以作为普通物理学的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看作学习近代物理的开始。[1]该课程着重从物理实验规律出发,引进近代物理关于微观世界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探讨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解释它们的宏观性质,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应用;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强调微观物理概念、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2]在此之前,学生所接触的大学物理课程大都偏向介绍宏观世界的物理知识,而原子物理学这门课程则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微观世界——原子、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知识,这对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和任课教师讲授物理知识的方法方面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要求。此外,在学生的高中物理学习阶段,对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也有浅显的涉及,学生在学习原子物理学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对这一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如何帮助学生将高中和大学的原子物理知识很好地衔接起来,是任课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再者,目前高师物理专业中较大比例的学生中,被录取时往往是其它专业落选后调剂而来的,这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意愿也会影响学习效果。鉴于以上种种考虑,在开课前对学生的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原子物理学知识及其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学习意愿和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将有益于因材施教,有益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的质量。

二、调查及结果

1.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对高中物理与大学原子物理学部分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意愿。

2.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0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一般情况: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都学习过一些浅显的原子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入学后即将开始系统学习原子物理学课程。

3.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采取的是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2010级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原子物理学课堂上,发出122份调查问卷,收回122份,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为119份,占97.54%,无效问卷为3份,占2.46%。

4.调查时间

2012年2月21日。

5.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原子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题目选自学生高中学习用教科书里的作业中的基础题,如简述原子能级、能级跃迁等;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题,考察学生对物理专业学习意愿及态度。

第一部分调查问卷中所考察的原子物理学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详见表1(满分70分)。

第二部分问卷主要对学生物理专业选择和物理专业态度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请介绍你的物理专业选择和物理专业态度:你选择了物理专业的原因是什么?你目前喜欢物理专业吗?为什么?

(2)就你学习一、二年级大学物理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及产生困难的原因作简单梳理。

(3)谈谈对将要进行的原子物理学课程教学的期望和建议。

6.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表2。

1.调查问卷第一部分调查结果

三、分析及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计基本合理,前半部分的问卷是以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已有的原子物理学知识,试卷测试内容范围全面,难易适度,比较能客观反映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原子物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原子物理学教学安排提供了可靠数据。后半部分问卷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调查学生专业意愿态度,意在了解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对原子物理学这门课程教学的期望和建议。调查可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对即将学习的原子物理学这门课程的期望。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今后改进原子物理学教学的方法,并进一步深入地挖掘出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两个共性问题。

1.原子物理学教学内容及方式选择的思考

(1)教学内容要重少、精、活。在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对学生高中阶段原子物理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中,学生的平均分数为28.44分,得分多在28分左右,可见学生对中学所学的与原子物理课程对应部分的内容,掌握情况不理想。这也反映出中学教学这部分内容教学地位不高的现状:高考所占比例极低引起的一个教学投入“效应”。

从学生各题得分具体情况来看,学生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简答题第1题,填空题第3题,计算题第1题)、原子核(填空题第2、6、7、8题,选择题第1题)、原子能级跃迁(简答题第2题)这几个知识板块上掌握得不是十分理想。基于学生情况,在原子物理学的教学安排上,应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在讲授新课前对新课所涉及到的高中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复习,以便学生能把高中和大学的原子物理学知识衔接起来,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此外,由于课时所限,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全部讲完,且学生也并不见得能全部吸收接受,这事实上就要求教师在原子物理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可分三层:重点的基础内容、一般内容和拓展内容。课堂着重于重点的基本内容,做到少、精、活:注重基本的物理实验、物理图像、物理思想和物理模型,每节课都注意讲清重点、突破难点、点出关键,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并能举一反三,正向迁移。调查表明,这也是学生的要求:44%的学生希望教师讲课时注重基础知识,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2)教学方式要重观察实验、理解、应用。原子物理学课程制订原则是作为普通物理层次的课程,它基本遵循由实验到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普遍的内容编排及讲授方式。它从光谱学、电磁学、X射线等方面的实验事实和总结出的规律,汇总到原子结构的全貌。[3]讲授应该重视学生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理解规律、领悟方法,并且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各项认识。一个简洁、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讲授贴近生活、增加课堂的趣味和有效性。调查给出,13%的学生要求“课程内容讲解贴近生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师生间互动”,客观反映了他们的心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所讲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原子物理学与现代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在教授这门课时,应穿插一些原子物理学背景知识和近年来的一些科技成果,如原子激光、X射线激光全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磁共振等,这不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也使他们看到由原子物理学理论如何转化到实际应用,他们对原子物理学物理学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入。

(3)教学目标要重学生智能的培养发展。原子物理学作为一门大学课程,使得教师讲授这门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止于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知识,而是要特别提倡学生智能的培养与发展。所谓智能,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的才能;培养智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不注意发展智能,那么,即使在头脑中有了一大堆公式、定理、概念,也不会灵活应用,不会独立地去积累更多的新知识,更不会有所创新。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经常在积极地思考,看他们在智能培养方面是否有明显的进步。[1]

(4)非智力因素要重学生物理专业学习意愿引导。调查提示,2010级被调查学生中有16%的是受高考分数限制调剂到物理专业的,学习物理并非他们的意愿。加之原子物理学是本科生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门课,其中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现象不直观、实验设计巧妙等等,都会使学生学习产生难度和不适应。事实上,随着后续理论物理课程及数理方法等课程的开设,感到物理难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怀疑自己进错了专业门,不是学习物理的材料。所以,原子物理教学中应对这类问题有所重视,除了在教学内容及方法选择上下功夫外,还要针对学科特点,适当给学生予学习兴趣、情感和毅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正确引导。

2.大学物理教育存在的两个共性问题

(1)课程过多过难,学生自修时间少,基础不牢。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要学习的课程纷繁(公共课、教师教育课、物理专业课等),几乎每天的课都是满的,这使得学生自学自习的时间少。物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以艰深难懂而著称,要想达到课程教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的投入也是必须的。不能及时预习,听课盲目;不能及时温故知新,学过的知识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复习而很快地遗忘;不能有课外的研读和拓展,缺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精设课程,如何有效整合课程,是现今大学物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的学校教育应警惕因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太多而使学生被动成为《学记》所论之“或失则多”的学者“失”中。[4]

(2)学生学习自觉性待激发和培养。在第二部分开放式问卷调查中,有19%的学生说明自己逃过课或上课不认真,并且认为上课缺席或上课不认真导致物理知识链产生断裂,造成了自身物理成绩的不理想;33%的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学习大学物理时遇到困难,是由于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课上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造成的;4%的学生坦诚自己平时的作业都是抄袭习题答案参考书,并认为过于依赖答案、缺少思考的行为致使自己在学习物理中遇到困难。

由以上调查不难得出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自觉性,是大学物理教育中又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开课前对学生高中原子物理学基础和物理专业学习意愿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对改进今后原子物理学教学进行了思考。同时,还进一步推知大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两个普遍问题。当然,对于大学物理教育的研究远不止于此,深入调查分析现今大学物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是一项有教学实践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辽宁科技大学理学院.原子物理学课程自评报告[EB/OL].谷歌搜索,http://202.199.240.66/lxy/new/CEditor/uploadfile/20110307

225410703.doc,2010.

[3]褚圣麟.原子物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无名氏.潜苗金译注.学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第5篇

(本科专业代码:120210)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产业,包括影视产业、音像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与数字产业、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化博览、文化会展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主要课程: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概念、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人力资源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演艺传播、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荐院校: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其民族文化产业极具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206;专科专业代码:650204)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课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模块而展开。

主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劳动经济学、组织理论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规划、人力资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前景:在企事业单位及咨询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从事招聘、人力资源开发、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办公室文秘等工作。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代码:120901K;专科专业代码:640101)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高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旅游饭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信息系统、旅游文化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经济法、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公共关系与礼仪学等。

就业前景: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或在旅游与休闲行业自主创业,也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理学 毕业实习 管理

随着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的提高,护理学专业毕业实习工作也逐步走向规范。毕业实习是护生步入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理学人才的必要手段,凡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经过教学计划规定时间的临床实习并经考核成绩合格,方可正常毕业。可见,护理学专业毕业实习无论对于高校实践教学还是护生走向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病人抵触成为临床教学对象

现在各医院的运营模式都是从“供给式”转向“需求式”,“病人就是上帝”,医患之间缺少信任,病人为了体现自己的维权意识和人格尊严,抵触自己成为临床教学的对象,不愿意配合护师临床带教,导致学生不能真正上手进行临床操作,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护生临床实践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1]。

(二)某些实习基地并不能严格满足实习大纲内容要求

根据护理学专业认证要求,一所综合性医院不能满足所有科室要求,这就导致学生会安排到多个医院进行实习,毕业实习学生轮换表制作较为复杂。因实习基地有限,会存在有些综合医院因没有相关科室,就用其他科室进行替代的现象,以至于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所转的科室并不跟大纲要求完全一致。

(三)学校、医院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学生请假制度,后期补实习制度不完善,虽严格执行,但因学生突发情况或面试找工作等情况发生,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实习基地如社区、精神科等小规模医院带教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实习期间管理松懈,甚至学生缺勤现象屡有发生, 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

(四)医院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医院护理工作繁重,在工作之余还有科研的压力,导致医院很难有精力再放在教学上。临床护师更是如此,对于实习学生存在认知不清的问题,认为学生就是来帮忙的,平时多于分配任务,缺少对于实习生的带教和指导。

(五)护生对于毕业实习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面临就业、考研等的影响,导致许多实习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实习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工作不认真,思想不集中,对于带教老师分配的任务常处于应付状态,缺少自主参与实习的主动性[2]。

二、应对措施

(一)医院应加大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学宣传度

各医院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应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为实习学生提供基本的教学设备、示教室等,并制定完善的带教制度、教学人员管理制度、出科考核制度等,以规范带教,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鼓励带教老师认真负责指导学生,建立奖励机制、教学与绩效联动机制。

医院加强对教学的宣传力度,积极向就诊患者强调医院实习学生的重要性,力图使患者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护理带教工作,热心于充当临床教学对象。

(二)建立更多优质的临床实践基地

综合性医院不能完全满足实习大纲的要求,需要专科医院进行配合,建立实习基地模块,因此,需要学校积极联系并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实习需要。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基础。

(三)学校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学校应加大对护理毕业实习的管理力度,对于学生在实习期间因个人原因的请假、补实习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保证实习时间充足,学生不能任何原因随意请假。

(四)学校加大对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定期召开返校大会

在学生正式实习之前,学校应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由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老师为学生讲解实习流程和重要性,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避免在实习中发生问题。还应定期召开实习生的返校大会,聆听学生的汇报,了解实习效果和进程,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好记录。认真总结整理,吸取经验教训,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五)增加医患沟通课程的训练

近些年来,医患矛盾频繁发生,伤医事件也并没有偃旗息鼓。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医患之间缺少信任,沟通不当。为了在实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自我保护,增强安全意识,学生需要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技巧,才能在实习中游刃有余,与患者沟通良好。

总之,护理毕业实习是护生进入临床工作之前的重要锻炼机会,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学生才能够把理论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为今后正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医院、学校、教师都应高度重视,积极改进,保证此项环节顺利开展,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树平.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11-113.

[2]屠美萍,邹宝俭,钱宇红,王嘉.以ISO9000认证的理念规范护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60-61.

作者简介:

祝景旭(1991-),男,汉族,山东德州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践教学建设与研究。

上一篇:音乐鉴赏器乐篇教案范文下一篇:羽毛球社团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