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

2024-01-20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第1篇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无论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上,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还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更谈不上参与企业的决策和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我国的管理界,无论是实务工作者还是学术界人士,都会感觉到人们对管理会计的态度趋于淡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阶段我国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承担管理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所应承担的领导者、组织者、顾问、规划与整合专家等多重角色。随着目前对高效企业管理的强调,管理会计师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财政部印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指出,到2015年,要实现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人员比例为5:35:60;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为10:40:50。国内目前持证会计人员达1500万之多,但高级会计人才不足40万,且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体系为主要专业技能,真正管理会计人才初步缺口已达560万。而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向科学经、精细化管理转型的巨大挑战,在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培养职业的管理会计师已势在必行。

相关信息:

· 热烈祝贺首期注册管理会计师(CCMA)班于2月18日南宁成功开课

· 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 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的通知

· 注册管理会计师课程体系简介

· 中国企业联合会注册管理会计师报名工作已全面启动。

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一个包括支持管理决策制定、计划及绩效管理系统制定,并且在财务报告和控制中提供专业见解、在战略制定完善过程辅助管理的职业。

业发展前景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第2篇

【摘要】艺术管理一门艺术与管理交叉性的新型学科。艺术管理课程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非艺术类普通大学中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多元化优势,有效解决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上所面对的现实困境,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管理的艺术管理人才。

【关键词】管理;艺术;人才培养

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课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主要依托的是专业课程建设。

通俗地讲人才培养,就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时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市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个人才干。合理的课程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体现。

艺术管理在中国乃至世界仍是十分年轻,它是一门艺术与管理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因此对于艺术教育和产业都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艺术管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艺术管理的理解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共同的思想还是明确的。艺术管理是管理、经济和审美目标等关系的互动,是艺术组织或个人结合商业管理、经济原则和沟通技巧来促进艺术各个方面的发展方法与手段。艺术管理是作为一个艺术组织的管理者对艺术组织实行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以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取得最有效的管理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艺术管理跨艺术和管理两个学科,但归结起来更多的侧重于管理。

所以,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艺术管理人才要具有管理方法和技巧,对艺术组织实行组织、计划、领导和控制,同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较为深厚扎实的艺术理解力。

艺术管理专业最早于1992年创办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系。此后,艺术类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天津美术学院以及非艺术类大学也相继设立了此类专业,只是他们称“文化艺术管理”或“艺术管理”。虽然名称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培养出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人才。

艺术专业院校历来一直就是发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文化艺术产品的主要产地,为塑造具有艺术与管理相融合的艺术管理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可能,同时也使艺术与管理有机地结合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当下艺术院校旧的学科设置,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文化艺术消费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在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中,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综合,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新兴的交叉性专业,“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思考和改革,本文针对于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管理,结合该专业所在大学优势专业资源,办出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对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艺术管理人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莫衷一是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高校校相继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但是,各个学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涉及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例如,有的高校把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学的一个分支,隶属于管理学;有的将其作为艺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于文学门类。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对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同,在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也很不相同,这种情况表明,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弄清楚,否则不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而艺术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上的不确定性。

(二)课程要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

非艺术类普通大学中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生源上是无法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艺术类院校相比,也无法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这样的有百年历史的名校相抗争的。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如果加大艺术特长在高考录取的权重,招进来的学生其文化分就相应会低;而如果加大文化分在高考录取的权重,招进来的学生其艺术特长就相应缺乏。最优的理想是文化分又高,又有优秀艺术特长的学生,而这又往往缺乏。我们能做的只有在的现实状态寻找实现次优的策略。我们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都必须面对并且围绕这这一现实,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三)学生实际能力与教师设想之间的距离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可能性,一种理想,但决不是必然性,更不是现实本身。课程设置的完美,不意味着现实实施的完美。追求现实实施的完美远远优于追求课程设置形式上的“完美”。大学教育绝不仅限于教师课堂的授课,而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温习和练习,特别是具有艺术特质的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时间安排上,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不能脱离艺术专业学习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增加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艺术学习时间。当然教学时间与学生学习时间的间隔,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应当成为增加艺术管理学生学习时间设置的重要衡量标准。

(四)课程设置中,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问题

艺术管理是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各种类型的文化组织的了解,此外还强调开发性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方面的技能。具体地说,在课程设置中如何把握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当然,很多院校用一句“艺术与管理”并重一笔带过,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艺术功底的建构及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学习,需要大量时间,还有后续的复习的时间。而艺术和管理实践同样得占用大量时间。在总的课时中,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如何才算合适?仍然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细致探究的问题。

重课堂教学轻具体实践的倾向,恰恰是目前艺术管理专业的弊病。当然如果实践课太多,就可能矫枉过正,使得大学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短期化,本科生教育高职化。真正的大学教育不应该是纯粹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不能为就业而进行直接的市场化设置。而在课堂外的活动较多,学生疲于奔波,也容易造成缺乏理论修养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尺度”应该是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之一。

二、现实问题的应对

(一)准确学科定位

如果艺术管理学科定位和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明确定,那么专业课程设置混乱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同时也对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管理是在吸收艺术学和管理学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学科。通常认为,艺术管理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学科。艺术管理跨艺术和管理两个学科,但归结起来更多的侧重于管理。它既有艺术学的属性,又有管理学的属性。但是也不能机械地把艺术管理放到管理学中去。原因在于,艺术学是人文学科,不是社会科学,其中包含着更多的精神内容,这是管理学学科所不能涵盖的。此外艺术管理属于应用学科,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文性、实践性、交叉性应该对课程设置有指导性的规定。

(二)发挥学科多元化优势

艺术专业院校历来一直就是发展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文化艺术产品的主要产地,也是创造中国文化艺术精品的专业场所,更是繁荣文化艺术市场的原动力。专业院校为艺术管理专业提供的艺术课程,不论音乐、舞蹈、美术和影视等,这些都为塑造具有艺术与管理相融合的艺术管理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可能,同时也使艺术与管理有机地结合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也为艺术管理学生提供了常规的实践平台提供可能。专业院校有着强大的艺术资源和平台,特别是跟社会艺术组织有着紧密联系与合作,有些组织还与专业院校有着相通的资源共享系统,这些对于专业院校发展艺术管理新学科更是得天独厚。

Marjorie Schwarzer在《博物馆研究的培训》一书中说:“艺术管理强调的是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各种类型的文化组织的了解,此外还强调开发性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方面的技能”。[1]

懂艺术将会使艺术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同样出色的管理会将艺术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真正做到管理与艺术的互相融会贯通,充分发挥艺术管理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这样就实现了开创艺术管理专业的意义。

然而,当下艺术院校旧的学科设置,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文化艺术消费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在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中,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综合,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早创办艺术管理专业的,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认为艺术教育的“综合化趋向促使艺术院校学科建设发生重要的位变,同时也将对社会文化建设和艺术活动产生深远影响”。[2]

“依托综合优势,建设特色课程”应该成为非艺术类院校建设艺术管理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艺术的专业性”薄弱可以说是非艺术类大学办艺术专业的共同特点,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够丰富,师资匮乏,课程设置有待提高,实践环节和机会相对偏少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非艺术类高校建设艺术管理专业的步伐。向专业艺术院校学习,在艺术内涵上下工夫,在艺术类课程设置上,尊重基本的艺术教学规律,确保艺术专业的“专业性”。同时非艺术类高校多学科相互支撑,在综合性上优势明显,这些学科彼此独立、相互依托、彼此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布局,在开设非艺术类诸如经济、管理、文史等专业课程具有艺术类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非艺术类院校办艺术管理专业的根基。紧紧地抓住这个基础,挖掘这个基础提供的可能的东西,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就有望开拓出一个新局;离开了这个基础,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竞争力会大为削弱。

(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向国外的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校学习,这些学校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先锋意识和全球生源。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资国际交流的频繁,非艺术类高校大学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机遇,研究这些大学艺术专业的发展历程,研究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在不丧失自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收外来艺术教育的有益资源,确立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比较优势,从而获得一种开放视野与心态。

(四)多元化、多形式课程体验

非艺术类高校要加大硬件投入建设诸如:数字视频实践工作室、艺术信息工作室、艺术商务工作室等,学生们在校园内就能够自己印制商务宣传海报、策划大型演出活动。聘请资深电视人、拍卖师等专业人员作为该艺术管理专业的兼职或专职指导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校内的众多成果为学生走向社会搭建了坚实桥梁。大城市的文化公司和传媒机构林立,这为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艺术管理是一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支持艺术家的创作,为艺术家寻找一个适当的市场立足点,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引导和开发观众的艺术趣味,使艺术走进大众,引导并发展艺术品的潜在消费群和观众群。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当遵循这一路径,才能培养既懂艺术又懂管理,能有效结合商业管理、经济原则和沟通技巧来促进艺术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艺术家和观众的沟通和联系,实现经济和美学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丹编译.博物馆管理学习15问[J].中央美术学院学报,2004(1).

[2]田川流.论艺术院校的综合化趋向[J].齐鲁艺苑,2003(1).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第3篇

世界旅游组织曾经预测,到2020年,中国 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接待国和第四位的客 源国。

这样看来中国旅游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就 旅游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可谓形势喜人。但我们 在高兴之余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国内旅游企业, 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形势并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上他们在经营中还 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失误。

面对新形势,中国旅游企业集团面临的困 和问题主要是:全国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尚未 成,旅游企业集团的网络化发展举步维艰;旅 企业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不尽如人意;人 资源开发及与此相关的投人、产出机制,激 机制还尚未成熟;参与国际化运营的核心竞 力还相当薄弱;市场竞争中企业行为还不够 范、诚信度不足、市场秩序不稳定等。同时, 企业的集团化建设上,产品市场的扩张性限 ,

要素市场的流动性限制,集团内部的制度 限制等也制约了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进程。 这些综合因素都表明中国的旅游市场前景 好,中国旅游企业施展拳脚的空间很广阔,但 们必须首先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有一个清楚的 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的 展。

2,目前中国旅游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 .

1,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按照我国政府人世的承诺,根据协议,不迟 2003年12月31日,外国企业在我国经营酒 店、餐馆等将不再受企业设立和控股约束;不 迟于2003年1月I日,允许外资控股旅行社; 不迟于2005年J2月引日,允许外资独资设立 旅行社;不迟于2005年12月31日,取消对 合资旅行社不能建立分支机构的限制。换句话 说,一旦期限到来,国外的跨国旅游集团将携 巨资、先进的管理方法、经验和相关旅游资源 的优势大举进军中国旅游市场,形成国内市场 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严峻局面。也就是 说国际上的大型旅游企业将对国内旅游企业的 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他们一旦进入中国 市场,将会与中国的旅游企业争夺市场。失去 了国家的政策保护,中国旅游企业将面临严峻 考验,将会进人一个全方位的市场竞争阶段。 更为伤脑筋的是外国旅游企业如果进人中

国,可能会以高薪从中资企业挖走人才,这样势必会导致中方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造成企业 的内部瘫痪。国内最大的民营旅游企业春秋国 旅就曾经遭遇过这样尴尬的事情。1996年春秋 国旅与国外著名的罗森布卢斯合作。合作进人 到第二年,企业的赢收入由第一年的20多万增 加到了400万,合作事业正处于日上中,但 这时春秋国旅的骨干们却被人用高薪、留学等 优厚的条件给挖走了,使得原来愉快的合作只 好作罢。这应该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2.2,企业内部管理松散,竞争力较弱。 2.2.1,资金短缺。中资旅游企业就实力而言 除国旅、中旅等老牌企业外,一般实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那些中小旅游企业更是资金缺乏,信誉度不高,他们由于资金薄弱,一般不会同时介人多重业务,这样就导致企业业务面狭窄。在今天这样一个旅游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情势下, 旅游企业,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旅游饭店其单体

生存都是没有保障的,企业自身的规模将直接 影响到他的信誉。大批财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的 进人对于原来资金就很松散的中小旅游企业而 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小旅游企业在某种程度 上来看就是旅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如果从 道德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值得同情的,但“商场 如战场”,这里的弱者只可能被强者吞噬。 2.2.2,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旅 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对于国内游客而言,他们现阶段还属于初级产 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 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 的需求,他们的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 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而我国在发展旅游业之 初所设计的大部分旅游产品是为境外旅游者制 定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对象的问题,因为随着 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收入已成 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亮点,不容忽 视。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旅游业的总体投人 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 这就与国内旅游者对时间和费用支付上的要求 产生矛盾。换句话说,我国旅游企业目前所提供 的产品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这种局面已很难适 应我国日益活跃的旅游市场的发展了。而与此 同时,外资旅游企业将大举进人中国市场,这无 疑会给原本发展就不健全的中国旅游企业造成 极为被动的局面。

2.2.3,我国目前大部分的旅游企业体制极 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旅游企业纷纷败下阵 来。以南京国际大酒店为例,该饭店是1993 年由江苏省中旅、香港中旅和中旅总社分占40 %、25%和35%的股份,于1994年破土动 工的。三方自筹资金及向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 贷款,共计投入9000万美金,总投资超过1 亿美金,当时折合人民币13亿多。就是这样 一个耗资十多亿在南京盛极一时的国际性的高 星级饭店及其所属地产在2002年12月29日被 公开拍卖,原因是经营严重亏损。该酒店在 后期经营状况不堪理想,一直处于高投人不产 出,连年亏损状态,给投资方背上了包袱, 截至2002年底,该酒店已欠银行本息约6.5亿 元人民币。业内一度甚至有一天亏损一辆桑塔 纳的传闻,酒店几部运营的三菱电梯也由于债 务问题几度封停。其实面对市场、面对竞争, 许多的老国资旅游企业管理也是极为混乱,内 部论资排辈、管理松散现象极为严重。特别 是一些机关下属的旅游企业,他们原来靠的是 “等饭吃”,根本不习惯于自己去“找饭

吃”,所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内部

庞杂的人事和机构制度也使得他们很快落人两 难的境地。

3,中国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有鉴于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旅游企业在面

对WTO,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能够生存并发展 起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正,对自己企业在市场上的实际状况和发 展方向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定位。这一点我 国的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已经着手实施。以中国 中旅(集团)为例,2002年,中旅集团彻底扔

掉了“等靠要”的思想和依靠企业经营积累缓步 发展的传统模式,确立了通过资产运作,实现超 常规跨跃式发展的新思路。经过三年的努力,目 前,中旅已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实现对13家地 方旅行社的资产重组;在整体收购瑞典中国旅 行社的同时,与德国TUJ公司在北京成立合资 旅行社的协议将签署;中旅的企业改制、筹组上 市方案已经确定,即将进人全面实施阶段。 由此可见,中旅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起步,其 他旅游企业也应该紧跟其后,把对企业的改制 纳人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轨道上来,只有 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第4篇

拥抱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即使靠得再近,也看不见彼此的脸。

—— 有人用拥抱形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的落脚点是“学知识”,后者的侧重点是“提问题”,如此不同。

—— 钱颖一

凡是小事都要大声说,凡是大事都要小声说。

—— 声音的大与小

上半场按学历、权力、职位、业绩、薪水,比上升;下半场按血压、血脂、血糖、尿酸、胆固醇,比下降。

—— 人生如赛场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会对下一年的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导向作用,我觉得还是应当用作文的方式,引发年轻人对现实和社会的思考,增强年轻人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

—— 诗人叶匡政评论高考作文

好消息是,当今的青少年是热心读者和高产写手;坏消息是,他们所读和所写的是短信……我们正在落后于比较有文化修养的社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时事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结果显示,中国上海15岁的学生与美国同龄人的阅读能力差距相当于美国与塞尔维亚或智利的差距。不读书的孩子会与祖先的文明隔绝。

—— 美国《新闻周刊》文章,标题是“短信使你愚蠢”

信任,是降低社会复杂度的一种机制。

—— 社会学家尼可拉斯·鲁曼

语文之所以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主因就在于它违背认知规律的“反启蒙”,把语言知识当成了语言能力。比如,一个游泳冠军不一定懂得浮力和反作用的液体力学原理,而一个不会游泳的液体力学权威专家掉到河里,如果没人去救,肯定就要淹死。

—— 学者谢小庆

如果你是北大的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 一条被网友称为相当硬气,重拾北大风范的微博被网友热传,此微博发布者为北大副校长吴志攀

我夫人认识我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白岩松如此巧妙阐明自己的爱情观

如果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最终是会吃亏的;如果你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马上就会吃亏。

——只不过是时间快慢而已

做人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你就成功了。

—— 李嘉诚认为,管理者不但要有能力,还要心存慈悲

看了一场看不懂的电影四处张望,发现别人专注而陶醉,才突然明白孤独是什么。

—— 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

找一个男老师好难。

——不少中小学校校长和老师对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表现得甚为忧心。专家认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日渐凸显,并已经从多方面影响到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幽默是一种润肤膏,它使我避免了许多摩擦和痛苦。

—— 美国总统奥巴马崇拜的林肯名言

没有自尊的脖子,无法支撑自信的头颅;没有背景,就奔前景。

—— 网上流传甚广的某年高考作文语录

所谓嫉妒,其实就是用别人的成功来折磨自己。

—— 嫉妒是在挖自己的心

对于一个缺乏自尊的人,谁也不能把尊严给他。

——自尊是人生的基石

品格就是你在黑暗中的为人。

—— 佚名

我有时泛论一般现状,而无意中触着了别人的伤疤,实在是非常抱歉的事。

—— 很多当年鲁迅的话,都像说给今人听的

我们外来工不需什么扶贫,但求我们的儿女在教育上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收费就行了。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均等化 充分就业 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政府职责和扩大就业目标的内在要求看,只有通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就业扶持政策普惠化,帮助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就业,才能达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就业促进法》对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作了详细规定,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有了法律上的保证。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广东省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凭借雄厚的经济和财政基础,广东省建立了覆盖面较为广泛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均设有就业服务大厅、人力资源市场或职业介绍中心等“一站式”综合就业服务场所,所有市、县(区)和500多个乡镇(街道)劳动力市场信息网与省实现联网,初步实现“一点登陆,全省查询”。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服务和援助制度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和省内外统一的就业登记管理制度及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统一的就业援助制度,率先出台《广东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办法》。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在注重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广东也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就业法规政策体系。遵循“公平对待”的原则,把城镇与农村、本地与外地劳动者平等纳入法规调整范围,赋予城乡劳动者平等的权利待遇。颁布实施《广东省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管理条例》、《广东省职业介绍管理条例》等20多个地方性法规,涵盖了平等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维权等各个方面。2002年以来,陆续出台了60多个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文件。2008年,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在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广东省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吸纳的外来流动人口约占全国的1/3,多年来一直是吸纳流动人口的第一大省;但是,广东北部山区、粤西、粤东经济发展起步晚,与珠三角发达地带差距较大。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服务和管理难度大、地区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广东省在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分布不均

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平台建设、人员配置和财政投入等分布不平衡,大量的优质服务资源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以及少数发达的农村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相对匮乏。

(二)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不均

长期以来,政府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的重点放在城镇,城乡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享受到的公共就业服务较少。不同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现有的技术、设施条件及服务队伍状况的不同,造成地区及城乡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的差异,导致人们实际享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存在差别。

(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制二元化及权益不均

不同地区及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状况的差异,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就业安排体制实行城乡二元化,财政投入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等政策和制度影响,导致城乡居民各种就业权益及公共就业服务享有的权益失衡。

三、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

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要求区域间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均等化,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体化,各类劳动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权利公平化。具体而言,在实践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公平与效率并重

公平确保按照基本的社会价值目标配置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效率则保证经济社会整体较高的投入产出比。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公平反过来促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统筹城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解决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打造城乡一体的优良的就业服务环境,着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劳动力在城乡、区域及产业间灵活转移提供软硬兼优的服务平台。

(三)以政府为主导,有效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

公共就业服务覆盖面广,投入量大,其均等化的实现关系到亿万民众的生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确保均等化顺利实现。

(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

目前,广东存在着常住人口多、人口流动性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同区域及城乡间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均衡以及产业政策调整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求高等实际困难。因此,必须合理规划,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确保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可持续性。

四、广东省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对策思路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体系。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以高供给效能促进服务均等化

一是有效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规模更大、档次更高、覆盖更广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推动公共就业服务高效供给。在正视区域、城乡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在全省统筹制度安排。保持各地平衡发展。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给予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政策上的倾斜照顾,逐步缩小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

二是逐步提高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成果的比例。积极探索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的方式,以分区域方式培育市场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尽快把某些公益性、服务性、社

会性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转给具备一定条件的非赢利性民间组织。

三是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公众满意度。重点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全省统一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信息平台,改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的技术手段。

(二)创新公共财政投入分配方式,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资金保障

一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探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为均等化的实现提供财政基础。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要求,完善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适当扩大地方财政的权限和财力,使各级地方政府在均等化的实现过程中拥有与事权对等的财力保证。探索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变本级财政为辖区财政,落实各级政府辖区财政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责任。为实现均等化提供切实的财力支撑。

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的资金保障。改革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切实加强县乡政府的财政保障,增强农村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

三是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服务需要,健全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经费保障制度。通过理顺全省的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优化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按地区承担的就业服务工作量合理分配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等各种公共就业资金。多渠道筹措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经费,合理调整经费的支出结构,建立稳步增长的公共就业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基本公共就业资金的监督监察,保证专款专用。简化拨付使用手续,完善支付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创新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模式,建立积极就业型的失业保险制度

一是创新资金使用模式,扩大失业保险资金促进就业的对象范围。探索将财政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投入的“双轨制”模式改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以失业保险基金为主体的“单轨制”模式。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数量较大的珠三角各市,可以将失业保险基金作为政府促进就业资金的主渠道。逐步扩大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资金的受益群体范围。促进就业的对象可以逐步由领取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先扩大到所有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进而覆盖所有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允许的地区可进一步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是提高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资金的支出比例,增加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在保证失业保险待遇支付的前提下,可探索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资金的支出比例提高到不超过上年度失业保险费征缴总额的30%,结余多的地区还可将比例提高到滚存结余的30%-50%。少数结余不足或收不抵支的地区可以通过财政途径另外拨付资金予以支持。支出项目可由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在全省统一规定范围内自行选择。珠三角发达地区可以先行一步,标准可以适当提高:东西北和北部欠发达地区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适合当地情况的支出项目。

(四)完善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制度,优化全省人力资源配置和就业结构

一是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制度与产业升级、转移和人口优化互促共进的良性机制。着重研究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背景下的就业服务需求变化趋势,提供适时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服务、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等服务手段,加快建立“双转移”背景下的以城乡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服务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五个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制度。

与既有成熟的规章制度有机衔接。推动失业人员凭《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进行劳动合同备案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就业、教育、居住、卫生(含计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及扶持政策。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完善跨地区信息沟通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用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二是扩大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扶持范围和对象。推行就业援助实名制和承包制。建立并完善就业援助的有效机制,加快制订出台全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规范,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援助工作流程。推动建立公益性岗位申报制度,以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的开发为载体,大力创办形式多样的援助载体,提高特困人员托底安置能力。

三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智力扶贫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力度,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素质结构和区域结构的改善。对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实现及本省每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半年至3年的技工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劳动者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

(五)建立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确保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高效推进

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公益性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单项和综合评估。完善评估程序,严格规范目标制定、执行、评估等环节。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以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为中心,以劳动者满意为尺度,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

二是将衡量各类劳动者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的权重,约束和引导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行为。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

三是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从可支配的财力均等化和服务结果均等化两个基点衡量,从投人类、产出类和效果类三个层面分别设立多项评价指标。落实部门和人员责任,建立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财政绩效评价部门要把各项指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并将其作为部门预算中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劳动部门要在财政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问责操作程序,将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评价指标列入本部门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范文第6篇

填表日期:

建筑业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批发和零售业

8、住宿和餐饮业

9、金融业

10、房地产业

1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4、教育

1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7、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8、国际组织

实习单位鉴定意见表

温馨提示:实习期间,要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注意财物及人身安全。理论与实际联系,并注重与任课老师的沟通,按时提交毕业报告。(此表原件交系办,复印件交毕业设计教师。)

说明:

1、实习报告不得少于1800字,打印电子版于4月22-25日交系办导师。

上一篇:礼仪社团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励志成才感恩奉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