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

2023-12-28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第1篇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既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5.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二、因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2、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三、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

2、方法论要求: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 原理归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七、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

(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八、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求:不仅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反对一点论。

九、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一刀切。

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归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运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认识秩序,要求我们遵循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三、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四、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知识整理: 基本概念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

基本原理

十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或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

十四、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把自己的命运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起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对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盲目乐观,又要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前途,一遇困难和挫折便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的倾向。

十五、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发展。

2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⑵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⑴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⑵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⑶反对①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五、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和现实依据:

⑴唯物论依据:是意识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⑵辩证法依据: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⑶认识论依据:认识总是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现实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5、价值观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方法论〗:(1)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6、如何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

(1)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2)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3)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总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

(4)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命题研究:

1、为什么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事物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2、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怎样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做到身处顺境头脑清醒,身处逆境,不悲观、不消沉。

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周围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做到趋力避害。

3、为什么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样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向前发展。

4、量变引起质变有哪两种情形?

(1)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2)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5、为什么说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6、为什么说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2)因为新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 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7、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方,它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有表现尤为明显。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哪里?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9、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高中时期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知识,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容易绝对化。青年学生要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就要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

(3)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作出更大的贡献。

[拓展延伸]

1、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和条件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也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和“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说法是否矛盾?

(1)两种说法不矛盾。他们是从不同侧面思考同一问题,前者是从静态来看,后者是从动态来看。

(2)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外部矛盾的影响下,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及地位发生变化,使主、次方面发生转化。一旦这种转化实现,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这两种说法是有内在联系的。

3、澄清在内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1)不能认为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性作用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即通过促进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2)不能认为内因的作用可以离开外因。内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

(3)不能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不能认为内因决定着外因。

4、有质变不一定有发展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5、澄清量变和质变关系问题上的几种错误观点

(1)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因此,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2)只要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才会发生质变

(3)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质变是原来量变的终结,又是新的量变的开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正是这两种状态的相互交替,才构成了事物永恒发展的过程。

(4)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

质变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它们的力量增减和地位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双方依存关系破裂、统一体瓦解,从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量变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它在力量上的增减,但这种变化是在统一体内部进行,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和统一体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无论是质变还是量变,都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当然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将其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6、把发展的实质等同于发展的总趋势。 发展的实质构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发展的总趋势包含着发展的实质,但二者不能等同。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方向和总趋势,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

7、发展的含义、原因、状态和趋势的内在联系

发展作为哲学概念,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作为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从内容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从状态和形式上来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动力和原因上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矛盾;最后从趋势和途径上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为什么说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饿根本内容,即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它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所以,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9、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坚持唯物论是统一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唯物论所要说明的是世界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究竟“怎么样”的问题,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是贯穿着辩证法的。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3)同样,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的辩证法。它在解释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项原理之中。必须坚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10、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 哲学中的这“两个对子”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第2篇

一、社会实践环节分组进行。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内分工由小组同学商定。

二、要在课程学习结束前1周每个实践小组提交字数不低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一份。

三、内容上报告要联系课程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

四、实践报告包括电子稿和打印稿文稿的正文字体选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打印稿用A4纸打印。

五、随实践报告或论文一起提交的还必须有两个附件一是每个小组成员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二是小组成员在阅读和查找资料时认为最有益的书目及感想、收获。

六、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附录 4 附录选题参考

1、 用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分析如何看待和谐社会中的矛盾。

2、 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

3、 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成因。

4、 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讨论大学生如何面对和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5、 如何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 用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讨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7、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 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性。

9、 探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如何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11、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1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3、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4、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5、讨论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6、讨论大学生活中如何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17、使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第3篇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第4篇

一、单项选择题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B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

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C)

A.地理环境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

A.思维与存在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

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

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

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

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

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

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

18、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

19、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这说明( A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C)

A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进步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25、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激化

26、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属于( 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2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事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3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D有些偶然有些必然

二、双项选择题

1、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CD)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他们是( BD)

A.历史命运的决定者B.政治斗争的组织者

C.历史规律的影响者D.时代要求和任务的体现者

3、“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两者表现的是: (AB)

A.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D. 两种不成立的错误观点

4、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AC)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5、“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B)

A.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

C.人类社会就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D.社会科学家可以向自然科学家一样,精确的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

6、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是(CD)

A.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

B.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

C.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

D.协调、可持续发展

7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8、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当时的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9、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说明( CD)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不会灭亡

C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源动力D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

10、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BC)

A人们不能改变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 CD)

A可以代替生产力各个要素B 本身就是生产力

C科学技术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巨大进步D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BC)

A它规定了自己经济基础的内容B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 AB)

A具体的、历史的B有机统一的整体C永恒不变的D超历史的

13、“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句话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A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B历史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历史发展的作用因素多种多样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

16、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BC)的产物。

A无知B自然压迫C社会压迫D恐惧

17、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其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 BD) A必然性B统一性C历史选择性D多样性

三、判断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D

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因而也是决定性因素。C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D

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D

5、宗教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C96

6、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D100

7、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实际生产能力。C

8、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D101

9、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C101

10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D105

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2

12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这个轴心展开的。C116

13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116

14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119

15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128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第5篇

一、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

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范文第6篇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血色浪漫>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上一篇:落实审计整改报告范文下一篇:绿色生活调查问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