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

2024-01-25

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课改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相互分享、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此激活学生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教学

前言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导致课堂氛围不佳,学生学习效果不好[1]。对此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鼓励、指引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让学生可以在主动探索中理解历史知识本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

高中历史教学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随着新课改深入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

促进学生信息整理能力提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信息也更加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渠道上,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本身缺乏良好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能准确筛选信息准确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能指引学生学会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利于学习的信息,这对于学生发展有极大帮助。

强化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与人交际能力会得到良好提升,并且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会逐步形成合作意识,这对于学生小组合作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

强化学生历史课堂参与热情。在过去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以自己为核心,不停的给学生灌输各种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习题训练,或者是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很枯燥,学习热情不高。将小组合作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显著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这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课前合作预习

新课标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的发展,以此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2]。而在实践中,课前预习环节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具有很大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指引学生开展课前合作预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对历史知识有初步印象,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要求各组学生,针对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内容,开展预习活动,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预习方向,自主收集相关起义的时间、领导者、发生时间等,并要求各组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示出自己组的预习成果,以此激活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

课堂合作讨论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要注重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指引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各组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不同意见,并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性,指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本质,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

例如教师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探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另一个小组则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分别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发生时间、最终结果以及影响等。两组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让两组学生派出代表,在课堂上通过报告、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当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报告存在疑惑时,可以举手提问,演讲汇报者需要解答其疑问,如果解答不出来可以向小组成员求助。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能显著加深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的理解,并且激活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

合作解决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合作探究目标,明确合作探究重难点,并为学生设置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3]。例如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部分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问题“在五四运动中,斗争的主要对象是谁?五四运动斗争结果如何?在五四运动中谁起着先锋作用?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有哪些?”通过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加有目的性,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把握。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小组划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会历史知识,并且能掌握用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蕾.小组合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鸦片战争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19(03):72-73.

[2]樊磊.合作學习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教育论坛,2020(7):32.

[3]马广林.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9(22):114.

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改革

前言: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落实,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且制约着人才的成长。而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要求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并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2001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可见,比起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现状

1、教育现状

由于人们一直强调高考的神圣,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学生们对于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同时教学方式也跟不上教学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慢慢的缺少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也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感受,使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现状

往往学生的自我控制力非常差,意志力薄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动力容易产生大的波动。社会上也常常以“十年寒窗苦读”、“没有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为个人发展的荣光,但当今的青少年,不喜欢听这些,再加上由于是填鸭式的教育,很多学生不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独特新颖的观点,只是人云亦云,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高中历史教学组织的改革趋势

1、历史课程将在高中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必将更加迅速,人民的生活质量将会有很大改善,科学类课程在新世纪学校中将占据重要地位,高中历史的课程还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当今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激发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21世纪的历史课程将会在高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历史课程将更加重视教育功能

例如英国1999年的历史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学生应着重理解20世纪的历史对他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有什么影响应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帮助他们理解现代世界”。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在文化和超时代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课程标准在历史的重要性阐述中认为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个人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的历史课程目标十分注重课程的教育功能。虽说是英国国家的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反映,但对我国21世纪的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历史课程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

21世纪的高中历史课程将随着国家对学校的投资加大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普及,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课程面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有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必定会成为历史。今后的更多历史教学方式将会是观看影视资源、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网络查询等等。

4、历史课程将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酥荆?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未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追求的目标将会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其具体表现是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由方便教师教授变为方便学生学习,使学习活动由单一变为多种多样,由被动变主动

三、高中历史教学组织新形式及实施策略

1、开展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单纯的文字教学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老师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并让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进行历史学习,使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2、进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合作探究方法。小组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作用也让每位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小组每位成员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见识,让学生灵活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活跃学生历史思维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想办法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其次,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发言不仅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助于锻炼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

四、结束语

国家的改革不是把原有的真理推倒重来,而是在借鉴传承中创新,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尊重改革,在借鉴历史的真理下进行改革创新,而不是一昧的、盲目的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把面对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作为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原则。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赵延宁,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探究.[J].《鲁东大学》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大2003年6

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五个方面,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合作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22-02 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加工知识,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进行合作探究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的预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使预习有时间保障。设置小组长一名,每次预习结束后由组长对组内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预习不认真的同学,并在组内进行预习结果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小组的合作探究精神。二是布置一个专题的预习任务。整理本专题内要讲的知识框架,并对本专题所引用的历史材料进行疏通,尤其是古文材料,必须达到意译,了解该材料的基本意思以加深对教材的观点和结论的理解。三是现行教材中尤其是人民版教材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很多很丰富,因而在指导预习时,应让学生学会归纳每则材料的中心意思,提取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四是要求每个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列出来,留待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和探究。以人教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例,在讲授新课前,笔者就特地让学生在课前将这一课的知识框架理清楚,在课堂上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将本节知识框架展示出来,同时,每个小组还将本组的疑问一一列出,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解答。通过展示信息,充分的课前预习,鲜明的文字说明,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充沛的史料储备和阅读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这样的合作探究,有血有肉,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又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动力。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因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学习“(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为例。在讲授新课前,笔者就煞有其事地说道:“这节课我们来找找金庸大侠曾经犯过的那些常识性错误。”学生一听,马上回应:“哈哈,老师,金庸也会犯错?!”就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接着笔者就在投影仪上列出金庸著作里的一些常识性错误:(1)《神雕侠侣》第六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2)《射雕英雄传》第一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接着提问:“杨过、杨铁心所处的那个年代能吃得上玉米和花生吗?为什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而课前笔者也布置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小说),做读书笔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者出现在西欧?通过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个国家间怎样此消彼长?为什么中国没有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由于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简短讨论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回答出这三个问题。课前的准备工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本来的历史史实由学生讨论得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在这里,课前的阅读与查阅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一堂课即由此开始。接着让学生整理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分组合作讨论,比赛哪组最快最全。随后又以观后感或者读后感的形式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进行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归纳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课前的充分准备,相关小说的阅读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互动,营造了充满生机的合作探究的氛围,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三、改变授课方式

改变授课方式是进行合作探究的方法。传统的历史课堂设计主要立足于“学什么”“是什么”,即学习结果的认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强调的原则是“怎么学”“为什么”,即学习过程的探究。这样,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例如,在讲授“卓尔不群的雅典”时,笔者先对本课“民主和社会阶层构成”等概念作简要讲解,然后由学生扮演的古希腊雅典导游赫蒙提斯介绍雅典城市的大致情况,以图片旅游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古雅典的魅力,课堂氛围很快调动起来。笔者顺势提出问题:“是什么成就了雅典辉煌的古典文化?”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经过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就了雅典的璀璨文明,使雅典成为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范。接着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通过分析教材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别扮演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上台阐述他们的政见和主张,并相互评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归纳三方的政见及作用并制成图表,通过屏幕展示,巩固这一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雅典公民及雅典民主政治的了解,笔者设计了小话剧《奥达提斯的政治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在这个话剧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怎么学”“为什么”这一学习过程。课堂的充分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授课方式转变之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探求知识的主角和参与者,变“记住什么”“理解什么”为“还有什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学生变得乐于学习历史。

四、加强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是进行合作探究的核心。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阅读、合作、讨论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对掌握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将不太理解的内容勾记下来,通过讨论、教师讲述加以认识;或者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如在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笔者就提出相关的问题:(1)在你所阅读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找出那些反映商人的生活句子或诗歌,并加以概括分析。(2)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和书画是如何反映古代商业的发展?(3)在相应的文学作品中找出那些关于商业发展的限制性措施,这些限制性措施说明了什么?(4)古代中国商业为什么没有转变为近代生产方式?在提出问题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在整个预习性阅读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相关线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自己融入其中,展示图片时与学生一起观看,有学生发言时与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并参与讨论,促进师生共同学习亲密氛围的形成,而不是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

五、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

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 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其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积极且有正面的影响,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原定的任务。任何一位教师对于自己的每天、每节课都该把有效教育设为所努力的方向。通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可以发现加里·鲍里奇教授想的观点就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此五种教学行为对于实现有效教育尤为重要。但要实现它们, 还得解决现实存在的如下一些问题。

2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如何有效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 在备课时应当考虑如何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换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这才符合有效备课的要求;还应当以教材为起点自主创新, 不完全受制于教材;不满足既定的课时目标, 可将其进行拓展、延伸进而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系列;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机会取代一切均听从教师的传统;转变备课的观念, 是一种设计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准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取代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模式;探究课堂将原先按照教参的备课进行升华。

2.2 谁应该在课堂处于主导地位

必须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会随着新观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位而有所动摇。究其原因,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学形式的改变, 而最终所指向的教学目标仍未改变, 教学形式永远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近些年, 不少地方推行的课改, 往往是目标轻于形式。例如将没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安排为课堂活动。有讲红军长征时, 提出的“为何要长征”的话题, 笔者认为, 此类问题学生只要通过书本即可给出准确的答案, 根本无需讨论。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有时会一味的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目标。现实的课堂中, 教师过于苛求小组合作学习, 如果内容加再比较单调, 那么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也会变得麻木。所以在教学时, 教师千万不忘记课堂中自己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3 完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措施

3.1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用问题

文科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 将探讨问题融入教学是课堂教学值得采取的。因为开设历史课程就是为了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能力。要想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将问题运用到课堂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3.2 为课堂教学组织专题活动

新历史教学大纲规定, 对于教学内容有明确的划分, 其中还包括选修及不列入考试范围两项, 但值得注意的是选修并非不修;不列入考试范围不等于不要学。对于这些内容, 我们可以试着将它们整合、串联成专题讲座的形式来了解。还可以将中国、世界的当下热点、重大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入其中。诸如:郑成功收复台湾、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此类问题都可列入可供选择的范围。借由此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兴趣、视野、思维、文化生活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得益匪浅。并且对于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很有帮助。

3.3 对中外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贯通

正如之前提到的, 大纲规定了选修内容, 而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就在此范围。但同时它们又是高考试题必考的, 因此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作为教师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在初中时学生都已有过接触, 但世界史内容受制于初三升学压力, 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对考试, 对于具体内容没有真正把握。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是紧密相连的, 而且在高考卷中, 世界史部分出现考点较为频繁。因此, 近现代史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大纲上绝不能固步自封, 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就不能与世界历史相剥离, 而应把它联系到世界历史的大范围中进行探讨。对此新教材予以了重视, “引言”就是很好的证明, 教师对于这些内容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教材也应该有更深一层的研究, 找出中国史与世界史在教学内容上交集。

3.4 对历史、政治、地理三科进行结合

虽然这几年江苏历史高考都是以单科考卷出现, 然后在文科学习的过程中, 不少专家发现, 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是泾渭分明,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高中教育的一大趋势。学生如能学好政治与地理, 则对他们学习历史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学好历史又反过来会促进对其它两门课程的学习与领会。历史、地理、政治可谓是三位一体, 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无论在大纲还是课程的安排、内容都是独立制定完成,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某一科的过程中, 对于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法相对孤立。而目前新课标的意图旨在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将数门学科融会贯通, 在社会生活中能将整合后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地去认识社会, 继而构成对于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与其说这是在考察学生的能力, 不如说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能把知识点与社会现象、与本学科内不同的知识点甚至其他学科有关知识点相联系, 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的综合性能力得到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点, 就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 创制出更全面、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从现实生活中出发, 设计与此相关的问题, 最大程度地接近现实, 这样所学的历史知识才能有的放矢。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 对于高中教学的各个学科也有了新的要求, 历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 不再只要求学生的死记硬背, 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想将此落实, 就应将历史教学的效用予以提高, 即有效教学。它是以教学目的为终点, 对于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益, 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更为现代化。

关键词:新课改,有效性,高中教学,历史

参考文献

[1] 何琼.多一把尺子便多一批好学生[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56~63.

[2] 高凌飚, 吴维宁.开放性试题如何评分──介绍两种质性评分方法[Z].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资料汇编.

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历史教材中一般都包含有大量的史实资料,是承载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对塑造初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探究性学习是旨在通过新颖、特别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塑造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本文首先就课程研究的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针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本次研究进行了反思,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研究学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实践 反思

在新课改机制的教育改革下,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新课改的改革给老师们制定了更加完善,更高要求的教学目标。实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助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但是受到过去教学模式的固化影响,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还是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改善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就具有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涵义及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探究性教学的涵义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和解决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二)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学习中,一直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创造性和求知欲,以此来进行学习,才会取得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中他们的判断能力还是有所欠缺。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对历史学习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反思

通过笔者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实践学习,发现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转变

深受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固化,很多资历比老的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当中,还是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教师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知识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使得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得不到落实应用,从而阻碍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实现,进而影响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没有正确对待探究性学习和讲授方式之间的关系

初中历史课程进行探究性学习是相对课堂老师授课的方式来说的,但是在课堂改革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老师错误的认为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师进行教授的方式,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当中出现了学生的课堂知识仅能从课本当中汲取,进而在课堂学习当中凭空想象。

三、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历史课本是没有情感体验的书本,课堂教学是唯一一个将历史课本与学生联系起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当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情感作用,促进学生更多的学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生学习中日战争的时候,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在课堂进行图片、视频、音效的播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引导学生鉴古赏今,分析反思抗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当时的中国国情,从而探讨当今的国际形式,珍惜当下,引导学生进行开拓性思维学习,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取其精华,珍惜历史

在历史学习当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学习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优秀珍贵的历史文化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通过情境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分析当时朝代历史辉煌的原因,并通过学习历史所遗留下来文化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历史文化时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將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

(三)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老师应该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利用利用flash技术进行图片、语音和小视频的穿插,利用画面、语音、视频等各种可以利用到的手段刺激学生的情绪,带领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开拓性学习思维教学,充分利用所有能够合理利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

四、结束语

历史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而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探索学习。要想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实现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就要在课堂的改革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本文主要就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实践与反思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探究性学习涵义及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的问题与反思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研究学者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美丽.初中部历史的探究性学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

[2]张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研究[J].历史教学,2012(6).

[3]赵文佳.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3(7).

[4]哈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科学周刊,2014(9).

[5]于涛.关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读与写杂志,2015(12).

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1 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寻求多媒体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点, 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 探索并形成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框架, 使之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 是优化课堂教学, 深化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种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影像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

历史学科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是历史知识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疏远感和模糊感, 此外, 历史头绪复杂繁多, 而历史传统教学手段的贫乏、单调, 使历史教学变得刻板、枯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现历史, 能让学生靠近历史、明晰历史事态, 乐学历史, 学好历史。

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 将大量的声、文、图并茂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设置在计算机内, 随时调用、任意切换, 把一些枯燥的抽象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形式展现出来, 实现了寓教于乐、形象生动, 解决了枯燥抽象概念不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的难题并化解了教学难点,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并减少板书时间,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点, 增强教学效果。

毋庸置疑, 多媒体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2 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实践应注意处理好的基本问题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就能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从历史教学实际出发, 当用则用, 不当用则不用, 为避免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走入误区,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精心设计, 认真实践, 反复推敲, 因此, 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2.1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每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进行选择, 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 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 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的地方则坚持不用, 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根据每堂历史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 是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的关键。

2.2 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系统中, 包含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 它们各司其职, 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 手段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教学内容是动态的, 还是静止的, 是抽象的, 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于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因此,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法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内容的需要, 选择手段与媒体, 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3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一堂历史课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 而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历史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一节课是让学生从探求历史过程中得出结论, 还是从结论出发去分析历史发展过程, 是用启发式教学, 还是用分析法总结教学, 选择的手段和媒体要和这些因素有关。只有正确的教学策略和与之配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2.4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有其它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然而,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 不能被看作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同样存在不足的方面, 就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来讲, 它只能是完成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活动, 而不能完成预先没有准备好的任何工作。同时,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传统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这本身说明它有很多优点, 只有把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和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3 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措施

3.1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再现历史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 历史学科的一去不复返性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作为媒介, 为学生提供适量而又合乎历史事实的直观材料, 通过视听等感官, 促进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

历史学科具有历史现象纷繁复杂,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的独特性, 高校历史教材又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 把历史浓缩后呈现在学生面前, 因而显得过于专注与理论研究而少了生动鲜活。虽然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好, 但是,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历史形象, 把逝去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于学生面前, 从而缩短历史现象久远的时空距离, 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思维受到启迪。

高校历史教材内容多元化, 线索多, 论述全面。但也不可能完全展现历史事件中的多维事态交叉。因此,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迅速充实历史知识的内容, 快捷地开阔师生的历史视野, 处理历史事件中的多维事态交叉, 对历史事件进行纵横联系比较, 不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可教会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了解和对比分析, 使学生发散思维,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2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课堂教学角色定位

准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课堂教学角色, 是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关键。

一方面要充分展示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是新的教学手段, 但是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没有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的地位没有变, 所以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 要以人为本, 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电子教案所不能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 切忌守在电脑旁操作机器, 应携带随身麦克风、电子教鞭, 适当走动, 用身体语言交流教学信息, 调动课堂气氛。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学生的数量, 教学内容, 而且上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 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 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 而无须顾及其他。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 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学生自己管理着学习进程, 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而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学生独立学习, 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

3.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合教学

通过实践可看出历史课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 单纯地依靠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擅长的特定范围, 不同的媒体教学手段相互结合, 能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我们教学一贯注意“言传身教”, 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 语言描绘, 手势比划, 模型展示, 实物演示, 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 缺乏板书繁荣做法, 将会事与愿违, 黑板是课堂教学高校生交流知识, 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时候应采用先进的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的方式,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控制好讲课的速度显得尤其重要, 画面不宜变化过快, 讲解内容和屏幕显示内容要一致。课件教学容量大, 速度快, 易操作。然而如果课件的画面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 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 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 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的时间, 确保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 将授课内容以最简洁的图示展现在黑板上。并可以在板书的过程中随时增添需要特别提示的关键词、疑难句等等。

3.4 根据课程要求制作历史教学课件制

课件教学能否达到其目的, 关键还在教学层面的设计与使用上, 这是专业教师要花心血的地方。如何在课件中体现我们教学理念, 如何将教学经验融于课件教学之中, 如何通过课件的制作、使用体现出教师个性教学风格, 如何使学生接受并欣赏课件教学等等, 在我们制作与使用课件过程中应时时予以体察。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 它设计的好坏与不足, 教学中只有通过扬长避短, 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准备, 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历史课不能局限于教材使课件成为教材的幻灯片, 也不能片面追求外观, 只注重视觉效果, 而应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上, 不要干扰主体内容的表现。课件制作不宜过多从声音、情节、景物、动感等方面考虑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件制作色彩搭配上, 底色和文字颜色要选用色差大的颜色。图片、文字处理和幻灯片的切换上要自然, 不宜游戏化, 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 多媒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的研讨还在进行, 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于历史教师去认识。相信坚持教学实践, 不断探索, 注意历史学科特点与计算机功能的结合, 一定能够把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摘要:在分析高校应用多媒体教学必要性基础上, 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运用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上一篇:秘书理论实践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就业指导探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