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范文

2023-06-29

历史教案范文第1篇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活动目的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秦始皇声振宇内!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认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我们将要达到这个目的。 ●活动准备 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怎么样让别人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称你为“好汉”,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论证你观点的正确性。这好比打仗,发现了攻击目标,却弹尽粮绝,再如何优秀的军事家也只能望敌兴叹,服睁睁的看着敌人溜走,却无能为力。那么辩论赛上的枪炮子弹从何而出?你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挥你的自主性喽!赶快行动起来,去图书馆、上因特网、广泛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为了保证对比双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们按平时历史小组的划分方法来一个“沙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学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找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辩论技巧,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这样,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还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组内经过交流之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我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一、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也可将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画在黑板上,旁边把李白《古风》中的诗写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二、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同学们精心的拷贝,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腰间还佩戴着一柄长剑,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又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

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了巩固统一,他勇于改革,大胆开拓,做了不少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他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尽管修长城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对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暴君,他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致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被“万马齐喑”所代替,为了追求享乐,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为了镇压人民反抗,秦始皇疯狂使用残酷刑罚„„

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正反两方我们已经分得泾渭分明了,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好了,万事俱备,就让我宣布本班历史辩论赛现在开始!

双方交替发言,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主持人]

谢谢××同学,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完毕后] [主持人]

谢谢双方辩手,刚才的你来我往,只是小试身手,接下来是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将会更露锋芒,自由辩论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方的累计发言时间为五分钟,请正方发言: [正反双方自由发言] [主持人]

自由辩论,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言辞的交锋中,秦始皇接受着锤炼,等待着判决。下面我们从热烈跳跃的自由辩论中转入理性的判断中来。现在请正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谢谢正方同学,下面请反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反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一论题,正反双方的同学们已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所有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至于谁是谁非,谁高谁低,则请专家决定,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请。 ●教师评析总结 1.肯定学生的成绩

辩论赛毕竟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不管辩得如何,论得怎样,都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信心基础。表扬学生为辩论赛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扬站在双方辩手背后默默无闻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战士英雄无畏、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 2.评析辩题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教师在这儿可以帮学生评析,但不要下任何结论,只提一些看法,有争议的问题继续保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至于评选胜负,只要结合准备是否充分,发挥如何,以及各组的整体协作怎样去评分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秦灭六国前,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战国时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发展,如北方的骏马、猎狗,南方的鸟羽、象牙,东方的鱼盐、纺织品,西方的皮毛都在中原流通,但在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国度量衡货币不一样,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加之各地关卡林立、赋税繁多,还有官吏种种敲诈勒索,更是对商业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3.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壬,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群臣皆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4.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壬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这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也,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5.焚书之后,儒生们更加不满现实。以挖空秦朝为最终目的的卢生和侯生,在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名义下骗取了大量的钱财之后,一走了之。在他们逃走之前,抓住焚书一事,大肆散布谣言攻击秦始皇专任狱吏,不尊儒生,刑杀为威,残暴成性,以此进一步煽动儒生对秦王朝的不满,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查,随株连460名儒生,均被活埋在咸阳。 6.秦始皇时期,仅死刑就有赐死、砍头、绞、戮、坑、定杀(沉水溺死)、腰斩、剖腹、抽肋、体解、砣(割裂肢体)、烹(放到锅里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夷三族、具五刑(犯人备受刺面、割鼻、断趾、鞭笞、砍头等各种酷刑),还有残暴的“连坐法”。

7.据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始皇从开发岭南、筑长城、修驰道、到修阿房宫、始皇陵,总

历史教案范文第2篇

历 史 教 案

1

2012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隋朝的建立;隋朝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大运河开凿的时间、南北起止及中心点;大运河的作用;隋文帝开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①结合《隋运河》图讲解大运河的开凿,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联系隋以前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说明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隋炀帝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④通过课后题“比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隋朝统一及其历史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②结合课中题,补充历代诗人对隋大运河的咏叹,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进行讨论。结合卡通问答中有关科举制的介绍和课后题,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

③写一个关于隋炀帝功过的短评,进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统

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③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的创立

难点:大运河为什么在隋朝时开凿?进士科的创设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和科举制的作用引导学生勇于多角度提出问题,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释。 导入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3 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就定都长安,要求学生归纳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隋统一南北讲清时间及所灭的政权。其意义结合“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讲解。

二、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大运河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创立

1、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2、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小结

就隋的建立和统一南北的有关知识提问,指出隋开凿的大运河和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巨大。请一位学生简要归纳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4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措施;开元盛世;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

①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②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人物。

②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唐都长安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开元盛世

难点: 如何评价武则天 导入新课

5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教师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唐都长安 小结: 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史有大致了解。

课后作业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①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④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小结:

用图表法小结有关内容。

民族 活动地区 政权名称 重要首领 与唐关系 突厥

吐蕃

回纥

南诏

课后作业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7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第6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僧一行实测子午线;药王孙思邈。

①通过观察《赵州桥》图和晚唐《金刚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自刻印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赵州桥》图,思考赵州桥有何特点,认识赵州桥在桥梁史上的地位,学会对历史图像进观察、提练信息并深入探究。

②通过实践了解雕版印刷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了解雕版印刷的情况,通过换位假设、逆向推理认识雕版印刷发明的意义。

③了解隋唐时期天文和医学的重要成就,学会以问题作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②学习隋唐科学家和发明者借鉴前人经验、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服务百姓的精神。

③通过思考孙思邈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隋朝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难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和药王孙思邈,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纲要

8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赵州桥建造的意义

二、雕版印刷术

1、印章与拓碑

2、隋唐雕版印刷的方法

3、晚唐印刷《金刚经》

4、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意义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四、药王孙思邈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上习题。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的诗;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初唐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群;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过对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②通过对唐诗、隋唐书法绘画以及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③通过想像李白诗的意境进行作画和临摹颜字与柳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以及临帖练字的兴趣。

④通过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态度与怀素学书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会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感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和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③通过感知史实,理解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和世界艺术的瑰宝。通过思考莫高窟壁画历经千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学会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情的高尚情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歌的黄金时代;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教学纲要

9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

2、“诗仙”李白及其诗歌成就

3、“诗圣”杜甫及其诗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就

二、书法与绘画

1、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2、张旭、怀素的草书

3、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万宝常和李龟年

2、隋唐的健舞和软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练习,教师讲评。

第五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隋朝、唐朝的都城都是在(

)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的是( )

A.隋朝的统一 B.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开凿大运河

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

A.36年 B.37年 C.28年 D.29年

4、下列人物中与成语“罄竹难书”有直接关系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是在(

)A、581年 B、605年 C、601年 D、589年

6、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知人善任、重视讷谏的皇帝是(

)

A杨坚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7、三省六部制源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9、人们把谁的统治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A、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B、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 C、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

1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什么地方为中心(

)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1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3、“赞普”是哪个民族对君王的称呼?(

)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10

14、公元八世纪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是(

) A、罗马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15、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杜 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6、“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领导。(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龙门石窟的佛像 B、云冈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画与塑像 D、乐山大佛

18、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19、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20、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21、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

22、下列关于历史手抄报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历史手抄报是以中国历史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B、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C、以文字书写为主;D、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23、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24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 (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25、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

A、李白、 杜甫、 白居易 B、王维 、陈子昂、 岑参

C、李商隐、 杜牧、 贺知章 D、王昌龄、 孟浩然 、王之涣

2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27、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2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30、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11

31、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

)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32、唐代两位最著名的散文家是(

)

A、韩愈和柳宗元 B、李白和杜甫 C、李商隐和杜牧 D、王维和岑参

33、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国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

)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暻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3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35、你知道电视剧《西游记》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36、隋唐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

)

A、开始形成时期 B、初步发展时期

C、繁荣发展时期 D、走向衰落时期

37、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3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出自: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9、维吾尔族的祖先是:( )A、突厥人 B、靺鞨族 C、六诏 D、回纥族 40、唐朝时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国家是(

) A、朝鲜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41、同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有着深厚友情的日本留学生是(

) A、崔致远 B、阿倍仲麻吕 C、卑路斯 D、马可波罗

42、隋唐文化处在我国封建文化的(

)

A、高峰时期 B、形成时期 C、发展时期 D、衰落时期

43、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

B、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古代建筑唐招提寺由他主持设计

C、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D、他帮助日本创制了日本文字

44、要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应查阅(

)

A、《马可·波罗行纪》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45、古代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读书途径做官,出人头地,最早应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二、填空

46、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47、(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8、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49、我国早在(

)代就知道刻字技术,(

)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

)时就出现了。

50、(

)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

)、(

)等地。

51、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

),本名张遂。他制定出《

》,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

)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

)年。

12

52、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

),著有《

》,后世尊称他为“

”。

53、唐政府组织编著的《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药典,被唐政府列为医校教科书。

54、(

)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

)首。

55、唐朝著名书法家(

)、(

)的楷书,(

)、(

)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

56、唐初画家阎立本以(

)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

”)。

57、吴道子画的《

》,人们称赞说“吴带当风”。

58、莫高窟又称(

),大部分开凿于(

)时期。是我国最大的(

)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59、莫高窟现存壁画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是(

)和(

)。 60、隋朝的(

)和唐朝的(

)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隋朝时期的舞蹈有雄劲的(

)和柔和婉转的(

)。唐朝的《

》和《 》是其中的代表。

61、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6

2、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三、材料题:

63、阅读材料:唐朝一位皇帝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坏一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

①这是唐朝哪位皇帝与魏征的对话?表明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②他们的用人标准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6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通好。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

四、问答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色?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作。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13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五代十国、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与契丹改国号为辽;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寇准与澶渊之盟;元昊建立西夏;宋夏战争、宋夏和议。

①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讲述杨家将的故事,培养学生联系文学作品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有关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契丹兴起与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及其统一活动、西夏建立与宋夏和战等史实,认识辽、宋、夏并立的局面和当时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②学会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和识记历史地图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认识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意义,形成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② 了解寇准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和敢于抗敌的崇高气节。 ③

了解辽、西夏在边疆开发上的成就,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④ 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进一步说明,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

重点:契丹、北宋政权的建立以及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难点: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学纲要

一、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

2、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3、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4、辽的历史地位

三、陈桥兵变

1、赵匡胤建立宋朝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三、澶渊之盟

1、澶州之战

2、澶渊之盟

四、宋夏和战

1、党项族的崛起

14

2、元昊建立西夏

3、宋夏和议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0课

宋金对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东京保卫战;“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

①通过学习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过程及其原因的史实,增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让学生搜集岳飞抗金的故事,培养学生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岳飞、秦桧在历史上的不同作为,使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②通过观察《宋金对峙形势》图,使学生了解宋金双方作战情况以及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两个政权的控制范围。

③通过搜集金灭辽、灭北宋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去学习和探索。

④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女真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

②正确看待、客观分析女真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和岳飞抗金的性质,认识到反掠夺、反奴役的正义斗争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掠夺战争和投降派的可耻行为必定受到人民的遣责和唾弃。

③通过学习岳家军英勇抗金和岳飞遭奸人陷害的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审视历史长河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岳飞抗金和宋金和议。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岳飞抗金斗争。 教学纲要

一、靖康之变

1、女真的兴起

2、金国的建立

3、东京保卫战

4、“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

1、南宋的建立

2、岳飞现“岳家军”

3、郾城大捷

15

4、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

三、宋金和议

1、宋金和议的内容

2、宋金和议的影响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本课习题,教师讲评指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16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①通过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②了解蒙古政权武力征服南宋的过程,具体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议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③仔细阅读《元朝疆域图》,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全面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②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④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朝的大一统;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关于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关于对文天祥抗元斗争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两宋时期,我国先后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政权/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两宋时期,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权等。这个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元朝统一全国,才结束了 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元朝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情况怎样?

导入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国的建立

二、元朝大统一

17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

3、行省制度与宣政院的设置

4、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宋朝时制成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火红制造武器,宋元时,火药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大量的火药武器;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及其作用。

①通过自制指示方向的小磁针以及用萝卜、泥巴或者木头自制活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引用马克思、鲁讯对四大发明作用的有关论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归纳宋元科技的特点,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都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对四大发明传播及其影响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逐步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火药发明及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四大发明的传播。

难点:正确认识宋元科技的突出成就。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引导学生归纳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如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元朝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在民族政权对峙的过程中,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到元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宋以来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加强,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这一切为 宋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导入新课

一、指南针的发明与使用

1、战国时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2、宋朝时制成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

二、火药的发明与使用

1、唐朝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火药在军事上的使用

三、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18

2、元明时发明了木活字、锡活字

3、活字印刷的优点

四、四大发明的传播

1、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

2、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堂练习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词是宋朝的主要文学成就;开创豪放词风的苏轼及其代表作;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继承并发扬了苏轼词风的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元曲是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马致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①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体例,初步了解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纂特点,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宋词、元曲及宋元时期绘画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本课的卡通问答,将《资治通鉴》与《史记》对比,了解《资治通鉴》的编纂特点;通过补充一定数量的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通史的典范。

②在补充材料的基础上,播放或诵读有关名家的代表作,初步了解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以及苏词、李词、辛弃疾和关关词的艺术风格。

③结合第15课。要求学生谈谈《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美在什么地方。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资治通鉴》②苏轼开创豪放的词风;③李清照的词;④辛弃疾的词。

难点:①《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②对《清明上河图》和《秋郊饮马图》的欣赏。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指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都取了辉煌成就。

导入新课

一、《资治通鉴》

二、宋词

1、宋词的主要文学成就——词

2、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及其代表作

3、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发扬苏轼词 风的辛弃疾用其代表作

三、元曲

1、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四、绘画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19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六单元测试

一、选择(每题1分,共50分)

1、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在我国历史上,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参加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可领略(

)

的人文风情。

A.契丹族 B.蒙古族 C.女真族 D.党项族

5、对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几段历史时期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

B、五代、辽、宋、夏、金、元是我国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C、北宋时期,中国重新出现大一统的局面。

D、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6、四大发明中,不属于宋元时期发明或改进的是(

)

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造纸术 D、指南针

7、在我国历史上火药在军事上开始广泛使用是在(

)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元朝

8、元代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在(

)

A、建康 B、杭州 C、海南岛 D、松江

9、关于《资治通鉴》,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原始社会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10、苏轼与辛弃疾的共同之处是(

)

A、都生活于南宋 B、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C、都胸怀收复失地之志 D、善于运用口语,格外清新自然

11、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因为(

)

A、戏曲元代空前发达,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 C、它把诗歌、音乐、舞蹈熔于一炉 D、它把诗歌、散曲、说唱熔于一炉

12、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

) A、李清照 B、窦娥 C、关汉卿 D、汤显祖

13、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和议(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14、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A、后周与北周 B、西晋与东晋 C、东魏与西魏 D、唐朝与后唐

15、你认为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居住区)”、“市(商业区)”的界限。 B、东京城内的店铺不仅白天营业,还有夜市和早市。

C、东京城内还出现了娱乐场所,叫做“瓦肆”。

D、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程度比不上唐都长安。

16、下列哪一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

)

20 A、创制蒙古文字 B、建立蒙古政权 C、灭亡金朝 D、定国号为元

17、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8、下列选项,属于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和女真三族杰出首领共同之处的是( ) A.都称皇帝 B.都统一本族各部 C.都任用汉人 D.都用宋制建立官制

19、辽和北宋被金国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家统治者不得人心

B.人民反对抗金

C.国家统治腐朽 D.国家内部发生分裂 20.宋朝手工业中的哪一行业水平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 A.棉纺织业 B.制瓷业 C.采矿业 D.造船业

21.既是两宋时期的重要港口,又是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 A.泉州 B.广州 C.明州 D.刘家港 22.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奸臣谋害

C.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23.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政策调整 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D.南方贸易发达 24.“陈桥兵变” 的事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

)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

25. 一位生活在北宋前期的都城东京的商人,他可能有的经历是(

)

A. 到“瓦肆”看了精彩的杂技和武术表演

B.游览了敦煌莫高窟

C.随身携带着“交子”

D.友人送他一部<<水浒传>> 26.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

A.辽 B.金 C.西夏 D.蒙古汗国 27.西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28.我国现在56个民族中,形成于元朝的是:(

)

A.蒙古族 B. 回族 C.维吾尔族 D. 朝鲜族

29.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出自: ( ) A.岳飞 B.文天祥 C.司马迁 D.郑成功

31.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

)

① 泉州

②广州

③ 明州

④杭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3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

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34.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

A.赵高 B.杨国忠 C.秦桧 D.和坤

35.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A.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 B.流动商贩走街串巷叫卖

C.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

21 36.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37.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

)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A.隋朝

B.唐朝

C.两宋

D.明朝

3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39.《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

)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40.宋代南方人的主食是(

)

A.米饭 B.面食 C.肉类 D.鱼类 41.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

A.五代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42.指南针的发明和开始用于航海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43.1271年怱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今天的北京,当时叫(

)

A.会京 B.上京 C.大都 D.东京

4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

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45.“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A.唐朝时,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B.北宋时,占城稻的推广 C.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取得的成就 D.南宋时,稻米产量的增加

46.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四川地区的"交子",它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8. 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 去江南贩运棉布 B、 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读《马可·波罗行记》,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

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49、走进《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宋城市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下面哪些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

①可以去夜市买东西 ②边喝着茶边在瓦肆里看杂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种颜色的衣服④大街上店铺林立,你可以随意吃到各种风味小吃⑤城市平民都住着高大宽敞的瓦顶平房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50、穿越时光隧道,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市民,下面哪些社会风貌是可以看到的(

) ① 在当时商业都市里你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瓷器② 夏天,在夜市上、瓦肆里你可以喝到冷饮③ 四川地区的人们可使用“交子”④ 农民的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的住所以瓦顶平房为主。⑤ 出行时,人们都只乘轿子或马车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1、关于“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宋朝时期,雕板印刷进入全盛时期C.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很快取代雕版印刷术D.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52.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政府在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下列可能设置过市舶司的城市是(

)

A.天津

B.泉州

C.上海

D.海口

22 53.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长江流域 B.太湖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5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迹。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二、材料解析题:

55.①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从三国时期起,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中期以后,移动的速度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请回答:

⑴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⑵新的手工行业是指什么?棉纺织业。 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交子

⑷简述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⑵南方相对安定;⑶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56、“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请回答:

⑴“一代天骄”是指谁?他分别于什么时候统一了蒙古和建立蒙古汗国?铁木真。13世纪初。1206年。

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指哪个朝代?它的都城是哪里?这个王朝是在哪一年统一中国的?元朝。大都。1279。

⑶简述忽必烈的主要活动。

①建立元朝;②灭南宋;③推行汉制;④重视农业生产。

三、问答题:

57、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⑴废丞相,设三司;⑵建立厂卫制度;⑶八股取士;⑷大兴文字狱。

58、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道士丘处机偶逢郭姓杨姓猎户即将生子,就给二个孩子争别取名郭靖、杨康,二家猎户夫妇非常乐意。

请你说说丘道长为什么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

提示:为了让二个小孩从小就记住北宋灭亡(靖康之变)的国耻,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讲评第六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讲评 试卷

二、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七单元

2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课堂练习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24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 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5

第18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失贩;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①通过了解从到女真、建州女真、满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线索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专制皇权的强化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有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②从清朝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方面,结合课中题和课后题,说明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达到了项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创业事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通过讲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有关史实,痛斥奸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设立军机处以及文字狱的特点和影响。 难点: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历史上曾经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还有满洲建立的清朝。

导入新课

一、清朝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二、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三、文字狱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

2、文字狱的危害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6

第19课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导入新课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澳门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从澳门被占到回归说明了什么?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

二郑成功收复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③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平等条约?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7

第20课

疆地区的管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组织学生讨论当年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没时代背景阐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史实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②通过阐释郑氏政权从抗清到归顺清朝、吴三桂等从降清到反清等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现象。

③运用讨论、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斗争中所做的贡献,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评价郑猪八戒政权从抗清到顺清、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叛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乱等行径,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我国各族人同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争。

难点:①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②如何看待吴三桂降清和反清。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郑成功为什么收复台湾?台湾的收复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上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一、清朝设置台湾府

1、郑氏政权归顺清朝

2、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争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2、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

28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1、清朝疆域

2、清朝的行政区划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2课

盛世危机

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29

第23课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30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然后提问: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三、绘画

四、京剧的形成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历史教案范文第3篇

说明:

1.教学实录,略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分析,需要说明的内容,将在实录中以注释的方式出现。

2.本人将尽力真实的再现教学过程,故名为“实录”,其实也只能是„,

3.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二班、五班、六班。从入学成绩来看,六班成绩较好,为重点班。每周每班三节课。本教学实录以六班为主,其他两个班在注释里体现。

4.教材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岳文忠(板书),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有点儿心慌,写字的时候手也有点儿抖。)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前言》。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

三、怎样学习历史?(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读后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课时,我是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的,读的很好,很吸引人,但时间有点儿长,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个同学来分别读前言部分的第

二、

三、四自然段,效果较好。)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什么是历史?

(六班的同学比较积极,争着发言。二班和五班的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学先是一言不发,最后才挤出几个字来。我申明课堂纪律,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一个字也没有,不管对与错,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会,如果一言不发,你就站在哪里听课,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时候再坐下。)

生:历史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历史是陈年往事。

历史是几百年前、几千年的事。

历史是过去的事。(板书)

师:历史是过去的事。现在,我们以刚才哪位同学读课文为例。请两位同学记下这件事。(其他二个班也是以刚发生的事为例)

生:

1.她的课文读得很好。

2.2004年9月6日下午第一节历史课,老师让她读历史课的前言,她读得声情并茂,声音悦耳。

师:两位同学记录了同样的一件事,记录的结果一样不一样?很明显,不一样。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历史是真实(板书)的,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读书一样。如果我们不记下这件事,几天、几年、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这件事吗?即使我们真实记录下这件事,后人能理解你记录的东西吗?能真实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听到她读书后的感受吗?因此,真实的历史往往会因为有意或无意而被掩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盖。而我们将要学习的历史,其实应该称之为历史学(板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一门科学,它要求自己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历史与历史学不是一回事。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课文有叙述,学生回答的比较积极,我总结为三点:

一、历史有你感兴趣的内容,有你竭力想理解的东西;

二、历史可使你变得博学,变得聪明;

三、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资源。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喜欢插嘴,强调纪律:当同学和教师回答问题,陈述问题时,不允许插嘴,打断别人,一是为了他人把问题陈述清楚,二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个问题讲完之后,举手要求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为大家加上一点,为了学业考试?我们安徽省中考历史与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开卷考试过吗?知道什么是开卷考试吗?就是考试时,可以把课本带进考场,抄!

(此时,气氛最“活跃”,绝大多数同学开始“交流”,约一分钟后,我要求学生停止交流,并申明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刚才那样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开卷考试是不是就可以不看书,不听课,不背历史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开卷考试大家都能抄到100分,就不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考了。升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无论用何种形式考,总是要让大家分出个高低、上下。开卷考试主要是考大家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历史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求不一样了。大家看看我们教材的封面,上面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个字,我们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现在有十几套这样的教材,我们安徽省使用的有几套,我们市里现在用的就有三套,教材不一样,考试可是用同样的试卷,那就看我们谁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谁能举一反三,看谁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多提几个为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问个清楚,要想个明白,给你机会,让你回答问题时,你不要抱着葫芦不开瓢。

最后,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习历史?我现在只能给大家两个字“兴趣(板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摸索、总结。每个人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如果你们有问题,我随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现在,我把准备的一份资料“什么是历史”发给大家。根据资料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写下“什么是历史”(在前面的板书处强调),要写自己的感悟(板书),不能抄袭。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完成,写在作业本上,不要找一张小纸头,就交上来了,以后的作业,要在这个本子上完成。

资料

什么是历史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名人论史 西塞罗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马克•布落赫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载万千,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狄尔泰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雅斯贝尔斯

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海登•怀特

在现代西方,历史知识已经取代了形而上学和宗教,历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生命方式,思维方式。人们依靠自己的人生经历理解历史,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吸收。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弗兰西斯•培根

读史可以明智。 马克思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赫尔巴特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阿克顿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雷蒙•阿隆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龚自珍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梁启超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李大钊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 鲁迅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网上论史(摘录自教育在线:《什么是历史》http:///web-ia/bbs/dispbbs.asp?boardID=17&ID=5155&page=1)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康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圆。 日知

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昭示后人免蹈前人的复辙。 岷江

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给人智慧,使人明智,为后来人提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南北

历史是一种“过去”。

历史是一种“记忆”。

历史是一种“解释”。

“过去”其实很难再现。

“记忆”总有个人色彩。

“解释”同样很难客观。

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开心慧子

历史与现在同在。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把握现在,那么即刻它会成为最新鲜的历史。

从英语语法上来说历史属于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属于进行时,但你正在进行着历史。

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说,历史是你产生成功、失败等各种体验的基础。 于明东

历史:事实在在的过去(不经雕饰,难为人所知的真相)

历史:史官的记载(自认为真实,有取舍的细节)

历史:神化(不可言说,只能认为是神化) 插班生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腥风血雨,遍撒江天。

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开创未来。

历史不能仅仅是轻松的故事,历史是责任,是使命。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十笑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

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惑,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素月

我言历史

是首诗,朦胧中的真实,真实中的朦胧,

要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断的去追寻那永远也解不完的问题。

我言历史

如春天的花朵,是灿烂的;

如夏天的阳光,是灼热的;

如秋天的果实,是殷实的。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如冬天的寒风,是无情的;

历史就是这样轮回着,有花有泪有血。

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断续写着明天的新曲! 准能

历史好可怜的,百孔千疮,曾经受到影射、掩饰和阉割!

认识历史需要见识、需要胆略、需要实证,需要技术,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历史。

作业:《什么是历史?》

下面录入的是部分同学的作业,除少数没办法显示的字外,没有改动。 吴珂:

历史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们过去的故事。

历史是一本书,讲的是那发生的故事。

历史是一瞬间把你带回古代的时光机,带你去了解过去。

张祥祥:

历史是一个国家留下的脚印,向人们诉说它如何走到今天,历史是人们的第一次生命,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那一刻,历史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情景。历史是正义的史诗,批判那些历史罪人,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记载。

张凯越:

历史是什么?是一首悠悠的歌。我们每天都在哼它,但最后,每天都将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份。

蒋嘉宝:

历史是一过去,是一天的前一天。不谨记历史的教诲将会一错再错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回忆历史可以教人对与错历史可以把人看得一清二楚,不让他逃脱。

庞莹莹:

历史,我对它的了解就是它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见证,它会让我们了解过去,去同它一样见证过去,让我们记住过去。

历史它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会让人去迷它,去探索它的来源。历史是一门学无止尽的课门,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你这它着迷。

有人说“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个人不看书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每个人看完上段都不知道下段写着什么,书里面有哭有笑,有悲也有喜,只要看上了一眼就想继续往下看。无法自拔也。看完也前面就会记住精彩的部分,你会自觉的去评价它。

臧红红:

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同样我们每天也都在创造不同的历史。

全力打造最优秀的学科网站,您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史学锋:

历史:就是让人变得聪明的记忆。就是人的大脑的司令部。

魏佩佩:

比如昨天发生的事,在今天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还比如说古代的一些事,一些人,到如今也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张白纸,你想让它黑,它就黑,你现在做坏事,将来一定会有人来评判的是非。

朱胜男:

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永远的事实。

朱燕:

可以知道过去,记载现在,能让人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

葛静静:

我感觉历史是描素人生的事件,比如:大小事件或有意义的事。如大事件大的惊天动地人人皆知。而小事件件就是几个人知道。

历史也有祖先或者上一辈发生的事。或者是刚刚发生的事,刚过去得事。刚过去的一分一秒也算历史。

历史是人生的好学科,可以让我们增添许多史人的故事,并且了解他们,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险与恶。

历史是让人们记载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他人更好的记住那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自已也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虽然不怎么重要,但是人们也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历史吧!

倪士高:

我言历史:

是回忆过去的疮伤和灿烂文化,认后人经此为见。这也是一种光荣与可耻。

方多月:

我言历史:

是长篇大论,像我用过的笔记本,就这样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为断续写明天的新曲,这就是我对历史的看法。

历史教案范文第4篇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

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

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问题探究:(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 、《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影片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然后提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

提供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

观看历史影视片

[活动目标] 形象感受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 提高对影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撰写影视评论或观后感,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主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影视片:《英雄儿女》

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实,对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活动过程] 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到学校多媒体阶梯教室看电影《英雄儿女》。

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自觉遵守纪律,不得高声喧哗,进、退场要求排队进出。

3、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活动评价] 通过此次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此次集体观看影片,增强了学生的守纪观念。

2、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出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奋发努力,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

[第5课时]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时]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

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时]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要求学生 阅读课文小字内容,然后以讨论方式回答。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明前进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内容:(1)社会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提问:中共“八大”后,“左”的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有关小字内容回答,然后教师加以概括。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

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时] 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

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9课时] 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

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本课的主题是**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导入新课

1、**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问题一: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

到破坏?

问题五:“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问题六: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图,探究国民经济的起伏与社会政治局面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第六题是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作适当辅导,并着重指出:国民经济的起伏是与社会政治局面密切相关的。社会**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做的努力

问题一:林彪集团是怎样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团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恢复经济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问题三:“批林批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问题四: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从哪里开

始?有何成效?

问题五: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顿遭到了什么阻力?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在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七:“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有何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国民经济曲折起伏的轨迹:“破坏——回升——再破坏——再回升——再破坏”,直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才逐步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二是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0课时] 第9课

“文革”经历访谈 [活动目标]

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加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活动准备] 拟定访谈专题。 确定访谈对象。 学习速记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方式:各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要求各小组进家访谈时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活动评价] 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11课时]

讲评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二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时]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内容]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

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灾难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导入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归纳:(1)理论上拨乱反正;(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时]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内容]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

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民营企业的勃兴。

[教学方法]

采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十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导入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图。

讲:(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个地方搞起来?(2)什么

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哪一位同学讲一讲凤阳县农民包产到户的情况?(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什么成效?(5)后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议:(1)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对农民有什么好处?(2)对于“包产到户”,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行:请说说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读:通读本目内容,并观看本目内相关图片。

讲:(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出现于什么时候?(2)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创办有哪些形式?(3)乡镇企业群主要出现在我国哪三大地区?(4)乡镇企业创办有什么成效?

议:(1)我国农村改革大潮中,为什么会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2)乡镇企业崛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中国农民在当代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发搞起来的。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它是哪一年制定的?(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哪一年全面展开?家

以什么改革为重点?(3)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效如何?

议:(1)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哪两种经济成分?它们从什么时候莛发展起来?(2)说一说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议:(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2)我国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为什么会莛发展起来?(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小结] 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莛发展起来?

提问: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时]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 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

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我国为什么会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以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4)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实践创新:(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

实践创新: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

[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5课时]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内容]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同中学生有关的法律。

导入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2、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3、《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小结]

1、复习提问:本课中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归纳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6课时] 第14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标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7课时]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历史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时]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

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

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问题探究:(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 、《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3课时]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影片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然后提问,要求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

提供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其总政策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4课时] 第4课

观看历史影视片

[活动目标] 形象感受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 提高对影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撰写影视评论或观后感,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主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影视片:《英雄儿女》

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实,对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活动过程] 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到学校多媒体阶梯教室看电影《英雄儿女》。

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自觉遵守纪律,不得高声喧哗,进、退场要求排队进出。

3、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活动评价] 通过此次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此次集体观看影片,增强了学生的守纪观念。

2、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出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奋发努力,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

[第5课时]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时]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在适当

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教师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5)教师提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何谓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7课时]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随后教师指出: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要求学生 阅读课文小字内容,然后以讨论方式回答。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明前进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内容:(1)社会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提问:中共“八大”后,“左”的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有关小字内容回答,然后教师加以概括。

2、“大跃进”运动

提问:什么是“大跃进”运动?它有何危害?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指出:“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简要归纳为三点:(1)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足;(2)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3)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结果。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

提问:1957—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2、英雄模范人物

(1)铁人——王进喜

(2)无私奉献——雷锋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

[小结] 提问:1957—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发生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同时,有何成功的尝试?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概括如下:(1)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躁冒进,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2)成功尝试: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3)建设成就:从基本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概括。(4)取得成就的原因:一是中共“八大”和“八字方针”的指导;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英模人

物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8课时] 第7课

全国大**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

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9课时] 第8课

**中的国民经济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培养**时期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整顿前后经济形势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认识政治**的危害性,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运用比较法教授**对国民经济的破坏,理解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对经济恢复的积极作用。

(3)运用问题讨论法,阐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

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决没有好下场;历史又一次证明失民心者遭唾弃,得民心者得天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本课的主题是**中的国民经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教学时可以调整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探究教学。

导入新课

1、**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问题一:1967——1968年,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二: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1974年,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为什么又陷入混乱局面?

问题四:1975年,国民经济为什么再度回升,后来为什么又遭

到破坏?

问题五:“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问题六: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出“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图,探究国民经济的起伏与社会政治局面的关系,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第六题是带有总结性的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作适当辅导,并着重指出:国民经济的起伏是与社会政治局面密切相关的。社会**使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国民经济回升的必要前提。“文化大革命”相当充分地暴露出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体制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弊端,并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2、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做的努力

问题一:林彪集团是怎样被粉碎的?粉碎林彪集团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二: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恢复经济做了哪些努力?有何成效?

问题三:“批林批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影响?

问题四: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从哪里开

始?有何成效?

问题五: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他的全面整顿遭到了什么阻力?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民经济在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仍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七:“四五”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八:“文化大革命”是怎样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有何重大意义?

上述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十年“文革”**中,国民经济曲折起伏的轨迹:“破坏——回升——再破坏——再回升——再破坏”,直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才逐步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二是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努力。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0课时] 第9课

“文革”经历访谈 [活动目标]

访问长辈,了解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进一步掌握有关“文革”的历史知识,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了解“文革”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加深对“文革”性质的认识,从中吸取有关的历史教训。

通过访谈活动,提高对历史上的是非功过的分辨能力,同时学会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活动准备] 拟定访谈专题。 确定访谈对象。 学习速记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方式:各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到该小组某位同学家访问其长辈。

要求各小组进家访谈时一是要讲礼貌,二是要事先拟好提问提纲,三是要认真作好记录。

各小组对访谈的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 各小组要写出访谈心得体会。 [活动评价] 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选派几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心得体会,同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找出不足这处。

[第11课时]

讲评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二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2课时]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内容]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

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和灾难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导入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归纳:(1)理论上拨乱反正;(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时,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提问:邓小平是怎样批“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运动有何意义?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以什么题目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意义何在?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

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3课时]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内容]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历史思维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和城市改革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

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了解20世纪晚期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和创办乡镇企业的伟大创举,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国有企业的改革。

难点:(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民营企业的勃兴。

[教学方法]

采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十届三中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导入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庆丰收》图。

讲:(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个地方搞起来?(2)什么

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哪一位同学讲一讲凤阳县农民包产到户的情况?(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什么成效?(5)后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议:(1)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包产到户对农民有什么好处?(2)对于“包产到户”,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的认为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行:请说说你家里或农村亲戚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显著变化。

二、乡镇企业的崛起

读:通读本目内容,并观看本目内相关图片。

讲:(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出现于什么时候?(2)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创办有哪些形式?(3)乡镇企业群主要出现在我国哪三大地区?(4)乡镇企业创办有什么成效?

议:(1)我国农村改革大潮中,为什么会出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现象?(2)乡镇企业崛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中国农民在当代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发搞起来的。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它是哪一年制定的?(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哪一年全面展开?家

以什么改革为重点?(3)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成效如何?

议:(1)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3)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行:请你谈一谈你所熟悉的一个改制取得成效的国有企业的情况。

四、民营企业的勃兴

读:通读本目内容,观看相关图片。

讲:(1)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包括哪两种经济成分?它们从什么时候莛发展起来?(2)说一说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议:(1)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异同?(2)我国改革大潮中,民营经济为什么会莛发展起来?(3)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有何意义?

行:以本地的某个民营企业为对象,了解它的创业的艰辛历程。

[小结] 提问: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农民有哪两大创举?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哪种经济形式成为改革的重点?哪种经济形式莛发展起来?

提问:1984年中共中央制定的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叫什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4课时]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方法] 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4)请计时 一讲深圳设为经济特区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情况。

讨论问题:(1)什么是对外开放?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2)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3)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4)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5)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

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我国哪一年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开放这些城市有什么作用?(6)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7)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讨论问题:(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些特点?(2)我国为什么会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3)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以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4)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实践创新:(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

讲述信息:(1)什么是世贸组织?它的前身是什么?哪一年正式成立?这个组织的目标是什么?(2)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

实践创新: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

[小结]

1、实行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2、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

3、我国现在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有哪些特点?

4、我国哪一年加世贸组织?加入该组织对我国有何利弊?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5课时] 第13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内容]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联系历史与现实,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从历史素材中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教材提供的历史素材中提炼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方法。

(2)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资料收集和走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体验独立地、多途径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2)联系历史,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的民主建设、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同中学生有关的法律。

导入新课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82年新宪法的颁布

2、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

3、《刑法》的颁布与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我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

3、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小结]

1、复习提问:本课中能体现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归纳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6课时] 第14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课标内容]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7课时]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上一篇:水龙吟教案下一篇:穷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