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论文范文

2023-03-07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及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孙荷香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高级中学)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国家对高中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而历史素养是高中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层次性,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教学手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在传承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科学、规范、合理的授课方法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选取实用性强、代表性高、层次鲜明的历史素材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在增强历史课程灵活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投身历史学习”的兴趣爱好。

一、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内容枯燥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众所周知,高中历史课程具有知识点密集、知识结构庞大、课时紧张等特点。因此,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知识的“溶解量”,通常会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法来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历史课堂模式。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由于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总结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通常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颇微。这种枯燥、单调的历史课堂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此外,这种一味保持历史课堂稳定性、一致性的“喂养”方式,只能是“授之以鱼”而无法达到“授之以渔”。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仅无法实现历史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反之,即使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也会因“喂养”惯性而出现“无所适从”“无法下手”的“不良反应。

2.“一刀切”现象严重,忽视个体差异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新颖、层次性教学,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步步为营,进而实现既能保持课堂进度的统一性,同时也兼顾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教学目标。

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很多历史教师为了保持课堂进度的一致性,通常会采取“一刀切”的授课方式来推进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考查。这种层次不分、一味求“整齐”“规范”的历史课堂授课模式,不仅无法激发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历史课堂极易陷入“好学生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恶性循环中去。

二、构建高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措施

1.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内容丰富、结构完善、层次鲜明的课堂内容,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上,教师应立足于教材,选取贴近生活、新颖灵活、代表性强的历史素材,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典型性和生活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像、网络、音响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体化和层次性的历史学习环境,从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学生借助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历史课件,并在课堂上以“授课”方式展现给大家,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这种让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授课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热情,同时,这种互帮互助、争优创先的课堂形式,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历史画廊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景物、重温历史情境,使得历史课堂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

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是构建高效优质高中历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在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层次性、梯度化教学,从而使得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记忆、知识结构的构建、知识疑难点的理解上;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开展发散性强、灵活度大、总结性强的历史题目练习。这种层次分明、梯度明显的历史教学,不仅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为各个学习层次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也可以将班级优差生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水平。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为了切实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立足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性高、层次性明显、代表性强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学生由“让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从而逐步促进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李炳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段丽君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中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当今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故阅读和理解高中历史教材是高中生学好历史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高中历史教材,掌握一些阅读和理解高中历史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能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帮自己高效掌握大量历史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材自主学习三部曲——通读、精读、串读

1.通读。

所谓“通读”,就是对整本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课文浮光掠影地读一遍,从宏观上对其有个总体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应如何通读高中历史教材或某一篇历史课文呢?就一般而言,一是通读教材目录,注意理解单元、章节标题与课文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通读某一篇课文中的纲目,明确该课的主体知识要点,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从而对该课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为了提高通读效果,笔者在这里特别提醒同学们三点:一是通读高中历史教材要全面。即历史教材中的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都要读,不可丢三落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信息,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二是在通读历史课文时,要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断层处、深化部分。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建构于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宽和深化。我们要重视并学会对新旧历史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三是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许多知识是从初中知识过渡、深化而来的。因此在通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比较两者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理所当然比初中历史学习要求更高,我们要学会思考:要求高在哪些方面、高在哪些内容?要抓住其深化部分作重点理解。

2.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指在通读的基础上,读懂每个知识的具体内容乃至其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知识结构,记忆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精读往往需要读多遍才能完成,既适用于课堂学习中,也适用于课前预习。有关精读的具体做法,特提示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找出历史课文中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画出来;同时要开动脑筋,边读边思考,重点掌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对重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准确理解。然后根据课本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一点都包括那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概括、构建章节知识结构。这样既分清了纲目层次、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点化,纲举目张,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归纳、概括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第二,从不同角度分解历史课文中的内容。任何历史知识都是由不同历史要素构成的。如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又如典章制度,就包括时间、制定者、制定目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课文时,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将教材内容划分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或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并落实到历史课文的具体语句中。

第三,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贯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就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垄断组织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第四,注意鉴别知识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有的同学记忆历史知识像背诵语文课文那样背诵历史教材,实际上既无此必要,也没有这样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难于坚持。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抓住知识性语句来理解、记忆即可。如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属知识性语言,必须理解记忆。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要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则都属论证式描述性语言,无需记忆。

第五,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事实上,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是“一标多本”,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析,不同的历史教材不仅存在差异,有些甚至差异很大。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将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视为圣经,而要敢于质疑和假设推理。这是培养我们自己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对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比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串读。

所谓“串读”,就是指在通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纵横联系,进一步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知识的前后联系,抓点、连线、成面,即把相关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使知识网络化、线索化、立体化,最终学会迁移和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这里的“点”是指历史课文中的“爆发”、“兴起”、“酝酿”、“开始”、“发展”、“全盛”、“转折”、“失败”、“初步”、“进一步”、“彻底”、“完全”、“低潮”、“高潮”等关键词,在阅读和理解时,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些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有这样的表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抓住句中“进一步”和“初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其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又是如何进行的?为何必然会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就更能认识到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又如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引言中说:“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我们可以抓住句中的“渐进”进行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渐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这里的“线”是指历史教材中的结构。纵观当今高中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是并列关系的,多从不同角度按时序展开。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引言中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如此就依据时序,分三个层次揭示了三个伟人、三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和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里的“面”,指的是纵横迁移历史知识,体现的是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或技能来学习其他类似的历史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获得这样的认识: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开始,是因为英国同时具备了如下条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经济技术条件——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这些条件和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可将这样的认识迁移到理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上;也可用于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了。又如自主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应联系第三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对天主教统治及神学思想的批判作用、对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注意其与历史必修2中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和历史必修1中的“欧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其中,前者是原因,后者是作用)。

二、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几个具体内容的自主学习

1.学习目录和大事年表,理清知识线索。

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认真学习教材中的目录,因为目录其实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单元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通过对目录的学习,会大致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有个粗浅的了解、有个整体印象,由此可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内容、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例如,透过人教版历史必修1的目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认识。

第一,它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体制,政治理念(意识、思想);也有历史进程:从古到今,从专制到民主,从一国之内到世界范围,核心是制度变迁。旨在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二,从所占比例看,中外历史比为4∶3。

第三,从课文结构看,其基本结构为:分——总——分。如在介绍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时,教材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希腊和罗马民主法制。但从整体上看,介绍的是古代世界两种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和民主制度。接着,教材又分别介绍了近代西方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展示了近代以来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从各单元的线索及要点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夏朝建立,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不过整体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加强。要点是夏、商、周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的统一和皇权及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是:希腊政治体制演变和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要点是希腊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确立与完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英国的光荣革命到欧美大陆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以议会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要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和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问题的核心是西方的代议制度。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基本线索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国各阶级、阶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学习先进政治制度和探索解放道路的艰辛历程。要点是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和国共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基本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或者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要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巴黎公社的试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基本线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起步、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下的改革;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基本线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要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前后的外交成就,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基本线索是: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的变化(从“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要点是“冷战”;“冷战”下的国家关系;欧洲联合的历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教材后面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并反复阅读。它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专题历史教材”给学习者造成的时序混乱,弄清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

2.学习单元引言,明确单元知识背景与核心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个单元都撰写了引言。它主要介绍本单元历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的线索。学习这些引言,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该单元的内容和知识结构,明确该单元所涉大事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历史时空观。同时,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引言还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引言的核心含义有三:(1)古代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祥地。(2)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遗产,并有别于其他四大古老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3)古代希腊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奴隶主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罗马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博大而缜密的法律制度。因此,学习本单元,要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核心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3.学习课文内容,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正文是历史教材中的重点和主体内容。历史教材中每课正文都有相应的子目,学习正文时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演进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深刻领会那些理论性的表述和结论性的话语。学习历史教材正文应坚持“问题驱动原则”,即坚持带着问题研读历史教材。不少历史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从中找到答案的。当然,学习课文内容应包括历史课文中的小字和注释内容。小字内容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也就是说,有的是正文的浅化,有的则包含着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虽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小字的文字生动,引人人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

另外,当今高中历史教材的不少课文中还安排了1—2条文献材料。我们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时,不可忽视其学习价值。因为这些文献材料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献材料的学习,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还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提高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课文插图,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各种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动形象的直观教材。当今历史教材讲究图文并茂,因此每册高中历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图和表格图,大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插图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像、历史场景等。插图是为课文服务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时应紧紧结合课文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逐步培养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运用课后练习,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课之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题型多种多样,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题等,大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学习与完成这些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检测教学效果。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自主学习历史教材的同时应认真做好自主学习笔记。自主学习笔记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画符号、书旁写评注、笔记本上写笔记。关于书上画符号,可准备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历史课文中勾画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几个并列内容要点用“①②③”等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用“‖”表示等。书旁写评注就是自主学习历史课文时,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鸦片战争”一节时,可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背景、根本原因、导火线、开始、经过、结果等批注。在书上画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们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还可以突出要点,有利于今后复习。在以后翻开课本时,重点、难点和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增强复习效果。至于笔记本上写笔记,一般是将所学历史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微型化,是经过自己精心思考的结晶,是“自己的东西”。长期训练下来,会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一名高中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及与教师沟通探讨以后,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并在这里进行分享,希望能够为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做笔记、背诵等方法,虽然背诵记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事实上,历史学科每一个需要背诵与记忆的知识点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探寻这些规律并进行掌握,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对于提高历史成绩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关键作用。笔者通过与历史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探讨,发现建立知识框架、填充基本史实、巩固学习公式以及加强练习与复习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技巧,并且通过笔者的实践發现这些技巧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历史学习效率,下面进行具体阐述与分析。

一、建立知识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一定的知识框架,这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大纲类似,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也应该建立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从而对后来的学习有一个心理预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高中历史虽然看似繁多,但是整体内容就是基本的几大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由大到小建立框架,并逐一细分,比如古代史中可以先针对朝代更迭建立框架,之后对每个朝代分为四大块:分别为建立、巩固、繁荣以及衰亡,之后再对每个时期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分,从而由大到小掌握史实,为加强记忆、巩固知识奠定框架基础。

在知识框架建立过程中,建立记忆链条的主要因素在原因的分析,比如某些朝代兴盛的原因、衰落的原因等,并将这些原因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促使事件之间产生承上启下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记忆链条,进而巩固历史知识。在知识框架建立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充基本史实

在知识框架建立之后,填充基本史实是历史学习中的关键部分,对于高中生来说尤为如此。在史实填充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对教材重点内容的把握,高中教材会根据历史史实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重点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对现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对教师以及教材强调的重点事件进行关注。其次要对教材观点进行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需要学生掌握的无非就是事件起因、事件过程以及事件影响等几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能够为后来事件的发生提供思路,因此对事件进行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应对教材中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该观点的根源,进而为加深记忆奠定基础。最后,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会将历史事件的因素进行罗列,而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就应该注意多思考、多提出问题,对于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地方一定要弄懂,进而促进自身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三、巩固学习公式

从学习角度来讲,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有可以遵循的学习公式,比如分析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目的,而分析背景可以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原因分析可以包括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或者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习公式的不断应用,进而巩固公式内容,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技巧之一。在学习公式应用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分析的习惯,尤其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概念、重点以及难点知识点,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提升提供帮助,进而促使学生自身内部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四、加强练习与复习

反复的练习与复习是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在练习与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练习目的;单纯地做历史习题或者历史作业并不能够达到有效练习的目的,而根据自身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练习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对答题技巧的训练、加深知识理解的训练等,并且不断的练习也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对题目的理解能力,促进答题效率的提升。(2)系统化复习知识。无论是课后复习还是期中、期末复习等,都应该是系统化的,先确立基本的学习大纲,然后再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复习,这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3)注意查漏补缺。练习与复习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不断地查漏补缺,比如记忆不深刻的知识点着重记忆,不理解的内容多与教师沟通等,从而促进自身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学好历史非常有必要。作为高中生更要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并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为促进自身历史成绩的提高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周秀蓉.高中历史学习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5(44).

编辑 谢尾合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内成员可以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各自了解的历史知识,扩宽学生在历史学科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不同小组的特性,布置不同的历史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措施

高中历史在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教材,在教材内标记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在学习中收获乐趣,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对此在高中历史课堂内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高中歷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1.小组设置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将学生按座位位置进行分组,同桌或者前后桌为一个小组,但学生的历史基础良莠不齐,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给小组布置任务时,往往会出现小组内成员全部不发言的情况,或者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事,在一个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问题,其他成员各忙各的,导致小组教学效率较低,影响了历史课堂的课堂纪律,没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最大价值。

2.问题设置存在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存在问题,在小组内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难,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收获探索知识的乐趣,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问题的设置方面部分问题缺少针对性,并且没有实际价值,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时,部分教师只设置一个问题,不同小组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从教材内快速的找出问题答案,组内成员交流较少,而且浪费课堂时间。

3.时间控制

高中历史课堂内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对小组内讨论的时间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控制,小组讨论结束后要让小组内成员发表组内的观点与意见,每个小组都要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所以要科学的分配小组讨论时的时间。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对时间的控制不到位,学生讨论的时间较长,后续发言时不能每个小组都能发言,而且教师也并未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并未总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造成历史教学的无效性,长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内应用

1.科学的分配小组

小组分配是小组合作的前提与基础,教师根据班级内人数、学生的历史基础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的历史基础大致相同,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才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在小组分配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该平衡小组内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和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人数,保障在问题讨论时小组内的气氛活跃。

2.科学的设置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科学的设置问题,首先设置多样性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模块,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将不同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在一起能够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问题设置要具备层次性,结合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基础,教师设置具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度思考,并且主动寻找答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提高自信。最后,问题的设置要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形成发散性思维,小组之间也能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例如在“五四运动”课时讲解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作答,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存在知识面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查阅课外相关资料,补充自身知识体系。

3.突出学生在课堂内的主导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并且课堂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因此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并且尊重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出现历史事实错误时再进行纠正。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点各不相同,例如在文艺复兴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会主动查找文艺复兴开始的背景资料。有的学生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感兴趣,会搜索文艺复兴后对欧洲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文艺复兴时的作品感兴趣,会找寻各种文艺复兴的相关作品,并且从作品内总结出当时文艺复兴的特点,文艺复兴表达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点,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4.科学的规划讨论时间

高中历史课堂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重视时间的规划,在教学时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并且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因此课堂讨论的时间大概占据课堂的三分之一,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要占据课堂的三分之一,最后进行教师总结,总结教材内容的难点与重点,划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应对历史考试。

总结: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内的应用可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知识面。但在小组学习合作时存在小组编制不合理、时间控制不到位等情况,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要设置科学的问题,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组,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平言.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探究[J]. 读天下(综合), 2019, 000(001):0176-0176.

[2]钱峰.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 新课程(中学版), 2019, 000(011):151.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王毓东

历史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学习模式,并在许多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容易,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自主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其优势,摒弃其劣势,努力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自主合作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 利弊分析

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美国在20世纪末就已经普及了这种学习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历史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以史实为主,所以教师多以讲述为主。大多数的初中历史知识都是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学生主要靠记忆来学习。但是,自主合作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并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一、历史课堂现状

历史本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容易使历史课变成历史“填鸭”课。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有些历史教师的基础知识差,知识储备量不足,所教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课毫无新意;第二,教师备课不充分,讲课随意性强,与考试纲要相去甚远;第三,教师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对教学不负责任,只管自己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整堂课只知道照本宣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它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自主合作学习原理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良性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运用比较广泛的学习模式。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被运用到众多的学科教学中,它既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主合作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三、自主合作学习的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仍然存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交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严重抑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认为是教师“要”自己学习,因此在学习上很被动。引入自主合作学习后,教师就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开展学习小组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而且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间,教师只讲述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由学生自由评判。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了说书人的角色,学生则相当于听众,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图一时耳快,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收集关于二战的一些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来讲述,并和身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笔者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做出总结,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但教学效果非常好。

3.活跃课堂气氛,促进交流

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教学气氛、良好的师生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都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学生没有主动性,但在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这种情况将得到大大改善。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扩展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古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时,笔者就适当地增加了与当时生活环境有关的人文趣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能充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与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帮助下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习历史,不仅是记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且还要学会怎么看待事情、怎么从中获得认知。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时,教师应启迪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变法的态度,或者想象如果自己是王安石会怎么做。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比只記忆书本知识学得更深刻。

(二)自主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弊病

1.教学进度慢,教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灌输大量的内容,然而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至于教师难以完成教学计划。如小组讨论往往在十分钟左右,导致教师不得不压缩后面的课程内容或者拖堂。

2.课堂纪律松散,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上,虽然教师开展了合作学习,但只重形式,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上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度不高,致使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只是缺少了教师的监管,产生了学习的惰性。

四、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在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它们完全可以通过探究和改进得到圆满解决。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坚持自主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现阶段,教师应努力实施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J].文教资料,2006,(16).

[2]吴向丽.合作学习[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3]力强益.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1,(4).

[4]李润琴.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上一篇:学习历史论文下一篇:历史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