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4-05-03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林业保险在国内的情况

1.1市场需求巨大

林业作为高风险产业,对其保险的需求是巨大的。树木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又有人为的肆意破坏,乱砍滥伐等现象,所以林业的风险可想而知。在计划经济时代,林木受到破坏造成的损失基本由国家补偿,对于国家是沉重的负担。在林业生产市场化的今天,这些问题都变为由经营者承担,但个体经营能承担损失的能力弱,要减小投资风险、增强抵御能力,林业保险的重要就体现出来。

1.2林业保险影响林业的发展

林业保险虽然很早就在国内出现,但其发展并不理想。目前国内的林业保险分为4种:第一,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林业部门代理其业务。第二,中国保险公司与林业部门一起承保。第三,林业部门自保。第四,农村林木保险合作组织自保。目前国内林业保险处在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林业保险没有有效的经营手段,办事效率低,造成了严重的亏损;另一方面,林业经营者收入较低,对保险的认识不够,投保率也低。

2目前林业保险面临的困境

2.1林权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责任与权力的主体存在问题,自身的义务与权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林业管理部门与保险企业总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产生分歧。其次,有些林木资源的产权不明,导致不能明确投保人,进而使林业保险失去其操作性。

2.2保险技术的不成熟

第一,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偶合性对风险测试带来严重影响。第二,无论是依照林木的存储量,还是经营成本都很难确定其应有的保额。第三,林业保险通常会影响多个个体,因此难以做到统一。第四,缺少在林业保险上有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3林业保险的供需失衡

首先,林业作为高风险行业,本应有很大的保险需求,但实际中的投保人却非常少。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是林业经济落后,经营者自身收入少,保险会增加成本。二是经营者没有规避风险认识,总是抱有侥幸心理,没有保险相关知识。林业保险企业也有巨大风险,因为自然災害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林农通常只会选择有较高风险的林木投保,这使保险企业赔偿率大幅增。

2.4林业保险法律不健全

国内没有颁布明确的林业保险法,因此多数操作都缺乏法律根据。目前,林业保险只依靠唯一的《保险法》来运作,但只依靠《保险法》很难保障其能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信任度的下降,纠纷不断增加。我国也没有设立专门处理此类事件的机构,使保险缺少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冲突升级。

3解决林业保险问题的方法

完善的法律才能让林业保险产业更好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林业保险,让林业经营者了解并懂得林业保险的用处,提高经营者的风险意识,扩大保险需求。政府同时应采取补贴、提供无息贷款、减免税收等方法,降低保险成本、拉动保险需求。对保险企业也应有政策上的优惠,鼓励企业创新保险产品。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日渐加快。在林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要素,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是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作者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点,客观地探讨了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重点谈到了生态文明,而构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重要桥梁,占据一席重要位置。在林业发展道路上,农村是其主要阵地,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状况直接关乎我国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为此,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不同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有效解决新农村林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使其健康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在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新时期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12%,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众多发展国家中也处于末端。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远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就我国而言,森林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大,东北11省平均覆盖率为31%,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森林面积已占到全国面积的41%。二是: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站在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大都不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部分实际建设务工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是林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碍物。在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破坏,大部分植被、林产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环境,而林业发展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加上人们不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没有意识到林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大量珍贵树木被砍伐,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健全相关政策与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下的林业发展必须拥有健全的政策、管理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各项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多角度健全相关的政策与体系、管理制度等,导致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无法有效指导林业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整体建设步伐。

二、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一)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管理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必须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方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尤其是长江流域。对于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长江流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促进林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其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可行的目标,比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新时期林业建设有序进行,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的林业建设方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

想要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投资比例,确保林业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具体来说,政府要重新综合规划生态建设项目,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工作布局中,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资金投入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多鼓励工业企业、社会产业在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的分级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在林业发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过程中,要多角度扩大投资规模,设立专门的林业发展资金管理部门,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此外,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树木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渠道,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下新农村林业的持续发展。

(三)健全相关政策、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健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林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对于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角度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会大众必须重视的方面。政府部门要优化利用社会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林区附近的群众参与积极性,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解决林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避免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好人类耐以生存的家园。

三、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建设难度较大,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道路上,要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工程规划,要以全球生态环境为媒介有效实现接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林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林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好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海市右卫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尤明星.新农村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6:53.

[2] 魏仲杰.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6,08:21-22+24.

[3] 王思潼.浅析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266.

[4] 何会娜.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199-200.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能够为我国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与支持。从生态林业发展的角度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够在平衡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满足时代变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林业统一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为导向,分析有效完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模式,提出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改革与完善策略,以期促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稳定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森林资源管理;生态林业发展;管理策略

发展生态林业、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减少二者的矛盾。当前,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愈来愈重视,规划森林资源管理,协调生态林业发展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想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需求,提升对森林资源管理规划的有效性,就要强化生态林业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在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保障生态林业和谐发展的稳定性。

1 意义

森林资源是当前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中,森林资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森林资源的使用寿命逐渐减少,不仅会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也会直接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进而影响全球经济[1]。为此,强化管理森林资源并做好生态林业建设,能够在不断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证人类经济发展的和谐稳定性。其中,森林资源作为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管理和开发,不仅能够为人类和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也能够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资源与生产原材料,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效益。林业资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保持水土环境的同时,有效调节当地温度、湿度,达到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林业,不仅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为人类生活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2 现状

关注生态林业建设,提高生态林业发展水平,需要林业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做好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但受多重因素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1)对森林资源管理意识的重视度不足,宣传管理理念方式落后及工作机制建设不到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发展与信息处理工作的效率。2)缺乏创新改革与创新管理观念,森林资源管理创新意识不足,对先进技术手段了解与应用不到位,都限制和阻碍了生态林业发展水平的提高[2]。3)受当地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影响,很多森林资源管理及日常工作处理体制制度依旧存在责任划分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要想充分落实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需要做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也需要做好宣传管理、预防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进而保障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有效策略

3.1 优化管理方案,兼顾多方效益

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方案,能够在充分兼顾林业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根据当前林业发展现状,总结管理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优先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经营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益与工作质量[3]。1)根据当地森林资源保护现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细化林种选择,加强造林管理,优化树木抚育方式,在不断完善生态林业管理措施的同时,实现森林经营方案的全面规划与管理。2)做好森林资源管理规划工作。通过规范管理责任制度,细致划分工作内容,严格做好森林树种选择、造林植物搭配及管理范围规划工作,在充分保护天然林区的同时,合理监督与管理重点林区及经济林区等森林资源。由于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工业原料林等森林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可以运用集约化定向培育、研究与管理等方式,优化相关林区的林种选择与管理,进一步实现生态林业的发展与管理目标,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与进步。3)做好监督管理及工作评比。相较于传统的工作评比标准和管理策略,细致化、阶段性、人性化的管理目标与工作绩效考核、评比标准,能在有效控制林区总量与增长趋势的同时,提升森林质量与资源管理等工作的水平。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方案和监督、管理、考核指标,能够在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管理方案、提升林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采伐总体比例的同时,优化林业产业链发展与生态经济的进步。

3.2 把握科技创新,完善管理手段

1)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的完善,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效果,保持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性。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与专业人员,培养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创新发展意识,强化培训和技能创新管理,改变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管理形式,确保森林资源现代化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科技兴林”的发展规划目标[4]。2)在重点林木良种培育过程中,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和有关部门的实际资费情况,积极引进先进生产、采集、处理和检验等技术手段与设备措施,推广组织培养、轻型机制、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等先进管理技术,能够在不断提升当地森林苗木质量水平的同时,保持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热情与森林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的积极性。3)根据当前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和引进生物多样性发展项目、生态屏障工程项目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等工程项目,能够在有效提升森林管理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优化林业技术产业链,实现现代化技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改革目标,落实生态林业与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与改革创新任务。

3.3 优化体系建设,加大处理力度

优化体系制度内容,改革林业体制管理,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的惩治处理,在不断改革生态林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制度结构与处理措施,重点打击和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资产的同时,提升大众对生态林业的保护与责任意识[5]。1)宣传林业体制改革具体内容,传播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让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及当地群众充分意识到生态林业发展与维护林业资源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积极维护林业建设发展,并主动做好监督和保护工作,缓解林场职工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进一步提升林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性。2)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加大对林业种植农户人员的扶持力度,让广大群众充分意识到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对林业建设发展的关注,主动配合当地森林资源管理人员与部门,杜绝破坏生态林业安全与森林资源的行为。3)为了进一步落实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任务,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能够在有效减少生态林业破坏情况的同时,让周围群众以及林业管理人员意识到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保护的重要性。4)细化生态林业责任制度管理,加强林业产权与各方权益之间关系的明确与落实,保障林业资源监管管理的有效性,避免由于管理意识不足、管理力度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影响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与工作的有序开展与实施。

4 结语

目前,生态林业发展与森林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正确看待和认识现有问题,创新改革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强化对林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改革,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和监督管理,能够在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德保.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农家科技,2020(3):122.

[2] 黎云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2):90.

[3] 农爱生.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J].消费导刊,2020(8):235.

[4] 李佳.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发展的对策[J].江西农业,2019(14):96.

[5] 王俊,潘瑶,张婉洁,等.基于生态林業发展的森林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20(6):139-14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德国,领土面积35.7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80万人,GDP为3.4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4.2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7人(2016年底),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以温带气候为主,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包括勃兰登堡州、黑森州、等13个联邦州和柏林、不来梅和汉堡市等3个市级州。

一、林业历史

直到中世纪(约公元476~1640年)前期,由于气候环境条件优越,森林植被一度繁盛茂密。11世纪中叶时,德意志土地上的总人口数约为五六百万,大多数人生活在偏僻的小村落或孤独的农庄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原始,但中世纪的德国已经不再是部族而是封建制社会了。这个时期,日尔曼地区的大领主和小领主在采邑继承上进行了无休止的争斗,小采邑有了继承权后,在大贵族和农民阶层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爵士阶层和附庸骑士。以后的几百年时间,德意志地区充满了政治矛盾和宗教冲突,国王无法有效制约贵族,反抗和内战不断,持续的纷争和战乱不断地消耗着森林资源。此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用地的扩张,森林和沼泽的面积在不断缩小。欧洲造船业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对德国森林资源消耗也不可小觑。16世纪初,德意志人口已达到1600万,由于土地和资源压力加大,各地爆发了周期性的农民运动。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交织着宗教和政治争斗的欧洲大战对德国森林资源造成了较大的破坏。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开始发生巨变,席卷全国的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断,一直延续到1848年大革命爆发。然而在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工业化时代也开始崭露头角,德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中心。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德国的冶炼业起初也大多选择在林区周边设厂,以方便利用木炭作燃料。到1840年前后,普鲁士生铁生产主要还是采用木材为燃料冶炼的。此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建筑的扩建、铁路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871~1918年,德意志进入第二帝国时代,期间,人们对森林的功能需求日益增多,一方面: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森林是国家财产,希望森林能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带来集体精神和服从意识;自由主义和家园保护联盟认为“与享受海洋权力一样,人人应该享有陆地表面的权力,支持无限制的无伤害的在森林中的徒步旅行”;社会民主主义及工人代表则希望城市工人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休闲空间,用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农民则希望从森林中获取薪材,采集非木质林产品。另一方面:容克贵族和地主则要求严格保护他们森林的所有权和狩猎特权,不允许外人入侵他们的领地。1880年的《田野与森林法》,支持领地所有者对森林的财产权利,并对森林盗窃处罚做出了严格规定。法律的公布在大贵族及大地主阶级、中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间引发了大范围的激烈争论,随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对森林的冲突与矛盾。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大大地加重了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特别是二战时期,虽然纳粹政权也强调森林永续发展,但更多是政治考量和统治之需,紧迫的现实和利益的权衡,还是将天平倾向了保护森林的对立面,森林再一次遭到了洗劫。

二、林业经营思想

历年战乱与纷争,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和森林多功能性的发挥。为此,德国人也一直在探索和思考,在争辩与实践中摸索前行,林业经营思想和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并在一定时期内引领了世界林业发展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永续性”作为森林经营理论最初由卡洛维茨提出,他指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艺术、科学、努力和组织的基础,是营造和保持能够持久地、不断地、永续地利用的森林”。此后奥托尔特、哈尔蒂希、哥塔等从不同层次对“持续经营”做出了补充和完善,总的来说,森林永续经营就是追求最高木材产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采伐的木材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在良好经营条件下所能够提供的数量,同时让后人也能得到现代人所得到的同样多的利益。后来洪德斯哈根出版了《林业科学方法论和概论》等著作。由此,在森林经营史上闻名遐迩的“法正林”理论横空出世,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法正林”是具有理想结构和理想状态的抽象化的森林,是由同一作业法、同一轮伐期所构成的经营整体。它应满足以下4项要求:一是它的林分具有最高的平均生长量,即具有法正生长量;二是在轮伐期范围内所有的龄级都是法正林分,且面积相等;三是法正林分的空间配置应该是满足在执行各项营林措施时,经营上不受任何损害,即林分法正空间排列;四是在投入营林资本获得满意利润条件下,法正生长量的质量和法正蓄积组成应保证固定的最高林业收入。当经营总体的四项法正条件全部实现时,结果必然具有法正蓄积量,即在轮伐期范围内全部龄级的同等面积上,法正林分所获得的木材数量。几十年后,弗斯曼发表了“土地纯收益理论”,迎合了林业轮伐由资源导向转变为经济导向的趋势,并在德国盛行了20多年。1867年,弗斯曼的理论遭到了普鲁士国有林业局局长哈根的批判,他指出“经营国有林不能逃避对公众利益应尽的义务……不主张在计算利息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土地收益”。这一理论被誉为经典的“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继他之后,针对人工纯林发展出现的种种弊端,嘎耶提出了“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恩特雷斯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该理论在二次大战前对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为现代林业经营奠定了基础。战后,随着德国的分裂,东德和西德走了不同的林业发展道路。民主德国为了实现木材生产、树脂提取、水土保持、游憩等多种功能,森林经营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联邦德国的森林经营继承了永续林经营的理念和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围绕“船迹理论”和“和谐理论”展开了激烈争论。“船迹理论”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认为森林的其他效益可以随之自然发生;“和谐理论”坚持永续原则,主张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平衡发展,森林各种效益协调一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自从嘎耶提出“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以后,克雷门、凡克,莱泼恩德古特、瓦尔腾斯普尔、奥克等从不同角度对近自然林业的发展做出了突破和改进,使得近自然林业的理念在德国,以至于在世界现代林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自然林业利用自然进程维持森林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排斥杀虫剂和肥料,关注物种多样性,特别是生态相容的混交林和自然更新的天然林。森林服务必须以森林可持续性的方式开展,认为森林生物量的获取,必须是在森林良好维持并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措施造林,保证森林的多功能性。近自然林业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保护和建造结构多样及近自然的混交林;二是适地适树,稳定树种和树源;三是生境条件合适时,利用自然再生能力;四是最大程度减少皆伐作业,适当采取间伐等措施;五是最大限度利用土壤和空间,营造多层林;六是从关注种植密度到关注立木个体生长;七是保持土壤肥力并力争增加;八是必须引进外来树种时,进行引种实验并确定能带来生态和经济益处。

三、林業现状及发展战略

根据2012年德国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结果,可以将资源现状细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总体概况,德国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为1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二是森林权属方面,48%是私有林,29%为联邦州(国有)林,19%为社区林,4%为联邦政府(国有)林;三是森林结构方面,从树木特征看:在可及的林地中,针叶林为590.02万公顷,落叶林为472.73万公顷;从生长结构看,76%混交林,其余为纯林;从林相层次看,有林地中,32%单层林,57%双层林,11%多层林或砍伐结构林;四是树龄及树种方面:从树龄看,在德国,平均树龄达77年,其中橡树102年,榉树100年,冷杉96年;树龄超过100年的占24%,超过120年的占14%;从树种看,主要树种是云杉、松树、榉树、落叶松、道格拉斯冷杉(花旗松)、冷杉,其中云杉的面积最大,为276.32万公顷,其次是松树,为242.96万公顷,再次是榉树,为168.07万公顷,此外,在德国,全国共有2.24亿立方米的枯死木,平均每公顷20.6立方米,相当于活立木蓄积量的6%,这些枯死木,作为树木自然生长循环的一部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稀有生物(真菌类、地衣类、昆虫等)依附于它生存,一些鸟类更是以它为家,觅食、遮护、饲雏等;五是森林蓄积方面,木材总蓄积量36.63亿立方米,其中,针叶林22.42亿,落叶林14.21亿,每公顷蓄积量336立方米,每公顷年增长量为11.2立方米;六是木材利用方面,保持高水平木材使用,从2002~2012年,平均每年采伐利用原木0.76亿立方米,低于总的年蓄积增长量1.22亿立方米;七是采伐限制方面,91%的森林木材利用是不设采伐限制的,并且这还包含有些不必采伐的地区。

德国《2020森林战略》预设通过可持续森林经营,保存和发展特定区域的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健壮的森林,以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森林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提供各种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实现保护功能,同时延伸休闲服务功能。森林的生态健康、稳定性和多样性明显增加。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绿化;造林;技术

提高林业效率,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到林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当前林业发展主要采用传统树种和种植方式,但森林植被不断衰竭,其抗病虫害等灾害能力越来越低,林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慢,树种的改良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科技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生态林业发展。

1 丰富资本结构,增加社会资本,增加财政支持

科研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资金投入。在我国森林创新资金短缺的现状下,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政府资助形式,提高森林创新能力,促进生态林业的发展。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林业机构应加大研发力度。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解决风险投资基金、银行贷款等社会主体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如政策创新和科研奖励制度,及时减免税收,进而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强林业创新能力,促进生态林业发展意识

对于生态文明来说,“生态”可以说是人类居住区的基础。加强全社会生态观念,提升林业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生态林业发展。林业革新能力作为新兴领域正在急速发展,将社会各界纳入推动生态林业发展的科学领域,正确认识森林创造能力,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开发,推进森林创新的模式或方法,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林业是系统工程,技术革新和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首先,体制改革应该由人来进行。也就是说,人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丢掉传统的林业科学研究概念,以生态林业的理念发展科学技术。其次,科学研究的市场化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市场化的原则下,科学研究才有更有效的社会应用和市场普及。森林创新能力研究还应着眼于生态林业结构等。

3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在开展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人才体系的构建,培养现代林业人才队伍,提升林业管理的针对性。在培养林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林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林业综合管理效能,适应当前生态林业发展趋势。在培养科研人员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育效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当前生态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现代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提升林业科研水平,更要提升人才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特别是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对于提升林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升林业科研工作综合效能。

4 调整创新系统,提升科研转化率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新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关键问题是这些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更好的营销方式。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创新体系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资源整合體系。创新不仅是每个单位的艰巨任务,还包括一个完整的系统,整合各种资源,依靠一套系统以开放、合作、竞争的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各研究单位还将通过相应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解决各项关键技术问题。在进行林业管理创新系统构建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将林业研究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林业生产管理效能,提升科研管理综合水平,适应当前林业发展趋势。在林业科研实践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求科学的林业科研路径,提升林业生产综合效能。

上一篇:高校形体舞蹈课程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涂料工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