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2023-08-11

林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技高师 五段式 毕业设计模式 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姚合环(1974- ),女,河北邯郸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李新发(1974- ),男,湖南岳阳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天津 3002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技高师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C027)

职技高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主要力量。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学生是职技高师坚持师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相统一,办出特色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毕业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建立科学理论指导下具有职技高师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非常重要。本文提出了“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旨在提高职技高师毕业设计质量。

一、“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一)“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内涵

“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M)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是指企业为了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控制影响质量全过程的多种因素,达到经济地研制、生产和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一整套管理体系。本模式针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特点,在全程监控的基础上,通过早进入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答辩阶段和末位复查五个主要阶段和三条主线(如下图所示)实现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早进入阶段指毕业生提前两学期或三学期就开始接触课题,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及任务书的下达、并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制度,鼓励毕业设计做出实物和毕业论文进行实证研究,力求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初级阶段指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初落实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早进入情况,在各系自查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题目、任务书进行审议,淘汰偏离专业、偏离实践的课题,保证课题与本专业相适宜,确保工作量饱满,技术指标要求具体,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进度等。中期阶段实施学生汇报、指导教师检查和督导抽查制度,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完成的情况,即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教师指导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答辩阶段指严格实行答辩资格审定,在答辩前进行毕业设计评阅人(论文)匿名评审,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各专业方向的答辩小组,学生公开答辩,要求专家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末位复查指学院聘请校外专家对各专业一定比例末尾成绩的学生论文进行复审的制度,每篇论文至少要有两位以上专家审阅,专家对评阅论文给出具体评审意见,对专家评阅意见没达到毕业设计质量标准的学生论文,予以限期整改或延期毕业。

(二)“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意义

1.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在“早进入,兼实做,出精品”九字方针的指导下,使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前走进实验室、工厂、企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设计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锻炼,通过毕业设计阶段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解决在有限的计划内学时进行高质量毕业设计的问题。职技高师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一体化职教师资,这是职技高师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目前,毕业设计计划学时基本都在10~12周,如何实现毕业设计兼实做,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于毕业设计中,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早进入,提前接触毕业设计课题,争取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兼实做使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技能也得到了提高。末位复查给不重视毕业设计,想侥幸通过毕业答辩的同学敲响了警钟。

3.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十分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加强了毕业设计对实际问题的实证研究,使毕业设计与科研、生产实际以及实验室建设结合的课题比例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训练得到了强化。

二、“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自2005年开始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实施“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保障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职技高师毕业设计特色。

(一)分步实施

我院为迎接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专家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总结,针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和途径,经过专家组的反复讨论,初步形成了具有职技高师特色的“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并首次在2005届毕业生中实施,当年的毕业设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为保障“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2006年学校制定了《早进入管理办法》《关于进行毕业设计末位审查制度的通知》《毕业设计实做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并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等,使“五段式”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两年的实施,总结经验,建立了毕业设计流程图,并编入毕业设计手册,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二)分责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学院、专业组联合进行,并各负其责。教务处主要负责组织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检查工作,并成立校内外专家组抽查各学院自查情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题目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任务书工作量是否饱满、学生毕业设计是否达到了毕业设计基本要求、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是否规范等;学院主要负责组织教师申报题目、学生选题、阶段自查、毕业答辩等工作,并负责督察学生出勤和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情况,为毕业设计实做学生协调实验室、设备,组织本学院实做作品鉴定、评价、宣传和奖励。专业组主要负责审定本专业组毕业设计题目,听取学生开题、答辩,合理进行评价,并将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时向学院负责人汇报。

(三)分头把关

毕业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和进度进行研究,还要对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记录,对不能认真指导的教师可申请更换。指导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生产、科研实际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申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按照任务书进度和要求指导、督促学生完成每阶段任务,通过指导教师对毕业答辩资格的审查,完成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关。督导组专家在学校组织的各阶段检查中,都走进实验室、机房等,深入到学生中,随机召开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进展和教师指导情况。

三、“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初步探索及效果

自2001年起,我院进行了毕业设计早进入的探索,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一学期进入毕业设计,通过启动大学生创新培养行动计划,组织学生立项,通过学生课题立项,进而转换成毕业设计学习和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2005年提出由部分学生早进入深化到所有学生必须提前一学期进入,并针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提出了在前期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的基础上,进行末位复查的制度,经过三年的实施,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一)选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从我院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统计情况来看,毕业设计题目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的基础,大多数选题能结合社会和生产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能使学生在科技情报检索、计算机应用、外语应用、实际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选题类型多种多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设计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这必将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冲击。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忙于参加招聘会、面试等,指导教师因考虑学生就业的实际压力,放松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考核。于是,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尽管教学管理部门狠抓毕业设计环节,对每个阶段进行监控,但都没起到明显效果。末位审查制度打破了毕业设计通过率100%的惯例,对审查的论文要求按照审查意见限期整改,审查结果没有达到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标准的,学生要延期毕业。这一举措,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生对毕业设计引起高度重视。

(三)提高了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的兴趣

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一般为10~12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毕业设计。为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自拟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课题缺乏创新性,甚至不科学,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只是机械性重复,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五段式”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尽早进入,在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课题实证研究或实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教师科研、企业实际应用做到了“无缝”连接,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谢安邦,覃玉荣.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在高校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2]李晓梅,张永春.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论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

[3]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4]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5]汪婧莉.ISO9000、TQM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

林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以3S技术为切入点,对该项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推广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基层林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3S技术;基层林业管理;推广应用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迅速。為了加强基层林业管理,需注重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应用。3S技术融合了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林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查、森林灾情及建设成果观察等方面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1   3S技术概述

3S技术为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融合了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空间技术等,能够实现多维度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及传播等,属于一项应用性广泛的现代化技术。

首先,对于RS技术来说,能够基于高空或者外层空间,对源于地球表层的各种地物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然后针对所收集的信息通过扫描、处理及传输等方式,对地物及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及识别[2]。其次,GIS技术属于对地理信息专门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具备可视化功能,可实现对信息规律的直观展现,并对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最后,GPS技术具备实时三维导航及定位功能,监测结果数据精准、高效且快速。

结合上述概述可知,3S技术的优势特点鲜明,对于基层林业管理工作来说,负责林业日常动态调查、灾情分析以及建设成果观察等环节的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可以合理、科学地应用3S技术。

2   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的具体推广应用

2.1   在林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查工作的推广应用

林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查,为基层林业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之一。传统工作模式下,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仅依靠人工调查的方式进行林业实际情况调查工作,所呈现的缺陷为工作效率低、获取调查数据信息不够全面,难以判断林业的实际情况。而对于3S技术来说,利用其RS技术,同时联合GPS技术,便能够多维度、全面地了解林业资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利用GIS技术将动态信息向林业管理工作人员传输,能够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在全面了解林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为林业资源的保护起到有效的数据支持。由此可见,需推广3S技术在林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查工作方面的应用。

2.2   在森林灾情中的推广应用

基层林业管理需充分重视森林灾情工作的强化,例如,火灾、水灾及虫灾等,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则会导致林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传统管理模式下,一般采取的是事后管理,缺乏时效性,易造成很大的森林资源损失。而对于3S技术来说,将其合理科学地应用到森林灾情中,能够起到事先控制的作用。一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对森林状况进行及时观测,并结合遥感影像监测森林植被的变化情况及受灾情况。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传输技术,将获取的信息数据向基层林业管理部门传输,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结合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森林的灾情情况。此外,GPS技术则能够起到实时监控、定位森林灾情的作用[3]。3S技术的有效融合,可以全面了解森林灾情,为作出有效的预防处理对策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3   在林业工程建设成果观察中的推广应用

林业工程建设成果较多,以林业种苗为例,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对林业种苗的需求量非常大,为有效提高此项建设工作的成果,有必要注重林业种苗成活率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林业种苗的质量。传统管理工作模式下,面对大面积、大范围的林业种苗,存在管理疏忽的问题,难以确保林业工程建设成果观察效率的提高。而对于3S技术来说,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种植树苗的成活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减轻,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通过3S定位、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了解树苗的成活情况,针对未成活的树苗及时补种,确保树苗成活率的提高,进而确保林业工程建设成果观察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3S技术在基层林业动态调查工作、森林灾情以及成果观察等领域均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同时,考虑到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还有必要加强对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及认真态度,掌握3S技术规范科学的使用方法。此外,从技术设备层面考虑,有必要结合市场需求,合理降低3S技术设备的价格,确保基层林业不会受到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进而确保基层林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促进3S技术的全面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 1 ] 唐修芬.解读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的推广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177.

[ 2 ] 苏胜峰.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的推广应用[J].山西农经,2017(16):65-66.

[ 3 ] 李畅,李志强.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17(7):297.

林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林业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文献编码]dol 10 3969/j issn 0450-49889(C)2011-01-026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多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和实施林业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完善“校场一体、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造林工程监理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政管理员和天然林保护技术员。为准确把握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行业开展了社会调研,分析归纳出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两种素质和两种能力,即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社会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然后,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工学结合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一)目标体系

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和“两种证书”为支撑的教学目标体系。其内涵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从事林业生产岗位(群)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内容体系

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老师一道,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从林业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着手,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具有高职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3个部分,包含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林木种苗生产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17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分若干项共50余项;对应课程和教学环节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等近20门课程的训练,以及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等4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见图1)。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则是服务于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近20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保障体系

1 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举办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起,就重视实践教学,至2004级实践教学学时数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05年,学院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大的修订,实施了“2+1”教学模式改革,即第一、第二学年完成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实训(含课堂实训和课程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第三学年强化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机会则在第二和第三学年结合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见图2)。新的教学方案课堂实训合计约500学时、课程实习12周、专业综合实习10周、毕业顶岗实习28周,总实践教学时间达2000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65%,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建设好与之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贯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林业技术专业有得天独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由生态环境实验室、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室、森林经理实验室等3大综合实验室,以及教学实验林场、柳州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教学苗圃和特种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组成。(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加强与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分别与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等12个区直林场,以及广西金桂林业有限公司等5个外资林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

3 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内培”和“外聘”的途径,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1)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的培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以老带新”、到教学实验林场和校外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承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30人,通过各种途径已培养了“双师”素质教师27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90%。(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为加强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期间的指导工作,同时实现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从校外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校外指导教师注重将本专业、本行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补充到实训当中,使实训内容更符合当前生产实际,保证了实习内容的时效性。

4 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道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建立了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操作技能,既重视结果评价又重视过程评价,从学习和实训工作表现、作业与实训报告成绩及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等方面综合评价总评成绩。

为使技能考核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和可操作性,保证技能考核的顺利实施和实际效果,各相关课程均建立了相应的技能考核题库和量化考核标准。如“划分立地类型”的考核,要求学生在开展土壤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独立编制立地类型表,并从土壤剖面调查等4大项13小项量化评分(见表1)。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在教学改革上,只有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技术专业探索实施了“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2)。

第一,深入探索课程实训有效方式。课程实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环节。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探索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根据实训内容的特点分别采取模拟实训、个体承包和班组承包等方式开展课程实训,有机会则结合课程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培养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及林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如“造林施工管护”采用班组承包方式开展实训,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习林场建立学生专业劳动基地,每年从基地中划给林业技术专业每个班一块林地,组织学生挖坑+种植一抚育,全过程责任落实到学生班,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实训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和林场技术人员组成,责任是设计造林施工管护方案、加强造林施工管护过程的指导和检查,并按考核标准验收造林成果和评定学生成绩。

第二,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主要是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其内容涵盖了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两大模块,是对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模块教学的巩固和深化。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既培养了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取了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扎实抓好专业综合实训。为强化课程之间的链接,将“课程技能”上升为“专业技能”,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能直接上岗,在第三学年学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安排10周的专业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项目的选择,一是考虑林业生产实际需求“旺盛”的项目;二是考虑综合性强的项目;三是考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四是考虑不与技术服务项目重复。为确保专业综合实训的效果,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派技能过硬的教师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指导工作;二是分管实训的系领导要认真审核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并加强实训项目和带队教师间的统筹协调;三是加强实训的考核工作,对质量高标准要求。

第四,精心组织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服务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又一重要形式。近年来,广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验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估等生产任务很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结合相应课程的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据统计,近3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展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达40多项,合同金额达1500多万元。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应注意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每个小组选派1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并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工作考核;二是对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的师生开展培训和试点,经考核合格后再全面铺开;三是在内业资料整理阶段层层审核把关。

第五,认真安排顶岗实习。为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专业综合实训结束后安排28周的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跟班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缩短教学与生产的差距。为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三个方面做好组织安排:一是千方百计安排学生到对口业务单位和部门实习;二是在实习单位聘请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三是派出巡回指导教师关心、指导学生,协调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通过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完善“校场一体、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积累了有用的社会经验,增强了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提升。

责编:黎原

林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 营林造林 造林技术 科学种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近几年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森林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在营造林过程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掌握好并且利用好营造林技术。

1 改善育苗造林技术

传统的育苗造林就是先将苗木种在苗圃当中,让其在苗圃当中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然后移栽到需要进行造林的场所当中。在这种造林方式当中,经常使用裸根苗进行造林。但是,造林地的各种不利情况会严重限制该造林方法的应用,比如,造林地比较陡、石砾含量比较高等。此外,天气状况也会严重影响着林木的成活率,如果遇到干旱的气候,就会造成苗木的大量死亡。可以采用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造林技术来克服传统的育苗造林技术上的缺点与不足,增加造林苗木的成活率。该种造林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受气候条件以及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该种造林方法当中使用的是环保型网袋,能够溶解在土壤当中,不仅能够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还能够大大提高造林的效率,节约了造林的成本。该种方法的运用,标志着现代林业造林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 营造林具体种植技术

2.1 科学选择营造季节

在造林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好造林的时间,在我们很多地区一般都是在春天进行造林。在本论文当中,进行造林的区域雨水比较充足,可以选择在初春进行造林,因为在初春时,温度比较低,不会造成苗木水分的大量流失,能够大大增加造林林木的成活率。

2.2 栽前处理技术

(1)整地。在造林之前对造林地进行细致的整理能够大大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有关研究报道,在细致整理的造林地上进行造林比没有整理的造林地林木成活率能够增加22.0%,所以,在造林过程中,对造林地进行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2)清理。在采伐以后的区域进行造林时,首先要将造林场所的剩余物进行整理,然后沿造林地的等高线进行带状整地挖穴,穴的宽度一般大于50cm,小于100cm。在造林前要在带内进行松土,并且要将原先的植被留在带内。

(3)树苗处理。为了能够增加苗木的成活率,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在对苗木进行种植之前要首先将苗木进行浸根,可适当加入生长调节剂,也可以运用吸水剂、固体水等方法对根系进行处理,减少苗木根系水分的流失,增加苗木的成活率。

2.3 科学选择种植方法

当前进行造林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播种造林法。种子比较多、比较大而且比较容易萌发的树种进行造林的时候可以选择该种方法。比如:山杏、山桃、核桃、油桐等。运用该种方法的时候要选择土壤比较疏松、水分充足以及病虫害比较少、最好是人烟稀少的地区。播种造林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撒播、缝插、穴播、块状播种、条插等。

(2)分殖造林法。在该种方法当中,要根据造林树种的特性、造林地的土壤情况以及水分情况、造林的季节来确定苗木的栽植深度。通常情况下,进行造林的时候造林的深度一般是苗木根颈处原土印以上3-4cm左右。但是当在沙漠地带进行造林或者是树木比较大的时候,造林的深度至少要达到50cm。当进行大苗带土造林和使用网袋进行造林的时候,造林坑要挖的比较大一些,不能够破坏苗木根系的土球。当使用容器苗进行造林的时候,必须要将营养袋撕破,这样能够保证苗木根系的顺利生长。进行营养繁殖的树种可s以运用该种方法进行造林,比如杨、柳、松、竹类等。

2.4 合理选择种植密度

要根据造林树种以及造林的实际用途来确定造林的密度。在一般情况下,对生长慢的树种进行造林时,密度要大一些;主要起到水土保持作用以及生态作用的树种要密植;树干容易弯曲或者倒伏的树种要适当增加造林的密度;在对不容易进行抚育的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时候,要适当减少造林的密度,以此来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

3 林业营林造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造林工作当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病虫害。在造林初期,应该着重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这是因为,造林初期的苗木比较娇弱,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比较差。

(1)在营造城市绿化美化林时,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并且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尽量选择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的树种,尽可能的少栽或者是不栽容易遭受病虫害侵害的树种。

(2)造林之后,要加大林木的管理维护力度。当病虫害出现的时候,肯定会严重影响着树木的生长状况。所以,对那些长势比较差的树木要及时进行养护,并且要及时剪掉已经呈病害状的枝条,防止病虫害的蔓延。在秋冬季节要适当剪掉树木的一部分枝条,增强树的透光度,使病虫害不能够顺利过冬,从而减少树木来年的病虫害。

(3)在造林过程中药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可以运用毒性比较小、对周围环境污染比较小的化学农药;选择对人畜危害比较小、效果比较明显的生物农药;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方法进行防治。

4 林业营林造林经营方式的集约化

在营林造林的过程当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还要进行集约化生长。当前,很多地区在林业上还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粗放的经营方式,要想提高造林的质量以及林木的成活率,就必须要集约化的经营方式运用到林业当中。

(1)在造林的过程中,要加强运用机械化工具。运用机械化进行造林,不仅能够提高造林的速度,还能够增加林木的成活率以及造林的整体质量。

(2)进行造林以后,要加强对于林木的管理工作。在造林的时候保证了林木的成活率,但是要想让林木健壮的成长就必须要加强后期的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在后期管理好苗木,就会造成苗木的大量死亡,严重降低造林的质量。后期的管理工作主要灌溉、施肥、修枝等。

(3)要利用好林下的土地,林下的土地缺少阳光,而且比较潮湿,可以种植一些菌类植物,以此来增加林场的经济效益。

(4)在造林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管理与监督,确保造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全面提高整个造林工程的质量。

5 结语

总而言之,搞好造林工作能够改善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减少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还能够促进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然,营林造林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它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加强营林造林的监督管理以及技术指导工作,还要根据造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当的造林模式,并且要对造林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预防及检测。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确保我们国家的林业经济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鹏,刘炳友,许颖,等.宜林荒山荒地绿化及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4).

[2] 杜长清.浅析加强我国营林生产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林业技术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林业发展相对缓慢,而且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对于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林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紧跟经济增长的步伐,关键就在于林业技术的创新。因此,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研究技术方面的创新工作,积极主动地研发林业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型的现代林业。所以,林业部门或企业应该注重加强林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林业技术,同时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斷创新出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林业技术。与此同时,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技术创新经验的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影响了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林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我国林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林业技术创新的意识欠缺。加入了WTO以及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我国林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这里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林业技术的意识非常淡薄,创新意识比较缺乏,使得这些地区的林业发展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尽管有的地区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我国林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林业产业比较集中的大部分偏远和落后地区都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发新技术,这样就造成了这些地区林业发展的恶性循环,缺少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林业的生产效率上不去,企业就更没有资金来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人才,根不能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因此,资金不足是各地林业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技术创新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明确。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实际生产的林业部门或企业很少参与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这就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由此可见,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于生产者本身,而不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所以,林业部门或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技术创新研发中,才能将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的短缺。目前我国林业技术的科研成果比较少,而且林业技术的利用率也比较低。林业技术发展中存在的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林业生产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国家缺少对其的资金投入,进而导致了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没有技术创新的人才,就不能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林业技术创新人才。

林业技术创新的建议和措施

培养技术创新意识,加大资金支持。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行为和习惯。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其能够自觉地转变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地研发林业新技术。各地区的林业部门或企业可以通过开办技术创新领域的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国家还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展示国内外最新的林业技术及其成果,让林业工作人员来到园区参观和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行动。

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果,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

明确主体地位。林业部门或企业是林业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林业技术创新等研发工作中,林业部门或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在研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林业部门或企业的具体需求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才能有效研发出适用于实际生产的林业新技术。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针对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短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首先要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林业部门或企业需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在职教育。例如林业部门或企业可以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工作人员讲解林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去先进的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在职培训课程等;林业部门或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方法,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的工作中来。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林业技术的创新,使得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向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新的林业技术应用后,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都得到了合理化、精确化地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的创新技术还有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这些林业技术有利于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林业技术创新,推动了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通过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虽然林业技术创新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了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但是只要林业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和困难,就一定能克服难关。比如政府给予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林业部门或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工作,林业的工作人员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意识,努力进行林业技术的创新工作,就能實现林业产业的结构转型,研发出更好的林业技术,从而促进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高级林业职称论文下一篇:林业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