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

2023-09-16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城市林业不只是对城市树木的管理,更是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林地的管理。城市林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和实践,更需要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指导,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本文从整理城市林业建设的现状入手,对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林业 法律制度 林业建设 环境保护

虽然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只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城市林业建设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至今没有制定直接规范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所以,重视并加快研究和制订有关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加以统一的规范和引导是当前国家立法机关应予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将从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理念、城市林业建设自身的内部法律关系、城市林业建设与我国有关林业法律、法规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些初步分析:

一、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理念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原理和信念,或价值观。一种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即这种制度的理念;它是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理念通常应该体现为具体的制度,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贯彻始终,并能够得到验证。法律理念即指导法律制度设计和法律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对法律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法理念作为一种哲学属于一种实践理性。虽然一国的法律制度具有相对一致的法律理念,但不同的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也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法律理念存在。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理念也就是指导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制度设计及其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价值观。在构建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城市林业建设的时代特色,要突出其多样性和综合性。我国目前其他有关林业的法律理念相对于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理念,显得单一而狭窄,不利于林业资源效用的充分发挥。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理念的确立可能会是我国林业法律理念革新的开端。

二、城市林业建设法律要素

与其他任何法律关系一样,城市林业建设的法律规范体系必然由该法律关系的要素组成,下面对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作一简单分析。

1、城市林业建设主体

在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主体:其一、城市林业建设的立法主体。按照《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城市林业建设法》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制定,国务院可以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较大的市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来规范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在城市林业建设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城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对本市的城市林业建设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为城市林业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同时,城市政府的规划部门也应积极将有关规划报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批准,使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其二、城市建设的执行主体。城市林业建设执行主体,是指城市林业该由谁来投资建设,谁来实施城市林业的建设活动?其主体主要有三方面:政府、集体、个人。城市林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应以政府实施为主。城市政府对本市的林业建设从规划、筹资到具体实施都应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城市森林、园林的建设,公共场所的绿化、城市通路、街道两旁的绿化更应以政府为执行主体。集体,主要是指城市林业建设的非国家团体组织,在城市林业建设中要发挥有关部门、单位、社区的作用,落实责任制,一些小区绿化、单位大院绿化等应由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和社区负责,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其三、城市林业建设的经营管理主体。城市林业建设该由谁来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城区林业建设由于主要由当地政府投资,而且城市林业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部份,理应由政府中的城市规划部门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应当将市场机制引入城市林业建设,将经营和管理相结合,实行谁建设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复合体制,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城市林业建设的经营管理主体应是多元的,城市环境保护部门、社区管理部门、生活区的物业管理部门、其他有关单位也应对城市内部或小区内部林业建设或绿化区域进行管理和经营。

2、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的客体,通常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通说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有:物、行为和智力成果。笔者认为,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为,即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主体在城市林业建设活动中所实施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监督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与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不同。行政行为的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的主体则是多元的,可以是行政机关,也可以不是。

3、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的内容

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城市林业建设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下面分别简述之:

(1)政府的权利和义务:

本届中央政府提出“执政为民”,“请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在城市林业建设活动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对城市林业建设进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调动其他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协调相关单位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时处理建设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职能对行政主体来说,即是权力又是义务。从根本上说,政府在城市林业建设中主要是义务主体。因为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应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政府的权力不仅来源于人民,而且是为实现其义务为前提的。但在实际中,政府滥用权力,挤占城市绿地、开山采石、破坏山体和植被等屡见不鲜。而且政府的决策不民主、不科学,主观臆断的成份很大。

(2)集体的权利和义务

集体包括部门、单位和社区。由于部门和单位实行的是责任制,所以仍应侧重义务。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良好的绿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员工获得绿化效益,有利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体现部门和单位的实力,有利其业务的开展。城市发展的未来在社区,社区的绿化是主动的、积极的。现代市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不惜花钱买绿化。

(3)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个人的义务是法定义务,我国“九五”造林绿化目标确定:到2000年,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义务植树的尽责率要从当时的82%提高到90%,即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要从当时的5亿人次增加到5.5亿人次。个人在履行义务后,理应具有权利:享受林业建设成果的权利、排除他人侵害城市林业的权利、监督政府城市林业建设的权利等。我国正在向“市民社会”转化,个人的权利得到尊重,义务得到履行,是今后城市林业建设得到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城市是人类今后居住的主要场所。所以,制定法律、法规对城市林业建设加以规范和引导,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在《森林法》修订时,可以考虑加入“城市林业建设”部分。这样不但可以使新《森林法》体系更完备、更科学,而且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发展建设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林业的生态环境,实现森林对环境的保护功能。

关键词:林业;发展;资源保护

引言

在自然资源中,林业资源是特殊的资源,它可以净化大自然的空气,使得环境越来越好。从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木材等资源,为人类高效舒适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我们都知道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所以一定要增强对于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的保护,从而促进人类从林业资源中获取更大的收益,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1.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因素分析

1.1森林资源的严重缺乏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的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达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2%,不仅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处于末端,在森林覆盖率上,世界的平均水平约26%,我国比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低了大约10%。目前我国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多,占全国森林资源的比重较大,东部11省平均森林覆盖率约31%,而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的森林面积就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1%。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不仅严重缺乏,而且分布不均勻。

1.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方面的工作,如水土流失保护,林业生态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和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都有所成就,但是相对我国的实际国情来说,工作力度还需要加强,因为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虽然完成的林业面积不少,但是从建设的质量上来看,一般都达不到标准,如在林业建设上,树木品种过于单一,树种种植结构和搭配不合理,不能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发挥不到预期的生态经济效益。

1.3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的急速增长,使得生态破坏严重,而有关于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不完善,宣传工作也不到位,相关的部门和政策,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使得在普遍民众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生态保护、水土维持意识,致使生态破坏严重,生态保护无力,而有关人员对生态进行保护和治理的时候,还无法可依。

2林业工程发展得方法与策略

2.1对于林业方面整地的方法

在林业方面,整地不仅仅有一种形式,它有多种形式,按照大方向可以分为两大种,第一种是全面整地,所谓的全面整地,在平原地区比较适用,主要是对该地块全部的土壤进行翻种,进行植树造林等。另一种是局部的整地,局部的整地,就不太适合平原地区了,大多用于山区等不平坦的地块,并不是多整块地块进行翻垦,而是对于一部份进行翻种数目等,局部的整地包括块状整地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山地比较不规则,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有鱼鳞坑,还有穴状等,但是在平原方面有坑状啊等,另外在局部的整地方面,还包括带状的整地,大都是水平呈现等。

2.2加强对于林业现代化的建设

想要加强林业方面的建设,就必须要投入人力与物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树种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选择品质比较高的树种,这样才能使得林业生产实现最优化,才能达到高产等,所以也就要求了我们现在必须要加强对于林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去。首先我们要对基地的建设进行一定的规整,使其变得规范,另外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对于林业方面的管理中去总结经验,从根本出做好建设林业方面的工作。做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于幼小的树苗的培养与养育,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实现他们更好的茁壮成长。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加大对于林业的培养基地等去加强对于林业现代化的建设。

2.3清理造林地的工作

在造林整块地翻种的最后一道工作就是清理造林地,将一些垃圾全部清理干净等,比如说地块上的杂草一定要清理干净,不然杂草丛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便不会提高林业的产量,还要将地块上的竹子类等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清理掉,从而为植物的更好生长提供条件。当然对于清理造林地不单单有一种方法,有好几种方法可以清理造林地,比如说最常见的可以用喷药的方法,这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这是利用了化学原料等,还有的会利用比较原始的方法,割除的方法去清理,当然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还有的利用火烧等方法,方法多种多样,最终就一个目的,就是将造林地清理干净。

2.4在林业工程发展方面树种的选择

在对造林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清理之后,就为植物更好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就需要对树种进行一番精心地选择,在选择树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该地块的树种,切不可盲目选择,要仔细研究该地块适合种植的条件,因地制宜,当然也因为整地清除了地块表面没有用的杂草等,使得地块的见广度比较的高,这就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块的肥力,能够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也能够促进幼苗的生长等。这些都为植物能够很好地生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3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措施

3.1对于林业资源方面必须建立保护体制

对于林业资源方面一定要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那就需要相关的部门从实际的工作中出发,去根据林业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去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同时也要根据林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关的制度。从而来确保林业资源能够得到保护,能够使得林业资源不受破坏或者大大减少人类对于林业资源的破坏等。从而确定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具有高效性。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发展,所以人类要在经济的发展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于林业的破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加强对于林业工程方面的管理工作

在我们对于林业资源的发展中,要加强对于它的管理工作,要严格管理森林的采伐,加大对于林业工程方面的管理工作,严厉打击偷偷砍伐树木人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尤其是对于森林私自占用,毁坏森林去开垦土地的更应该进行严厉的惩罚。从执法管理中,要严格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从而来减少土地的流失,来进一步加强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提高对于森林工作的执法水平等。

3.3对于林业的经营要进行分类

对于林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不要盲目要去分类,严格管理好森林,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的去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快森林的发展步伐,从而来提高林业资源方面的质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不仅仅这样,还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其次,在管理经营林业的时候,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分工明确,使得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从而做到更好。这些都可以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我国的林业发展更好。

3.4对于林业资源的档案一定要健全

就目前来说,想要合理的去管理林业工作,必须要对森林资源有着一定的掌握,那么怎么能够了解到森林资源的一些事件呢,那就需要有一定的记录档案,那么就需要加强对于林业资源档案的健全工作,从而使得档案的记录可以直接为人们服务,不仅仅这样,还需要人们对于森林进行实时的去监控,通过电子监控去了解的更加的真实与详细,这些都可以为林业的资源提供档案的数据等。从而为合理的去管理林业工作创造条件。

结语

总之,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保护与人类的生活是相互关联的,当然在林业方面的发展不是一时可以显现出效果的,是需要长期的,就像人一样需要长期的去栽培去培养,才能发展成参天大树,才能茁壮成长,发展成为茂密的森林。同时,林业的发展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孙军,孟庆敏,孙运波.对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34(08):83.

[2]周发金.对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5(02):152-153.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基本内容 施工技术

一、土木工程基本理论

1.概念及内容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是人类进化史中最早的“技术科学”,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其实质是系统的技术过程和生产过程。[1]它的范围既包括各种工程设施,也涵盖进行工程施工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各种专业技术。具体内容有:道路桥梁等地上、工程、海底、防空等地下工程,港口、运河等水中各种工程。

2.土木工程的历史

“土木”一词的来源是因为在久远的过去,建筑物的建造离不开土块、木头和石头。[2]随着近代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逐渐带动了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中后期土木工程有了较快发展,不断有新型材料、新型设备、新型建筑物问世。破特兰水泥、混凝土、年轻炉炼钢法、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都是在1842年至1928年期间出现和使用,使土木工程发展上升到新的台阶。土木工程在近代的发展速度稍慢,西方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在清朝洋务运动后才开始引进并逐渐赶超世界领先水平。里程碑样的事件就是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1909年带领建成的京张铁路,其建造水平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媲美。京张铁路有四条隧道,全长约200公里,最长的隧道长1091米,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隧道。截止到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建造铁路总长9100公里。如今各种土木施工技术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物的建造中,各种建筑也应运而生,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如雨后春笋般地树立在地球各个角落。也出现了数个世界第一:第一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悬索桥;第一斜拉桥——日本多多乐大桥;第一电视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第一高坝——瑞士大迪克桑斯坝。现在土木工程的发展动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工程材料和工艺设备的发展为现代土木工程的高速度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土木工程的未来

①高难度建筑问世:日本打算在海中建造一座供5万人居住的千年塔,这座离海约1.25英里的建筑,不仅功能齐全还具有强大的防震功能。

②向外层空间发展:随着人类登月的成功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们发现在月球上完全有可能制造出氧和水供人类居住使用。因为科学家发现月球上存在许多的钛铁矿,在1000℃左右的温度及作用下,钛铁矿与氢化物发生反应能生成人类生存必需的氧气和水,因此推断人类居住月球的可能性。1985年探索到月球上有合成混凝土的材料,由此设想在月球上建造钢筋混凝土空间站。[3]乐观地预测在21世纪中期以后,太空人类化、工业化、商业化及太空旅游等都有可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③向海洋拓展:可以大胆构想在海平面上建造飞机场,一是节约了陆地资源,二是防止噪声扰民。这一设想的灵感来自于迪拜(阿拉酋首都)在海上建造的七星大酒店,洪都拉斯也在计划建造一艘巨型游船,集居住、娱乐、休闲、商业、工作等功能为一体,类似于在海上建造人工岛,亦与某些海岸延伸工程及围海开垦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艘城市型游船的建造也必将为将来人们在海洋建造人工岛提供科技经验和实际支持。[4]

④向现代化進展:将来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各种工程施工、材料使用、抗震分析、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会实行信息化、智能化,土木人将会带给人类更绿色与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土木工程基本材料

土木工程构成三要素:材料、施工与理论。土木工程材料分为:①无机材料如钢材、水泥等;②有机材料:砖石、木材、沥青;③复合材料:混凝土、钢玻璃等。材料是在土木工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工程质量与材料的造价与质量密不可分,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方向也带动着未来建筑业的进步与发展趋势。未来土木工程材料将具有高强度、重量轻、多功能、环保绿色等特点。

三、土木基本工程

土木工程包括基础工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

1.基础工程:

基础工程是地基与基础的统称。地基是承载建筑物重荷的地层,包括天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地基;基础是传递负荷到地基上的下部结构。分为浅基础与深基础。基础工程是建筑物的根本,隐蔽,位于地下,造价高,工期长,作用重大,不能补救,所以对基础工程的要求高,一般其造价占总造价的25%-30%,工期占总工期的30%左右,要确保万无一失,不能失败。

(1)深基础:是将承载的建筑物负荷集中传递到地基深层的基础,具有置埋深、承重集中的特点,分为沉井、地下连续墙、桩基础等三种类型。

(2)浅基础:是指掩埋深度4米左右的基础。是通过扩散分布的方式把建筑物荷载传递于基础底面的浅层。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钢度分类,一种是按照结构分类。[5]其中按钢度强弱分为柔性基础与钢性基础,按结构类型分为箱形基础、片筏基础和柱下基础三种。

基础工程章节的学习要点是掌握如何减轻浅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筑因素:a.建筑物的体型、高度、墙体布置符合要求;b. 设计沉降缝以增强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②结构因素:a.降低或分散地基的附加压;b.建筑物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c.尽量使用砖混结构。

③施工因素:不要破坏地基原结构,注意科学进行施工程序。[6]

2.建筑工程:

(1)建筑分类:①按功能分:民用建筑、工业建筑;②按结构分:砖木、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等;③按高度分:底层(1-3层)、多层(4-8层)、高层(9-30层)、超高层(31层以上)建筑。

(2)建筑基本构成要素:墙、板、梁、柱、拱

(3)建筑的结构设计

①框架结构:即骨架结构,由梁和柱刚性连接,合理层数为15层以内,高与宽的比应为5~7。

②剪力墙结构体系:合理层数为30层以下,高与宽的4~5为宜。

③混合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等。

结构设计的目的要安全、经济、实惠。设计步骤:a.确定结构类型;b.建立结构模型;c.计算结构荷载;d.计算构件内力;e.绘制施工图纸。

3.道路工程:

(1)公路分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四级公路、三级公路、二级公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的特点是行车速度快但交通事故少,物流便利、安全舒适。

(2)道路工程特点:①较建筑结构简单;②工程受车辆重量及环境大气影响大;③工程量大复杂;④耗资巨大。

(3)铁路工程:客运和物资的转运量最大的交通方式之一。时速高, 120~160km为中速。

4.桥梁工程:

桥梁按结构体系分为梁式桥、斜拉桥、拱桥、刚架桥(rigid frame bridge)、悬索桥(suspension bridge)、组合桥等。每种桥都有自己的特点,上承式拱桥特点:视野清晰,高度大;下承式拱桥特点:视野差,高度小;中承式特点:兼并上承式与下承式的特点。[7]悬索桥一般适用于跨度超过1000米的区域往往选择悬索桥。桥身与桥墩的连接为刚性连接的称为刚架桥,梁式桥的桥身与桥墩的连接为非刚性。

5.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属于地下工程,指在山体内或地面修建的孔道横断面积大于2㎡的建筑物。施工方法:有明挖法、盖挖法、掘进机法、盾构法、钻爆法、沉管法、顶进法等。[8]

四、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

(1)基础施工技术包括开挖技术、桩基施工、沉井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锚杆挡墙施工技术等。

(2)结构施工技术包括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等施工技术。

五、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1)工程建设程序: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建设后评价。

(2)招标和投标:需要建设施工的单位招揽各个承包单位去参与竞争的活动叫招标,有意向承包该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参与承包竞争的活动叫投标。[9]通常较大项目的工程实施前都要进行项目的招投标,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体现了公平竞争原则,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绿色環保。

(3)施工程序:其中建设施工程序按以下步骤进行:a.通过投标承接施工任务;b.签订施工合同;c.撰写提交施工报告;d.开始施工;e.竣工验收

(4)施工监理:在一项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分为三方:甲方、乙方和丙方,分别对应建设方(业主)、施工方和监理方。有些项目需要实行强制监理,如国家和政府投资兴建的重点项目或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的项目,大、中型项目、某些外资捐款项目等。

总结

《土木工程概论》概括讲述了土木工程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只是自己学完之后用自己的话的简单总结,土承天下 木载苍穹, “土木”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涵盖了太多的知识,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神秘,对我们来说像大海一样遥不可及,要精通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还有遥远的路要走,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讲究方法,全面发展,就能成为一名建设天下的土木英才。

参考文献:

[1]《土木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土木建筑工程概论》王继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INTROD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土木建筑文献检索与利用》肖友瑟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5]《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土木工程学报编辑部

[6]《土木工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科学出版社

[7]《土木工程概论》上海交通出版社

[8]《土木工程》(英)斯科特(Scott,J.S.)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土木工程总论》丁大钧,蒋永生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现状;趋势

1引言

林业生态工程是从自然系统的实际出发,结合经济建设,形成人工符合生态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共同发展。

2林业生态工程的涵义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在发展和保护林业生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将现代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建设学以及森林生态学等为具体的指导思想,使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时能够具有明确的目标,同时,林业生态工程能够从林业生态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林业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转向为稳定的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最大程度的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

3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

3.1缺乏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

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因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无法在短时期内完成并取得成果,所以需要在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但现在大部分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时都没有在发展前期制定规划设计,从而出现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长远发展。比如,一些林业生态工程的负责人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或者想要在短期内做出成绩,从而选择制定短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规划设计,甚至出现规划设计的造假行为。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多种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还要考虑到林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生长环境,但在实际的前期规划设计时,只是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目标进行规划设计,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而且,我国在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时间有所不同,经常会出现时间重叠的不良情况。

3.2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因为我国具有广阔的林业,从而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较多的事情,以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我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但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长期且内容繁重的工程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也是源源不断的,使许多地方无法长期、稳定的为其提供资金的支持。而且,我国在对林业生态工程进行资金投入时,会通过评估的方式将主要资金投入到重点建设趋于以及重点建设项目之上,从而使我国部分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得到发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严重限制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3.3缺乏有效的监管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监管有效性较低的问题,林业生态工程也需要和其他工程项目一样,通过高效的监督来保证工作的合理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高效的解决。但在实际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环节,林业生态工程并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监管团队或者监管团队的监管效能较低,从而造成部分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甚至连相应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及时落实。由于缺乏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在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环节经常出现责任分工不明、岗位空缺以及责任重叠的问题。同时,林业生态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林业生态工程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实际的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监管队伍的综合素养并不能达到预期,从而造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存在很大的不足。

3.4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较低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建设质量较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在开展造林的过程中,许多的地区没有采取科学化、合理化的作业方式,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与质量;在开展造林的过程中,缺乏对区域内林木生长环境的实际调研,栽培一些不符合生態体系的树种,造成树种结构混乱,严重降低区域内的树木存活率;在开展造林过程中,也没有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使部分地区经常出现病虫害问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整个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策略及发展趋势

4.1提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效率,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多个角度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首先,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认识,因为林业生态工程既需要国家的支持,又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提高人民群众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认识程度,才能够减少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行为的发生,减少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其次,完善林业生态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通过合理的规划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内容,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序性,才能够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4.2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同时对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水土保持,从自然区域的实际发展出发,结合经济建设,形成产异性的符合生态经济体系。同时,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护好生态平衡,真正实现我国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还包括监管模式日益完善,从而使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5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式较为严峻,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步伐,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路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21(26):1.

[2]陈良海,许功铨.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路径探索[J].南方农业,2021,15(33):3.

[3]张天生.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现状及提升措施[J].种子科技,2020,38(20):2.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一、概述

就林业建设理论的发展历史而言,林业发展的现代理论开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由美国的经济学家所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在经营中有关森林的多效益利用的思想,从此林业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国的林业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相关理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概括起来讲,林业建设是一个涵盖社会、经济、生态三种效益,而且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的产业群,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说,林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成一个现代性产业体系,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立足于我国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林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1、我国林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一个现代性的、科学的林业体系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环境与生态危机,更加凸显了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建设也伴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的而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实现了计划经济式的林业发展向现代式林业发展的转变,这里所讲的现代式林业主要指的是以生态发展为中心,同时实现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经营模式将会是我国林业建设主要发展思路,这种经营方式对于林业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的重新组合也是很有益处的。到了2012年年末的时候,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其生产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此时我国的林业产值总计超过了1000个亿的生产水平,其中木材的生产量超过了九千万平方米,而仅就森林旅游这一项就实现了1100以人民币的生产效益,林产品所实现的贸易额也达到了五百亿美元的发展水平。同时和林业建设有关的产业也已经开始了产业化进程,比如生物柴油和生物酒精以及生物发电等。另外还有部分产业已经成为了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此类产业的代表有森林旅游和森林食品产业等,此外还有部分生物材料方面的省产业加快了产业化进程。总体来讲,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不少问题,这一点将在下文中介绍。

2、我国林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就我国当前林业建设发展的现状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发展形势良好,尤其是党中央近年来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为林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林业贸易的发展,生物经济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都是林业发展的的有利点,但是我们在面对大好的发展形势时,也必须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认识到这种大好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就我国当前林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林业自身发展的还不够充分,政府相关部门的设置中涉及到林业建设的工作并不多,以至于当前的林业建设成果虽然喜人,但是对于成果的保持做的还不够,尤其是部分林业生态方面的工程在已经完工的情况下,由于相关部门对于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导致该工程被闲置而再次使用时还要进行相关的的重修工作,给林业建设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二,非林业建设用地占用林业建设用地的现象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伴随着房产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部分地方政府功利心太强,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把林业用地用作建筑用地,这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也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和国家的政策的发展理念不相符的。

三、对于林业建设现状提出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文所提出的林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1、加强林地保护制度的规范与执行

生态与环境及问题近年来已经越来越突出了,我们不能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应该从一开始就把林地的保护工作抓起来。林地的保护是林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了林地,林地建设将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完善林地保护的相关制度,不仅要从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纲要中落实,而且要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同时要让保护林地的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林地权益,保护林地以免被其他用地的占用,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使人们意识到保护林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保护林地是国家法律的规定,也是一件千秋万代的大事。

2、统筹林业建设的发展与规划

林业建设是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举措,也是全球环境保护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对全国的林地建设进行布局,避免出现各地为了局部或者地方利益而破坏全局规划,造成人力物力损失,造成对全国林业建设大局的影响,这中间就需要国家林业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加强管理,对于部分从调配与管理严肃处理,对于部门之间工作有所冲突的进行积极地协调与化解,以实现林业建设大局的的完整。同时也要加强林业建设完成之后的保护工作,设置专门部门进行负责,分配任务到个人,建立相应的权责制度、处理办法。此外对于林业建设的质量问题,也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进行检查与督促,同时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把林地建设的质量抓起来。

3、在林业建设中要灌输生态经济意识

林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发展生态经济,这就是双丰收,但是坚决要抵制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经济建设,生态经济的定义中生态是首位的,经济是第二位的。另外生态经济的的思想中也在强调自然、社会和经济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在相互协调之中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够使我们在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也发展了经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这也是可续发展战略在林地建设中的体现,这不仅是林地建设人员应该明确的,而且也是全社会应该知晓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建設融入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

参考文献:

[1] 祝伟友.九三管理局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 陈福祥.丽水市城市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08,02:73-76.

[3] 于志善.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4] 陈继红.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

[5] 左松源.浅谈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3,01:28-30.

(作者单位:东明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由于生态价值评估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的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其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需要从评估主体的确认及法律地位、评估客体的分类和价值类型的选取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发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曾经一度盲目追求最大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生态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忽视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频率和范围不断增大,其决策和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是公共产品,一般不具有产权的排他性,所以人类长期认为其是可以自由获取且充足的产品。人类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免费享用生态系统服务,却较少关心这些公共产品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维系,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现状迫使人类不得不转而重视生态系统对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Costanza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中指出生态服务是人类从自然和生态系统获取的各种利益,包括直接的生态产品和支持功能、调节功能等其他生态利益①在生态服务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的形势下,为了保护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开始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协调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利益补偿制度应运而生。生态利益补偿制度是通过调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激励积极的生态保护行为,是抑制消极的生态破坏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现受困于生态价值难以合理评估。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性,加上人类各个发展阶段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有所不同,生态价值难以量化和简单计算,所以不建立起合理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生态利益补偿就难以有效实现。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了补偿依据,而且为补偿多少、如何补偿等问题也提供了科学、客观的理论支持。

资源的稀缺性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人类劳动决定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资本,有偿使用和为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是实现其相应的资本权益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得不经常在维护自然资本和增加人造资本之间进行取舍, 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组合之间进行选择, 在不同的维护和激励政策措施之间进行比较,一旦被迫进行这些选择, 我们也就进入了评价过程”[1]。事实上,人类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比较和选择过程中已经对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价,只是这种评价缺乏明确的货币化的价值表现形式,所以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人类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并充分保护好生态系统,为人类的永续经营提供保障。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理论内涵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含义

生态价值评估是指专门机构或专业评估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货币化的价值评价和判断的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既需要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水、工业原料等生态产品,也需要间接获得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服务,还需要获得认知发展、消遣娱乐、美学享受等其他生态利益。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中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不同利益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MEA) 项目是 200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正式启动的。该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计划。

。人类活动范围和频率不断增大,对无偿享用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与此同时,人类需索无度、肆意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模式也造成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降低。这一矛盾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福利。人类必须转变生态系统服务任意获取且永远充足的观念,应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可以帮助人类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利于约束消极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引导积极的维护生态系统的行为,以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不同功能相对应,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主要指人类可以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并使用的生态产品所产生的价值,这类价值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其量化和评价相对简单,并已基本形成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准则。(2)间接使用价值。指无法或难以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对间接使用价值进行量化评估需要借助于替代成本、支付意愿等经济学方法。(3)存在价值。指生态系统的存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这种内在价值脱离了对人类的效用,与人类是否利用无关。对这类价值的承认和测度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本身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生态价值评估就是对以上价值进行货币化的评价,以便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变化和最新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以确定生态资源存量的合理值,完善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二)生态价值评估要素

生态价值评估是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的前提,为生态系统服务评值既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又能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有效的货币化补偿依据和标准。在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与生态系统不断耗损退化的矛盾越发凸显的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作为一项新兴的资产评估业务,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的角度都有着越来越广泛的需求。

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必须研究和分析生态价值评估的各个要素:(1)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依法取得注册评估师资格且专门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资产评估法(草案)》中指出“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定注册评估师专业类别”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二章第七条。

,因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复杂性导致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程度高,所以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评估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在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下进行评估工作。(2)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拟被评估的对象,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和外部性不同,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也有所不同,除了评估可市场化或准市场化的经济效益外,还需要评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价值的评估需要考虑其存量、流量,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3)生态价值评估的依据是指评估人员作出价值判断的根据,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估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信息、生态学的相关技术支持、经济学有关原理等。这些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是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前提。(4)生态价值评估的目的不是为每一项生态系统服务贴上价格标签,而是为了帮助人类掌握区域生态系统资源存量的历史变迁和流量的现状变化,从而把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纳入经济体系中,迫使人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代内、代际公平。

(三)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

生态价值评估作为资产评估的特殊组成部分,因其评估对象的特殊性、价值类型的多重性和评估技术的专业性而有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生态价值评估与传统资产评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评估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生态产品或某一项生态服务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整体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传统资产评估涉及的是委托方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生态价值评估所评估的公共商品和社会资本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相关。“生态系统评估的中心任务是评价生态系统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并提出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状况而应采取的对策”[2]。(2)生态系统具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也应在生态价值评估的考量范围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和运行规律,并且除了对人类的效用以外,生态系统对其他物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人类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偏好也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所不同。如果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而罔顾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对后代人发展的权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3)生态价值评估需要采取多尺度的评估途径。“通常意义上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是指在观察或研究某一物体或过程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 [3]。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任何一种特定尺度上的评估结果都会受到其他尺度来自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过程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应对生态价值开展多尺度的评估。生态过程与评估活动尺度上的相匹配能够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操作性极大提高,对确定生态系统各项指标信息的合理值提供科学依据。(4)生态系统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生态价值评估既要考虑生态资产存量的计量,也要考虑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流量(即生态系统服务的过程变量)的测度。要对生态系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在科学的评估体系下进行综合评估。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

(一)生态价值评估的作用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自然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已越来越无法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由于生态资产效益外部性和其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人类长期忽视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是将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与促进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生态价值评估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量化和货币化的评价,能够帮助人类更清晰地认识生态环境的动态发展状况,对人类的永续经营作用巨大。

第一,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化了的信息,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提高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方案的科学化。生态系统服务是一种间接的经济价值,与一般的资产在所有权和流转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的价值循环和价值补偿难以通过市场直接交换。所以必须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以经济学手段把隐含的生态成本显现出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的边际价值。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于2000年4月在联合国成员国大会上说:“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信息,就无法拟定有效的环境政策。”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就需要决策者根据科学合理、可信度高的环境信息和被货币化了的生态价值制定环境政策,引导人类活动尽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和影响。

第二,生态价值评估有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保护和加强生态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实现人类的永续经营。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现实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通过对生态价值合理评估,使决策者意识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同等重要,才能

在制定发展计划时综合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可持续发展和符合人类福祉的指标体系。为保护生态系统,应该对生态价值综合、全面地评估,在多个时空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确定生态资源和服务的存量合理值,推行绿色GDP,实现人类发展的代内、代价公平。

第三,生态价值评估是实现生态利益补偿的首要条件,通过评估使补偿的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为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生态效益补偿是一种用经济的手段达到激励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维护和保育,解决由于市场机制失灵造成的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达到保护生态与环境效益的目标”[4]的效益。实践中生态利益补偿的实施在补偿依据、补偿多少、如何补偿、补偿给谁等方面都缺乏公认的标准。因此,应建立生态价值评估机制,以完善的、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确定补偿标准,为生态利益补偿提供数量化的技术保障。生态利益补偿量化、标准化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生态价值评估,评估结果是补偿的科学依据。

第四,生态价值评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将生态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态系统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形的生态产品,又为人类提供无形的调节、支持等诸多生态服务。人类在获取这些效益和福利时往往认为是无价的、可以自由获取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生态系统被过度消耗,生态平衡被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对生态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确定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利益补偿,才能科学地反映现行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意义

如前所述,生态价值评估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信息、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态利益补偿、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对维护生态系统、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生态价值评估是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系统功能的渐次衰退而逐渐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新型资产评估类型,生态价值可以被描述、测度和估价也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而日渐成熟起来。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能够充分发挥和保障其在维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首先,生态价值评估的制度化是建立正确的生态系统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生态价值评估可以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入手,全面、综合地对生态系统进行价值化评价,把这种评估行为和过程制度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其次,生态价值这种特殊资产的评估由于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评估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用制度规范生态价值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对行业管理和建立行业规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状况和能力在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作用下,会有更为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使评估结果更具可信度。再次,由于生态价值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甚至影响到全人类的福祉,由谁评估和评估主体的法律地位等问题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以保证评估主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有助于生态价值评估行业的完善,是管理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制度支撑。最后,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能够保障生态效益补偿的科学化和有效性,通过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价值度量方式,再以法律规范和制度化的形式对整个评估过程予以确认,促使生态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想

(一)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构建是对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作为生态资产,与传统的资产相比具有很多特殊性,如经营的永续性、功能的多样性、评估的专业性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生态价值的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有所不同,对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时要综合评估相应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不同评估目的主导下,所选择的评估价值类型不一样,得到的生态价值评估结论也就不同。生态价值的评估涉及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外,还要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传统的资产评估一般只对资产的存量价值进行评估,流量只是作为计算存量价值的工具之一。生态价值评估的计量、计价方法也具有复杂性,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生态学知识和经济学原理。种种原因表明,生态价值评估应区别于传统的资产评估,应在资产评估法中对生态价值这一特殊的资产类型作特别的规定和解释。

传统的资产评估是对资产价值的货币化判断,是随着市场化产权交易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针对不同评估领域的评估制度。生态价值评估是整个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生态资产的量化并货币化的评价和判断。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评估无论从宏观尺度反映国家、局地的生态系统状态和发展趋势,还是从微观的具体经济行为看,都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以下简称《资产评估法(草案)》)

这部专门的资产评估法(草案)规定:“资产评估业务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和其他经济权益的评估。”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草案)》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

从这个评估业务的分类可以看出,并未对生态价值评估作出专门的规定和说明。建立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不仅是为了满足广泛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如生态利益补偿的补偿量、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景观价值的评估等对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对整个资产评估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具体策略

由于生态价值的多样性和评估的复杂性,生态价值评估制度的建立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在生态系统整体评估框架下对评估的行为和过程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和要求。笔者拟从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方法等方面对构建生态价值评估制度和完善资产评估法进行探究。

生态价值评估的主体是从事生态价值评估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

生态价值评估涉及公共利益,应属法定评估,所以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确认和其法律地位都应在涉及生态价值评估的法律中作出专门规定。《资产评估法(草案)》对于法定评估特别规定“应当依法采用公开方式选择评估机构”⑤。生态价值评估工作要求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严格,必须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才能完成。生态价值评估的结果将影响决策者作出判断并牵涉众多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公益。所以,对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可信度、道德可靠性及客观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的执业要求也非常严格。《资产评估法(草案)》中对注册评估师、评估机构和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都作出了相关规定,这些普适的通则对生态价值评估同样有效。除了普适要求外,还应针对生态价值评估的特殊性设立专项资产评估机构,通过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培训专业评估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和吸收国内外生态价值评估的发展动态和实践成果等途径使评估人员和机构掌握系统的生态价值数量化的技术和结合生态经济学的货币化评估手段。生态价值评估主体的责任性和风险性都相对较大,应对其给予相应的行业和法律地位,保障评估行为和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生态价值评估的客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效用,按生态系统的要素分类,生态价值评估可分为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评估、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

生态价值评估要对各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某些领域已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如森林生态价值评估,1996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林业部发布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虽然该技术规范对林地、林木和森林景观三种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作出了专门规定,但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涵养水源、保护土壤、调节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价值评估并未作出规定和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评估,需要特别的法律规范或政策制度专门予以规范。制定专门的规范可以对某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作出更全面、科学的价值判断,对不同的价值类型在分别细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价值评估框架体系,对实物存量的计量方法和价值流量的计价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细化,实现评估结果所提供的价格信号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最终达到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顾平衡。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是指分析和判断拟被评估的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资产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等。这些方法可以部分地适用于生态系统某些方面的价值评估。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评估多是对资产存量的评估不同,生态价值评估更为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流量价值。生态价值评估包含但不限于传统资产评估的方法。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生态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1)市场价值评估法。主要用于可以直接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生态产品和某些调节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该方法依赖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和对可市场化的服务的需求,市场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价值判断。(2)替代市场技术的方法。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无法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其价值循环也不依赖于可交易的市场,所以不存在市场价格,可以利用可替代的市场技术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描述和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其中包含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3)条件价值法。某些生态系统服务既不存在实际的交易市场也难以寻找到可替代的市场,于是通过描述假设市场的不同情景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公众的支付意愿。该方法曾在1 600多项关于环境政策方面的研究中应用 Gregory R.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 values.In:Dale V H,English M R,eds.Tools to Ai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New York:Spf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9.

,因其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而应用最为广泛。(4)集体评价法。是指通过公平公开的程序聚集不同的社会团体一起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公共产品的经济价值,该方法受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而形成。这种方法反映了社会平等性,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对生态价值进行更为公平和民主的评估。以上方法可以分不同情况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但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服务的多样性,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只能尽可能地追求相对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估行为和结果。

综上所述,生态价值评估是人类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基于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性和对评估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资产评估。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生态价值评估有着高于传统资产评估的难度和要求。为了保障生态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技术化和科学化,有必要把生态价值评估上升到制度层面,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将其规范,以实现评估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达到合理认识、有效利用、充分保护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生态价值评估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项资产评估制度,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对资产评估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参考文献:

[1]赵景柱, 徐亚骏, 肖寒, 等. 基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13 个国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算[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1):121-127.

[2]赵士洞, 张永民. 生态系统评估的概念、内涵及挑战——介绍《生态系统与人类福利:评估框架》[J].地球科学进展,2004,8(19):650-657.

[3]张娜.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内涵与分析方法[J]. 生态学报,2006,7(26):2340-2355.

[4]李文华,李芬,李世东,等.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 2006,9(5):676-688.

上一篇:投资环境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