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

2023-08-11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近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印发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负责人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对《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森林生态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林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三五”林业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今后五年,我国林业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林业改革发展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第一,林业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林业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将林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二,绿色发展赋予了林业发展新使命。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迫切要求林业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生态根基的重大使命,承担起创造绿色财富、积累生态资本的重大使命,承担起引领绿色理念、繁荣生态文化的重大使命。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林业发展新任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林业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加生态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强大生态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林业发展新要求。林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和供给能力,满足全社会对林业的新需求。第五,全球生态治理带来了林业发展新机遇。重视森林、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各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林业在全球生态治理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

在国家林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务林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林业“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和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全国森林覆盖率顺利完成21.66%的目标,森林蓄积量超额完成任务,达到151亿立方米;全国湿地面积5360万公顷;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林业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167万户,惠及林区500万人口;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林业自然保护区达到2189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达4300多个;林业产业产值由2.28万亿元提高到5.94万亿元,2015年林业旅游与休闲人数达到23亿人次;林产品进出口额由963亿美元增长到1385亿美元。林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林业投入达到1.77万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达到4948亿元。“十二五”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科学谋划和安排部署,进一步确定了林业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定位、重大任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五中全会建议和国家规划纲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新要求,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记者:《规划》编制是怎样开展和进行的?

答: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林业局历时一年多时间,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听取工作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给予及时指导。《规划》编制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形成基本思路,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了《规划》前期专题调研、重大问题研究,走访了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三五”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二是组织力量集中编写,形成了《规划》初稿、征求意见稿。期间,局党组多次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局领导分别带队到基层开展调研。三是广泛征求系统内外意见,先后征求了各省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单位和老领导的意见建议,召开了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听取了18位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吸纳在《规划》稿中。四是正式定稿,《规划》稿经国家林业局党组会审定,于近日正式印发。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规划》稿共分六章、28节,全稿约4万字,配19张图、9张表、9个专栏,做到了图文并茂。第一章林业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总结了“十二五”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第二章“十三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规划目标和发展格局。第三章主要讲战略任务。第四章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提出了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第五章制度体系,提出了7个方面的制度。第六章加强组织领导,主要从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林业机构队伍、强化规划实施监督3个方面进行阐述。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增绿增质增效为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国土绿化,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扩大开放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从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林业生态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林业民生保障更为有力、林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4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稳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

在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规划》还从生态保护、经济民生、基础保障3大类,设置了22个发展指标。其中,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混交林占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生态服务价值、森林植被碳储量、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林业就业人数、林业在岗职工收入年增长率、国家森林城市数量、林业机械化率、林业信息化率等10个指标,属于新增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林业质量效益的提升,与推进林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

林业发展格局。以国家“两屏三带”和三大战略为基础,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了“一圈三区五带”的发展格局,包括京津冀生态协同圈、东北生态保育区、青藏生态屏障区、南方经营修复区、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长江(经济带)生态涵养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沿海防护减灾带。这个发展格局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抓手,是建设生态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林业多功能多效益的主战场,是服务于国家三大战略,提升环首都、沿江、沿边、沿路、沿海生态承载力的重点区域。

十大战略任务。针对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规划》提出了10项战略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二是做优做强林业产业,三是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四是强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五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六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七是切实加强依法治林,八是发展生态公共服务,九是夯实林业基础保障,十是扩大林业开放合作。

九大重点工程。从国家层面提出了9大重点工程,包括一批延续工程和一批新增工程,涵盖了改革创新、资源保护、国土绿化、绿色惠民、基础保障、开放合作等领域,包括专栏中的62项建设重点。一方面,国土绿化行动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态工程,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从中央层面加大投入,强化组织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中央资金引导、调动地方积极性、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措并举、多元投入,组织实施好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同时,在全国规划了100个区域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国家工程的重要补充,明确了地方项目在全国林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合力推进重点区域生态建设,推动中央与地方在建设范围、建设重点、投入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协调协同。100个区域重点项目按照主导功能,分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功能提升6大类。

七大制度体系。为了确保实现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立健全林业资源资产产权、林业资源用途管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保护补偿、公共财政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7项制度。这些制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

记者:《规划》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

答: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和总遵循,也是对林业发展的最新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系统联动的过程。《规划》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并作出了系统安排。

——在创新发展上,提出了顶层设计创新,健全完善国有林和集体林管理体制;部署了创新驱动,实施科技引领新战略,构建林业管理新模式,打造“互联网+”林业发展新引擎;突出了产权模式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吸引金融、社会等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在协调发展上,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做强林业产业,发挥林业综合效益;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抓好京津冀生态保护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一带一路”防沙治沙;切实推进森林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补齐发展短板。

——在绿色发展上,增加生态空间,保障生产空间,提升生活空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建设森林、保护湿地和治理荒漠,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全面保护天然林、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推进重点物种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培育混交林。

——在开放发展上,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国际履约、全球生态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国际合作,全面提升林业对外经贸水平,推进中国林业机械装备和服务“走出去”,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共享发展上,突出绿色惠民,大力提升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快构建生态公共服务网络,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繁荣和弘扬生态文化;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和保护力度,开发林业旅游休闲康养产品;加大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发展木本粮油等举措脱贫一批,巩固林业脱贫成果。

记者:《规划》印发后,如何顺利实施?

答: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思想、重大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已经确定,关键是要真抓实干、抓好落实,将《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和相关举措落到实处,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国家林业局将举全林业系统之力,汇聚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推进林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如期完成“十三五”林业改革发展任务。

国家林业局在印发《规划》的通知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林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增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

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完成十大战略任务,实施九大重点工程,建立七大制度体系,要将营造林生产、森林蓄积量净增、国有天然林保有量、防沙治沙、湿地保有量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区和单位,层层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国家战略意图。

通知要求,完善评估机制和考核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提出各项具体指标的考核标准,特别是针对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个国家约束性指标,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目标指标、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总结了河北省出台的关于林下经济的政策及林下经济五大类发展模式,分析了河北省林下经济区域布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科技为先导,整合林业资源,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按照区域化、產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多目标立体化开发模式,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

关键词 河北;林下经济;模式;布局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st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Literature

YANG Lanwei,HU Chunf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 Research,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 050051)

Key words Hebei; Forest economy; Mode; Layout

河北省地理位置较特殊,肩负着构筑京津冀绿色屏障的重任,河北紧紧围绕该主题,在突出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进林业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各地林下经济蓬勃发展,部分地区尝试发展了林禽、林畜、林菌、林草、林药、林粮、林下旅游等多种立体化复合种养模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雏形,发展形势较好[1-10]。

1 河北省出台的关于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

河北省根据本地实际,2007年林业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的指导意见》(冀林产字[2007]3号),为河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林下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2013年河北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函[2013]1号)。2016年7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指出发展林下产品采集、林下特种养殖、林下特色种植产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国有林场,建设林下采集、种植、养殖及景观利用项目示范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在用地方面,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可使用不超过3%(最多1 hm2)的林地建设生产附属设施。

2 河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效益显著。各地因地制宜,主要分为林下间作复种、林下养殖、林下栽培、林下生态休闲旅游、林中采集等五大类。

2.1 林下间作复种 廊坊市林下经济是通过利用林下空间或时间交错来发展适宜的短周期种植业,长短结合,持续获得生态与经济效益。主要有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猴头菇、草菇等食用菌。林花模式: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林下、林间发展花卉种植。邱县大力开展林药、林菌等林下产业,“以地生财,以林养林,长短结合,滚动发展”成为平原区高效林业发展模式。邯郸市发展模式最多,除林粮、林棉间作外,先后探索出了林苗、林草、林药、林花、林菜、林菌等15种林下经济模式。

2.2 林下养殖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以放养为主)各类家禽,如鸡、鸭、鹅等禽类及养殖猪、羊等,生产无公害畜禽类绿色食品,且不受林龄限制。

2.3 林下栽培 就是利用林下光线弱、气温适宜、湿度较大的有利条件,加之人工选择、营造适宜菌类及各种蔬菜的生长小环境等措施,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设施栽培蔬菜、食用菌类、药用菌类、花卉等产品。

2.4 林下生态休闲旅游 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林下种养、林下无公害产品、消费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庄园。易县以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態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

2.5 林中采集 河北拥有丰富的纯天然野生、无污染而又独具特色的野生经济植物,植物种类多样,具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有黄芪、金莲花、灵芝、地榆、铃兰等;可酿制果酒和饮料产品的浆果类植物就有山杏、草莓等20余种;也有食用价值较高的蘑菇、蕨菜、黄花菜、毛瑧、平瑧等数十个品种。

河北省林下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林下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不足。

3 河北林下经济区域布局

鉴于河北省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及当前林下经济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区域特点及相关产业融合的思路,通过地形、地貌条件划分为平原农区、滨海平原区、太行山燕山浅山丘陵区及山区、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区、城郊地带区等六种区域类型,突出各地品种特色的林下经济布局。

河北省经济林面积规模较大,其中,梨、红枣、板栗、杏扁等特色果品居全国首位,具有林下采摘、休闲、观光的天然优势。平原地区依托当地市场资源和交通便利条件,重点发展林下特种养殖、林菌、林药、林粮、林菜间作;滨海平原可发展速丰林,重点在沧州、唐山、秦皇岛东部,结合临海、滨湖、滨水、滩涂等特性,应积极发展林下种草、渔猎渔家休闲旅游;浅山丘陵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环境,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发展林下种植小杂粮、林下家禽养殖、林果采摘、旅游休闲观光等,将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体验宁静、清新的山村风光,感受采摘、“农家乐”的好去处;燕山山地、西部太行山山区重点发展森林食品、中药材、野生菌类等产品的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林区经济;坝上高原重点在张家口市、承德市等山地区域,依托山场资源优势和退耕还林工程区域优势、畜牧业产业基础和前景都较好的产业特点,着重发展林下特种养殖、林禽等产业模式,延长畜牧业产业链,打造西北畜牧业产业增长极;城郊地带区林下经济依托距离城市近、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体验园区、旅游休闲观光园,发展壮大生态林业和旅游业,直接为城市居民消费服务。

总之,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4 河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河北省林下经济的发展,因发展时间短,林下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4.1 科学技术支撑不够 林下经济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其发展方式需要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间的联合和渗透,对技术依赖性高。目前科技支撑能力弱,缺乏成熟技术,专项研究较少,专业技术指导较少,模式研究多,效益研究少,生态研究少,科技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2 发展规模小,分布不均衡,缺少典型示范 林下种植、养殖多是个体家庭经营,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缺乏成规模、起示范作用的企业或合作组织,林下资源利用少,尚未形成大气候,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缺乏产业龙头,无法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急需树立能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

4.3 资金制约、基础条件差,发展缺乏后劲

大多数农民和农业企业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即使是转型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在首次投资完成的情况下,也存在后续资金困难问题,同时也存在路、电、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致使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无法推广,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经营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徘徊不前,致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4.4 经营管理水平低,不同模式经济效益差别巨大

在种养过程中特别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认识、掌握不到位,种植、饲养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差别巨大。

4.5 管理政出多门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林业、农业、畜牧、金融等相关部门参加,多个有关部门所颁布的“政令”有时候不统一、造成多头管理,缺乏合力,就会造成企业或个人无所适从。

5 河北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林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科技为先导,整合林业资源,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按照区域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多目标立体化开发模式,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11-22]。

5.1 科学规划、规模发展

按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林地自然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千万亩经济林基地建设相结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结合当地实际,做好规划设计,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多角度、深层次地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主要是一家一户探讨式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协会应做好组织引导,培育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形成“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达到规模发展。

5.2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发展林下经济,农民最缺乏的是技术,产研结合,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首先,狠抓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间种养新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成熟技术,二是要推进技术协作,加强协调和组织,为企业及农民与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机制。

5.3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成立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市场竞争力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注重国营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使农民和利益相关方自愿把取得经营权的林地和拥有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按照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组织起来,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主要分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两大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林改后促进林下经济规模经营、加快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5.4 强化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发展林下经济,一要搞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引进推广林下经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主动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进行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的质量认证。经常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深入现场指导,传授技术,推广普及林下种植、养殖技术知识,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二要搞好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促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5.5 注重市场流通体系研究

充分借助市场需求的力量,加快实现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品牌型的转变,培育发展名特优新品种;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产品深加工,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要根据自然条件和形成优势产业带的需要,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要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共同搭建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平台,引导地方形成区域性规模生产,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引导科研和生产加工的有效联合,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生产与市场不对称的问题。

推进林下产品资源深度加工转化。通过深加工,延伸林下产业链,提高林下产品附加值。由简单地包装产品,转向拥有生产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市场认知度更高的产品。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具体形式上,可通过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以推动产业的双向延伸。比较有效的形式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形成“企业+物流运送+市场”的相对固定的产销网络,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5.6 逐步实现林下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产品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生产低碳化,实施特色林下产品的“走出去”战略。林下产品要走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场,必须创造条件,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林下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这就需要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进行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林下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绿色龙头企业,形成包括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绿色产业链及产业群。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

参考文献

[1]

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3]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林业科学,2010,38(13):7041-7043.

[4] 廖灵芝,李显华.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云南省大关县的调查[J].中国林业经济,2012(1):10-12.

[5] 鲁泽广.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可持续性发展[J].河南农业,2007(11):46.

[6] 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组.林区可持续发展与多元生计途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8] 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汇编[G].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9] 刘彦民.国内关于林下經济研究的期刊论文外部特征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7):127-130,132.

[10]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11] 袁军,石斌,谭晓风.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J].经济林研究 ,2015,33(2):163-166,171.

[12] 胡佳.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13] 谢德斌,杨洋.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 ,2013,40(4):86-88.

[14] 王虎,夏自谦.基于区位商法的北京市林下经济产业布局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 ,2010(1):27-30.

[15] 李丹,曹玉昆.东北林区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 4) :1085 -1087.

[16] 杜德鱼.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28(5):264-268.

[17] 高桂琴.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瓶颈因素的分析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18] 黄晓燕.三明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优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4.

[19] 甘剑伟,潘永光.山旮旯的致富梦:马山县林下经济发展纪实[J].广西林业 ,2014(6):13-14.

[20] 肖永青,孟宪平,李娟,等.河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 2013(2): 81-88.

[21] 黄易.基于可拓学的桐梓县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2.

[22] 李秀珍.冀南地区林下种养生态模式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问题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而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先后确立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1 林业生态工程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1]。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围绕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总目标,相继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是对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建筑史上涉及范围最大、公众参与度最高性的生态建设工程,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首任。计划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2]。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的590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计划造林314亿亩,并对101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意义特殊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首都乃至全国都极具意义。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问题。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外交工程”。该工程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2]。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以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为目标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存在一些问题:(1)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2)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3]。(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1]。

结论: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的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王丽敏.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7(2).

[2] 周洁.我国六大生态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生态经济,2006(10):88.

[3]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绿色科技,2011,12:6-8.

[4] 郭永庭.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资源·生态·环境,2007(5).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林业生态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1 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

2005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一次考察中首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可见我们国家对森林资源的重视。从我国第一次提出森林资源管理这个概念以来, 各个环境保护部门也是积极响应, 从立法部门到实地监管部门都作出了许多的努力, 十几年以来, 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有关部门数据显示, 1990—2015年, 全球的森林资源在不断减少, 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却在不断地增加,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森林覆盖率虽一直呈现向上增长的趋势, 但我国还是面临着资源分布不均, 人均森林面积大幅度落后于其他国家的艰难处境。另外, 还有许多地区因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 以及当地居民文化素质不高, 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私自进入森林保护地带伐木, 导致大量的林木被砍伐, 其中还包括许多珍稀树种被砍伐。

2 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一个人人提倡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下, 保护森林资源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以上的这些情况, 各种弊端的出现说明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民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宣传教育

我国国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贫富差距大导致我国国民的文化程度差距也很大,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悬殊。21世纪, 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想方设法减少污染, 提倡绿色出行, 一方面他们自身的文化知识使其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是他们生活在城市深受雾霾天气的所带来的困扰, 让他们不得不保护生态环境[1]。可是, 据考查, 我国还有6亿多的农村居民, 他们只接受过普通的义务教育, 有一部分人的文化知识只能进行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交流, 甚至在偏远山区有些居民还没有摆脱“文盲”这个帽子。他们每天生活在乡村田野, 一睁眼就看到大量的绿色植被, 他们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也不知道什么是森林资源保护, 导致他们大量地砍伐树木。要保护好珍贵的森林资源, 仅靠有关部门的立法、监督是不够的, 要对国民进行宣传教育, 让每个人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2 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视角来对待森林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开始转型发展工业, 到现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都表明了我们国家这几十年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了发展工业, 不顾环境的破坏, 肆意开采, 森林资源就是众多被过度发掘资源中的一个。我国有很多森林资源, 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盈利的标签, 许多商家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 乱砍滥伐, 不注重森林资源保护, 导致大量的森林植被被破坏。

2.3 管理技术不高,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无论是一本名牌院校还是专业学院, 森林资源管理类专业都不是一个新兴类专业。它在很早以前就在各大高校设立了, 根据数据显示, 报考了此类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并不多, 并且各大高校在此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方面也是着重培养关于植物的培育、药理等高科技的研发型人才, 而没有去注重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向[2]。因此, 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 缺乏专业型的人才, 管理技术不高, 不能形成专门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3 生态林业发展

3.1 生态林业发展的相关概念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 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 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

森林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它为人类创造的财富, 不仅仅是林木, 还无形中保护着我们, 保护着我们的家园。发展生态林业, 就是指在利用森林资源创造财富时, 同时去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通过高科技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开发, 寻找一个开发和保护的最优状态, 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2 可持续林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是相对于目前大量砍伐林木提出的一个加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措施,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在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就出现了, 这个词语的诞生迅速并运用到各个行业, 尤其是与自然、生态相关的行业中。今天把它运用到森林资源管理中, 是针对我国目前在森林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弊端。都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对于森林资源的开采, 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假设花十年的时间去培育一棵树木, 十年后立马把它砍掉, 卖掉树材时确实获得了资金, 这样利用森林资源做法是最传统、最违反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盈利方式。近年来, 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过程中, 各部门提出了许多有利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 林业与旅游业结合

传统的利用森林资源只是简单得砍伐树木, 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而且是一次投资一次利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种植具有观赏性的林木资源,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给观赏性林木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 在以前花十年时间种植以前树林, 十年后一次砍伐之后, 十年的投资没有了, 如果现在开始种植观赏性林木, 招徕旅游者、摄影爱好者、户外运动者到此旅游、观赏、消费, 这样不仅不需要砍伐树木, 达到了一次投资、多次利用的目的, 并且保护了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系统有继续保护着地球, 达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

3.2.2 多样化和多元化造林

原始的造林方法是在规定的土地范围内, 计算出合理的植被密度, 然后统一种上植被。多样化和多元化造林, 是指植被种类的多元化, 和种植时间的多元化, 根据计算, 得出不同植被需要的密度, 然后在一定的之间间隔内种上不同种类的植被, 这样一来, 即使有一种植被被砍伐, 这块森林生态系统也不会遭到破坏。

4 结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快节奏生活, 急功近利是当今社会人的诟病, 人类在像大自然索取财富时, 往往会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地区的“肺”, 实现可持续生态林业发展,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本文主要是对当今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一点浅显的意见。

摘要: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森林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森林资源为人类创造的第一笔财富;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是森林资源对人类的保护, 它像一把保护伞在保护人类和地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开始大量的开发森林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在19世纪末到现在的20多年里, 森林资源一直在减少。基于此, 分析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实行可持续的生态林业发展的概念。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敏, 黄春艳, 李芳莉.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林业的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4) :45.

上一篇:基层林业技术论文下一篇:挂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