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27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武陵山地区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具有深刻的区域民俗文化烙印,是区域民族大众重要的传统闲暇娱乐方式与内容,现代全民健身标准对其不具备适宜性;生产生活变迁中社会生活观念等变化仍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发生现代位移的重要诱因;市场价值、休闲健身价值、文化保护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强化和融合构成了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关键词: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63SS0808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129),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10GXQ5B308)

作者简介:白晋湘(1962 ̄),男,山西人,博士,吉首大学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是在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通过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民族文化共同性的一种确认。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文化体系自身的有序性被打乱,也使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发生危机。

武陵山地区聚集了苗族、土家族、侗族等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保存了多样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该区域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与价值取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实现现代性转变具有现实意义。课题组曾经在2005年对湘西的传统体育文化需求及其变迁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将范围扩大到武陵山地区。课题组对区域内各市(县)基层进行了走访并制定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等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1090份,回收95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935份,有效率为85.8%。经检验,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都符合要求。

一、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

(一)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规模与范围逐步萎缩

通过调研表明(表1和续表1),该区域开展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开展较为普遍的项目包括舞龙舞狮、鼓舞、武术气功、摆手舞、毛古斯等,其他的秋千、毽球等具有局部的普遍性。但与2005年湘西的调查结果相比具有明显的萎缩趋势特征(当年舞龙舞狮样本频数为95.3%,武术气功为91.9%,鼓舞为88.4%[1])。这一现象表明尽管舞龙舞狮、武术与气功、苗鼓仍是该区域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但其规模与影响范围大大缩小了。考察中同时发现,之前在民族大众中也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活动,如举石锁、拔河、打弹弓、飞镖等,已经难以在群众中产生影响力,只是偶见于区域民族民间节俗中。

从区域内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次数看(表2),也呈现出递减趋势。偶尔参加和从来没有参加过的人群占到64.4%,说明多数大众没有持续性和系统性参与,因而也谈不上体质健康意义。每月参与1~3次的只占8.1%,而每月参加4次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有2.8%(调查表明,该部分人群多为村寨文艺爱好者或旅游公司演艺人员)。这些数据与调研访谈中得到的信息是基本一致的,并且与2005年对比具有明显下滑趋势。近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娱乐手段的多样化,民族民间体育等民族文化在现代经济和科技信息化大潮中愈发力不从心。

(二)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

文化功能认知的调查能一定程度反映民族群众对其价值认同状况。下面从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调查进行分析。

首先是群众对其个体功能的认知。根据表3的统计,武陵山地区民族群众对区域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个体功能认知中,休闲娱乐、民族习惯分别排在了前2位,其样本频数比分别为86.7%和82.6%。强身健体功能排在第三位,但其样本频数比迅速降低为31.9%。这一调查说明了该区域当前开展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生活娱乐形式和手段,并具有浓郁的民族传承与习惯特征。在调研中同样得知,该区域内各种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大多集中于春节、三月三、端午等传统节日,成为当地群众大型节日聚会的重要时机。如湘西矮寨镇春节期间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百狮会”,近百个乡镇的龙狮队、武术队、苗鼓、民族民间风情艺术表演队、篮球队、拔河队、唢呐队等都会登台表演,成为当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盛会。“百狮会”是湘西苗族地区民间最隆重的传统庆祝活动。2011年的活动中,从正月初四到正月初七的4天时间里,有吉首周边各县市村寨的百余只狮子同场竞技,共庆兔年新春,活动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访谈中得知,各村寨民族群众参与民族民间体育等文体娱乐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每逢节俗活动都自发动员村寨成员参加。

另外增加收入和人际交往功能也不可忽视(样本频数比分别为27.2%和26.3%)。武陵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其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作为民俗文化旅游重要内容的民族民间体育自然担当了一定角色,也为民族群众从事民族体育表演等职业提供了机会。近年来在武陵山地区部分村寨,成立了各种舞龙舞狮、苗鼓等表演队,在农闲时节也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另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促进了村寨人际交往和凝聚力。

其次是对其社会价值的调查。如表4,在群众的体会和认知中,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交流和交往的选择比例最高,分别为93.5%和91.2%。显然民族文化传统与传承的情结仍然是民族群众对民族民间体育割舍不了的重要情怀。即使在现代商品经济和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仍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根本动力。结合表3的数据,促进民族大众交流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吉首市矮寨镇排兄村每年度的三八妇女节活动中,都是通过开展舞狮、苗鼓、拔河等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促进村民和谐互动,增加群众凝聚力。随着近年武陵山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同样成为区域旅游商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成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其次是教育价值。调研中得知,诸如苗鼓、舞狮、武术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常被群众作为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让其在参与中接受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通过上面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健身价值较为有限,这也与多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现状类似,这显然与其文化形态和体育萌芽性质具有密切关系。即其本身更多地属于民俗游戏与竞赛,更多地凸显娱乐节庆性而非体育本质的健康与训练特质,这与胡小明等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2]。总体上,民族传统、休闲娱乐、促进交流、强身健体、民族教育依次构成了民族民间体育价值认同序列。这也体现了其文化活动的多元文化特征,它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一种身体练习行为,而是一种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其民族文化的展现,包含了其民族文化中的信仰、习俗、渊源、情感等多重意义[3]。至于一些最为现代的观念致使的认同有所差异,主要是民族地区人文环境所折射出来民族传统文化中健身娱乐的下意识思想与其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的有意识行为形成的差异[1],这也是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现代发展中游离出来的现代文化认同特性。

三、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价值现代取向

(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现代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与变迁过程,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相适应的产物。从发展趋向看,其价值取向也必然体现出一种继承、创新与发展变迁的结合。本课题从存在问题和价值需求取向角度进行分析,其中问题从自身和社会环境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调研。

首先是民族民间体育自身的影响因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武陵山地区民族大众重要休闲娱乐手段与民族文化载体,其开展的手段、内容及其开展形式等都直接决定了其在相应时代背景下被认同与接纳的深入性、广泛性,也决定了大众对其价值取向的时代基础。表5的调查表明,方式与手段落后,不符合现代价值观与审美观是影响其现代发展的首要因素。这说明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娱乐观、审美观、价值观等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中,部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项目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其次是技术与规则松散与不规范排第二位。当前诸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自发性、随意性,因此在表演尤其是竞技中,难以用今天人们崇尚的量化标准加以衡量,从而也造成部分项目的普及推广的难以操作性。第三个影响因素是部分内容中包含了迷信、野蛮等不符合现代文明与科学的因素,不管是民族大众的心理还是外来游客的审美都难以接受,如苗族椎牛中对耕牛的刺杀与血腥场面让人难以接受。总体上,这些因素中大多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合理调整和规范整理予以解决。

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表6表明,现代生活观念的变化排在首位。考察表明,随着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区域基础设施的跟进,长期闭塞的武陵山寨文明与观念也在信息化大潮下受到了明显波及。2005年考察显示当时这种影响还相对有限,但随着日新月异的现代发展,民族群众的生活视角、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次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生活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村寨群众与外界有了诸多交流和沟通,从而有了更多的娱乐与健身选择,也造成了对民族民间体育的强烈冲击。调研中发现,尽管部分村寨仍然封闭落后,但麻将、扑克等娱乐手段盛行。因此在麻将、电视、手机乃至电脑等娱乐手段的冲击下,民族群众已经不再是农闲之余难以打发时光了。这既是时代的可喜进步,也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提出了挑战。第三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民族群众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勤劳致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如大批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都对传统文化生活造成了重大冲击。在现存的诸多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已经难以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不得不让人担心其现代传承的可持续性。第四是生产与劳动方式的转变的影响,这与生活观念的转变具有明显相关性。相当部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依托乃至起源于特定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劳动方式,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劳作方式变迁的冲击。稍感意外的是,现代体育项目的影响排在最后,说明现代体育的传播对于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影响还较为有限。(二)民族群众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价值取向

表7表明,民族群众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现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加大政府投入与扶持力度、促进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发、加强项目的整理规范和推广排在前三位。调研中也发现,当前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急需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费的投入。当前的诸多文体活动大多是村寨群众自筹经费开展,规模影响稍大些的活动则除了自筹外,主要依靠私人或企业赞助维持。其次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当前文化、体育等有关部门为了治安等因素,对具备规模性的民族民间群体活动存在诸多安全责任等顾虑,最后为了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就是不鼓励甚至禁止开展。随着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特色与潜力日益得到挖掘,因此如何将其与现代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具有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赢特征。当然在这种现代发展中,部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剔除糟粕而取其精华显得特别重要。另外还包括制定保障性政策法规、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对外宣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从而切实强化其增收、文化保护、大众娱乐健身、教育等功能,进而形成市场、休闲、文化保护和教育价值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认同具有逐步递减的倾向,且认同特征中具有强烈的休闲娱乐和民族文化习俗特征,其强身健体功能较为有限。自身的规则体系松散、内容的良莠不齐和开展手段方式的落后制约了其现代发展,同时现代娱乐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提出了挑战。在其现代需求价值取向中,急需在政府扶持、商业开发、项目规范整理、政策保障、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齐抓共管,并通过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大众的响应形成合力,最终形成符合现代娱乐消费心理和时代科技进步的价值基础与取向,从而真正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区域和谐发展。整体上,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加快了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给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4]。市场价值、休闲健身价值、文化保护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强化和融合构成了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张小林.湘西地区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现状与需求趋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2]胡小明,杨世如.独木龙舟的文化解析[J].体育学刊,2010(1).

[3]张小林,周道平,龙佩林.我国西部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4]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责任编辑:粟世来)

ResearchonCulturalIdentityandValueOrientationofFolk

SportsinWulingMountainAreas

BAIJin ̄xiang,TIANZu ̄guo,SONGCai ̄zhen,ZHANGXiao ̄lin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China)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大繁荣意义重大。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时候存在严重的危机,甚至可能会断层,为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必须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采取措施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策略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不同其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民族传统文化指的是不同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凝练和积累的优秀文化,能够将民族精神很好的体现出来。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人都喜欢西方体育思想的竞技性,认为竞技性非常精彩。当前,我国很多民族体育文化已经面临失传。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措施来保护传统体育文化。

一、统筹资源,建立保护区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民族聚居的区域也各不相同,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我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资源统筹的重要性,统筹各个民族的资源[1]。首先,应该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其次则应该合理的利用大自然环境,建立民族体育文化保护区,给民族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奠定基础。最后,还应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明显的村落或者聚居地的建设,进行良好文化氛围营造。2014年我国国务院进行了体育46号文件的颁布,给我国体育产业更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合理通过国家政策,主动的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我们不但需要重视开发,在开发的时候还必须保护,从而给其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体育文化传承人登记制度,通过各种手段来记录,并给其政策方面的帮助,这样传承者能够感受到国家的重视,积极性也会提高。最后,我国应该利用财力、物力及人力资源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调查统计,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进去,进行体育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在保护好文化同时,更好的传播文化。

二、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举办

人们比较喜欢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在保护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时候,还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并推广和宣传赛事,帮助国人更好的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这样能够从认知出发来保护相关的体育文化。并且,文化部门还应该深入挖掘,举办和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节日,把政府和民间资本力量发挥出来,开展商业化运作,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重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国竞技体育文化不断的输入到我国,这也冲击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在很少人会进行舞龙表演,练习太极拳,即便是练习和表演,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2]。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精神方面出发来认可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创新和发展,适当的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实际需要。此外,为了民族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我們还必须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裁判法以及比赛规则进行研究。

四、在学校中推广和宣传民族体育文化

学校教学对于体育活动的推广非常重要,学校能够给民族体育运动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学校来推广宣传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学生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很好的激发出来,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及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意识[3]。为了做到这点,学校可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体育运动。民族不同,那么设置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标准的设定,真正的做到求同存异,开发教材,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形成整套教材和体系,帮助学生心理上认同传统体育文化,并且还必须保证教材本身的时代性、民族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体现出来,学校应该在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校本资源教材的开发,宣传当地体育文化。

五、结语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而言,体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传统文化,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挖掘民族体育项目,满足人们的需要,进行宣传途径创新,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只有这样其才能够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顾晓艳,纳光舜.文化生态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 (06):70-73.

[2]王松,张凤彪,毛瑞秋,崔佳琦.体育特色小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 (06):130-138.

[3]康彪,刘金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10):67+61.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为视角,分析中华民族文化在当今所面临的困境和安全威胁,同时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安全发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促进 民族文化安全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发生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脾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信息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在这一背景下,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与国的竞争将演变为“文化力的竞争”[1]。同时,在《国家安全法》中也提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因此,加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并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意义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对其的生存与发展是无可替代的。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形成一股强势的霸权文化席卷全球,导致全球文化正在趋同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体育,作为全世界文化无障碍交流的工具,我们可以借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突破口,向世界宣传、普及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博弈中,在保持自身的生存性、民族性、特殊性、自主性等方面具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空间性和话语权[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不同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通过体育形式共同存在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象征着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和谐稳定的生活在一起。如果有一天这些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消失或被其它文化所取代时,一方面将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消失,另一方面将导致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弱化。所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建设和发展对于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要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建立民族文化防御阵地,以此抵抗强大的外来干扰。

二、现代体育高速发展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安全威胁

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应该是最为人熟知喜爱并接受和传播面最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例如:赛龙舟、放风筝、举重、舞龙舞狮、赛马、武术等。但是,在现代体育的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为其生存环境不断地变化或恶化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动摇了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它以独特魅力不可抵挡的走入了中华民族的心灵。我们在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还效仿奥林匹克运动改变着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近年来,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的冲击和蚕食已经显而易见,以各球类、田径运动为内容的运动会基本占据了我们体育事业的主战场。由于我们的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撞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劣根性,新的教育形式下(废科举、兴学校)的学校教育,较快地接受教育、包括西方体育的内容;体育竞赛的项目选择和组织形式开始完全追求西方体育化。就连魂系民族命运的“国术”也采用了西方体育的竞赛模式。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的发展战略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传统文化形态利用及发展的一种较可行的途径。在全国经济转型期,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和市场的培育,加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形成规范、优良的民族体育市场运作环境。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化涉及了例如政治、文化、地域等一系列因素。所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是一项民族发展的事业。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紧靠“一带一路”发展,立足根本,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化效应是民族传统体育确保民族文化安全的基本出路。

(二)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极强的健身性、群众性、娱乐性,讲求动静结合,身心合一,修养身心。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竞争,讲究个性,认为人可以通过无休止的锻炼能突破身体极限,但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

现代体育着重于“标”,而传统体育则是“本”。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必将是和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相结合,但在相互融合过程中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传统性、民俗性、地域性。

四、结语

文化全球化其实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共享和融合的冲突的过程,这也就导致强势文化吞噬弱小文化的现象产生。出于弱势文化必将被强势文化说通化泯灭。所以我们应该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突破口,发掘和保护并宣传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文化安全的壁垒,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保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 郭玲玲.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已经在优化升级,并进入“新常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其生产生活而发展得来的,并形成了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虽然是刚崛起的新经济形态,但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在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只有实现其产业化的转型升级,才能够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关键词:新常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措施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出来的,它强调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处在发展战略机遇的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发展重要的,它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振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一、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在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之一,并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法律的支持和技术的改善,这对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但可以拓宽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还可以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架构,从而提升少数民族体育的竞争力[1]。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舞台和空间,新常态下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才能增强其发展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困难

(一)消费理念有待改变

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者对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时,关注最多的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性。在加上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注重文化内涵,在消费者看來是不值得的,没有必要去消费,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消费理念,从而导致了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因此,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需要改变,才有利于体育文化产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体育文化产品价格波动大

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从消费和需求的关系来看还处于初期阶段,消费价格也比较高,比如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骑马,这只有收入较高的人群才消费的起,普通百姓是很少在体育文化这方面进行消费的,特别是体育文化产品在价格上的波动很大,没有保持稳定的销售额,这让消费者对体育文化产业消费的积极性下降。这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新常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任何一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想要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想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由于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等比较落后,从而导致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尤其是经济收入的来源,因此,这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好。不够,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让政府的资金真正的用到实处,并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2]。其次,建立完善的体制。由于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想要从根本促使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就要先改变当地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

(二)开展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工作

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技术对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工作,要保持其体育文化的原生态,尤其是具有民族色彩非常浓重的,以及得到群众青睐的体育文化产业,如鄂伦春族的“夏巴(射箭)”等。因此,为了将这些具有非常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的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记录,并保证能够流传下来,然后再寻找新的途径。

(三)提高消费者的欲望,平衡各方的需求

提高消费者的欲望是为了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但要提高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并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不过,宣传方法需要区分出来,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消费者来说,由于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来自于体育彩票等,可以和当地的电视台等进行合作,让消费者形成对体育文化的消费意识,并养成练好的消费习惯;对外来消费者来说,可以将当地的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作为旅游景点,如内蒙古定期举办的“那达慕大会”等,然后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来进行宣传,从而吸引了很多的外来游客,并提高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当地的体育文化产业认可,从而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平衡各方的需求是为了让所有的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那是因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当地政府的投资,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3]。只有保证他们的利益不受损,才能够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目前,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等,因此,要想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政策,为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发挥产业化链接

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投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即不仅需要政府的财政拨款,也需要民间资本的投资。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仅仅是政府能够受益,个人也会从中受益,因此,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需要扩大融资的主体;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进行融资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体育俱乐部的销售与收入等全部纳入到融资的渠道中,此外,还可以发行体育彩票等方式,发展第三产业,以此来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体育文化属于体育产业链的一部分,因此,要想发挥体育产业链的效能,就必须和其他的商业形态相结合。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文化,需要以经济领域为依托的自我表现,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在这样的一个产业群众,不仅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不过,无论什么变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活动中都是围绕着“文化”的核心来进行生产等,这就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链接。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业链是多级链接的,会关系到各种行业和各部门的利益,因此,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所有相关产业链的利益。

四、总结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还处在战略发展阶段,不过,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对实现社会经济的提升是有利的,因此,在新形态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将会给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寻求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并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龙,李扬.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4):200-203.

[2]秦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89-90.

[3]赵子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1-10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体育运动会是人类体育事业、体育活动和体育成就最高形式的集中展现,如奥运会、亚运会、全国体育运动会(全运会),就分别代表了全球、全亚洲、全中国体育运动最高水平的全面汇聚。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传统体育必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系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自然也就成了我国全国性的体育运动会当中最为重要的运动会之一;这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大体育赛事之一,不仅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最高水准的集中展现,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正是由于体育运动会所具的这种特性,它们长期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体育研究中也往往成为最受重视的研究主题之一。譬如,关于奥运会的国内外研究论著早已汗牛充栋,亚运会和全运会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也非常之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还相对有限,目前连一部学术专著都还没有。对于该运动会中的核心内容——历届参赛项目,也尚未有人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尽管已有少量的学者对历届参赛项目的历时变化及其成因进行过初步的探讨,但至今还没有任何学者关注到这些参赛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规律,更罔论将时间和空间的要素结合起来揭示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其规律了。目前的这种研究状况,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所具的重要地位和所承载的特殊政治意义是极不相称的;必须尽快加强研究,弥补不足,使研究走向纵深发展。否则,将极不利于国内外社会各界全面了解这个运动会的成就,也不利于该运动会的各方主体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更快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本课题拟运用体育地理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对第1至10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参赛项目这一核心内容,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这些参赛项目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以期深化我们对于该运动会主要成就、重要影响、基本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为该运动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1)体育运动会是国内外学术界最受欢迎的焦点领域,但是,作为我国重大体育赛事之一的民族运动会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在学术界,体育赛事倍受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关注,产生了数量极为可观且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其中,西方学者Jules Boykoff编写的《权利游戏:奥运会政治历史》、David Goldblatt编写的《奥运会:奥运会的全球历史》以及国内学者孙璐撰写的博士论文《民国全运会研究》等成果就是典型代表。但是,现有的这些学术成果多数集中在奥运会、全运会亚运会等赛事上,而被列为我国五大重要赛事之一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则缺少应有的关注。

(2)当前学术界已有研究者涉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这一核心内容,但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参赛项目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核心内容,承载着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可是,它们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基础仍相当薄弱,至今仅出现为数不多的几篇期刊论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冯胜刚的《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冯宏鹏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杨世如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设置与发展论》以及高留红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室内技巧类表演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等论文,这些研究从编排、设置机制、发展以及评价等方面对参赛项目进行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本课题开展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在这些学术论文中,多数处于探索性起步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这样的研究状况将制约人们对这些参赛项目内涵及价值的深刻认识。

(3)体育地理学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是,历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参赛项目还没有涉及。

体育地理学是从体育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交叉形成的综合型新兴学科。运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探析体育学中的相关问题成为学界近年来的学术新动向。在这方面,美国学者John Bale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编写了两部堪称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分别为《体育与地点》和《体育地理学》,其奠定了国外体育地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国内,田至美、史兵等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体育学者。此后,随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地理学学科中的空间边际收益理论、中心地理论、距离衰减规律等理论在体育实践及其学术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相关学术成果也逐年增多,这使我国体育地理学近年来获得了较大程度发展。

2.學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 学术价值

第一、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与地理学密切,但该研究领域当前运用地理学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其展开地定量定性综合分析的研究基础仍然极为薄弱。本课题的开展将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的其它方面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和借鉴,进而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丰富民族运动会研究结构内涵。

本课题是国内首个针对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开展体育地理学研究的项目,该课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民族运动会学术领域在这方面研究的缺失,进一步丰富这一赛事研究结构体系。

(2)应用价值

第一、直观呈现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赛项目的空间格局及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空间效应,彰显该赛事历史成就。

第二、从体育地理学视角探析和总结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项目设置合理性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体育运动会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其中研究基础最为薄弱的方面。作为该运动会核心内容的参赛项目,当前已被少量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然而,至今没有人从体育地理学视角对其展开过分析,这样的研究状况既不利于人们对该运动会的历史成就的了解,也不利于有关该运动会的经验教训总结。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提出了《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项目的体育地理学研究》这一命题,相信本课题的开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胜刚:《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2]冯宏鹏:《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3]杨世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事项目设置与发展论》,《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4] 高留红:《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室内技巧类表演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5]田至美:《体育文化的地理学解析》,《人文地理》2002年第10期。

第一作者信息:郑印渝,男,贵州贵阳人,本科,副教授,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第二作者信息:肖庆群,男,湖南娄底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献计量学。

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文化在民间以朴素的形式一代代地传承和延续。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的很多重要载体正濒临失传。如何培养既能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又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贵州省自2002年以来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让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民族民间文化人才,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促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希望通过介绍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践历程,为广大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贵州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等17个少数民族是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优美的音乐舞蹈、巧夺天工的民族手工艺、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是贵州省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蜡染、刺绣、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体育、民族医药在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2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积极参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应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活动中。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门人才。由此,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在贵州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民族民间文化之花在校园盛开

几年来,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自2002年以来,贵州省已有431所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近70万名学生接受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黎平县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不断探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县教育局和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民族文化课程实施列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及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评比的重要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民族文化进入课堂。黎平县岩洞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所在的岩洞镇1.5万人口全部是侗族。该校学生自幼受到民族文化熏陶,爱唱侗歌,会跳侗舞,能演侗戏。2000年,岩洞中学组织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成立了“金蝉侗歌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2002年,岩洞镇政府在该校挂牌成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自此,学校正式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的侗族艺术课,内容涉及侗族经典的歌舞、戏剧和手工制作等。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采取“分散授课、集中培训”的模式。“分散授课”即从初一到初三,各年级各班都开设侗族艺术课,除教授侗族大歌、拦路歌、敬酒歌以外,各年级还规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集中培训”是指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个人基础,在初一到初三年级中选拔60人组成侗族大歌班,利用每周一、三、五的课余时间,由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从江县小黄村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侗寨,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素有“侗歌之乡”的美称。以往,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经济落后,从江县小黄小学入学率比较低。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给该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将侗歌、侗戏、侗绣等民族民间艺术引进校园,激发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地群众意识到送子女入学是件好事,积极主动地送子女入学,学校入学率由1988年的65%提高到现在的98%。从江县侗族大歌节举行的侗族大歌合唱表演中,小黄小学的学生是其中的主力军。2007年4月,从江县小黄小学9名学生随同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参加了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开幕式演出,得到温总理和外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榕江县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较为集中的学校进行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该县栽麻乡归柳小学自1992年起在女童班中将刺绣和民族歌舞引入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上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吸引了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为推进“两基”工作奠定了基础。车江乡中心小学将侗族大歌和侗族舞蹈引入课堂,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有的进入各级各类艺术院校,有的成为民间歌手,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车江乡车民小学自1985年成立“金蝉侗族少儿合唱队”以来,在国内外少儿民族音乐演唱会上多次获奖。

雷山县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从2003年春季开学起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歌舞、民族器乐等,开足并上好民族民间文化课,把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考核、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8月,雷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全县的中小学都把苗族民间音乐、绘画、体育、文学、传统工艺等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雷山县举办了全县中学美术教师泥哨工艺培训班,还在全县中学美术课中开设了泥哨工艺课,有些小学举办了少儿泥哨制作培训班。雷山县第二中学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在1到3个班级开展苗文教学,把开展苗文教学和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苗族历史文化、苗族歌舞等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学校每年都举办歌咏比赛和声乐、器乐、舞蹈比赛。

台江县74所村级小学开设了民族民间文化课程,根据民族文化及各学科的特点,将苗族文化引进音乐、体育、美术课堂。上音乐课,将课本上的音乐知识与苗族歌舞结合起来;上体育课,根据苗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编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体操;上美术课,将苗族的剪纸、刺绣工艺与课本上的绘画、剪纸工艺结合起来,使课上的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我们学而易懂、学而有趣、学而有用。”

此外,许多学校还在营造学校民族文化氛围、突出学校环境的民族文化特色方面下功夫。安顺市民族中学在教室、教学楼走廊张贴师生创作的有关少数民族人物的绘画、摄影作品,同时还将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服饰和建筑风格的宣传画悬挂在学生公寓走廊,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毕节地区民族中学从凸显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着手,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文化长廊、书画作品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修建了60米的民族文化长廊,以毕节地区7种主体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艺术、文字符号、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形象教材。

新一代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在成长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培养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人才。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首先需要大量合格的师资。在这方面,贵州省的民族高等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贵州民族学院培养的各类人才成为挖掘、整理、传承、研究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骨干力量。例如,该校音乐舞蹈学院培养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大多在贵州省各地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对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尤其是培养侗歌少数民族班的学生,对发展和繁荣侗族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贵州民族学院还利用人才、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培训,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门人才。例如,体育与健康学院受贵州省体育局委托,2002年举办了“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蹴球、押加、抢花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学习班”。

台江县史称“苗疆腹地”,人口14.7万,苗族人口比例高达97%。台江县民族职业中学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和展示民族民间文化。学校以学科教学、艺术团活动、校本课程、主题活动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感受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民族音乐舞蹈、民族导游、旅游综合服务专业,并组建了贵州省台江苗族风情艺术团,经常到各大中城市演出,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为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民族民间艺术人才。学生毕业后,有的被招入省、州的艺术团,有的考入艺术院校、旅游学校继续深造,有的成为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的导游、度假村的工作人员,为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丹寨县民族高级中学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课为切入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教育平台。学校组建了苗族芦笙学生歌舞队,由在这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和聘请的民间艺人担任指导教师,对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开办了蜡染工艺班,传承苗族古老的印染工艺;开设了“苗族历史”等民族文化知识选修课,编写以当地地理、历史、政治、經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乡土教材。2001年以来,学校共有百余名特长班学生考取了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院校;50多人被招录为丹寨县民族文工队队员,为丹寨县开发以苗族文化和苗族风土人情为特色的旅游市场输送了人才。进入社会就业的民族特长班毕业生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如蜡染工艺班毕业生韦金莲与民间艺人杨芳共同创立了扬武乡民族蜡染工艺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丹寨县民族高级中学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引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为学生自主发展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逐步改变了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状况。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在探索中前行

2007年11月,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在贵州省黎平县召开。会议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新的目标和任务,探寻新的工作方法。会议通过了《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对全省如何全面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初步达成了共识。

通过系统的回顾和总结,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不系统、不规范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学校缺乏足够的认识,推进工作的力度不大;有的学校活动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推进工作的效果不好;有的学校缺乏专门的教师、教材、教具及经费,推进工作的条件不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为了继续深入推进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2008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意见》针对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对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的强化措施。要求强化教学的规范,强化教材的编写,强化师资的建设,强化成果的展示,制订工作规划,建立协调机制,抓好典型引路,完善考核评估,加强领导,有效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贵州省将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民族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争取到2010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学校由目前的431所增加到1500所。随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的稳步推进,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成为既能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又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贵州省将逐步形成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

上一篇:体制改革思想政治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小微企业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