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

2024-01-27

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21世纪,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以品牌营造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努力打造整体形象鲜明、个性表现突出的品牌形象,对旅游产品甚至旅游行业进行整合营销,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战略之一。综观国内外旅游业营销方式发展的趋势,得益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区域旅游合作,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旅游整合营销

一、区域旅游整合营销的涵义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兹等人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被誉为“带领企业跨越21世纪的营销教战守策”。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的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整合营销要求各种营销要素的作用力统一方向,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

结合整合营销理念,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是在一定区域内旅游相关组织从消费需求出发,通过综合协调,发挥协同作用和互补作用,实现旅游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 基础设施共享,达到发挥整体效益的目的。

二、京津冀地区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地区对外交通发达,内部交通不畅

综合运输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及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陆)。京津冀地区一直是国家交通建设的重点地区,经过50年的大力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是我国陆路交通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城际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联系是综合交通体系的一部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许多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线路大都不能充分满足游客迅速、便利、安全、经济的要求。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单一,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客货运输缺乏选择与必要的竞争,这集中体现在北京同河北省城市间的交通及河北省内交通的问题。这是制约京津冀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因素。

2.区域内出现“双核多中心”结构,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旅游流的运动规律、旅游资源的组合效应、旅游地的通达性和旅游市场形象定位在空间上的差异,京津冀地区的旅游区域形成了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主体,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旅游地域系统,被称为“双核多中心多级网状拓扑结构”。与长三角地区的梯级网络结构不同,从空间上看,京津冀地区旅游中心总体上分为两大中心四大板块:即以京津两市为区域中心,以承德和秦皇岛为中心的板块,以石家庄、保定为中心的板块、以唐山为中心的板块、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板块。这种 “双核多中心结构”具有多种资源的综合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北京和天津这“两核”之间的竞争。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机场建设,存在重复开发和资源争夺问题。北京和天津同在一个旅游区域合作圈内,却各有自己的飞机场,这些资源重复开发导致了旅游圈内资源的竞争大于合作严重影响了旅游圈整体的发展。

3.从区域旅游合作认识基础看,互利互惠的“共赢”观念还没有形成

在区域合作中,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相比京津冀地区地方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在资源配置、项目选择、资源整合、产业链形成等方面,政府干预过多,没能充分发挥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市场”、“小政府”的目标,与这一地区现状相距较远。各地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最终可以形成“共赢”的局面。落后观念制约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

三、京津冀地区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对策

1.强化观念,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进行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就要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成本,也比较容易打响。通过对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析,本文认为,应该打出三地共有的牌子,即“历史”,尤其是古建筑。因为北京的皇家建筑颇多,四合院知名国内外;天津市的建筑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相对京津而言,河北省的特色建筑较少,但是,“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又有“千年历史看北京”,“近代中国看天津”的说法。鉴于此,三地要共同打出历史牌,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城市间、城市与县域之间的区域联动。

2.推进合作,解决行政分割

从三地旅游合作进程中我们发现,三地合作起步并不晚,但现在也没有进入实质性合作,依旧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廊坊的行政归属问题很可能成为北京市和河北省的合作障碍,然而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将直接冲击传统行政管理构架,市场统一必将带来跨地区规划管理事务的增加,将可能由此引发行政机构的调整或合并。

旅游业是政府主导产业,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分割。只有政府官员进行微观调整,出台统一规划,加强协调,才能突破行政区划的牢笼。

3.构建高速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

加强相邻区域间的协作,实现旅游客源和物资的流动,离不开交通。目前,京津冀地区拥有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交通枢纽和交织辐射整个区域的公路、铁路网。但是交通总体布局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铁路与公路网络都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特别是北京、天津、石家庄等交通枢纽城市有大量的过境运输,干扰核心城市交通;此外,虽然干道交通便利,但是许多地处偏僻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不理想,给游客和物资的便捷流通带来不便。京津冀三地应当把打通旅游交通要道作为实施合作的物质前提,在原有交通布局的基础上,由交通部门协同旅游管理部门进行交通规划。除整修优化原有的交通线路外,还应借助国家政府重视交通建设的契机,开辟新的旅游交通要道,逐步构筑联系各地的快速交通通道,如增建三地间的高速、修建更多的公路或在有条件的地区修建轻轨等等,形成现代化区域交通体系,编织各旅游点之间的交通网,保障三地的旅游客流和物资流通可以畅行无阻。

4.深挖区域特色,提升旅游资源吸引力

旅游资源吸引力是旅游地吸引游客的基本,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形成错位发展,挖掘特色旅游资源。

(1)着重培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北京——遵化——乐亭——天津线”目前已入选全国30条重点红色旅游线路。该旅游线路涉及天津的主要景点为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和盘山烈士陵园。三地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使津城红色旅游景点同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等众多景点组成“红色旅游链”,培育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京津冀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应着重整合,使红色旅游有一个长远而广阔的发展。

(2)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消费不仅是旅游产品,特色旅游商品更能吸引消费者。京津冀地区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众多,但开发广度、深度不够。京剧、天津快板、河北梆子为三地所特有。此外,北京话剧、吴桥杂技、唐山平剧也在国内甚至世界上久负盛名。这些艺术可以穿插联系起来,同台献艺不仅可以加深旅游产品的长度和深度,盈得丰厚利润,还可以振兴民族艺术,促进文化的交流、发展与繁荣。

发展旅游,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特色,而文化则决定了特色。文化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河北和天津都有大量的名人故居,北京更是古代皇城,留下了丰富的影视题材,而且现在关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作品受到人们欢迎,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包装,利用当今的名人,发挥古今双重名人效应,突出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在重大节庆日或特殊场合推出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品宽度。

四、结束语

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具备一定条件,而且也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小范围试点推进大区域合作。通过规划共谋、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市场互开、客源互送、环境共治,实现资源、规划、营销、产业、市场、交通、信息、结算一体化,推动区域合作,相信区域旅游整合营销不久将会实现。

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新时期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从“统筹领导、多方配合”、举办“教育节”和多方参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区资源的整合模式,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教育资源 整合 模式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对于促进社区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素质,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中国教育全面发展的内部需求,强调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欠缺,社区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瓶颈。社区教育要发展,一是要狠抓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与调整社区教育的内外环境;二是要做大做强社区教育,要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推动力,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最优化。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的推进与实现,建立在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之上,着力于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助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而言,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依循以下几种典型的整合模式,优化社区教育资源。

一、资源组织——“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模式

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薄弱,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成“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整合模式。“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模式,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运行与体制模式。因此,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组织,进而推进资源的整合,应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机构,如“社区教育委员会”,由该社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并以该区域的社区教育部门为牵头单位,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在组织协调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即以社区教育部门牵头,对宣传办、文明办、公安、环保、学校,以及群团组织等部门进行协调,全面部署、监督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狠抓落实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具体而言,“统筹领导、多方配合”的资源整合模式,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但明确各部门职责,是确保整合运行模式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各参与部门的职责为:(1)政府、社区教育部门:多方配合的工作形态,强调组织、牵头工作的有效落实。政府作为组织者,社区教育部门作为牵头者,要充分发挥组织牵头作用,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社区教育部门要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基础资源的配置,如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满足社区中心学校的教育需求;(2)宣传办、文明办等部门:负责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各部门的科技、文化及教育等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3)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教育部门应强化对所辖社区中心学校的建设,实现对社区内各单位资源的整合。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统筹领导、多方配合”的资源整合模式,不仅强化了社区教育整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在资源良性流动的基础之上,依托各方资源的整合,让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助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举办“教育节”——智力资源整合模式

当前,社区教育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可依托“教育节”的模式实现,突出教育资源的优化。所谓的“教育节”,就是充分依托地方教育优势,以“教育节”的活动模式,让教育资源汇聚,进而在良性的资源整合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教育节”的模式之中,其主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辖区内外的教育结构(例如学校)、教育基地(例如德育基地)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教育节”的整合模式,充分以“教育节”为契机,在教育主题的开展中,辖区内外的教育专家、学校、科研院所,通过座谈等方式,强化教育的沟通与交谈,在拉拢各方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确保优质资源的整合,起到资源优化作用。

从实际来看,江西南昌的西湖区,就依托“教育节”模式,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举办“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如,名师大讲堂、教育进社区等),让教育节成为推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因此,以“教育节”为载体的整合模式,充分体现了智力资源在社区教育资源中的融入。对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以“教育节”为整合模式,整合范围有效,且整合效果的体现时间长,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仍需要抓住各智力资源,并让资源落到实处。

三、多方参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社区教育资源应在“多方参与”的形态下推进,即依托市场化的运行方式,盘活社区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整合更加灵活,更具有活力和推动力。首先,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民办教育产业参与其中,在融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深化社区教育的改革;其次,政府的政策导向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民办教育产业的融入,并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良好的平台;再次,“多方参与”的主体与“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模式的主体不同,强调政府参与之下,民办教育产业的融入,不仅确保了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区教育的新发展。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社区教育的作用也逐步发生变化,无论是成人教育的日益普遍,还是社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都强调社区教育的新发展,以更好的契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多方参与的整合模式,突出了资源的多样化,在优质资源的整合之下,更有助于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特别是教育资源的薄弱,强调深化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充分依托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举办教育活动,以及引进民办教育产业,形成多方参与的整合机制,从而本质上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炳坤.中心城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兼论广州市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2]曹玉兰.关于家、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应用这一教学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以我国高中的美术学科为例,来讲解如何在高中的美术学科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应用,以及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现存的一些教育问题。旨在促进我国的美术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应用

一、我国当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

(一)受教学观念影响,美术教学任务难以有效实施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地区的高中美术教学课程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而偏远地区的高中的美术课程得不到保障。一是城镇地区作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而偏远地区的高中因为经济较为落后,交通不便,就使得新的教育理念难以快速的传达;二是城镇地区的高中因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能够聘请到专业的美术教师,这就使得美术课程的开展有了人员保证。而偏远地区的高中因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学校难以招到专业的美术教师,从而无法保证美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以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高中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专业文化课程为主。所以,在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上都显得极为不合理,大部分高中的美术课程都是一周一节,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的美术课堂中,美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通过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一个快速、粗略的解读。这样就无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画作所包含的深层次思想,从而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得到一个有效的提高。

(三)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较为模糊

高中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一个基本的认识,他们认为美术学科应该是艺考生的学习科目,而非自己的学习科目。所以,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就导致了一个班级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在美术的课堂中进行别的科目知识的学习。为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术教师教学计划的有效开展。

二、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应用

(一)美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备课提供很多方便,最简单的就是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甚者是教学视频,我们的老师只要稍加改造即可使用。在教师的自主备课中,互联网上素材也是取之不竭的,尽可满足老师丰富自己的备课需求。 其二,美术课堂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名家的作品,再加上适当的配乐以及娓娓道来的讲解,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冲击与享受,这种感受比单凭老师的说教的效果要好很多。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或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成果取得的愉悦。其三,不管是老师的教学资源或精心打造的作品,还是学生初期不成熟的作品,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云空间无限量地保存下来。更有意义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这些保留下来的海量资料将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老师可以查漏补缺,丰富教学经验,学生可以前后对比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其四,网络课程、微型课程教学也是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中应用的形式之一,它同样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尤其是疫情时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度成为我们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为我们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美术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整合

艺术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提升美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普通中学很多时候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是空白的,或者是非常低效的。究其原因是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生态中应试教育的理念过重,美术学科得不到重视。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实地写生、书画比赛、才艺展示、书画表演等。通过实地写生可以让学生直接抒发情感,缓解压力;书画比赛可以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激发兴趣;书画表演、才艺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被人认可的愉悦,升华美术情感。艺术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又促进同学的交流沟通,拓宽人际关系。

(三)美术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相结合

美术课一项重要的育人功能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美术课通常具有形象的可视性、动作的可操作性,以及非语言文字的造型性等属性。学生在创作作品时首先需要调动他的思维逻辑,对内容以及整体的布局进行预设,预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右脑智力开发的过程;美术作品的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之间也可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和完善作品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扩展。每个学生在成长、发展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认同上也不尽相同,因此,美术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相结合是完成美术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四)美术教学与高等学府的美术专业相结合

高中美术课程还有一重大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做准备。与高校的美术专业结合就是给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提供成长平台,为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寻找职业发展的机会。现在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递增,高校的美术专业也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专业。高中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未来发展的目光,在教学中结合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发展的信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路径。

结语

虽然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高中学校的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美术学科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促进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智琪.践行“读、思、达”教学法打造高效高中美术素养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28-129.

[2]杜军苹,田文海.智慧校园背景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单元教学课堂模式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0(15):96-97.

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学教学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本文就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给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数学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handan County Chenh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China)ZHOU Delan

一、小學数学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作用

(一)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开辟了路径。尤其是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生动的视频画面,将知识多元化、立体化。通过遵循学生素质发展的特点,不断制定教学目标和充实教学内容,能对学生进行趣味化强的数学教学。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牵引学生的思维,促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乐趣。尤其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数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并以制作微课的形式,向学生讲述重、难点知识,充分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另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视觉化、听觉化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和延伸教学内涵,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敢于探究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从某种层面上看,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某板块知识时,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资源,深入研究该知识的变形以及运用方法,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变化过程,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虽然变得简单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一些学校受观念差、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再加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以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研究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信息化教学模式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其次,教师没有重视整合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致使课件制作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依然习惯“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不力,信息化教学难以发挥实质性效用。最后,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信息资源比较缺乏,难以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信息网络资源设备是投影仪、多媒体黑板等,这些教学设备都是比较常见的。目前,还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结合信息化手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方法策略

(一)加大各项投入力度,创设网络信息环境

基础的网络设施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所在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使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水平以及效率往往都是受到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要想做好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必须完全隔绝掉因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影响到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展开,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投入网络信息资源。学校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不断完善建设所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基础设备等,保证小学数学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能顺利展开。

学校的领导者应对网络信息教学加以重视,进一步对网络信息教学投入预算经费,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建设得更加完善,使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展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首先,学校应加大对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通过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多地购置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不断地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数学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应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要求,创设新型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确保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稳步发展。通过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制度效用,不断搭建属于自身的教学和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数据库,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整合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功能和效用。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数学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教师需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体驗实践数学的快乐,感悟数学知识的用法。首先,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通过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增进视频课件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能力。

(三)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自主学习模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热衷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教育趋势的带动下,教师开始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效用,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思考中汲取和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巧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

从某种层面上讲,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知数学规律,以及找寻解题方法。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手段,不断增进学生的生活意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

四、结语

总之,为了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师需要依托网络信息资源,创新更为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创造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多方面夯实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霞,周金芳.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

作者简介:周得岚(1981.06-),男,汉族,甘肃山丹人,大专,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责任编辑  李  芳)

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网络学习者提供更多浏览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检索的难度,如何优化和组织网络学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导航,是现阶段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基于语义Web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语义联系,应用知识地图整合、显示其语义联系,为学习者呈现形象、直观的学科知识结构,提供高效、智能的资源呈现和导航服务,实现学科资源的精确定位,促进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查询、理解与整体把握。

【关键词】语义Web;学科知识地图;本体;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急速增长,学习者在浏览时往往会迷失在资源海洋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科资源,本文用本体为学科资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型,基于语义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保持相同资源语义上的一致性,并用知识地图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提供结构化的学科资源目录,方便学习者对学科资源的检索和浏览。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架构、基于本体的学科资源模型的表示和存储、语义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工具、方法、步骤等内容,初步探索语义Web技术和知识地图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学科资源的整合、应用、共享与结构化呈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 相关理论

1 知识地图及其建构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又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1],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它通过对知识、概念等进行组织、描述,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知识图,并通过可视化技术来显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知识地图描述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获取途径,不仅能够表示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还能对学习资源进行导航,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知识地图一般分为程序型、概念型、能力型、社会关系型四大类[2]。概念型知识地图主要以组织或系统便于共享的通用术语、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显示,并划分知识间的层级关系,存储关联知识文档之间的链接,提供知识向导。[3]

目前的概念型知识地图大多是面向应用的,主要用于指示知识的位置,无法对学科间的关联进行语义表达,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不仅能语义描述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语义知识网的形式展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直观、清晰地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能实现学科内容的共享、互操作和动态更新。本文建构的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基于语义的概念型知识地图。

2 语义Web及其技术

语义Web是Berners-Lee于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会议上正式提出的[4],旨在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的语义,从而更好地帮助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人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就是说,它使现在的Web成为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通过对Web上海量的异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继承、集成、复用、协作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兼容,使用户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动态的、智能的访问和导航。

本体作为RDF(S)的扩展和延伸,用于描述应用领域的概念、概念之间丰富的语义关系,解决语义表达、信息共享、语义理解、知识重用等问题,是现阶段语义Web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中应用语义Web和本体来语义标注和描述资源的概念、属性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消除学科知识的二义性,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重用,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呈现基于语义的学科资源导航。

二 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的建构过程

1 学科语义知识地图架构图

图1是学科语义知识地图建构架构图,架构图由资源层、语义层和显示层构成,资源层存储的是实际的学科资源,语义层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语义定义、描述、标注和整合形成学科知识本体模型,显示层以网状结构呈现学科知识节点间的关联,把基于语义的学科知识地图可视化地展示给用户。其中,语义层作为语义表达学科资源和定义资源间语义联系的模块,是实现学科知识地图语义呈现的关键。

上图中,资源层通过对数据库和网络中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和隐性知识进行关键字提取等操作,来完成对学科资源的预处理。语义层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语义定义、描述和标注,建构各学科的学科本体库,然后根据学科间固有的联系,对各学科本体库进行语义整合和合并,将原本异构的领域本体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资源本体模型,显示层将学科本体模型映射为知识地图,并将各学科本体间的语义关联也映射到本体知识地图中,用可视化技术全局呈现学科知识地图的关系网络。

2 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为了便于学科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更新,整个建构过程动态地组织资源,并采用知识点作为资源描述的基本单位。每个知识点指向若干个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HTML文件、PPT、视频、音频及其它形式的学科资源,这些学科资源按照相关性和存储格式的不同来存放。若干个相关度大的知识点的集合构成子内容(例如“章节”),而若干个子内容组成一个学科内容(例如“课程”),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按学科内容之间或学科课程的相关性等参数来记录的。每个知识点有属性及其属性值,如知识点标号,知识点主要内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PPT、HTML、音频、视频等)、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协作、合作学习等)等属性。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包含关系、前验关系、后继关系等。总上所述,一个学科知识点可以看作是一个11元组:(A,B,C,D,E,F,G,H,I,J,K),其中:

A:知识点的标识号,模型中每个知识点的编号是唯一的,用来识别知识点;

B:知识点关键字集,可用于检索本知识点的关键字集;

C:知识点的说明部分,概述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及本知识点在学科课程中的重要性,便于学习者浏览和查询学科内容;

D:知识点的描述部分,指向知识点内容文件的指针;

E:知识点关系,描述本学科知识点与其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

先验关系:学习该知识点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点;

后继关系:本知识点可以作为哪些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

包含关系:在本知识点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相关关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先验、后继、包含等关系,也可以是属于同一个子内容或学科内容的除以上关系外的知识点;

F: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资源的呈现方式,包括PPT、HTML、音频、视频等分类;

G:知识点的示例部分,指向知识点的示例文件的指针;

H:知识点的测试部分,对学习本知识点的学生测试其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试题集;

I:该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由此可以作为划分通过阈值的依据;

J:进入阈值,只有当所要求的先验知识点的加权平均得分不小于进入阈值时才允许学习该知识点;

K: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值,用于指示该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认知能力的层次。

本文中的学科资源语义模型用网状结构来存储,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存储方法,不仅对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呈现,体现出各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承上启下的关系,又照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学科结构的系统性,也方便学科知识地图直观、形象地呈现,为浏览者从全局上、总体上掌握学科内容提供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智能化的学科内容、资源导航。

三 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及步骤

1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工具

本体的编辑和建构工具很多,经过分析、比较,本文选用Protégé作为本体描述和知识地图呈现的工具。Protégé作为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本体编辑器,支持多重继承,提供对新数据的一致性检查,与其它本体编辑工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易于用户操作。Protégé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界面用于建构类、属性和关系,本体结构以树型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概念层次上的本体模型构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选项来编辑或增加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属性等本体元素,能直接对本体进行检查、浏览、编码和修改,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查询服务。

(2)是一个可扩展、跨平台的工作环境,模块划分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用户可以在Protégé中插入插件扩展其功能,如插入RacerPro来扩展推理功能。插入可视化插件,如OWLVlz、Ontoviz和TGVlzTab等,来生成和显示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和学科结构。

(3)支持具有JDBC1.0驱动的数据库,便于学科资源和知识地图的导入和存储。

(4)支持本体语言对本体进行输入和输出,并且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2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与步骤

本文用Protégé作为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和呈现工具,具体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范围。根据学科应用的专业领域、面向的学习者来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领域和范围,并根据领域范围对学科内容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相关领域材料的收集、分析来确定资源范围中所包含的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及知识点类。

本体分析。确定学科领域内知识点、术语的概念、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用领域内的标准术语对这些概念、属性、关系进行定义。如定义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属性,包括知识点的标识号、关键字集、说明部分、描述部分、测试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定义学科之间、内容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验关系、后继关系、包含关系、相关关系。

建立学科资源本体框架。基于以上的本体分析,对学科知识进行本体描述和分层,创建学科资源模型的层次框架。由于OWL广泛的定义词汇、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功能,如类型之间的不相交性、基数、等价、枚举类等,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所以本文选用OWL语言来描述学科资源本体。文中采用从顶到下的方法建构资源本体框架,并在创建本体框架后,为学科资源模型添加属性和实例,即为创建的学科内容类添加实体资源,为类属性添加属性值。

生成知识地图。利用Protégé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可视化插件OWLVlz、Ontoviz、TGVlzTab,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各种视图,呈现学科语义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评价。从准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完善性和可扩展性等多个方面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知识地图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

图3和图4应用Protégé依据以上建构语义知识地图的步骤,建构基于语义Web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地图,并用TGVlzTab插件呈现资源的结构、属性、关系的网状图。

四 结束语

语义Web和知识地图作为资源定义、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资源描述和开发中已有应用,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语义关系的学科资源结构图,而且通过本体对学科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定义,实现资源的结构化存储和互操作,为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维护和呈现提供基础。本体的使用减少了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表达歧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重用。

参考文献

[1] 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

133-136.

[2] 李丽,陈丹华.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0,(5):3-5.

[3] 郑方林,王以宁.知识地图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1):75-76.

[4] 宋炜,张铭.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刘凤娟.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领域模型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2007.

[6] 尉迟文珠.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知识地图的创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9,(3):22-24.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Web-based Subject Knowledge Map

SHI Lei

(Distance Teaching Center,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China)

收稿日期:2011年4月1日

编辑:红叶

旅游资源整合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双创”教育持续向更高层次、更大空间以及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对扩大就业与改善民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升级、实现机会公平与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释放新动能?在认真梳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内合外联,集成合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以此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释放教育新动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2]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双创”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创业教育新动能,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最大动力,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但如何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如何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动能,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已取得创新创业教育成就的基础上,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认真进行谋划和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整合和运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资源丰富多样,既包括国家政策、社会资金、孵化基地等校外资源,也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等内在要素。目前这些资源的使用现状并没有完全达到一个合作共赢的状态,尚未实现资源整体结构的最佳化。通过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仅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而且能满足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需求,整合是对现有资源在最大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资源科学配置调整,有机结合,它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要追求资源结构利益的最佳化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融合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地位,往往包含在企业管理学科或经济学科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经济发展、主体素质结构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类内容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上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强的融合性。整合多学科资源和优势,实现多学科间协同创新的综合性研究势在必行。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还要能综合运用自身的素质与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的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在整合、融汇和提升,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融合发展。

2.满足共建、共享、共赢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共建、共享、共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一个根本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着广泛性、分散性的特点,从整体上来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意识相对缺乏,总体规划没有达到系统化、科学化的水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依然是处于一种理论资源丰富、实践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一方面,通过整合高校的科技创新实验教学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外联政府、社会、企业外部资源,完善高校与产业的“产、学、研”联盟协同机制,满足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實现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问题

回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资源配置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但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各构成要素还存在配置不优、动能不足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社会、企业、基金等创新创业资源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补充到学校中去,使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层面,缺少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育人功能没有凸显出来;二是高校内部的学校平台资源不能完全分配到学生中去,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校内设备、师资力量等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有针对性地分配到每个学生中去;三是学生间资源分配的不充分,不同专业、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并不能充分地接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开展是片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团队化、分工协作化的教育。

1.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缺乏无缝对接

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孵化园、天使基金、风投等校外资源不能完全与学校资源进行对接。 产学合作一般是指高等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生产相结合,进行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党和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高校与行业、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当前,产学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实际操作、经验与训练支持等方面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差距较大。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并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和机会、锻炼能力、增长经验等,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主要是指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高校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而企业则主要指向“经济价值”,高校往往希望企业提供更多资源,而企业则多会抱怨高校主动服务功能不强。高校的教育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二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找到利益契合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外部动力略显不足。一是各级政府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企业没有大的激励政策,如在纳税、进出口等方面没有给予政策倾斜,缺少外围动力导致企业很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支持;二是对高校的评价还停留在考察专著、论文、课题、经费等内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没有给高校自身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积极影响。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丰富的院校和大型企业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较为聚集的合作资源,而一些地方院校和中小企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需求却很难被满足。也就是说,有些学校资源过多难以消化,导致企业的需求无法满足;有些学校资源过少不够用,导致高校的需求无法满足。同时,一些企业或高校由于合作经历有限、专业不匹配、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向不统一等原因放弃合作,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和多家高校合作而建立多个科技园区、创业基地,从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合作资源的浪费。

2.校内资源与学生资源的断层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如教师、实验室设备、资金等能否完全有效地对接给有需要的学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教师资源有效对接学生尤显重要。长期以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积淀形成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显滞后,与国外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相比仍显得不够规范与成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师资类型多元多样,各自为战。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相对复杂,既包括课堂内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专门教师,也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咨询与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亦包含高校聘请的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等教育活动的社会人士等。总的来看,丰富多样的师资类型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有利于各类师资人才教育优长的充分发挥,但在实践中也导致管理“模糊化”的现象出现。例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咨询型教师一般隶属于团委、就业中心,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服务、创新创业团队组建时,可能会有职能重合现象。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教师则分布部门更加宽泛。这种教师部门交叉分布的情况,不仅需要教师群体的个人沟通,更需要部门之间的整体协作,并没有达到长远规划的定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内容上的重合或割裂,难以形成管理“合力”。也可能会形成队伍类型过于零散,队伍力量过于分散,甚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和自相矛盾冲突的情况。多类型、部门交叉的教师队伍也无法实现教学或管理经验共享,达到共同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3.学生与学生资源的融合不够

高校、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的创业环境、文化、气氛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双创”氛围并不浓厚,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需加强,从而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供学生申报,政府及学校也都提供资金支持。但在很多的数万人的高校里申报的人却很少,有的创业项目更是无人问津。本是一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良好的锻炼作用的工程却闹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是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互相补充的,比如商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的补充便是典型,工科学生开发产品,商科学生营销策划。创新创业教育讲究团队合作、分工协作,学生之间文理科、技术型与商科型等学生之间不能够有效对接与合作,在高校出现了学生与学生资源的断层问题。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目标要与其相一致。可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目标分解为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基本目标

理念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科学的理念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质,能够有效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这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理论和探索实践的努力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行。

2.“内合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系统为核心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和所发挥的支持作用毋庸置疑。在對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后,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支持,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资源整合系统。着重破解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第二,如何进行高校与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外部的整合;第三,如何按照教育规律发挥产学合作的育人功能。

“内合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形式:一方面是整合高校内部就业中心、社科处、科技处、各学院和学生社团零散分化的教育培训、资金、师资、实践平台等资源,使之系统化、一体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外联政府职能部门、创业园、商业协会、天使基金、校友网络等外部资源,通过组织协调、资源流动,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进行创业孵化和转化,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产学研一体化,最终形成 “高校、政府、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良性运行的生态结构系统。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内合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是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整合生态系统

1.整合管理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第一,成立校内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机构和制度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前提基础。无论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从国家决策来看,理顺机制,完善体制,都是顺势而为。具体而言,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学校就业中心、教务处、团委、学院等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联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研究中心。这个专门机构要统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明确分工,达成共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要建立健全校内多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体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

第二,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校内的信息管理资源非常丰富,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视频公开课、慕课等线上开放课程,可以提高资源管理使用的最大效率,对于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非凡。

第三,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因素众多,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创新创业氛围很难形成。有的时候就会出现高校这边做得风风火火,而其他相关部门则相对平静,即使出台了一些政策导向,也大多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或者力度不够。成立专门的高校创新创业机构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集聚资源,舆论上造势,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2.整合特色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因为高校的办学层次、类型、资源和办学特色都不尽相同,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各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借助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校要依据区域性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三方共赢。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资源充分的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多重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的专业行业特色,整合资源,探索构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一些商科院校,可以在创业教育中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教育模式;理工科学校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

3.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育体系

打破高校教学资源流通的壁垒,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共建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势在必行。[3]

(1)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整合课程资源就是要对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有机整合,重新组织、设计并形成一套以观念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具有更强的层次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整合课程資源时,一是要关注多学科的融通与综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创业者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还要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调动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共同去完成活动任务。因此,要通过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二是要考虑社会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组织和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学校相互联动,共同完成。政府要为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教学目标等提供政策指导;高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企业则是课程的实践场地,是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地。因此,整合后的课程应是适应新的社会、市场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课程。

(2)整合教师资源,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 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一是将校内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专家资源如商学院、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师整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最大能量。二是将校内专业型教师与校外实战型教师相结合,组成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三是集聚实践型专家资源库。高校应积极挖掘产业的融资、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精英,将其纳入到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库,充实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中,侧重增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做好师资队伍的管理和保障。一是可以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研究院,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二是可以组建创新创业教研室,采取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师学术团队,教师数量和结构依据学生数量、课程设置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确定。三是在学院范围内实施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由创业管理学院或就业中心牵头,吸引各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研究,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和专业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取得综合教育效果。

(3)整合硬件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硬件资源包括校内外的硬件设施资源。校内有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硬件设施资源涵盖不同专业学科所设立的不同级别的实践基地,如实验室、资料图书、设备仪器、案例研讨室等,这些资源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资源利用的途径可以通过预约制实行,不同学科的师生根据需求选择适用的资源进行实验实践体验。校外的硬件设施资源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设备仪器等,但由于这些资源的所属权不同,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有选择的对外开放这些硬件设施资源,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4.整合实践平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系统

实践育人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4]目前,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实践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但还存在实践平台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完善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转变观念,实现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的整合。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通过组织参观考察、技能培训、交流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从就业观到创业观的转变;从实现自身价值到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转变;从参加活动到潜心科学研究的转变。二是构建多元参与、互利多赢的运行体制。反观以往的创业计划竞赛,发现项目孵化率较低的根本问题在于缺少社会资源的投入。因此,要突出企业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到实践平台资源的建设中。

5.外联社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联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领域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它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丰富多样,单是高校自己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这就需要运用各种资源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联盟体系。通过产学联盟可以进行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极大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外联社会资源,进行产学联盟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要考虑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否则合作动力不足;第二,要考虑观念和区域差异,否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第三,要考虑机制保障,否则会难以持续;第四,要考虑教育规律,否则育人功能发挥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经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要体现可操作的实践性、体验的真实性、资源的丰富性等特点,要本着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构建一个“内合外联、集成合力”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保障的可控制的支持体系,即包括连通系统、平台系统、组织机制保障和过程调节系统,通过连通系统使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具体合作路径则通过平台系统实现,同时通过组织机制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联盟的有序运行,最后通过过程调节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联盟进行平衡调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2] 刘海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55-159.

[3] 张莹.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应对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07-109.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

[责任编辑:张学玲]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

上一篇:我国医疗保障论文范文下一篇:合璧典范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