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

2023-10-25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第1篇

共筑精神家园

当我读完《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时,心中充满自豪、充满骄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是不屈的象征,她是坚强的诠释,她是胜利的誓言,她是华夏子女心中不灭的太阳。在繁星璀灿的星海里,在奔腾不息的大海里,在灿若银河的灯海里,我总会想起你,我亲爱的祖国,听到颂你的歌谣,我慷慨激扬,我深情的呼唤着你,我对你的情谊像白云眷恋着山岫,似江河依偎着海洋。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孝悌友爱的黄香、张英,尊师重教的杨时、唐太宗,诚实、守信的晏殊郭伋,明理、守法的包拯刘秀,勤学、好问的司马光苏东坡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第2篇

(一)数量锐减。

(二)规模较小。

(三)大多惨淡经营。

(四)差距倍增。

二、“中华老字号”兴衰之文化解读

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

(一)特色工艺中蕴涵着创新文化。

(二)优良品质中蕴涵着品质文化。

(三)质朴经营中蕴涵着诚信文化。

(四)应对时事中蕴涵的责任文化。

三、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仍然不够重视。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够。

(三)企业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四)缺乏健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不够丰富。

四、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对策

(一)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2.科学定位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兼容并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

(二)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1.创新精神文化,丰富文化内涵。2.创新物质文化,塑造特色形象。

3.创新制度文化,规范运作流程。4.创建文化体制,提供有力保障。

5.完善文化机制,促进文化落地。6.丰富文化载体,增强文化影响力。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第3篇

2、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社会力量

3、关于藏戏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4、基于新媒体、网络社群的少数民族文代传承

5、中华孝道文化在新时代农村传承的路径探析

6、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乡村文化广义虚拟价值评估与补偿

7、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8、关于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9、媒体融合视阈下传统文化的多维演绎与传承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分析

11、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探索

12、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

13、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分析

14、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

15、桥梁文化遗产的规划和保护2019年度研究进展

16、镇江蚕桑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1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保护研究

19、跨文化视角下聊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20、浅析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与利用策略

21、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衍进

22、临贺故城的历史文明教育及文化传承研究

23、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

24、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5、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26、国家社科基金黄河专题立项课题的 总体特征、内容图谱和趋势前瞻

27、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

28、论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9、浅论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30、博物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1、新时代黄河文化大传播需要科学思维引导

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空间弱化现象分析

34、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

35、县级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探讨

36、“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探讨

37、《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38、雷州半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

39、基于文化传承有效数据分析的理论探讨

40、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分析

41、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与思考

42、保护古镇 传承民俗 促进旅游发展

43、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研究

44、发挥文化窗口职能, 引领时代文化前行

4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宜兴紫砂陶”传承基地建设的路径探析

46、关于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47、浅谈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

48、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图书馆的功能定位研究

49、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的探讨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第4篇

1.1 外来文化的困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地球村”的概念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大量的外来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既有积极的, 但也有消极的, 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主流思想的引入,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许多青少年由于错误的思想认知, 片面的认为要解放个性, 就必须要叛逆、不听话、摆脱家长的束缚等。这些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会为我国孝文化传承造成不小的阻碍。

1.2 文化熏陶的不足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思想体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重大问题———忽略对学生的传承文化培养, 也正是因为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学校对学生 (尤其是孩子) 的孝文化灌输明显不足,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 但文化熏陶中的不足仍然是阻碍孝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因素。

1.3 孝文化中的落后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文化, 其中也有很多落后的封建思想, 例如“父子为纲”的封建伦理规矩就极大的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发展, 虽然顺从父母意愿也是孝的表现, 但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的思想文化中并不需要甚至要剔除这样的落后思想, 老一辈人让孩子听话, 让孩子依循其道路而走, 从小就以这种畸形的孝文化影响孩子的思想, 势必会影响孩子对正确孝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

1.4 孝文化价值观逐渐模糊

中华传统中的孝文化传承包括很多方面, 也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 经济地位的逐渐提升使得“孝”这个词承担的经济含义越来越重, 人们越来越觉得经济是“孝”的集中体现, 例如老太太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过得很拮据, 但给了老太太一千块, 二儿子腰缠万贯, 却给了老太太一万块, 两者相比, 谁更孝顺, 可能在不同人的眼里就会有不同的论断, 对“孝”的价值观定义越来越模糊, 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中的大问题。

2 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中的对策探析

2.1 关注外来文化的影响, 抑制其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文化需要予以剔除, 优秀文化也需要根据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需要, 有选择的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对孝文化传承来说, 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选择和同化外来文化也需要“从娃娃抓起”。

2.2 加强中小学文化教育, 净化孩子的心灵

在学校 (尤其是中小学校) 教学过程中渗透孝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门已经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这是一项颇具历史意义的教育改革内容, 是加强中小学文化教育、净化孩子心灵的重要举措。

2.3 孝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思想甄别

孝文化传承过程中, 一定要特别注意思想甄别, 一些落后文化 (例如父为子纲的封建伦理规矩) 要予以剔除。现代社会需要现代思想, 孝文化虽为古代重要文化, 但对现代社会来说,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 有意识的进行思想甄别, 确保传统孝文化思想的先进性和可塑性, 是非常重要的。

2.4 加强孝文化宣传

孝文化宣传工作需要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 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强对孝文化宣传工作的支持, 另一方面, 人民要对弘扬孝文化的社会正能量予以深度认可和高度评价。只有双管齐下, 整个社会才能为孝文化传承提供优良的环境, 确保孝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文本对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说, 我国的孝文化传承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既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 又需要每个人的自身素质的提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 生活范围也非常广, “父母在, 不远游”的传统孝文化虽然不要求人们时常陪在父母身边, 但却要求人们要将父母和老人放在心上。

摘要:中华传统中,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支撑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虽然古代孝文化中有许多的封建思想, 抑制了人的思想发展, 但“尊老、敬老、爱老”的主流孝文化还是值得人们现代人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对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丽.大学生传承中国孝文化的理论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2) :40-43.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第5篇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种, 为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渠道。大多数的高校体育课程中均开设了武术课程, 为民族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窗口。世界上一些发达的体育强国均意识到了加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并且在国家内均有大力发展的体育项目, 如, 柔道来自于日本、篮球来自于美国、跆拳道来自于韩国。目前,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缺乏鲜明的体系,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施及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二、攻防技术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影响

(一)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 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 实现了对学生客观喜欢武术向主观喜欢武术方向进行转变,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喜欢上武术这一科目。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 且门派及种类也较多, 动作主要包括无敌剪刀脚、玉女穿梭、白鹤亮翅、暗香疏影等。学生在学习武术时, 实现了对学生神、精、功、力为一体的综合训练, 使学生的身体更具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在武术教学中, 尽管教师已经为学生做了系统的领做、示范及讲解等训练, 但是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进行武术表演时, 经常会出现动作遗忘, 动作不标准及不规范情况, 导致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大大下降[1]。攻防技术作为武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对武术动作进行喂招和拆招, 教会学生每个动作的实际应用方法, 以强化学生的动作感悟能力, 在武术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满足学生的武术学习欲望, 促进武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 影响学生的运动记忆能力

攻防技术在武术中应用, 教师需要向学生进行武术动作的传授, 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以表象运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大脑中, 加深了学生对武术动作的记忆。通常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动作记忆能力, 会要求学生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的形式, 来进行对抗练习, 以强化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能力。影响动作记忆效果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记忆意识状态、觉醒状态及记忆材料加工深度三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进行攻防练习期间, 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中, 增强了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 注意力明显集中, 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武术动作技巧[2]。

(三) 影响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运动项目, 自身独特的训练技巧及运动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武术动作是否标准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效果, 武术动作应具有规范性, 教师向学生明确讲解武术攻防的含义及动作要领。将学生分成双人一组和多人一组进行对抗练习训练, 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武术要领和动作技巧, 以强化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掌握,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武术指导。攻防技术训练中, 其招式主要包括喂招、拆招、相互帮助及相互学习几种, 对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默契具有重要作用。攻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应用, 实现了对传统单一化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3]。

三、文化传承背景下"攻防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 武术攻法的应用

武术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运动形式, 包括套路、功法及搏斗等形式。攻防技术作为武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在文化传承背景下, 为了提升攻防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编, 在大学生体育课程中可供选编的武术教学内容包括武术体操、武术游戏、武术防身、武术套路、武术功法及武术保健等。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时, 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选择不同的武术训练方法。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阶段,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不能面面俱到, 也不可过于简单化。武术是中国一类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 风格具有多样化特点, 在进行武术教学内容选取时, 应根据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 以完成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武术学习, 实现了对学生武术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武术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强化了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 提升了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4]。

(二) 攻防技击的应用

首先, 将攻防技术作为武术教育的核心, 若没有攻防, 武术的生命力将会缺失, 便会缺少神气, 变成普通的体操。将攻防技术应用到武术教学中, 为武术动作提供了内在的意向, 是武术产生和创造的主要原因, 实现了对人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其次, 将攻防胜负作为武术者个性品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武术中重视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武德通常在武术教学中难以直观的展现出来, 并且会流于说教和形式。应加大对防攻技击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确保能够将武德教育落实到实处, 解决“制”与“被制”及“打”与“被打”之间的矛盾, 攻防技击的负方, 应保持不气馁的心态, 以完成对学生内外兼修武德的有效培养。武术在教学期间, 教师不可向学生传达好勇斗狠这一心境, 需要以攻防技击为核心, 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进行有效的开发, 以实现对社会实际发展模式的创造, 促进武术文化生命力的提升[5]。其次, 促进传统武术的全面发展。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升高校中的武术教学质量, 应打破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所产生的局限, 树立武术文化教育观念, 对武术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总结, 加大对武术价值进行深入的开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促使武术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武术应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 不断整合文化教育功能, 从文化方面对武术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开发, 完善武术文化制度, 以实现对良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要求武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加大对现代教育学理论进行充分运用, 与文化教育界的同志们开展深度合作, 研究出最新的武术教育模式, 打造出全新的武术文化品牌[6]。

(三) 武术招式的应用

教学贯穿于整体教学的始终,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通过教法能够使教学思想更加实际化和具体化,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桥梁, 是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 在教学发展及改革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 在高校武术教学中, 应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将体验法作为武术中的一项特色教育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加大对音乐辅助教学法、武术口诀教学法及讲授武术教学法的应用。其中, 体验法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应用,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武术攻防技击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武术学习的乐趣, 增强了学生的习武热情, 实现了锻炼身心及增强体质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武术教学中应用。由于武术自身是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项目, 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 将其与武术的本质相结合, 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来促进武术新颖性及独特性的提升, 使武术更具东方特色[7]。

四、结论

武术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人们对该项运动项目的重视度不高, 导致武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 为了提升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效果, 需要在文化传承背景下, 将防攻打技术应用到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去, 明确攻防技术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影响, 阐述文化传承背景下攻防技术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针对武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 提出合理化的教学措施, 强化学生对武术健身知识及武术专业技能的掌握。

摘要: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观赏、健身、防卫一体的运动特征, 是我国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近年来, 武术被各大高校纳入到体育课程中去, 大多数人看到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 但是却忽视了武术的攻防技击性这一本质, 学生在学习武术时也仅是一味对动作进行模仿, 却不能深刻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无法实现对武术中中国文化精神的弘扬。因此, 为了实现对武术的传承, 需要在文化传承背景下, 以“攻防技术”为主, 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

关键词:文化传承,攻防技术,武术精神文化,团结协作

参考文献

[1] 孙楠楠.全纳教育环境下的高校武术教学研究[J].武术研究, 2019 (1) :64-66.

[2] 李杨, 王夏伟.高校现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反思[J].武术研究, 2019 (1) :67-69.

[3] 张庆超.高校武术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武术研究, 2019 (1) :70-72.

[4] 杜雪琪, 林小美.高校武术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的SWOT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19 (1) :66-70.

[5] 徐万均, 张道毅.高校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8 (12) :89+84.

[6] 刘立英, 宋同顺, 沈友青.高校武术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3 (4) :93-96.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传承范文第6篇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暑假,市工商职业中专组织语文组的教师精选优秀篇章,自编国学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2016年为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工商职专人靓丽的风采,推动学校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的开展,5月11日,组织了“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诗歌朗诵比赛决赛。经过初赛和决赛的层层选拔,共有20组学生进入决赛环节。

比赛现场,选手们以整齐划一的着装,铿锵磅礴的气势,饱满昂扬的激情,自信大方的形象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比赛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的朗读千古传颂的名篇,让我们在精简的语言当中解读古人的感人事迹;有的表达思乡之情,轻悠的配乐中,吟诵者带领着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田,情景交融;有的朗诵富含哲理,启迪同学们去追求,去拼搏......一声声、一句句穿越时空的诗歌扑面而来,带给同学们的是一次空前的文化盛宴。

最后是师生共诵节目,把此次活动推向高潮。

上一篇:智慧校园建设发展规划范文下一篇:做好引路人的五大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