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高等院校当中,传统形式的机房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学生们的学习需求。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诞生和普及应用,而出现了云机房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诞生弥补了很多传统机房中存在的不足,无论是在成本控制方面,还是在后期的维护管理方面,云机房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所以,在高等院校当中建立云机房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于云机房的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对于传统机房后期维护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从而对于在高等院校中建立云机房的意义进行探讨,进而对于云机房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探析,最后对于高等院校云机房后期维护管理过程中的要点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帮助高等院校中的云机房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从而为高等院校云机房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云机房;机房维护管理;云计算技术

Research on the Later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Cloud Computer 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NG Long

(Fuzhou Polytechnic,Fuzhou  350108,China)

1  什么是云機房

所谓云机房,就是采用云计算技术来将分布集群形式的服务器搭建起来的一种机房,单一服务器对应的是多台计算机,如图1所示。而云计算技术则是指将网络当中的软硬件和其他资源进行统一,从而达到数据处理、数据储存、数据共享等功能的一种技术。云机房的建设需要以优秀的技术设施为基础,要求该设施具有一定的扩展功能和数据移动功能以及足够的空间效率和弹性等等,从而实现虚拟化的支持作用。从云机房的构架层面上来看,分别包括了主机、网络、储存等系统构架形式。云机房相较于高等院校中的传统机房来说,二者不同之处较多。云机房的建设无需高等院校成立自身的机房,这与传统机房的建设相比会节约大量的空间。而从机房后期维护管理的角度来看,云机房无需高等院校方面专门进行硬件设施的维护,从而为高等院校方面节约了一定的维护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建设云机房,无需购买交换设备、服务器设备以及供电装置等等,只需向服务商进行租赁即可,从而能够有效满足高等院校方面的各类需求。

2  传统机房后期维护管理的不足之处

2.1  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高等院校的传统机房,在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分批投入的方法来操作实施。一般来说高等院校中的计算机配置数量十分有限且配置情况很难得到统一。因此,如果利用分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资源配置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同时会造成一定的差异性,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高等院校机房的实用性,并且使得高等院校机房中的软硬件资源达不到相应的标准。所以,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中的传统机房都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2.2  维护效益较低

高等院校的传统机房在后期维护管理方面存在着维护效益和维护效果低下的问题,这不利于高等院校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进而对计算机的应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来负责进行机房软硬件的后期维护管理,但是教师所能够负责的范围毕竟有限,如果由一名专业教师同时维护管理多个机房,那么维护的效益和效果必然会降低,从而使得高等院校机房后期维护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

2.3  负荷量较大

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传统机房当中,都存在着负荷量过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中的机房不但要负责对于学生们进行计算机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承担学生们操作实践的任务,这对于计算机来说负荷量较大。在不同的高等院校当中,机房承担的教育使命和所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计算机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多种类型的任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复杂程度,再加上需要长期的运行,那么就必然会导致机房不断地发生各种问题。

3  建立高校云机房的重要意义

相比于高等院校的传统机房,云机房的建立更加简单且迅速,仅仅需要进行网络链接和虚拟桌面发布这两个步骤即可完成部署过程,且不管是首次建立还是后续的升级或者更新过程,云机房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同时,在对高等院校的云机房进行管理时,相比于传统机房来说也有着较大的优势,教师通过交互式虚拟控制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自身对于机房的掌控程度,教师仅仅需要利用管理界面就能够实现对于所有计算机的管理,包括开关机、桌面内容控制以及桌面推送等等。另外,云机房还具备了自动还原功能,使得计算机课完成后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自动得到系统还原,从而为下节课的学生们建立一个初始的计算机应用环境。在高等院校中建立云机房,能够有效提升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实效性。同时,因为云机房应用的设备具有功耗低的特点,所使用的电量仅仅为传统机房的四分之一,而使用寿命却超出传统机房的百分之二十,所以对于云机房的建设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的节能环保发展。

4  高校云机房的特点

4.1  低成本

相比于高等院校中的传统机房来说,云机房的建立無论是在后期的管理维护方面,还是在软硬件的应用成本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首先,相比于传统机房的计算机来说,云机房所应用的硬件设备成本相对较低。其次,传统机房需要为所有计算机进行软件系统的安装,而云计算则仅需在服务器中进行安装即可,这会节省大量的软件购买成本。因此说云机房相比于传统机房来说有着较大的成本优势。另外,在对云机房进行后期的维护管理时,仅需进行服务器的维护管理,而传统机房则需要对所有计算机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就是说,云机房不但维护管理的工作量较低,同时对于电能的消耗量也相对较少,因此相对于传统机房来说有着较大的成本优势。

4.2  有利于后期管理维护

首先,在进行云机房的后期维护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更少,工作量也较低。例如进行计算机软件安装或者升级时,仅需要在服务器中进行操作就能够实现对于所有计算机中软件的安装或升级。而高等院校中的传统机房则不具备这种便捷性,只能够对每台计算机逐个进行操作,这个过程不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复杂性。其次,对于云机房进行后期维护管理的技术十分简单,操作起来非常便捷,无需操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例如福州职业学院所采用的云监控平台,如图2所示,通过该平台来实现对云机房的全方位监控,能够为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提供多种重要的参考信息。

再次,相比于高等院校中的传统机房来说,云机房的稳定性更强,通过集成化的设计模式来大幅度的降低功耗。这样一来,造成硬件损坏的几率也就会相应地降低,从而使得硬件的使用寿命变得更长。最后,相比于高等院校的传统机房来说,云机房的安全性更强。云机房很难受到病毒感染,同时也不会对病毒进行传播,而传统机房则十分容易出现所有计算机集体感染网络病毒的情况。

4.3  有利于教学应用

在对高等院校的传统机房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仅能够设立单一的教学情境。而通过云机房则能够同时设立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并能够根据教学需求来进行迅速地切换,从而达到符合当前教学内容需求的目的。同时,在云机房中还拥有与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通过该软件能够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以表格的形式统计出来,从而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调整提供重要依据。而传统机房在这方面则不具备这些功能。

5  高校云机房后期维护管理措施研究

5.1  防治病毒

在高等院校当中,计算机机房需要面对的病毒种类有很多,具体的病毒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参加计算机课或者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时所携带的U盘或者移动硬盘中存在病毒。其次是学生在应用机房计算机进行网络资源下载时携带了病毒。病毒的出现会对计算机中的信息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甚至会导致计算机无法继续使用。因此,高等院校机房方面应重视对病毒的防范,提升虚拟环境的安全级别,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要防止因为病毒的感染而遭到泄露。另外,也需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们进行病毒防治的宣传教育,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病毒防治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病毒出现在机房中。

5.2  提升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进行云机房的后期维护管理,离不开后期维护管理人员,因此高等院校方面应加强对于云机房后期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提升云机房后期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而更加及时有效的去解决云机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云机房的后期维护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也就无法真正充分地發挥出云机房的优势特点。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的网络防护系统或者防护软件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云机房的后期维护管理人员对于这些软件或者系统加强了解,以便于在对云机房进行后期维护管理时合理的利用这些系统软件,从而达到更好地维护效果。

5.3  加强智能化操作

为了使云机房在高等院校当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普及应用,高等院校方面应对于智能化操作的应用进行重视。例如学生们在云机房中进行学习或者实践操作时,难免会因为操作失误而导致其中的信息出现丢失的情况发生,这时就可以通过智能化操作的过程来实现信息的恢复,从而有效地避免云机房中的信息出现丢失的情况。通过对于智能化操作的应用,来提升高等院校云机房建设的人性化,从而促进高等院校云机房的良好发展。

5.4  合理利用系统资源

高等院校云机房的所有运行过程都是在服务器中实现的,因此可以针对学生们的各类需求来提供相应的资源,从而提升系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例如云机房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时,会提供不同的系统资源。这个过程需要虚拟技术来完成配置过程,从而提升服务器的应用效率。

6  结  论

总的来说,在当前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云机房建设无论是在成本方面,还是在后期的维护管理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并能够弥补传统机房中存在的各类不足。通过进行云机房后期维护管理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云机房的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少辉.高职院校机房维护管理方法及云计算应用模式探析 [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30-131.

[2] 何苇.中小学云机房的建设与应用初探 [J].小学教学参考,2019(12):48-49.

[3] 王璐.云机房网络的建设及维护工作探讨 [J].求知导刊,2019(4):114.

[4] 朱朝阳.医院云机房网络的建设及维护 [J].医疗装备,2019,32(3):77-78.

[5] 钱俊,杨谊,喻德旷.高校机房实验室管理系统云计算技术应用策略 [J].软件导刊,2018,17(12):169-172.

[6] 陈晓健.谈云机房网络建设 [J].中国科技信息,2018(17):52-53.

作者简介:汤隆(1980.02-),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研究

生,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管理。

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来自甘肃省的各个地区州县,分属不同的学科专业。年龄在30—53岁之间,其中中小学校长23名,专职教师78名。样本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的5名校长和10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同时,作者于2007年9月与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合作以“教案——我有话要说”为题面向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一次征文活动,截止2007年12月共收到教师来稿85篇,广大教师就各自学校中教学管理和自身教案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抒写困惑、展示遭遇、反思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2.教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常规是指在教学上沿袭下来的经常实行的规矩,没有必要的教学常规,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来讲,教师的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几个方面。但在当前中小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用查教案来抓教学、管教师,把教学管理工作简单化,误以为抓住教案就等于抓好了备课,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把这种作为常规管理手段的教案戏称为“抓手”。

同样,在笔者收到的85篇教师稿件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谈到教案存在的问题时都涉及到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问题,其中专门谈这一问题的文章有20篇,占到总数的25%。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理和对问卷调查的分析以及与教师的访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教案形式千篇一律,过于注重形式

在对教师的访谈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现在教师的教案形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化的。再访谈中一位语文老师谈到:“以语文课为例,课文上有的字词,还要在教案上依样画葫芦;课文上要分析的段落,全文再抄一遍。不抄,则没有那么多内容可写,也就凑不够字数。还有如今教学讲究双边活动,教师要把自己在课堂上可能说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说的话,一字不漏地写下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62.5%的学校教案的内容及形式作了统一的规定,而教师对教案格式、内容的看法却与学校的管理方式恰恰相反,仅有3%的老师认为教案应由学校统一规定格式和结构安排,而超过97%的老师认为关于教案的编写应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或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

这种对教案形式的模式化、僵化要求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教案统一为学校领导进行教学管理、检查和评估提供了便利。如有些学校教师集体备课要求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定教案栏目、统一规定教案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规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统一规定学生作业练习等,在一些学校中要求一篇教案中应该有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正文中一般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语、小结、总结、教后感……等不一而足,教案书写应清楚、工整。这些教案,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从一般内容到重点难点, 从教师引导到学生活动,从提出问题到可能出现的答案……大到总体结构,小到一句话,一句也不能少。更何况一些地方为教师印刷了有固定格式的备课本,教师备课成了按格填空,填满即止。领导检查也仅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是否工整,能否做到一节课一个详案等。

2.2 抄教案、补教案现象严重

当教师的教案在僵化的教学常规管理下成为一种“应景之作”的时候,出现抄教案、补教案等虚假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有老师这样讲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并且誊抄方式五花八门。”抄教案手册上的,抄同专业教师的,抄自己以前的,或网上全盘下载,或课前敷衍拼凑,或课后突击补写,甚至让别人给自己抄,请别人打印者有之。致使有时一本教案去年用了,今年用,明年也许还要用,只要教学科目不变,教案也能实现“终身制”。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问卷情况的统计看,有近86%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因应付检查出现过抄教案的情况,其中12.1%的教师经常有抄教案的情况出现,而从来没有抄过教案的老师仅为19.2%。可以看出,教师因应付检查在平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这种无聊的机械劳动中了,这样的教案已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价值。

2.3 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教案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对其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1)考勤。主要考查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2)考能。主要考查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3)考绩。主要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等。备课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很多学校把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作为考察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教案则又成为考察教师备课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量标”。

从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来看,超过94.9%的学校将教案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种“量标”,其中22.2%的学校把教案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指标。把备课作为考查教师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本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评价考核办法单一,把检查教案等同于考查教师的备课,把教案作为量化管理的“量标”评价教师的工作,把教案的书面编写情况作为检查的依据。在实际的检查中,又只是机械的数页数,数课时,看书写的认真程度和环节的齐全与否,而对教师的一些有创见、有新意的教学方案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采用制止的做法。如访谈中一位英语老师谈到:“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备写了一份类似小品式的教案(英语),在课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学校领导听后却横加指责,说把课堂变成了演戏……演戏怎么了?难道课堂就必须是教师讲学生听吗?如果有本事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编成小品、戏曲等,让学生去表演,寓教于乐才好呢!”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为了在年终考核中能顺利过关,只在教案的书写规范、环节齐全、彩笔搭配等方面劳神费力,这无形中挫伤了教师改革、创新的热情,束缚了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

2.4 作为教师负担的教案

教师的负担过重可分为心理负担和日常工作负担两个方面。前一种集中表现为教师的压力过大,包括教师的角色压力、社会期望过高、教学中所传输的价值观冲突等等。后一种则表现为琐

碎的教学常规和行政规定过于繁多,日常要做许许多多琐碎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种会议、学习、进修、继续教育、考核、评比,排名等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疲惫、敏感的状态。在教师日常工作负担中,书写教案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加重教师负担的因素。在接受调查的1 0 1位教师中,认为编写教案“枯燥无味、机械运转,加重了工作负担”的占54.5%,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编写教案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那么, 原因何在呢? 有位教师说的好:“我们每周要写2000—3000字的思想汇报材料和读书笔记, 听课要写心得体会,每节课的教案又要求面面俱到,不少于三千字,这样一周下来,光文字材料就得上万字, 那有时间干别的事情呀!”

如何使教案真正为有效教学服务,超越单纯的教学常规,使教师乐而为之而非教师工作的一种负担是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3.对策与建议

就中小学教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案本来的价值、作用,在调查过程中骨干教师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教案有“案”无定“案”,给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

专业自主是一种职业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自主权,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理论上讲,教师不仅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影响着学校发展方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决定,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更突出地具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如教案研制过程中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组织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材料、呈现教学材料、安排教学活动等都是教师专业工作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应该完全由教师专业团体成员自行评估,外部过多的干扰只会阻碍教师专业发展。所以,学校对教案的形式、内容各方面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一位校长这样说到:“我们近三年在毕业班老师的教案根据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采用提纲式、表格式、卡片式;也可以写成随笔式、备忘录式,也可以利用电脑用电子文稿演示的方式、课件的方式等,这样做得到了教师的好评,也激发了他们研究教学的积极性。”

3.2 认清教案与备课、编写教案与使用教案的关系

教案又不等同于备课。教师的备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和心血,教案也不单纯是教师在课前写在教案本上的那个书面计划,教案的研制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个性差异来重组和改造、增减课程内容,“活化”教材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辛勤劳作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教案文本可以是详尽的也可以是简略的,这要视教师的经验、能力而定,不能说教案写的详细便是备课扎实,写的简略便是备课不认真。单纯地检查教师最终形成的文本教案,很难把握教师备课的全过程,难免出现偏颇。

3.3 树立“抓大放小”的教学常规管理思路

所谓“ 抓大” 即指加强对教师备课过程的指导,营造扎实备课的良好氛围。首先, 允许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方式,鼓励教师设计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案,减少有关备课考核的条条框框。其次,要强化教师的课改责任感和紧迫感,鼓励教师把备课同贯彻新课程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自觉地把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所谓“放小”是指应看到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文本”形式的体现,学校应允许、鼓励风格各异的教案形式,应认识到对教案形式、内容过细、过于烦琐的要求并无益于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成长。

这种“抓大放小”的教学常规管理方式在许多地方已开始得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山东省滨洲区中心小学出台的“0教案”改革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路,通过学校加强备课指导、集体备课等措施,逐步放宽对教师教案的过细规定,使教师能把精力放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反思上,“释放了教师的实践智慧”,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徐继存.理解教师——教学市场化质疑[J].教育科学研究,2002,(2).

[2]刘捷.专业增权与教师专业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1,18.

[3]魏新华 张振贤等.0教案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3,(9).

[4]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牛震乾(1980—),男,甘肃会宁人,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研究。

《新 教 育 论 坛》永 远 是 您 的 朋 友!

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小学;班级管理;语文教学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通常由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而班主任需要负责班级管理,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同时承担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而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学校的基本工作。通过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有助于两者更好地融合到一起,让班级更富有生机活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小学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班级管理中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元素,而语文教学中也藏着班级管理的影子,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目标一致

班级管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均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各项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从中进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地学习优秀品质。而班级管理中较为注重学生的纪律性,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自律能力,所以教师可结合语文教材内容,通过课本中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学习文章中人物优秀品质并应用到班级管理中,通过两者的融合促使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同时让班级管理开展得更加顺畅。

(二)两者相辅相成

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班级管理的小学课堂是一盘无序的散沙,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会下降。因此,班级管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教育的整体教学成效,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语文知识素养的培养,假如仅停留在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让这些教育落实到位,需要把把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在实际小学中,教师要将语文元素融入小学生日常生活及习惯,让班级管理成为小学生的实践环节,两者融合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班级管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最新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了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课程,其实践和练习机会无处不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语言环节,更深入地接触语文材料,通过实践熟练语文使用的规律。班级管理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班级管理促进语文教学的德育发展

班级管理的过程也是语文的实践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进而提高重视程度。班级管理与语文的德育目标是相通的,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也是培养个人素养与德育的过程,小学生能从中找到语文学科的人文之美。

(二)班级管理为语文教学提供资源素材

班级活动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组成内容。在班级管理及班级活动发生的事情可以成为学习写作单素材,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的素材,学生通过对班级管理及活动的观察,然后应用到语文实践当中。班级活动有板报、班会、朗诵等,这些活动有丰富的内容和体验,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锻炼,将知识付诸于实践,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

(三)加深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通过班级管理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有所掌握,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倾向,看到学生的长处与短板,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四)拉近语文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班级管理一般由班主任负责,小学班主任通常都是语文教师,语文课程与班级管理的多方接触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师的信任和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通过与学生之间深入的心灵沟通,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程的学习。

三、更好实现小学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课堂组织活动推动班级管理

为了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小组学习、竞赛学习等模式。语文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不同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传授不同深度的内容,布置难度不一样的作业练习,匹配性地进行语文知识讲解,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结合课堂的活动组织形式,在高校管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特性得以自由发挥。

(二)统一理论与实践,把育人的目标融入到学生的各个环节

德育素材是班级管理的重点资源,例如集体主义、诚信、诚实等主题,合理引导小学生的行为举止。班级管理出现的各类事件都能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让写作充满生命力与实际意义。

(三)让小学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推进小学班级管理

在语文课堂基础上开展延伸的德育工作,例如阅读名人传记、经典名著等,通过点评日记、作文等方法,让学生假入到班级管理中,进而实现自我管理,例如设立班级管理意见簿,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与建议。

(四)利用小学语文学科和小學语文教师的特点,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师属于文字工作者,通常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常教学中会对学生日记、作文进行批阅,这是语文教师特有的学科优势,语文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日常心理活动变化与心路历程。通过课后的交流沟通,能够获得学生认可与信任,从而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达成树德育人的目标。

结语

语文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学生培养语言沟能力、思维能力的主战场,而班级管理是保证各科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解婷,张甜甜.用微激趣,以微提效一-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17(6):7-7.

[2]陈希梅,陈晓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融合[J].学周刊,2015,23:7.

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科学观察作为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中小学学生科学知识学习、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基础性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认识不足、关注不够。通过从如何认识科学观察、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观察、如何提升科学观察的水平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科学类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  键  词 科学观察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

引用格式 任建英.中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J].教学与管理,2022(05):40-4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1]。四个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当学生参与到一项具体的物理学习活动或任务中,四个核心素养均发挥作用,同时,作为参与者的学生在四个核心素养上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而观察或者说科学观察作为科学学习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观察,教师缺乏对科学观察的全面认识,以及科学观察指导方法不足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科学学习的成效,也折射出教师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正确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课程图谱分析项目(CCM)科学内容中融入了认知性知识[2]。认知性知识是一种在科学知识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于构造和特征定义的知识(如假设、理论和观察),以及它们如何在证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知识[3]。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将学生的“观察与测量”作为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的五大目标之一,包括观察记录、简要叙述观察过程等[4]。在此,我们重点探讨科学观察的问题,即面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什么样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学生应该怎样进行科学观察?观察的种类有哪些?进而初步探讨科学观察的不同水平。

一、科学观察的内涵

科学观察是学生获取事实、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而这些事实、信息和资料又将成为科学推理、科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观察和经验能够并且必须大幅度地限制科学概念的范围,但其不可能单独决定这种概念的特定实质,因为其中总是有一种明显的随意因素,包含个人与历史的偶然事件在内[5]

1.科学观察并非科学学习的目的

科学观察不是科学发现的起点,而是支撑,是引导[6]。在学校里,常常使观察在理智上不起作用的原因是,进行观察却没有带着通过观察来确定和解决的有意义的问题。在小学,几乎是任意选择一些事物(苹果、书桌、粉笔)的形式和属性来观察,或者类似的观察针对几乎同样任意选择的树叶、石头、昆虫。在中学,观察在实验室中和显微镜下进行,就好像积累观察到的事实和获得操作技术就是教育自身的目的[7]

2.科学观察与记忆、想象和思维并行

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已有认识和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是带着个人的思维和知識背景去对待观察和观察结果,以及进行观察结果的记忆和呈现,并开启新的观察任务。经过认真思考的观察至少是思维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采纳和认真考虑多种多样的假设,特别是那些隐蔽的特征需要揭示、强调并且使之明朗化[8]。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是伴随着、交叉着发生的,相互支撑与推进,在顺序上没有先后之别。

二、科学观察的有效性

1.观察应该包含主动的探索

观察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观察是探索,是为了发现以前隐蔽或未知的东西,并通过这些东西来达到某个实际或理论的目的。观察必须具有目的性,知识开始于观察,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所观察到的东西,还想探究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思维运算能把观察到的资料联接起来并加以说明,以推测未观察到的事物,如物理学家从磁针的偏转推论出导线中有一种叫做电的不可见的实体[9]

2.观察应当激发学生兴趣

把一个儿童注意一个故事所有显著特征时的安逸和全神贯注,与他观察某种呆板的、静止的、绝不会引起问题或使人联想起其他可能结果的事物时的吃力和坐立不安进行对照,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学生对于播下种子和观看其生长阶段抱有极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这种事实是在他们眼前演出的一幕戏剧。要把植物和动物看作有行为、做某事的活的生物,而不是把它们仅仅看作毫无生气的样本,把那些静态属性加以编目、命名和登记。如果用后一种方式来对待,那么观察必然要沦为单纯的列举和分类编目。

3.观察在性质上应该是科学的

观察起初是为了实践目的或者单纯为了看和听的乐趣,但最终要转变为含有某种理智的目的。正确的科学观察是为了:发现他们面临什么样的困惑;对观察到的疑难特征加以推测,并提出假设性的解释;检验由此联想到的想法[10]。这样一种认识体现了科学及其科学研究的本质,正是“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实践”。

三、科学观察的种类与策略

通过科学史,总体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科学观察:第一类是广泛的观察,即宽泛的、不太精确的观察,对于使学生感到探究领域的实在性,意识到探究的方向和可能性,并且在头脑中存储一些可能由想象转变为联想的材料来说是必要的。第二类是深入的观察,即紧凑的、精确的观察,对于限制问题和保证实验检验条件来说是必要的。就这两类科学观察而言,后者比较专门化,技术性较强;而前者又比较肤浅、分散。第三类是审美性观察,按照一定的个人兴趣以及审美追求,洞悉自然与科学之美,这可以让人变得锐利。享受看和听的人是最好的观察者[11]

理论上说,观察方法与策略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吸引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于学生观察的指导[12]。第一方面,重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如果只从植物的形态特征来看,那么材料的意义就非常有限,变成僵死和呆板的东西。而学生在知道植物像动物一样会呼吸,并且有和肺的功能相对应的器官之后,他们自然就会专心致志地寻找植物的气孔。如果把事物看成是结构孤立的特殊物,而不涉及他们所包含的活动和用途的观念,那么这种学习令人厌恶。对于第二方面:一是明确观察目的,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一个科学实验之前,学生必须要对为什么要做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把握观察重点,在面对真实的情境抑或开展多因素干扰的实验探究时,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实验科学家在他那收藏丰富的实验室里对物质进行深入细致而又无目的的观测,这种情形虽然普遍但确实是荒诞可笑的,特别是当用仪器进行观测时,即便第一个‘初步实验’事先也有许多非实验性的活动、研究、思考和计算。没有这套事先的工作,以高昂代价获得的事实就是没有意义的。”[13]二是运用多种方法,加强观察深度。一种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观察的全面性是客观反映事物属性的前提,应当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另一种方式是,加强对比。引导学生注重环境、条件的差异和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积极设计并开展对比实验,以观察所获之证据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结论。

四、科学观察的等级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观察,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中的观察,现结合相关经验与成果,提出表1的水平划分。

该框架只是初步划分,是一种探索,有时并无严格层级可言,如对于较高造诣的科学观察者,感性观察将是一种高级形式,也是其他类型观察的重要补充。当然,对于中小学生,一般表现为一种低级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通过观察形成科学问题,也不能在科学问题引领下进行观察,观察活动更多地沦为程序化的操作模仿。学生观察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科学观察的过程,掌握相应的方法,今后如何能够独立、独创地开展科学研究。

对于理智观察,应该处于一种宽泛和深入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吸收一些相关事实,选择少数事实进行详细精确的研究,这样相互交替从而使问题变得明确,使联想到的解释变得有意义[16]。比如,在生命科学中,实地考察、远游、了解生物的自然习惯,是一种广泛观察,同时这种观察可以与显微镜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等深入观察进行结合或有序切换,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在物理科学中,对于自然界广阔背景中的光、热、电、湿度、引力等现象,应该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选择一些事实开展精确研究。这样学生不仅受益于发现和检验的科学技术方法,同时促进了他们对实验室中的实验与室外的广大现实相统一的意识,以避免这样的印象:研究的事实仅仅是实验室所特有的。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一是如果完全漫无目的地乱碰,就只会得到一堆事实,但这些事实与目的的关系却不清楚,反而使学习陷入困境。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形成这种目的性。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凝练并提出一个科学的问题或预设。二是提升科学观察的思维品质。科学观察绝不是事实、现象的机械积累,更重要的是归纳、抽象、演绎等思维的參与,从而得出结论以及为获得进一步问题或预设提出新的见解。而且,思维方式与品质也将直接决定所能观察到的东西以及可能得到的结论。三是注重科学观察的有序性。新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新的观察活动的提出,是反映思维连续性的最好体现。没有有序的观察,没有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就没有科学思维的深化。对此,信息的供给和理解方式是重要的根本问题。如果信息被过于吝啬或过于慷慨地提供,或者以混乱的次序或孤立零碎地出现,那么对思维习惯就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

[2]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 Concept Note Series [EB/OL].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contact/OECD_Learning_Compass_2030_Concept _Note_Series.pdf

[3] Duschl,R. Science Education in Three-Part Harmony: Balancing Conceptual, Epistemic, and Social Learning Goals[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8,32(01):268-291.

[4] 廖伯琴.科学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47.

[5]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4版.金吾伦,胡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4.

[6] 李醒民.什么是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5.

[7][8][10][11][14][15][16]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马明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60,162,235-243.

[9] 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2.

[12]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83.

[13] G.Holton.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M].张大卫,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94.

[责任编辑:郭振玲]

*该文为中国教育学会2020年教育科研“中小学教材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策略研究”(2020JYX013413ZB)的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小学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出发,以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为例,结合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分析、阐述了如何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对促进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重视;衔接;优化;中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习生活中的一大转折点.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小学学习习惯的滞留性,以及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抽象性增大,使得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未能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 它反映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衔接自如,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根据小学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教学现状,以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为例,结合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实践,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探究如何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衔接上,也体现在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上. 在初一数学第一节课上,笔者告诉学生我们学数学同小学一样,不用怕,就是数域扩大了,以后我们学数学,会不断地扩大数域. 从一开始,重视消除学生心理上对中学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为学生学好中学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已有的知识水平,顺应学生由小学的教法向中学的教法过渡.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学生练得较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精,抽象性逐渐增大. 目前在初中开展了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它是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引导学生将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获取新知,弘扬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团结合作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课堂组织应抓住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兴奋点多、模仿力强等特点,注意把握一堂课的前五分钟的导入时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扬学生勇于发言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展示,学会点评. 设置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问题,重视组织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思考过程,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相关内容及课外练习情况.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在第7单元第1课时,结合例题:“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们既学习了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术解法,又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 笔者翻阅附近一所普通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该课时家庭练习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数学《每课一练》(上),发觉学生多做得很好,已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现摘录该课时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重要的任务或问题;应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主动解决的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教学“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

重视新知衔接点的教学,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所谓新知衔接点,不仅指新旧概念、知识的联系点,也包括从小学到初中相关新旧技能的连结点.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间递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由学习者构建的,是对原有经验的一种重新组织.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掌握新知的本质.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重视新旧概念、技能的衔接点教学,才能把握住教学关键,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定“教”,充分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既可引导学生顺当地领会、掌握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又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实施了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而目前多数小学还未实施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初一新生还不会开展有效的互助合作式学习. 那么,如何重视初一新生学法上的衔接呢?

1. 合理编制导学稿,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但是在小学阶段常常不被重视,大多数刚升入初一的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 本校实施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以来,以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教师合作编制每节课的导学稿. 突出以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为目的,编制导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导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常分为复习巩固内容和导学内容两部分,突出待学新知识、新技能与已学知识、已学技能的衔接.

在编制导学稿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的数学认识需要的“衔接点”,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作业. 在“§5.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导学稿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笔者将上述的合作学习问题及例1问题编入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师编写导学稿时,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具有积极的思考价值. 将新旧技能的衔接内容编入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引导学生结合导学稿预习,预习之后完成每节课的自主学习部分,检查预习效果;又创设情境,通过完成导学稿中的自主学习部分,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理倾向,促成学生有效预习.

2. 鼓励学生学会展示,勇于点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未注重思考,不去多想想几个为什么. 因此,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抓好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学会点评.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采用如下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教别人,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分别约为5%、10%、20%、30%、50%、70%、95%. 可见,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理解应多开展有效的讨论与实践,树立学生“预习展示精彩”“我的课堂我展示”的学习理念,促成“学生教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上述例2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点拨、追问下自主分析数量关系,深入探究,一题多解,并结合例题教学,自主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过程. 其他教学内容均由学生结合导学稿,通过自学、集体研讨或“学生教学生”解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解教学目标,基础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解决,中档次的问题通过集体研讨解决,最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解决.

3. 严格训练,及时巩固,当堂检测,追求实效

分析小学生的书面练习,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升入初一后,教师应加强在规范解题过程上为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过程的重要性,严格训练,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作业现象.

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及时的“保持”与“再现”非常重要. 及时的“保持”与“再现”就是在第一次记忆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加深理解与记忆;复习越及时,费时越少,记忆效果越好. 在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高效的展示与点评,处理好激发学生展示、点评的热情与控制教学进度的关系,确保时间,组织学生当堂检测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编制导学稿、设计课堂教学,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借助模型、图示等已有知识启迪思维,并及时总结、归纳,促使学生加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的理解,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把握“学情”,重视新知衔接点的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中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公办学校资产管理存在入库手续不健全,资产登记过于简单随意,岗位设置不规范,管理人员更换频繁,资产清查流于形式,财产账与会计凭证账账不符等现象。这是领导不重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必须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资产;管理;研究

一、易耗品的管理

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教具、学具,如粉笔、笤帚、拖把、钢笔、墨水等等。易耗品一般是低值的,所有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容易被忽视,但是,易耗品确是办公用品中购置数量最大、耗费最多的支出,所以,易耗品管理不容忽视。

第一,首先应对易耗品的单价做出规定。易耗品单位价值一般在100元以下,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处理的用具物品。

第二,易耗品科目设置,应设置“在库低值易耗品”和“在用低值易耗品”,设置“在用低值易耗品”一级科目和“低值易耗品二级明细科目”。对低值易耗品按类别、品种规格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明细核算。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

绝大多数学校能按照省、市、区中小学财务管理要求进行日常操作,能按照规定进行财产分类并设置账簿和核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核算起点和计价办法。真正做到明确管理目标、确保产权明晰、家底清楚、设施完好,充分巩固办学成果,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有的学校并且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管理,向规范化迈进,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管理岗位设置不规范。普遍存在账、物管理一人承担的兼职现象,违背职务分离的管理原则。使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如借、用、还手续不完备,存在管理漏洞,对个别固定资产不能正确断定其是在校内使用还是已被私人使用,从而形成资产流失的暗道。

第二,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农村学校在人员使用上存在随意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是领导一句话就换成另一个人,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稳定,结果是交接手续不完善,工作衔接性差,经常是重打锣鼓重开张,这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好的普遍现象,容易使原来已经漏账的资产可能永远不能入账,造成账实不符,还容易使一些体积较小、价值较高的资产变为私有,如数码相机、摄象机、手提电脑等等,这种混乱现象使得资产在无形中流失。

第三,资产变动手续不严谨。包括入账价值不准确,入账时间不及时等。首先表现是手续不完备,对无偿调入、调出的固定资产不入账,对有些资产的转让、报废等处置,有意或无意间不履行手续或履行的手续不全,就自行冲减账目。其次是入账价值不准确,购入固定资产时,将应记入资产的运杂费等,只记入了“事业支出”,未同时增记“固定资产”,同样,将基建工程中改扩建的建筑物等的净增价值,只记入了“事业支出”等科目,未同时增记“固定资产”,再者是有偿转让及报废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在会计核算中应该记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而误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还有是入账不及时,个别学校固定资产购入后已超过一个季度,还未记账,对已交付使用的楼房等建筑物,因没有决算,久拖不入账,使账实严重不符。

第四,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形同虚设。好多学校对上级规定的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执行不力,对报表应付了事,不进行实地盘点,账是账,物是物,未能通过实地盘点根据盈亏进行调整,二者失去一致性,真正的家底不清楚。

第五,会计与资产管理员不能平行登记,达不到账账相符。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学校由于内部管理不到位,账务运行程序不完善,会计与资产管理员双方的账目彼此之间不能实现平行登记,有漏账现象,使两账资产总额不相符;二是还有部分学校,会计与资产管理员虽能达到两账资产总额相符,但记账过程不符合规定,会计平时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进行核算和登记,而是学期终了或年度终了把资产管理员的资产账面本期增减余额过度过来,完全是“拿来主义”,从而失去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三、资产管理不良的原因分析

第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重外部形象,轻内部资产管理,重进轻管,重钱轻物,争取资金的积极性高,而一旦变为资产,认为东西已经是自己单位的了,思想马上就松懈了,向上级要钱要物的心理态度与管好已有资产的心理大相径庭。

第二,具体分管者头脑中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这些人多是后勤工友,甚至是临时工,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力,平时又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加之工作作风不够严谨,不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造成工作盲目和混乱。

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学校在安排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时,有两种倾向:一是安排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综合能力不太强、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员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较差,工作效率低,要达到管理的规范性难度较大;二是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兼职管理,但这些人员都超工作量,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同样达不到管理的规范性。

第四,评价机制尚待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其人员评聘不能挂钩,导致该部分人员的工作热情受到影响。特别是后勤管理者被评优的机会很少,这种不均等性也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一把手负责制是关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资产管理的运行过程及结果负责。校长要安排得力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主动了解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困难,保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多给他们创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提高其适应工作的能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责任心,以主人翁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合理设置岗位。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定,根据不相容职务(岗位)相互分离原则,合理设岗,做到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而不能身兼数职。要形成分工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第三,建立健全资产账务运行程序。固定资产管理程序包括:申请→学校鉴定→有关部门评估、审批(根据审批权限确定审批部门或单位)→部门管理员填制四联减少凭单→有关责任人签字→会计在出库凭单上盖章(减少凭单的二、三、四联)→相应联分别记账注销完备手续。以防止核算中的漏记、少记和不平行登记现象发生。

第四,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建立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管用结合,物尽其用。达到全员管理,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

第五,借助计算机管理资产。利用“中小学通用校产管理系统”等新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从繁杂的手工记账、算账、数据汇总统计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科学决策资产建设。固定资产管理不能仅仅体现在记好账、管好物上,更在于根据现有资产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研究,针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找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产配置的合理与不合理程度,对学校以后的资产配置进行合理决策,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避免资产配置的盲目性,寻求最佳配置方案,使有效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仓集中心小学)

上一篇: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