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2023-12-16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 论文选题环节

要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涉及到选题、收集查找文献、阅读分析文献、编写提纲、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选题则是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 这一步的成败也决定了论文的质量的高低, 以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大小, 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从我院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来看, 论文选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文学”与“语言”比例失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大致可分为文学与语言两大方向, 但事实上, 学生在选择的时候, 却一边倒的倾向于文学类, 选择语言方向的寥寥无几。而在文学内部而言, 又出现了内部不平衡现象, 即选择文学文本研究的远高于文学理论研究, 选择文学理论研究的屈指可数。

2. 选题陈旧、重复, 创新性不足。

很多学生为了写作起来较为简单方便, 往往不会选择新颖的题目, 很多题目也是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学生的论文中。如《伊丽莎白的婚恋观》《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征》《<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等。这些题目因老师上课重点讲授、相关资料较多, 而受到学生青睐, 随便找几篇文章拼凑而成即可。另外, 较为容易的题目大家都会选择, 因而在论文开题中, 会出现选题重复的现象。很多论文的结论已经是通说, 没有多少可挖掘的空间。

(二) 论文写作环节

1. 原创较少, 抄袭较多。

“观点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可谓是最高要求。即便对重点本科大学学生, 也是较难做到。而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 更是望而却步。其实, 创新不单纯是观点创新, 这样的创新确有强人所难之处。除此之外, 可以用新的材料论证原有题目;也可以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论证原有题目。但现实情况却是, 学生在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过后, 没有对其进行评述, 发现其不足之处, 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是就地取材, 将手头资料进行拼接, 好一点的就是逻辑相同而语言不同, 不好一点的则是直接复制粘贴, 较少能够看见较新颖的观点, 基本都在“炒剩饭”, 每每答辩的时候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学校设置了论文查重检查, 但个别学生的论文已经逼近最高限定值, 自己的表述较少。

2. 写作基本功较弱。

很多学生交的论文初稿, 问题成堆。文不对题, 中心不突出, 观点不明确, 层次不清, 表述语病较多, 标点符号随意使用, 一篇论文可多达几十处问题修改建议批注, 足见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缺失, 缺乏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要实现最终的合格论文, 往往要经历五稿以上的修改。

(三) 论文答辩环节

答辩作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最后一环, 并没有较好地执行这道关卡的职责。很多学校的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基本都是“走过场”, 流于形式, 老师所设置问题都相对简单, 学生即使问题答不上或质量不高, 也不会因此而让学生不予通过或二次答辩, 最后都会准予通过。这样相对宽松的体制, 必然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论文及对自己的要求, 答辩之前, 匆匆看一眼论文, 有的由于完成论文时间距答辩时间较长, 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只是临时抱佛脚, 加之多数学生已经打听到往届答辩情况, 所以完全没有重视答辩。而这样势必会反作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更加加剧了学生的对付心理。

二、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相对薄弱

笔者从教10年, 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从历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 学生阅读量较少, 基本停留于上课所学范畴之内, 有的则知之甚少, 除了有些备考研究生的学生, 基本对本专业学术前沿没有涉猎, 故而在论文的选题上自然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较为好写的题目, 研究资料较多且研究相对成熟, 可以简单拼接即可。而较难的题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 难以驾驭。

(二) 学生就业压力大、精力有限

以我院为例, 毕业论文开题工作一般开始于第六学期期末至第七学期初, 写作工作则占据整个第七学期, 从写作时间上来看, 应该是较为充裕, 但事实上学生却是多数未能按照规定时间提交论文, 因为受制于现在就业压力较大, 学生一离开学校, 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 基本无暇撰写毕业论文。

(三) 学校、教师投入欠缺

很多学校学生不断增加, 但是教师数量却没有改变, 师资比例严重失衡, 致使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也大量增加。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大量的授课任务, 一方面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 再加上这超额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有限的精力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 分配到毕业论文指导的上的时间自然也会少,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除此之外, 很多老师因是科班出身, 往往在指导论文的时候, 将自己所经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应用于本科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上, 严苛的要求与本科生的研究水平之间并不成正比, 要求既然难以达到, 索性就不再做较高要求, 坚持得过且过。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选题环节引导

1. 突出“应用性”。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注重结合当前社会实际, 应有所指, 鼓励学生选择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而不是进行更深理论层次的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应用型”人才, 那么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我们人才输出的类型, 既不同于“985”“211”院校的“研究型”人才, 也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 直接进入生产一线, 而是一方面具有理论能力, 一方面具有实践能力, 我们的人才应是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能够迅速成为熟练工种。为此,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少一些抽象的学术研究, 不必盲目追求与所谓一本高校看齐, 多一些区域研究、应用研究。

2. 突出“新颖性”。

毕业论文的选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 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进行“原始性创新”, 即填补前人空白, 或做理论性的颠覆, 这样的创新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 无法完成。而“渐进性创新”则不必要求如此之高, 可以以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进行论证。因此对于重复率较高的题目, 或者与实践脱节严重的题目, 实际意义不大的题目, 都应排除在外。

(二) 强化撰写过程指导

1. 加强研究方法指导。

很多指导教师在给学生开题过后, 便将毕业论文一事搁置一旁, 直至学生上交初稿, 开始进行初稿的修改, 之后便是反复收发修改稿, 最后直至定稿。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 学生只是依照批注进行修改, 双方没有更多的交集。这样的结果是,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 在研究方法上, 教师应积极引导,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形成较好的工作之风。

2. 加强治学之风培养。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欠缺、时间紧张等原因,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便想投机取巧, 采用“复制加粘贴”, 对付了事。这样的态度若是勉强通过, 势必会让学生形成错觉, 以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此, 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 关注学生论文的观点新颖性、材料的时代性, 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态度。

(三) 强化答辩过程监督

毕业论文答辩环节能够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加强对答辩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很多学生不知道答辩是什么, 在答辩中, 往往语无伦次, 答非所问,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在答辩前,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答辩预演, 帮助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当然, 对于存在侥幸心理得过且过的学生, 不能通融, 应进行二次答辩。对于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应予以奖励, 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 对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一直令人担忧, 应用型本科院校亦是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应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毕业论文撰写的各个环节中, 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论文质量监控,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 姚志红.从毕业论文选题看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214-216.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它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教师;激情;感染力;培养方法

激情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有:正视现实,调节情绪;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掌握讲课艺术,放得开,不拘谨。

一、激情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没有激情的讲课淡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使学生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同样,笔者认为,激情也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力的重要一环。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林觉民《绝笔书》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我们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涵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讲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学生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教师讲课如果不激动不过瘾,学生就不被感染不满足。然而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形象内容的;它是教师抛弃了虚伪、浮夸、做作的感情之后而产生的真情的一种升华和凝练。

1、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1)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三尺讲台是神圣的,是与真理同行的,是能出成就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教师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快慰与满足,就会爱岗敬业并倍加珍惜,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热爱生活,否则,生活中懒懒散散的教师,授课时也会松松垮垮;生活中对外界冷漠的教师,授课时也会平平板板、毫无激情。

(2)激情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挚爱。须知,学生满腔热情地选择了教师所在的学校,又不惜交许多学费,目的是希望自己学业有成,成为可用之才,以便将来能报效祖国和人民。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辜负学生,不会让学生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为学生排忧解难,付出真爱。即使教师生活或工作遇挫或不如意,也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2、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教师的激情还出自于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并且对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信心百倍,授课时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繪色、生动感人。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研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脱稿讲述,信心也必然倍增。相反,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对自己所要传授给学生的观点都没有把握,那必然闪烁其词、断断续续,也就不可能酣畅淋漓、激情洋溢。

三、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

1、正视现实,调节情绪。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不少学生显露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清形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严明上课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笑对人生。须知,再好的电视或节目看久了观众也会分心,一台晚会所有观众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长久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备了这种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教师自然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不至于因学生开小差而大发雷霆、影响情绪。如果教师受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厌教,上课只是为了勉强完成任务,没精打采,给人一种带病授课的感觉,学生对你的课就更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课,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无奈、一种负担,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有机结合的效果了。教师该如何调节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例如,暂时回避,学会宣泄,培养幽默感,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等等。

2、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平时或课前,同事之间开些玩笑,亦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孤独感,优化情绪。同时,运动可以解忧,调节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忘记不快,消除精神紧张、焦躁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此外,教师平时还要多读有益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避免生活空虚。

3、养成站着讲课、大声讲课的习惯。教师应站着讲课,这是一个起码的要求。因为坐着讲课,教师巍然不动,四平八稳,激情自然出不来。另外,站姿有利于交流,有利于反馈。大声讲课容易调动教师的情绪,学生也容易感受到教师魅力四射的激情,一节课也就能在师生双方兴奋、收获、欢乐中结束。

4、掌握讲课艺术,放得开,不拘谨。灵活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假如一位老师的讲课,其音速像机器的运转一样,总是一个速度,总是一个节奏,那不仅不利于表情达意,而且还会令听者感到枯燥呆板、索然无味。

总之,激情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是当好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而要让情感流泻,该笑则笑,该惊则惊……从而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课堂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学生激动了,课堂才会生动活泼,老师才会被学生悦纳、欣赏。宁愿教学中有一次失误,也要把课讲得自然,不要为了不出错而把课讲得索然无味。因为教师的情绪与学生是互相流通的,教师情绪高涨,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一旦学生感到兴奋,受到鼓舞,进入境界,听得入神,教师也会忘情,因为学生听课的状况也会影响教师情绪,双方是互动、交融的。一个有远大理想的教师,应重视“激情”的培养与绽放,决不可漫不经心,等闲视之。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必须推行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育,迎合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让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导致教学边沿化,教育职业化脱节的问题频现。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1.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日趋边沿化

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在职业教育的夹缝之中生存,成为了继续教育改革的专业项目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进行职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认为,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内容与职业的专业化教育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因此在专业选择上就及其忽视,再加上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教育走着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课的开设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教材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道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有效转变和课程形式的有效改革,只有墨守成规,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语言基础的相关知识教学,还是延续了小学、中学的字词练习等内容,学生感觉到了很没用趣味性,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是无用的,进而厌学的思想严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属于高考的失利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知道怎样转变,让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日趋边沿化,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表现在不少大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 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严重低下等。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空间,无法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也无法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

1.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专业需求相脱离

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理应紧紧追随行业发展的需求,但长期以来,我国不仅高校本专科的专业设置、专业标准与实际的职业门类、岗位工种存在脱节,即便是直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操作员工的中职学校,其专业设置也存在较严重的滞后现象。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专业需求相脱离,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理应紧紧追随行业发展的需求,但长期以来,我国不仅高校本专科的专业设置、专业标准与实际的职业门类、岗位工种存在脱节,即便是直接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一线操作员工的中职学校,其专业设置也存在较严重的滞后现象。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很多教材内容与高中、高校的教材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评价内容也没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专业设计的要求变成了空谈。虽然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增删,但不能否认教材依然是高职教师上课时候的主要依据媒介,而且对教材的灵活使用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这也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才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教材问题必须直接带动的其他教育问题。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各种不同职业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一入学就有着对职业发展的全新要求,但是教材滞后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通用类教材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共性,是各个职业 人群所共同需要的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脱离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需求,其结果必然影响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成果,因此,必须想到办法尽快转变问题。

2.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解决对策

2.1推行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育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日趋边沿化的问题,必须尽快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中推行多元化教育。首先,教师要推广当代的文化教育因素。高职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将当代文学名人引入高职语文教学中,如文字与图片、影视资料、多媒体等。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全面形象地了解到当代文学名人的相关情况,还能够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更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学资源,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今社会学生离不开网络资源,在网络资源的影响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当代文化名人进行网络沟通,然后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激发高职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兴趣和信心。在高职教育开设文学课程,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网络上万千读者的互动,互动增强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信心。另外,要采用更多的實践活动来激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地位,通过演讲竞赛、辩论比赛等形式来进行文学理论的推广。

2.2迎合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

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之中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够抓住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抓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强对职业知识技能的渗透,探讨职业技能知识和语文基础知识的共同点,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首先,教师要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引进创新式的教学课堂,加大实践课堂的比例。我们说职业学校既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知识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将日常生活与教学能够结合起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质量控制体系。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并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以及人力物力的保障工作上要做好,建立多向管理模式。实行顶岗实习单位的管理、学校的指导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多向管理,保证对顶岗实习实施全过程控制,让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性。总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与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

综上所述,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必须推行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育,迎合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的需要,让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逯艳.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案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

[2]郑力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琼州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分析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探索此业课程建设中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为此专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以实现新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践行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新时代    开放大学    汉语言文学    课程创新

一、背景

(一)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文化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建设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战略。

世界各国早已把文化发展纳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文学科代表,其施教过程中,如何在增强科学性的同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应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重要课题。

(三)办好开放大学,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6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提出开放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当前,开放大学日益成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肩负着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和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全民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情况说明

(一)针对学历继续教育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现状调查问卷》的调研情况。

1.学习目标。一些学生因热爱文化和文学而学习汉语言文学,期望提高文学素养。部分学生只为文凭,认为该学科通过考试相对容易,易获得毕业证书。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态度不够积极,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只是应付了事,致使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学生“预期学习成效”无法实现。

2.阅读情况。学生阅读频率和数量均不理想。受商业与科技化影响,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成为学生主要阅读对象,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却没能进入学生视野,学生多为浅阅读,潜阅读和深度阅读有待建构。学生阅读多通过网络,所读作品多为朋友推荐,偶尔会去图书馆,只有特别喜爱的书籍才会购买。

3.课程设置。部分学生认为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专业课程过于仓促,所得较少。

4.教学方法。学生多为成人,存在工学矛盾,均认同远程教学,但更期待灵活的教学方式。目前,网上互动流于形式,能积极参与网上实时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即使参与论坛,气氛也不活跃。

5.学习方法。课前自觉预习的学生基本没有,坚持课听讲并经常上网浏览在线学习平台的寥寥无几,听课后不再复习也很少拓展学习的占多数。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能力不够。

6.学习资源。近两年经过改革,课程资源质量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形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陈旧,数量有限,更新不及时、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喜欢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资源和相对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7.学习教材。课程教材相对陈旧,缺乏新意,需要改进。

8.考核评价。国开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学生期待考试方式有所创新。

(二)针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设计《长春市民汉语言文学需求调查问卷》的调研情况。

1.学习时间。坚持学习汉语言文学超过半年以上的居民占有一定比例,但从未参加过的占大多数。

2.学习频率。居民平均每周文学学习或阅读时间,多在2小时以下。

3.學习形式。居民主要通过网络和线下阅读书籍自主学习。

4.学习动机。这里分为内部动机(兴趣爱好、娱乐休闲)与外部动机(工作需要、获得学历证书、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中存有外部动机者较多。

5.学习内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归纳为:汉语基础知识(古代与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外国文学、汉语言应用(言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文学理论等八大板块。居民喜爱内容依次为中国文化、汉语言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则较少。

6.学习方式。居民主要学习途径是书籍、移动设备(手机)或互联网(电脑),并喜欢随时随地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学习。

7.教学方式。居民多以自主学习为主,网络交流和现场活动均喜欢。

8.课程资源。居民多喜欢时长20分钟以内、制作精良、有声有色的多媒体。

9.课程评价。希望一段时间学习后有评价成绩、证明参与课程的证书等鼓励。

三、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的思考

(一)创新课程模式。

建立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从总体评估上看,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生源逐年减少和教师教学任务量不满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开放大学重点专业,要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全力以赴地提高课程质量,由本专业优秀教师承担课程设计开发和主讲任务。对应非学历教育,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居民对汉语言文学表现出旺盛的需求力,开发基于社区教育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激发市民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与情趣。

(二)创新课程内容。

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但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历继续教育中,课程需要注重本专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非学历教育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大众化,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休闲、娱乐和趣味性,使蕴含真善美的文学作品通俗易懂,力求在专业与普及之间、在文学殿堂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造型优美的桥梁,营造一个雅俗同赏的审美境界,使学习变成惬意舒服的阅读之旅,逐渐激发学习者兴趣后,再指导其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三)创新学习方式。

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灵活采取“互联网+”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面授课尽可能增加互动环节,更多采用讨论、小组发言等形式。远程课程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直播方式,实时互动,课程教学界面应设置记录笔记、随感、发布信息的功能,并能随时随地展开泛在式学习。精研课程活动,设置讲座、沙龙和论坛,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圈。

(四)创新课程资源。

一是建设优质的微课程。微课程具有粒度小、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等特点,适应情景化、个性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运用微课程的制作理念,将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制作成精品微课程。如能再进一步发展,则以“知识付费”方式传播课程资源,调动人们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热情。实践中,组建围绕选修课程《经典电影作品赏析》,微课程开发团队,制作精品微课程20节。二是整合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国家数字化学习中心”“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长春全民学习网”等网络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实践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师利用终身学习公益性平台“长春全民学习网”制作《“长春全民学习网”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源列表》(含视频69个、著作391个),为学生呈现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和温儒敏、孙绍振等教授的精彩解读。利用互联网制作《改编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资源列表》(涉及22位作家)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影视作品资源列表》(53部),呈现作家纪录片、影视作品和改编自现代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

(五)开发课程教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不能与时俱进。这就需要集中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的特点,打造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新时代优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在实践中,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选拔优秀教师编写《中国文学十五讲》,这一教材在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均可使用,同时配套教材制作微课程22节。

(六)探索激励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探索学习者激励机制系。調研发现,抱有外部动机的学习者希望学习能获得实际收益。因此,建立学分银行,设计系列认证课程(例如文秘类课程),凸显应用型课程中应实效性,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实在收益。针对抱有内部动机学习者,开发能体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的课程,设计“微证书”或“无学分证书”,使学习者收获愉悦,激发兴趣。

四、 结语

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发展,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过程[J].卷宗,2018(19).

[2]崔新有.开放大学是什么?[J]. 终身教育研究,2018(4).

本文为国家开放大学“十三五”规划2018—2019年度青年课题《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18A1011Q)阶段性成果。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汉语言教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变换思想练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性新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啟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创新策略

1.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十分重要。营造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氛围,便于将汉语言文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构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平台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独特新颖的想法的传播,大大调动了师生创新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加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是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有力措施之一。创新的意识与思维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我们要重视师生的创新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金海英有关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

[2]韩自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时代教育,2009,(5).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推广普通话一直是一项重要任务。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正式启动。高校一直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直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普通话在高校校园内的推广。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能力;提升路径

引言

中国普通话的推广经历了70年。小学普通话学习基本上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听到和说普通话。但是,根据我们对应用型大学语文文学的观察,至少有半数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普通话学习,以确保他们在毕业前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所要求的二年级a级水平。此外,应用型大学的汉语语言文学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普通话是否符合标准,与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应用型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本文试图分析本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更新普通话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话口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大学运营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逐渐丰富。随着学校教学平台的拓展,教学方法也随之创新。在新教学背景下,新普通话课程标准對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普通话教学在以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寻求更多创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普通话课程教师面临两种情况:第一,他们有丰富的传统课堂教学经验,但没有参加普通话测试员的专业培训;第二,虽然我参加了相应的测试人员培训,但我缺少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师在教授普通话课程时,往往一个视而不见,另一个视而不见,主要表现为:一些没有机会参加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的教师难以将实际测试内容和技能纳入整个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仍然是课程的关键内容。学生必须掌握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普通话发音原理等理论知识,大部分在进行口语训练时结合“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参加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的教师将在培训过程中积累许多评价技能和经验。但是,如果长时间缺课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过度纠正”的情况。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传授测试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问题培训的比例过大,这也削弱了普通话基础框架的构建。

二、本研究的依托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长线专业,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纯知识型的人才,专业人才的运用能力较弱,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而毕业生的就业面也趋于狭窄。改革势在必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立足传统积淀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所在地为泉州,泉州是海西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众多,为文化教育、文化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创意灵感。为传承和保护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需培养大量具有深厚汉民族及闽南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项目组结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实际,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语文教学能力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入手,以“教师职业能力方向”中的普通话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契合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华语言文化发展的实际。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的相关路径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定期培训,重点辅导

这些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困难的老师,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一般由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一对一辅导,根据他们普通话的缺陷制订策略,定向纠正,虽然许多教师经过多番努力,通过了考试,但大费周章,消耗了大量精力。尤其是一些高端的专业人才,如果把宝贵精力浪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或者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合格影响职称评定,拖慢个人前进的脚步,太令人惋惜。考试成绩最好的往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他们因为开设普通话课程,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应当为这些亟须达到一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专业教师开设绿色通道,让他们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较早地开展定期培训和重点辅导,如在学期初就统计本学期要报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老师,一对一分配测试员进行定期辅导,在学期末报名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样培训时间长,老师有长时间练习,避免“临时抱佛脚”,成绩当然会更好。

(二)做课程考核

一方面,高校普通话口语课有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理论知识,纠正当地发音,掌握普通话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期望通过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课程学习。因此,课程考试应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础,注重能力测试。多模态评价方法不仅是多评价方法,还强调了听力、说话、身体性能调查等各种信息反馈渠道的使用。评价和反馈应贯穿普通话翻转类。例如,网络统计系统对学生上课前的任务数量进行评估;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素描、跳跃和舌破碎机互相评价。评价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和模仿能力,采用课后同步应用程序;采用学习平台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计算机测试等。该多模式评价方法将评价与教学相结合,这不仅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的及时评价和反馈。

(三)普测宣传组织工作落实到位

应用型大学应加大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人人学习普通话,人人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养成校园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今后学校将继续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和测试工作,充实教师,完善普通话课程,增加学校“智慧树”“八桂课堂”等网络课程平台上的普通话教学内容,丰富普通话学生的学习资源;搞好全国普通话推广宣传周,组织校园古典阅读,举办竞赛,用美国语言讲课,激发学生对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高兴认识普通话;根据应用型大学学生的特点,推进普通话语音学习应用,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个性化补习普通话测试的新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的新途径,适应新时代“四个自信”背景下的语言文化趋势,可推动部分地区普通话理论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本地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提升,为普通话的综合教学及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有效地推广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部分地区普通话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育人水平,对其他语言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秀玲.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评《汉语言文学知识》[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105.

[2]张正荣.需求导向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4):113-118.

[3]鲁美艳.浅谈如何突破高校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难点——以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J].新西部,2019(15):156-157.

[4]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宁夏大学,2014.

[5]孟建安.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以肇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0,31(06):51-58.

上一篇:数学思想之小学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写作策略中初中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