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

2023-10-05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发展现状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已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所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 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很多人的思想和观念仍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非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远见之士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按照现阶段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具有多达9亿的人口,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长治久安。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能轻松的走进课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在之前,新学期开学,总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现在基本上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从2007年开始施行“一费制”,就免收了学杂费、书费,贫困的学生还会享受到生活补助。国家的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

2、“远程教育”的普及,拓展了农村孩子的视野,他们能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黄土地,小麦、高粱加玉米,他们有了更大的求知空间。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远程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课、计算机信息课让农村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知识面更宽了,见识更广了。

3、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立学校“大锅饭”的落后消极的劳资分配体制,多劳多得。现在,教师工资每月直达个人帐户,由上级财政统一发放,各种培训费免除了,硬性捐款杜绝了,教师负担减轻了,教学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4、教育已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来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满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消费呈明显升温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内容;其次,示范与攀比效应使父母不愿自己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再次,出于补偿心理,许多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寄希望于子女,以弥补自己的遗憾;第四,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具有危机感,从而更积极的在教育上投入。然而,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长足发展受到限制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还不到30%;另一方面,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学校经费主要靠上级下拨,但由于下拨有限,致使经费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大大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学校图书室陈列着毫无教育价值的、只为迎接检查的专用“图书”,聊胜于无;实验器材陈旧老化,学校又无力更新,只能被积尘覆盖,音美体器材形同虚设,中看不中用。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态度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通过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教师素质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5、 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生源严重缺失,“学将不学”

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我所在的乡镇,每年都有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这些老师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教坛新秀,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师资本就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严重缺血。

同时,生源的严重缺失,也使人触目惊心。就目前我们乡村的中学初中每个年级仅剩一个班。小学、中学不断撤点并校,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直接或转学到城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人数急剧减少。媒体也进行了同样的报道,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农村教育萎缩”。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的缺失,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破产。长此以往,“学将不学”!

6、“九年义务教育”未能真正贯彻,学生弃学令人担忧 初中入学率较高,但辍学现象令人担忧,大量未完成学业的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文盲队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及家长面对“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现状,产生“读书无用论”而弃学。

7、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①农村家长自身的原因:素质较低,家庭缺少教育氛围;缺乏与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前教育现状使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②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目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已超过学生半数,对其校外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盲点。他们得不到亲情关爱,有的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的孤僻任性,自私冷漠,行为习惯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结果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对其教育和管理已成为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8、教师压力过大,待遇较差,心力交瘁

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精神面貌已经“成熟”得不能在“成熟”了。缺少专业教师就由其他教师兼任,重新学习本身就很累。中小学生源锐减,学校近几年都超编老师,更多地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上班身累,下班心累,很多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满身是病,苦不堪言。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少,既要抚养小孩,又要赡养老人,微薄收入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各种压力使相当一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由于学校自有经费紧张,对教师的考核奖励金额甚少,不能完全于教师的劳动付出成正比,也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9、教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或取得实效

学校教育学研究指出:激励是使人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人员仍受到专业素质低下及管理水平滞后的制约,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法机械单一,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创立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缺少工作艺术,推行强制管理,没有人文关怀,不能激励教师斗志,氛围压抑,人人自危,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和实施救助的建议。

鉴于上述农村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1、 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应确立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筹措经费,如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

2、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提升师资水平,稳定生源。

根据农村学校设备薄弱的现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建设,为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教学软件、体育器材、图书等,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应促进区域内师资资源配置均衡化,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具体做法是采用城市学校成立支教团,到农村学校观摩、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的交流方式,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区域内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再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通过以上努力,扩大学校的正面影响,重新树立群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稳住学校生命线-----生源。

3、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①改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的唯一方法。②建立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制度,正如陶行知所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③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4、建立长效激励竞争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建立学校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间形成健康激励,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农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取长补短,逐步具有竞争力,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生源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给予他们适当的行政自主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规范但不是强制常规管理,以使干群之间减少甚至避免矛盾,凝成和谐共进的集体力量。

5、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①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例如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等等。②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③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应当结合当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来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过:要用科学发展观求得发展和进步。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细化均衡教育发展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第2篇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8138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文章来源】http://report/20170412/8138.html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农村电商概念界定及战略意义 第一节、农村电商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介绍 二内涵解析 三服务范畴

第二节、农村电商项目类型 一以卖农产品为主 二向农村卖商品为主 三向农村出售服务为主 四从事农村物流、冷链运输项目 五以农村资源汇集为主

第三节、农村电商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解决“三农”问题 二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 三促进传统农业发展 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五促进我国“包容性增长”

第二章 2014-2016年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1

第一节、经济基础 一国民经济整体概况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三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第二节、硬件基础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二农村宽带网络覆盖情况 三农村移动通信基建状况 四农村物流网络铺设状况 第三节、社会基础 一农村人口规模统计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三农村居民消费变革 四农村网民规模分析 五农村网民构成特征 六农村网络普及应用 第四节、技术基础 一网络技术 二Web浏览技术 三安全技术 四数据库技术 五电子支付技术 六大数据

第三章 2014-2016年中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第一节、电子商务领域重点政策法规

2

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二网络支付管理政策 三“电商国八条” 四电子商务法草案

第二节、农村电商扶持指导政策 一2016年农村电商发展任务 二农村电子商务准入门槛降低 三政府积极推动电商进军农村 四国家着力推进电商扶贫工程 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意见出台 六部分区域农村电商发展方案 第三节、农村电商相关保障利好政策 一“宽带中国”战略 二宽带提速战略部署 三物流行业促进政策 四“互联网+”政策

第四章 2014-2016年中国农村电商行业深度分析 第一节、中国农村电商行业发展动因 一背景分析 二始动因素 三基础因素 四竞争因素

第二节、中国农村电商行业运行概况 一行业基本特征 二行业发展成就 三行业积极变化

3

四产业集群化现状 五行业发展趋向 六市场热点分析 七行业经济效益

第三节、中国农村电商行业阶段特征 一农村电商的1.0时代 二农村电商的2.0时代 三农村电商的3.0时代

第四节、中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分析 一电商平台规模 二网络购物规模 三团购规模 四网上支付规模

第五节、中国农村电商市场竞争分析 一农村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剖析 二农村电商市场的两股势力分析 三电商企业在农村市场各具优势 四电商企业加速渠道下沉布局农村 五家电企业竞逐农村电商市场商机 六“互联网+”下农村电商竞争焦点

第五章 2014-2016年中国农村电商市场用户行为分析 第一节、农村电商市场消费人群特点 一性别特征 二年龄特征 三学历特征 四收入特征

4

第二节、农村电商市场用户消费行为特征 一上网方式 二网购目的 三访问与购物频率 四电商网站偏好 五商品品类偏好 六决策影响因素 七不满意环节 八收发便利性 九金融服务使用

第三节、农村电商用户网购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价格物流优势 二更多品类选择 三基础设施改善 四农村网商带动 五平台拉动消费

第四节、农村网民互联网态度调查 一互联网信任 二互联网分享 三互联网评论 四互联网依赖

第六章 农村电商运作模式分析 第一节、农业电商主要模式流派 一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商 二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商 三产业分散化模式

5

四产业集群化模式 五大平台模式 六自建平台模式

第二节、农业电商运行模式评估 一信息联盟服务商务模式 二农民信息服务商务模式 三企业信息服务商务模式 四综合服务商务模式

第三节、农业O2O营销模式分析 一农业O2O的目标及价值 二农业O2O模式创建原则 三农业O2O模式成功案例 四农业O2O模式发展思考

第四节、农村电商供应链模式改进创新 一P to C to B模式 二B to B模式 三P to G to B模式

第五节、A2A(Area to Area)农村电商模式构建 一A2A模式创建背景 二A2A模式建设设计 三A2A模式下的农村经济体系 第七章 农村电商典型模式分析 第一节、遂昌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6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二节、成县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三节、通榆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四节、联盟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五节、沙集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7

第六节、清河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七节、武功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八节、“赶街”模式 一区域背景 二电商模式 三关键特点 四模式评价 五适用地域

第八章 领先农村电商平台分析 第一节、淘宝网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特色 三网站经营状况 四网站运营模式 五农村电商战略 第二节、京东商城

8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特色 三网站经营状况 四网站运营模式 五农村电商战略 第三节、苏宁易购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特色 三网站经营状况 四网站运营模式 五农村电商战略 第四节、村村乐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特色 三网站经营状况 四网站运营模式 五农村电商战略 第五节、乐村淘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优势 三网站经营状况 四网站运营模式 五农村电商战略 第六节、农乐巴巴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特色

9

三网站运营模式 四农村电商战略 第七节、淘实惠 一网站介绍 二网站特色 三网站运营模式 四农村电商战略

第九章 2014-2016年农村电商重点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浙江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运行经验 三主要问题分析 四行业发展建议 五行业政策方案 第二节、安徽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示范建设 三政企合作状况 四行业政策方案 第三节、江西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示范建设 三行业发展要素 四行业发展建议 五行业政策方案 第四节、山西省

10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示范建设 三重点项目工程 四主要问题分析 五行业政策方案 第五节、山东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政企合作状况 三重点项目工程 四行业战略措施 第六节、福建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政策方案 三行业奖励措施 第七节、广东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示范建设 三政企合作状况 四行业政策方案 第八节、四川省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政企合作状况 三主要问题分析 四行业政策方案 五行业鼓励措施 第九节、重庆市

11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运行经验 三行业示范建设 四政企合作状况 五行业政策方案 第十节、新疆自治区 一行业发展现状 二行业示范建设 三重点项目工程 四行业政策方案 五行业奖励措施

第十一节、其他地区农村电商状况 一江苏省 二河北省 三河南省 四湖北省 五陕西省 六贵州省 七广西自治区

第十章 2014-2016年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分析 第一节、农村电商物流建设发展现状 一市场潜力分析 二市场开拓状况 三发展模式及样本 四企业布局状况 五经济效应显著

12

第二节、农村电商物流促进利好政策 一农村物流发展指导政策 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方案 三邮政创新及邮站服务管理 第三节、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一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二传统配送模式分析 三物流配送需求特征 四新型配送模式构建

第四节、农村电商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物流制约因素 二农村物流主要问题 三农村物流发展缺失

第五节、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对策 一农村物流发展思路分析 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方案 三农村物流体系构建建议 四农村物流建设完善路径

第十一章 2014-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主要企业分析 第一节、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四节、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五节、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六节、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14

三农村电商业务

第七节、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财务状况分析 三农村电商业务

第十二章 农村电商市场的问题及发展战略 第一节、农村电商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认识问题 二人才问题 三政策问题 四物流问题 五品牌问题 六模式问题 七标准与安全问题

第二节、农村电商市场存在的关卡及障碍 一政府认知误区 二市场关卡分析 三技术关卡分析 四主要障碍分析

第三节、农村电商行业基本原则 一诚信原则 二依法文明原则 三绿色原则 四品牌原则 五人才原则

第四节、农村电商发展的四大关键要素

15

一政府支持 二多形式电商企业 三高效电商模式 四高素质专业人才

第五节、农村电商市场发展战略选择 一坚持“三个结合”思路 二市场切入点与着力点 三从政府与平台层面把握 四市场快速发展的建议 五行业规划引导策略 六电商平台成功经验借鉴

第六节、农业电商快速发展途径分析 一修建农业信息高速路 二打造农产品销售直通车 三修好农业信息流加油站 四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查站 第十三章 农村电商市场投资分析 第一节、农村电商市场投资形势 一大势所趋 二机遇难得 三需求迫切

第二节、农村电商市场投资机会 一投资空间广阔 二行业盈利潜力 三市场机会分析

第三节、农村电商市场投资风险

16

一经济风险 二信用风险 三安全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政策法律风险

第四节、农村电商市场投资策略 一投资注意事项 二投资思路建议

第五节、农业电商平台投建方案 一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 二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公共平台 三协同电子商务平台 四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

第十四章 对2017-2022年农村电商市场前景分析 第一节、农村电商带来的市场机遇 一二三线品牌市场机遇 二农产品淘品牌新机遇 三电商服务业的新空间 四电商基础投资新蓝海

第二节、农村电商市场发展前景与空间 一行业机遇风险并存 二农资电商前景广阔 三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四未来市场增长空间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

17

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年度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

18

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19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20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1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发展现状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这种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经济已成为了时代的标志,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所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 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很多人的思想和观念仍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非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远见之士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按照现阶段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具有多达9亿的人口,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长治久安。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贫困孩子能轻松的走进课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在之前,新学期开学,总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被迫辍学,现在基本上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从2007年开始施行“一费制”,就免收了学杂费、书费,贫困的学生还会享受到生活补助。国家的这一改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

2、“远程教育”的普及,拓展了农村孩子的视野,他们能看到的已不再是一片黄土地,小麦、高粱加玉米,他们有了更大的求知空间。当前,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远程资源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多媒体课、计算机信息课让农村孩子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知识面更宽了,见识更广了。

3、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立学校“大锅饭”的落后消极的劳资分配体制,多劳多得。现在,教师工资每月直达个人帐户,由上级财政统一发放,各种培训费免除了,硬性捐款杜绝了,教师负担减轻了,教学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4、教育已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机和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二是通过投资与接受教育来完成其劳动力尤其是智力的再生产,从而最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或满足。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消费呈明显升温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视子女教育的内容;其次,示范与攀比效应使父母不愿自己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再次,出于补偿心理,许多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寄希望于子女,以弥补自己的遗憾;第四,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普遍具有危机感,从而更积极的在教育上投入。然而,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公用经费不足,长足发展受到限制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还不到30%;另一方面,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后,学校经费主要靠上级下拨,但由于下拨有限,致使经费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大大影响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学校图书室陈列着毫无教育价值的、只为迎接检查的专用“图书”,聊胜于无;实验器材陈旧老化,学校又无力更新,只能被积尘覆盖,音美体器材形同虚设,中看不中用。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态度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通过大规模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教师素质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5、 优秀教师流失较多,生源严重缺失,“学将不学”

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我所在的乡镇,每年都有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这些老师或是骨干教师,或是教坛新秀,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师资本就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严重缺血。

同时,生源的严重缺失,也使人触目惊心。就目前我们乡村的中学初中每个年级仅剩一个班。小学、中学不断撤点并校,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直接或转学到城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人数急剧减少。媒体也进行了同样的报道,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农村教育萎缩”。优秀教师的流失,学生的缺失,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破产。长此以往,“学将不学”!

6、“九年义务教育”未能真正贯彻,学生弃学令人担忧 初中入学率较高,但辍学现象令人担忧,大量未完成学业的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既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又增加了新的文盲队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及家长面对“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现状,产生“读书无用论”而弃学。

7、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①农村家长自身的原因:素质较低,家庭缺少教育氛围;缺乏与孩子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当前教育现状使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②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目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已超过学生半数,对其校外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农村教育的盲点。他们得不到亲情关爱,有的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的孤僻任性,自私冷漠,行为习惯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有的整天沉迷于上网,结果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对其教育和管理已成为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8、教师压力过大,待遇较差,心力交瘁

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学生越来越难教,老师的精神面貌已经“成熟”得不能在“成熟”了。缺少专业教师就由其他教师兼任,重新学习本身就很累。中小学生源锐减,学校近几年都超编老师,更多地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上班身累,下班心累,很多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就已满身是病,苦不堪言。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少,既要抚养小孩,又要赡养老人,微薄收入影响了他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各种压力使相当一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由于学校自有经费紧张,对教师的考核奖励金额甚少,不能完全于教师的劳动付出成正比,也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9、教师激励机制没有建立或取得实效

学校教育学研究指出:激励是使人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农村中小学的管理人员仍受到专业素质低下及管理水平滞后的制约,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法机械单一,管理效果不佳,不能创立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在工作中缺少工作艺术,推行强制管理,没有人文关怀,不能激励教师斗志,氛围压抑,人人自危,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三、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和实施救助的建议。

鉴于上述农村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为保障农村适龄人口接受教育而进行教育改革和救助。

1、 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中央应确立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筹措经费,如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

2、优化育人环境,稳步提升师资水平,稳定生源。

根据农村学校设备薄弱的现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建设,为偏远的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教学软件、体育器材、图书等,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应促进区域内师资资源配置均衡化,统筹城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具体做法是采用城市学校成立支教团,到农村学校观摩、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取经的交流方式,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区域内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再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通过以上努力,扩大学校的正面影响,重新树立群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稳住学校生命线-----生源。

3、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①改善办学条件,来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的唯一方法。②建立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制度,正如陶行知所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③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能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4、建立长效激励竞争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建立学校激励竞争机制,使学校间形成健康激励,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使农村学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取长补短,逐步具有竞争力,其中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生源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农村基层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给予他们适当的行政自主权,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规范但不是强制常规管理,以使干群之间减少甚至避免矛盾,凝成和谐共进的集体力量。

5、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①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例如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等等。②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③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应当结合当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来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过:要用科学发展观求得发展和进步。要想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实现教育公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实施城乡教育均衡互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握发展与公平两条主线,细化均衡教育发展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共建共享和谐教育,努力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教育整体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第4篇

一、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1、学习成绩多数处于较差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监督, 会形成一种不自信、孤独的性格, 进而导致在课堂上溜号、不愿意看书等问题, 再由于小孩爱玩, 会出现一种不完成作业的状况。所以, 这些现象足够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2、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留守儿童因为常年由爷爷奶奶进行抚养, 会造成缺乏家庭关爱, 在发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留守儿童因为长辈溺爱, 生活中会有不良的小毛病出现, 长此以往就会变为习惯。

二、四川省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缘由

1、缺少家庭教育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 经常有父母出现工作的状况, 因此会有代理监护人进行看管, 但这些家庭教育有着很多不足。首先因为代理监护人进行看管会让留守儿童有一种亲情严重缺失的感受, 心理特别敏感切脆弱。其次就是监护人要负责家务、农活, 对孩子教育会有着忽视现象出现, 父母缺失家庭责任感, 教育方式处于自由状态, 促使儿童出现道德行为败化。

2、社会对其重视度不够

政府关注程度不够高, 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政府对其财政、人员支配, 教育设施也应该得到解决。可是四川农村地区生产力不高, 政府又将关注度放在新农村经济创建上, 忽视了教育问题。政府在同时发展经济与教育的时候, 也要确保财政、人力、物力给予更多支持, 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即使团体与机构提高了将留守儿童给予了更多重视, 可是在一些节日的时候缺少长效制度。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无人员、无场地、无设施状况, 不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关爱。

3、学校教育不当

因为四川省创建资金有较大的缺口, 农村学校寄宿制度没有保证, 教育支出没有办法满足学校条件, 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职, 让教育水平跟不上。农村办学条件受到制约, 会让儿童的教育受到限制。学校与家庭沟通少, 会让儿童产生厌学现象。

三、加速四川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策略

1、将学校责任强化, 创建完善机制

学校需要寻找方法为留守儿童给予关爱, 开办家长会、家庭咨询、创建留守儿童工作协会等, 为学生配备心理咨询师进行安慰或是开办书法、美术、音乐等课程, 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让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渴望与向往, 让他们感受到有家庭般的关爱与温暖。增加新媒体的使用, 增强学校联动, 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与道德、思想都受到正确的教育、指引。

2、将父母观念转变, 增强教育意识

在家庭教育里面, 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家庭环境与氛围对孩子的心理、性格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所以父母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父母不能因为钱财而忽视孩子的学习, 应该将观念转变, 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把孩子放在首位, 确保孩子能够在健康、有爱的家庭氛围里面成长, 也应该多与老师沟通, 对孩子的学习有着最新的了解。

3、将社会力量进行整合, 整体协调推进

1) 政府应该健全法律法规

为儿童制定法律法规, 维护留守儿童应有的权益, 为留守儿童赠予优惠, 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为留守儿童的学业做出保障。让所有家庭懂得法律, 懂得教育儿童的重要性, 实行奖学金政策, 对表现突出的儿童给予鼓励。

2) 农村应该加大文化宣传

孩子身边的风俗文化对孩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要是儿童周围是积极、愉快的氛围, 那么孩子也会健康的成长, 要是儿童周围是消极、悲愤的状况, 那么孩子也没有办法保证可以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密切的看重“三农问题”就应该先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 留守儿童问题渐渐显示出来。因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建设的新接班人, 受教育程度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所以, 学校不仅要将教育工作做好, 也应该在留守儿童创建帮扶工作, 创建幸福的家庭氛围将孩子需求满足。当地教育局也需要将“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密切关注, 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新农村建设萌发出的新生力量就是留守儿童, 可是现在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通常情况下, 都会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关注度缺乏的现象出现, 让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让留守儿童缺少亲情交流导致思想生活出现问题。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四川农村地区

参考文献

[1] 季彩君.教育公平视阈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基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差异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 2016, 13 (2) :48-57, 81.

[2] 邓李君, 邓倩, 杨文建等.基于农村书屋、乡镇图书馆、学校的留守儿童补偿教育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5) :19-23.

[3] 郑磊, 吴映雄.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自西部农村地区调查的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39-146.

[4] 汪明, 罗汉书.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四川青神、金堂两县”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6) :67-71.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6年间收录的标题含有“regional development”的文献为数据基础,使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采取关键词分析、文献聚类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发展领域研究作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一是区域发展领域研究文献量呈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研究和规划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课题;二是中国科学院、卡迪夫大学、康奈尔大学、格罗宁根大学等为发文较多的机构;三是Ron Martin、Andy Pike、COE NM、Nijkamp P、Wei YHD等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美国、英国、中国是研究的主要力量来源,中国是该领域的重点被研究区域;四是区域创新、全球化、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劳动空间分工、发展政策、创业等是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区域发展;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知识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18

1引言

区域发展研究一直都是包括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一般认为赫特纳是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奠基人,[1]其区域研究思想影响了美国学者哈特向,后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区域学派,与此同时,英美经济地理学进入区域主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2]区域研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开始全面复兴,出现研究的两大特点:一方面,在“区域创新”“产业集群”“学习型区域”等概念的提出下,地理学者从区域综合和区域独特性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地方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生动力。多伦多大学教授Bramwell认为一些大学在地方和区域经济活力上的贡献要比以往认识的丰富得多,除了产生研究型的科学家和可商业化的知识,还提供知识转移,并以滑铁卢大学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大学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上所做出的贡献。[3]李国平等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为例,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价值链区域分工。[4][5]李学鑫等从微观尺度入手,探索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变的因素,以及政府的介入在农区文化创意产业上的作用。[6]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企业开展全球性的生产活动,地理学者开始注重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Wei、YHD以中国温州出现的民营企业大规模重组,并且将企业和专业部门转移到上海、杭州等大都市区的新发展模式,研究制度环境和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7]宁越敏以中国全球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例,探讨了上海外资的增长变化、产业分布对上海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上海外商投资集聚地高科技园区的三种发展模式。[8]刘卫东等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分析框架对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并提出“被动嵌入”的概念。[9]

目前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以传统的统计和描述分析为主,缺乏对该领域知识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机构、研究力量来源及其合作网络等进行全面的归纳与分析。本文便利用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来进行区域发展领域的分析,以期厘清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知识基础、研究机构、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等内容,为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长足发展,并为其他相关学者的学习提供参考意义。

2数据和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采用引文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技术,将科学发展规律绘制成知识图谱、知识地图等[10]。而想要做到知识的可视化,就必须了解信息科学中的两个概念:描述研究领域动态本质的概念“研究前沿”和促进研究前沿本质理解的概念“知识基础”。如果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那么研究前沿的引文就构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前沿ψ(t)到知识基础Ω(t)的时间映射Φ(t),即: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博士开发了基于Java的用于文献引文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其基本原理是分析信息知识单位(科学文献、科学家、关键词等)的相似性及测度。[10]通过对导入文献的标题、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显示研究领域随時间发展的新趋势(emergent trends)和突变(abrupt changes)。在这里,ψ(t)是一组在t时刻与新趋势和突变密切相关的词和短语(如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被称作“研究前沿术语”。出现前沿术语的文章引用参考文章组成了Ω(t),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Stitle、Sabstract、Sdiscriptor和Sidentifier表示一系列文献的标题、摘要、描述符、标识符等专业术语,IsHotTopic(term,t)为布尔函数,表示某主题是否属于热点。artice0→article表示article为article0的引用文献。最近一些年,也有学者利用CiteSpace来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李琬、孙斌栋在WOS收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工具对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进行研究,总结出国外近期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况和前沿。[11]

22数据来源

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信息资源库“Web of science”收录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和国际通行性,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以“regional development”为标题条件检索2006年到2016年间发表的关于区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文献来源类别进行相应的筛选,剔除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获得1054条区域发展研究文献数据,数据内容包括文献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来源出版物、引用的参考文献等信息。利用CiteSpace的文献年份分析工具,得到文献年度分布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近十年以来国际区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仅有部分数据),表明学者们对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区域发展研究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根据搜索到的文献,发现区域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308%)、地理学(279%)、环境研究(271%)、规划发展(168%)等领域。

3区域发展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

31区域发展研究前沿与热点

311基于关键词出现频率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献的高度概况也是其研究核心思想的浓缩和提炼,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某个词汇与其他词汇的连线越多,则表示这个词汇代表的生计现象越复杂,越具有学科交叉性;其圆圈的大小表示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则圆圈越大,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不同的年份。将所有1054条数据导入CiteSpace生成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共得到92个节点,385条连接线。其中regional development处于最高一级,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134次,中心性为017;其次是growth,出现的频率为88次,027的中心性是所有词汇中最高的,其他词汇包含了区域研究的主题、方法、区域、内容等方面。

本文以regional development为标题检索WOS核心数据库,因此分析结果中regional development出现的频率最高并不奇怪。对其他出现频率为2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进行部分分类,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类。

第一,区域发展方式类。在这一类中的高频词汇包括innovation(70次)、policy(70次)、model(44次)、entrepreneurship(28次)。創新和政策上的支持是当今社会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区域发展始终和区域政策联系在一起。区域研究不仅仅在于认识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与区域发展政策、区域规划、国民经济计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结合起来。[12]以出现innovation关键词并且被引频率最高的一篇伦敦大学教授Rodríguezpose的文章为例,作者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欧盟25个成员国所有地区不同组合因素对创新研究的不同方法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和区分。结果表明创新在区域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可以依靠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来实现区域发展,但是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地区的创新潜力,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必要的内部基础。[13]

第二,区域发展研究重点地区。主要包括:China(61次)、city(35次)、United States(25次)和Europe(25次)。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政策。我国东西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内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因此中国一直是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的重点区域。针对于此,地理学者也提出各种适合我国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如点轴开发、沿海及沿江的“T”字形布局的国土总体规划等。

第三,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包括:knowledge(42次)、governance(42次)、firm(25次)、globalization(26次)区域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CiteSpace中关键词引用历史功能,查找含有“knowledge”为关键词的所有42篇文献,高频被引用文章中Suddle在荷兰考察了新企业形成与地区就业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新企业对某区域达到最大影响力是自创立六年之后,初创型公司在区域发展和就业上总是发挥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制造业或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影响最强。[14]

312基于知识基础聚类分析

如研究方法所述,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为从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原始数据中的被引文献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因此,知识基础的聚类和演变研究是辨析研究前沿的基础。通过对区域发展研究的文献数据作文献共被引分析,共得到22个聚类,利用CiteSpace自带的三种算法TF×IDF、LLR和MI从集群文献中提取聚类命名,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文献数据中词频增长率来确定哪些是研究前沿的热点词汇。[10]其中最大的八个集群为(见下表)。

其中,最大的集群含有35篇文献,利用LLR算法提取的聚类命名术语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使用TF×IDF和MI算法提取聚类命名术语为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和服务(service),人力资本在区域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且由于其本身特殊的生產要素属性和高度的空间差异性而成为关键性的区位竞争优势。该集群中最为活跃的是援引卡里亚里大学的Marrocu和Paci的一篇文献: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作者在文中系统评估了创造力和人力资本的不同构成在欧盟27个成员国257个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5]第二大集群是一个包含23篇文献的集合,TF×IDF和LLR算法提取的聚类命名术语都是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MI算法为转变(transition),当前区域发展正在受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推动。[16]Yeung通过东亚地区发展的经验,探讨了全球化和区域变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性质和动态。[17]TF×IDF和LLR算法提取的第三大集群命名术语都是实践(prcatice),MI算法为发展战略(developmentalist strategy),Hudson对区域的定义、地区利益的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界定等“区域”和“发展”概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18]

其他一些聚类的定义包括:农村发展(rural development)、限度(tolerance)、发展战略(developmentalist strategy)、结构约束(structural constraint)、珠江三角(pearl river delta)、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等。从集群中关键性的文献来看,Irwin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及运输成本降低和家庭经济收入增加对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和农村社区的影响;[19]Wei、YHD系统梳理了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文献,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批判性地评估该领域的进展和结构。[20]

32区域发展研究知识基础

从高频被引用文献出版时间可以发现(见图3),高频被引用论文同时也是目前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文献大都出现在2002—2009年,文献间的相互引用网络非常复杂,可通过CiteSpace自带的TimeZone和Timeline两个视图加以分析说明。

其中共被引频率最高的文献是剑桥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Ron Martin和南安普顿大学教授Peter合作完成的于2006年发表的文献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在WOS所有数据库中被引高达479次。Ron Martin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01年),同时也是英国区域研究协会会长(2015年),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地理和公共政策。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地理学中围绕“路径依赖”和“锁定”这些概念的一些未解决问题,并讨论了为什么一些区域经济体被锁定在失去活力的发展道路上,而其他区域经济体能够避免这种危险。[21]Andy Pike是纽卡斯尔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CURDS)主任,他的“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2]一书被引频率高达333次,是一篇非常关键的文献,Andy Pike在文中对地方和区域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做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地方和区域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并对亚洲、欧洲和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地方和区域发展做了实证性的研究。

4研究力量及其社会网络

41研究者及其社会关系

研究者及其研究团队是一个研究领域蓬勃发展的基础要素,通过CiteSpace可以挖掘文献作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网络,从而了解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基本状况(见图4)。

从研究作者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区域发展领域研究学者较多,也有相应的合作网络形成,其中合作网络人数最多的是中国学者吴宇哲(Wu YZ)、张晓玲(Zhang XL)和国外学者PeterHafkamp等人。在相应合作网络中包括刘彦随(Liu YS)、李裕瑞(Li YR)、周扬(Zhou Y)在内的中国学者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Peter Nijkamp曾经担任过欧洲地区科学协会(ERSA)主席(1979—1989年),自1975年以来,Peter Nijkamp一直专注于区域增长、定量规划评价、综合分析、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建模、分析、迁移、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非常丰硕。Wei YHDennis是犹他大学的教授,曾任美国地理学会(AAG)中国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城市景观、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极化等领域的研究,作为美籍华人地理学家,其研究区域总是围绕中国地方展开。

42研究机构以及合作关系

从研究机构图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见图5),大部分的机构都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合作网络。中国科学院(Cinese Acad Sci)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较突出,处于领先的位置,近十年内,几乎每年都有相关著作发表。

在合作网络上,组织规模较大的也是以中科院为首的与其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萨塞克斯大学的合作网络。另一研究网络是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为研究团体的合作网络。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Lu DD)先生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Liu YS)、刘卫东(Liu WD)先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是图中最为显著的节点。中科院自创立以来便在区域发展研究领域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是非常重要也是处于世界领先的研究力量。其中研究力量排名前八的科研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卡迪夫大学、康奈尔大学、格罗宁根大学、杜伦大学、乌特列支大学、多伦多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

43区域发展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

从研究的国家和地区上来看(见图6),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主要来自北美、欧洲和东亚等地区,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合作网络也很显著。其中位于欧洲的国家包括荷兰(Netherlands)、英国(England)、德国(Germany)等在区域发展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形成了以英国、荷兰、德国为首的欧洲研究力量。从全球区域发展研究的国家上来看,美国(USA)、英国(England)和中国(Peoples R China)是区域发展研究的主导力量,处于中心位置,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影响力都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意大利和瑞士。

5结论

本文以选取自Web of scienceTM核心数据库中年份从2006—2016年标题含有“regional development”的1054篇文献的标题、关键字、作者、机构、引用文献、国家等信息为数据基础。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探讨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对国内外当前区域发展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知识基础、研究者等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最近十几年以来,区域发展研究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学者从区域地方的综合和独特性入手,注重研究地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生动力机制,为更好地发展地方区域经济贡献力量。其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全球展开,地理工作工作者着重研究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區域发展研究是包括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代表性研究者和主要研究机构。研究力量主要来自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其中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研究最为突出,发文量最多。Ron Martin、Andy Pike、COE NM、Nijkamp P、Wei YHD等学者为区域发展领域理论和知识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从关键词出现频率分析结果上看,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在增长、创新、政策、中国区域、模式、经济增长、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从聚类分析和研究热点分析结果上看,区域创新、全球化、全球生产网络、可持续发展、劳动空间分工、创业等是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0-151

[2]苗长虹,魏也华,吕拉昌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Bramwell A,Wolfe D A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f Waterloo[J].Research Policy,2008,37(8):1175-1187

[4]李国平,孙铁山,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3(6):927-936

[5]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02(2):228-238

[6]李学鑫,陈世强,薛诺稳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民权“画虎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16-21

[7]Wei Y D H,Li W,Wang CRestructuring Industrial Districts,Scaling up Regional Development:A Study of the Wenzhou Model,China[J].Economic Geography,2007,83(4):421-444

[8]宁越敏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J].经济地理,2004(3):313-317

[9]Liu WD,Dicken P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Obligated Embeddednes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6,38(7):1229-1247

[10]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1]李琬,孙斌栋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4(4):7-12,45

[12]魏也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主要议题和近期进展[J].经济地理,1993(4):1-7

[13]Rodríguezpose A,Crescenzi RResearch and Development,Spillovers,Innovation Systems,and the Genesis of 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J].Regional Studies,2008,42(1):51-67

[14]K Suddle,A V StelThe Impact of New Firm Formatio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therland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8,30(1):31-47

[15]Marrocu E,Paci R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12,36(3):354-391

[16]寧越敏,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7]Henry Wai-chung Yeung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J].Regional Studies,2009,43(3):325-351

[18]Ray HudsonRegions and Regional Uneven Development Forever? Some Reflective Comments Upon Theory and Practice[J].Regional Studies,2007,41(9):1149-1160

[19]Irwin E G,Isserman A M,Kilkenny M,et al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ssu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92(2):522-553

[20]Wei YH D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Transitional Institutions,Embedded Globalization,and HybridEconomies[J].Post-Soviet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7,48(1):16-36

[21]Martin R,Sunley Peter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4):395-437

[22]Andy Pike,Andrés Rodríguez Pose,John Tomaney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5

[作者简介]倪前宽(1992—),男,江苏宿迁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宋吉祥(1991—),男,安徽安庆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钱智(1965—),男,上海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及城市功能区识别。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范文第6篇

一、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逐渐渗透于各个行业之中,教育也不例外。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工程,创造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条件。但在农村中小学,许多教师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课堂教学过于传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计算机和远程教育资源,用计算机或CD播放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接触的情绪在里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已在教育中应用很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效益,是每个项目学校面前的一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创造了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互动的学习环境(积极的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声音和图形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的对客观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信息),还可以根据各种教学信息和知识的超文本的方法和管理的组织(有利于联想思维的发展,旧的和新的概念,在建立中接触),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对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益,这是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尝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优化。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思维的形成提供契机,优化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2、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化。学生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从主导者变为促进者,教师变“喇叭”为“龙头”,教学过程变“描述”到“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师生互动方式。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互动功能,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网络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课程,结合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根本改革,形成研究报告,写相关的研究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认知工具。

四、研究的内容 1.课题的表述及界定

(1)信息技术环境:有助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地方,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网络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延伸。是思维和问题之间的桥梁。

(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即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3)自主学习: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知识。如何获取信息资源,在哪里,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处理,分析,讨论,这样的信息交换,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

自主学习主张创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发展,形成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研究的内容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注重对

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代信息技术有更新的认识,创新发展教师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以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环境为突破口,加强比较研究,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教学的比较,分析其原因,总结实践经验,同时,继承与创新,持续改进,促进价值形成,获取更多经验。

(二)研究的方法

1、比较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3月—2015年10月)前期准备阶段 进行课题申报,建立课题组,确立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前学生测试,确定实验起点,形成《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11月——2018年5月)深化研究阶段 实验课的学习,实验指导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通过研究课,案例分析,经验和阶段性总结的形式交换,收集信息源,进行分析和比较,梳理出与教师的基本模式相一致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科和学生的情况采用基本模式,不断提高,不断充实,创新,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变化类型。

上一篇:在骨科的实习自我鉴定范文下一篇:中国现代诗歌名篇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