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024-02-04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将影视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研究影視资源及其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影视资源;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中的图像、视频资源日益丰富,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网络、计算机、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影视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官,实现了各类信息的快速传播。在学校教育中,影视资源以其生动性、形象性和便利性的特征,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依赖于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知识渠道狭窄,同时由于知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遥远,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不佳。面对当前日益丰富的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课程观念,应用影视资源为学生展现更加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历史学科知识。

一、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影视资源逐渐进入到教师的教学视野之中。但是面对数量繁多的影视资源,选择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影视资源却需要历史教师认真甄别。当前我国影视事业发展迅速,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也数不胜数,但是在大量的历史影视资源中,也不乏一些不尊重历史史实,甚至胡编乱造历史的现象,各类戏说、秘史等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就应用于教学过程很容易混淆视听,影响初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同时,历史教师对于影视资源的应用能力也存在一定问题,有的教师没有掌握相应的网络技术操作技能,不会搜索和下载相关影视资源;有的教师历史素养不足,面对众多的影视资源不知如何加以区分和利用,甚至将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的教师缺乏对于教材的全面把握能力,不能使影视资源充分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学生观看影视资源纯粹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状态。以上种种现象都不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产生反向效果,影响中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精心选择影视资源,紧密贴合教学实际

影视资源数量众多,特别是在历史题材方面,质量良莠不齐尤其需要教师仔细加以甄别和选择。首先,要选择内容积极健康的影视资源来开展历史教学。当前历史影视资源众多,但有很多缺乏教育意义并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历史教师要认真筛选,避免负面作用。其次,要选择具有历史价值的影视资源。一些历史影片虽然情节丰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但内容严重偏离历史事实,甚至为了夺人眼球不惜篡改历史,如果不加以区分很容易混淆视听,影响学生的历史认知。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影视资源的应用目的,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来选择恰当的内容。

2.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内容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建立课本知识点与影视资源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应用影视资源的切入点。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选择内容积极健康、画面生动形象的影视资源,使教学知识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更加逼真的学习情境。第三,教师要对影视资源进行适当的剪辑,充分挖掘其中的历史素材和历史知识,使之能够符合教学实际,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3.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发挥影视资源教育价值

应用影视资源不仅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要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在自主探究中感悟历史,体验历史。首先,教师要结合展示的影视资源为学生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思维活力,对其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认真思考,提高对于历史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感知能力。其次,教师要针对影视资源从史料角度进行充分解读,针对其中展现的历史背景、历史现象揭示其中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对于历史的理性认知。

4.正确把握应用频率,充分服务课堂教学

影视资源对于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度使用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应用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要加以适当的剪辑,对于播放时间过长、容量过大的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适当处理,使之服务于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将课堂讲授与视频播放充分结合,根据视频展现的内容来渗透教学知识点,使视频能够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效果。第三,教师要正确把握影视资源的应用时机,不能过量、过度使用。针对一些较小的知识点或者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就没必要再去播放影视资源,学生只需要学习教材就能掌握知识内容。

总之,影视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够为学生呈现更加立体、直观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过程生动、有趣,极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历史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正确处理课堂讲授和影视资源播放之间的关系,使影视资源更好地服务教学过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娅黎.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黄显飞.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马晓荣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纵观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大部分教师无非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讲授远离学生生活且极具抽象性的历史内容,而高中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大量识记枯燥的历史内容,他们非但无法扎实掌握历史内容,甚至会在长期的一言堂中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高中生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学生对电视剧、电影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实,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内容,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来辅助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影视资源;应用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对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了明确的说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影视资源就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将其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以以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生动直观的视频中获得有价值的历史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应用影视资源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

一、借助影视资源导入新课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将要讲授的新知呈现在学生面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初其注意力仍停留在课间活动这一特点。所以,我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之初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常常会借助生动直观的影视资源来导入新课。我在组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内容教学之初,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著名影片《建国大业》的片段,视频一播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集中于此,随着天安门广场上人民群众的欢呼,当毛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时候,学生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学生极其兴奋。在学生迅速进入那段庆祝革命胜利的历史片段中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自然会对其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学效果自然远比传统的导课要好。

二、借助影视资源开展新课

1.借助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远比教师的强迫产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当学生对某一内容感兴趣的时候,无须教师过多督促,学生自然会在内驱力的驱使下自主探究。由此,我在组织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借助影视资源来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此使学生在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感动的基础上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我在组织“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借助喜闻乐见的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被日本侵略者围困的片段,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会对革命先烈为革命胜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会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感到愤恨。在生动的影视资源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会对抗日战争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开展。

2.借助影视资源,展现教学重难点

历史重难点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却是必须掌握的。对此,我会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呈现历史重难点知识,以此在降低历史抽象性的基础上,使得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内容。我在组织“国共合作”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国共矛盾与抗日战争的关系,为什么在这一时期要建立国共统一战线。对此,我会借助影视资源《太行山上》这一影片中八路军总司令向阎锡山汇报战况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中了解到这一时期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国共矛盾成为次要矛盾,在主次矛盾的变化下,为了应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国共统一战线建立。学生在直观的影视资源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3.借助影视资源,全面展现重大历史事件

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借助文字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向学生描绘历史事件,学生只能在大脑中想象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但是由于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已经很久远,学生无法在大脑中自主地建立完整的历史认知,很容易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产生错误的历史认识。对此,我会借助那些贴近历史原型的影视资源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

总之,在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師可以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向学生生动直观地展示抽象的历史内容,以此在激发学生历史探究兴趣的基础上,使其深刻地全面理解历史内容,突破历史重难点。

参考文献:

[1]汪胜男.浅谈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4).

[2]陈未英.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4.

编辑 郭小琴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新高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当前历史教学实施在教学目标上变“知识为本”为“素养育化”,在教学内容上从“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在教学过程上由“单向传授”转为“自主探究”。然而,受应试思维以及学科特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呈现出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碎片化以及教学过程机械化样态,阻滞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育化。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学科基本结构的搭建和发现学习方法的运用,对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变革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深度理解学科素养,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寻找学科基本结构,灵活处理课程教材;适当进行教学留白,采取多元教学方法,从而助力高效课堂构建。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结构主义

文献标识码 A

在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培育成为指向,传统课堂教学必须变革以迎接挑战。然而,受应试思维以及学科性质影响,在新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时间提前而教学内容几乎不变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呈现出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过程机械化的样态,阻滞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为西方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虽曾遭遇实践改革失败与研究“遇冷”,但随着近年来其在教育领域的暖身回归,其中关于学生直觉思维、学科基本结构、发现学习等思想的价值愈发凸显,对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变革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基于此,以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为视镜,审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然困境,提出因应之道,以期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然追求

随着新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生转变,表现为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变为“素养育化”,教学内容从“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教学过程由“直接传授”转为“自主探究”。

1.1教学目标:变“知识为本”为“素养育化”

自新高考实施以来,录取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从浙江实行的“三位一体”及上海的“两依据,一参考”评价招生制度看出,学生综合素质成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新高考实行“以专业投档”的平行录取方式,学生报考专业又有相应科目限制,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教学目标聚焦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就历史学科而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学生运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在《普通高等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历史课程目标定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旨在让学生经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而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思维、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当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唯物史观素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立场与方法论,承认社会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历史,是学生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基础,也是开展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要求学生能联系各部分知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历史事件等作出解释、评析等;史料实证侧重于对史料进行选择、甄别、质疑、辨析、论证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在史料掌握的基础上,坚持“论从史出”的范式,对其进行理性评判等,讲究结论的客观合理性;家國情怀主要是让学生在内化学科知识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变“知识本位”为“素养育化”,在教学中要兼顾史实知识、史学方法以及史学情感,利用历史问题解读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历史演变进程,融合历史学科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育化。

1.2教学内容:从“孤散零立”走向“整合融通”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新高考实行文理不分科,采用“语数外+3门选考”形式,历史成为选考科目之一,分为“学业考”和“等级考”两种形式,前者是全体学生必须要学习而达标的考试,后者是将历史科目作为选考科目纳入高考成绩的考试。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历史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通史编排模式,实行“必修+选修”“专题+模块”分层分级结构模式。从纵向看,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3类课程,3类课程相互关联,又具递进性和层次性。其中,历史必修课程涉及中外基本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史,形成对历史学科框架的基本认识;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划分成不同的领域,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某一领域而进行深入探究,为培养研究历史不同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历史选修课程则是前两类课程的进一步拓展,通过设置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历史专业素养。

从横向看,必修课程链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部分,学生通过对通史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升学需要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设置3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包含若干学习专题,专题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按照时序表述,在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的整合理解时,也锻炼学生历史“纵横向式”的分析比较思维;历史选修课程设置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2个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改编、整合课程内容,亦可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以增强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与素养。综上,随着部编教材的出台,教学内容从通史教学变为“模块+专题”教学,这意味着教师不仅需要清楚部编教材知识体系,还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实行“模块化”“专题化”教学。此外,在选考制度下,不同需求学生所学习的历史模块不同,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习内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所对应的层级,关注不同教学对象(学考学生、选考学生)所对应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从而实现分层分类个性化教学。

1.3教学过程:由“单向传授”转为“自主探究”

在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导向下,教学实施将围绕着“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组织教学。纵观目前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立意开始转向学科素养的考察,命题形式已经摒弃以往事实性知识点的考察,以史实材料贯穿在各类型题目中,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如2017年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第27题“主题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设计,考察历史学科中重要的“发现问题”能力。这就呼吁教师要变单向度传授的“满堂灌”为“师生共进”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出现”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并在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养成历史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受历史“确定性”学科特性影响,许多教师“循规蹈矩”的讲授使得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行自由选科制度后,如果不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学生“选考科目”的选择,继而导致潜在的历史学科人才的流失。诚然,在选科制度下,虽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等级赋分”制度下,为了占据较好优势而选择相对容易的历史科目,但更多学生是因为兴趣才选择历史科目,因此教师应在维持学生原本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学习兴趣更加深化,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而非“越学越枯燥”,强化其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历史学科人才。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现实样态

审视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样态,部分历史教师缺乏结构意识,出现教学目标片面化、教学内容零散化、教学过程机械化等问题,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1片面化教学目标忽视学科素养培养

尽管目前高考命题将历史学科五大素养融入其中,但相对而言,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立意的题目占比较大。以上海市2018年等级试题为例,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典型试题各占8题,唯物史观占4题,家国情怀占5题,并且试题类型以材料题干居多。因此,在师生看来,“读得懂史料”“会用相应的历史方法分析材料”是获取高分的关键。由此,很多教师在现实教学中着重于学生史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训练,却忽视了较为抽象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学生学习也呈现功利而片面化的样态: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死记硬背、拼命刷题,忽视对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诸多文化价值的学习。布鲁纳指出,“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除了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外,还应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并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态度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可靠。事实上,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学生道德教育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其基本原理、方法的传授,也要注重历史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发挥其人文价值。

同时,布鲁纳提倡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即一种通过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直觉的越级性认知的思维方式。显然,这种思维具有敏感性,是依靠已有经验对现有问题一种条件性反射的知觉,就如同语文学科常说的“语感”,是集知识、能力和态度于一身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一种学科素养,具有独特的学科逻辑。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分析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却对学生的假设和猜想“置之不理”,缺少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消减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如布鲁纳所言,直觉思维并不仅仅存在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数学、物理等领域,“历史学家在探索他的学科时,也会不自然地依靠直觉程序,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未知问题作出推测、假设,得出试验性结论。”由此,培养学生历史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同样重要。

因此,尽管课程学习时间减少,但教师也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一方面,注重史实的积累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养成”是相互联系的,学科“直觉思维”的养成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学科知识的积累又将利于学科“直觉思维”的养成。另一方面,从意识建构与能力提升角度进行教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停留教材知识的记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史观和基本方法论,在实际应用中挖掘历史学科的真正价值,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2碎片化教学内容割裂学科基本结构

历史部编教材实行“必修+选修”“专题+模块”分层分级结构模式,其意在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训练和素养培育,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事物的完整性和时序性,加之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导致学生次级结构性认知和能力缺陷。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本体性知识失偏,无法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度理解,盲目遵循教材表面意义的符号表征逻辑,忽略了隐匿于表象之后的思维逻辑与价值逻辑,导致学生对某一知识理解片面化、狭隘化,甚至因为同一内容被反复、交叉地填充于不同的历史主题中,致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空缺和混乱。另一方面,偏向性的“选择性教学”影响学生对学科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把握。由于新高考背景下“选考”时间提前,加之历史知识内容体系庞大,为了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很多教师根据考试大纲侧重讲解“考试”内容,其余“非考试”部分只是略微提及甚至不讲,尽管少部分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补齐相应的知识,但多数学生由于繁重的升学压力也只是“选择性”学习,由此既割裂了某一知识点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结构联系,又隙裂了该知识点与本学科其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脉络,使得学生获得较为零散的知识。

布鲁纳认为,智力活动本身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构造过程,知识就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主张以结构的框架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整合学科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学习,也便于学生对以后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迁移,是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由于高中历史概念眾多,史实时空跨度大,对学生的通史基础知识以及理性思维要求很高,但学生历史基础较为薄弱,辩证思维尚在发展,特别是高一期间,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尚不足,对教材呈现的“专题与专题、模块与模块、单元与单元”之间零碎的史实证据,既缺少事实性理解,又难以构筑彼此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仍遵循教材的逻辑“照本宣科”讲授,势必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与运用。

目前高考试卷多为综合性材料分析试题,着力于大知识点,纵横中外古今史实,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脉动”与“轮廓”,用“大历史观”分析问题。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从“知识搬运工”变为“学科组织者”,在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知识逻辑等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构建相应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科基本结构掌握。此外,教师要树立一种“全科”视角,在形成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该学科的结构纳入其他学科的体系之中,并将这种结构积极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实现“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习能力方面的普遍迁移和多种学科知识网络的建立。

2.3机械化教学过程消解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对话教学、深度学习的开展,多数教师会采取自主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教学法,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然而,随着新高考等级考试时间的提前,面对庞大繁杂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仍采用保守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尽管某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讨论法等意在引起大家思考,丰富课堂氛围,但这些讨论多为一些具体事实或细节问题的回答,较少提出需要学生综合多种知识进行探究解决的问题,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导致学生疲于学习,学习兴趣不足。此外,由于历史“论从史出”的学科特性,历史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有“发挥的余地”。许多教师担心学生的认识与教材出现偏差,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预见力不够,基本“按部就班”遵循教材的符号表征逻辑与知识体系进行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

皮亚杰认为,认知建构取决于同化和顺应之间自我调节的平衡活动,智力活动必须有情感力量的介入,在认知结构组织里植入内在动机。布鲁纳也指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其内在动机,源自于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对学习本身的喜爱。于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法”,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是涉及一个人要‘知道’的事情,而是涉及‘知道怎样处理’的事情”,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才能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牢固。因而他倡导“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通过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究问题的步骤及原理,调动学生对于发现的兴奋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信感,实现内在学习动机培养。

实际上,教材只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典型的“认识”而已,它不是真正的历史本身,更不是历史的定论,人们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理解,从而升华对历史史实的深层次理解。并且,真实的课堂教学应是不断生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教学,而非“一成不变”的单向度教学,能够抛出一定的问题,至少能带动学生一起思考的教学才是历史教学的前进路向。换言之,教师并非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亦非知识的接收器,教师的使命正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历史思维的养成与学科素养的育化,最终走向自我成长。

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路向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落实与推行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指向,教师应以培育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整合教学知识,丰富教学方法,以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3.1深度理解学科素养,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施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一方面,应深度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新高考导向下历史教学更侧重于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知识不重要,恰恰相反,学科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特别是历史学科“论从史出”的学科特性,教师不仅要注重本学科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讲究政治学、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历史方法,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观点作出分析、评判等。同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的价值不仅仅只在了解过去“发生的事实”,更在于其“以古鉴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传授史实的同时也要发挥历史育人导向作用,如在讲述抗日战争史实时注重历史英雄人物所映射的家国情怀等优秀品格的熏陶,让学生在对英雄人物、优秀事迹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主动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教学目标。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仍然按照三维目标设计教学,然而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有相似又有差别,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学科核心素养5个方面划归到三维目标3个部分中,也不能为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一股脑”将每个素养都嵌入到每堂课之中,要在对学科核心素养深层次的理解基础上,综合教学内容和自身水平经验,有针对性、有融入性地贯彻落实到三维目标中,形成既能体现核心素养之精神,又能统领三维目标之教学主旨的教学目标。此外,在“选科分班”教学模式下,将历史作为“学考”或“选考”的学生培养方案并不一致,教师应该考虑到两类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结合培养目标设计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

3.2寻找历史学科“轮廓”,灵活处理课程教材

布鲁纳认为,面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领悟和运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因此,需要教师首先树立“大历史观”,寻找历史“轮廓”。所谓“大历史观”,即强调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应建立在观察和归纳之上,不仅注重细节,更强调要从宏观上把握,以免陷入微观上的“近视”的一种历史分析法。承前所述,部编教材实行“模块+专题”的体例在促进学生对某个专题知識理解的同时却也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障碍,教师需要在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考试大纲以及教学目标等寻找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方法等,并以此为中心搭建思维导图和知识网络图等,让学生在对历史学科体例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历史范式和历史思维,促进知识整合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减轻学业负担。

此外,要深入了解教材,实现意义建构。在“模块+专题”模式下,教材体例缺乏对历史事件完整性和历时性的叙述,如果教师仅按照教材逻辑表征进行教学,必然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结合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对教材体系进行重构,结合“模块”教材与“通史”体例,围绕一个主题确定教学重点,将分散在不同教材之中的相关知识连成线,再将史学要点串联起来,形成立体化的网络知识体系。当然,由于教材知识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也要学会将历史“现代化”,将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和学科主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去思考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去事件“冷冰冰”的描述,也有对现实“热腾腾”的运用,学会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让历史学科素养培育落地。

3.3适当进行教学留白,创新丰富教学形式

布鲁纳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对问题的自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源动力,以此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体现在:首先,以学生为中心,适当进行教学留白。在“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已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根据教学进度及内容安排一些专题理论研究、专题实证调研、史料评价辩论赛等,在史实材料收集整理、讲解汇报、讨论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避免“问来张口”的懒人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也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沟通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开展对话教学,实现深度教学。

同时,创新教学形式,增添历史课堂趣味。其一,恰当地运用历史故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新课时引用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历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甚至在课堂结束前进行历史故事小结,帮助学生促进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如此,不仅增添历史课堂的有趣性,而且在强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历史故事均可作为教学材料,教师需要甄别历史故事的真假性以及适用性。其二,适当开展影视教学。由于历史“过去性”特点,如果仅仅按照教材逻辑表征进行“冷冰冰”的知识输入,将难以引起学生历史情境的共鸣以及促进学生历史情怀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手段开展影视史学教学,通过影视资料将历史进程中不同时空史实之间的联系生动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感同身受”。如此不僅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与整合,还能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真正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作用。

责任编辑 马晓宁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利用播放优秀历史影视作品片段导入历史课堂教学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极佳手段

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把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氛围中, 课堂的导入是关键。优秀历史影视作品以它鲜活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直观强烈的声光效果从视觉、听觉方面充分揪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极佳手段之一, 通过播放与历史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优秀历史影视视频作品片段导入历史课堂教学, 能充分直接地激发起中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与热情。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利用影视作品的播放, 最能够快速的抓住学生, 把学生带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中, 从而充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长征》一课时, 我利用截取的红军长征的一段视频资源播放红军翻越大雪山、穿过茫茫草地的影像导入新课, 以一种直观而又形象的方式赶走了学生夏季午后第一节课的昏昏睡意, 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带着浓厚兴趣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情境中。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红军长征的原因、背景、时间、经历是什么呢?从而导入新课。进而更深一步的引导学生思索什么是“长征精神”。通过这种鲜活的课堂导入形式使我的这次历史课教学取得了很好效果。

2 课堂中灵活恰当地插播优秀历史影视作品片段是盘活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手段

《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度插播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不仅可以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和盘活课堂教学, 还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 使学生的情感和教材的内容达成共鸣,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更有效地达成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历史课堂中恰当的穿插优秀影视资源, 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 从而学习优秀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从古到今, 从世界历史到中国历史, 无论是像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这样的帝王将相, 还是像岳飞, 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这样的民族英雄, 都是学生们关注、感兴趣的焦点。例如在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插入影片《郑成功》片段, 就会使学生对郑成功作为明朝“一代孤臣”, 面对国耻家仇, 最终慷慨大义地选择了收复台湾为其毕生奋斗目标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 《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很多的影视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背景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 不仅博得了学生们感动的眼泪,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历史价值观。在课堂中恰当播放优秀历史题材影视片段,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得到情感的升华, 引发学生更深一层思索,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强调的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讲解“虎门硝烟”内容时我放映了《林则徐》的电影片断, 当镜头中出现林则徐把鸦片点燃冒出滚滚浓烟时, 同学们神情激动, 兴奋地高喊“烧得好!”同学们的情绪已经完全沉浸在历史的场景中了。画面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既活跃又严肃的良好效果。

3 在第二课堂中播放优秀历史影视作品是拓宽中学生历史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最直接手段

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把历史影视欣赏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 可以借助学校力量在特殊的日子组织放映或号召全体学生观看。比如在举国欢庆建国60周年的时候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 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观看反映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影视片, 组织学生写出观后感。还可以有组织有规模地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外的业余时间里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教师的引导策划, 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影片, 进行思想上的正面宣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周末先对指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进行观看, 当作新知识的预习。也可以在课后的拓展作业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观看。例如, 在讲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和人民的抗争时, 可以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 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 可观看《开天辟地》等影片,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在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 可观看《大决战》等影片, 感受人民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在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后, 可观看《辛德勒名单》等电影, 加深了解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法西斯暴行。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引导学生观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巴顿将军》等影片, 树立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信念。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既起到提升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以及文艺素养, 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 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长智慧, 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 各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良莠不齐, 第二课堂中借助历史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选择性的导向, 帮助学生形成欣赏影视历史剧的知识和能力, 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对历史剧的鉴赏水平, 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拓宽他们学习历史的空间, 更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 把历史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还可以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历史观。因此, 搜集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建立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库, 在恰当时机, 选择恰当资源为历史教学所用, 是中学历史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 正确理解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而必须做出的努力。

摘要:优秀历史影视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和课堂之外的灵活应用, 对激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拓宽历史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盘活课堂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尤其有助于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与达成。

关键词:优秀历史影视作品,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1) .

[2] 奚鹏彪.浅谈历史影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Z].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是人类发展演变的痕迹。每一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背景、年代,这是我们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变化本质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用年表法的方式来比较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年表具有条理性强的特点,学生易于学习和思考。本课题将理论探讨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来道一道年表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年表资源 开发与运用

一、年表资源的含义和表现特征

年表资源是把各种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进行有序排列而形成的参考资料,旨在达到教学三维目标。最常见的是“时事”年表,包括时间轴度和事件轴度,这个在高中教科书后就有体现。年表清晰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其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大事年表就有三种:综合年表,对比年表、阶段年表。课改开始后,新教材的编写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不同于以往的据史事发生前后成本,而是突出重点,以专题为框架。有些史事因其时间跨度大,不乏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混淆事件的年代。所以,在专题编写模式下,要解决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的问题,教师可引入历史年表来开展教学。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历史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要全部学习是不可能的。近几年高考越来越倾向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重研读高考题型,以此为切入点,把隐含的知识通过年表的方式展现出来。那么在制作年表资料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针对性。年表的设置要服从教学目标,比如梳理知识、整体把握历史进程,一般是编制阶段年表,而要展现史事细节、传达历史情感则一般编制大事年表;其次,适度性。学习史事需要再现过程,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开发教材,引导学生读透年表精髓,进而引发抽象性思维,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代表性。年表内容的选择,应该囊括那些能够体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并符合教学目标的史事。

二、年表资源渗透历史教学的细节研究

1.年表资源是教学课题的枝叶,是史事生命力的体现

我们平时看电影时,如果剧情吸引人,再加上演员演技好,那票房自然就高了。历史课亦然,如果课题设计得妙,再加上老师讲解到位,那么学生自然兴致高。那么在设计教学课题时,教师就要思考如何让这棵树枝繁叶茂,让其生动起来,具有生命力,这就表现出年表资源的独特作用了。比如教师在教授课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就有20多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伟人中对其所在的朝代或国家的贡献、作为都不一样,各种事迹繁琐,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年表资源来展现每一位历史伟人的所作所为,有重点地、突出地展示历史伟人的功与过,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观察分析这些历史的“枝叶”,从中体会并比较历史人物,做到正确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伟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2.年表资源俨然知识网络,是史事内在联系的载体

在专题框架下,涉及到的史事时间跨度长短不一,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的认知就无法形成,那么对于历史史事的发展特征、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通过把专题内的各个事件整合为知识网络结构,不仅保证了历史的系统性,也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识记历史史实,同时也使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笔者听一位教师的《辛亥革命》,印象深刻。从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等,执教者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己列举大事年表,梳理知识。再通过教师引入历史人物对当时事件态度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倾听历史背后的声音”,学生容易理清各个人物、事件的对应关系,也感悟到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年表资源“穿越历史”,表达丰富的历史情感

历史就如同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但是历史长河,生生不息,人的智慧再大也不可能完整地记载和传达,特别是历史教材,只能以非常有限的篇幅来还原历史面貌,导致偏重于概念或理论的体现。若是教师照本宣科,很容易导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失去了“历史”背后所承载的感召力、生命力。所以,不乏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但是他们却喜欢读历史课外书,究其原因就是课外书籍具备了生动的历史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通过年表资源的整理,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历史事件的学习探究,寻找视角,见微知著,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体味历史事件中所涉及人物的情感纠葛,进而从中感悟到历史所承载的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是集教材、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历史学科的过去性、阶级性、多样性等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利用年表法来整理归纳历史事件,清晰地呈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年表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甚至逻辑推理,不仅识记了基础史实,更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年表资源有规律地传递着历史科学知识信息,老师授课以此为平台,能够调动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最终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年表法是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灵活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所学,为将来的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 大事年表教学:分级解读历史概念[J]. 教育科学论坛,2013(09).

[2] 安芳妮. 论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山东师范法学,2011(04).

[3] 虞森. 论历史年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教苑荟萃,2010(35).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

历史影视资源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会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也会很困难,尤其是教学内容中还会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图片、文字和一些历史实物等,更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这启示初中历史老师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些教学资源,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资源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难以使历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提供相关的建议,以此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问题及建议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容易使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初中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会通过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去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图像、视频、动画,或是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但是,很多老师在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中,却不能真正去发挥出教学资源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这启示初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去详细了解这些教学资源,并科学合理的用其辅助历史教学课堂,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忽视了历史学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容易导致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脱节,不利于社会更好地发展。同时,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史时,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教学资源已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1],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是围绕着这些教学资源去开展,长此以往,难以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导致部分老师只能围绕着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虽然一定意义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教学成果却不明显。

2.教学资源的使用过于频繁、复杂。随着信息网络逐渐被应用到各行各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方式,所以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而历史学科的覆盖面非常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很多历史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会结合教学内容去运用多媒体设备,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导致教学资源的切换也会过于频繁,学生应接不暇,就会逐渐使自己的耐心被消耗。如,当前的历史教材中,课文内容一般就是有几张图片和几大段的文字来展现出来[2],导致用多媒体视频来开展教学活动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其中了,而且学生还不一定能够全程注意其中。所以,如果教学资源的使用过于频繁和复杂的话,就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样,长此以往,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被消耗殆尽,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对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建议

1.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对于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能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历史学科的综合性,使其覆盖到各个领域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常常出现的。也就是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能够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这一章时,这是一节关于学生的爱国运动的内容,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3],使学生更深层的体会到这场学生运动的积极影响,在先人的感染下,容易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的融合起来,既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学生对解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历史情境再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领域中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更好的发展。所以很多历史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运用多媒体设备去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学习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这一节内容时,其中涉及到我国古代很多名人的思想,学生会比较难以理解这种局面,如果单单的按照教材进行讲解,那么课堂将会枯燥、乏味。这时,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到百家争鸣的宏伟壮大,从而提高对这一历史现状的深刻认识。总之,通过多媒体视频可以把那些已经发生了好久的历史故事,重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和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因此,要让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充分的发挥出它的作用。

3.利用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老师是否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明白,所以在利用教学资源时,要能够借助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这一节内容时,其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就是[4],秦的统一及其作用和理解封建专利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讲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去突出这一点,使学生能够踊跃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就是去围绕着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开展,但是却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教学资源的作用。所以要求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科学合理的去运用教学资源,用其调动学生的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能够去主动思考学习,有效的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春龙. 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和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17(8):54.

[2]陈琦. 如何挖掘课程资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 考试周刊, 2017(104):121-121.

[3]朱買桃. 初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的运用——以人教版《秦统一中国》一课为中心[D].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4]刘琛.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7(6):44-44.

上一篇:心理词典英语词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疗保险基金运用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