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3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所以,在课改潮流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宗旨,认真按照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有效认真的完成指标,摸索并总结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思考和总结,探索出高效的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接下来,笔者将阐述,在新课改推行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新课改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要让学生不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环境变化,往往与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历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概念理解清楚,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也要注重培育自己对的史料理解,对历史观点解释的能力,以及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中学以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上述要求的,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课改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和总结,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1.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素养

在中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上往往出现史料的图框或者文字,而其中可能大多都是文言文,这就给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文言文晦涩难懂,更隔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学生在理解其情感和内涵时,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传授给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是理解了史料的表面意思即可,教师还要根据情况在某些学生疑惑的方面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史料的内容,达到培育学生阅读史料的素养。

2.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团结合作讨论历史问题的素养

虽然在课改大力推行的潮流下,学校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但实际运行中往往没有取得明显作用,只是为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达到认真讨论应该取得的结果,无疑,这并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培育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了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即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切实认真的督促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让学生理解“宰相废除制”的概念时,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给每个组都设置一个问题,然后学生自主通过翻阅教材或者小组讨论,不断理解消化这个概念,老师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这样也可以让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其中,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效率。

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第一节“千秋功过秦始皇”中的“‘大一统’政策的实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分饰角色,以达到历史重现,由各组讨论出自己想演的角色,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此人物的在历史中的作用和特点,这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帮助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学生有错的地方,及时更正,可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准确使用语言,培育学生使用准确规范历史语言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注重自己在历史语言中表达的严谨性,切记不能随便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历史教材中难理解的概念;一定要懂得最大程度上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史实,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混淆时间的前因后果,而且在应用某些特定的历史用词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正确性。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历史严谨的核心素养,并且激发学生对历史史料求证的探索。比如说,在老师讲到《辛亥革命》这个章节时,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上时,可以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因为它们是后者里含有前者的关系,所以中学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使用准确规范的历史语言,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观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培育学生的通史概念

“高中新课改实践表面,学生需要全面与系统地认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以及着力点。”历史新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便是以专门史编排,这对学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需要去做的便是要引导学生,慢慢培育学生的通史观念。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进化》这一章节,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时间纵横广,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通史意识,来更好得到消化这一知识。

5.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尺度

要达到培育学生优良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离不开历史认真的老师的引导,因此师生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要传授书面知识,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即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效率,不能整堂课都是自己一个在讲,而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但也万万不能整节课都把时间给学生主导,而忽略自己的引导任务。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师生互动的尺度还是需要谨慎把握。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最后得出答案,畅所欲言,或者演剧本,探索角色的个性,这些方式无疑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如果一整节课都是这样的放松,缺乏老师的知识讲解和释疑,会导致老师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混乱,导致严重教学事故。因此,师生互动一定要适量,只需点到为止即可,不应该在整节课的时间里占有极大比例。如果有必要集中讨论某个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自习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组探讨、演历史剧本或者对某个人物的功过进行辩论。优秀的中学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历史教师要做的是用心去摸索课改的内涵,不要做表面功夫,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吸取其中的优点,并且改正其中的不足,不断优化,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对新课改的顺利推行做出贡献。在这过程中,教师是的核心力量,历史教师必须正确的将自己与学生联系到一起,真正有效的实现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6.结束语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大背景下,创新中学模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老师的一大重要任务,教师们必须众志成城,充分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意义,创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注重教学的细节,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解读历史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考试[J].周刊,2019(44)

[2]卿宗輝,陆文来,符方申,etal.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C]//2018.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强调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策略。教师要将新课改理念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必须做到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提升思维、学会创新,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效率 策略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我们的教师在不断地在寻找最适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目前我们所探寻出来的结果:

一、明确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明确目标是我们的研究所需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重中之重。教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力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如今,社会发展迅猛,影视、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传播,历史题材作品也逐渐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运用好这些资源,同时还要注意教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有很多种表达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方式,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极大的热情,学会主动探究,这便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实现情感共鸣

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的发生以及所包含的知识点都是不同寻常的。我们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种多样的资源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学习历史。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可以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当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回应。当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时,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定可以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从学生的情感出发,通过语言等多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学习君主集权的强化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向天再借五百料》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这时再引入新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歌曲以后,教师再对学生做出提问,更加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三、用史料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课本上的描述看似客观,可终归只是一家之言,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课本中的描述,盲目听信于历史课本中的记录,是不会看到真实的历史的。现如今的教学就存在这样的教学漏洞。因为历史的发生时间距离我们较为遥远,因此很多学生只能了解字面内容,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曾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展《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节课上,他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完了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台湾人拍摄的抗日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引導学生了解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对史料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这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这样的方式思考:挖掘抗日战争时的数据,印证台湾纪录片中给出的数据是否正确,终于得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历史课本中的材料过于片面,理解并分析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思辨历史知识,教师可为学生引入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当时的历史状况,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用故事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融入情境

我们从小都爱听故事,很少有人爱听一些枯燥的知识和大道理,学生也是如此。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授课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一技术在历史课程教学上同样用处颇多。如今,《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以及各类历史剧在文化影视市场上深受喜爱,这类文学影视作品对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尊重是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

现如今经济发展迅猛,我们越来越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不断被提高。学生把历史知识掌握牢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培养。中学学习正是成长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竭尽所能,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和发展。

(责任编辑 曾 卉)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一方面在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中历史教学的出路除了在于各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之外, 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历史教师。努 力打造历史教学的兴趣性。“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在内心的力量,据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兴趣在树立学生理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兴趣才能进而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念”。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要仁爱之心,善待于人。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传道授业的必要条件。要想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

2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变化,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占有和整合相关课程资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并尽量扩展知识面,做到古今中外整体把握,政治,经济,文化融会贯通。”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必须加强对新教材和课标的研读, 从中对比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和高中旧教材的的差距。关注教材衔接,立足于选定的版本,参照其他版本的优点。并适当联系相关学科的课程, 做到教学目标和内容胸中有数。

3教师的语言必须丰富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 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诙谐, 幽默的语言使教学过程充满感情色彩, 效果就大不一样。“课堂教学艺术就是语言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应力臻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相互协调和相得益彰。”百家讲坛的易中 天,纪连海,袁腾飞能够赢得大家的喜欢,除了具备博学之外,语言的诙谐也是重要的原因吧。

4历史的教学应该具有时代性

历史是已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学习历史时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用历史法则阐释分析现实问题, 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指示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 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时代的发展,把历史的教学和现实的启示结合起来,这样既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家事,国事, 事事关心”的责任情怀。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 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 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5教师组织课堂要有合理性

加强对教学方式和怎样组织教学的研讨,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取到着令人可喜的效果。如“设疑启发法”以疑为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古人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使学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使学生体尝思维之趣, 学习之乐。

6运用教学手段要有多样性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吸收别人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少走弯路。

7注意对历史知识规律性的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历史教师一定要对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进行研究,浅显易懂地理顺历史知识,构建宏观历史知识结构,使学生能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从而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形成。如历史教师在讲完《王安石变法》后引导学生与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个历史事件去找共同特点,让学生讨论得出共同规律:历史上的任何改革,不论改革成败,历史都向前发展了一步。通过规律性的学习,把分散零碎的历史知识整合在一起,变死学为活学,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历史课堂,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 努力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 这才有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有助于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还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情境, 把问题设置给学生, 让学生分成小组, 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最后得出历史结论。如果能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学生表演活动、补充材料等形式创设情景, 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趣味性、形象性中感悟历史。一方面, 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这种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 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例如, 讲必修Ⅱ专题五第二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第一目“海上马车夫——荷兰”时, 可以给学生剪取视频《大国崛起》之《小国大业——荷兰》中的相关部分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 讲到必修Ⅰ专题六第三节罗马人的法律时, 在学生认真预习、准备的基础上, 让学生模拟古罗马法庭审案,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旦学生全身心投入, 他们就会很容易和你产生一种共鸣, 形成一种默契, 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升了能力。历史课也不再是呆板、干涩的老学究说教, 变成了活泼、有趣的学习过程,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 历史教育人怎么做人, 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 才能使之深切地感受历史的教育意义。

二、以人为本,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过程的“主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坚持“以人为本”, 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光立足于“教”, 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 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 要引导学生“会学”, 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如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 我跟学生一起探讨, 日本在华犯下哪些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国抗战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胜利有何重大意义?带着问题, 让学生查找资料, 寻访当年参战的老战士等等, 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在历史教学中, 我用实物投影仪对各种历史图片进行投影, 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在讲“日本战败投降”时, 向同学们放映了《东京审判》这部电影, 给他们展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又如, 讲《鸦片战争》一课, 播放电影《林则徐》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禁烟措施片断。进而引导学生看书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向中国输入鸦片?清政府对待鸦片的态度如何?鸦片战争的爆发因何而起?让学生看书展开讨论, 主动发言, 教师给予辅导补充。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 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很好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三、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为了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高度重视布置作业这一重要环节, 因为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把课堂知识带回家进行复习。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这一历史史实时, 我们可以安排各学习小组提前预习教材内容, 并利用互联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向学哥学姐请教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 这个过程需要各组员积极开展分工合作, 搜集、整理和归纳, 学生在动手搜集查阅和动脑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知道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8年, 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战役, 其中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各小组总结出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曹军多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曹操轻敌大意, 指挥失误;孙刘联军火攻奇袭, 战略得当。学生还总结出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整体态势, 还不具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 最终该战役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上述内容就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的有关赤壁之战的知识。这样到了教师课堂授课时, 学生就可以非常熟悉大体内容, 找到自己所掌握内容的不足之处。由此得出,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小组教学既有利于引人竞争机制, 更有助于合作互助,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 对以后进入社会适应生活, 打下基础。小组互动探究式, 主要用于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学生自主取得一定的知识后→协作探究, 解决问题→反馈内容, 完善答案→再创设问题情境, 反思解决过程, 完善解决方案。如在系统掌握了洋务运动等史实后, 通过设计问题, 小组之间共同探讨发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等;反思整个学习过程, 大家可以互为补充, 总结学习方法。这种通过小组来分析、综合、批判历史观点, 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循序渐进, 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高中生已接近成年阶段, 心智发育趋于成熟, 已真正具备了认知能力, 可独立思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此, 教师完全可以借学生的这一优势, 在课堂上选取若干有用的文献资料供学生浏览探究。同时, 提出相应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解决。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需紧密合乎学生自身的学业水平, 并符合学生今后的发展趋势, 力求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岳麓版“工业革命”部分内容时, 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工业革命的重大科技发明成果, 并设置问题: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意义和影响主要有哪些?学生便会结合所学知识, 并以充足的积极性和兴趣加以探究。例如, 学习“罗斯福新政”时, 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美国经济危机时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场景, 进而加快探究的进度。又如, 讲辛亥革命的纲领时, 我提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如果让你参与制定革命纲领, 它的内容应当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满足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索、研究、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 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提出的内容与教材提供的内容相对照, 想想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方法,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入手进行分析, 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提出一个既有革命性、又具有明显妥协性的革命纲领的结论, 进一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 在借鉴中确认,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如此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 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 创新精神与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四、开展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历史学习观

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开展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例如, 去参观博物馆、去烈士墓祭奠等。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可以将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 改变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思维, 正确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 强化个人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 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 并以此开展讨论或发表自己的观后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先烈遗像等等;访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和亲历者;利用特殊纪念日, 开展“历史上的今天”的专题讲解活动, 如九一八、双十二、七七事变等等, 也可以利用城市区域特点,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大事件遗址等等, 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加深体会, 更加深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教师应该将地方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 在教授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 引入当地历史, 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地方史教学有机的整合为一体, 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 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 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同时,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团结意识。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 突出新理念与新方式的应用, 不断改革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新教材是依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编撰的, 它体现着时代的气息和开拓创新精神。它不仅在教纲上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而且在教材的“说明”里开宗明义的指出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人才”。旧教材虽然在教纲中有相近的教学要求, 教材方面则没有说明, 反映出新教材在教学要求上比旧教材更突出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要求, 更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使用好新教材, 更新教学观念尤为紧迫。教师必须更新的观念:由“以教师和知识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和能力为本”;由“为应试而教”转变为“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由“依靠教材来教”转变为“利用教材来教”;由“填灌式”转变为“启法式”地教;由使用传统媒体转变为使用现代媒体;由单一的校内教育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等。

二、全面把握教材内容

宏观结构方面:

使用新教材, 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 然后指导学生找出教材的特点线索。普通初中历史课程由《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构成。包括25个按时序编排的学习单元, 是全体初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具体内容方面:

与以住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相比, 有很多具体内容是相同的, 尽管因单元教学的需要而编排在不同的模块中。当然, 根据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的理念和原则, 课程内容也有一些大胆的调整与更新,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加了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二、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世界史和有关民主政治的内容在课程内容有所增加。三、增加了与学生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使学生通过身边的历史变迁来感悟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四、增加了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新趋势和新成果的内容。

辅助内容方面:

就人教版而言, 前言、单元引言和课前导学很有特色。如前言中“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也是极其复杂的, 它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一起构成人类历史上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只要我们潜心学习, 细心探究, 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悟到许多历史的真谛。”, 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单元引言以精炼、严谨的文字, 概要阐述每一单元的核心内容, 引领师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本单元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三、了解学情, 灵活运用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 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确定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关于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内容重新组合。在实际教学中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教科书的“条理性不太好, 内容跳跃大, 一会儿宋代历史, 一会儿元代历史, 我们难以适应。”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适当地调整专题的顺序, 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科书单元顺序的调整, 尽管其中也可能存在某些不完全合理之处, 但毕竟是找出了教科书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的一定差距。

组织活动课。例如分析辛亥革命这一节内容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而失败;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我认为这实质上是让学生有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我上这节课的具体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本上提供的有关论文资料, 然后动手写出来, 表明自己观点的小论文提纲。在上这节课时, 让选择相同观点的学生坐在一起, 这样学生就会形成两大组, 让他们从中备选出七八名代表用类似辩论赛的形式, 然后每组代表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要求史论结合, 自圆其说。由于让学生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又是一正一反轮番上阵辩论,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要求学生将所表述的内容整理出来。通过这样新颖的活动课,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改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就历史学科而言,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譬如在教学目标设置上, 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教学行为称之为“填鸭式”。在教学运作过程中, 教师讲授课本的显性知识, 重记忆轻探究, 重结论轻推理, 重结果轻过程, 造成学生的思维断层, 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凸现。在教学手段上, 手段单一。书本+粉笔+黑板+地图册, 演绎着多年的历史教学, 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以教师教学优劣和学生考试考分的高低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尺的传统的教学质量观, 既束缚教师的教学, 又压制和扼杀学生的个性及全面发展。

显然, 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已成为制约新课标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桎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应包含传统讲授法。我们不可否认传统的讲授式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讲授法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采用的主要方法, 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通过口头语言, 向学生叙述过程、描绘情况、阐述规律的教学方法, 它可控性强, 易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 便于教师的控制和调节。一线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 对存在诸多弊端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摒弃, 要进行科学的辩证和冷静的反思。秉承着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 为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吐纳, 即继承和创新问题, 吸取和继承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精华, 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与现代教学改革形成整合, 历史教学的“活”是历史教育走出困境的拐点。

1 以问题讨论为主线, 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生生研讨、师生研讨就成为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

新课改下在教学行为中,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要自觉地从“主演”变为“导演”, 变“灌输”为“引导”, 在常规性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启疑、激疑、释疑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围绕问题的解决,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教学过程充满思辩性、挑战性、生动性。这种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 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捕捉新奇“出”问题, 发现矛盾“出”问题, 追根溯源“出”问题, 纵横比较“出”问题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争鸣, 在争鸣中擦出创新思维火花。教师的点评以激励型为主, 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能随意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 而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 辅助学生分辨是非、甄别正误, 发展学生的智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这比告诉他们几个现成的结论重要得多。

2 以平等交往为前提, 设计多元互动式课堂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 就是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想, 进行联系现代教学实践的经验, 总结概括出来的。“互动”是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 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 促使学生生动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教与学过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互动式教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整合。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话题, 讨论交流, 实现师生多边互动, 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 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合作的意识。新课程强调,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的互动使教学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针对传统教学是注重认知领域的发展, 而忽视学生情感培养的缺点,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提出教学目标应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 把教学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形成人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以及独立个性。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真正个性独立, 情知合一。

3 以板书勾勒框架作依托, 设计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 具有不可重演性。适时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 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历史教学新课堂。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和图像等结合起来, 既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 又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史料、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 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 从而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历史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媒体的运用, 应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联袂展示, 相得益彰。教师要以板书勾勒框架作依托, 设计多媒体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板书是历史教师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相比, 板书内容侧重于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注重运用有度, 注重实效性。板书演式具有的应变性、实用性、逻辑性、直观性强等特点, 是对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及时注解和补充, 既学生把握历史脉络, 也便于利于学生思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历史归纳、概括和整合能力。

多种教学手段使用, 调动五个感官的全部作用, 必然会获得最多的教学信息量和更长的记忆保持率。

教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贵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具有目标性。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对象差异性大, 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 所以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 具有针对性,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同时还应该做到有规划, 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多种课堂教学方法适时合理的教学运用,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 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落实, 可以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方法的催化作用下, 更多的吸引其课上有效注意, 并让教师的每节课都成为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摘要: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没有现成的操作办法可以照搬照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 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的教师承担着通过实践去探索、研究、发现和总结的重任。作为一线历史教学教师, 秉承着新课改“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 为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吐纳, 即继承和创新问题, 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上一篇:文化与文言文论文范文下一篇:符号新闻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