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范文

2023-09-19

位置与方向范文第1篇

其次,与五种位置关系相应的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我采用“先易后难,突破关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解决易于解决的“外离”、“外切”、“内切”时的三量的数量关系,再解决“内含”时的三量的数量关系,最后突破相交时三量的数量关系:R-r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堂就应该交给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这样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出来。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西安铁一中 惠慧芳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数学知识的提出、形成、发展和探索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现成的结果为主动经历思维过程,使思维在过程中展开,能力在过程中发展。

现代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动手参与课堂教学、主动的探索、研究问题提供了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中问题导语的有效性,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研究问题的平台,然后采取尝试指导的方法来启动、诱发学生的思维,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教学措施。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渗透主题、激趣导入,诱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首先,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始画面:在色彩明快活拨的版式正中书写大标题: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揭示主题;右上角是教学目标:1.理解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及两圆位置关系与两圆的圆心距、半径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 3.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通过观察、类比,体会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辨证统一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协同合作研究问题的精神,旨在渗透目标教学;左下角以flash动画的形式直观展示两个圆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位置关系,并配以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烘托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心理准备。在节奏明快、催人奋进的乐曲声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将学生从课前准备的低谷带到波峰。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愿听其详”的心境。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学生对数学有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的设计问题导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心理气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精心的剪辑了几段录像片来创设问题的情境:①卡通片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所骑摩托车的车轮体现了两个圆之间的关系;②奥运五环: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运五环也是由一些圆组成。③射击靶子:记录射击运动员成绩的靶子也是由一些圆组成;④滚珠轴承:利用物理学原理设计的滚珠轴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体现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些声情并茂的剪辑片不仅融入了情趣、拼搏、团结、向上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领会到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方式,唤起学生无尽的联想,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积极想象,从而提高获得知识的欲望。

三.精心指导尝试活动,促使探索、研究的活跃性

在数学教学中,研究性的尝试活动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类比、归纳以及概括、经验、事实等,形成猜想或假说,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概念,从而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为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对新知识进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放弃一讲到底的做法,试着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的引导,去尝试研究、探索,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尝试点选择较好的课堂上,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时,假如照本宣科说:“我们发现圆和圆之间有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来引课,很明显是暗示学生接受这一事实,则不易唤起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导语唤醒学生旧知识——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直线和圆由远到近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根据公共点个数的不同产生并定义了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并且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都能通过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类比运动的观点和形的问题通过数来反映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进入《几何画板》设定的情境,借助《几何画板》数形结合及优良的测算功能,亲自动手拖动两圆相对运动,去尝试、观察、探索、研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奋的操作,激烈的辩论,你争我抢的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类比归纳、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圆和圆的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及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下对应的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达到了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此时需要做的只是在一旁引导协助,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不甘示弱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产生创造性灵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四、积极评价、延伸挑战,激活探索、研究的期望

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及时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小结反思,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调动主动发现、探知的期望。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曲民乐《庆丰收》,伴随着丰收喜庆的音乐启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小结:一是知识: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二是方法:对本课获取新知识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三是技能:感受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协作带来的心理体验。作业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精心设计的软件包,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在网络上选择点击。这些不同的软件包涵盖了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生活性应用,并且均配有金钥匙链接自查,必要时还可以动画演示。这样,以开放式的学习实践冲击固有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既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过程,延续了挑战性目标。

位置与方向范文第2篇

一、重视定义的形成和概括过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由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定义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概括等探究活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新知识的建构。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的揭示,增强学生运用迁移方法研究新问题的意识。接着,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不同的位置关系下,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揭示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点的个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本质特征。到此,我并没有急于给出定义,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定义的形成上下工夫,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直线与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公共点吗?二是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定义的教学不只是以直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力图还原定义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本身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定义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的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线动圆不动”“圆动直线不动”“圆心直线不动半径变”三种运动方式的演示,有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重视定理的发现和总结过程:

本课内容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反过来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所具有的数量特征。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隐含在图形中的这两个数量并加以比较,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自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闪现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引导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可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想一想,能否像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运用了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出现哪两个量呢?

引导3:如何用图形来反映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呢? 引导4:如何由数量关系并结合图形判定相应的位置关系呢?

引导5:运用数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引导6:以上三个判定反过来成立吗?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去研究问题,这无疑促进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的作用在于把“形”和“数” 的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呈现在屏幕上,成为学生探索验证的好帮手。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服务。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问题情境、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充分地实践与探索,不断地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拓展思路。而多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了更为逼真的“情景”,改善了认知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如“议一议”:(1)已知⊙O半径为4cm,直线l上的点A满足OA=4cm,能否判定直线l和⊙O相切?为什么?(2)已知⊙O半径为4cm,直线l上的点A满足OA=5cm,能否判定直线l和⊙O相离?为什么? 此题重在强调判定方法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利用多媒体演示,更直观地说明:(1)中当OA不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l和⊙O相交;当OA是圆心到直线距离时,直线l是⊙O相切。(2)方法同(1),通过此题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重视规律的揭示和提炼过程:

某个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数学技能也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而掌握学习的规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揭示规律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研究的过程加以提炼,通过日积月累产生认识的飞跃。因此,在回顾与反思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一是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如何研究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二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有哪些联系?通过比较你有何启发?这一设计的做法虽小,作用却大,它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确保了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的方向发展。

五、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节的课后作业有一道探究价值的题目:在Rt△ABC 中,∠C=Rt∠,AC=8cm,BC=6cm,若要以C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请根据下列条件,求半径R的值或取值范围。

1、AB与圆相离

2、AB与圆相交

3、AB与圆相切。

学生需通过动手动脑来完成,使学生的探索精神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于通过圆的半径的动态变化,为学生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思路和分类方法。

位置与方向范文第3篇

一、重视定义的形成和概括过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由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定义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概括等探究活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新知识的建构。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的揭示,增强学生运用迁移方法研究新问题的意识。接着,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不同的位置关系下,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揭示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点的个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本质特征。到此,我并没有急于给出定义,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定义的形成上下工夫,又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直线与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公共点吗?二是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定义的教学不只是以直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力图还原定义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本身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定义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的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直线动圆不动”“圆动直线不动”“圆心直线不动半径变”三种运动方式的演示,有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二、重视定理的发现和总结过程:

本课内容的第二个知识点是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反过来得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所具有的数量特征。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隐含在图形中的这两个数量并加以比较,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自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闪现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引导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可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想一想,能否像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运用了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出现哪两个量呢?

引导3:如何用图形来反映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这两个量呢? 引导4:如何由数量关系并结合图形判定相应的位置关系呢?

引导5:运用数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引导6:以上三个判定反过来成立吗?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去研究问题,这无疑促进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课件在这里的作用在于把“形”和“数” 的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呈现在屏幕上,成为学生探索验证的好帮手。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服务。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问题情境、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充分地实践与探索,不断地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拓展思路。而多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设了更为逼真的“情景”,改善了认知环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如“议一议”:(1)已知⊙O半径为4cm,直线l上的点A满足OA=4cm,能否判定直线l和⊙O相切?为什么?(2)已知⊙O半径为4cm,直线l上的点A满足OA=5cm,能否判定直线l和⊙O相离?为什么? 此题重在强调判定方法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利用多媒体演示,更直观地说明:(1)中当OA不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l和⊙O相交;当OA是圆心到直线距离时,直线l是⊙O相切。(2)方法同(1),通过此题练习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四、重视规律的揭示和提炼过程:

某个数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在短期内完成,数学技能也可通过强化训练形成,而掌握学习的规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强揭示规律的意识,引导学生从学习、研究的过程加以提炼,通过日积月累产生认识的飞跃。因此,在回顾与反思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一是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如何研究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二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有哪些联系?通过比较你有何启发?这一设计的做法虽小,作用却大,它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确保了学生在学会数学的过程中顺利地向“会学”的方向发展。

五、拓宽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节的课后作业有一道探究价值的题目:在Rt△ABC 中,∠C=Rt∠,AC=8cm,BC=6cm,若要以C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请根据下列条件,求半径R的值或取值范围。

1、AB与圆相离

2、AB与圆相交

3、AB与圆相切。

学生需通过动手动脑来完成,使学生的探索精神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于通过圆的半径的动态变化,为学生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思路和分类方法。

位置与方向范文第4篇

根据学过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组织学生对编出的有关题目进行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

(1)如何从解决过的问题中生发出新问题.

(2)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原有旧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编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基本了解、把握有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可解决的基本问题,并初步体验数学问题变化、发展的过程,探索其解法.

重点及难点:

从学生所编出的具体问题出发,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发展及解决的一般策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

(1)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2)判别式法

2、回顾予留问题:

要求学生由学过知识编出有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新题目,并考虑下面问题:

(1)为何这样编题.

(2)能否解决自编题目.

(3)分析解题方法及步骤与已学过的基本方法、步骤的联系与区别.

二、探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要注重的几个基本问题:

1、位置关系判定方法与求曲线方程问题的结合.

2、位置关系判定方法与函数或不等式的结合.

3、将圆变为相关曲线.

备选题

1、求过点P(-3,-2)且与圆x2+y2+2x-4y+1=0相切的直线方程.

备选题

2、已知P(x, y)为圆(x+2)2+y2=1上任意一点,求(1)(2)2x+3y=b的取值范围.

备选题

3、实数k取何值时,直线L:y=kx+2k-1与曲线: y=两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

三、小结:

1、问题变化、发展的一些常见方法,如:

(1)变常数为常数,改系数.

(2)变曲线整体为部分.

有一个公共点;=m的最大、最小值.

(3)变定曲线为动曲线.

2、理解与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重视“新”与“旧”的联系与区别,并注意哪些可化归为“旧”的方法去解决.

自编题目:

下面是四中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编的题目,这些题目由学生自己亲自编的或是自学中从课外书上找来的题目,这些题目都与本节课内容有关.

①已知圆方程为(x-a)2+(y-b)2=r2,P(x0, y0)是圆外一点,求过P点的圆的两切线的夹角如何计算?

②P(x0, y0)是圆x2+(y-1)2=1上一点,求x0+y0+c≥0中c的范围.

③圆过A点(4,1),且与y=x相切,求切线方程.

④直线x+2y-3=0与x2+y2+x-2ay+a=0相交于A、B两点,且OA⊥OB,求圆方程?

⑤P是x2+y2=25上一点,A(5,5),B(2,4),求|AP|2+|BP|2最小值.

⑥圆方程x2+y2=4,直线过点(-3,-1),且与圆相交分得弦长为3∶1,求直线方程.

⑦圆方程x2+y2=9,x-y+m=0,弦长为

2,求m.

⑧圆O (x-a)2+(y-b)2=r2,P(x0, y0)圆一点,求过P点弦长最短的直线方程?

⑨求y=的最值.

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较深刻地了解三种圆锥的定义是对圆锥曲线本质的刻画,它决定了曲线的形状和几何性质,因此在圆锥曲线的应用中,定义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性质。

1.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确定点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表达式,体现用二元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研究方法。

2.根据圆锥曲线定义建立焦半径的表达式求解有关问题,培养寻求联系定义的能力。

3.探讨使用圆锥曲线定义,用几何法作出过圆锥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4.掌握用定义判断圆锥曲线类型及求解与圆锥曲线相关的动点轨迹,提高学生分析、识别曲线,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所解问题与圆锥曲线定义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圆锥曲线定义,确定点、直线(切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1.由定义确定的圆锥曲线标准方程。

2.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3.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几何画法。

二、圆锥曲线定义在焦半径、焦点弦等问题中的应用。

例1.设椭圆+=1(a>b>0),F

1、F2是其左、右焦点,P(x0, y0)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1)写出|PF1|、|PF2|的表达式,求|PF1|、|PF1|·|PF2|的最大最小值及对应的P点位置。

(2)过F1作不与x轴重合的直线L,判断椭圆上是否存在两个不同的点关于L对称。

(3)P1(x1,y1)、P2(x2,y2)、P3(x3, y3)是椭圆上三点,且x1, x2, x3成等差,求证|PF1|、|PF2|、|PF3|成等差。

(4)若∠F1PF2=2,求证:ΔPF1F2的面积S=btg

(5)当a=2, b=最小值。

时,定点A(1,1),求|PF1|+|PA|的最大最小值及|PA|+2|PF2|的

2例2.已知双曲线-=1,F

1、F2是其左、右焦点。

(1)设P(x0, y0)是双曲线上一点,求|PF1|、|PF2|的表达式。

(2)设P(x0, y0)在双曲线右支上,求证以|PF1|为直径的圆必与实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3)当b=1时,椭圆求ΔQF1F2的面积。

+y=1 恰与双曲线有共同的焦点,Q是两曲线的一个公共点,

2例3.已知AB是过抛物线y=2px(p>0)焦点的弦,A(x1, y1), B(x2, y2)、F为焦点,求证:

(1)以|AB|为直径的圆必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2)|AB|=x1+x2+p

(3)若弦CD长4p, 则CD弦中点到y轴的最小距离为

2(4)+为定值。

(5)当p=2时,|AF|+|BF|=|AF|·|BF|

三、利用定义判断曲线类型,确定动点轨迹。

例4.判断方程=1表示的曲线类型。

例5.以点F(1,0)和直线x=-1为对应的焦点和准线的椭圆,它的一个短轴端点为B,点P是BF的中点,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备用题:双曲线实轴平行x轴,离心率e=

,它的左分支经过圆x+y+4x-10y+20=0的

2

位置与方向范文第5篇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国,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大型商业建筑拔地而起。超市的数量不断激增[1], 而且在规模上呈现大型化, 档次上呈现高档化趋势。超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名目繁多的商品, 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超市具有封闭式、面积大、体量大、店库合一的特点[1、2、3、4]。超市客流量是一个随季节、气候、货源、人们经济状况以及商家促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量。由于超市内人员高度密集, 货物集中,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 燃烧速度快, 火灾温度高, 容易形成立体燃烧, 且人员疏散困难, 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6]。所以在商业建筑设计中有关防火安全疏散的问题, 常常给建筑设计带来困难。为此, 我们需要确定超市中需要的疏散人数随时间的分布情况, 以方便于对商业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及消防管理[5]。

2 研究的方法

2.1 商业建筑人员设计密度的影响因素

(1) 工程所在城市规模以及在该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处在大中型城市商业中心的工程, 人员密度最高, 一般为1~2人/m2;而对于中小型城市的相同位置一般为0.05~1人/m2。

(2) 工程的规模和功能。对于工程规模较大而且功能较齐全的商业建筑, 人员密度较高;而规模较小而且功能较单一的商业建筑, 人员密度较低。

(3) 同一工程的不同楼层人员密度不同。底层人员密度最高;而底层以上的各楼层, 随楼层的增加, 人员密度逐层降低。

(4) 同一楼层的不同时间段人员密度不同。节假日和购物高峰时段, 人员密度最高;而非节假日和非购物高峰时段, 人员密度较低。

2.2 调查对象的选定

不同地区的超市客流量随气候、商业布局、超市所处地域、顾客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不同, 其疏散人数随时间分布规律特点也会有所不同[5]。

本次调查研究选择了位于徐州市南郊的易初爱莲超市, 其紧邻云龙湖风景区, 北靠金山东路, 东靠解放南路, 周围有中国矿业大学, 石油管道公司, 大学城, 风华园, 奎园小区等单位及住宅集中区域, 人文气息浓厚, 交通便利。建筑东西方向为81.6m, 南北方向为174.6m。建筑高度为20.9m, 总建筑面积为21900m2, 地上一层建筑面积8030m2, 其中出租区面积5192㎡ (美食区域1228m2) , 后仓1060m2, 仓板76×6=456m2, 办公区1228m2;地上二层建筑面积6940m2, 其中卖场面积5437m2, 地上三层建筑面积6940m2, 其中卖场面积6283m2。本建筑的二、三层为超市, 因此, 二、三层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所以超市总的营业面积为11720m2。

2.3 调查时间的选择

一般在节假日超市的客流量相对于平时要多, 但是本文所讨论的是在非节假日的客流量。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至于节假日, 应该另做分析, 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在对超市的调查时间选取在正常日从早上超市开始营业至晚上关门时止。期间每个小时作为一个记时单位, 人流密度的单位为:人/小时。

另外, 应当说明的是, 由于调研的工作量很大, 完整的调查一整天各个时段的疏散人数的分布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 各个时间段的人员调查统计是在不同的日子调查不同时间段的疏散人数后汇总的。调查得时间从2005年4月25日至2005年5月3日 (非周末非节假日) 。而且, 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 仅取了一组调查数据。虽然, 调查所得的数据存在误差, 但也能说明一定的规律。

2.4 调查的方法

作为商业机密, 我们无法直接获得客流量的数据,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与实地统计得到客流量的基础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在客人必须经过的超市入口处定时测计人数的方法, 统计流出和流入的人数[8]。

可以根据以下方法, 通过逐时客流量计算出人员密度。

依据实际统计数据得到超市入、出流人数, 同一时间段出流与入流人数不等, 其差值正是滞留至下一时间段的人数[9]。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设每天超市营业n小时, 超市面积为Sm2, 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内入流人数记为ai, 出流人数记为bi, 则第i个小时的同时在场人数应该等于前一时刻滞留在室内的人数加上该时流入、出流人数之差, 也即

因此超市, 第i j个=1小时内的人员密度为人/ (m2建筑面积) (i=1, 2, …, n) 。

3 调查的结果

3.1 调查的统计结果

(1) 人员密度与时间关系。

表中的滞留、人数为时间点时超市的人数。

调查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 人员密度与位置关系。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卖场中不同区域人流分布并不均匀, 收银台前人流最密集, 此外, 日用品、熟食区人流相对教多, 而家电区、体育用品区人流相对较少。

3.2 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

超市的客流量特点与商场有所不同, 走出超市的顾客基本上都拎有购物袋, 说明他们到超市主要是要购物, 而非“闲逛”, 这一点与百货商场不同[28];超市的客流量呈三峰分布, 这是因为超市营业到深夜, 而人们也在晚餐后到超市购物[10]。

从统计得到的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预测, 在三各时间段内商场内人数分别作为一个整体, 那么可以推测出实际的分布曲线应该与正态分布的曲线拟合[11]。

如图1所示。

而超市中不同区域人员密度分布并不均匀, 表明商业建筑中的人员密度是受商品布局等因素影响的。

4 结语

现行《商店建筑防火规范》中第4.2.5条:商店营业部分疏散人数的计算, 可按每层营业厅和为顾客服务用房的面积总数乘以换算系数 (人/m2) 来确定第一、二层, 每层换算系数为0.85;第三层, 换算系数为0.77;第四层及以上各层, 每层换算系数为0.60。在本文中所得的人流密度远远小于此数值。由于《商店建筑防火规范》制定时间较早, 已远远不能适应近年来商店类建筑快速发展地需要[12]。对于仓储式超市, 其建筑形式, 经营模式, 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店有很大的区别, 不能简单套用商店建筑设计规范[7]。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气候迥异、人们的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存在很多差异, 客流量特点与人员密度也会不同, 因此, 应对不同地区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本文只是针对普通日的疏散人数随时间的分布规律。但是, 每年我国的节假日多达一百多天, 而且, 节假日更为超市进行促销、顾客进行购物的的重要时间, 其防火安全设计尤为显得重要[13、14、15]。但是, 由于时间与经历的限制, 本人只能对普通日进行调查。可以肯定的是, 节假日的调查统计方法应该与普通日相似, 对于同一个超市, 只是在疏散人数的总数与单位面积上人员密度有所差异。

商业建筑中的人员密度是受使用时间和位置等因素所影响的。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从性能化建筑防火设计要求出发, 对国内现有商场及火灾案例进行调查研究, 以建立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性能化指标体系。

摘要:商业建筑的人员密度分布规律是确定建筑进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重要依据。调查统计了某大型超市客流量, 得到了工作日全天人员密度的逐时变化情况, 超市疏散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应为三峰分布。文中并提出了大型超市人员密度的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大型超市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我们得以借此对商业建筑人员密度与使用时间、位置的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业建筑,超市,疏散人数,时间分布规律,人员密度

参考文献

[1] 赵华亮.商业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5 (2) .

[2] 潘允启, 潘京.浅晰大型商场的安全疏散[J].四川建筑, 2004 (6) .

[3] 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安全疏散设计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必要性.中国网.2004.11.4.

[4] 王军, 姚斌, 张和平, 等.某大型超市火灾危险性评估[J].火灾科学, 2004 (3) .

[5] 曲世华.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及其预防, 山东消防, 2002 (12) .

[6] 龚辉.浅谈大型仓储式超市的消防安全[J].消防科学与技术.

[7] 经建生, 倪照鹏, 庄敬仪.商店建筑中安全疏散人数的计算方法[J].2003 (5) .

[8] 蔡龙俊, 蔡志红, 冯哲隽.大型超市的暖通空调设计[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1 (6) .

[9] 闫金花.城市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 2004 (4) .

[10] 蔡志红, 蔡龙俊, 冯哲隽.大型超市的暖通空调设计[J].制冷技术, 2002 (3) .

[11] 赵加宁, 武丽霞, 王昭俊, 等.大型超市客流量的调查与分析[J].暖通空调, 2004 (6) .

[12] 吴靖, 陈兵.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安全疏散设计与管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3 (5) .

[13] 陈伟红, 尹广杰, 王华, 等.大型仓储超市人员安全疏散影响因素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4 (12) .

[14] 郭秀艳.浅议商场的安全疏散设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02 (4) .

位置与方向范文第6篇

一、研究应用的方法

在工作面布置高位钻场, 并且钻场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 高位钻场内布置一定数量高位钻孔, 孔径, 孔深, 倾角, 与巷道夹角都需要达到相应标准, 高位钻孔要均匀布置。每个钻孔都设置抽采计量装置, 高位钻孔终孔位置需要合理控制。

工作回采工作进行, 回采工作推进的同时, 采空区三带也开始形成。此时需要对防工作面最接近钻孔测定抽采参数, 重点观测内容是抽采混合量, 瓦斯浓度, 负压。并且将观测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形, 进一步分析。结合到抽采纯量增大时期数据, 对钻孔与工作面距离进行计算。依据钻孔施工参数测算钻孔终高度, 并且确定裂隙带高度数据。依据同样的原理, 通过抽采量下降日期, 计算钻孔与工作面长度, 结合到施工参数计算钻孔终始高度, 从而确定裂隙带结束时的高度数据。考虑到裂隙带生成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为确保数据准确, 降低误差发生可能, 尽可能获得较多观测数据, 增加观测钻孔数量, 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来确定裂隙带位置。

二、研究工作方法操作的过程及好处

在顺风回槽内利用钻机进行打孔作业, 钻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距离, 钻场施工完成后, 在钻场内进行钻孔施工, 孔径, 孔深, 孔间距都要与生产工作要求相符, 并且钻孔要成三眼花布置, 所有钻孔都均匀布置。随着工作面推进。三带逐渐形成, 形成期间安排工作人员观测抽采参数, 观测工作需要定期开展。观测数据需要存档并且由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后续整理工作。

通过对高位钻场观测获得数据进行分析, 找到瓦斯量增大节点, 也可以找到其降低节点, 两种情况对应的是钻孔进入、离开裂隙带。并且节点与特定时间相对应, 而特定时间又和钻孔与工作面切眼距离存在对应关系, 利用这些数据, 结合钻孔施工参数, 通过三角函数就可以得出钻孔终孔位置相关数据, 而裂隙带范围就是就是瓦斯量节点对应位置区域。

采空裂隙带位置确立, 能够为高位钻孔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提升瓦斯抽采效果, 具体体现在通过高位钻孔来释放瓦斯, 能够有效降低采空区域内瓦斯浓度从而确保开采工作安全性。从瓦斯抽放量与浓度方面来看, 进入到裂隙带后, 抽放效果较好。从回采速度分析, 没有利用高位钻场对瓦斯进行抽放, 受到瓦斯超限影响, 每天的割煤量比较小并且是一定的, 而利用高位钻场释放瓦斯后, 割煤量能够大幅度增加, 效率也能够显著提升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高位钻孔瓦斯抽放技术分析

(一) 抽放的条件与合理层位

高位瓦斯抽放过程中需要对采空区以及邻近区域工作面进行分析, 最大程度解决瓦斯超限问题, 为钻孔瓦斯抽放工作提供保障。合理层指的是瓦斯在抽放过程中, 瓦斯来源广并且效果好。在某些情况下, 高位钻冒落层如果高于施工层, 就需要加强与采空区的沟通, 此模式下, 钻孔负压虽然比较小, 同时瓦斯浓度也比较低, 下限通常在煤层顶板10至20米范围内, 煤层厚度大并且瓦斯含量较高。

钻孔位设计时首先需要确定钻场层, 通常情况下, 钻场进入煤层顶板, 需确保钻孔开孔的高度, 并且施工角度要有适当倾斜, 以此来提升施工效率。钻场间距需要结合到现场地质条件来确定, 地质条件优良的条件下可以延长钻机间距离, 但是操作过程需要留有余地。瓦斯抽放效果与钻孔数量有密切关系, 但是考虑到地质及间距等方面因素, 数量应当合理而并非是越多越好。倾斜角在确定时需要遵循相应原则, 根据已有经验来分析, 钻孔角度小, 钻孔控制层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 抽放长度则需要加长。而在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考虑到各方面因素, 施工压力会尽可能提升, 需要做好通风工作。

(二) 瓦斯抽放综合防治技术

高位瓦斯在抽放时无论是走向或者是垂向都会存在差异, 走向角度高位钻孔, 可以解决煤层后方瓦斯超限问题, 考虑到抽放工作质量, 需要明确覆岩裂隙分布特点。为提长瓦斯抽放量需要设置立管, 常见的是双立管交替方式, 为进一步确保其效果, 可采用间隔方式, 并设置封堵墙, 提升密封效果。

结束语

煤矿开采属于高危行业, 而瓦斯抽放工作可以增强开采工作安全性, 通过分析高位钻孔情况, 结合到地质条件, 合理施工, 确保瓦斯抽放工作效果, 同时高位钻孔也能够有效确定裂隙带位置, 为瓦斯抽放工作奠定基础。

摘要:高位钻孔抽采瓦斯与钻孔位置有密切关系, 钻孔位置过低位于冒落带, 抽采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 如果位置过高, 位于下沉带, 高位钻孔与岩位钻孔相当没有抽采瓦浓度也没有流量。而要想达到工作目标就需要其位置确定在裂隙带内。采空区域与高位区形成横向与纵向裂隙导通, 从而实现采空区域与邻近层的瓦斯抽采, 并且此时效果与流量都能够达到工作的要求, 效果最佳, 本文就高位钻孔抽放瓦斯裂隙带位置的研究与应用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位钻孔,裂隙带位置,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存明.煤矿高位钻孔瓦斯抽放技术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7 (08) .

[2] 张立;王磊.高位钻孔抽放瓦斯裂隙带位置的研究与应用简[J].山东煤炭科技, 2016 (06) .

上一篇:电力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下一篇:林肯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