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耕考古技术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04

农业农耕考古技术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云南省内有8个人口较少民族,他们都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土地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从古到今,在对土地的利用方面,他们从生产活动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基诺族为例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土地利用智慧,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生产活动、宗教信仰对约束人的行为、保护土地生态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刀耕火种;轮歇栽培

1 民族概况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是指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云南地区有8个,分别为: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总人口42.1万。从地理位置来看,这8个民族普遍分布在边境地区、偏远山区和峡谷地带,有6个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8个民族至今都以农业为主,土地是他们生活的重心。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利用既是个技术问题,又是个经济问题。因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说它是个经济问题,是指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土地更多的产出和更高的经济效益。云南地区8个人口较少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也一直不断变化。从原始社会的采集渔猎到山地农耕时期的刀耕火种,解放后在国家的帮助下,从原始氏族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经济,精耕细作的多种经营模式代替了刀耕火种。在国内各地区的横向比较之下,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但在国内土壤大面积污染的今天,他们对待土地的方式却是值得借鉴的。

2 土地利用智慧

从采集渔猎到今天的现代化经营,这些人口较少民族摸索出一套适合云南山地的土地利用模式,使他们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体系。杜玉亭教授和尹绍亭教授都曾经以基诺族为例,指出刀耕火种与毁林开荒是两码事。人口较少民族的刀耕火种,有着比较严格的“轮歇”制,在某些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1]。尹绍亭教授对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表明,传统基诺族社会的刀耕火种,不仅没有破坏其生存环境,而且形成了生态保护的一整套良性循环机制,是基诺族人民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2]。

2.1 刀耕火种,既利用自然又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

从砍地、烧地、检地到播种、收获,刀耕火种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基诺人适应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朴素思想。根据植物的长势判断土壤的肥力,砍地之前先砍伐3~5 m宽的防火带,以防山火过大引发森林火灾。砍地时,要避开珍稀树木,砍掉树干之后,树桩要留的高一些,以确保抛荒后能很快长出新枝。烧地一定要等林木晒透之后,这样才容易焚烧,烧地时有严格的规范和仪式,以防止山火蔓延。焚烧之后还要检查是否烧干净了。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种植适合的农作物,或是茶叶。根据地势。在播种时采取点种或是撒种的方式。使用点种棒时要确保不伤害林木的根部,以利于植被的恢复。收获时一定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这是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既开垦了土地,又防止自己的行为引发不必要的自然灾害,在能力范围之内提高作物的产量,这些都是在交通不便,基诺族几乎与世隔绝的年代里,他们依靠自己常年的劳作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基诺山区的土地利用智慧。

2.2 轮歇栽培中的土地休养生息智慧。

轮歇栽培是基诺族刀耕火种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这种古朴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基诺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土地修养生息智慧。

2.2.1 根据生活需要,把土地划分面积不等的地块,以利于抛荒耕种同时进行

根据杜玉亭等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各村寨的轮歇地都被“规划”为许多块,比如巴亚寨分为13块,每块耕种1~2 a便抛荒,轮歇使用,十几年一个轮回,经过十余年休耕,最先耕种的土地已恢复植被和肥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基诺人生活上的需要,又使土地得到足够的修养生息。

2.2.2 根据地力判断土地休闲时间长短

一块土地究竟休耕多长时间,不是随意决定的。基诺族在常年的耕种中获得了丰富的土地分类知识,他们按照林地海拔高低和土壤肥力,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土地类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3 采集和狩猎活动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智慧

以从古到今,采集和狩猎都是基诺族的重要生活方式。不同点在于,原始社会时期,采集和狩猎是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山地农业发展起来后,它是基诺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长期的采集和狩猎活动中,基诺族总结出一套既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方式。

3.3.1 食用植物的鉴别智慧

基诺山食用的植物很多,但山林中有毒的植物也很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基诺人民摸索出切实可行的食用植物鉴别方法来。据统计“基诺族采集利用野生食用植物(含菌类)有119种,基诺族常用的野生药用植物种类60~70种。”[3]他们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来安排农业活动,既保证了农作物的栽培,有保证了足够的采集时间。

3.3.2 狩猎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智慧

基诺族猎人主要采用烧山打猎和撵山打猎两种方式。烧山打猎与“烧地”同步进行,年长者控制好火候,年轻人狩猎。烧山时获得的猎物较多,但烧山不能随意进行,只有开垦新的土地时才会采取烧山打猎的方式。撵山打猎是经常性的活动,但对动物的破坏力较小,因此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不会造成破坏。

基诺族有采食昆虫的传统,“基诺族至少采集食用23种昆虫、3种蜘蛛、4种甲壳动物。”[4]基诺族人民通过采食昆虫,减少害虫数量,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农林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4 通过信仰约束自我行为、保护土地的智慧

3.4.1 祭祀活动彰显用地智慧

基诺族的祭祀活动并不仅仅是仪式的展演,还伴随有实际耕作的行为。砍地之前要栽种姜和芋头,因为据说这两样东西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撒种前由村寨长老先举行祭祀仪式,念祷词,意思是请地神保佑庄稼长得好,请已逝去的父母守卫着庄稼。虽然现在刀耕火种已经退出了基诺族的实际生活,但这些祭祀活动却被保留下来,成为基诺人曾经爱护土地的见证,也提醒今天的基诺人更加珍惜土地、珍惜自然。

3.4.2 日常禁忌蕴含对土地的敬畏

基诺族的很多禁忌习俗无形中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初期,国家很多地方的土地被农药大肆污染的时候,基诺山因为这些禁忌的存在,使土地保持了最初的形态。神林是严谨砍伐的,所有的大榕树都是神树,决不能破坏。基诺族的这些日常禁忌看似繁琐,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当地的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5 不墨守成规,与时俱进的生存智慧

基诺族历史悠久,刀耕火种占据了其大部分的发展史,但解放后,基诺族在政府的帮助下,迅速从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基诺族在20世纪80年代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旱稻因其产量过低,种植面积逐步缩小,棉花则早已退出基诺人的农业种植领域,很多村寨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断扩大茶园和橡胶林的面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4 结语

基诺族从其民族起源的传说中就开启了以土地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他们敬重自然,从自然界中寻找最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他们从基诺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采集渔猎、刀耕火种,满足了基诺族的生活需要,发展出较完整的民族传统农耕文化。虽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科学的发展,刀耕火种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轮歇栽培作为调节地力的有效方式仍然保留着,并使基诺山区的土壤避免了现代化肥农药的大面积伤害。基诺族一直坚持着他们朴素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进行着他们并不自知的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方式。他们通过原始宗教信仰和日常禁忌习俗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基诺山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又使很多地方片面追求发展的速度,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污染。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重金属超标,在土地问题频发的今天,基诺族对待土地的方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杜玉亭.基诺族族源问题试探——兼论族源和民族形成的上限[J].云南社会科学,1981(2):57-63.

[2]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J].农业考古,1988(1):318-334.

[3]基诺族传统信仰的生态伦理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142-147.

[4]龙春林,阿部卓,王红,等.基诺族传统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利用[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11-120.

(责任编辑:赵中正)

上一篇:新世纪特区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改革非均衡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