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31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在性质上,都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整合实施。

1.综合主题,全面涉及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该主题的研究。可将该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其中。以“臭豆腐之谜”主题活动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一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访问百年老店火宫殿”,了解臭豆腐的特色,学习制作工艺;第二阶段,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让学生试制臭豆腐;第三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臭豆腐进行微生物检测,将臭豆腐发酵水送到微生物检测中心进行致病菌检测,对污染菌指示菌大肠杆菌进行化验。在研究过程中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整理资料等信息技术手段贯穿其中,这样通过环节分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得到了整合。

2.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指定领域进行两两结合,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构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三种整体设计的方式。

3.核心主题,拖带兼顾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整合可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的方法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关照、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如在进行“走进自行车”的主题活动中,核心领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即使学生学会修理自行车。在进行修理自行车的活动中,学生还开展了了解自行车、自行车创新设计及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活动。

4.组织线索,充分挖掘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组织过程中,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主题,教师都要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社会、自我因素。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挖掘巴陵的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时,将主题拓展为三个方面:人与社会——岳阳城建规划是“东移北扩”,而岳阳楼是在岳阳城的西边,如何能让市政规划重视老城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另外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患病。

5.学科领域,多方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还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尽可能地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切入点。如“走近湘绣”主题活动可这样向学科渗透:艺术学科——湘绣画稿设计、制版、刺绣、装裱、验收有关知识,精于其中一门技能,自主完成湘绣某一工序;历史学科——了解并探索湘绣的历史、工艺流程,欣赏、鉴别并进行市场营销。

二、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类型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即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学生虽然进行了若干活动,但由于教师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致使学生一直在重复某种类型的活动。笔者曾于2001年收集了某个实验区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1000个,对其活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占50%以上,而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几乎没有。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活动内容的领域,也不利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方式的整体把握,导致活动中某些课程目标无法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主要有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对活动主题、活动类型进行整体把握、全面关照;在活动开始之前,对活动的主题类型进行整体规划。以初中为例,可以让学生在初一重点开展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二重点开展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如此类推,尽量使学生在初中三年经历多种活动类型,掌握多种活动方式。

三、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过程记录

学生确定主题,按计划开始实施活动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记录。

1.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

2.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将开展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由来、活动方式、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为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性方法。

3.记录发现的问题

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如可让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每周按时朗读自己的周记,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方法论教学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教学。

1.形成方法系列

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指导方面,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又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

2.探讨方法的指导途径

为使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应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具体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使方法论的指导不至于陷入知识系统讲授的局限。如要让学生掌握“怎样作采访”的方法,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施:①开设小讲座,介绍作采访的相关知识;②采访结束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作采访的相关方法;③开展“我的第一次采访”主题活动,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自行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作采访-确定采访对象-讨论如何准备采访(收集信息、拟订提纲)-实施采访过程-开展交流活动。

五、关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典型的综合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综合化的使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目标比较忽略,怎样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价值,并在实践中能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解决学生遇到的知识难题,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知识问题,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化。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挖掘巴陵历史文化”主题活动中,发现课题小组的学生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地理和人文方面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搜集了一系列关于巴陵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突破了这方面的难题,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将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到主题设计中,开发了系列活动的三个主题。

2.帮助学生寻找学科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趋势是综合性程度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界限更趋模糊。以历史、地理学科为例,这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环境(自然与人文)、人与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各种关系和规律的,两者虽分属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但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它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因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受人类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如我们今天思考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为什么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就不能不考虑各种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这两门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些典型的知识结合点,根据这些学科结合点,我们可以开发出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六、让学生始终保持持续的兴趣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不像解决学科课程中一般性的问题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研究过程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有时学生会因研究主题过大,或可行性、可操作性过小,从而造成不知从何下手、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的现象。另外,有些学生选题时没有认真思考,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被动地参与了并不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研究的乏味、研究过程的单调,也会导致学生的研究半途而废。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试压力,让那些习惯迫于压力而学习的学生不像学习学科课程那么认真。因此,对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且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反应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强烈,而且持续性也不会太长。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持久的兴趣,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观察发现学生积极性减退现象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起伏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身言行表现出来。只要指导教师多留心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较快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早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积极性减退的外在表现一般为:集体交流或教师指导时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小组讨论时不喜欢发言,参与性不强;活动时经常迟到、早退;分配工作时互相推诿,对待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等。

2.随时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教师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观察,善于捕捉信息。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持续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了解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时予以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拓展、深化下去。

七、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伴随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1.培养观察、质疑的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会观察、不能质疑,就很难将课题拓展下去。为此,在观察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界定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必备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特别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短暂现象,有必要创造条件多次重复观察,并作好全面、细致的记录。同时,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最后写好观察总结。如在研究“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题时,两位学生同时同地观察蚂蚁的活动,一位学生由于观察毫无目的,除了取乐外,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另一位同学在查寻了一些有关蚂蚁习性的文献资料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计划,重点观察蚂蚁间信息交流传递的规律,坚持了一年,终于对此问题有所发现。

2.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实践中的情形是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搜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就大功告成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知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教师点拨,学生进行了如此思考后定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3.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学生在研究中往往由于课题太大或没有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而难以将课题研究下去。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如有位教师发现某小组的学生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课题,研究初期,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的资料,有饮食、军事、建筑、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小组合作时学生不知如何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教师在查阅学生整理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收集的关于湖南本地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很多,就向学生提问道:“你们收集了这么多有关湖南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想研究湖南的饮食文化与其他各省饮食文化的区别吗?”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开展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差别研究”的主题活动。

以上就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体系、目标、课程形态及评价准则决定了教师在活动中的协助者、指导者的地位,可通过指导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并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在教研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绘了优美的江南风光,同时寄托了兴亡之感,是一首怀古诗。在教学之前也看了不少老师的关于此课教学的案例,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将后两句定位课堂教学的重点,我深不以为然。 顾名思义,《江南春》是描绘优美的江南春光的,在诗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展示了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体会千里江南那秀美的风光。在教学时不能因为诗句看似简单而忽略紧抓重点词句,在教学时,应抓住“啼”(可以和“叫”进行比较教学)、“绿指什么?”、“红指什么?”、“水村(小桥流水人家)”、“山郭(出示图片)”、“酒旗风”等词理解想象江南水乡优美的风光,体会诗歌的意境,沉浸在江南水乡的四月天。 诗歌后两句是杜牧的想象,后两句不难理解,“寺”、“楼台”都是寺庙的意思,南朝统治者建造了那么多寺庙,现在还存在多少呢?对于这两句,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并不能作为重点来讲解,因为对于国家兴亡之感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讽喻意味并不是四年级的学生能理解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即使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答案要么是教辅书籍上的,要么人云亦云,教师在适当的介绍“南朝”这个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间要理解文章慨叹南朝兴亡之情即可。 对于诗歌教学,在备课时的分析教材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简单的诗歌,学生早已烂熟于心,就那么几个字,各种教辅已经讲它分析的透彻无比,老师还要教什么?我想学生所掌握的种种应付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老师,如果眼光仅仅局限于每次的考试也太狭隘太简单了,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感悟能力更为重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我国灿烂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智慧才是教学的根本。。

二、活动背景:

这首诗是四年级学生必备的课外诗,四年级的孩子对抽象的东西不能完全接受,对形象的东西的记忆能力以及兴趣程度都会更好,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带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去全方位的学习,充分利用四年级学生的过渡状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感受读诗的美

2、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画下来,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3、比较学生互相的理解,讨论诗镜诗意

4、和学生一起唱诗,体会古人把诗当歌词来唱的美好,加强诗的记忆和理解

四、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张纸和彩笔

2、教师准备:课件、该诗的绘件、该诗的朗诵件、该诗的歌唱件

五、活动过程:

(一)教学过程

1闭眼听歌,猜歌名。 用当下最流行的歌,让学生猜歌名,歌名答案是江南style,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引入对江南的理解,引出古诗《江南春》

2、听范读念该诗,体会该诗的韵律,请学生议论读该诗的重点读音在哪里,让孩子自己读

3、让学生自己体会诗的意境,拿出纸和彩笔,把自己理解的诗境画出来,并将诗提在画中

4、讨论各自的画的不足之处,补缺补漏,完善各自的画

5、学生根据讨论出的诗境体会作者写诗时的心情

6、带着对诗的理解,带着作者当时写诗的感情,和录音一起唱诗,同时感受古人唱诗的感觉

(二)收集反馈过程

1、收集学生对该诗的记忆程度

2、收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情况

3、收集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

4、成立教学方法研究小组,收集学生各自喜欢的教学研究方法。

收集对象: 收集者:

调查时间 : 收集工具: 问卷

具体做法:让学生到学生中去收集语文教学中他们喜欢的教学方法,集中广大孩子的教学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让同学们充分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带动孩子自主性,自觉性。

(三)成立教学方法研究小组

1、将收集来的教学方法做个数据整理

2、学生自行研究语文一部分课程的教案

3、讨论教案适用程度

4、将教案实施到教学中,体验教案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受欢迎程度

(四)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在教研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初中化学与作为课程改革重点、难点、亮点和生长点的综合实践活动之间能够实现融合么?它们之间为什么要融合?怎样才能实现融合?本文从它们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探。

关键词: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

作为化学教师,如何以“活动”为形式、为载体, 以“化学”为基本内容,实现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本文从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了探究。

一、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自身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其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融合的最佳写照。学生的一些知识、经验,需要用综合实践 “做”出来,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因此,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性特点方面是一致的。

二、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表述虽然有自身的特点,但也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总的要求。其中,“知识”目标是指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對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它不追求系统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它也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各种实践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不是靠灌输、告诉等接受性教学方式获得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

因此,可以说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都是从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获得的。故从三维目标的实现角度来讲,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可以融合的。

三、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在课程内容上,和实践活动一样,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所以说,它们是可以融合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组织实施。

五、将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从发现问题到论证形成活动主题,这一环节十分重要。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形成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活动主题呢?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对此问题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所以,在将化学问题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考虑到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是否有效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特别是要重视指导学生制定好研究(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口,注意研究的拓展和综合,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化学等学科知识,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其它几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尽可能的整合。

例如:学习了酸、碱、盐后,引导学生检测食堂排出污水的酸堿度,并提出治理方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用酸碱指示剂或者PH试纸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或者酸碱度,会用几种简易的方法来净化水。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合作、讨论、实验为主,共同探究食堂排出污水水质污染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人人争当保护校园环境的小使者。

2.提出问题:

水质污染严重,有待治理。

3.活动与探究:

(1)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击中要害,我们的确要治理食堂污水,但要治理首先要知道食堂污水水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水质分析的实验方案。

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较典型的板书列举)。

① 用石蕊、酚酞试剂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② 用PH试纸测定其水溶液的酸碱度;

③ 用过滤的方法分析其不溶性杂质;

④用加明矾的方法来除去水中的杂质;

⑤ 用加活性炭的方法来吸附水中的杂质;

⑥ 用煮沸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⑦用蒸发的方法来分析水中的杂质;

⑧ 自制简易净水器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2)学生实验操作:

① 准备实验器材;

②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及时进行指导;

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3)各小组分别汇报试验情况,展示实验成果,教师适当点评。

重在融合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关实验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用相关知识处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教育的理念。

学生这种“学了有用、能用、会用”的现又必然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赏,转而使其更加支持学生学好化学。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的感受以及社会生活实际的调查了解,体验另类学习的轻松愉快;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即化学学科中提到的STSE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来之不易和成功之后的甜蜜与喜悦;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思维习惯的感受,培养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所有这些使得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初中化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建构了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与实践;多元化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通过教师讲授可以得到,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数学教学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协作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会听到、看到真实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学校“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如何科学地开展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科学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一)目标探究

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围绕扩展知识面,加强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发扬学用结合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在数学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能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提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内容研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努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内容以现行教材为主,以各章节中与知识发生过程有关的内容,挖掘内含可供探索发现的成分,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开发、精心组织设计,活动本身无论创设、模拟或记实都必须在实践中方便易行,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制约。

1. 对北师大版现行教材的研究。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并主动参与,我们对现行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筛选,以“生活中的数据”“勾股定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黄金分割”“数据收集与处理”“图形变换”等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开设了“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小设计家”“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不等式”“黄金分割”“图形变换”“数据收集与处理”等活动主题。

2. 对学生现状的研究。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有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老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创设数学活动,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以此来适应学生的情意差别。比如说有些学生喜欢代数,有些喜欢几何,在设计活动中尽可能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差异,以使所有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3. 对活动形式的研究。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内容丰富多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按活动内容分为:社会调查、综合研究、研究制作等。按学习方式分为:个别调研、小组活动、集体交流、实践操作等。按选题范围分为:指定型实践、半自选型实践、全自选型实践、他选综合型实践。

4. 对教师指导原则的研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初中学生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适当谈谈流行歌曲、电视剧、时事政治等,讲得精彩,不但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

(3)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如《网页配色之黄金分割法》,较差的学生去制作网页,中等的学生去配色,好的学生去计算亮度值,尽量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参与和发挥,从而每个学生都得到学习、发展。

(4)鼓励性: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保持学生在活动中激情不减和持续探究。如在活动当中有时可以主动去辅导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哪怕有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科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

(一)内容准备

在充分调查研究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及社会环境中数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确立了以下主题和主要内容:

(二)实施过程

1. 实施要求

(1)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备课组统筹、师生全员参与的原则。

(2)课程内容以某个确定的任务为目的,重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

(3)课程资源要整合,走出课程标准,走出教材,走进校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4)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头,落实具体内容,再分头具体操作。

2. 具体实施

(1)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验,推动课程开展。如何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我们认为“大有大动,小有小动,不能不动”,一切应在实践中运行,在“动”中求突破。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之初,学校要求所有老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学校抽调学科骨干教师,成立了专门的指导小组深入第一线,时刻关注各班的实施状况,并与实施老师们一起研讨、总结、反思。

策略二:系列活动讲义编撰。起初,面对这门“无本”新课,老师们有点儿无所适从,感到压力很大。为此,指导小组给出了总体指导思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追求固定模式,但必须有基本思路。如要精选题材、有方案设计,防止老师过度指导;要有充分的过程体验、成果交流。在实践几年的基础上,将较有成效的活动主题进行了整理,在指导小组指导下,组织了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讲义的编写,为以后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指南,使得活动课更具可操作性。

策略三: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后,老师们实施的差异很大,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于是备课组定期组织老师进行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研讨,取长补短,用最短时间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鼓励老师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策略四:督导检查与问卷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要走出教材,甚至需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出校园,再加上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使其很容易成为一门有名无实的课程。为此,指导小组加大了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督查力度。如检查教师的活动设计方案,了解课时落实情况和教师工作态度;到班上查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过程、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对学生、家长发放活动反思问卷,了解学校每个班开展活动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及其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

(2)构建多元化评价方法促进课程开展,激励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在过程的评价,同时为了实现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我们采取了评语评价、延缓评价、合作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实践证明,这些评价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①评语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学生、老师、家长等。为此,我们的评语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根据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今后的发展情况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定、激励。这些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使得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主动发展,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

②延缓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活动课实施过程中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即延缓评价。该方法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③合作评价。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友爱与互助、思考与交流的合作学习场所,必须在课堂内外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标鼓励学生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

④成长记录袋评价。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就是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它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较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他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成长记录袋评价提供给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我们老师增长了很多新的知识,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位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我们活动课开设的预期目标,使他们在活动课中真正学会了体验生活、体验数学的价值。也充分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才能够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成军,聂国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

[3] 缪文慧.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4] 李玉坤.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J]. 考试周刊,2008(11).

上一篇:自我护理能力内科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概念哲学定义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