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论文范文

2023-03-20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开放教育会计专业 毕业实践教学 师生分离

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是一项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性活动,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专业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山东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毕业综合实践由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组成,会计学专科毕业综合实践由会计管理模拟实验和毕业两个部分组成。本文着重探讨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问题。社会实践部分强调通过介入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某个层面的实践,增加学生对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掌握会计技能,是会计学专科毕业综合实践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会计学本科毕业综合实践重要教学环节。

一、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现状

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制造业、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只有一小部分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学习经历、岗位、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会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山东开放大学在进行会计专业社会实践设计时重视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差异性,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习或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实践的方式,根据实践情况形成实践报告(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学生可选择到某一独立核算的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岗位现场实习,熟悉会计循环中账务处理程序的各个环节,以强化学生对财务会计基本操作程序和技能的掌握,根据实习情况形成实习报告。学生也可以选择社会调查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对单位会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程序进行考察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够结合学生具体工作实际,也能够融合前四个学期的财务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在会计学专科全过程教学中仍属于薄弱环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实践报告和毕業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实践报告存在实习报告和调查报告两种形式,实习报告是针对某个实习单位关于某个会计相关实习岗位的实习内容展开的,例如:关于A公司会计岗位(出纳岗位或成本核算岗位)的实习报告。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个调查单位关于调查现象的调查内容展开的,例如:关于B公司财务状况(存货管理或成本控制)的调查报告。很多同学选题不符合会计专业方向或选题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某个公司、某个会计岗位、某种财务现象展开论述,选题范围过大;或不能用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解决单位实际问题,将实践报告写成论文或将论文写成教材的一个章节,泛泛而谈。内容方面表述混乱、论证缺乏逻辑,段落前后关联性差,层次不清晰,表达口语化,格式不规范,标题序号不一致,全角半角混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

2 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热情不高。

开放教育的学生为非全日制学生,需要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完成学习,学习实践碎片化,家庭、工作、学习的压力并行,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写作能力整体欠佳,而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的完成对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对写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学习的热情不高,不清楚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甚至抄袭应付了事。

3.实践指导不够规范和严格

开放教育毕业实践教学指导由各个教学点选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按照山东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一位指导教师每次指导学生数量原则上以10人为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指导人数,以15人为上限。但是山东省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各个教学点均面临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过低的问题,使得指导教师任务过重,影响实践效果。

二、原因分析

1.师生分离的矛盾较突出,缺乏有效指导。按照教学要求,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教学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好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并对实践内容选择、实践报告的质量负有指导、监督的职责。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位指导教师通常要带的学生数量较多,加之学生自身工学矛盾较突出,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面授或交流的机会较少,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有效实施,学生的问题困惑也难以得到及时解答,导致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欠佳。

2.学校各级教学管理机构、教师及学生均对毕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重视。由于毕业实践教学处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末端,又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因此省校及各个教学点的教学管理部门未对毕业实践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面授时间少、师生分离等原因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更加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而轻视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力能没有获得较大提高。

3.毕业实践教学的过程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学生上交的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为主,成绩评定的标准包括社会实践态度是否端正,实践活动中表现是否良好,实践任务文成情况;实践报告是否按时提交,装订是否规范;实践报告内容是否全面、合理,有个人独立见解,条理是否清楚、文章是否通顺,有无错误及是否存在抄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等。在上面的评判标准中实践态度、实践表现情况、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等均为定性标准,主观性较强。过程性考核也仅体现在3次有痕的指导记录上,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

三、提升毕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各级教学管理机构、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省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认识到综合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教学环节,积极搭建省校专业负责人与各个教学点教师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网上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基层电大要严格毕业实践教学管理,优化教师结构,使师生配比达到最优,保障每位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在入学教育时让新生明确取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基本条件,尤其要有针对性地使其了解本专业毕业时进行综合实践的大致情况,并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资料等各方面的储备,督促学生自觉地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学习的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关注社会需求和专业动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2.加强指导教师培训,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践,综合实践教学高质量实现的最重要因素。应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选聘制度,并定期进行培训。山东开放大学直属学院2021年12月收集了各教学点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召集教学点指导教师和省校专业负责人共同研讨,制定了针对2022春综合实践教学的培训计划。2022年1月由省校专业负责人按专业分别开展了3次指导教师培训活动,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另外还要建立指导教师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实习报告、作业评比等活动,根据毕业作业成绩的得分情况,对指导作业专业、认真、学生反映较好的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及荣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起到示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在专业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和改善。对不能认真完成工作、专业水平较差的老师应取消其指导教师的资格,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3.改變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过程考核与评价。

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当前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也有打算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因此毕业实践教学设计应该允许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随时关注充分考虑专业新动向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会计专业的影响,改变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现状。例如将手工记账、会计技能大赛引入到实践教学中。省校开办会计实务技能操作大赛,考核学生运用会计软件建立账套、进行初始化操作、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至报表编制的全过程。

4.创新面授课模式,完善全省网上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从选题、初稿、二稿到定稿,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要进行频繁的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当前指导教师大多通过QQ、微信、邮箱等方式实现了随叫随到的答疑和指导,应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共同攻克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的难题。当前部分专业已实现在山东开放大学网上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完成论文的指导、答辩和终审。网上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论文的指导、答辩提供了便利,下一步应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开通省校教师与教学点指导教师的定期交流平台,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点评,交换指导经验;开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答疑平台,公布优秀毕业论文,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会计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应贯穿于会计教学的全过程,而不仅局限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在前4个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会计理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专业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艳丽.对远程开放教育毕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6(11):164-165

[2]李勤.贵州电大开放教育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24):61-63

[3]郭美芸、丁枚、王宁.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困境及优化策略探究.[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6):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开放大学2020年度专项课题科研项目“开放教育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电大会计专科为例”(编号:2020JXYJ005Y)的研究成果。山东开放大学2020年度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教育面授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会计专业本科为例”(编号:2020QNYJ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伊基红(198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开放大学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导学生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要通过各个活动领域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和价值追求:在性质上,都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在价值追求上,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整合实施。

1.综合主题,全面涉及

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该主题的研究。可将该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其中。以“臭豆腐之谜”主题活动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一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访问百年老店火宫殿”,了解臭豆腐的特色,学习制作工艺;第二阶段,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让学生试制臭豆腐;第三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臭豆腐进行微生物检测,将臭豆腐发酵水送到微生物检测中心进行致病菌检测,对污染菌指示菌大肠杆菌进行化验。在研究过程中将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整理资料等信息技术手段贯穿其中,这样通过环节分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定领域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得到了整合。

2.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个指定领域进行两两结合,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构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三种整体设计的方式。

3.核心主题,拖带兼顾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整合可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的方法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关照、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如在进行“走进自行车”的主题活动中,核心领域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即使学生学会修理自行车。在进行修理自行车的活动中,学生还开展了了解自行车、自行车创新设计及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活动。

4.组织线索,充分挖掘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组织过程中,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主题,教师都要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社会、自我因素。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挖掘巴陵的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时,将主题拓展为三个方面:人与社会——岳阳城建规划是“东移北扩”,而岳阳楼是在岳阳城的西边,如何能让市政规划重视老城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另外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也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患病。

5.学科领域,多方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还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尽可能地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切入点。如“走近湘绣”主题活动可这样向学科渗透:艺术学科——湘绣画稿设计、制版、刺绣、装裱、验收有关知识,精于其中一门技能,自主完成湘绣某一工序;历史学科——了解并探索湘绣的历史、工艺流程,欣赏、鉴别并进行市场营销。

二、全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类型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关注,即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学生虽然进行了若干活动,但由于教师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致使学生一直在重复某种类型的活动。笔者曾于2001年收集了某个实验区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1000个,对其活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占50%以上,而实际应用的设计性活动几乎没有。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活动内容的领域,也不利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方式的整体把握,导致活动中某些课程目标无法实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主要有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对活动主题、活动类型进行整体把握、全面关照;在活动开始之前,对活动的主题类型进行整体规划。以初中为例,可以让学生在初一重点开展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初二重点开展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如此类推,尽量使学生在初中三年经历多种活动类型,掌握多种活动方式。

三、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过程记录

学生确定主题,按计划开始实施活动之后,教师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作好活动记录。

1.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

2.记录活动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将开展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由来、活动方式、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为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性方法。

3.记录发现的问题

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如可让学生用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每周按时朗读自己的周记,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加强方法论教学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教学。

1.形成方法系列

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论指导方面,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法构成一个比较宽泛而又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

2.探讨方法的指导途径

为使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应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具体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使方法论的指导不至于陷入知识系统讲授的局限。如要让学生掌握“怎样作采访”的方法,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实施:①开设小讲座,介绍作采访的相关知识;②采访结束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作采访的相关方法;③开展“我的第一次采访”主题活动,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自行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作采访-确定采访对象-讨论如何准备采访(收集信息、拟订提纲)-实施采访过程-开展交流活动。

五、关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典型的综合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综合化的使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目标比较忽略,怎样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价值,并在实践中能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解决学生遇到的知识难题,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知识问题,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化。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挖掘巴陵历史文化”主题活动中,发现课题小组的学生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地理和人文方面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搜集了一系列关于巴陵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突破了这方面的难题,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将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到主题设计中,开发了系列活动的三个主题。

2.帮助学生寻找学科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趋势是综合性程度进一步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界限更趋模糊。以历史、地理学科为例,这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环境(自然与人文)、人与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各种关系和规律的,两者虽分属于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但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它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因此,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受人类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如我们今天思考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等为什么会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就不能不考虑各种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这两门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些典型的知识结合点,根据这些学科结合点,我们可以开发出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探究。

六、让学生始终保持持续的兴趣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不像解决学科课程中一般性的问题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研究过程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学习方式的改变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有时学生会因研究主题过大,或可行性、可操作性过小,从而造成不知从何下手、望而却步、知难而退的现象。另外,有些学生选题时没有认真思考,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被动地参与了并不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研究的乏味、研究过程的单调,也会导致学生的研究半途而废。此外,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没有考试压力,让那些习惯迫于压力而学习的学生不像学习学科课程那么认真。因此,对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且升学压力较大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反应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强烈,而且持续性也不会太长。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持久的兴趣,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观察发现学生积极性减退现象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起伏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身言行表现出来。只要指导教师多留心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较快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早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积极性减退的外在表现一般为:集体交流或教师指导时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小组讨论时不喜欢发言,参与性不强;活动时经常迟到、早退;分配工作时互相推诿,对待自己的任务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等。

2.随时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教师在学生开展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观察,善于捕捉信息。学生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就会影响学生持续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研究的进展,了解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随时予以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不断深化、思路不断开阔,让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拓展、深化下去。

七、指导学生深入研究,防止浅尝辄止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深度探究的原则,伴随活动的展开,会产生新的活动主题,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防止浅尝辄止。

1.培养观察、质疑的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会观察、不能质疑,就很难将课题拓展下去。为此,在观察前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界定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的目的和必备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特别对于实验中出现的短暂现象,有必要创造条件多次重复观察,并作好全面、细致的记录。同时,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最后写好观察总结。如在研究“我喜欢的小动物”一课题时,两位学生同时同地观察蚂蚁的活动,一位学生由于观察毫无目的,除了取乐外,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另一位同学在查寻了一些有关蚂蚁习性的文献资料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计划,重点观察蚂蚁间信息交流传递的规律,坚持了一年,终于对此问题有所发现。

2.深入分析过程资料拓展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证实某一现象,发现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然而,实践中的情形是不少学生认为把资料搜集整理好了就可以展示了,就大功告成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如向学生收集的资料发问——这些资料说明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知识?这些资料使你明白了什么?经教师点拨,学生进行了如此思考后定会使研究更加深入,并不断产生新的主题。

3.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将活动进行拓展

学生在研究中往往由于课题太大或没有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而难以将课题研究下去。此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如有位教师发现某小组的学生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课题,研究初期,学生收集了各种各样中国文化的资料,有饮食、军事、建筑、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研究主题分散,小组合作时学生不知如何将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教师在查阅学生整理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收集的关于湖南本地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很多,就向学生提问道:“你们收集了这么多有关湖南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想研究湖南的饮食文化与其他各省饮食文化的区别吗?”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讨论与探究,开展了题为“关于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差别研究”的主题活动。

以上就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体系、目标、课程形态及评价准则决定了教师在活动中的协助者、指导者的地位,可通过指导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并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教师教育趋向综合化、专业化的背景下,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教师教育是其发展的优势学科,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色。在发展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发展的生命线。这类院校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有如下途径: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高师院校真正转型;立足教师教育,彰显“师范”特色;勇于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这些院校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地方综合院校 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 实践与思考

高师院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大都逐步转型为综合性院校。地方综合院校的生命线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阶段,这些院校的发展必须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这种发展,必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发展动力的自我发展;是有效促进大学定位科学、特色鲜明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

一、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高师院校真正转型

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首先应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理念。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改革发展以师生利益为重,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办学,使办学成果惠及全体师生。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兼顾,搞好分类指导,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三是学科立校理念。高校办学的基础在于学科,学校所有的学术活动都是围绕学科建设来实现的,因此,一定的学科结构往往反映了学校的学术取向和培养目标指向。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学科水平,只有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专业,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四是人才强校理念。学以师而治,校以师而名。注意引进、培养、使用高水平教师,努力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从而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效益的服务。五是特色兴校理念。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苦练内功、培育特色上下功夫,探索一条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个性发展之路。

目前来看,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这种转型并不是简单的由单一的师范性院校向综合性院校的转型,这种转型并不是要简单地放弃长期承担的教师教育的功能,而是要放弃把教师教育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唯一功能,并通过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重新确定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高等师范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必须从单纯培养教师的教学和训练机构转变为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注重对高深学问的探索,以此重组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应当说,虽然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有种种不同,或培养教师、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或提供通识教育,等等,但是就其与其他一切社会机构的根本差异而言,探索、创新、创造、发现、追求新知、探索未知,应当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尽管存在着不同层次、类型和目的的探索和创造。只有当高等师范院校首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然后才是主要承担教师教育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种类型,这样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二、立足教师教育,彰显“师范”特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教育,为各级教育之本”、“应有完整的制度,以免与他种教育相混而消失其功能”。高师院校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拥有非师范大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自身所拥有的雄厚教育理论资源与研究人员队伍正是支持这种特色存在的宝贵财富。另外,百年发展历程也使其在教师教育与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师院校的改革应当把自身拥有的财富与经验有机地融入到新的时代对教师教育培养的要求之中。袁贵仁部长在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师范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师范性,这是师范院校的优势、特色和立校之本。”师范大学长期形成和积累的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不能丢,它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方面保持的优势不能丢,师范大学只有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方面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唯有如此,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才能保持比较优势,也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勇于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在保持优良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同时,必须根据学校发展现状,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长期处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基础教育师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尽快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高水平师资,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由以专业教育为主线转向以课程为中心[1],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应由学年学分制转向学分制,课程样态应由线性单向结构转变为现代教育理念下以服务学生成才为主旨的网状有向课程结构。要着力调整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整体化建设,实现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和最优化。要打破“老三门”格局,有机整合教育基础课程、教育能力课程、教育方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增设教育科研、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现代化、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策略、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分析等课程,强化办学特色和优势,突出师资学生的双专业性,实现由“学科本位”向“双业范式”的转变。

2.改变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

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课堂上既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在高等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适应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使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适应这一模式,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展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的一个地方,就是很多学生的理论基础好,但缺乏动手能力、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独立处理事务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大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意义建构。如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在学习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不但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使知识的学习从教材拓展到网络,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3.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师范院校有着重视实践的良好传统,但这些传统的实践内容(如教育见习、实习等)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改进,使之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的做法,借鉴美国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通力协作进行教育科研的做法,在师范院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新老教师的合作,让新教师学习“如何教”而不只是“教什么”。实践表明,新教师接受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的指导,熟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可以大大缩短适应期,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教学工作,并为其一生的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学校与其他院校、社会及企业的联合。

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的办学应具有开放性,应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和合作,充分利用其它社会资源。例如,与中小学和其他社会、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学校与研究机构建立项目和课题合作等[2]。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例,在合作中,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实践、实习的基地,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开拓视野;接触到课堂内无法遇到的现实问题,锻炼实战的本领;可以加强人际关系技能的训练,所有这些都能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师范教育模式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是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向综合院校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只有不断提高学术实力,加强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将“师范性”和“学术性”整合起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育人是高等院校尤其是由高师院校发展而来的地方综合院校的首要责任,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在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应致力于内涵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突出特色,才能在新时期站住脚跟,提高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楊振秀.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2]简国明.地方高校数学类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6).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活动;兴趣;能力;意识;多媒体

小学综合实践课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其生活经验,进而使其形成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视学生为实践教学的主人,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中体验、认识,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学生知行同步发展的教育目标。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就做好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乐学

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都是凭兴趣的,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教师在实施新设立的这门课程教学时,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着力引导学生乐学。例如,开展“我爱读书”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让每位学生与家长都共同发言介绍自己读书的心得和经验,并从所读书中选择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家长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同时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又可以较好地交流如何帮助孩子们读书。读书实践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让学生把摘抄到的名言、佳句、成语、有趣的小故事等制作成有插图的手抄报、剪贴报或书法作品等用来布置教室,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长期有侧重、有目的地坚持培养学生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学生在融洽和谐的实践活动中树立了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更加让孩子们体验了生活、丰富了经验。

二、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为小学综合实践课指明了教学方向,即要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深度融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综合实践课与生活实践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学《天气观测》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开来上,天气晴朗时组织学生到公园或郊区观测,看一看晴天较热时动物、植物的变化,天空的景象;阴天即将下雨时,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就近进行观察,看看阴天即将下雨时动植物的表现与晴天时的差异,再仔细观测天空的情况。观测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相关数据,如温度、湿度、雨量、风向等,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谚语对天气状况进行解释,如用风向仪测风力与“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融合起来进行观测。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天气观测实践,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多种意识

小学生正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综合实践课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节约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感恩父母、社会和国家,努力学习,用良好的成绩回报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志愿服务他人,向雷锋学习,帮助弱者和有困难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1.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能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小学综合实践课应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节约—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旨在从小即抓起孩子们的节约环保意识培养,为实现全面提高国民节能环保素质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孩子们认知水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身作则、注重节能环保;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宣传节能环保,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宣传标语或宣传单同父母一起到公园或商场里去宣传节能环保,号召大家共同树立起节能环保意识,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开始,从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做起。

2.培养感恩意识。独生子女娇惯及生活条件的富足,使得当前的中小学生不懂得感恩,他们认为父母、老师和亲人们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自己拥有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的。小学生不懂得感恩,是思想道德教育出了问题,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加强孩子们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已经十分迫切。综合实践课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独有的优势,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演讲比赛、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而且每次活动都可以留存影像资料,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次,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们会更加“懂事”,愿意帮助人,接受别人的帮助也知道说“谢谢”了。

3.志愿服务意识。小学综合实践课是加强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良好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的优势,组织学生经常到烈士纪念碑、公园、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清冰雪、粉刷修饰等,活动中,教师可以邀请专家或老红军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增强孩子们的危机意识,珍惜现在的生活,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努力学习。

四、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1.备课环节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有机结合,为小学综合实践课备课更加充实充分提供了支撑。教师在课前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进行网络搜索,参考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教学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2.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实效。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需要多媒体进行记录,回放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和感情深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促进教学实效大幅提升。例如,教学“统计数据”一课时,创设“统计班级同学平均身高和体重”情境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其他同仁的教学设计,旨在找到可以充分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思考、交流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网络有大量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展示的案例,教师须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利用。首先,给学生播放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视频课件,视频中由抽查最低和最高几名同学身高和体重进行统计;有单一称、量,最后累加进行统计的。最后,在视频中体现的统计数据有“表格”和“柱形图”两种。学生们看过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统计的数据更为准确?如何进行收集这些数据?又如何进行统计和分析?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各小组马上行动起来称、量本组同学平均体重和身高,有的运用抽查式,采取列表的方式进行统计;有的运用逐一称、量式,采用柱形图的方式进行统计……借助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将难于讲解的实践内容呈现给学生,节省了教学时间,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实践课教学质量。

3.课后借助多媒体巩固知识学习。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有些内容单凭老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有时多项教学任务会叠加在一课进行教学,若全部内容在课堂上都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微课的形式将其余教学内容融入视频中留给学生课后深入学习,进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学习的作用。例如,教学“认识生活中的鸟类”一课时,课堂上不可能将生活中的所有常见鸟类的具体生活习性等知识都呈现给学生学习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见鸟类知识制作成多媒视频,然后通过微信群、QQ群传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认识学习,进一步掌握鸟类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鸟、保护鸟类资源的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要全面有效做好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工作,教師必须深研教学规律,遵循符合小学生和综合实践课的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培养理论和实践俱佳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慧珍.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M].广西教育,2010(19)

[2]郭元祥.新课程远程研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3]李玉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2)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受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应该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英语与汉语拼音及语法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当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和抗拒之感。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将对英语掌握和日后成绩的提高都大有裨益。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营造的良好语言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其认知和学习的要求。

2.打破课堂局限,充分了解学生。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都处于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教师只通过考试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英语掌握程度,有以下三点弊端:第一,考试具有较大随机性。教师无法客观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一些英语语感较好、具有语言天赋的同学可能存在应试能力较低的问题,进而分数不高,但这不代表其英语水平能力差;第二,基础不好的同学通过课堂式的群体教育无法解决其真正存在的问题,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更多的是需要听说读写,而当下教学中缺乏让学生用英语对话的机会。而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老师根据其在综合实践中的活动了解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表达能力,从而全面透彻了解学生,并据此采取相应教学活动。

3.营造英语氛围,加强英语应用。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分小组讨论,日常情景模拟和英语美文朗读等活动,可以在学生中间营造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在这英语氛围中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将课本上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学以致用,大胆积极表达出来,既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听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好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这种体验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潜能,让英语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衣食住行,成为其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多种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扩展其视野和知识面,树立国际视角。

二、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1.开发课堂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学校英语教师要根据自身能力和学生实际,在英语教学上发挥创新精神,充分开发一系列有特色的英语学习活动。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学生分组,由教师提出相应日常情景,鼓励其相互间开展日常英语对话,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英语角,促使学生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英语晨读或者进行英语自习。定期在班级播放英语新闻或者英语广播节目,让学生了解原滋原味的英语是什么样的。在学习几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后,在班级开展英语单词竞赛和英语阅读能力比赛,充分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促使其在多个方面提高自身英语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展开自主学习。如今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愈发增强,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使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一个阶段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教材编写和重点提取,并在班级进行评比与展示。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英语的真正需求,同时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掌握方向和掌握程度。

再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英语的小游戏,单词接龙和英文动画片模仿等,进而邀请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教师在一旁起到监督和纠正的作用,而不经常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3.多样英语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在学校师资和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校级的英语主题活动。

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和英文歌曲展示等活动,全面展示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人风采。在圣诞节,万圣节和感恩节等特别的西方节日,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相应的节日活动。当今西方节日在中国特别是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已经是势不可挡,那么教师倒不如利用活动正确的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西方节日。

又例如,圣诞节相互送苹果是一种中式行为,在西方是没有这一习俗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装扮成圣诞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圣诞树设计,通过幻灯片展示西方习俗等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有关圣诞单词的讲解和例句。让学生在活泼的英语氛围中进行英语的学习。

再比如:学校还可以在寒暑假开展英语冬令营和夏令营,通过全封闭式的环境鼓励学生完全采取英语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通过这一训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和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中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纲的原则通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将死板的英语教材灵活化及丰富化。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真正收获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能力,了解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优越,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一个美好的英语学习回忆。

上一篇:毕业实训论文下一篇:实践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