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04

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我国当前正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合理的决策模型去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并结合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模型的选择思路。实践证明,探索一个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能更好地承担导向、协调与稳定社会职能的政策制定模型是关键,只有符合中国化的决策模型才能解决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 决策模型 调整思路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它是认识主体为了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理论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置身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外界大环境中,难免会存在诸如利益矛盾、价值观念变化、道德伦理的冲突等复杂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更为重要,我国的公共政策要选择出恰当的决策模型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调控和分配功能。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是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也就是政府依据明确的公共政策目标,对所面临的多种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一种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果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过程。” 在这种决策模型中,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强调人在政策决定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理性决策模型的实质是政策的优选。公共政策分析的理性决策模型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实际公共政策分析的唯一工具和模式。

(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型及对行政决策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这个模式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中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三)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在批评理性决策模型的过程中构建出来的。他认为理性化无疑应当成为公共决策追求的目标,但是基于“完全理性”的理性决策模型在实践中则具有不可行性。渐进决策模型是我国解放以来运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模型,对缓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它也存在许多的缺陷,在一个稳定的社会里,它发挥功效的程度相当高;然而,在急速变迁的社会里,渐进变迁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另外,渐进决策模型一味企图化解冲突,维持现状,对于社会革新显得无能为力,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保守倾向。

(四)综合扫描决策模型。

美国学者埃特奥尼提出综合扫描决策模型的目的在于试图保留理性决策模型和渐进决策模型各自的优势和弥补其缺陷。综合扫描决策要求决策者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决策模型,把两种决策模型结合起来,根据决策的情况来运用,对变革时代制定较佳的决策方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形成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公共政策实践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政策模型的随机性和复合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模型更有用,应该用多种决策模型作为工具,对公共政策进行多方位的分析。

二、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政策方案设计方面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政策实践中予以调整完善。就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现状而言,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非政府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有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随意性。”这是政府从决策环节对政策质量控制提出的要求。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政府主体。非政府主体主要包括现代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广大人民群众是最为广泛的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同时也是公共政策所最终要引导的目标群体,因此民众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将极大地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然而,由于民众有序参与体制不完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不畅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制不完备和民众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民众的诉求还很难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得到体现,这也是现在听证制度很难令民众满意的原因所在。现在一些政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听证这一流程,但是这种听证往往流于形式,民众的真正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有效利用。

(二)公共政策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教条式引用。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先进理论与方法的运用。然而在引用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教条式引用的错误。因此如何实现政策理论的本土化,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政策科学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公共政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处于学习与起步阶段,应当吸收和消化西方现代政策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但引进中更要注意移植,避免“淮南为橘,淮北为积”的不良倾向。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于西方,不论从国体政体、政党结构、政府机构,还是人员素质、技能及组织文化等方面都同西方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模型理论体系,成为众多公共政策研究专家们所探讨的一大热点。

(三)公共政策制定方法的经验化。

经验决策实际上就是决策者根据自己过去或别人积累起来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的一种方法,或者也可以叫做凭经验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好的经验是需要我们合理继承并因地制宜地予以发扬的。就目前实际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方法而言,往往是将发扬简单的理解成直接的应用,最终导致经验上的教条主义。

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信息的快速增加,网络平台带来的信息无障碍传播,科学方法的快速普及,都要求政府在进行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尊重科学,通过现代理念与方法的运用,制定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政策方案。与传统社会政府说什么民众就信什么不同,民众对待政策的态度是要对政策进行理性思考、认可政策后才会信服政府的举措,才会按照政策的指向前进,进而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

(四)公共政策制定内容跟风现象严重。

公共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这就要求在公共政策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公共政策制定内容要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地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设计公共政策方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为促进各地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倡向先进单位或地区学习。向先进学习有利于后进者快速发展,少走弯路。学习先进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先进单位或地区政策成功背后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学习者学来的更多的是其它单位或地区的具体做法。这些从其它单位或地区拿来直接运用的具体做法,实质上是机械式方案。“机械式方案指的是从已有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和办法中,寻找出的有用的措施和方法,即它是已有方案的挪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及群众心理等因素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在公共政策方案内容的设计上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强调公共政策方案内容设计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否则只能是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最终在损坏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损坏了地方利益。

三、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模型的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型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学者建构的,渗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价值观念。用这样的模型去分析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特色的决策实践,因此,就需要依据中国公共政策的经验事实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决策模型。

改革之初,由于中国社会过渡时期的体制转轨不是通过急剧的、断裂式的方式向前推进的,中国实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因此,渐进决策模型就成为合理选择。渐进决策模式如前所述是以积少成多和稳中求变为基本特征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政策的意义不在于创新而在于社会不断进步;决策者对同一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注重纠正、减少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注重目标的改进和手段、方案的重新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初期的实践中不难看出,渐进决策模型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就,但是,渐进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型在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中,愈发显露出它的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竟争日益激烈,利益日益多元化,中国的发展不能是保守的,而应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建立能有效应对常态和危机兼容的政策分析模型,即更多的借鉴综合扫描决策模型。

从理论上看,综合扫描决策模型是理性决策模型和渐进决策模型的综合,既能避免渐进决策模型的保守性和短期目标性,兼顾社会大部分人的利益,又能避免理性决策模型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综合性;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成功启动和顺利发展,“入世”给我国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有符合中国化的决策模型才能解决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走更多地借鉴综合扫描决策模型的道路。从而实现政策制定的与时俱进,要时刻根据客观环境和政策的要求,灵活采用决策模型。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注释:

张凯.经济转轨期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模型的选择.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陈宝峰.透视经验决策.中国乡镇企业.1999.(12).

刘家顺,王永青.政策科学研究(第二卷),政策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2000:159.

参考文献:

[1]张凯.经济转轨期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模型的选择.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2]陈宝峰.透视经验决策.中国乡镇企业.1999(12).

[3]刘家顺王永青.政策科学研究(第二卷),政策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2000.

[4]郑锋.避免“一窝蜂式”行政决策.四川新闻网,2006.12.21.

[5]黄秀兰.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策试验.探索,2000.3.

[6]王春福.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兼论政策科学的学科理念.改革与战略,2004.11.

[7]陈振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下.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7.

[8]许愿.领导创新思维能力.法制与经济,2006.7.

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税务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推进依法治税;(2)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3)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4)优化纳税服务;(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6)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 十七大; 税务部门; 税收工作

[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阐述的大会主题,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等,对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税务部门将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做到“五个坚持”、“五个努力”,即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税收;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开创税收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全面提高税收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税务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反腐倡廉,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具体来讲,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推进税法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参与税收立法调研,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提升税收法律级次。加强税制改革的统筹规划,研究探索中长期税制改革方案。加快税收基本法的立法进程。推动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健全税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备案审查机制。完善税收立法听证制度。建立健全税收政策执行、反馈和调整机制。

规范税收执法。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严禁转引税款。进一步规范和减少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探索保证审批权力正确行使、后续管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加强税收执法检查,进一步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切实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认真组织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工作。对一些税收秩序相对混乱、发案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力量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加大涉税违法大要案的查处力度,继续严厉打击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利用“四小票”骗抵税款以及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与公安部门联合集中开展打击制售假发票、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税法宣传教育。继续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税法知识,重点做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的宣传工作。全面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凡涉税事项,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认真开展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不法分子。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逐步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

推进所得税制改革。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这对于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税务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确保新税法顺利实施。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工作,研究并逐步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深化流转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继续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和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研究调整消费税和营业税。继续完善燃油税改革方案。

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等要求,把地方税制的改革和完善作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在继续完善共享税制度的同时,努力构建以财产税、资源税等为主体的地方税制体系。

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就业再就业、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税收政策。

三、继续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认真做好征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征管体制和制度。继续落实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源管理。强化税收收入预测和能力估算工作,进一步落实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户籍管理,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继续做好税控器具推广应用和有奖发票工作。加强部门协作,拓宽获取第三方信息的途径,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的被动。

进一步加强流转税管理。完善增值税“一窗式”管理,加强专用发票和“四小票”清单审核比对和异常票协查。研究制定金银首饰、酒类行业消费税管理办法,修订卷烟、汽油柴油行业消费税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办法,强化货物运输业、餐饮娱乐业等行业的营业税征管。制定出口退税管理暂行条例,依法加强出口退税管理。

加大所得税管理力度。逐步建立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信息交换平台,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分析评估和汇算清缴工作。健全和完善反避税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程,组织力量对一些跨国的关联交易进行反避税调查和审计,着重解决通过转让定价等方式逃避税收问题。加强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大力推行代扣代缴全员明细申报。继续做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强化对房地产交易和拍卖等行业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管理档案。

加强地方各税种管理。健全地方税税源数据库,提高税源监控和管理水平。按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加强房地产相关税种管理。规范土地增值税预征和清算工作。加强城建税的信息比对和委托代征。做好车船税代收代缴工作。实施好修订后的耕地占用税、资源税暂行条例。积极稳妥地推进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加强印花税和烟叶税征收管理。

规范内部管理。加强预算、资产和基建项目审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发挥审计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继续实施税收科研精品战略。搞好国际税收交流与合作。切实加强信访工作。

全面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应用系统,加强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规范数据标准,强化数据采集,提高应用水平。加强系统上下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各项工作。以金税工程三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业务,优化税收管理流程,推动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税收工作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强化纳税服务理念。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合理满足的理念,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服务,促进纳税人自觉主动依法纳税,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

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加强纳税咨询辅导,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办税指南等服务。积极开展纳税服务援助,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大力开展文明办税服务,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庄重,热情周到,释疑解难。加强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办税公开,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开展税收法律援助,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改进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全面加强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税务手机短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手段。继续推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以及全程服务、提醒服务、预约服务、限时办理等多种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促进税务代理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全面实行国税、地税共同办理税务登记证、设立纳税服务热线、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税务检查,降低征纳成本。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精简并统一纳税人的报表资料。推行包括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络申报、银行网点申报、代理申报等多种申报缴款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方便纳税人缴税。

完善纳税服务管理制度。健全纳税服务体制机制,充实服务人员,进一步明确纳税服务的岗位职责。统一和规范纳税服务标准,建立和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等为内容的纳税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质量的评议、评价和监督制度,及时受理纳税人投诉和举报。

五、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队伍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带头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优化班子的年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实行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对后备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全面推进巡视工作。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积极研究解决公务员法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力度。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回避和交流等制度。深入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税务系统专业职称、技能等级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规范津贴补贴后续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大规模培训干部。进一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分级分类开展全员教育培训,重点抓好高层次专家队伍、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业务骨干的培训,特别是要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培养一批能够从事反避税、税务稽查、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财产评估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新党章,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落实党组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流动党员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推进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

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税务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执行四大纪律、五项规定和八条禁令,带头落实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述职述廉等制度,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分管责任,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一岗两责”,把反腐倡廉工作与税收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部署、落实和考核,防止出现“两张皮”。

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围绕税收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和重点环节,深入开展税收执法监察,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围绕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录用调配、经费审批使用、基本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环节,加强干部监督和审计监督等工作,防止和纠正违反人事、财经纪律的行为。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案件。严肃查处税务干部违反税法擅自减免税、收过头税,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以及挪用、截留、转引税款等问题。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严肃查处“吃、拿、卡、要、报”等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依法依纪查办案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政纪为准绳,防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大力开展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制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教育,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税务廉政文化建设,筑牢税务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本文作者: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责任编辑于朝霞

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财政部拟定的可能超过1000亿减税规模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方案,日前已上报国务院待批。该方案最大亮点是全额抵扣、全行业转型,方案并建议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目前所知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全面转型改革方案的最新版本。尽管该方案仍有可能做些修改,但它意味着,当前宏观形势正在为改革创造最佳时机,抓紧推进增值税全面转型正在成为共识。

然而,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转型本身绝非增值税改革的终结。通过进一步改革使得增值税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真正做到全覆盖、全链条、全抵扣,并加快推动中国税收立法进程是一个更大的命题。

全面转型有望

据了解,新方案更多参考了此前不久实施的《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试点内容:建议取消增量限制,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金全额在销项税额中计算抵扣;取消行业限制,除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外,其他行业全部纳入增值税转型范围。

而此前的说法是,出于稳妥考虑,将要推出的增值税全面转型下一步方案,将很可能首先遵循现行东北增值税改革试点增量抵扣方案,但同时会考虑在全行业推行。

实际上,从2004年下半年东北启动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以来,改革方案的调试修改一直都在进行。

2004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当时采取的是“增量抵扣”方式,改革试点领域也限定在八大行业。

同年12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紧急通知,对东北税改的关键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增量抵扣”方式转变为“全额抵扣”。2005年,试点方案又从“全额抵扣”再度转为“增量抵扣”。

东北试点启动后,如何向全国推进成为焦点。而决策部门当时更倾向于三大方案的利弊权衡。

其一,仿照东北模式,分阶段按照产业序列向全国推进,首先可以选择东北试点的六大行业,然后再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

其二,同样仿照东北模式,按照地区序列,从东北地区试点开始,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的次序逐步推进。

其三,在总结东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增值税的“中性”特征,应尽快将这一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为了减少改革成本,在全国推开时可以采取限定抵扣范围(新增机器设备)、实行增量抵扣等过渡性措施。就是所谓的“一步到位”。

而具体实践进程显然是对上述方案综合协调的结果:继东北老工业基地后,中部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和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先后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

两大顾虑渐行渐远

种种迹象表明,增值税转型加速向全国推开,已经是题中应有之义。

此前不久,财政部有关人士提出,在下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财政部将“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7月下旬,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增值税转型改革”。

“增值税改革既是最紧迫的,也是最重要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如是说。

刘尚希的根据在于,增值税运行中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迫切需要改革,当前是增值税改革的良好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他担心,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值税的负面影响在扩大,尤其是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作用,没有增值税的改革,转换发展方式的进程就会被延长,由此付出的经济增长代价就会更大。

1994年中国全面推行增值税以来,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便一直被“千呼万唤”。而之所以迟迟无法推出,两大顾虑始终横亘其间:担心会引发宏观经济过热,担心会过多影响到财政收入。

如今,中国宏观经济正逐渐步入调整期。而4年多地方试点经验表明,既定方案对财政收入的冲击远小于预期。

有数据显示,2004年7月至2007年底,辽宁省共为试点企业办理抵退税额91.4亿元,占同期全省国内增值税收入的5.1%,其中地方分摊25%,约为22.9亿元,平均每年不过6.5亿元,这一数字在地方财力可承受范围内。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程法光在接受采访时则指出,对于税制改革,既要静态算账,也要动态算账。增值税改革带来的减收,一方面可以迅速转化成企业利润,带来25%的所得税;另一方面,会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提高效益,税基也就随之扩大。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逐步放缓,中国的财政收入也在冲高回落。选择在财政收入达到历史巅峰时刻加快推进以减税为特征的增值税转型,可谓恰逢其时。

增值税立法:更大的命题

然而,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转型带来的减税效应并非其唯一效用,转型本身,也绝非增值税改革的终结。

增值税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实行,被誉为“优良税种”。之所以优良,是因为增值税有三个明显的优点:其一是全覆盖,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应该覆盖到全部行业;其二是全链条,不论任何行业都执行增值税,这个链条是完整的,比如从开矿开始,一直到形成最终商品卖到消费者手中,这个链条都是不断的,环环紧扣;其三,是全抵扣,正是因为全链条,把前一个链条已经纳过的税收全部都抵扣掉,剩下部分才是本环节该交的税收,增值就纳税,不增值就不纳税,多增值就多纳税,少增值就少纳税,实现税负公平。

这三个条件,构成增值税税负公平的基本条件。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1400多万增值税纳税人,只有120多万是一般纳税人,其余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中,商业的税率是4%,工业是6%,相当于比例税,增值税发票不能互相抵扣。

同时,现行增值税的范围主要在商品领域,劳务领域仍是传统的营业税,这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完整,重复征税问题仍旧没有解决。

刘尚希教授分析指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候,解决劳务领域的重复征税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会弱化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而增值税的迟迟不能完善,甚至已经大大延缓了中国税收立法的进程。

时至今日,中国的税收法律体系仍显得十分薄弱。除了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上升为人大立法外,中国绝大部分税种都还停留在行政法规层面。

而作为税收法律体系母法、统领法的《税收基本法》,虽然先后在八届、十届全国人大上被列入立法规划,但至今都没有完成立法。

“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体法和程序法差距太大,还不具备建立基本法的条件。占税收收入50%的增值税都没有立法,你立个基本法有什么用?你怎么立?如果立了基本法之后,20年之内都达不到基本法的要求,这个法岂不成了开玩笑?”有财税法专家如是说。

该专家指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收入25%左右。只有增值税上升到立法层次,二者相加占中国税收的80%上下,加上作为程序法的税收征管法已经出台并在不断修改完善,税收基本法的建立才会比较顺理成章。

而增值税立法,首先要能够自圆其说,要能够说清楚增值税的内涵和外延、基本特征、征收的基本前提条件等一系列问题。

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经济市场发展的变化莫测使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世界经济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下行时期。在经济下行风险下,全新的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未知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为各大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危机。鉴于此,本文就经济下行风险下企业盈利统计模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深入探讨在全新经济发展环境下,如何在转变企业盈利模式、克服风险挑战的同时,赢得市场更高利润。

关键词:经济下行;风险挑战;企业盈利统计模型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 Model of Corporate Earnings under

the Economic Downturn Risks

Zhang Yongdong

(Xinyang Central Hospital, 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

引言

时代发展跨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全人类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磨练之后,形成了目前高度繁盛、文明、进步的空前景象。但当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势必会迎来经济发展的整合时期,亦或是经济学角度上称之为的经济升级发展阶段——经济下行发展阶段,也就是经济新常态【1】。世界经济发展高调进入2012年,全球性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回顾过去,我国国内在投资、出口、消费上的GDP经济增长速度上都展现了出了绝对性的经济支撑作用,经济增长幅度惊人。但是,这种高涨的经济发展景象走到2012年之后,便迎来了经济发展史上各项宏观经济增长数据发生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行的新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GDP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从过去的9%、10%迅速下滑到目前的7%-8%之间,为此我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再发展,大规模地对各大企业进行经济投资,但从经济市场连续几年的实际运作情势来看,2014年年末,我国国内各大企业经营发展数据均显示在有史以来的最低发展水平上。从以上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已经不复存在,经济学领域已经达成一致看法,中国的经济发展时期已经从高速转变为中低速的全新发展时期,经济下行时代已经来临。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经济新发展,我国也加大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指导统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情势,产生了全新经济发展策略以及大量未知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企业发展未来发展盈利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2-3】。

社会经济效益回报率成为了各大企业在经济下行风险下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寻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至高点【4】。经济下行发展时期,经营市场风险凸出,企业面临着被严峻市场淘汰的风险以及经济下行风险下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发展的挑战,因此企业盈利统计模式的分析就具有了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意义。客观的说:企业盈利是企业发展中永恒追求的核心动力。尽管在世界经济市场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的企业发展、盈利发展方式各有不同,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都大体相同,都是为了持久发展、为了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在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方式与发展策略,亦或是通过发明企业自身独特的、性能高于竞争企业的盈利方法来实现经济发展优势和获得市场核心竞争力【5】。经济下行风险下,企业要看清当下发展局势,审时度势,结合自身企业发展条件,积极主动做好应对风险防范的措施,实时调整企业的盈利统计模型,掌握市场动向,才能在经济下行风险下,获得一席之地【6】。故,本文就在经济下行风险的大环境下,研究分析企业盈利统计模型,深度挖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做好当今企业发展在经济下行下的风险防范工作,在实际动态的经济市场环境下,用科学先进的盈利统计模式,为企业发展把控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可以借鉴、模型可以复制,但,若想赢得企业的最大化盈利,领先的、创意不断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式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就经济下行时期企业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将要面临的风险挑战,对盈利统计模式做具体研究和分析,借此,可以在未来经济下行风险发展阶段,对企业的发展给予一些具有借鉴功能的意见和方法。

1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未来盈利发展挑战加剧

企业盈利、获得持久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发展动力,体现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其实就是在间接表达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在经济市场中收到的经济效益。经济下行发展时期的到来,打乱了原有经济的固有发展模式,造成了诸多的经济市场风险,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企业盈利状况不容乐观。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经济高速发展后,世界各大企业也在市场实际应用发展中逐渐摸索到了最佳的企业经济发展模式。但当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巨大转变时,原来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生效,并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频繁的爆发金融风险,经济市场大环境动荡不安,世界各大企业发展迎来了经济变革的十字路口,各大企业发展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威胁。经济下行风险下,我国企业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1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企业发展成本升高、利润降低

我国迎来经济下行时期,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寻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致使国内各大企业发展成本造价比例升高,市场盈利能力逐渐减弱。当原有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速度由于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造成的经济发展缓慢破坏了现有经济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时,我国国内各大宗小宗商品的价格要素受到经济市场新发展的影响,出现了价格上涨,迫使企业的营运和发展成本升高,直接造成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其次,受到经济下行风险的影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要原材料价格也受到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增加了诸多阻碍。

近些年来,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我国政府为了防止经济爆发大面积的风险危机,加大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受到温和甚至过于偏紧的控制,一度导致了国内各大银行的贷款利率涨幅偏高,为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了大笔成本费用。经济下行风险爆发频繁,企业盈利能力处于历史新低,发展融资资金紧缺,致使国内各大企业不得不在高昂的借贷利率下进行投资来刺激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企业盈利空间的进一步压缩现象。

1.2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企业内部财务面临巨大的挑战

经济下行,国内经济市场风险多发,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每一环节的微小变化都为经济风险提供了可能。当世界经济发展脚步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降落,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是形成了巨大的风险。面对国家全新的宏观调控政策,诸多企业不得不在新的经济增长环境下,进行全面经济整改活动。这对中小企业以及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而言,财务风险挑战空前严峻。经济下行,企业融资风险加剧,未来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收益情势无法判断、未知风险因素大,偿还风险增加。

1.3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企业内部经济发展结构弊端逐渐暴露

在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下,由于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而忽略掉了隐藏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诸多潜在风险因素,当经济发展缓慢,不再一味追求经济GDP发展时,企业内部一直存在的潜在性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完善就会瞬间被暴露出来,并且,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下行时期日益激烈的经济市场会将企业内部的不足和弊端进行无限制的放大和恶化,为我国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因素。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经过了30几年的整改,但是,遗留下的顽固问题在经济下行风险下被扩大。经济独权严重滞缓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能力还未追上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缺乏对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能力,为企业在经济下行风险中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甚至威胁到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

2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型分析

经济市场环境日渐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变化莫测的经济政策为企业的稳固发展和企业在市场中盈利增加了困难性。当世界经济的发展从历经过几个世纪的高速发展至21世纪的2012年开始出现经济发展缓慢趋势,经济下行是时代变革的重要标志,其影响能力深远而广泛,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我国作为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为了迎合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为了在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最高值,企业经营模式的整改势在必行,经济下行风险中,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分析也同时具有了时代意义。

2.1企业盈利统计模式定义特点解析

企业盈利统计模式,是为了应对与防范经济下行的风险挑战,实现企业安全、稳定的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盈利模型设置。企业盈利统计模式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实现企业获利,是对企业发展和生存寻求最高经济利益的总结性概括与统称。全球经济下行,彻底改变了数百年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为此,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设定与发展,要符合当今经济下行的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下行风险下,满足企业盈利的统计模式将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利用到更广泛的资源,助企业更好发展。

经济下行风险下,企业盈利统计模型是有规划、有目的地对企业内部利益进行划分的行为,具体到企业的经济收入发展结构、成本投资机构以及企业盈利目标的设定,具有明确的市场洞察能力。在经济下行发展时期,企业发展风险频发、世界经济发展规则紊乱的情况下,企业盈利统计模型为企业发展、企业盈利带来了发展保护动力,简而言之,企业盈利统计模型是企业在经济下行风险下实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最大限度收益的发展渠道。市场强大的适应能力、灵活调节性、洞察分析能力以及风险评估防范能力是当代经济下行风险下企业实现盈利的有力手段。

2.2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型建设基础梗概

经济下行风险下,寻求企业盈利统计模型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但,也就是由于企业盈利模型对经济下行风险具有防范应对能力,所以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科学严谨的目标设定以及对实际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也就尤为凸出。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转变,企业内部的发展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设计者在模型建设过程中要看到当下经济发展时局的变化,在企业盈利统计模型设定发展目标之时,以迎合时代发展要求为基础,改变企业固有的核心发动力,积极主动迎合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化,创新思维,同时也要从传统模式中解禁出来,向以市场客户需求、企业经济利润为主要核心思维的发展模式转变。

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绝对不是由于处于经济下行风险中,而对竞争对手大肆打压,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对手发展上,最终忽略掉经济市场中的客户需求的目光短浅行为。深究其因,无论是在经济下行的风险突发时期,还是在经济繁荣时期,实时满足客户多变的发展需求,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企业盈利主要来源于规模战术、企业垄断能力、企业品牌效应、价格战等,但如若把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核心发展视角放在市场科学需求上,那么,潜藏在市场客户需求下的巨大经济利润也会被连带挖掘出来。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建设基础必须是建立在广大经济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上,需求的供应方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并且时刻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变化。世界经济市场中具有超大规模和品牌的企业之所以可以在变化莫测的经济市场中实现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可以掌握市场的需求,并领跑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表1是世界各大成功企业的盈利统计模式,其充分抓住了市场客户的喜好和需求,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提供持续的供给,充分实现了企业盈利的最大化模式。

表1  世界级大公司的盈利统计模式

[公司\&盈利方式\&通用电气\&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ABB\&为客户提供融资\&佳能(打印机)、

柯达(照相机)\&提供后续、辅助产品\&可口可乐\&高利润的渠道(在餐饮业的销售)\&英特尔\&不断创新和领先的产品\&Microsoft\&行业标准的确立,以及产品升级\&迪斯尼\&品牌有效延伸\&]

2.3经济下行风险下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下行,经济市场风险加剧,需求量急速降低,缓慢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库存量增大、成本增加、融资难的艰难经济发展局势。我国各大企业为了在经济下行风险环境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都纷纷开始走上了企业内部转型的道路。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在经济下行风险下赢得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建立对需要面对未来不断加剧的不确定市场未知风险的企业给予了保护与指导。

企业盈利统计模型具有对经济市场经济下行风险的强大应对防范能力,其独特的针对性能、明确性能、成熟稳定性能、强大的环境适应力以及灵活的调控性能经过了市场对企业的层层考验。随着经济下行的持续发展,且伴随未来经济发展的大量未知风险因素,目前,我国国内各大企业逐渐开始意识到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研发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使自身企业发展在经济下行风险环境下实现站得稳、发展好、盈利高,盈利统计模型的分析与研发工作在我国经济下行发展市场中进展的如火如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有其独到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式,只是每个企业盈利统计模式的应用与发展都各有不同,这就导致了我国经济市场中,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程度、成功程度都大不相同。要想实现企业最大化盈利,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风险下的经济发展时期,掌握市场核心发展需求,创新发展企业盈利统计新模式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主导趋势。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分析,为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为企业实现利润的增长指明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型分析具有时代性的影响和意义,经济下行发展还在继续,并且无法避免,经济下行产生的诸多风险,更是为我国各大企业向更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经历过多重经济下行风险考验后,依然存留在严酷经济市场中的企业,也必定是具有核心发展实力的优秀企业,将为我国未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良好、健康的发展空间。

经济下行风险下的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研发与分析,作为企业独有的发展方式,虽然不能通过复制成功的模型来实现其他诸多企业的盈利情况,但是,可以借由对上述企业盈利统计模型的分析,为经济下行风险下的各大企业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思路,从而突破现有的企业盈利模式,以便获得更多、更稳的利益之源。

参考文献:

[1] 中信证券. 三大措施化解经济增长下行风险[J]. 私人理财, 2008, (14):32-32.

[2] 贾秀芹, 程从华. 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的多元统计数学模型[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 (7):41-42.

[3] 田天, 徐志坚. 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经营盈利能力评价的应用[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36-39.

[4] 孟贵珍.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 (6):118-121.

[5] 孔飞. 试论企业金融投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其实践[J]. 科技资讯, 2015, (1).

[6] 王胜全. 经济下行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J]. 现代金融, 2013, (6):39-41.

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社会服务职能既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检验平台,也为两大职能明确目标,近些年来,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社区艺术文化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水平、提高道德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广西(钦州)城市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仍相对滞后,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促进地方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毋庸置疑。本文通过对广西北部湾大学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案例进行分析,从提出规范实践教学、正确合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开设社区艺术文化培训、传承发展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文化以及促进社区艺术文化多元化发展等几个方面展开,以期为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城市社区  艺术文化建设

一、关于高校职能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一)高校职能

关于高校职能的说法,历来有着众多争论,直到19世纪下半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将社会服务纳入到其办学理念,使高校职能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服务职能,之后,很多学者对高校职能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诸如“多职能说”等理论。虽然关于高校职能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多元化,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已成为被大部分学者认同的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我国于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是将高校纳入社会范畴的一项职能,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具体反映。美国随着《赠地法案》的签署,大批赠地学院、社区学院与州立大学相继涌现;英国也开设了城市大学,搭建大学与地方互惠桥梁;日本短期大学与德国双元制大学均为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在不断探索高校服务社会的理论,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推进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也初见成效。2013年6月首批35所高校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年4月,在河南驻马店召开了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178所高校通过了《驻马店共识》,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当前,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已成为我国新型高校发展的趋势,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必要性

衡量城市文明的关键是市民道德素质,作为与市民联系最密切的社区对市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直接引导作用。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城市社区纷纷由过去只注重城市经济发展、加强市民职业培训、促进市民就业为主导的工作思路转变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关注民生、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和道德文化素质的深層次的工作理念。社区艺术文化是社区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水平、提高居民道德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大力开展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为数繁多的民族艺术文化的广西由于城市社区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管理人员的匮乏,社区艺术文化建设落后于发达省份城市。

笔者随机走访调查了广西钦州市四个街道办事处及其所辖的九个社区后发现,制约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1.社区管理理念落后。一些城市社区管理者仍然保持着固有的传统理念,即社区卫生、社区教育为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艺术文化建设被严重忽视。2.社区管理缺乏艺术专业人才。由于社区人员配置有限,大部分社区没有专业艺术管理人员作指导,居民的艺术活动基本处于自娱自乐的自组织形态,而这种趋势无形增加了社区艺术文化活动开展的不稳定性。3.政府划拨经费有限,社区艺术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经费有限,很多艺术文化建设所需的设施、图书等都无法购置,使得社区艺术文化的开展受限。4.旧城社区由于原城市规划的不足,导致缺少艺术文化活动必需的场地,艺术文化活动无法开展。面对上述问题,结合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高校与社区互帮互促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三、广西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

现阶段在广西的不少城市社区并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也不具备较完善的文化活动设备,这些客观条件导致了目前当地社区艺术文化活动的规模小、自发程度高的问题。此外,社区管理人员构成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对社区艺术文化活动的指导能力,从而形成有意识回避艺术文化建设的恶性循环。与地方高校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阻碍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第一,高校与社区资源共享。高校的图书、礼堂、音乐厅、运动场等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对共建社区开放。

第二,高校给予社区群众艺术文化团体专业指导。目前社区范围内群众自发组织的团体较多,如广场舞、书法、绘画、太极拳等,但这些团体均为自由发展,缺少专业人士指导,很难达到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质量目标。高校相关专业教师或学生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团体进行指导。

第三,社区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论语·子张》曾云“百工居肆,以成其实,君子学以致其道”,是说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或工作中,亦“学以致用”之意。社区与高校共建平台,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这种应用型学习模式的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胜任工作。

第四,社区为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条件,高校的科学研究反作用于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其与社会服务职能互相作用。科学研究的可行性依赖于社会服务的实践检验,而社会服务的实践检验反过来作用于科学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应遵从这个原则。首先需要对当前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扎实的实地调研,只有通过详实可靠的数据才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优势所建立的研究理论才具有说服力,但是再华丽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其真伪,因此社区成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最佳对象。如此良性循环,加强高校科学研究的“导向服务”功能,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创新性,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

(二)高校服务社区的引导和导向作用

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应从思想上真正理解“服务”的含义,高校服务社会的“服务”不仅具有其本来意义,还应具备引导、指导的含义。在艺术文化内容与形式上,高校不能单纯地为迎合社会需要,创作、编排一些低俗或者缺乏文化质量的艺术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同时,服务主体及服务主题也应保持高校的先进性。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就曾对大学的低水平社会服务进行了抨击,并强调从事“服务性”大学学科要有重要价值,学生必须是有能力和严肃的,教师必须是高质量的。换言之,高校服务社区的活动更需加强内涵建设。

(三)以社区为媒介传承地方民族艺术文化

近年来,作为应用型大学代表的广西北部湾大学在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努力,积极开展社区与高校的文化共建活动,加强音乐、陶艺、视觉传达、媒体信息技术等专业在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四、实践案例分析

以下案例是北部湾大学服务钦州市文昌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内容,笔者将其列举出进行剖析,旨在发现当前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背景介绍

经过对钦州市的四个街道所辖9个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78%的社区没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相对稳定的艺术团,56%的社区缺少活动场地,没有组织开展艺术文化活动,44%的社区工作重心是政策宣传、就业培训及卫生环境提升方面,67%的社区没有艺术文化建设专项经费,89%的社区没有对艺术文化活动进行组织、策划、记录等事宜。根据以上数据,该城市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社区艺术文化管理存在缺失。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的表现形式为展演,其目的一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二是采取联合演出的形式,提高社区艺术团的参与积极性;三是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四是该案例是高校科研项目的具体实践。

虽然此次展演在表面上达到了预期效果(群众参与热情提高,社区经费支持),但透过该案例,折射出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上述案例的演出节目可以看出,節目的表演者明显区分为高校和社区,高校和社区二者没有共同参与、编排的节目,无法体现出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成果。

其次,从节目数量上看,高校共演出11个节目,社区艺术团演出3个节目,这样数量对比鲜明的晚会突出的并非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成效,高校服务社区并不等同于高校送晚会进社区。高校服务社区是为了帮助社区管理者提高社区居民的艺术文化素养,尽管该晚会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进社区居民的艺术文化意识,但参与主体发生改变,其活动性质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改变。

第三,节目内容缺乏地域民族特色。钦州地处北部湾,有很多如海歌、采茶戏、粤剧、烟墩大鼓、壮族舞蹈、京族舞蹈、坭兴陶陶艺、冯子才、刘永福历史典故等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上述节目内容虽有特色但仍存不足。

五、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城市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通过上述案例反映出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城市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在内涵建设、持久建设方面尚显不足。因此,如何提高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城市社区艺术文化建设质量,促进产、学、研有效统一,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占主导,规范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实施的主要途径。当前北部湾大学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实践教学较少,对于该如何落实实践教学,并使之真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作用以及与社区建立常态机制等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在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中,规范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首先,规范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并非由任课教师个人完成,而是由学生所在的实习社区通过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详尽具体,且提出相应的量化标准。其次,规范实践教学奖惩办法。目前北部湾大学大部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仅作为参考意见,根据参与实践教学的师生考核结果,没有奖惩机制,无形之中形成“大锅饭”局面。再次,学校与社区建立常态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就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交换意见,保证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正确合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

在高校服务地方城市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中,社区为科研提供了调研及实验平台,而科研在一定程度也要对社区艺术文化建设起到“指挥”作用,两者互相促进。科研的产出要作用于实践,要对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起到引领作用,但由于科研期限较短(二至三年),缺乏常态机制,所以不能单纯依靠科研实践推动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从活动目的来看,科研更倾向于产出科学成果,以解决社区艺术文化建设的普遍问题。因此,正确合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对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三)开设社区艺术文化培训

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仅靠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是不够的,还应有由相关学科教师、学生组成的社区艺术文化培训社团,定期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团队进行指导,同时也对热爱艺术文化的社区居民进行辅导,培训社团不仅可以培养高校师生自觉自愿的服务意识,还增强了自身参与社区艺术文化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区艺术文化培训社团有别于高校实践教学活动,艺术文化培训社团是由志愿者自愿参加、不计酬劳的自主行为,而实践教学活动是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有固定学分、有成绩评定的教学行为。因此,艺术文化培训社团的主动性较实践教学活动更强,其目的也更单纯,对待活动的态度也更积极。其次,高校艺术文化培训社是单纯服务社区居民,且指导等活动均在社区完成,居民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再次,高校艺术文化培训社团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使其认识到帮助他人的价值,感受到脱离金钱与他人分享纯粹艺术文化的快乐。

(四)传承发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文化

广西拥有众多的地域民族艺术文化,广西地方高校在传承、发展、推广这些艺术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社区恰恰为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天然平台。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民族艺术文化培训(上文已讲述)将高校挖掘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培训的形式传授,例如本土民歌、简单的手工艺制作、民族舞蹈等,这样既丰富了社区艺术文化活动,又使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社区民间艺人进校展示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零距离观察、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形式,另一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民族性、地域性民族艺术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

最后,学校定期举办本土民族的艺术文化比赛,校内师生及社区居民均可报名参加,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艺术文化生活,还在娱乐中传承了本土艺术文化形式,可谓一举三得。

(五)促进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

社区居民构成具有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无形中也要求艺术文化组成的多元化。因此,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同样应秉承多元化原则,其不仅体现在艺术文化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艺术文化建设才能吸引更广泛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也只有多元化的艺术文化活动形式,才能更有效地传播艺术文化。

六、结语

高校服务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作为文化人才聚集地,对地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何等重要。没有服务社会的高校是脱离实践基础的空架子,没有高校引导帮助的社区艺术文化建设在现有社区能力的基础上只能是空谈,因此,高校社会实践与社区艺术文化建设是互相促进、互为支撑的有益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优势互补的过程,对任何一方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5-27.

[2]陳时见.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及启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孙诚.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势在必行[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1-16.

[4]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08):67.

[5]方立明,薛恒新.略论城市文明与市民道德素质[J].道德与文明,2009(01):68-71.

[6]薛可,王晓航.北部湾沿海城市社区艺术文化活动的现状与对策——以钦州市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12):11.

[7]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DB/OL].新华网,2014-10-15.

[8]郄海霞.大学管理应为大学的科研职能服务——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研读[J].高教探索,2005(02):21.

农业政策转型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增值税转型问题是我国今后税收制度改革的重点,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目前在东北地区进行的增值税转型试点就是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经验。本文主要对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效果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解决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主要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建议

2004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和《2004年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这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税收优惠政策的正式启动和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开始。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行业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船舶制造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军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抵扣的具体范围为2004年7月1日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除厂房等不动产外)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抵扣。据统计截止2005年6月末,三省共认定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企业40998户,占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32.24%,占全部工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总户数的60.87%,从行业构成看,装备制造业19205户、石油化工业8266户、农产品加工业9329户,其他行业认定的抵扣企业较少,上述三个行业占认定企业总户数的90.48%。应该说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作为增值税转型的试点,为今后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一、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东北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

增值税转型作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了东北企业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了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2004年东北三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69.6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872.7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3项增幅超过了东南沿海平均水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非国有投资也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55.8%、41.4%和34.5%,增幅分别高于各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7个百分点,应该说增值税转型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积累经验

从优化税制的角度出发,消费型增值税无疑是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彻底消除重复征税的问题,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我国企业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增值税转型的实施可能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带来经济过热的问题等,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是我国增值税转型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积累了经验,财政部门通过试点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为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改革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数据,另外三省税务部门在试点实施方案制定、试点行业划分、试点企业认定、相关凭证的验证与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为在全国推广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提供了可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经验。

二、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存在的问题

1.限制了增值税转型的效果

增值税转型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减少财政收入,为此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采用了环比增量抵扣、限定固定资产范围、限定行业范围、按季度均衡办理退税等办法,目的就是减轻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其中环比增量抵扣和限定行业范围这两项措施,直接影响了增值税转型效果的发挥。所谓环比增量抵扣是指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限于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以内,超过部分当年不予抵扣,而新增增值税税额,是指当年按老办法计算的应交增值税累计税额(即进项税额中不含本期固定资产税额)超过上年应交增值税部分。所谓限定行业范围是指东北地区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且必须是一般纳税人,军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由三省一市财税部门上报企业名单,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才能享受此政策。从东北三省的统计数据看,东北三省增值税转型认定企业为40306户,有税收增量的18308户,占总数的45.4%,而实际享受抵扣政策的企业仅为9932户,占认定企业总数的24.6%,没有税收增量的为22195户,占总户数的55.0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措施不但使企业受益面受到了限制,也使试点的范围大大缩小,从而影响了增值税转型效果的发挥。

2.有违增值税普遍征收和税收中性的原则

增值税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课征的流转税,其最大优点就是消除重复征税和维持税收的中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采用环比增量抵扣和限定行业范围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把增值税转型当作税收优惠政策使用,造成了不同行业的差别待遇和不利于新旧企业的均衡发展,这有违增值税普遍征收和税收中性的原则。首先东北增值税转型限制行业范围,只有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才能享受进项税额抵扣的優惠待遇,这事实上割裂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不同行业的均衡发展。其次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采用环比增量抵扣的办法具体实施,但是实行环比增量抵扣的办法,对于那些有新增固定资产但税收增量较小或没有税收增量的企业影响较大,造成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足额办理退税。从东北三省的统计数据看,没有税收增量的企业占认定企业的55.07%,其中辽宁占53.45%,吉林占55%,黑龙江占59.87%,这意味着在认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企业不能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而这些企业多数是历史包袱沉重的老企业。尽管国家对东北地区一些老企业进行了技术资金投入,但由于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改革成本、社会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在短期内还难以有大幅度的增长,因而也就不能享受增量退税政策,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受到影响。

三、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实行全额抵扣和直接抵扣

东北增值税转型方案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缓解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事实上从东北增值税转型实践看,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止,三省转型企业进项税发生额40.44亿元,实际抵退税额27.47亿元,占同期三省国内增值税收入的3.61%。即使放开增量抵扣限制,采取全额抵扣办法,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规模也不过40亿元左右,不超过三省全年国内增值税收入的6%。而且从长远看,由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刺激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财政收入总量也会随之逐渐增长。因此笔者建议利用当前财政收入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有利时机,首先取消增量抵扣限制和行业限制,实行全额抵扣的办法,使企业充分地享受到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促进作用,推动不同行业的均衡发展。另外将现行按季度退税改为直接抵扣,应允许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当年实现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中抵扣,直接抵扣的操作办法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和投资成本,更利于促进企业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增值税征管制度的改革,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相比,对税收征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原有的增值税征管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一方面,改进仅凭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增值税实行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征收方法,增值税专用发票成了唯一合法的扣税凭据,这也是现行增值税问题倍出的原因。因此改革现行专用发票抵扣制度,将专用发票只作为与会计账簿记录核对的依据,不再作为唯一的抵扣依据,淡化专用发票在抵扣税款中的作用,限制利用专用发票的偷税犯罪。另一方面,加强现代化征管手段建设和稽核检查制度建设,提高征管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税收征管的加强、税收制度的完善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金税工程”以及“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的逐步到位,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税务部门应继续重视和加强计算机的征管和稽核,加快“金税工程”的建设,早日实现税收征管的税务信息化管理。

3.做好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推动增值税转型工作的全面开展

增值税转型问题涉及到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一是我国于1994年税制改革后,形成了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增值税成为我国的最大税种,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60%左右,所以国家在新一轮税制改革过程中,应降低流转说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比重,特别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国家在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其他税种的改革,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同时开征新的税种,如燃油税、社会保障税、遗产与赠与税等,完善税种结构、税负结构和收入结构,从而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三是同步出台一些改革配套措施,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补贴制度和增值税分成比例的调整,弥补由于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推动增值税转型工作的积极开展。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楊抚生.不可忽视增值税转型对地方经济的负面影响[J].税务研究,2006 ,2:35-38.

[2]程玉兰.我国现行增值税体制完善的思考[J].经济师,2005,7:209.

[3]杨志安.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初期效应及分析[J].税务研究,2005,4:50.

[4]杨之刚.增值税转型改革中的若干思考[J].税务研究,2005,8:14-16.

[5]倪红日.中国完善增值税制度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出路[J].涉外税务,2005,11:5-8.

上一篇:梯度产权变革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相关分析证券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