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

2023-10-16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商业银行作为融通社会货币资金的信用中介既掌控巨大的资金流,同时又通过资源供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因而现阶段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体系运转中均发挥着“经济心脏”的功能。不仅如此,实践中,由于金融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再加上金融风险的产生又极易给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因而实践中借助于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来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加强在金融审计中的免疫实践也就有了相当重大的意义。

一、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内涵分析

审计免疫系统论利用仿生学原理,提出审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也应具有生物肌体中免疫系统的三种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功能是指审计应该具有使经济社会免于内、外部组织和个人侵犯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是指通过审计,能够不断健全、完善经济社会的各项管理机制,通过机制自动发现和清理不法分子和违法违纪问题;免疫监视功能是指对经济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警建议,避免危害加重的能力。

免疫系统论告诉人们,审计监督的本质不仅仅是对国有财产的守卫,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尽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护国家安全。审计免疫系统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来把握审计的本质,从维护经济社会系统论运行的健康和安全角度,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本质观,实现了在多学科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事实上,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的功能,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还可以被理解为审计的批评性和建设性作用。不仅如此,考虑到“免疫”是主动的、积极的,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预防、提示和抵御三种(其中预防是第一位的),因此,审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照样需要突出发挥好自身的预防性作用。这一点也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指出的那样,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和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息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使其健全机能和改善机制。显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不仅客观上要求审计自身必须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而且也还应当是审计法规制度、审计机构与组织、审计人员、审计方法与技术等要件的协调组合。

二、加强金融系统免疫功能建设的重要性

与其他行业发展的风险相比,金融行业的风险有着自身的特性:

(一)金融行业的风险具有易发性

实践中,金融系统运行的发展状况不仅与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有关,且还要受到经济基础、社会信用、政府行为、社会心理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事实上,在开放性的金融政策下,现阶段影响金融业稳定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不可控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加之大量金融创新业务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运行的风险点,我国金融业现又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初级阶段,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备、风险管控能力弱,以致于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金融风险易发的可能性也相当大。

(二)金融行业风险具有传染性

现代金融系统不仅内部机构之间、业务之间高度交融和关联。而且由于大量的金融产品已广泛扩散渗透到了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行各业,以致于往往一个金融风险事件、一个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都有可能造成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投资者的连锁损失或破产倒闭,从而传染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外,信息不对称也将会促使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被误认为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问题,从而引发社会恐慌,传染成信用危机,引起资金大规模的无序流动,最终有可能诱导出更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三)金融行业风险具有致命性

事实上,金融产品的广泛扩散性和金融风险的快速传染性,便极易使金融市场中众多的投资者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投资后果,再加上金融杠杆原理的倍数扩散效应,实践中,金融风险和危机一旦形成和扩散,就又难于立即控制和消除,往往产生大范围的惨重损失,以致于多年聚集的社会财富顷刻间蒸发殆尽。而且,国民对金融信心的丧失,最终也极易给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及其支持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致命性的打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和痊愈。

对于人体而言,防止具有易发性、传染性和致命性特点的病灶对生命健康的威胁,提高免疫能力是唯一可选的有效办法。基于同样的道理,金融业为避免上述种种具有特性的风险,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重视和加强金融系统免疫体系的建设。换句话说,只有提高对金融行业风险的预警、预防能力和及时消除风险根源,才是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之举。

三、金融审计引入“免疫功能”的主要途径

考虑到现阶段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考虑到金融行业风险的广泛存在性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考虑到国家金融审计在监管和规避金融风险方面所具有的强大优势,实践中,为切实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并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审计引入“免疫系统”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坚持全面审计,力争突出重点,强化金融领域的大要案意识,切实发挥金融审计“眼睛”的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违法违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尤其在金融领域情况更是如此。在现阶段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督体制下,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应通过提高效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来有效地发挥出自身的“眼睛”作用。为此,金融审计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应选择重点问题、要害问题、敏感问题进行审计调查,着力揭露突出的问题、重大风险以及相关的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实践证明,将发现大要案线索作为审计的突破口,是现阶段发挥“眼睛”作用的有效方式。

(二)积极实施“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尝试“统一组织、集中审计、突出重点、联网运作、科学管理”的审计管理模式

为此,实践中又可在如下几方面进行努力:(1)在组织方式上,继续加大“五统一”力度和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组建一支数据分析专业化队伍,通过集中分析电子数据,准确发现风险地区、风险机构、风险业务、风险资金,及时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2)改变目前“一年审一家,一审管几年”的方式,在年度计划管理上,可以考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宏观调控,围绕金融业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金融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重要性问题,统一组织对数家金融机构同时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3)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金融审计的作用。近期,可以通过审计组之间的联网,加强上下协同作战的能力,强化扁平化管理:按照审计署审计质量控制100条所规定的质量控制流程建立项目管理平台,实施科学的审计项目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审计基础数据库,进一步规范信息化审计方式。同时,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内控制度为导向,积极探索风险审计方法。

(三)将专业的会计、审计、金融、信息技术知识与研究金融犯罪机理和特点结合起来

找准金融犯罪易发环节、高发领域和基本规律,探究和弄清金融犯罪主要形式和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审计打击金融犯罪找准精确方向、提供有效手段,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同时,积极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纪检司法部门、财政税务部门等其他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形成专业互补优势和信息线索共享机制,建立并有效利用打击金融犯罪的协调合作平台。形成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合力,提升和整合金融系统的免疫能力和效果。

(四)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

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并进而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要实现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目前,金融审计监督主要还是合规性监督。应该说,这种监督模式不仅目标不够明确,而且也不利于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二要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为此,实践中金融审计应该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事中和事前的监督,防患于未然,提高监督效能。三要实现从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金融审计的大部分项目是针对某一法人单位全系统各个层面的机构,或是某一类别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所辖机构。这样的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个年度实施不了几个项目,审计的覆盖面有限。审计成本较高,审计效益较差。然而,实践中一旦以信息网络的方法实施监督,则不仅可以实施经常性监督。且也能大大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更多地依赖于审计内部与外部条件的根本改善。

(五)着力完善行业内审计信息的分析、评价体系

探索在金融行业内部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提升行业内审计影响力。重点对审计获取的会计和有关经济信息结合经济、经济形势和有关情况进行行业内区域性、综合性分析评价,提出对策建议,将综合信息情况和对策建议报告决策层,促进金融行业稳步、健康发展。

李金华说:审而不改,还不如不审。因此,我们要在查出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审计处理力度,对症下药,整治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从而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金融审计作为金融行业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金融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行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有责任提出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建议,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地构建金融审计“免疫系统”、规避金融行业风险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南昌银行审计部)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政府审计资源尤其是政府投资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科学整合审计资源是合理、高效利用现有审计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从内部进行整合,以求得资源的内涵发展;其次要加强外部整合,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审计以外的审计力量;同时还要将整合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相对独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诸多要素凝聚成一个整体。本文通过审计机关创新破难,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建立适当的审计监督机制,通过调整内部关系,在审计成本最小化条件下获得了审计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成效,为优化整合投资审计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政府投资 审计 资源整合

一、引言

所谓审计资源,就是审计组织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要素,是审计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审计法律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科技资源、审计信息资源、审计环境资源。整合审计资源,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审计资源,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三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组成。而从现实的运行来看,一方面由于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与委托者的要求一致,即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内部审计机构受部门单位法人管理,审计行为受到企业管理层的限制;而国家审计很大程度上是违纪审计,是强制性的。三者之间的具体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审计准则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三者之间联系较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审计成果共享较少,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国家审计由于体制原因,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专业人员多、专业水准高与审计任务不饱和的矛盾也普遍存在。表面上看,这二对矛盾难以调和,其实不然,这二对矛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因我国的体制造成的,只要打破体制的条条框框,创新破难,将内外部各项审计资源科学、合理地整合,即能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得最大的审计效益。

二、政府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种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房等等由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数量大,资金量大。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在办理竣工验收时,必须提交项目竣工审计报告,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均应接受国家审计。

(一)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

1.整合社会相关专业个体人力资源。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一项严谨的、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学科,涉及财务财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计算机技术、法律法规等,而工程造价又分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市政道路、园林绿化、仿古建筑等。要较好地完成建设项目审计,必须要汇集众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的聪明才智。审计机关不可能招聘众多专业人员,因此为破解这一难题,成立工程审计专家库,而专家库成员面向社会征招,通过层层选拔、考核,将全市各专业中专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纳入专家库。在具体的建设项目审计时,由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担任审计组长、组员,负责工程财务、建设管理、绩效评价等审计工作,按工程的性质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不同的、适合本工程各专业特点的人员充实审计组,负责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力量各尽其才,各负其责,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投资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整合社会审计资源。

随着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型基础设施等关乎民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大量兴建,而当地党委政府、上级审计机关均都明确要求对民生工程进行跟踪审计。新形势、新要求,我局积极应变,在整合社会专业人员个体资源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资源。

一是先后出台了《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协审单位考核办法》《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协审人员考核办法》《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复核管理办法》等,先在政策层面理顺关系;二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取信誉高、业绩好、专业强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及工程造价审计。

(二)审计组织资源整合

1.投资审计项目滚动式计划管理。

建立政府投资审计项目数据库,将属于国家审计范围的审计项目列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信息,对完成的审计项目进行滚动式计划管理。

2.明确审计权限,实行分类管理。

2003年《湖州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出台后,由于审计权限的界限不太明确,许多建设单位自行将应纳入国家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不论项目投资额大小)造价审计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这一行为存在弊端,社会中介机构只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而工程投资、建设程序、工程管理、绩效评价等诸多环节鲜少问津,造成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因未竣工决算审计而无法竣工验收,再次将该项目报送国家审计,造成因重复审计浪费审计资源。针对这一弊端,我局经研究并报市政府同意后,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国家审计、建设单位组织审计、建设单位委托审计的具体权限,建设单位一方面可在审计权限范围之内委托经审计机关招标确定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只将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报审计局备案,审计局对审核后的报告可直接采用,节约审计资源。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将审计权限范围之外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直接报送审计机关,由审计机关竣工决算审计,避免了重复审计而导致的审计资源浪费。

(三)审计信息资源整合

审计信息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资源,主要涉及信息来源渠道的发掘、信息的积累、信息的自我利用、信息的对外传导,等等。另一方面是技术资源。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推广。目前投资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运用工程审计的专用软件,而运用外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分析资源尚在起步阶段。

三、政府投资审计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审计机关,尤其是市、县组基层审计机关负责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职责的内设处室——固定资产投资处普遍面临竣工决算审计任务繁重、专业人员少、专业不齐全的矛盾。

(一)国家审计内部资源未充分利用和发挥

国家审计内部各专业处室分工较明确,各处室按各自的项目计划基本独立完成审计项目,处室之间沟通较少;各地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人员忙于各自的审计项目,与其他地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人员交流探讨较少;投资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技术水平提高较慢,国家审计内部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未充分利用和发挥。

(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投资审计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投资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与人员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虽然各级审计机关也出台制度和办法加强管理,但这些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待考证,且部分审计机关尚未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三)内部审计资源在投资审计中运用较少

近年来,大部分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侧重于财务收支方面的内部审计,未涉及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较多的建设单位虽然建立了内审部门,但绝大部分内审部门仅仅是做了一些内部审计组织或联络工作,未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或内部把关。

(四)投资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本身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资料只有纸质而没有电子稿或数据,且资料比较散(如工程联系单、验收记录等),手工记账仍然存在,因此投资审计信息化运用在所有专业审计中一直处于较弱的状态。

(五)部门之间资源共享不通畅

一直以来,国家审计在偏面强调审计独立性的同时,弱化了与其他部分、单位的正常工作联系,由此也导致与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共享不太通畅。

四、政府投资审计资源优化整合的对策

随着政府投资力度加大及社会对政府公共资金的关注度的升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有体制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审计的资源是很难完成的,而目前整合投资审计资源的过程,在挖掘内部自身潜力、利用外部资源方面虽然作了一些尝试,但还有许多资源未能整合,而且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提出一些设想,只为抛砖引玉。

(一)扩大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广度

1.整合行业主管部门资源“为我所用”。

建设、交通、水利等诸多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业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投资审计在各行业投资项目审计中,应寻求法律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审计信息资源“为我所用”。

2.追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环节,寻求资源共享。

政府投资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须经过发改部门审批立项、概算评审和初步设计批复、招标控制价审核和备案、招投标、施工合同备案、重大变更备案(部分地区实行),因此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发改、财政、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联网,实时掌握政府投资项目各环节动态和数据,在具体项目审计时随时利用信息数据,可节约大量的审计资源。

(二)挖掘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深度

强化审计组织资源整合,实行“大兵团作战”。深挖审计机关内部资源,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审计可打破处室界限,引入“大兵团作战”理念,将投资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农业审计、环保审计等各专业审计相结合。

深化信息资源运用,基本实现 “无纸化”。现代社会已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最能体现节约审计资源的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投资审计信息平台建设。在审计署审计工程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了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操作平台,平台建立后,全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待审情况、审计实施情况时时更新,动态掌握。二是探索开发投资专版的应用推广。投资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造价的审核。对工程造价的审核认定繁琐而专业,通过投资专版的开发应用,采集本地区工程造价领域相关的信息资源,逐步积累本地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造价原始数据,按照同类型、同业主、同施工单位等在单位造价、材料价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比较,形成分析数据,供审计部门参考,确保投资审计质量。

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各司其责。近几年来,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单位内部审计指导和培训力度,各单位内许多员工经培训、考试,取得了审计执业资格。在此基础上,许多单位(包括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运而生,审计机关可与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通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将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由内部审计自行完成,将属于国家审计的项目先由内部审计初审把关后再报送国家审计。

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挖掘潜力。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审计人员如不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则很难适应现代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建立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对一线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与高校联合,充分利用高校的理论知识及审计机关的实务经验,进行课题研讨,提高审计的理论水平。

(三)实现投资审计资源整合的规范化

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均在不同程度整合社会个体专业审计资源和社会中介审计资源,但具体做法各不相同,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如果没有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措施配套跟上,将使审计机关处于“险境”。因此在上级审计机关已有的规范基础上,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过程的规范,如对审计过程中组织方与被组织方的责任界定、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的复核和考核等。

五、结语

唯有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才能使审计事业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使国家审计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S].2006.

[2] 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S].1999.

[3] 湖州市人民政府.湖州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实施细则[S].2003.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论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原因,就网络审计的定义、基本模式,网络审计的主体、对象、目标、范围、技术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分析网络审计面临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社会中的广泛运用,以此为基础的网络经济蓬勃发展。这种新的经济模型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的管理经营和会计业务都发生了变革和创新,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在网络时代也必然有了新的主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对于网络时代审计方面的变化,有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对网络审计的认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纵览这些研究,还是存在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网络审计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对其研究的历史也比较短,有些概念理论还不是很清晰和明确;由于涉及网络经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多学科的领域,所以研究的领域范围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审计产生的原因

1.会计制度和会计实务创新的影响。由于会计管理软件不断走向成熟,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和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管理思想的出现,企业局域网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系统从手工系统向电算化系统转变后,又经历了到网络系统的重大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环境的网络化,直接改变了传统电算化会计的运行环境,使之逐渐网络化,诞生了“网络会计”。随着会计的无纸化、电子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诸如网络财务、网上远程会计等新概念的提出,要求建立与之适应的网上监督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2.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发展,提供了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的交易,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快速高效的网络经济使企业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高度集成,使得审计所需要的大量原始的证据资料可以从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获取,为网络审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经济模式的出现发展,需要产生一种新的监督机制来维护和保障市场的正常运作,体现其公平性。这对传统的审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传统审计带来一个变革和飞跃。网络经济使审计能摆脱传统地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同时网络经济也使全球审计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竞争更趋激烈,从而为网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3.客户的需求和自身利益的驱动。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与被审计单位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债权人、股东、管理当局和政府等的需求产生的。在网络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情况是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客户提供审计信息的审计服务在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下,已不能满足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要求。客户要求能为其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促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这样既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性、快捷性、跨越时空性等优势,增加服务收入,减少成本费用。因此审计机构需要建立起以网络为依托的审计新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三、网络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络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传统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评审被审单位内控制度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此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网络审计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与转移,审计风险中包含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日益复杂化,风险防范与控制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审计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计算机和网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这类的风险是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所引起的。(2)管理不善或控制不严导致内部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这类的风险是由于管理不善或控制不严导致内部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所引起的。(3)“黑客”的袭击、破坏。这类风险是由于“黑客”袭击网络网站,篡改、破坏审计数据乃至整个系统所引起的。

2.网络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传统审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审计是我国审计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廣泛性要求比传统审计更加切实可行,更加完备的新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作保证。我国有关网络活动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旧有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准则体系已不能完全指导和规范网络审计的实践以及完全解决网络活动中出现的所有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纠纷,有些甚至还是完全空白。

3.审计人员的素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关于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中规定:“在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系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有充分的了解,以进一步对委托审计的单位做出计划,并了解电子数据处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和需要采用的审计程序,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这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或掌握不够全面的审计人员是个巨大的挑战。现在部分审计人员虽然财会审计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了解不多,在碰到网络审计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所引起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时,缺少必要的风险意识和安全控制知识,而不能准确识别和评价企业的风险与内控制度,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应付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4.审计线索的问题。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经济业务和收集审计证据。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审计线索的储存与处理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审计线索的电磁化,使得审计线索减少,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完全消失。各种单据、票证和账簿等都以人眼无法直接辩识的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自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整个过程全部按照既定程序自动完成,实现财务核算自动化,审计线索就无法像手工会计那样一步一步清楚明了。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网络审计的要求。另外,这些线索还具有被人恶意的修改删除后不留下痕迹的特点。如果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全,审计时也许只有业务的最后处理结果而没有过程的线索。因此,网络审计要求企业网络财务系统在设计时必须留有充分的审计线索。

5.审计软件不完善。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我国审计软件尚处在开发阶段,在涉及审计软件与财会软件的接口问题上,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兼容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市场容量狭窄,需求又有不确定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利润高、难度小、维护少的财务软件,而轻易不敢涉及审计软件。从事审计软件开发的公司少,审计软件的应用不普及,专业审计软件市场不完善,可以说审计软件的推广速度远远落后于财务软件的普及程度。

目前,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其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软件对如何满足电算化审计要求的考虑还不够,会计软件设计的结构存在不规范之处,在保留审计痕迹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整个软件市场缺乏高质量的通用审计软件来配合通用会计软件的使用,而国外的审计软件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也得不到很好的运用,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网络审计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1.做好网络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网络审计安全防范意识,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网络审计系统是网络审计充分发展的关键。在网络中进行审计,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网络审计的安全问题:一是加强管理,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从规章管理制度上加强对系统的监控。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日志,对系统的用户身份、操作参数和运行状态、事故类型等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按照网络审计系统需要设置审计岗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系统内部人员按各自的权限范围管理和使用设备,并按操作程序办事。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强化内部审计制度,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监督和控制各个工作站的日常工作,对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的环节,加强管理与完善。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处理进行审查。二是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包括对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测试。通过测试防止来自硬件失灵、计算机“黑客”、病毒感染、具有特权职员的各种破坏行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三是安全管理體制和安全保密技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做深入的了解,以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2.加强网络审计立法建设,制定网络审计准则。网络审计立法是保障网络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够满足网络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力度和进度,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立法来加以明确,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网络审计的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等各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建立一套符合网络审计自身发展特性的新的审计准则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如对网络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网络审计的操作规程,制定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对网络审计时的业务约定书、管理层说明书、审计报告等各种电子文档制定准则等。

3.培养网络审计人才。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会计、审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要适应网络会计、网络审计发展的需要,国家必须注重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开发,这是信息时代保证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制胜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网络审计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未来网络审计需要的情况,可以从国家、学校、审计组织三个方面来应采取措施,培养网络审计人才,改变这种局面。

4.完善网络系统,探索网络审计取证方法。网络审计取证方法针对网络审计线索困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1)完善网络系统,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2)注意保留审计线索。对于企业做出一些规定措施,要求各单位在会计数据文件打印输出的同时,还应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从而为审计工作留下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实现有效的远程审计。

5.积极开发网络审计软件。网络审计是借助网络审计软件进行的,网络审计软件是进行网络审计的基本条件,只有加大对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网络审计软件系统更安全、更可靠、运行更准确、处理更及时方便,才会被广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和运用。

在软件系统开发中,开发出的审计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首先,财会软件与审计软件要能够顺利接口,进行审计整理、审计分析、审计查证,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设计审计软件要考虑到防病毒破坏功能,防止黑客袭击、侵入、篡改数据。最后,通过审计软件的处理最终要可以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制作。在网络审计的开发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组织机构和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方式,既能满足审计的要求,又可以兼顾和财务软件的衔接,有利于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

通过开发网络审计软件可大大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审计的风险,最终实现财会软件与审计软件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同成.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郎菁.对网络审计的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2(3)

3.李金花.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4.林辛,郑晓龙.浅议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审计.经济师,2004(4)

5.文英.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审计的研究.经济师,2004(3)

6.刘丽琴.网络经济下审计新探.商场现代化,2006(10)

7.孙丽红.网络审计的十四大变化.财会月刊(综合),2006(10)

8.舒海霞.网络审计论.企业研究,2006(9)

9.喻小明.关于网络审计的思考.计算机与现代化,2000(6)

(作者单位:福建省核工业二九四大队财务科 福建福州 350007)

(责编:贾伟)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开展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首先是要制定实施有效的审计方案;其次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恰当地做出审计评价,以切实做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大力推进,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次、各类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全面展开,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也已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逐步建立起了重要领导干部任期轮审制度。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法规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在审计机关认为必要时委托社会审计组织,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重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和其个人遵守干部廉政纪律的情况,来正确界定并客观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具体内容为: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和利税上缴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

(1)检查法,指通过查阅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及相关财务资料,以查明该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规并取证的一种方法。确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2)核对法,是指审计人员将会计资料的相关数据按照其内在关系互相对照,复核检查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3)计算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验算或另行计算,对经济活动反映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指标计算,以确定其计算是否正确,经济活动指标的变动是否合理,是否增值的一种方法。(4)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从而验证其他审计证据或为取得新的审计证据提供线索的一种方法。(5)观察及监盘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进行实地察看,对财产、物资、设备、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进行实地监盘以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6)其他审计方法,如民主测评法,审计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可作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评价的依据。通过上述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责任制审计目标,并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展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新形势和新要求,审计评价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干部考核评价等规定,结合地区、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对审计过程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一般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主要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审计评价应当关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实施有效的审计方案,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年12月发布)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建立完善、合理的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不断优化政治、法律制度环境,为企业的公平竞争提供外部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单位自身也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做好财务会计审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内部制度,强化制度的落地实施,进而提高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以及综合管理能力。此外,企业也需要积极引入新的信息技术,提高在职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全面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能力。

关键词:财务内控;制度;完善;监督

一、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面临逐渐加强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自己的能力谋生存、图发展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经济管理,是实现企业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做好财务经济计划,负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产管理等工作,是保障企业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分析企业如何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性与合理性,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健康、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促进企业各种资源实现合理的配置,辅助业务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最终实现企业宏观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合适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而来的,能够让企业在激励的竞争背景下,保持自身的资金优势,提高综合实力。

2.降低企业运营管理风险

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之一,通过对制度、对资金进行管理,从而约束企业一切与金钱相关的活动,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性,让每一笔财务收支都有迹可循;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避免资金使用不当引发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资金滥用以及资金短缺的风险,合理的进行资金的分配。财务内控制度能够将财务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的资金风险。

3.确保企业完成业务活动目标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各种项目活动的正常开展均需要资金的支持。做好企业内部的额财务控制管理工作,能有效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将更多的资金使用在重要的、产值高的项目上,而对于低产值、成功率低的项目,则可以在前期减少资金投入,通过对资金的控制,保证绝大多数项目工程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问题分析

在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针对企业财务、审计相关工作的法律制度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全,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导致某些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也有很多企业会利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漏洞为自己谋取私利,有损其他企业的利益,因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环境迫在眉睫。

其次,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仍然难以面面俱到,财务制度涉及的内容不够全面,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人员安排不够科学,财务开支的审批流程不够系统化,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系统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活动的规范性,值得企业深入的思考。

最后,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数据以及经营数据体量暴增,传统的财务工作人员难以利用传统的思维以及分析工具进行高效率的工作。也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购置相应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人员日复一日的粘贴、复制excel表格,工作效率高,数据准确性堪忧。此外,许多年龄较大的财务工作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不能够合理运用新技术解决工作问题。因此,如何灵活地运用新技术,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措施分析

1.优化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外部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良性、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制度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多年的实践与转型中证明,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就是国家管理理念的更新。因此,对于政府而言,要不断加强对于市场的调控,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学习西方国家财务经济法律制度,并对此进行合适的修改,从而为企业的业务开展,经济贸易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同时,政府要做市场经济中“无形的手”,减少对于行业、企业的直接干涉,基于各个单位以及企业充分的决策权,维持市场的有效、健康运作,通过间接的治理与调控进行推动。

2.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意识到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与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积极借鉴国际优秀的内部控制案例以及制度框架、原则,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征构建合适的财务内控制度,并确定不同层级人员的主要工作,做好风险管理。例如,监督部门应该对企业高层领导人员的内控态度进行跟踪与检查,提高领导人员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认知,更好地推进内控制度的运作,减少风险点;其次,做好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保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受到其他部门以及领导人员权利的影响,科学地评估企业财务整体情况,在审计过程中一旦发现了风险问题,给予警觉与处理,并对外部审计的结果给予充分的重视,避免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最后,企業针对所有业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规避以及事后处理方案,强化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3.完善现有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不断更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可实施性,并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有缺陷的制度进行更新,对有遗漏的制度进行补充。例如,针对财务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建立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部门进行划分,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使不同岗位之间既能够互相合作,又能够互相监督与牵制,如要求非出纳工作人员进行现金的盘点,银行账单的审核等,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特长,将财务部门的员工分配在其擅长的岗位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财务的收支工作建立相关的审批制度,如重大资金开支的审批原则,资金费用的审批流程,重大财务项目的审批报告等,要求各项项目以及业务活动额度额开展都要符合公司的财务流程,坚决避免无审批的大额支出活动,从而规范企业财务审批活动操作,让资金的来源与去向更加清晰,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此外,针对大型企业的资产清查与盘点,建立定期的核对制度,检查账实是否一致,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固定资产是否在册等。企业内部也要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建立财务检查分析制度,及时复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效,提出改进建议。

4.强化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力度

建立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也需要通过强化制度的实施力度来确保制度的落地。首先,需要提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于财务活动的重视程度,只有领导人员表示出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强烈需求与重视,财务部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将相关的任务推行到各个相关部门;其次,针对核心部门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从成本预算、成本开支、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定指标已经相关的预警系统,让企业其他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熟悉财务开支,更好地规划后期业务开展方向,并能够随时提出改进建议,有利于促进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优化与升级,也能够将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最后,建立相关的监督以及惩罚制度,监督與惩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重要保障,针对违反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阻碍财务内控制度推行的员工,如利用职务的便利挪用公款等,不论职位的高低,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起到良好的警告作用。

5.引入专业的财务相关工作人员

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程度很高的工作,只有具备了专业的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知识,才能推动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保障日常经营。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审核,在面试以及招聘过程中聘用更多具有相关经历以及学历的人才,提高财务部门招聘员工的门槛,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人才招聘管理以及晋升体系,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补充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强化现有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例如,邀请财务行业相关专家前来进行讲座,为员工讲解内部审计、财务制度的制定、指标的设计等实践性较高的案例,提高员工对于财务工作的敏感度;也可以为员工安排统一的课程,从经济法律、会计和成本测算、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在职员工培训管理制度,要求员工打卡参与,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而提升财务工作效率。同时,企业也应该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让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员工也参与到财务经济知识的学习中,控制日常工作的财务收支,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财务部门员工的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

6.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财务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财务信息的存储与分析成为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收据计算的口径一致性,提高财务数据的精准性,是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效率,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对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的存储与分析,并建立指标预警体系,提醒领导人员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十分重要。首先,企业需要对现有的财务活动进行调研与分析,了解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合作人员的日常需求,从而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例如,针对缺少自动化分析工具的企业,可以购买市场上已有的财务分析软件;针对数据量庞大,excel难以进行处理的企业,可以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sql进行取数与分析;针对财务开支频繁,资金流不稳定的企业,可以建立系统化的指标预警体系,从而提高财务人员以及高层领导人员的警惕性。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电脑技术的培训,例如,使用bi工具代替传统的excel分析,将财务数据指标进行可视化,提高指标的可读性,不同时,也可以为在职员工提供电脑培训选修课程,从excel函数、sql语法、软件系统后台操作等角度进行培训。最后,也要聘用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修复财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bug,提高软件的可用性。

综上所述,在完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完善,也应该不断提高在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引入信息化的财务会计管理技术,搭建自动化的财务内控管理平台,从而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简单、透明。

五、结论

建立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要保障。一方面,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管理企业资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本文提出,应该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强化制度实施力度等方式,加强企业的财务内控行为。

参考文献:

[1]蒋宛宏.建立与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方法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32-33.

[2]谌利娟.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研究[J].财会学习,2017(17):230-230.

[3]徐伟.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8):197-198.

内部审计重点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人们不再局限于资源的简单分配,而更关注这种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能产生实际效果,关注资源配置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关注达到一定目标所形成的成本与绩效的比较,这些关注构成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政府 绩效审计 内容 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政府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范围不断扩大,导致政府支出数额的急剧增加,其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政府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人们十分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经济责任的过程中,是否节约地使用公共资金,其效率和效果如何,这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能进行審查,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

政府绩效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履行公共责任,配制、管理、利用经济与社会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行的审查、分析、考量和评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

一、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程度,追求成本最小化。简单地讲经济性就是指资源的节约或损失浪费的程度。与之相适应,经济性审计就是评价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经济性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是否以最低的价格购入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等资源;被审计单位实际花费是否与预算一致;被审计单位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被审计单位各种投入是否达到最佳配比。比如:对某医院大楼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绩效审计,对其经济性审计,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审计,根据招标文件、合同以及项目控制程序确定医院及其附属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并用最低的成本或在批准的费用范围内建成,有无损失浪费等。

二、效率性审计

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与产出的因果关系,以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假若我们把投入看作成本,把产出看作是一种效益,那么效率性可以看作: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或者效益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它强调的是产品、劳务或其他成果与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讲,效率性是指资源的投入产出的比值。效率性审计就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以确定有无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效率性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与客观情况相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用其他方式实施该项目所需要的成本是否会更低一些;被审计单位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被审计单位职责分工是否存在不必要重叠;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本可避免的障碍;被审计单位内部的不同部门是否能够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促使员工节约费用和及时完成自己工作的激励机制。比如:评价政府机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包括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等是否得到有效应用,政府服务是否及时提供,政府目标的实现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等。进而评价政府机关或项目管理控制是否有效,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是否较高,是否耗用较少的时间和资金完成较多的任务目标,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

三、效果性审计

效果性主要是与实现程度相关的概念。它是指政策、项目实施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强调的是预期目标与实现程度之间的关系,通常以实际产出比计划产出,即实际资产所得比计划所得,借以表达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可以说是少花钱、多办事、更要办好事。简单地讲效果性就是指完成预算目标或实现计划目标的程度。它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预期目标是否得到了实现;其二,所发生的结果是否全部可以归属于政策或项目的实施。效果性审计是指分析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效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评价政府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评价组织、计划、项目或其他活动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济目标以及其他预期目标。仍以对某医院大楼建设项目进行投资绩效审计为例,对其效果性进行审计,要审查以下内容:病人排队候诊现象是否减少;手术实施的次数是否增加;诊断和治愈的比例提高多少;死亡率降低了多少等等。

为了全面评价政府绩效的总体水平,需要权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系,特别是这五个内容中存在水平不一,好坏不均的情况时,正确把握五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形成片面孤立分析,导致评价结论有失偏颇。总体来说,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效率性包括了经济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是效果性的前提条件。概言之,经济性是成本减至最低,效率性是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比例关系。因此,为了确保总体政府绩效评价的合理、准确、科学,需要充分把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之间的关系,根据评价的需要综合权衡。

参考文献:

马国贤著:《政府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冉锦成:《 开展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审计月刊》2011年2月。

上一篇:粮食危机成因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