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7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浅谈西汉甘肃畜牧业的发展

3、浅析魏晋时期陕北地区民族迁徙的原因与影响

4、秦汉关中地区水井及相关问题研究

5、中国路:编织神州 通达四海

6、陕甘根据地①“硕果仅存”外因探析

7、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正规化建设及其对土地革命的推动

8、环县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9、浅论秦代甘肃农牧业的发展

10、积极弘扬革命理想精神 更好构建民族文化价值

11、论平凉文化在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12、“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视域中的西南边疆及土司研究

13、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

14、孙承宗与关宁锦防线研究

15、“彭习军”战略大 反攻

16、武山县洛门镇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17、天水市消防救援支队与天水师范学院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1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19、浅探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20、从陇东陶艺的恢复与传承看农民的艺术自觉

21、简析陇南地方文献研究对提升陇南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22、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23、浅析甘肃方言詈辞中的“二”

24、卢水胡居地与族源再探

25、探析中国早期土木结构建筑的特征

26、长庆油田:“磨刀石”上建起西部大庆

27、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

28、生命的力和美:中国西部文学的风景线

29、范长江“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目的论析

30、差异化视阈下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31、裴建准主政河州时期的民族政策初探

32、抗日根据地司法权的统一: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

33、陇东黄土高原区庆阳市生态与经济互动模式研究

34、北方传统曲艺音乐的技术传播

35、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

36、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

37、多抗耐瘠优质丰产冬小麦新品种灵选6号选育报告

38、“中国”戏曲唱片70年(下)

39、试论包家寨会议的历史功绩

40、陕甘宁边区县政区划的规制与县政治所的选建

41、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看近代中国的落后

42、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

43、从东周中原墓葬看华夏族的封闭心态

44、唐宋时期西部气候变迁的再考察

45、“环境历史与人类文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

46、校内外结合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47、浅谈“崆峒笑谈”表演的创新性

48、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49、寺洼文化与关中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一、区域物流的内涵

区域物流, 即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物流活动, 既包括包装、保管、运输、装卸、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实体性的流动, 也包括物流过程中各环节的物品流动。它是为了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建立的适应特定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 以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和军事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并且具有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 能够实现有效组织和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区域物流产业通常会涉及多种行业, 具有社会经济体系共有的完整性、有机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 即基础性、服务性和综合性。区域物流对区域内所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活动都有影响, 通过运输、仓储等生产和流通必备的条件对整个区域经济起着基础性作用, 维系着区域内各种产业间相互依赖的种种关系, 使得区域经济成为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整体。

区域物流本身并不提供物质产品, 而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实现由供应方到需求方的高效流动过程中, 区域物流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同时, 着重强调各种增值服务, 而且这些附加服务才是区域物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区域物流, 就其自身而言是一个体系的纵向经济领域, 同时它是为区域内其他经济领域服务的, 所以也属于横向经济领域, 横跨诸多基础性和服务性的行业, 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区域物流产业是由物流基础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信息业三部分构成的。第一, 物流基础产业, 是由多种不同的运输线路及其交汇点、节点和物流终端构成的, 为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物流基础设施, 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石。第二, 物流装备制造业, 为物流发展提供劳动手段要素, 即时采用各种高新技术, 是提高整个区域物流系统的装备水平的必要条件。第三, 物流信息业, 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有机应用, 通过对区域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促进区域物流快速发展。

二、发展区域物流,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在一起构成的聚集经济, 这种聚集的目的是商品扩散, 这就需要有合理的区域物流系统作为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 作为在区域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各环节中实现各部门和各地区间有效联系的纽带,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只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1. 借助区域物流, 提高区域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 区域物流是经济分工的结果。经济分工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经济共生现象, 如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提升、贸易的互补性增强、经济结构多样化程度提高、区域经济产业化程度加强以及市场一体化程度上升等等。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要求必须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作水平, 而合理发展区域物流, 恰好对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以及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的效率和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降低运行成本, 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现代区域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系统, 结构稳定、运作高效, 能够有效降低构成要素间的交易成本, 帮助提高整个物流网络的收益。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活动, 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现代的区域物流开始注重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旨在将各种分离的物流活动归入一体化的运作轨道, 降低物流成本, 逐步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

3. 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无论一个区域的经济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或水平, 都存在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也日益趋向于合理化、高度化, 而现代区域物流就是通过集中物流企业, 发挥其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向专业化、合理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 区域物流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发达的经济区域必然有着完善的区域物流产业结构。

4. 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通常来讲, 城市是区域内的商品集散地且其物流建设和基础设施相对较为齐全。而区域物流, 作为区域产业的一种实质上是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和经营领域的, 以交叉性和融合性为特征的产业形态, 具有明显的复合特性。积极发展现代区域物流, 有利于吸引外资, 建立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有利于解决区域内的就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 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促进城市的整体规划;还能增加税收, 有利于合理布局区域经济结构, 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协调发展。

三、发展区域经济, 有效助推区域物流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 只有当一个区域具备了某种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特殊条件, 它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才能够形成一种相对优势, 由此产生一种引力, 把相关的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 以利益原则为基础, 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布局,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往往会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这会带动其物流设施和基础设备的建设, 加大区域流通中人力资本的投入,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会带动其交通与信息的快速发展, 促进物流服务需求量的提高, 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由于现代经济的速度性强调要从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时效性为区域经济带来高效率和强效益, 而现代市场环境要求企业的产品仅仅做到质量好、价格优是不够的, 还需要能够及时迅速地提供给消费者, 这就促使区域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推动区域物流为适应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而不断进步和发展。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其发展规模和层次都需要依赖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各区域范围都在争相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内产业间的重新组合, 使得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和联盟日益频繁, 这直接促进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区域经济也就不会有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和产业结构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物流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设。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 区域物流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依赖区域内其他生产性和制造性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其对区域物流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而且, 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区域物流的结构方式和服务水平,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会导致区域内物流体系的差异, 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对其物流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可以带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变化和发展。同时, 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等各种区域经济关系, 会影响区域物流体系的协调发展, 只有区域经济关系协调一致、内部分工明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才会有效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设, 且适时恰当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进一步带动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等有所差异, 使得其物流业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模式。因此, 系统认识区域物流的特点、结构和功能等, 可以为区域选择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模式提供借鉴意义。同时, 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会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各区域间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的合作不断涌现, 使物流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而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 需要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以及物流政策平台等方方面面的规划和建设。发展区域物流必须以区域物流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区域经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为核心。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大多数学者认为, 区域经济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具备优化完善的产业结构及布局, 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下实现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实现区域经济的优化, 在对区域内现有自然资源以及经济条件等进行优化分配与科学利用, 势必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探究如何与优化区域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2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2.1 积极加强宏观调控

在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优化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政府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应有效用, 适当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 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市场并未实现完全充分发育,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市场化水平不尽相同。因此, 为有效提高市场发育度, 政府需要通过积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如通过对农业企业适当减免税收, 为农业技术研究类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技术支持等, 以此在有效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缺陷的同时, 可以达到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目的。

2.2 淡化行政区划色彩

无论是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还是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经济区域功能始终是重点。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尽可能减弱行政区域规划的干扰影响, 通过消除各部门以及地域之间的界限, 在对不同地域间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优势互补下, 加强城市地区之间的产业与市场联动, 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扶持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 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以及其他技术平台等之间建立其沟通交流与互惠合作的平台, 进而以较低的成本促进形成产业优势。从法律等方面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 利用联动发展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以及农村经济区域化的同步发展。

2.3 平衡和调整区域利益

总体来看,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 使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而这也使得我国各区域之间存在利益不均衡的问题。为此, 我国东部地区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现有优势条件下, 主动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贸区、免税区建设等,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导向茶叶, 并通过加大外资注入力度, 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展开合作与良性竞争, 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而我国中部地区分散着诸多农业大省, 其纵贯南北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理位置也成为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资源, 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加快改进和优化传统工业技术, 积极引进和推广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 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区域化发展。西部地区则可以充分借助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 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区域经济, 以此有效平衡和调整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现各区域共同发展。

3 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3.1 加强各地区合作

在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积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相比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 中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水平不高, 人口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失衡等问题, 其对于农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的依靠性极高。特别是在部分中部地区因水资源匮乏、地势险要等劣势自然条件, 更是加剧了其经济落后程度。因此在对区域经济进行优化发展下, 需要对落后经济区域中的现有优势资源以及各积极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利用, 通过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中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 如循环农业经济等, 运用中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 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从而在实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深化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3.2 产业布局一体化

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也是彻底摘掉中部农村经济“贫困帽”的必然举措。为此, 中部农村经济区域需要结合现有各产业, 充分发挥其集群效应, 通过集聚大量产业群, 推动产业布局一体化。例如可以由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负责对其近些年来的气象条件、农业墒情以及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等进行深入分析, 在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统筹调配下, 统一规划组织开展农业生产。集中进行农产品的收购、销售, 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 从而有效实现农业致富。另外, 考虑到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通常科学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 因此中部农村地区需要在积极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优质人才下, 实现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和深加工, 如加工成绿色有机食品、绿色保健食品等,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3.3 城乡建设一体化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各地政府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要资金、物力和人力下, 加快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速率。从政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入手尽量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 并通过积极落实大学生村干部等计划, 鼓励年轻有为的优秀群体投身于现代化农村和农业建设中, 通过合理利用各项城市资源, 在将其与农村资源进行相互整合与优势互补下, 促进优化区域经济和农业经济区域化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实现区域经济优化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政府适当加强宏观调控, 并想方设法突破地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 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结构优化调整下, 平衡好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通过积极加强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合作交流, 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以及城乡建设一体化, 以此有效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的目标。

摘要:因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布局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尚不平衡, 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因此, 本文将通过着眼于优化区域经济, 尝试探寻能够有效实现区域经济优化的具体路径, 为推动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优化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区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化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更加密切两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区域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面。一般情况下, 金融发展与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总体关系是经济发展。这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反过来, 区域金融发展, 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但是, 从特定的趋势看, 因为在某些不同的地区, 金融资源更容易从外国引进, 这显示其增长前景似乎并不均衡。资金流入, 动力可能来自某种收入或来自该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从短期来看, 经济增长水平由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增长水平决定;从长期看, 经济增长水平由资本、劳动、土地的投入增长及技术进步水平决定。不管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 资本都是影响经济增长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发挥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这就需要金融的发展, 发挥金融在经济中的催化与导向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而且储蓄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只有通过金融系统, 储蓄才能转化成投资, 并形成实际资本。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就是资本积累水平的增长和资本产出率的提高。在金融区域内, 以区域外融资为主、内部储蓄转化为辅, 来推动经济发展, 以金融先行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可能的。另一方面, 如果金融过程出现曲折、波动, 必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繁荣, 严重时将引起经济停滞和衰退。

二、我国区域金融差异:泰尔指数

用泰尔指数来衡量金融发展地区差异, 对泰尔指数的表述如下:

设Fi是第i个地区的存贷款余额, F是全国的存贷款余额, ip是第i个地区的人口, P是全国总人口, 则泰尔指数可定义为:

泰尔指数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围内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性的大小, 并且利用泰尔指数的时间序列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年份差异变化的动态过程。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无论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间, 还是地区内均存在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

三、区域金融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边际产量与资本比率和边际储蓄倾向的乘积。而区域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内储蓄与投资的增长, 并能优化区域内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资金配置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因而, 区域金融结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存在着经济增长效应。从资本的形成能力看,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大致有四个途径:

1、提高储蓄率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

在一个经济区域中, 经济主体 (包括居民、企业及政府) 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储蓄或投资。然而, 居民和企业部门是否将收入用于投资或储蓄, 以及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投资和储蓄, 则主要取决于投资及储蓄的风险及收益, 同时也取决于投资和储蓄金融工具的可选择性。也就是说, 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区域内居民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随着储蓄率的提高, 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本将会增加, 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的资本要素。这得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支持。金融的发展减少了储蓄转化投资的障碍, 增加了储蓄转向投资的渠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储蓄转向投资的提高, 将增加用于生产的资金。

2、提高资本积累水平

区域经济的实践发展, 各类经济增长理论均认为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虽然取决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共性条件都是区域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积累, 吸纳与产出能力给区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推动作用。较高水平的资本积累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如果没有资金的积累, 生产技术不能开发, 劳动力不能雇用, 生产设备不能购买, 更不能提高员工的教育素质水平, 只有具备较高的资金积累水平, 才构成地区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

当然, 仅仅具有较高水平的资金积累率还不够, 还要发挥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才能推动地区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区域经济增长, 除了要增加储蓄, 投资总量外, 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 投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尤其在区域经济体系中, 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在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收入分配结构趋于多元化和分散化、金融日益成为资金融通和分配主渠道的情况下, 区域金融发展将促进资金在区域内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总之, 区域金融发展不仅影响区域内储蓄和投资流量, 而且影响储蓄流向和投资结构, 从而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益。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 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重组合分配。同时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 监督优势, 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市场的完善使得缺乏竞争力的投资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 减少资本浪费并提高资本使用率。在资本总量不变的条件下, 资本使用率的提高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以致有更强的资金形成能力。

4、增加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金融对经济的管制的放松, 促进了银行资金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1996年开始运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也给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大额资金流动的渠道, 使得资金流动变得更为频繁和顺畅。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经济结构的调整功能看, 当经济区域内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相对完善时, 资本的流向决策将会建立在经济理性分析基础之上, 即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以及资本使用成本将是资本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当具有充裕的资本时, 由于区域内不同地域资源察赋或良好投资项目的差异, 资本不断流向效率高的投资项目, 并且逐步摈弃了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因此, 资本的推动作用的核心是资金形成能力的提高。从货币资金的角度看, 计划体制弱化以后对资金流动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由此获得快速增长。

此外,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 所投入劳动力的质量, 如:劳工的技术、知识和纪律性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业是高附加值的服务性产业, 能吸引高级人才, 形成大量知识性人才的汇集。

参考文献

[1]、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2]、刘樱;黑龙江垦区融入东北亚经济圈的新机遇[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3]、李靖宇, 于艳;东北区域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现实论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7期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株洲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是中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近两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面临较大管控压力。本文在分析区域金融风险现状的基础上,就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创推监测预警新模式举措,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化解金融风险的路径所在。

【关键词】金融风险 应对

一、区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一)信贷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

从需求端看,受区域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株洲市实体经济整体信贷需求意愿明显下降,大型优质企业对流动性资金需求明显减少,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虽信贷需求旺盛,但获得间接融资较难。从供给端看,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背景下,全市银行机构逐步退出国家调控、限制行业后,市场优质客户选择面越来越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信用风险又较高,导致银行机构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相关行业、具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有企业。至2017年6月末,政府融资平台及类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房地产及个人住房贷款项目这两类贷款新增额占全市贷款新增额的67%,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此两类项目仍是当前银行信贷重点营销对象,影响储备项目转化有效信贷投放效能,存在资金运用上的“脱实向虚”现象。

(二)信用风险蓄积态势未能缓解,后续反弹压力大

2017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23.81亿元,同比下降4%,较年初下降1.08%;不良贷款率1.59%,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不良余额与不良率呈现“双降”趋势,但账面不良与实际不良“剪刀差”加大。如,某些银行机构通过借新还旧、展期、重组等方式盘活不良;某些银行机构不良打包批量处置存在“待持”、“回表”嫌疑。在煤炭与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非金融企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相关风险向银行间传导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信用风险还会进一步聚集。

(三)部分上市公司募资能力下降,资金周转能力受到考量

2017年,针对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问题,证监会修订出台了《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对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时限、申请再融资等方面进行了限制规定。受此影响,辖内1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累计募集资金12.74亿元,同比下降26.87%。其中,3家上市公司由于募集资金能力下降较快,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存在一定财务风险隐患。同时,还应警惕“减持新规”对证券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与新变化。

(四)保费与退保金支出大幅增长,流动性风险隐患上升

6月末,全市保费支出为11.76亿元,同比增长21.13%;全市退保金额为6.84亿元,同比增长33.76%;退保率为14.20%,同比提高1.70个百分点。部分人身险产品集中到期,退保压力不断上升,加大了保险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特别是在保费费率改革后,各保险机构加大了资金运用力度,资金运用规模增长较快,资金投向穿透性不强,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五)体系外风险对体系内稳健运行冲击更为频繁,风险传导更为迅速

一是出险企业持续增加。据监测统计,6月末,全市出险企业104家,同比增加22家;涉及银行贷款余额13.54亿元,同比增加7.77亿元;银行信贷风险敞口12.26亿元,同比增加4.99亿元;采取诉讼等途径处置企业19家,同比增加10家。二是准金融企业风险加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因代偿不及时或代偿资金不足等因素,导致多家银行贷款逾期,逾期金额同比增长50%。三是网贷平台蕴藏较大风险。部分网贷平台私下与银行信贷员合作,绕过银行对征信记录等诸多贷款条件限制,借道网贷平台将银行资金贷给信用记录不佳、偿还能力不足的客户,形成利益链条。四是民间金融非法活动频繁。由于民间金融活动点多面广线长,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排查整治难到位,导致高利借贷活跃,非法集资活动频繁,对金融体系内安全带来较大冲击。

二、应对风险举措

为有效加强系统内外风险监控,预警区域金融风险的引爆点和导火线,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立足區域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特色,创推“四个三”风险监测预警新模式,实现风险早发现、早提示、早处置,牢牢守住了金融风险底线,金融风险化解举措效果凸显。

(一)纵横联动,构建金融稳定协调“三机制”

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各类风险逐步显现的态势,加强联动,有效实现风险预警全覆盖。一是完善系统内外纵向横向联动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内设部门之间、上下分支机构之间、人民银行与社会部门、监管部门之间的纵向、横向联动“三机制”。通过建立金融稳定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召开银行机构“三去一降一补”背景下信贷资产质量风险、证券期货创新性业务座谈会等形式,研判区域金融风险及变化趋势。二是突破原有民间借贷、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监测样本个体范围,扩大新型金融个体风险监测口径,延伸至P2P网贷平台、互联网金融等个体,实现风险预警全口径。三是创新编制出台《金融稳定风险监测预警操作指引》。明确将金融、准金融、非金融三大层面纳入监测对象和范围,细化信息收集方式、研判方法及预警手段,规范监测、分析、预警处置流程,为基层央行规范开展风险监测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二)点面结合,布局风险监测预警“三领域”

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监测预警范围由原有银行、证券、保险监测主线扩充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三去”监测领域,有效防止了新增行业风险对金融运行的冲击。一是防范“去产能”领域风险。出台企业风险监测制度,编制出险企業名录,对全市上百家涉及化工、煤炭、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融资风险等指标进行采集,分析风险隐患,督导金融机构防范企业经营、政策性和项目支持风险。针对“清水塘老工业基地”通过关、停、转、升等措施化解有色化工、冶炼等行业过剩产能情况,进行按季跟踪分析,同时,多次深入产煤大县攸县开展煤炭去产能实地调查,就“去产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金融风险问题,提请政府部门重点关注。二是防范“去杠杆”领域风险。分析非金融企业杠杆变化态势,结合政府融资债务结构变化情况,选取房地产行业、冶炼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等开展深度分析,监测去杠杆行为对金融营运盈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处置对策。三是防范“去库存”领域风险。依据创新开发的“房地产金融指数系统”,协调房产管理部门及房产企业实时采集相关数据,深入研判房地产“去库存”中积聚的行业贷款、舆情和资金链融资风险,测试去库存过程中产生的银行风险防控压力。

(三)先行先试,新推宏观审慎管理“三手段”

根据层面风险变化特点,创新实施差别化行业预警处置,维稳履职充分、高效。一是差别化行业预警处置。针对风险凸现行业予以重点揭示和提请处置,通过开展现场评估、现场评级、现场督查及现场核查“两评两查”工作,实现了现场工作机构数量及覆盖面的突破,基本摸清了辖内银行机构风险底数。如,选取8家银行机构开展近3个月的不良资产现场评估,针对贷款重组、表外承接等6种掩盖不良问题,采取约见反馈和书面反馈相结合形式,督促金融机构采取综合风险防范措施予以整改。每年对10家法人机构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对同业业务占比较大的法人银行机构开展同业业务现场督查,就其操作风险、市场违约风险等问题责其整改,促其规范经营。二是差别化金融管理。每年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对市区22家银行类机构采取分类打分、分类评价办法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业务准入和提高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对其影响程度作出评估,积极做好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理,全年全市未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就银行机构综合评价结果、重大事项报送情况及证券期货机构风险监测信息报送情况以文件形式通报的同时,在全市金融稳定工作会上进行宣读通报,督促金融机构加大问责力度,扩大其影响力。三是差别化存款保险政策实施。选取抗风险能力较弱、保费交纳基数较大的两家投保机构,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资本充足率、保费交纳基数现场核查,2017年在辖内全面铺开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现场核查,针对个别机构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指标数据偏离较大问题,约谈高管人员,制发风险警示函,责其限期改正。每年组织对10家投保机构开展存款保险评级,根据评级结果实施风险差别费率,按规定对未改制的农村信用联社适用费率予以适当下调。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履职效能更为高效

围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通过积极梳理和创新建立监测机制,依托创新监测手段,构建内外联动的良好格局,使履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触角延伸开来,进一步丰富了原有风险监测体系,增强了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全局性和针对性,确保了全辖风险领域得到有效监测。所形成的农信社改制过程中不良资产集中处置、“过桥贷款”、“分贷统还”扶贫模式、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民营企业参股法人机构、互联网金融风险等40余篇专项研判与风险监测成果获上级行内外刊采用和省级领导批示,为上级行和省、市政府决策與处置提供了有效参考。连续两年在湖南省金融稳定工作会议上就金融风险监测模式作经验交流,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获“中国人民银行专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风险揭示更为充分

通过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开展行业监测分析,由行业风险排查索及至运行个体点位风险排查,使系统内外风险监测布局更加全面,末端点位风险预判更加及时,行业主线风险揭示更加充分,为防范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提供了决策参考。

(三)金融运行整体更为稳健

创新金融维稳履职方式,由行业风险监测丰富金融、准金融、非金融三大层面风险监测布局,在促进防化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同时,确保了全市金融整体运行更加稳健有序,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法人机构呈现结构优化、总量扩大、风险总体可控等良好態势。至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038.9亿元,较年初增长7.46%,同比增长12.79%;各项贷款余额1497.13亿元,较年初增长12.11%,同比增长13.01%;累计盈利27.15亿元,同比增长26.8%;不良贷款余额23.81亿元,同比下降4%,不良贷款率1.59%,同比下降0.56个百分点。

作者简介:谢丹妮(1970-),女,汉族,湖南醴陵人,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科长,研究方向:金融学。

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一、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现代物流业的现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 我国的物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目前, 我国部分省 (市) 政府部门清楚的认识到物流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的重要意义, 已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为与经济全局相关的战略性问题来看, 比如上海、山东等地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做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 物流管理越来越规范。物流管理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物流涉及到的环节较多, 主要包括装货、运输、储存及配送等环节, 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尤为重要。目前, 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如海尔集团为了规范未留管理, 实现了企业流程再造, 把公司的采购、配送、运输等一系列物流活动进行了集中管理, 设置了采购事业部、储存运输事业部及配送事业部, 重组了物流业务及物流资源, 降低企业物资消耗、提高了劳动生产水平, 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3) 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 国外有实力的、规范管理的物流大企业看好了我国未来物流市场的良好前景, 不断地进军我国国内市场, 在各个区域构建起了自己的物流网络和物流联盟。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很大的威胁, 但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完善我国物流业的经济管理, 以此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给广大的客户。比如海陆、阿尔卑斯、马士基等。 (4) 物流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理论界除了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物流理论以及经验外, 还参考了西方国家物流理论研究成果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制定了合理的物流规划以及物流发展战略, 对于我国物流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加快了我国物流技术的研究步伐。

从整体上来讲, 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存在“小、少、弱、散”四个方面的问题。所谓小, 就是经营规模小, 资产规模小;所谓少, 就是服务功能少, 专业人才少, 有效的营销手段少;所谓弱, 就是竞争力弱, 融资能力弱;所谓散, 就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经营秩序不规范, 缺乏有力的网络支持和网络分散。

2. 现代物流业具的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物流规模以及活动范围得到了扩大。物流业逐渐朝协同化和集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当前, 随着物流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进一步加大了各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为了有效应对竞争, 我国物流业必须采用公司间的并购或联合扩大企业规模, 构建规模经济, 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企业竞争力。具体做法如下:第一, 建设物流园区。通过构建物流园区, 有效推动了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将其具有的整体优势及互补优势全面的发挥了。第二并购或联合。比如美国的UPS并购了总部设立在迈阿密的挑战航空公司、美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民营物流企业PAPCE和法国国营邮政公司并购了德国民营郭克豪斯公司等。相关物流方面的专家认为, 只要国际上各个物流企业间实现联合与并购, 必定会推动国际物流业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重新组合而成的各物流联合企业及跨国公司会将互联网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 以对国际物流动态信息全面的掌握, 调动企业自身在各个区域中的物流网点, 在全球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物流网络, 大大节约了时间及降低了费用。 (2) 第三方物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指的就是除了供需之外, 由第三方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增长率较高, 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客户不断增多。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 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3)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物流装备加以改造以及增强管理水平。当前, 我国物流业的技术装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逐渐的将系统技术作为了主要核心, 形成了以先进信息技术、运输技术、库存控制技术等各项专业技术为重要支撑点的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格局。我国物流业在未来过程中将朝着四个方向不断的发展, 即信息化, 如使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自动化, 如自动化导引小车技术、搬运机器人技术等;智能化, 如电子跟踪技术、电子识别技术等;集成化, 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分析

1. 区域物流体系具有的竞争优势。

要想确保区域物流体系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遵循五个方面的要素:产业发展环境、物流生产要素、企业协作群体、区域物流市场和物流标准体系。其中, 产业发展环境, 具体涵盖了区域物流产业政策、各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市场管理法规等;物流生产要素, 具体涵盖了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企业协作群体, 具有彼此间互补的核心业务能力, 建立物流行业主体的企业群体;区域物流市场, 具体涵盖了物流需求和供给情况等;物流标准体系, 具体涵盖了物流术语标准、包装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作业标准等。

2. 西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

西方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先发展后规划、先规划后发展和边规划边发展三种类型。

(1) 先发展后规划。这种发展模式是将自由市场经济作为主要手段, 通过市场的作用先把物流业发展起来, 然后在通过政府部门的规划与推动。这种模式物流水平较高。常用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是美国与日本。

(2) 先规划后发展。实际上就是由政府部门先进行规划, 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利用行业协会推动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采用这一模式较多的是英国。英国在1960年构建了物流管理中心, 主要以工业企业高级顾问的形式出现, 协助企业编制一套合理的物流人才培训计划, 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物流专业性会议。70年代, 英国又构建了全国物流管理协会, 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物流管理的专业化, 同时还构建了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场所给物资流通、运输等方面的管理人员以及对物流有浓厚兴趣的人员交流。这一发展模式主要是为广大用户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除了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工具外, 还要出租仓库给用户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3) 边规划边发展。采用这一模式主要是欧盟。欧盟最具典型的成功经验是, 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给予一定的支持。首先是通过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全面的协调, 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较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是摒弃过去的垄断方式, 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 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 以促进物流产业持续良好的发展。

3. 我国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 我国现代物流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西方国家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模式。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 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这是一项责任重大, 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也的现状采用边规划边发展的模式比较妥当。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利用政府部门的行为全面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将区域间的关系协调好, 从而为现代物流业营造出良好氛围的发展环境;其次, 利用规范的市场化运作, 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增长。最后, 总结经验, 深入分析, 因地制宜, 制定出由中国特色的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模式。

三、区域物流体系的评价指标

1. 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具体有两方面:一方面,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进程。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外部动力主要是工商企业由于生产或者销售物品时具有广泛的涉及面, 批量少批次多, 物品的附加值逐渐增加等特点, 对时效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将原本属于自己来完成的效率较低、对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的业务分离了出去, 构建了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服务产业。物流业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动力是运用电子商务手段, 达到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形式, 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物流业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 可将物流业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运输主导阶段。其所体现的量化特征是物流系统中运输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其次是物流业扩展阶段。其所体现的量化特征是运输收入所占的比重达到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间;最后是物流系统服务阶段。其所体现出的量化特征是运输收入所占比重不超过百分之三十。当前, 要想构建区域物流体系, 就必须对我国区域物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充分的认识, 并且还要全面掌握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进程。只有这样, 才能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物流体系方略。

2. 分析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

区域物流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一是供给指标: (1) 物流基础设施。具体涵盖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并对对诸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布局、连接、对运输资源的全面整合等。 (2) 物流信息系统。具体涵盖了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企业信息化程度等。 (3) 物流业经营服务能力, 涵盖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数量、经营规模、技术和服务水平等。二是环境指标: (1) 区域城市经济功能。其会影响到物流量的形成, 比如会展中心、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市场、金融服务强等对于区域物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区域创新度。具体涵盖了两方面的创新, 即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各种物流装备及技术水平会在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下逐渐提高, 而物流组织则在制度创新的不断推动下进一步的趋于完善。三是成效指标。其不仅能够将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全面的反映, 而且还能够对区域物流发展过程中不理想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措施有效解决, 以此促进区域物流体系持续良好的发展。 (1) 根据行业或者产品划分的物流成本在产品价格或者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这一指标能够将各个行业、各个产品物流成本全面的反映出来。 (2)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实际利用率.这一指标越高, 就越说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规划科学合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 我们应积极的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 这对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笔者能力有限, 本文的论述不是很全面, 以期相关人员提出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田文哲.建立我国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探析[J].现代交际, 2011年05期.[1]田文哲.建立我国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探析[J].现代交际, 2011年05期.

[2]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 2007年.[2]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 2007年.

[3]杨心平.南中心:区域经济的增长极[N].乐山日报, 2009年.[3]杨心平.南中心:区域经济的增长极[N].乐山日报, 2009年.

[4]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4]赵习频.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

[5]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0年.[5]赵爽.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 2010年.

[6]谌亮.区域物流的协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年.[6]谌亮.区域物流的协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年.

上一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如何选择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