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节能设计理念探讨

4、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运用

5、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CAM课程教学实施

6、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

7、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

8、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标准开发与实践

9、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0、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课程建设

11、浅谈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研究

12、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分析

1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研究

14、试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在电梯制造中的应用

15、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16、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探讨

18、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9、节能设计理念应用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方法探索

20、浅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

2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2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人才衔接与培养的研究

23、基于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24、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

25、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6、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7、开放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运用的研究

28、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分析

29、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0、浅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特点及其优势与发展趋势

3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在电梯制造中的应用

32、浅析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有效应用

3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及应用分析

34、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和创新

35、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

36、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3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探求

38、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考试评价模式的探究

39、探析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40、“中高职衔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PLC课程研究

4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研究

42、现代学徒制在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与思考

43、简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44、浅析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45、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新探

46、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在电梯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47、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理

48、现代学徒制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9、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由此便对机械制造产业的生产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致力于机械制造效率的调,就需要走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的道路。但是,在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好的了解其应用意义,尚不能明确技术的应用方向,进而无法提高机械制造水平与制造效率,为此就需要强化研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见解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市场对于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诸如价格合理、快捷方便等。而传统机械制造方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为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缩短生产周期、降低人员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就需要将自动化技术积极的引入到机械制造当中。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现状

1.1管理方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发展时间在管理方面的时间比较短,所制定的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所存在的差距比较大。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应用这项技术对于完善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企业越来越重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得到推广与应用,诸如生产、机械工程等,但是在实际管理时如果仅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依然远远不够,还需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不断发展与进步。

1.2设计方面

当前,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日益高端化,但是相比较于其他行业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产品就必须及时更新设计理念,在配合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设计、生产效率。在确保零件能够在各个工况下实现有序生产的基础上,有必要结合检查,强化利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生产。在机械制造设计方面,我国自动化技术依然存在很大的空间,还需不断创新设计理念,从而能够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3技术方面

纵观机械制造技术,各种新技术都获得广泛应用,诸如数控、激光、3D等,以此可以提高机械制造生产效率与质量。当前,数控机床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获得广泛应用,以此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与智能化操作,再通过运用一些设备联网等,可以极大的提高设备生产效率。

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自动化系统概述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系统通常会涉及到多个环节,诸如计算机涉及、工艺设计、产品数据库等。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能够强有力的控制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诸如预约、制造、统计产品等。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可以有效的设计相关软件与设备,借助产品数据库能够综合管理、设计生产制造与设计。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旨在帮助设计师设计、制造机械零部件,重视产品设备的不断完善,在图像设计的帮助下能够有效的连接软件与相关设备。

2.2網络化系统应用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一个必然趋势就在于有机结合自动化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与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设计机械制造产品的材料、生产到开拓产品市场销售,都可以充分应用互联网,而应用网络化能够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条件,更好的融合技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与推动,可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来更好的发展、开发机械制造产品。

2.3生产自动化

机械生产作为组成机械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应用自动化技术与生产过程的持续性、重复性密切相关,通过开展自动化操作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力成本的降低至关重要,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失误,促进产品生产功率、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长远发展。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前景

3.1集成化

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就在于计算机集成技术,这是机械制造发展的一种重要生产模式,在机械制造生产、发展过程中借助集成化技术能够有序的运行系统、站在自动化操作,也能够更好的分析系统,从而能够顺利的开展生产制造。

3.2智能化

所谓智能化就是在机械制造生产中有机结合系统、操作人员的一种重要模式,而实现人机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在于应用智能化机械技术。在智能化系统中用户操作界面良好,方便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产品生产情况进行仔细查看,促使机械制造系统所具有的操作更具智能化,以此有助于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最终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3.3网络化

互联网的应用能够为机械制造的设计、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帮助企业充分了解网络化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当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联合其他技术能够搭建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应用系统,确保企业产品更加多样化、全面化。应用网络化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展思路,促进企业创新意识的提高,方便对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产品研发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且在网络的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推广企业产品,促进企业知名度的显著提高。

4结束语

总之,为进一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强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会英,李彦华.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应用》[J].有色金属工程,2021,11(04):146.

[2]王宏,唐和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1(07):196-197.

[3]何更雷.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1(04):205-206.

作者简介

张航(1992.06.17—),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男,汉族,职称:助理工程师,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工程系列。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

3、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5、关于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的论述

6、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运用简述

7、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解析

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的应用初探

9、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10、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施工技术研究

12、电气自动化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1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运用简述

14、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2)

1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

1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9、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

20、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

21、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研究

22、浅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23、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探讨

2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25、基于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26、韩育: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2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与应用

2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29、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30、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

31、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3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探讨

33、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34、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运用

36、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7、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38、浅谈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9、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及方法对策分析

40、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索

4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

4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4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与对策解析

44、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研究

45、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究

4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析

4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及其发展方向探研

48、电气自动化在机电工程中的分析应用

4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研究

3、汽车制造领域人机工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及应用

4、冲压模具的失效形式分析与思考

5、依托企业行业深化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6、飞机工艺装备标准体系架构实现路径研究

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具专业PRO/E课程改革探索

8、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

9、IC引线框架产品简介及其模具设计和制造

10、赵国庆:逆境成才的数控系尖子生

11、提高冲压模具制造精度及寿命的措施

12、基于3D打印技术的工程图学实践环节设计

13、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14、军民融合下的数据流动

15、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技术的探讨

16、影响齿轮失效的因素分析

17、论压力容器制造中常见问题及分析

18、CAD软件在机械磨具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教学中“商”的路径探讨

20、平衡计分卡应用效果研究

21、数控编程技术及其典型应用探究

22、精密机械设计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3、3D打印技术的室内应用初探

2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25、2015大连工业博览会聚焦先进制造展望智能未来

26、增材制造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初探

27、李叶青:带水泥“跨界”

28、对拉深工艺过程的研究及探讨

29、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

30、现代科技对模具加工的要求分析

31、瓷质抛光砖“超洁亮”技术

32、新型蒸汽发泡成型模具设计及工艺研究

33、浅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

34、锻模工艺设计要点探究与实践

35、浅析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性

36、珩磨加工中在线测量与尺寸控制专利浅析

37、自卸车液压油缸活塞改进

38、你所不知道的“3D打印”

39、砂型铸造模具设计及制造研究

40、陶瓷砖(石材)数控智能磨边倒角机系统的研究

41、试论机械CAD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2、关于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

43、“机械CAD/CAM”创新课堂教法研究

44、改革创新找新路调整方向育人才

45、现代机械设计及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

46、跨界设计的策略与方法探析

47、基于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的线上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

48、浅论机械制造中的机械设计技术

49、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精细化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制造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创新型国家,创新教育,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

0 引言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杂志2009年第1期是期刊出版发行的第200期,杂志编辑部向我约稿,以庆贺200期的出版发行。

最近几年,我在国内外许多“机械工程与机械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和“机械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机械工程及制造业的全球展望与中国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现在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1 机械工程与制造业的重大意义

前些年,我国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许多学者认为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例。因此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了发展制造业,甚至还有人把制造业称为“夕阳工业”。

其实,最早把制造业称为“夕阳工业”的是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不重视制造业,把制造业称为“夕阳工业”,结果导致美国80年代的经济衰退。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政府要员纷纷要求政府出面,协调和支持制造产业的发展。1991年,老布什政府期间,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发表了总数为22项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其中制造技术占4项,这标志着美国科技政策的转变。克林顿上台后,对制造业大力支持,他把先进制造技术列为六大国防关键技术之首,结果美国在机械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及信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经济连续8年取得了2%~3%的增长率,而且还同时保持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这就是克林顿虽发生丑闻而未被弹劾的重要原因。当前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而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制造业。小布什上台后,继续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这几年美国虽有大量的战争耗费,但经济仍有所发展。

在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非常重视制造业,大抓汽车制造和微电子制造,结果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占领了全世界的市场,而且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日本的微电子芯片成为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关键元件。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日本人说美国赢得这场战争是依靠日本的芯片,是“日本的芯片打败了伊拉克的钢片”。20世纪90年代,日本忽视了制造业,特别是忽视了信息部门的制造业,结果导致了日本近十年来经济的不景气。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一个国家(地区),如果把经济的基础放在股票、旅游、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上,也就是第三产业上,而无自己的制造业,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就容易形成泡沫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产生经济危机。新加坡、台湾、韩国虽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因有自己的制造业,因此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小一些。而菲律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因无自己的制造业,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就很大。

瑞士是一个仅700万人口的小国,但瑞士的制造业十分发达,瑞士的精密机械产品的出口量是我国的8倍,瑞士的手表世界第一,连小小的军刀,也风靡全世界。现在瑞士的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3万美元以上,居世界第一。瑞士的经济发展,从正面说明了制造业是强国的基础。

为了纠正过分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而忽视制造业的作用这一错误观点,中国工程院曾组织了数十名院士对制造业的重大作用作了系统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报告指出:1)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6%;2)占整个工业生产的80%;3)90%的工业税收来自制造业;4)占出口总额的90%;5)就业人员8 043万,约占工业劳动力的90%;6)制造业的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结论是:1)制造业处于国家工业的中心地位;2)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3)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4)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5)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6)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财源;7)是国防装备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8)是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宋健同志还为此大声疾呼:“制造业是实现现代化工业的水之源、木之本;是实现工业化的保障和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脊梁;是支持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没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国家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

2006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规划纲要》中将制造业列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将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极端制造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列为前沿技术;将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研究,列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在16项重大专项中(包括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差不多全都涉及到制造技术和制造装备。温家宝总理在《规划纲要》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还特别将发展重大制造装备列为国家五大战略重点之一。

2 正确理解与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989年,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把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相比较,从而做出了一个开创性的科学结论。其实,科学与技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科学揭示客观事实与内在规律,技术则创造出原来客观没有的物质产品和技术方案。科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认识论意义上,技术的本质则主要体现在改造、变革意义上。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研究自然界(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社会科学)的结构、性质和行为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技术研究为专门目的而创造的设备、系统和工程的使用知识。所以,科学追求的是发现,技术追求的是发明。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来看,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是技术的基础,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特别是制造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的研究是基础研究;技术的研究是应用研究;介于两者之间的研究是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影响着人类社会和未来;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当前和不远将来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基础研究的成果大多是公开发表、不保密的;而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大多是保密的,有的关键成果花钱都买不来。与基础研究相比,当前应用研究对我国显得更为迫切。应用研究上不去,工业生产技术也上不去,核心生产技术只好依赖国外,结果产品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拿走,我们自己只能拿到小头甚至零头。以我国的计算机行业为例,一家组装计算机公司的利润率只有2%~3%,而做系统芯片的IBM公司和Intel公司的利润率却高达30%~35%,我们与人家相差了10倍。这些年,我们花了很多钱引进产品和技术,但核心技术外国公司是不会给我们的,我们只能永远跟踪。不仅如此,核心技术在人家手中,我们永远受制于人,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没有保障。

技术革命直接推动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才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到现在,美国只有232年的历史。但美国是注重技术和应用研究的国家,是三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得益于美国对技术和应用研究的重视。

我国对技术的不重视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历来人们都轻视技术,把技术看成是手艺,称技术是“雕虫小技”;将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称为手艺人,是出息不大的“下等人”。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有了显著改变,但轻视技术的思想仍然比比皆是。当前企业里缺少高级技术工人和工艺员;搞工艺的人待遇低,职称评不上;工艺项目、技术项目难以评上国家科技大奖;许多大型企业的工艺人员大量流失等等,均源于对技术的不重视。

我国的学术界对技术的不重视尤为严重。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美国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该两大学校名的正确翻译应是:“加州技术学院”和“麻省技术学院”,可我们偏偏把人家改成“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因为我国学人普遍认为“理工”高于“技术”。我们自己的重点大学,没有一所称为技术大学的,统统称为“理工大学”或“科技大学”,而把非重点的大学称为“技术大学”或“技术学院”,如果再加上“职业”二字,成为“职业技术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那就更成为第三、第四流的大学了。

目前我国对科研的投入本来就偏少,而新增加的政府科研费用又大多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去了,对应用研究的投入更显乏力。在国外,即使是发达国家,政府科技投入主要向应用研究倾斜,美、日、英、法等国的应用研究占政府科技投入的比例都在80%以上。我国各级政府也应按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精神,加大对应用研究的投入。

3 正确理解与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当前的中心技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无疑是正确方针。但是信息只是工具,不是产品,信息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协调、均衡地发展。如果信息化脱离了工业化,片面强调信息化,片面发展网站等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就会成为“信息泡沫”,其结果是大量的信息企业倒闭,就像最近几年美国硅谷发生的情况那样。“十六大”报告还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现在的问题是要全面、准确地执行并实现这一方针。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制造领域的科技研究和制造企业的发展方面,许多偏向还有发展之势,如:

1) “信息花瓶”:认为信息化就是电脑加网络,有了电脑,上了网络,就是企业现代化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买了电脑,有的企业还花了大量金钱,引进了先进的ERP管理软件(据称达数十亿元人民币)。但是因为没有结合国情,没有基础技术和软件的支持,也没有真正的应用研究,结果这些东西成了花瓶,只能做做摆设。这几年,许多人热衷于搞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研究,但因脱离了实际,特别是脱离了我国企业的实际,结果大多也成了摆设。美国波音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曾对我说,“波音公司的一个大教训就是搞了CIMS。”宋健同志曾呼吁:“少一点浪漫,多一点现实”,这是多么语重心长的话语呀!

2) “模而不拟”:现在有许多研究只有计算机模拟,而无物理模拟和实验。不是不要模拟,模拟可以搞,特别是对大型工程、大型设备和大型产品,为了节省时间和开支,更要搞模拟。计算机模拟可以搞,而且必须搞。但更要注意物理模拟,即用尺寸较小,而又可以进行物理比照的环境、设备、参数来模拟现实的大型工程和大型设备,再通过基于相似理论的相似变换计算,折算到现实情况。即使这样,关键的部件和零件还要做物理实验。

3) “仿而不真”:就是计算机仿真(或计算机模拟)只凭主观意图,而不管实际情况。计算机是“死”的,它完全服从使用者的意志。比如实际问题是非线性、非定常的问题,使用者在计算机上可以随意地将它变成线性、定常问题,略掉许多变量和参数,结果画出“很漂亮”的曲线和图形,但这些都是失真的。

4) “欺软怕硬”:就是只做软件方面的工作,而害怕做硬件方面的工作。更有甚者,少数人弄虚作假,连软件都没有设计,随意做了几页计算机界面来哄骗不懂计算机软件的领导和评审人员。

5) “无机之谈”:就是在制造科技的研究中,看不到机械。近年来,这方面尤为严重。本来,制造科技的研究应以“机”为主,但现在是以计算机为主:计算机模拟代替了物理模拟,计算机仿真代替了物理实验。搞机械设计的,只见框图,不见实体;搞机械制造的,只见计算机流程图和计算机软件编程,不见制造设备和制造过程;搞机械系统研究的,只见动力学公式,不见机械系统的实验等等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急功近利带来了“短期行为”,而现行的奖励制度、评审制度、职称制度等的不完善又助长了这些行为的发展。

4 什么是创新?谁是创新的主体?

从本质上说,科学只能发现而不能创新;技术追求的是发明,它才是可创新的。事实上,世界上的技术日日都在创新。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系统(包括社会和人类本身),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社会、人自身的本质、结构、性能、规律,亦即是探求真理、发现规律、建立理论,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研究的对象则是人类创造的系统,技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则是改造、变革、控制自然、社会、人自身,亦即是发明、开发和应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现在,创新这一词汇有滥用的倾向。什么地方都用创新,好像只要变化了就是创新。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创新是人类借助于工具、手段和条件,改造客体,创造出原先客观没有的人造物质财富的创造活动。从广义角度上说,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也可以说是创新,不过这主要是针对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而言的,与自然科学廻然不同。文学家可以创作小说,音乐家可以创作乐曲,美术家可以创作绘画,这些都是创新活动,但是科学家不能创造科学规律,这些是客观世界固有的,是不能创新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既然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核心,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产品和技术是企业的生命,最关心技术创新的是企业,毫无疑问,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应该是企业。然而当前贯彻这一方针,还有许多困难。一是我国许多企业的研究发展(R&D)部门目前还不完善,有的企业还没有这个部门;二是企业对研究发展的投入很少,国外一般企业的R&D的投入约占销售总额的2%~3%,高科技产业的这一比例可达5%~15%,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不到1%;三是我国许多应用研究机构的体制改革尚未完成,部分合并到大企业去的研究所还没有真正与企业融合,自己单独形成企业的研究所还没有走出企业生产的新路子;四是国家对应用研究的投入偏少,国家还应大力支持那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应用研究机构,把这些研究机构统统实行企业化并非是明智之举;五是我国进入WTO以后,在发展专利和制定技术标准方面还不尽如人意。

5 21世纪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趋势

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未来学家关于21世纪的经济特征问题,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于1980年发表了一本影响较大的著作《第三次浪潮》。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后工业经济”,并把它描写成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信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总结了以前的各种关于未来经济的说法,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采用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认为,“知识经济”的说法不妥,因为哪个时代的经济都要有知识,没有知识的经济是不存在的。为此,我国学术界通常把21世纪的经济称为“新经济”。其实,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就曾发表了一组文章,提出并阐述了“新经济”概念。尽管关于经济形态的提法各异,但关于未来经济特征的看法却是相同的,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这就是说,未来的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智力经济。

经济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向,必然对科学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新经济”对智力的需求,必然带来各经济部门智能化的发展趋向及各科学技术部门对智能化的研究。这种研究与应用,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每个时期都有该时期的中心科学技术。科学家预测,当前信息科学技术是中心科学技术,目前是其发展的高峰期,预计其中心科学技术的地位还可持续40年。从21世纪30年代开始,中心科学技术将逐渐转移到生物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技术)。而到70年代以后,将有可能以认知科学技术为中心,把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系统科学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智能(认知)科学技术群。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将逐渐搞清人类智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智能科学技术将会得到充分发展。用机器辅助和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早已实现了,但用机器辅助和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却困难得多,现在才刚刚开始。如果后者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就会产生更大的飞跃,人类文明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地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是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中最本质的、最难消除的差别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灭体脑差别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智能化将为世界铺设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这是智能化最重大的政治意义。

6 NBICM汇聚技术将有可能在本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2001年12月3~4日,美国商务部技术管理局、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纳米科学工程与技术分委会(NSTC-NSEC)在华盛顿联合发起了一次有科学家、政府官要员等各界顶级人物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就“汇聚四大技术,提升人类能力”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并首次提出了“NBIC汇聚技术”的概念。NBIC是Nano-technology(纳米科技),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和Cognition Science(认知科学)4个英文字的打头字母的联式。由于制造技术是任何高新技术的实现技术,只有通过制造,科学技术才能从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汇聚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加上制造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也就是应是上述5种技术的汇聚。这样,以上5种技术的简化英文联式就为:Nano-Bio-Info-Cogn-Manuf,缩写为NBICM。

关于NBICM汇聚技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体上可以表述如下:汇聚技术是指用先进制造技术将纳米技术(包括微/纳机电系统,M/NEMS)、生物技术(包括生命科技、生物制药及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包括先进计算机、网络及通信)、认知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汇聚、协同和融合起来,并最终制造出产品的综合交叉技术。

以上5个领域的技术,当前都在迅速发展,每一个领域都潜力巨大。而其中任何技术的两两融合、3种汇聚或者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NBICM会聚技术,代表着研究与开发的新的前沿领域,其发展将显著改善人类生命质量,提升和扩展人的技能,人类将在纳米尺度的物质层次上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甚至可以以原子或分子为起点来诊断和修复自身与世界。人类大脑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人的悟性、效率、创造性及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五大前沿技术的融合还将缔造全新的研究思路和全新的经济模式,将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将拥有大量的成本低廉的各种量级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系统,机器人和软件将实现个性化,所有的器具均由智能新型材料构成,智能系统普遍应用于工厂、家庭和个人。社会群体能有效地改善合作效能,社会可大幅度地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因而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各类组织在快速、可靠地沟通信息的基础上,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国家将拥有便携式战斗系统、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情报汇总系统,国家安全将大大增强。

总而言之,NBICM汇聚技术将会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新的文化、新的进步,实现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并将人类社会带入创新与繁荣的新时代。

7 机械工程与制造业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21世纪的经济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制造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方面看,根据United Technology的统计,各国劳动力的价格(美元/小时)为:印度—1,中国—2,东欧、中东—3,南美—4,西欧、日本—24,美国—30。所以,我国在劳动力价格方面还是有很大竞争力的。问题在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许多创新技术和专利都为外国公司所掌握,我们单纯仿制人家的产品,必须支付高额的专利费。因此,为了迎接全球经济挑战,由创新技术驱动的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就成为21世纪提升我国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应特别重视下列几方面的制造技术:1)绿色制造(又称环境友好制造或和谐制造);2)精密制造;3)微电子制造;4)生物制造;5)微/纳制造;6)能源设备制造;7)重大型装备制造;8)制造自动化与数字制造;9)智能制造。

8 大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面临着下述四方面的严峻挑战:1)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2)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挑战;3)大学社会职能进一步扩大的挑战;4)世界一流大学激烈竞争的挑战。挑战意味着困难,但更意味着机遇。我们要积极地迎接挑战,勇敢而智慧地克服困难,办好高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和高等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中国普通高校已有1 908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达2 700万人,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23%,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中国高校在所培养的人才素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脱离社会与经济;2)素质教育流于口号;3)创新教育尚待落实;4)个性教育未受重视;5)教师素质令人堪忧;6)教学内容十分陈旧;7)教育国际化差距甚大;8)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浮夸与虚假。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重视。以机械专业的研究生为例,大多数研究生只能在计算机上搞仿真,不会机械设计、害怕机械设计,更害怕做实验。真可谓是“欺软怕硬”,导致了“无机之谈”。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学培养的学生必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强,更不要谈能培养出拔尖的创新人才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就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因此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

9 4个重要的大学教育理念

a) 关于普遍主义的理念:大学的英文是:University,其词根是:univers,它与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是同一词根。要使我国的大学走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就必须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实现普遍主义的大学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1)教师来自于全世界(教师来源是普遍的);2)学生来自于全世界(学生来源是普遍的);3)研究和教学内容是普遍的;4)大学的社会职责是普遍的。

b) 关于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这“五育”中,既要“全面发展”,更要“德育为先”。

我们要把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三者结合起来,既要重视知识教育,也要重视能力培养,更要重视素质提高。在这三方面的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做人的基本素质教育。自古以来的经验是:要做事先做人,要成才先成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如何做人与成人的教育放在首位。

c) 关于个性教育的理念: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人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脱离了个体人的教育,就谈不上什么教育。因此,没有个性教育,也就没有了教育。

我们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往往有个性的学生是有作为的学生。中国从孔子开始,历来重视“因材施教”,它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个性教育。

实行“民主治校”、“学术自由”是实现个性教育的基本前提。

d) 关于创新教育的理念: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5年的努力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此,国家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教育必然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10 关于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

a) 采纳上述4个重要的大学教育理念:

1) 改革现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键措施;

2) 从全世界聘任大学校长和教师;

3) 从全世界招收大学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

4) 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保障,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5) 大力倡导“大师加团队”的人才集聚模式,通过形成团队优势提高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

6) 进一步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7) 实行民主治校和学术自由。

b) 改革机械工程学科的教育体制:

1) 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国家的需要,机械工程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博士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可以是科研员,也可以是工程技术人员;

2) 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灵活设置选修课程;

3) 改革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实行真正的和完善的导师制,导师与学生要紧密联系,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可过多(一般不超过10人),导师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4) 实行真正的和完善的学分制,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自由;

5) 50%的研究生课程要用双语教学,实现教学国际化。

c) 加强基础教育:

1) 加强科学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教育;

2) 加强技术基础教育,特别是机械技术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的教育;

3) 加强语言科学教育,特别是中文基础与科技应用交流英语的教育;

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特别是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的基础教育。

d) 加强能力培养:

1) 对工科研究生而言,应有10个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设计与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

2) 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

3) 现代社会特别注重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

4) 现在在学的大学生与研究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他们尤其要注意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e) 加强实践锻炼:

1) 要从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选拔教师,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工科大学的教授都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

2) 学生必须进行企业实习;

3) 在大学设立工程培训基地或工业中心;

4) 研究生必须参加有工程设计和工程实验的研究活动;

5) 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使教学、研究和企业实际密切结合。

f) 加强创新活动:

1)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创新点,否则不得进行论文答辩;

2) 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不得担任研究生的导师;

3) 导师要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要教给研究方法,要“青出于蓝胜于蓝”;

4) 学校要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

5) 给有创新研究成果的研究生以奖励;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加快推进淄博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3、国际产业转移与美国和欧盟产业结构调整

4、逆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路径探讨

5、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

6、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

7、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江苏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8、“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9、新常态下“中国制造”战略升级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

10、我国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

11、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路径研究

12、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新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13、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状况分析

14、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分析?

15、基于增加值视角的中国先进制造业GVC位势测度及国际比较研究

16、行业竞争、市场地位与外资制造业企业的增加值比例

17、新基建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

18、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理

19、日本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及其实践

20、价值链与体育用品关系

21、从产品价值链中认识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

2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23、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效应研究

24、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与地位分析

25、“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端产业区域价值链构建的影响

26、中国经济新常态与走出去战略

27、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

28、网络经济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及发展建议

29、国内大循环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30、基于SNA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1、全球价值链嵌入、科技资源错配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32、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3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辽宁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

34、大数据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链管理

35、塑造可持续发展动能:OECD新技能战略的动因、框架及启示

36、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江苏先进制造业实施技术反向外包的对策研究

37、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研究

38、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镜像与突围路径研究*

39、参与全球价值链对行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40、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中国制造”对外贸易转型研究

41、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42、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陷阱规避与路径演进

43、浅谈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对策

44、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5、中国制造保链根本在强链

46、2018年国外国际贸易学术研究前沿

47、浅谈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48、世界工厂的挑战与应对: 基于英美制造业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49、先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GVC升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上一篇:日本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区域经济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