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

2023-09-23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第1篇

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是影响和制约农业生态保护有序开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体制机制的不够健全完善, 必然会造成一些单位部门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分工不够科学, 在落实农业生态保护过程中有互相推诿扯皮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继续沿用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体制机制, 势必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1.2 监督监管力度不够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息息相联,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和重视。但是, 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工作起步比较晚, 体制机制不尽完善, 造成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 监督监管力度不够。而监督监管力度的不到位, 势必会引起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放任自流, 也会带来保护与监测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 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效能的有效发挥,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不到监督治理。

1.3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是我国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遇到的又一难题。经费投入的不足, 必然会造成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 保护与监测手段落后, 相关设施设备严重不足, 难以有序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国投入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经费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 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顺利开展。因此,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是我们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必须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1.4 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污染严重是我国农业生态保护面临的又一巨大问题和困难。当前,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污染问题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乱施滥用、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垃圾、人畜分辩等方面的污染。此外, 耕地、水资源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且还引起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因此, 要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必须把治理污染问题及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充分整合资源, 积极采取措施抓实抓好。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认为, 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健全体制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 强化监督监管, 确保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终还是要靠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来实现。首先, 要健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不断丰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内容。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能职责, 切实落实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实行目标绩效考核管理, 真正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村入户, 家喻户晓。其次, 要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诸如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服务管理制度等, 确保有序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的最大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的投入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经费的水平相比, 我国所投入的比例显得严重不足。因此, 加大资金投入, 是我们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把加大经费投入作为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坚决做到资金筹措广泛、监督监管力度大、资金使用规范合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 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 全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从资金筹措、管理、拨付、公开、使用、监督等方面着手, 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督监管, 规范资金使用, 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和效益, 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正常运行。

2.3 强化有效监督监管

要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监督监管, 就必须健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监管体制机制。我国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监管, 并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监管制度。因此, 我们要通过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设, 全面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与效果, 并定期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向社会公布, 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此外,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 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管理, 尽快健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监管体系, 确保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正常有序推进。

2.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也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因此,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科学、合理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规划, 合理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种养结合, 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 使农业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进而达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技术, 如推广使用沼气, 这样既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燃料的困难, 达到了对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 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还节约农民购买化肥的成本, 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多重利用的效益, 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摘要:当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监督监管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等问题。对此, 我们必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强化有效监督监管,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3) .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第2篇

在一个国家中对于公路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他在交通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公路建设的便利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提高公路的建设质量对于公路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环境保护的理念, 使得我们在建设公路时要格外的考虑到对于公路周边的生态防护。

1 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分析

1.1 生物群落

公路在建设之前都要做一个具体的建设规划, 在这期间多多少少的会对公路周边生物的住所造成破坏。例如施工队伍在建设公路时会有很多的沙土流入到河里, 把河里生物的居所给占据, 使得他们不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觅食和产卵, 这样有可能会使这些生物从此灭亡。

1.2 土地资源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土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建造公路时会占据很大的土地资源, 从而使得公路周边的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其中根据以往是数据可以发现, 每建造一公里的高速公路, 平均会占用到7公顷左右的土地。

1.3 水资

在很多的公路建设过程中都会对河流的原始流向给以改变, 其原因是因为在建设公路时会隔断径流汇水流域, 使得地表的水流速度加快, 从而加快地表侵蚀。在这种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施工的失误, 还会出现洪水灾害, 或者是对公路周围的水质产生破坏。

1.4 自然景观

有些公路在建造时, 公路周边的自然景观会不同程度的被分割开, 让自然景观失去了整体性, 从而影响了自然景观的连续性。

1.5 自然保护区

公路建设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噪音, 灰尘, 废气等, 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到植被的生长, 同时还会污染到周边的空气。这样时间久了会使得公路周边的植物灭绝一般情况下在自然保护区是不允许建造公路的。

2 公路生态防护及环境保护施工控制策略

2.1 公路路基边坡的生态保护

对于一天公路来讲路基边坡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其能够很好的提高公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增加公路的美观和环保的性能。在任何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这都是不可缺少的建设内容。公路的两侧被叫做边坡地带。通常情况在在任何的公路周边都会有很多的植物, 种植这些植物可以很好的防范水土的流失, 控制土质的沙化, 减少自然灾害给公路带来的影响。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大公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公路边坡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涉及到的很多的内容, 会对边坡地带做出修正, 两侧的土壤和软岩将被打成与自然风格一致的圆弧, 而坚硬的岩石边坡将以直线方式修复, 以形成直线效果。在公路周围种植不同中类的植被可以使得公路周边的环境更加的美观, 为公路的整体环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公路周边的植被还可以净化空气防止灰尘, 对公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由此可见公路路基边坡建设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性, 他可以使得公路和公路周边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融合, 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以及符合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情。

2.2 公路桥梁环境保护施工

桥梁施工咋公路施工中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在桥梁施工的同时不同程度的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污染。所以在公路桥梁建设中对于怎样保护好水资源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根据传统的公路桥梁水资源保护的状况来看, 可以在施工中使用填土筑坝的方式, 或者是修建净化池来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为大家在饮用水上提供高质量的安全保证。

通常情况下在建筑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建筑垃圾产生, 在水污染中, 这些建筑垃圾的污染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需要在建造的流域设置滤网, 同时还要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对建筑垃圾作以及时的清理。严格禁止各种污染垃圾进入河水中。在公路桥梁桩基建设过程中使用泥浆池时要注意不能把泥浆池中的废水弄到河流中, 这种废水会给水资源带来很大额污染, 所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需要在泥浆池周围做好排水系统。以免在下雨天因为泥浆池积有太多的雨水而使得泥浆流出池内。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2.3 地形环境保护

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 禁止向河流中投放垃圾。在整个工程结束之后, 要把施工时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 同时还要把没有使用完的材料作以合理的处理, 以免材料发生泄漏给水资源造成污染。

2.4 大气环境保护

对于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来自于灰尘, 为了避免过多的灰尘对大气造成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在干燥的地面洒水进行控制。把比较容易飞溅的施工材料使用东西盖起来, 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四处飞溅, 污染大气。

2.5 公路生态保护

在公路建设中, 如果挖出的路基在地表径流中, 需要做好沉积物控制措施。如果土壤来自高处, 应在取土过程中及时加以保护。应该在发生土壤时迅速种植植被, 并应有计划地收集土壤。为减少耕地占地面积, 准备耕种, 作物耕地与地表土壤接壤, 与地表土壤堆积起来, 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 地表土壤完全平整后再重新开垦土壤, 有利于保持土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平衡。我们坚决不采取任何土地, 没有任何计划和保护措施, 必须制定一整套采取措施, 采取保护措施。同时, 要加大对建筑工人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路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结束语

虽然公路工程建设对国家和人民有利, 但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极为严重。因此, 为减少公路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对国家环保理念的响应, 承包商在公路工程施工前, 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环保培训, 使施工人员妥善保管好发展损坏设备, 妥善处理废旧物资的好习惯。此外, 还要根据公路规划周边的环境, 做好详细的土壤和防护措施, 尽量减少对公路建设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和生态污染等。

摘要:这几年对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我国在公路建设上也快速的发展。公路在城市和城市之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得力于公路的建设。可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公路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公路周边的环境也应为建设公路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为了尽量的减少在建设公路时造成周边的环境污染, 本文就针对于公路生态防护及环境保护施工作以简单的探讨, 供相关人员参考, 为我国的公路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公路,生态防护,环境保护,施工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第3篇

三峡库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趋势, 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 生态环境安全受到较大威胁, 已严重制约和束缚库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 党和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1 当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一是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制约,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措施难以全面实施, 小城镇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缓慢或效果较差, 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二是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不配套, 污染状况未能从根本上改观。随着三峡库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和农村生活方式改变, 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特别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随着库区蓄水影响加大, 消落区环境污染问题突显。随着三峡蓄水成库, 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环境容量减小, 消落带原有陆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生态环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四是农村水体污染加重, 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污染问题日显突出, 农业污染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 威胁到库区水环境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

1.2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

一是, 三峡库区是狭长的河道型水库, 由于长期地壳运动活跃、频繁, 河床与地下水冲刷、切割不断侵蚀, 库区地质条件破坏巨大。二是,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 库区水土流失严重, 而用地矛盾又十分突出, 全面实施生态治理难度大。点上治理、面上破坏, 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扩展的速度。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 达5002.55万亩, 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吨以上, 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 但并不能解决库区河道的排沙问题, 只有加强生态建设, 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3 三峡库区生态失衡现象相当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重要内容。据统计, 三峡库区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三峡水库蓄水后, 生态系统由原先的流水体系转化为静水体系。破坏原有河流的生态连续体系, 使河流成为一系列连续分布但相互分离的生态系统, 导致了多种生物的不适应性, 生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 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因此, 整个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脆弱性增强。

1.4 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需要

由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环境保护仍然以末端治理为主, 环境质量改善有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保护工作职能不断扩展和延伸, 环保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环境管理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而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愿望很迫切, 因而政府及有关部门面临环境质量改善的巨大压力。

2 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1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库区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 抓紧制定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条例和相应的技术规定。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关库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度, 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继续开展库区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如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 加强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检查, 加大查处环境难点、热点问题力度,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严防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四是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监理和后评价制度。五是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建立联合执法监督检查、案件查处移送、市区联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新闻媒体监督曝光和督查督办机制。六是按照2015年1月1日执行的新环境保护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让遵守环境法成为常态。

2.2 完善库区环境保护政策, 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委员会, 负责研究库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相应环保措施的可行性,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定期召开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 通报重大决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协调环境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三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与发展决策,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机制, 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环境与发展决策内容,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在环保“十二五”规划绩效评估和“十三五”规划前期调研成果基础上, 按照将三峡库区规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 完成《重庆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并编制三峡库区实施方案。

2.3 加强三峡库区自然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 积极推进三峡库区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一是强化三峡库区森林资源保护。结合退耕还林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 加快建设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 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重点搞好三峡库区沿江、沿库、沿城、沿路的“四沿”水土保持。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 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严格控制森林采伐, 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 争取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 建立健全天然林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林业投入, 稳定和增加地方财政对造林项目的支持,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培育。二是保护和建设好国家湿地公园, 建设国际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和研究基地。推进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调查、监测、预警和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部门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对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 建立严格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 按照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境为主要目标的小流域治理重点工程。巩固三峡库区网箱、库湾清理成果, 推行大水面清水渔业, 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四是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区县、乡 (镇) 、村建设, 构建多级联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强力推进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污水配套收集管网和垃圾清运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水与垃圾处理适用技术, 农村清洁工程全面铺开, 开展农业面源和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作, 建立以限制入水库排污总量为控制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2.4 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前提, 打造新常态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局面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 以环境风险防范为重点, 以强化环境执法监督为平台,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加快库区环境污染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 深化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环境监测要紧密围绕环境管理中心工作,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在全面完成各项常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突发性污染应急监测, 积极开展公益性、服务性环境监测,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研究的支持力度, 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在论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要性基础上, 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完善库区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三峡库区自然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前提, 打造新常态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新局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参考文献

[1] 哈米达·再尼尔.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科技视界, 2015 (4) .

[2] 程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6) .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第4篇

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面积约5.72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43%, 分布于河北省中部及东南部地带, 主要由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 海河流域贯穿全境。

山麓平原分布于太行山东麓京广铁路沿线和燕山南麓, 中部平原主要由古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冲积而成。滨海平原位于京沪铁路以东, 沿渤海海岸呈半环状分布。

2 河北平原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河北平原农村人口众多, 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 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北平原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2.1 经济基础薄弱, 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薄弱

河北平原农村是传统农业产区, 经济基础薄弱, 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企业的规模小、数量少, 产业链短,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增值作用不明显。和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不匹配。

2010年河北平原地区城市化率为30%远低于全省43%的平均水平, 城市化水平较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吸引投资能力不足。小城镇发展缓慢, 城镇功能不完善, 城镇管网、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薄弱垃圾和水污染处理设施有待加强。

2010年, 河北平原县市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评价综合排名中落后于山区县市, 大部分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河北省的中下游水平。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更加深入的开展。

2.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河北平原水资源、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 地表水大部分干涸, 地下水超采严重, 2010年人均水资源量仅90m3, 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1000m3的警戒线, 2010年耕地资源人均为0.076hm2, 低于全国0.093hm2的平均水平, 但远低于世界0.192hm2的平均水平。尤其是黑龙港流域, 该区地势低洼, 土地盐渍化面积大, 地表径流排泄不畅, 旱、涝、沥、碱等自然灾害频发, 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低。

2.3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河北平原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农业废弃物尤其是地膜回收率低, 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

3 河北平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对策

3.1 加速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 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建设以县城为核心, 中心城镇为中心的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 突出各自特色产业, 带动周边地区形成配套产业链条,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重点镇、一般乡镇整合提升扩容, 不断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推进城镇组合发展、整体发展, 以利于在功能分工、产业布局、资源利用、设施共享等许多方面打破行政界限, 促进资源重组和优势互补, 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提倡网络发展模式, 强化城镇之间、企业之间经济发展已经具有的网络化特征, 加强各片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以及中心城区与外围居民点的联系, 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解决镇区供排水、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逐步完善农民集居点公用设施建设, 生活污水处理根据经济条件采取分散式和集中式处理装置相结合;加大改厕力度, 推广三格式化粪池, 农村新建房屋全部采用卫生厕所;生活垃圾的处理近期采取“居住区垃圾箱集中存放、自然村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或乡镇垃圾集中转运、乡镇或县垃圾集中处理”的四级垃圾处理模式;抓好村村通公路延伸工程, 使农村居住区道路基本实现硬化, 对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实施拓宽改造, 解决道路狭窄, 交通不畅等问题。有条件的村庄主干道路要安装照明设施。

3.2 提高资源承载能力

优化配置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制定水环境功能规划, 通过对区域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资源现状评价, 确定各水源功能区划类型;通过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 明晰初始用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 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 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要求。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 调整用地结构, 增加林业用地, 提高森林覆盖率, 保持基本农田稳定, 控制非农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完善审批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 开展对用地效率和效果的监督检查, 保证土地的合理、有偿使用,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农田、农村居民点、坟地、农村道路、城镇及工业用地进行整理。城镇及工业用地整理主要是实行存量土地用地计划管理, 合理调整功能区, 进一步提高容积率, 降低建筑密度,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重点是复垦砖瓦窑厂、废弃公路等。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建设。搞好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利用地下管道和小白龙等节水灌溉方式和推广科学的灌溉制度, 形成科学合理的农田灌、排、降系统。通过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进一步培肥地力, 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和产出率。

3.3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生物肥、配方肥及高效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 减少化肥的浪费, 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加强农药管理, 充分发挥利用生物、物理防治,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减少面源污染, 发展生态农业。对地膜进行回收治理, 推广可降解地膜,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建立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 发展绿色畜牧。

摘要:通过研究河北平原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机制, 力图通过这套对策和机制解除困挠平原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瓶颈。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第5篇

1 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 高尔夫球场草坪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对土地资源的抢占及对草地环境的污染。不论是对土地资源的抢占还是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草坪环境的污染, 都使高尔夫球场在建设过程中不断遭受非议, 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1.1 施用化肥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量使用化工肥料来保持高尔夫球场草坪的茂盛是目前高尔夫球场建设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肥不仅会因为化肥中各元素未被吸收且大量流失而对水土环境造成污染, 更会因为化肥本身的生产会发而产生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不论哪一方面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此外, 由于高尔夫球场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建设草坪坪床时会选择有较大间隙的沙壤类土壤, 而这类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都非常差, 在面对人工源源不断提高的化肥时, 就会出现营养流失等情况, 而所流失的化肥又会与水循环产生关系, 从而造成水资源的富营养化。因此, 大量施用化肥不仅会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还会间接影响到空气质量与水资源。

1.2 施用农药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时刻维持草坪的植被绿化, 高尔夫球场会大量施用农药, 消除草坪病虫害。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由于人工对草坪的频繁修建, 地面害虫基本消失殆尽, 而深藏于地表下的害虫, 又无法通过杀虫剂进行捕杀, 因此大量喷洒农药毫无意义, 其效率远低于利用捕虫灯所进行的害虫捕杀;不仅如此, 在对长沙周边高尔夫球场进行详细走访调查后, 笔者发现, 害虫并非是高尔夫球场草坪唯一的敌人, 甚至不是强劲的敌人, 真正对高尔夫球场草坪造成威胁的基本都是真菌, 因此在喷洒农药时, 除真菌的相关药剂消耗量最大。不论是捕杀害虫的农药, 还是消灭真菌的药剂, 其本质上都是一种化学产物, 过多喷洒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与上述化肥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影响类似, 过量农药的喷洒同样会因为所用量多于消灭标靶动植物所需量而发生参与从而造成对土地、空气及水资源的污染, 使空气遭到污染, 水资源出现富营养化。

1.3 打球对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了给顾客提供良好的打高尔夫球场地, 高尔夫球场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对球场草坪进行维护, 且是相较于城市绿化更加细致谨慎的养护[2]。但在养护过程中, 同样会存在一定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高尔夫球场中最重要的区域是果岭, 因此在进行高尔夫运动时, 玩家必然会不断重复的踩踏这一场地,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土地硬化, 既造成草坪的难以生长也使该片区域无法满足高尔夫球场对草坪蓬松度的要求。此外, 由于高尔夫球需要在草坪上进行击打, 因此为了满足高尔夫球直线运动的要求, 草坪一定要具备草面弹性, 且草坪面必须整齐平坦。而这依赖于对草坪所进行的日常基础护理与修剪。球场方面一般会通过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高尔夫球场修剪时,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工成本, 但使用机器所带来的电能消耗同样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 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问题改良对策

2.1 控制肥料及农药污染施用

只有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降低肥料农药使用量, 才能有效解除水土富营养化危机。但这并非意味着禁止高尔夫球场使用化肥农药, 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农药化肥, 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也能够有效提高绿色植被的存活率;同时, 为高尔夫球场降低管理成本[3]。不论是化肥还是农药, 其基本流径大致相同, 主要通过挥发、深入地下以及淋溶等方式进行扩散。当使用过量时。多余的化学物质就会通过这三种方式进入空气循环与水循环中, 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 高尔夫球场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情况, 合理制定农药喷洒量, 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首先, 草坪面积一定, 不论是化肥需求量还是农药需求量都会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相关管理者一定要进行仔细的研究, 计算出其所在草坪所需化肥、农药量, 合理安排化肥农药喷洒, 减轻肥料污染。其次, 规范养护制度, 改善养护方式, 使化肥及农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通过喷洒、点灌等方式实现高利用率, 减少农药化肥大面积使用的情况, 以此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 维护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 营造良好生态景观, 增强生态稳定性

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 高尔夫球场草坪的生态系统物种单一, 资源能量难以循环。因此, 不论是调节能力还是维持能力都远远低于自然生态系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球场需要在满足高尔夫球场发展需求的同时, 提高植物配置, 增加植物多样性, 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 提高球场草坪的负载能力及修复能力, 从而使其更加稳定更加持久。因此, 球场在进行草种引进时, 为了其能够快速适应球场土地, 应首选乡土草种, 降低草坪种植成本, 在最大限度内提高收益。同时, 使用本土草种还可以有效避免物种入侵事件, 达到维护本土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在进行草种引种时, 必须严格挑选, 确定其具有相关动植物检疫部门所颁布的检疫合格证, 避免因不慎引入不良生物而造成的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

2.3 提高用水效率, 节约用水

草坪养护不仅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对水资源同样有很大需求, 因此球场方面必须合理选择灌溉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而有效节约水资源。高尔夫球场除了必备的球场草坪以外, 最常见的就是水域景观。因此, 在进行球场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水域景观与草坪灌溉之间的关系, 合理划分水域走向, 节约水资源, 提高水域蓄水储水功能。一般来说, 水资源供应量最大的是草坪果岭区域, 在进行水域设计时, 应着重对此进行灌溉设施建设, 其余方面则可以选择粗放养的模式。同时, 不同草种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各有不同, 在进行草种选择时, 可以进行合理筛选, 选择能够依靠自然降水而生长的生命力较顽强的草种。

3 结语

综合全文可以看出, 高尔夫球场生态系统调节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首先, 在选址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所选地址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其次, 在进行草坪养护时, 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化肥农药等物品;最后, 要加强对高尔夫球场环境的监管。只有完成以上三点才能够使高尔夫产业, 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精神文明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 高尔夫运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而高尔夫球场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高尔夫球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需要进行非常严谨的研究, 但目前, 我国并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因此关注力度及研究强度均稍显不足。对高尔夫球场与生态环境之间进行分析, 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草坪,生态环境,改良对策

参考文献

[1] 濮阳雪华, 戴子云, 韩烈保.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及其改良措施[J].草原与草坪, 2012 (4) :145-146.

[2] 濮阳雪华, 高晨浩, 罗红松, 等.北京鸿华高尔夫球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研究[J].草业学报, 2014 (10) :162-163.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范文第6篇

1 管线敷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管线敷设过程中, 要进行植被剔除、地表开挖、施工便道的挖高垫低、穿跨越河道、隧道钻掘、管道埋设、生态恢复, 还要大面积占用土地, 对沿线土壤环境、土地利用方式、动植物以及景观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管线敷设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紧实度等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天然气管线的敷设, 需要对管沟进行开挖, 这将对土壤的团粒结构造成直接的破坏, 此外, 敷设过程中施工机械的强力碾压将严重破坏土壤的结构。土壤结构的改变, 导致土壤紧实度过紧或过松, 影响周围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给工程周边的农业生态系统带来较大影响。

(2) 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输气管线敷设占地主要分为临时性占地和永久性占地。临时性占地暂时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 减少了当地的耕地以及林地面积, 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施工结束后, 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对土地进行保护, 相关的生态环境会逐步恢复。而永久性占地彻底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长期或是永久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3) 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输气管线敷设主要通过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来影响农业生态系统。临时性占用耕地会影响耕地一季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活动, 在施工结束后, 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永久性占用耕地将破坏当季的农作物, 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而且, 这种建设用地将永久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 改变基本农田、耕地的利用结构, 给农业生态建设带来永久性损失。

(4) 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管道敷设过程中对管道的开挖将不可避免的对经过的林地区域造成破坏。尽管施工结束后, 可以对林地段进行恢复调整, 只是能恢复到相近似的状态。不能恢复的林地零星地分布在工程区域之内, 将变为荒草地和农业用地等, 局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此外, 不能恢复的林地必然造成生物量及植被生产力的损失, 改变原有的林业生态系统结构。

(5) 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管道敷设过程将不可避免的对野生植物进行践踏和碾压, 造成野生植物数量的减少。对土地的挖掘更是造成野生植物的严重破坏, 以管沟的开挖为例, 其两侧2.5m范围内的野生植物根系将遭到严重破坏, 植被基本消失;2.5~5m范围内, 施工人员、机械的碾压以及开挖料的堆放, 将对野生植物造成严重破坏。管线的敷设也会对陆生动物带来一定程度的惊吓和干扰。有些管线敷设要穿越河流, 必然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施工使水中泥沙明显增加, 覆盖鱼卵, 大大降低了鱼类的孵化率。比较欣慰的是, 管道敷设一般分段进行, 对野生生物的影响将是短暂的和可逆的。

2 防治对策

为了减少输气管线敷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以达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管线运行安全的目的。

(1) 预防措施 (1) 施工前期, 要编写可行性施工方案, 合理布局管线设置, 优化施工路线, 尽量避开生态脆弱区、敏感区进行施工, 缩短作业带宽度, 少占用耕地、林地, 避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减少生物量的损失。此外, 施工期应避开农作物的生长期, 以免影响农作物产量。 (2) 管线开挖时, 地表30cm左右的土层要与底层土壤分开堆放, 管线敷设完毕后, 土层要分层回填, 以减少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恢复土地原有的耕种条件。 (3)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 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车辆等要严格限制的作业带范围内, 不准随意践踏附近植被、砍伐树木。

(2) 工程措施 (1) 对受到影响的道路的路堤、路堑, 有防护结构的管线埋设后要按原结构进行恢复;没有防护结构的, 可根据具体情况加设重力式或仰斜式砌石当土墙路堤、路堑, 以确保穿越道路及管沟的安全。 (2) 管线在穿越河流段时, 要考虑河床基岩的性质, 管线要敷设在河床稳定层以下。对于河床表面沙砾层较浅、其下是岩基的河床要采取相应的稳管措施。 (3) 对于施工影响区域, 在对管沟进行回填后,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做好地表植被的恢复工作, 以减少水土流失。对于破坏的耕地、林地等要采取措施尽量按原貌恢复, 以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结语

输气管线的敷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结构、破坏农业用地、林地、野生动植物等。但是这种局面是可以缓和的, 在实际工作中, 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输气管道敷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摘要: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输气管线的敷设却带来了一些列生态环境问题, 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结构, 破坏耕地、林地、野生动植物等。本文在分析管线敷设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管线敷设,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白兰君.天然气经济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98-100.

上一篇:社区护理学本答案范文下一篇:团队管理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