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

2023-09-24

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新的时期,而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学校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地址,但是家庭上的教育却十分重要,因为学生在出生后接触到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在这一阶段当中对于他们的德育教育影响十分大。所以,我国教育的发展应当从家庭教育作为新的起点,更应当受到教师、家长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注意。本文先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然后又对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背景;家庭教育;德育管理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方式对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现代化教育模式已经有多年的经验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主要以生活为主,而家庭教育的载体亦是如此但是还是有一些家长教育理念秉承着传统的特性,这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十分不利。就比如说很对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遵循专制,也就是认为教育学生应当以严厉为主,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打骂孩子的现象,就算是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繁琐小事他们也是十分的严厉,并且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子女的身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父母的压迫与强制当中,时而久之很对学生在步人青春期以后就会出现叛逆的心理。而宠溺式的和教育在现代化家庭教育当中十分常见,现如今大部分还是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和家人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掌上明珠,对其百般照顾,但是这种过度的宠爱就会让孩子产生虚荣心,就比如说他们想要的东西,家人就会尽可能的满足他们,使得学生从小就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这样在小时候就手到擒来的享受使得长大以后形成专横跋扈的性格。最后放任式家庭教育。很多家庭当中父母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再加上对孩子的宠爱,他们都外出打工,让孩子自己在家或者托给家中老人照顾,而老人不知道什么是德育教育,对孩子放任自流,自己在家的孩子受不到任何的德育教育,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思想政治方面出现各种问题,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错误的走向。

(二)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建建设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当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比较重视,家长对于他们的成绩更加重视,都把成绩作为衡量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其他的并不重要。这就出现很多家长在与教师沟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话题,如果学生的成绩不错,家长就非常高兴,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家長就会责备和惩罚他们。另外,很多家长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会做出的事情是以一些好处来作为奖励,如果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好,就给他们奖品,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仅不会给他们奖品,还会训斥他们,这些现象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价值观造成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并不重视,认为这些都是学校的事情,既然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学校就应该在所有的方面培养他们。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

(一)采用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当采用开放型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细小甚微的事情来对学生的各种思想进行纠正,并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跟着自己的逐渐来发展自身。而且父母也不能太过于宠溺孩子,让他们知道别人爱自己,自己也要爱别人,不能只要求被人的付出而自己不去回报,这不仅能够让孩子形成孝顺的品格,而且也能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形成团结的意识。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去做家务,比方说与他们达成一种协议,就是父母与与孩子轮流打扫卫生或者是做一些家务,让他们知道有享受的权利但是也要有付出的义务。并且在日常的一些事情当中,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要让他们有责任感,知道父母为了养他们十分的辛苦,只有好好的学习并且日常帮助分担家务才能在现在和以后更好的报答父母。这样在家长的合理弓l导下,孩子就能学会爱己和学会爱人。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身为家长,自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自身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文素养价值观并且重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孩子的想法,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能极端解决,应当和他们多讲一些道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怎么以正确的观念去思考问题。除此之外,大部分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父母也应当遵循他们的这一观念,在正确的事情上予以认可并夸奖,如果他们犯了错误,批评教育可以有,但是在批评过后就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教育,这样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这其中家庭教育是最早且最基础的阶段,所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作为父母要树立合理的德育教育观念,并且在自己一言一行上给孩子做好榜样,并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以此来为孩子的可持续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春艳.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对学生的德育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228.

[2]卫海平.浅谈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之影响[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05:189-190.

[3]贺万茂.浅析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C].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05:110-112.

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第2篇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Standard-based Education Reform),致力于统一和提高基础教育的学术标准。然而时至今日,50个州的课程及评价标准不一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鉴于此,2010年被称之为“巨大改革步伐”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正式颁布,标志着美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读写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yudies science and techical subjects,简称《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作为CCSS的其中一份文件,鉴于以往州立标准存在某些不足而制定。《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制定上具有严格性,参照和借鉴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具体研制过程由多元主体参与;内容上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并分别对每个年级的标准作了规定,针对阅读、写作、听说、语言四个部分细化标准,达到了平衡性和具体性的要求;结构上具备连贯性和递进性,对K-12年级学生应该学习什么作了规定,在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前提下,力求做到使学生学习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表述上具备清晰性和明确性,如简明扼要地指出标准的目标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

一、《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与实施的启示

我国对课程实行整体管理体制。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全国统一的。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采取“一纲多本”的做法,但实施的力度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难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区的平衡发展。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如何确保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具有普适性方面给予我国一定的启示。

1.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的启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由美国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简称NGA)和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简称CCSSO)联合发起,是一次由州主导的课程改革运动。除德克萨斯州和阿拉斯加州,其余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以及2个海外属地的州长和最高教育长官均参与其中。虽然以“州立”(state)命名,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具了全国性标准和州立标准的双重特点。美国教师联盟曾指出优质课程标准必须是严格的、世界级的。因此,标准在制定时要对如下问题做出回答:标准制定者把哪些国家的标准作为比较的基础?标准制定者在制定标准时查阅了哪些文本?是否参照了美国已有的优秀标准和资源?[1]《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比利时、加拿大(亚伯达省)、中国、英格兰、芬兰、印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课程标准,还参照了美国各州的优秀课程标准如《加州英语标准》等。此外,参与标准编制的除相关学科领域专家,还包括教材出版商、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大众等[2]。 由此可见,《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研制过程是围绕各利益群体多方博弈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人员构成具有封闭性和精英倾向,课程标准的研制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如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中仅请了6位原课程组人员,以及科学院、北大、南开大学、北师大和首都师大的知名教授和教育第一线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学数学教师,总共14人组成研制小组[3]。自上而下的课程标准有利于确立标准的权威性和有助于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但只有知名专家组成的研制团队很难适应各方的利益要求。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课程的制定能否适应学生的特点?学生所学内容能否为社会所认可?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有更多的思考和见解。因此,为使课程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应保证研制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2.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启示:实施过程的灵活性

课程标准的实施上,美国形成了全国性标准、州立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三级构架。联邦政府提供资助和指导,由学科专业团体或研究机构具体主持,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制定各学科课程的全国性标准,并颁布相关的计划指南、评价制度以及各州管理与开发课程的政策。各州在全国性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开发和研制符合各州的课程标准。地方各学区要为学校实施全国性标准和州立标准提供保障,将框架性的标准操作化和具体化[4]。《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由各州组织发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各个不同州和地区的特色,同时作为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它避免了面面俱到和统得过死过严的弊病。如规定了K-12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什么和应该学习什么,但并未规定教师如何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适当分配教学时间和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而我国的课程标准对具体的教学情况作出要求,如规定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自由发挥。由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也不能预先设定。因此,课程标准无需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规定,应给予教师足够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上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二、《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母语教学的启示

在美国这样一个分权制的移民国家,如何制定符合不同种族和不同肤色群体的课程标准,是值得考究的问题。英语作为美国的母语,《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中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途径对我国的母语教学有所启示。

1.教学内容的多元选择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英语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英语教学内容注重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特质。课程选材上涉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等内容,还精选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示例读物文本附件中包含有:《英国这片土地》(England the Land)、《美国历史》(A history of US)、《黑人棒球联盟的故事》(The Story of Negro League Baseball)等,涉及国内外以及不同种族的历史和文化[5]。美国英语课程始终以培养扎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在训练学生实际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道德教育,使英语课程多功能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并存,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我国的文明史。母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更代表一种文化。课程标准的研制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注重弘扬主流文化,更要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少数民族习俗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等;不仅要宣传当今流行文化,也要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要涉猎民俗时尚,如中国复姓、春联趣谈、古诗词鉴赏以及古诗词中民俗节日的了解,凸显阅读的多科性;阅读选材包括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文史知识和军事著作等各方面;不仅要学习本国文化,也要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如中外作家、作品专题,中外寓言、神话比较专题等。

2.教学资源的多元开发

重视开发和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是促进母语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母语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这种单一的形式,其他多种途径如电视、电影、广播传媒等都为语文知识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以网络为手段进行广泛的文化资料搜集、阅读和传递,不仅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以报刊为文本,广泛了解社会时事,积累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摆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区,成为一个“社会人”;以当地社会活动为途径,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亲身经历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如9-10年级的课程标准中规定撰写评论性论文,要提出合理的观点,运用充分的论据支撑观点,并要求写作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和实地的调查研究来收集资料,扩展知识及解决问题。写作完成后要通过修改、编辑、尝试新的方法等增强写作功底 [6]。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母语教学不仅具有文学性也具有功用性。开发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的目标。要关注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就离不开实地的调查研究,融入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田野考察法是扩展学习途径的体现,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因此,多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多元教学途径和资源的开发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三、《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对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的相关附件,如《英语初学者应用指南》(Application of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对初学英文的移民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如何运用标准,以及标准应如何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作出了相应说明。由于英语初学者的第一语言、社会背景、原有英语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附件中指出对不同的学生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如增加额外学习时间、改善课堂环境和设施等,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和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公民社区,最终确保所有学生能平等参与母语学习者的交流中[7]。由此可见,《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特别关注标准对多元学习主体的适应性,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学生融入本民族文化提供了可能。

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交流,重要作用是交际。而保证交流和交际的重要条件便是对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英语在我国作为一门外语,英语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形式。要真正掌握和习得这门外语,最根本的便是对于西方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认为,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交际双方遵循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反之则出现“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句义)去研究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言,解释其言下之意、弦外之音[8]。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对合作原则的理解,从而造成对会话含义的曲解和误解。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Austin)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着重论述[9]。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言外行为产生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meaning)是很难察觉和把握的。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词句的字面意义可以表达,但是特定文化和语境下的言外之意则是难以表达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因素制约着交际的进行。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应从语言发生的语境和文化入手,学习者应更多地关注信息的沟通即语言的意义。而当前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多地侧重于语言结构和英语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意义的理解,殊不知学习外语而不学文化是徒劳之举,脱离文化的外语学习会“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的学习。因此,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相关背景和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应扩展阅读范围,了解西方文化,在跨文化的交际与交流中提高英语水平。

《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自颁布至今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各州陆续声明采用此标准,在标准的实施效果上,现在还没有详细的数据和资料可供分析和参考。但是仅就标准的文本分析可知,《共同核心州立英语标准》具有平衡性、具体性、连贯性、递进性、清晰性、明确性以及严格性等特点,符合优秀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制定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实施上的灵活性对我国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标准中对于课程内容和语言学习的规定也为我国母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语言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美国课程标准之标准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5(6).

[2] 周琴,杨登苗.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 宋维东.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9(2).

[4]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Appendix B:Text Exemplars and Sample Performance Tasks.2010-06-02.

[5]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ical Subjects.2010-06-02.

[6]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Application of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Z].2010-06-02.

[7] Jacob L.Mey.Progmatics:An Introduc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search Press,2001.

(责任编辑 杨 子)

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第3篇

饭店业发展日新月异, 业内竞争愈演愈烈, 酒店的经营模式也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在全球升温、环境破坏和人文主义思想蔓延的今天, 各国人民逐步达成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关注人身心健康这一共识的过程中, 绿色饭店势必成为国际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新型主流经营方式。

但是“绿色饭店”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已有概念强调两点:合理利用资源以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 降低整个酒店对环境的风险。但是却很少强调“为客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益于其身体健康”。

显然, 目前饭店业内对绿色饭店的已有概念还不足以定义绿色饭店的时代意义并为其发展指明方向。

2 绿色饭店的新概念

基于实际问题, 在原有概念基础上, 笔者为绿色饭店提出以下新概念。

绿色饭店是指那些在建设、运营过程中, 在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内部采取科学人文管理, 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满意, 并最终提供令客人身心安全、健康、满意的绿色产品和服务, 倡导顾客合理消费的面向大众的饭店。

2.1 新概念的具体体现

第一, 内部采取科学人文管理, 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满意。第二, 最终提供令客人身心安全、健康、满意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第三, 倡导顾客合理消费。目前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振兴的发展过程中,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不可避免得带着时代所赋予的盲目性。第四, 面向大众。只有面向大众, 才能够迅速推广, 若其市场定位过于尖端, 发展过程必然艰难。

3 发展绿色饭店, 从星级酒店开始

绿色饭店的发展将会成为一种潮流, 在这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从占市场很大份额且影响力深远的高星级酒店入手, 它们有更雄厚的硬实力和更系统的软实力去完成社会对绿色饭店的要求, 并且有能力为其他酒店树立标准, 努力使每一家星级酒店的评星标准与绿色标准相结合, 走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 才会使整个饭店业的生产运营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基于以上新概念提出的具体体现和自上而下发展思路, 笔者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数家高星级饭店入手,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一些与绿色饭店理论相悖的现象。这些饭店中既有建设较早、地位显著的本土五星级饭店, 又有国际化品牌连锁饭店, 它们彼此之间在设施设备等有形产品方面并无太大差距, 即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是在管理和服务上却与绿色饭店标准相差甚远。

3.1 内部管理很难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满意

学术界趋向于认为满意的员工才能带来满意的顾客, 因而高星级酒店也在不断得改善员工待遇以提高员工满意度。但实质上, 员工住宿、餐饮、工资、福利、待遇、基本生理需求、工作时限等诸多方面都没有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在本次调查中, 仅有28%的员工认为饭店需要他们, 其他大部分人都并不认为自己为岗位所需。然而权威人士多次强调, 21世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一家企业若想经久不衰就必须重视人的作用。这一批批的新老员工把饭店的文化传承下来, 把饭店的日常经营活动运转开来, 用感情与客人熟络起来……这于任何一家饭店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但是饭店的管理者并没有让他们的员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也就使员工很难明确自己身上对饭店担负的责任。他们中也仅仅有35%的员工通过领导不时的传达能够了解饭店的长期规划和前进方向;仅有14.13%的员工表示愿意在目前的饭店长期工作下去, 其他大多数人都表示若有好的机会随时可能离开。

这种现状使得很少有员工能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饭店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这也是饭店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是人文管理上的疏忽。

3.2 所提供产品和服务令人堪忧

很多饭店为了鼓励员工设身处地为客人着想, 采取了赏识奖励的政策, 即员工每天填写表格, 陈述自己为客人提供的服务项目以及是否得到了客人的表扬, 上级看到这些表格便会适当地给予员工奖励;也有很多饭店每收到一封客人的表扬信, 就会以一定的奖金鼓励该员工。

这种政策无疑提高了员工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情感服务的积极性, 然而也滋生了一种坏现象, 使大多数员工都过多得关注这些可以受到表扬的服务项目, 而忽略了他们实质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

在难以分辨是否冲洗干净这些毒害人体的化学洗剂之后还要进行擦拭。擦拭的布草从何而来?大多数员工会选择那些已经使用过的将要运送回洗衣房清洗的口布和桌布, 它们吸水、面积大、质地好, 即使再多的餐具也足以擦拭干净, 不会被自己的上级查出餐具上有任何水点印记。然而餐具的卫生不应该仅仅是肉眼看不到水印的表面文章, 而应该是餐具本身无毒无害没有细菌。

这些负面的案例并不只是个别, 而是一种整体现象。导致中国饭店业在卫生方面口碑极差, 也有很多权威书籍中多次指出外宾来到我国旅游度假, 进入酒店最担心的就是卫生状况。

如果上述现象只存在于个别, 那就可以说是某个操作不规范的服务员道德有问题, 但如果是普遍存在的整体现象, 那就是制度的缺失。员工用脏口布和脏桌布擦餐具省去了他们不停的清洗抹布的劳动力也省去了企业承担布草设备跟不上员工工作需求的责任, 而这些操作过程又是在客人看不见的操作间里进行, 出于这种功利性的计算, 就会出现这种不符合行业道德的事情。但是追根到底, 还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制定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 缺乏对员工操作的正确检测标准。

3.3 尚未意识到自身对绿色饭店发展肩负的重任

绿色饭店需要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星级饭店的模范带头作用不容忽视。正如青岛海景酒店一样, 她给国内高星级饭店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引得各大饭店派考察团前去观摩学习, 并把学习成果运用于本饭店的经营中去, 这样就很容易使全国的星级饭店向同一更高水平的服务看齐;同样, 绿色饭店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榜样, 星级饭店自身担负着这样的责任, 然而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高星级饭店很好地起到这样的作用。

4 星级酒店完善成为绿色饭店的策略和办法

绿色饭店新概念与以往概念相比, 重点突出顾客和员工的身心健康, 而笔者认为员工的身心健康应在顾客的身心健康之前得到管理者的重视, 因而以下重点阐述如何采用科学人文管理使员工的身心健康并达到满意。

4.1 科学管理

管理者在对酒店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管理的合理性, 也很难达到科学管理的标准。因而, 绿色饭店的管理者应当着眼于员工提供服务的具体流程, 设置可衡量的科学标准, 并保障配套设施足以支撑员工对所制定标准的顺利达到。

完善配套设施是落实科学管理的前提。在此次调查中, 有近80%的人表示, 他们在每天清晨为餐桌、椅子、纸巾筒、醋壶、烟灰缸等物品抹尘时, 并不明确手中的抹布数量;只有20%左右的员工表示他们会用每一类物品的专用抹布进行抹尘。也有近60%的员工表示他们在使用毛巾箱的过程中, 会在雅间的面盆等卫生安全得不到专业保障的地方湿毛巾, 只有40%左右的员工表示饭店为他们设置了专门用来湿毛巾的器皿, 而这些毛巾是要用来给客人擦脸擦嘴的, 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客人在点菜时往往会向服务员询问某一菜品的口感, 39.13%的员工会按照饭店的培训内容来向客人介绍, 那么其他的人呢?他们或者根据老员工传授下来的经验, 或者根据菜单, 或者直接告诉客人没吃过、不知道。很少有饭店会给那些一线员工机会去亲自品尝菜品, 因此很多员工会选择私底下自己品尝, 导致了餐饮业员工“偷吃”现象严重。长此以往, 不仅对客人的健康不利, 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企业管理时多注重人文管理, 合理地解决了员工品菜的问题, 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有可能被杜绝。

4.2 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 即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有序和谐地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不同的人有不同需求, 能够把这些不同的需求进行有序和谐地整合, 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这是人文管理的核心目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原理中明确指出人有五大方面的需求,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首先, 管理者更多注重的是最低两层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而且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高星级饭店在员工衣食住等方面都作出较好的成绩, 但是, 员工中有一半以上基本不在工作时间喝水。究其原因, 一是因为忙, 二是因为酒店并没有关注到员工在上班时间会有饮水的需求, 并不允许员工在对客服务的任何时间里有喝水举动。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 但长时间不喝水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不利, 这样微小的需求都不能被及时满足, 又谈何科学人文管理?

其次, 管理者还应该对员工的其他高层次需求有所重视, 并设法予以满足。在现代社会中, 人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 再在一个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空间中工作, 人很容易崩溃。在此次调研中, 我们发现, 有27.17%的饭店每年都定期举办很多次能够增强员工协调能力、改善员工关系的活动, 有43.48%的饭店适逢节庆举办, 一年一两次。可见, 目前大多数饭店已经重视并着手主动塑造企业人际关系, 会形成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 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 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到很大作用。

4.3 科学人文管理相结合

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人文管理可以为科学管理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 人文管理是为科学管理服务的, 它为科学管理提供和维护良好的运行环境, 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 人文管理需要以科学管理为发展的硬件基础。当代企业管理中应用人文管理必须将二者优势互补, 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饭店管理时应该加强科学人文管理, 只有这样酒店才会充满凝聚力、向心力, 这样的企业才有能力应对任何困难和风险。

摘要:酒店提供的产品要有益于顾客的身体健康, 要求突出绿色餐饮和卫生操作。

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第4篇

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教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让新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课堂上逐步繁茂起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为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在分组讨论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分组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

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充分发挥教育智慧还应表现在:当学生提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让资源共享;及时判断其正误,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迅速加以有效指导,用适当方法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恍然大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发展。

叶澜教授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和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问题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可以说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民主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

1、现实反思。教师未能具备民主、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民主、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范围内。

2、现实需要。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民主、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如何将民主、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一些实验区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恐怕与之有非常大的关系。

3、解决对策。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民主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

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绝不是靠学校规定学几本名著或什么读本就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教师的内在要求,应该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二是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范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 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内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民主精神和实施民主的规则方面,教育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第二,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教材(教科书)]。

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书的范围内,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而教育的现实状况并不乐观,在学校里年龄超过45岁的有多少人还能继续上课?又有几个人还能教好课?“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不受欢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

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是教书的越不看书”,有多少教师能做到经常“与大师对话、与现实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对话”?又有多少教师能坚持记教育日记、写教学反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用在一些教师身上最为恰当不过了:教了一辈子的学,就只会自己所教的那一门学科的那一个学段的知识(教初中的是初中水平、教小学的是小学水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减退,参加自己所任教的那门学科考试也不及格;没有爱好,没有所长,一旦退休连个乐子都找不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应该是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就要被学生抛在后边,被社会抛在后边。

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分析、反思、改进措施

贤 台

中学

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第5篇

1 体育教学评价原则概述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 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 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 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2]。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所体现的特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支配或决定着体育教学评价的具体措施与操作方向。

2 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原则

新体育课程通过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 对体育教师教学起到导向、调控、创新的作用。以人为本,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等等, 都是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原则建构的目标和归宿。因此, 为了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为了让新体育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完全可以以此目标为依据, 结合其他相关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以下五大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价是对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 为目标的调整、改进和提高提供反馈。体育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习、改进教学为目的[3]。可见, 目标性原则是指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发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 追求评价的客观化与科学化。这里的预定目标就是《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具体目标。体育教学评价首先必须以《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为依据, 否则就会失去评价的方向与意义。

新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首先必须以目标性原则为第一原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量化”, 这样会把体育教师与学生客体化、简单化, 容易忽略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也容易忽略体育活动过程中人的情意表现等高级心理活动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要运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2.2 发展性原则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标准的运动技能和体适能测试、书面测验、教师观察等手段, 然后综合这些测验结果来决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并奖励少数优秀者的评价是具有明显的终结性评价持征, 而且在性质上经常是人为的将运动技能分离开来进行评价。

新体育课程提出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发展性原则的依据。教学评价应该强调根据努力水平, 而不是根据结果进行奖励, 这是因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使人形成一种伴人一生的体育活动方式, 强调的是体育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以及体育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等[4]。如果只关注评价的鉴定与证明功能, 忽视反馈与发展功能, 不利于激发运动天赋较差但是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只重视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做法, 可能会导致体育教师在新体育课上仍然对一些考核项目进行“课课练”[5]。可见, 发展性原则的价值体现在: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不仅仅要反映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施加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 要着眼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 着眼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着眼于体育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等等。

提出发展性原则的依据是:交往——发展性评价理论、《纲要》和《课程标准》的精神。它的基本要求是:新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施行发展性原则, 需要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评价观。首先应该确立“评价是促进”的理念, 即把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最高追求;其次应该确立“评价是服务”的理念, 即视评价为教学的具体工具和手段, 发挥其服务于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的作用;最后应该确立“发展性眼光”的理念, 即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评价的结论, 反对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等。正如斯塔夫比姆所说, 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

2.3 主体性原则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 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等。主体性原则是指, 在新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中, 应该体现评价者激发被评价者进行自我发展的原则。此原则的目的是要尊重被评价对象的个性特点, 重视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在这种评价情境中, 要求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 不论体育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平等的主体, 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

可见, 主体性原则要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学生与教师等的积极互动, 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 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性原则的基本特征。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说, 教育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 用统一的模式去统一个人的发展, 去评价教育、教学的结果是不恰当的[6]。毫无疑问, 这种评价原则体现了新体育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4 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重要的精神在于:尊重个别差异、激发潜能 (这也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因此,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应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探试学生的潜在能力。另外,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也认为, 个体行为的外部结果可以部分地影响或决定着他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反应等等[7]。所以, 体育教学评价不能停留在体育学习结果上, 而要更进一步促进学习, 提供教学进展的信息, 然而, 多年以来, 我们的评价一直侧重于运动技能的评定, 忽略其他领域的测评。可见, 此原则能够体现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追求教育民主、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人价值的时代精神。

多元性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上述的主体性原则可以得知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互相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运动技术考核、生理负荷测量、心理量表运用等来实现。二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 《课程标准》则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评价, 强调在评价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三是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例如, 可以通过评语式评价与等级制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以及计算机评价的运用等方法来体现多元性原则[8]。所以, 多元性原则指导下的评价工具和方法的多样化, 克服了传统书面笔试、体能测试和技术技能测验的局限性, 使得体育教学评价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

2.5 元评价原则

元评价是采用统计或其他方法来估计评价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 即对评价的再评价。元评价的提出是评价理论发展的新课题, 也是教育评价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按照库克 (Cook) 和格鲁德 (Gruder) 的观点, 任何一个评估要经得起推敲, 就必须经过元评价。即要通过不同方式来考察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评价技术的可操作性以及能否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等等。但在许多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研究中由于对元评价缺乏认识基础, 导致难以展开, 很少见到元评价的影子, 这是评价体系不全不深不细不够科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界存在把达标测试等同于评价。用简单的达标成绩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如果不对此类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分析的话, 将无法有效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和价值;另外还有一种印象, 就是几乎所有的体育教育实验都是成功的, 听不到也看不到失败的例子。当然, 也看到众多教改实验成果昙花一现, 未得到应有的推广或改进, 实属一种浪费。究其原因, 与这些实验未得到适当的元评价不无关系。因此, 随着评价实践的不断深化, 元评价将愈来愈显得重要, 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高对体育教学元评价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9]。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实现评价方案中的评价对象明确, 评价目的正确, 评价标准合理, 权重分配恰当, 评价工作计划周密得当, 量表科学并易操作等等。

3 结语

以上仅从五个方面对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除此之外,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还应该有其他原则等等。需要说明的是, 在新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 上述几条原则不是孤立分割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应该综合运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只有认真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使评价工作得到顺利、有效地宣扬, 才能使评价功能得到真正的加强, 才能使新体育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尽快辉煌。

摘要:针对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评价难以操作的问题, 重点从教学评价原则的角度去解决, 提出了目标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和元评价原则等并结合实践操作进行了系统论证。

关键词:体育,教学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1]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张继生, 杨麟.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刘刚.对体育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前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8 (4) :29~32.

[4] 张建华, 杨铁黎, 殷恒婵.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7 (11) :25.

[5] 汪晓赞, 季浏.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 汪晓赞, 等, 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3) .

[7] 皮连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实行) 的心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课程概念探析论文范文第6篇

1《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核心主干课程, 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觉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它涵盖的内容广泛, 涉及学科较多, 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为工程中解决建筑材料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试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 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2《建筑材料》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 各种材料相对独立, 内容多以规范、图表等形式表现, 章节之间联系不大, 纯理论的讲解比较枯燥, 师生的教和学都很费劲, 且教学效果差。

(2) 《建筑材料》课程通常都安排在一年级, 学生未经过实习, 没有工程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抽象的理论内容理解很少, 很难和工程实践统一起来, 到了工程实际中就不会应用, 很难在工程实际中提炼、创新。

(3)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 教材内容虽有所增加, 但与实际市场常用的建筑材料存在脱节现象。

3《建筑材料》课程项目化教学

为了解决以上《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建议教学中以实际应用为最终教学目的实现, 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

3.1 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该课程共2学分, 24学时。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应用及其检测技能;能力目标: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鉴别建筑材料的质量优劣、并能根据不同工程的要求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对因建筑材料而引起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该课程引入的项目载体是学院宾馆。通过对该项目中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的分析来开展我们的教学计划。该项目又可以分为四个子项目, 分别是 (如表1所示) 。以项目的形式把原先课程中繁多的课程内容有机的串联起来, 这样的整体设计便于学生带项目任务去学习水泥、石灰、沙、石、砖等章节的内容, 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相信学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教学效果也会可想而知。

3.2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以石灰为例。首先我们请同学们在前一周按照工程要求配制石灰砂浆, 上课的时候我们先请同学们把自己做好的石灰砂浆进行仔细的观察, 结果发现制作好的石灰砂浆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网状裂纹, 同时在个别部位还发现了部分凸出的放射状裂纹。试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石灰这个章节的内容。课程结束后, 同学们再把实验分析报告以作业的形式交上来。以上课程是由直观实例引入, 以石灰砂浆试验为载体, 让学生及时动手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图2) 。

4 结语

在《建筑材料》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选取项目来创设“情景”, 通过实验实训的方式来完成项目的任务, 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融于模拟的工作情景, 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能力的提升。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本着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 从整体设计到单元设计进行了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材料,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凡.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实践性教改的探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7 (3) :25~27.

[2] 石白云, 刘育峰.低起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职职教研究, 2001 (1) :12~15.

上一篇:创新商业模式论文范文下一篇:商业生态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