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

2024-05-01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1 高中历史学习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影响

现阶段很多高中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但不愿上历史课。其中不少学生认为上历史课是因为课程表上安排了这门课, 而且要考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背”是学习历史的“法宝”。上课时在教材上按老师提示的“重点”作记号, 课后对照教材完成作业, 考前认真背教材, 基本上就可以拿一个不错的分数。

总之, “缺乏兴趣、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仍是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方式。究其原因, 源于不少教师较为陈旧的教学观念与固有的教师角色。尽管高中历史教学也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等等。然而,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和实施能力以及外在的客观因素等影响, 使上述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重知识轻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刻意追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不善于贯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单一, 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 重结果轻过程, 重记忆轻探究与实践”等情况仍大量存在。

这种现状, 降低或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影响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质量;不利于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 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无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制约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深化。

2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与可行性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 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 它是一种专题探究活动,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课题, 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探究性学习开设的目的看, 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还是探究性学习课程, 都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上述学习历史的现状与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利条件。

历史与现实、未来存在着密切联系。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可以使人们“以史为鉴”, 更好地审视现在、对将来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时间不能倒流”, 历史已成历史, 历史不能改变。但恰恰是这种“不能改变”, 为人类依据历史审视现在、预测将来, 或站在今天更为科学的评价历史, 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增添了更为独特的视角。

3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3.1 教学中“穿插专题探究单元”

即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 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探究或项目设计活动。

(1) 问题来源。

从教材中确定探究课题;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前者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后者如“一二·九主题班会设计”、“车臣问题由来”等。

(2) 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按照探究性学习实施的“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与“总结交流阶段”进行, 具体可分为以下步骤。

(1) 提出问题 (课题) ;

(2) 课题论证;

(3) 开题评审;

(4) 收集、加工资料;

(5) 形成结论并撰写报告;

(6) 交流研讨:他人评价与改进。

3.2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把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即要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借助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材料信息, 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 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 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 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

4 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师要自觉地转变教学观念

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 学习主动性被压抑,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现状, 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 尊重学生的想法, 与学生平等合作, 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要通过讨论、探究、实地考察、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 教师自觉地转变教学观念,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 既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所要追求的目的, 也是顺利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教师教学方式的陈旧。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穿插专题探究单元”、“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探究性学习, 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1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缺陷

1.1 形 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高重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是单一的一对一的回答方式,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 同时了解某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然而这种方式使得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放松了精神,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之后,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注重死记硬背一些解题方法和步骤,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混淆的现象,只是脉络不清晰,学习效率极其低下[1]。

1.2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伴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教学不仅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更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问题,只留给学生回答对错的时间, 而不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正确或者错误的原因,一个数学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解决方法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讲解和回答的。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教师尽心尽力的授课,达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2]。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改革策略

2.1 科学设置课堂数学问题

新课改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应注重问题内容与高重数学教学内容的相符,不仅要能够符合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相关联,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知识的框架,对数学学习能够进行整体和系统的掌握。科学设置课堂数学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精心进行问题设计,将问题的设置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连接,还要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时候,通过提问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出来,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思考,并且积极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对学习感到很有兴趣,然后再由教师对圆与直线的具体关系进行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3]。

2.2 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知识重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就会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提高数学思维,更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数学问题之后,留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自己疑问,再有教师进行解答,学生会觉得豁然开朗,对知识的记忆也就更加深刻,教学效率也就能够有所提高。

2.3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前直接提出本堂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这种做法使得学生感到困惑,对问题难以下手,同时还会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难度很大,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因此教师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等差数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等差数列的组合:12,14,16,18……和11,13,15,17……等,让学生努力进行观察数字特点,以此来导入新课程的内容, 通过总结为学生解决疑惑, 通过灵活的设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具有逻辑性和思维型较强的特点, 数学知识深奥难懂,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堂提问,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重视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系统化,重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从而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才能够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逐渐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高中学习的三大主科之一,由于深奥难懂的特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分数差距。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提问,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传统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伴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提问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一、吃透教材, 明确目标, 效果显著

研究显示, 当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时, 他们在学习时就能集中注意力, 提高记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达到这个目的,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内容的变化。相对于旧教材, 新课改的教材内容少、范围广,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提高对教材资源的整合能力。首先, 要对教材知识特别是新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把握重点, 找准难点。其次, 根据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 找出各章节、各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 增强针对性, 以利于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在教学设计中, 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过程, 都力求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本课的知识目标, 教学重难点, 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课前用很短的时间跟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或者在某个知识点前明确该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程度, 这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越明确、具体,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就越好。

二、目标融入生活, 激发兴趣, 帮助理解

在教学中, 学生反映部分知识理解困难, 记忆过程漫长而又反复, 且无法在解题时充分利用。心理学家认为, 对这类没有被充分理解的知识的记忆是“惰性记忆”。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运用生活事例, 掌握学生中的典型事例和实际思想, 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 帮助学学生理解知识。例如, 在学习“消费心理”时, 我预先了解学生的大概消费情况, 从中挑选出几个典型的事例, 在课堂中请学生自己点评分析, 在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 知识点也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强化, 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回忆和运用。

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 要求教师对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有所涉及, 特别是一些敏感问题, 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当今高中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模糊的、片面的, 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 需要我们老师加以分析引导, 让人们对社会热点有正确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政府”的相关知识时, 我将腐败问题引入课堂, 一方面, 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 通过社会热点搭起了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另一方面, 在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适度探究, 强化实践, 形式灵活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频繁的采用分组、交流、讨论, 学生自主选择内容, 自主发言等形式,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教学时间紧迫且学生探究效果并不理想。每一个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 关注生活与世界的关系, 但课堂40分钟很难达活动应有的效果。如果放在课后完成, 学生活动的安全性、学习的资源也难以得到保证。

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否采用取决于是否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行。在课堂中, 一些答案直接明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探究问题如“是什么”、“对吗”、“你赞成吗”等, 我通常让学生独立完成, 不做活动。一些不具备活动条件的探究问题, 通过其他教学手段完成。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探究问题, 探究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要做好指导作用, 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目的, 教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技巧及思维方法, 授予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特别是一些关键点, 教师一定要进行启发和点拨,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想, 带着目的去思考, 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 在讲到“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时, 我请学生自己到市场上去进行价格调查, 然后, 请学生列举市场价格变化的一些典型事例, 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在学习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后, 再请学生来分析某一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会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通过师生合作与生生合的方式, 既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种方式教学, 恰当运用, 气氛良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

多媒体确可以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可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并非教学手段越“现代化”就越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 在讲解“文化的体现—建筑艺术”相关知识时, 我选择了陈凯歌导演的一则短片《百花深处》进行播放, 短短十分钟, 学生不仅感到影片内容非常有趣, 而且在观看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短短十分钟, 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对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使教学目标, 特别是情感目标的实现,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固定模式, 政治教学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互动等方式, 教学手段多样化等, 都是很好的尝试。

新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充满勇气和热情, 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 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 不断地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 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新课改作为一个新事物, 它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 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实践,高中政治

参考文献

[1] 赵浩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37.

[4] 赖宗雄.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 2010.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1课前研究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与否对于一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课前的准备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要始终围绕新课标理念这条主线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将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有所收获。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切好的土豆丝为什么会变色、公共铁围栏为什么要上漆、虾与维生素C为什么不能一起实用、火柴、蜡烛的燃烧司机饮酒检测仪如何检验司机是否饮酒等等问题, 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 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懂得化学知识对于人体健康、营养环保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处理好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 “学”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将知识讲解的准确完整,而学生也对老师讲解的关键词句进行“复制”。 这种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备课、授课上,而且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被动的学习状态,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但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的人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观点是十分狭隘的。 学生的主体地位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教师的主导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 若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学生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空谈,就是一盘散沙。 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与规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资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老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3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以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 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应以学生为本,在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一定的推理探究,并在探究中总结出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探究过程,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规律。 此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余, 可以设置一些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还可适当的开展一些化学课外活动或专题研讨活动。 这样既可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注重实验教学,启发化学思维

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们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做实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事先准备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4)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让学生观摩每个演示实验的现象,并且思考哪种实验最合适,说明原因。 通过生活的、真实的演示实验,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就能得到正确结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个知识点, 同时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视觉感官中体会到实验的要点,并学会了优化实验的方法。 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认真反思教学,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提升自己的任教能力与水平,与时俱进,化学课的教学就会取得成效,学生也会学得轻松,学有所成。

摘要:本文对新一轮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应该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水平。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校管理综合水平的提高,如学校管理思想缺少创新、学校校章对学校管理创新的约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新课改背景下要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就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转变思想、勇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实现学校管理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 学校管理 创新策略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strategy

0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也更为突出教师、学生的个体发展,以促进人的能力培养和健康发展为根本,学校管理的创新也要围绕新课改背景下“以人文本”理念的发扬,通过思想创新、实践创新、民主化、开放化等策略,实现学校管理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学校在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中能够稳定提升,不断进步。

1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学校管理的思想创新问题

新课改下,要求学校管理要“以人文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当前的学校管理中,思想创新的不足仍然是影响学校管理水平的最大因素。例如,在学校管理中,一些管理者仍然崇尚“分数为本”的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就容易忽略人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在新课改背景下其对学校的管理仍然保守、死板。又如,一些管理者崇尚“无为”的管理之道,认为学校管理就应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在管理上较为松懈,抱着谁也“不得罪”的心态,致使学校管理综合水平下滑,学校管理效果较差。再如,一些管理者保持“以权为本”的思想,认为学校管理就是“听话”、“照做”,不能够深入一线体验教学的实际情况,管理中只管听“领导”的,领导怎么说,管理就怎样进行,丝毫不能发挥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不能很好的协调学校的管理活动和教学活动。

1.2 教学管理制度问题

新课改下对教学及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更符合当今教育事业对健康发展和稳定进步的要求,但教学制度发展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第一,重分数轻管理的教学思想还在延续,例如在教师考核中,成绩依然是决定教师奖惩的关键因素,对成绩评价的形式仍然以“平均分”、“及格率”为主,这就缺少对教师群体的关注和对教师劳动过程的重视,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教师的教学也会缺少创新,其依然会将“分数”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发扬。第二,校章的形式主义问题,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经营的重要财富,是学校运营中实践和理论结合得出的宝贵的管理经验。但是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于崇尚“校章”就会使学校管理陷入“形式主义”管理框架之中,管理理论、经验难以指导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校管理陷入机械化管理的死局。第三,教学管理制度缺少民主气氛,在新课改下学校的管理突出人的地位和发展,处处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学生都是管理的主体,民主气氛的缺失就会造成管理的“权利为本”主义、“见风使舵”思想。例如,教师评价制度中,多以“成绩”说话,领导评价为主,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校领导、学校管理、其他教师、学生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在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还会打击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新课改下学校管理水平的发展。

1.3 学校的封闭管理模式与制度创新

在新环境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各行业的管理、经营都趋于开放化,学校是一个“特殊的企业”,他生产的产品是“人才”,而不是“学生”,因此,学校的管理也要趋向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而不是局限于考试、成绩、升学等传统的教学重心之中。当前在新课改下,对学校的开放性管理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这里提到的“封闭管理模式”也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仍然以领导、学校管理班子和教师为主,缺少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社会监督。例如,学校建设规划中,不能广泛的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以至于问题发生后处理难度大,还影响学校的稳定发展。以操场建设为例,学校决定建就建,很多学生、教师都不知情,施工开始了还在猜想:学校这是要干什么?建操场吗?正是这种管理上的相对“封闭性”,致使学校管理、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增加,学校管理的综合水平难提高、难持续稳定发展,难以让师生及家长满意。

2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2.1 学校管理思想上的创新策略

学校管理的本质是对参与学校发展的所有关系人的管理,在兼顾学校发展的同时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思想的创新就是从管理的根源着手优化管理的条件、环境等,使新课改的思路、理念得以很好的发扬。一方面,认清当前学校管理的思想路线,对陈旧的、不利于师生发展的思想、理念积极改进、优化,以一种服务的、民主的精神对待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引导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例如,深入课堂参与教学实践、多与师生交流谈心、积极与家长沟通实现学校管理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等,这些思想认识都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和进步。另一方面,要多学、多听、多思、多做,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在思想上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进而影响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多听是指以一个“实验者”、“服务者”的姿态对待工作,亲临教学实践,多听取学生、教师意见,实事求是的解决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多思,一方面要对新课改的内容、思想、目标等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本校教学实践灵活把握新课改方向,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学校管理的实践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更新理念、完善学校管理理论,使学校管理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状态,使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管理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做就是要能够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学校活动的质量。

2.2 校章校规的创新策略

校章是学校建设、发展中宝贵的经验积累,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课改下依然要重视校章校规的应用,同时也应该重视校章校规的创新和完善。第一,打破教学管理中“成绩”的指导地位,以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为主要目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奖惩评价中,要以教师的发展为管理目标,淡化成绩对教师评价的影响,通过科学的成绩统计、分析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劳动付出得以体现,以此激励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勤于创新,也使学校管理具有新的精神风貌,积极的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第二,避免对校章校规的机械化应用,要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校章校规,以此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但绝不是让管理者不分黑白的“盲从”领导,也不是让其以校章为借口打击教学的新思想、新主张,应在学校管理理论的支持下积极实践,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体验完善校章校规,给教师提供一个更优良的教学环境,使其敢想、敢言、敢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多思、多想、多做,以此体现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三,发扬学校管理创新中的民主思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来,增强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参与度,以确保学校管理方向的准确性,学校管理效果的优良。例如,教师评价过程中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力量参与到教师评价当中,营造一个多元化的教师评价系统模式,使“以成绩为主”的学校管理模式彻底得到改善,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为科学、合理,也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获得更多的受益,促进其持续、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也体现了学校管理过程中能够广泛的听取意见、科学的应用校章校规,这就是学校管理的一种进步和创新。

2.3 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对解决学校管理相对封闭的问题有积极作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搭建学校管理交流的社会平台,使校园管理与校外监督结合起来这是学校管理的重大进步和创新。例如,应用QQ群、微信群征求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意见,积极的归纳、总结学生家长对学校一些管理举措的看法和意见,也使其将自身对学校的一些建议合理、充分的表达出来,构建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例如,在微信群众,有家长反映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存在重大过失,纵容学生干部殴打、辱骂学生。立马就有家长提出反驳,说发生矛盾的两个学生是同桌,且都不是班干部,在讨论、交流中学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逐渐的明朗化,也是家长对学校的误会解决在萌芽阶段,很好的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又如,学校操场改建问题,很多家长在群中给出了诚恳的建议,拓展了学校管理者处理问题的思路,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民主化,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综合水平。

4 结语

总之,学校管理要创新就必须打破“校内管理”的守旧思想,提高学习管理中师生参与、社会参与的程度,才能取得学校管理的突破性发展。同时,要重视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管理理论,再以理论为指导促进学校管理的实践,降低学校管理的创新风险,给学校老师、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梁安作.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18-18.

[2] 刘海生.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工作[J].陕西教育:教育,2015,0(3):72.

[3] 范冬妮[1].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规范化管理之我见[J].科学与财富,2015,0(3):135-135.

[4] 张熙[1].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管理[J].中小学校长,2011,(1):34-36.

[5] 李长江[1,2],于维洋[1],张英锋[2].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高效管理研究[J].教学研究,2010,(6):68-71.

[6] 董国权[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0,0(9X):38-38.

[7] 刘重善[1].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0(10):19-20.

高中课改背景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因此, 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学生A考试前认真背过课文, 但是考试题老是答不上来, 导致语文成绩不及格, 拉低了班级的平均分, 这时, 教师很恼火, 觉得自己每天这么辛苦的给你教知识, 你却吊儿郎当, 不好好学习。然后教师就会请家长、严厉批评学生, 要求学生下次一定要及格, 如果不及格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长此以往, 学生会越来越消极, 甚至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从此厌恶这门学科, 讨厌这位老师, 最后放弃了学习。之所以造成这样后果, 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去思考学生的成绩为什么不好, 是因为学生自身不努力, 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吸引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策略。同时, 新课改提出, 教师要“关爱学生”, 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帮助、引导学生解决困难。而且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落实新课改: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活力、轻松课堂的前提是增强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新课改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是友好的。只有活跃、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 积极表现自己, 做课堂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任老师, 试问, 学生要是对教师所教的这门课不感兴趣, 那教师准备的教学设计还有意义吗?

因此, 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比如, 在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展现:村子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光秃秃的树, 有几只寒鸦在黄昏里声声哀鸣着, 地上满是那凋零了的黄叶, 不远处有一座小桥, 桥下是潺潺的流水, 远远望去, 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秋风中, 在寂寞的古道上, 有一位饱经风霜的游子正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 缓缓走向黄昏的尽头……这样萧条、孤寂的画面配上凄凉的音乐, 学生更能直观的体会到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悲, 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升到作者是如此的穷迫潦倒、颠沛流离。

教师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外, 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是非常有学习效果的。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触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学习起来也会有代入感, 从而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放手让学生做

学习是学生学会的, 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教师要学会适当的“放手”, 不要担心学生可能不会做, 要相信他们都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让学生多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叙述出来, 教师再加以评价和总结。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即使有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正确答案, 教师还是要表扬学生敢于发言的精神, 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最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看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更多的要看小组里的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要看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同时,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比如小组竞赛,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 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从而解决问题。

三、巧用多媒体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左手捧着课本, 右手拿着粉笔, 将重难点、板书写在黑板上, 有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 让学生通过欣赏, 感受课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教学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属于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既可以通过大屏幕塑造或还原当时的人物或场景, 也可以通过播放各种音视频带领学生走近那个世界、那片天地并去领悟其中的美与不同, 所以教师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 不仅有利于为课堂增色添彩, 而且也有助于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从多媒体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拿《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举例, 虽然现在人民富裕了, 交通便利了, 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 所以当教师读到“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学生会想桂林的山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有作者说的那么美吗?如果加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视频画面配上音乐, 营造美丽的桂林山水, 让人心旷神怡,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到桂林山水的美, 还能产生学习兴趣, 想要进一步探索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应用到语文课堂之中,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不单单是一本教材, 一门学科, 更是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讨论中学好语文, 在活动中学好语文,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好的一堂语文课, 是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 肯定自我, 超越自我。

摘要:新课改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 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新课改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具体的行动, 我们要将新课改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在语文学科。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打造有活力的高效语文课堂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主体性,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徐美玲.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9 (1) :63.

[2] 余福平.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8 (34) :139-140.

上一篇:选举组织改革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战术训练篮球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