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23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物理课程资源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生活物理课程资源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教学资源。笔者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挖掘物理生活资源的作用,提出了挖掘生活物理课程资源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生活物理课程资源;挖掘;策略

在教学中用来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的一切素材,我们可以称作物理教学资源。而生活物理课程资源是指教材之外的能在物理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的教学资源材料,特指那些身边随手可得的低价格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包括玩具等。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潜用性、亲和性和同质性等特征。

一、挖掘物理生活资源的作用

1.有利于丰富实验课程资源,落实新课程标准。物理实验主要依赖仪器进行,但又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可见,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重要途径。发动学生收集这些生活资源,例如对实验有用的元件,如各种光碟片、玩具激光笔、四驱车的齿轮、各种电动生活资源的直流电动机、发光二极管、电阻、开关等,丰富了教师个性化的实验教学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学生们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和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确保了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2.有利于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中的元件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所用的物品熟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物理教学贴近,消除畏难情绪及对物理的神秘感,顺应学生爱玩、爱动脑的心理,使其玩入物理世界、玩出物理规律。例如,学生将玩具电风扇绑在小车上,闭合开关后,放在桌面上,结果清楚地观察到了小车沿直线运动,有效地说明了反冲原理。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的元件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3.有利于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效率。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来自于观念冲突。由于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律等本身不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属性,学生往往对奇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再现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物理概念、规律、法则、定理的教学,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观念冲突,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4.有利于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物理生活资源在教学中不但提高兴趣,还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资源中所具有的科技含量也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有目的的进行剖析其现象与原理,可启迪思维,获得科学的方法,巩固物理知识。例如,有一种发光的陀螺,当它在特制的条件作用下高速旋转时就发光亮,当陀螺旋转的速度下降到一定速度时就停止发光。我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经过观察、小组合作与讨论,最后在探究报告上,说出它的原理。

5.有利于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这些独特功能,我们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功能。这种中学阶段的科技活动为学生今后深造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生活物理课程资源的策略方法

1.对生活资源附加实验的希望。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项目学习中自制教具应当是作为以项目为中心的比较好的典型案例。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发挥聪明才智,常见的生活资源便可变废为宝,让生活资源成为课程资源。其方法是,一是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验;二是对课本中或是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可使实验效果明显、可见度大、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2.用代替的方法解决现有仪器。我们利用生活资源来代替国家生产的有些定型产品,不要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更不要认为是经济不发达时解决器材不足的权宜之计。用生活资源代替国拔教具,是低成本实验的真正魅力所在,即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是开发高智慧、高教育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如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成功地来保护直流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而损坏仪表的问题。

3.对课本中原有实验仪器不足和缺点的改进。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深入研究教材中某些实验的不足和缺陷为切入点,将实验的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实验器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从外形、结构、材料角度,从实验方式、方法、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角度等,提出改革的方法,结合生活资源设计方案、实施、修改、评价、定型。

4.设计新的仪器弥补课本中的空白。能弥补课本实验的空白,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创新是实验的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新课程理念所希望的。挖掘生活资源时,采用组合、转换、逆向、移植等创新的技法,可以是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也可以是仪器的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巧妙;还可以是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因此,我们物理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的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是我们物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饲料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专业课程。为响应教育部打造“金课”的号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翻转课堂;金课

Key words Feed biotechnology;Curriculum reform;Flipped classroom;Golden class

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9131)。

作者简介 孙加节(1984—),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化与营养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化与营养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28

随着生物技术和饲料产业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研究日益深入[1],饲料生物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崭新学科分支应运而生。一般而言,饲料生物技术是以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2]。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为配合学分制改革,强化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012年被列入动物科学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涵盖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及酶工程等学科理论与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包括饲料技术的基本理论、新工艺、新方法、新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该课程涉及面广,理论结合应用性强,内容更新快,若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与产业脱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脱节,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3-4]。饲料生物技术课程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案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翻转课堂”与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1.1 更新教学内容、规划课程体系,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模块化 根据饲料行业现状,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案例,更新补充新知识[5]。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6个模块,包括绪论、酶制剂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粗饲料资源开发、发酵技术与产品(单细胞蛋白)在饲料中的应用、植物提取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抗生素替代与饲料资源开发进展,其中绪论2个学时,其他每个模块包括教学导学2学时、小组讨论2学时、课堂讨论与答疑2学时三部分,每个模块共计6个学时,加上课程绪论2个学时,课程共计32学时。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中,该课程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创新训练3个方面,在“基础、前沿、综合设计、研究创新”4个层面上规划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模块化和多元化。同时,在每个教学模块,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切题的思政元素,课程模块及思政点见表1。

1.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搭建课程网站和构建课程网络框架,丰富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资料库等课程资源,紧跟饲料行业发展步伐,每年更新網络教学平台内容,确保网站资源每年更新30%以上,完善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各类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动态、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录像等在网上开放,创建课程教学互动交流平台等,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与校间共享,使精品课程充分发挥了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

1.3 突出课堂讨论、学生互动参与,实现启发式的翻转教学模式 运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课后布置讨论性或拓展学习课题,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课堂讨论并自己讲解,教师点评并进行重点难点解析,以互动式、设问式、讨论式、翻转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6]。

1.4 强化现场教学、跟踪教学和连续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练合一”的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采取学生自由选题申请、教师联系安排对接企业的方式,把学生派驻下去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现场对各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进行系统讲解,通过这种“教-学-练”相融合的连续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技术流程、企业运作、管理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同步。

1.5 智慧教学工具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采用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管理工具[7],课前发布预习讲义、课程PPT和课前思考题等,设置预习时间节点,掌握学生知识储备和预习效果;课堂通过PPT共享、弹屏与签到功能,实现线下实体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后通过PPT回放、在线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8]。

1.6 采用教学过程考核,实行多样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将培养学生素质贯穿整个考核评价过程,制定适合课程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考察与课程期终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9]。考核评价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平时考勤10%、文献综述与总结20%、专题讨论(PPT)20%、理论考试50%。让学生积极归纳总结,以PPT和多媒体讲解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拓宽对问题的了解和看法。学生针对课堂讨论,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反思自己,同时在互动中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

该课程以“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课外实践”为主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业和课堂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教室、实验室和基地三地联合。以2016级温氏班小班教學为例,构建翻转课堂,将课程模块化,并由教师导学、小组讨论、课堂讨论3个环节组成,实现了对分课堂。一般而言,各模块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以发酵技术与产品在饲料中的应用为例:①教师导学。主要讲授单细胞蛋白饲料的概念、原料来源、发酵微生物种类、生产工艺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单细胞蛋白研究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②学生小组讨论。导学后通过雨课堂布置讨论性和拓展性课题,学生与教师或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QQ等专业推送平台,将各自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料或者课程相关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约定的网络平台发布,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自由组成3~5人的学习协作小组,对发布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准备。各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向教师和组员反馈学习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进行进一步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反馈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并补充遗漏点,最终进行选题和成果展示准备。③课堂讨论。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个体间的协作,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试验设计、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交流和评价打分,每组15 min,10 min PPT讲解、5 min答疑。在课堂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答疑、解惑、引导、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进而深化学习效果,实现课程理论知识的内化。④课外实践。结合教师研究团队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室内实验,测定和分析酱油渣、酒糟、凉茶渣等的基本营养成分,探究和认识生物饲料的发酵原理以及重点和难点,重点对比不同发酵菌种、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佐剂添加等对发酵效果的影响,进一步预估生产成本以及饲喂效果等。

此次整个温氏教学班共计26人选修,分为6个讨论小组,针对模块四,各小组分别以“在饲料中应用的酵母菌种类和营养特点”“酱香型茅台酒糟饲料化应用初步方案设计”“贵州茅台酒糟肉牛饲料化应用方案”“酱油渣开发育肥猪饲料设计方案”“酱油渣开发方案”“酵母菌在饲料中应用进展”为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总体来看,采用教师导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步显著;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学生参与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综合评价良好,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调查显示,对饲料生物技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表示满意的学生有23人,占全部学生数的88.46%,其中特别满意的学生占26.92%(图1);认为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的学生占96.15%,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的学生占76.92%(图2)。

同时,课程与科研及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饲料生物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模块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酱油渣发酵饲料的工艺设计”“凉茶渣生物饲料应用方案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技术流程以及工作环境等,做到理论教学与科研及实践教学同步。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以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为切入点,体现以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的新农科建设,培养学生用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知识来提升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意识,实践过程中培养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动科精神和专业情怀,端正学生的价值导向,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专研精神。

由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学习难度不断升级,考核标准不断提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从严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创新能力、材料撰写能力等各项素质均有所提升,基本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需求。调研结果显示,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后,认为学习任务加重1倍以上的学生占69.2%,加重1倍以下的学生占26.9%(图3),真正让学生“忙起来”。2016级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考研率达53.1%,位居全校第一,其中温氏教学班考研率为86%,效果显著。

3 小结

在新动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一门畜牧学特色金课是一个重要话题。对照金课标准,课程体现了以“两性一度”理念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方面进行专门设计。高阶性方面,教师深入剖析饲料行业热点问题,广泛拓展理论知识,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尤其重视过程考核。创新性方面,建立开放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课程内容与科研融合、与产业融合、与思政相融合。挑战度方面,教师备课充分,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认知3个方面精心设计,在各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不断提升难度,以期学生能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背景,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突破教学时数和教学空间的束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该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尚未建立线上、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今后将重点建设线上教学方式;②考核测评方法复杂,难度升级,学生短期可能不适应;③教学团队对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运用存在不足,目前仅限于雨课堂和教育在线等少数平台,缺乏微课、慕课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实践。课程团队将继续投入建设,吸取学习者的建议,为课程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10]。

参考文献

[1] 冷静,杨舒黎,鲁琼芬,等.饲料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98-100.

[2] 张日俊.现代饲料生物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任杰,司政.新工科背景下《水工建筑物》“金课”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4):70-71.

[4] 谢一锋.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公体课的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75-77.

[5] 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6] 齐惠云.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398,404.

[7] 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8(4):139-142.

[8] 黄业伟,向泽敏.“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7):261-262,265.

[9] 杨瀚涛.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视界,2015(24):89,78.

[10] 张亚妮,左其生,吴信生,等.《动物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J].家畜生态学报,2019,40(12):94-96.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襄阳丰富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素材来源,应充分利用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具有襄阳本土特色的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

一、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主要类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将襄阳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多姿多彩,襄阳市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从艺术类型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襄阳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如:枣阳雕龙碑史前文化遗址;宜城楚皇城遗址;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墙和“华夏第一城池”的护城河;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习家池”,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的鹿门山及鹿门寺;广德寺中印合璧多宝佛塔等等。

2.襄阳考古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雕龙碑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战国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墓室壁画、明清瓷器等等。

3.极具襄阳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皮影戏、黄杨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阳竹编、草编、南漳刺绣、书法、绘画、奇石、传统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阳历史人文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楚国大文学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阳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传统舞蹈“端公舞”、“高跷花鼓”等,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兰花筒”等,曲艺“保康独臂皮影”、“枣阳市鹿头皮影戏”等。

二、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开发

襄阳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就要与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程,引导襄阳地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学习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继承和创新地方传统艺术。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缺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把襄阳本土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和高校课程开发及教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着力于探究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技能技术传授及资源元素开发应用转化等几个方面:第一,开设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方面的鉴赏课程;第二,设立襄阳地域文化和艺术研究工作室;第三,开设具有襄阳地域文化和地域艺术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第四,设立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五,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构建具有襄阳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1.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培养和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襄阳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等课程教学的开发,可以开拓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大门。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不只是大学课程里和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练习,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就存在于民间。同时,把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学相结合,可以使美术、艺术设计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对襄阳地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产生热爱襄阳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和理想。

2.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艺术课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地域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如在专业领域里寻找和发现地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分析和研究其内容,在专业和教学中实践运用,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促进襄阳地方高校特色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如襄阳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艺术资源有:彩陶、青铜器、画像砖、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阳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版画、刺绣、纺织品、木雕、石雕、编织、奇石赏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戏、地方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是本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艺术教育上给予重视、保护和继承,但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在襄阳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开发运用。因此,作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就必须把本土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来,进行收集调研整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运用价值,并加以系统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础上,把其中最优秀的地方艺术精粹提炼出来,运用到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学科和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推动襄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对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艺术。襄阳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独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襄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课程,能够使襄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教育得以继续传承。尤其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项仲平,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范兆雄.论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J].教育探索,2003,(03).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13q119)。

作者简介:马佳(1973-),女,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环艺教研室,硕士研究生,讲师,艺术设计研究方向。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研究的背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是设计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活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直以来,职高语文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的制约,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职高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职高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其实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资源概念,我们并不陌生,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但是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过去,只是把教材或少量的科辅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注重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其实,语文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广阔。

二、理性的思考

1、课题的界定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实施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本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课程资源界定在“学生自身、教师自身、阅读资源、学校和家庭、自然地域、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七个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资源库中挖掘提取出新鲜切实有用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育服务,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理论的依据(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的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活性管理。因此,必须弱化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将教学管理的监控功能转向管理的服务功能,服务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师生在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中的共同成长。 (2)教育政策法规有:《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其它有关教育管理的政策法规。 (3)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课程管理理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三、具体的实践

(一)利用学生自身课程资源

1、学生能动性课程资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成功组织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课程资源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高一上册文言文单元,笔者就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小老师自主备课,课堂授课,台下学生听课提问,因为小老师是自己身边的同学,距离感没了,恐惧感没了,所以即便是平时不愿提问、回答或不敢提问、回答的同学也都乐意设计一些新问题来刁难小老师,就在这样的设计、刁难与智斗中,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老师的备课辅导和课堂引导、总结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经验性课程资源与学生能动性、创新性课程资源的整合,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2、学生差异性课程资源。鲁迅先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对课文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是教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例如:在上高一补充教材古诗词《龟虽寿》一文时,涉及对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有的学生说曹操是心胸狭窄的奸诈小人,有的学生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我没有给学生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而是重在引导他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二)利用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1.教师自身资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宝藏,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另外,教师的世界观,生活观,言行举止,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2.相关学科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不仅仅拘泥于语文知识,还牵涉到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政治知识等,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尝试和其他相关各门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进行集体探讨备课,这样,语文老师授课的时候就不是独立学科的讲解,而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渗透与交融。《最后一颗常春藤叶》是高二第一学期的一篇选读课文,小说通过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情节,热情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人性和美好真情。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特地请教了美术老师和生物老师,与他们一同讨论备课,并且请美术老师画了一副非常逼真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老师能更好的驾御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得到了多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三)利用广泛阅读资源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学习高二上册《在再生命的人》一文,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海伦凯勒赌东道达到作品,了解一点盲聋哑人的生活,学会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样对课文才会有深入的理解。我们还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四)利用学校和家庭资源

1、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是学生活动与成长的主阵地,学校生活具有广阔的时间与空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在结合学校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时,往往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如高一上学期进行了《神游水浒》、《趣谈报纸》、《采英撷粹——名言警句收集》、《缀语连珠——对联集锦》、《走近名人》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如高一下学期语文活动课“我与苏轼的对话”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开去,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的文章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职高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培养职高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2、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和家庭文化环境等等。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二字,虽然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那样,每节课都做到多学科内容交叉,但是,要尽量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内容,特别应挖掘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例如,结合高一第一单元《我的母亲》《卖白菜》的内容,我们进行了《珍惜生命拥有幸福》、《花季雨季》、《母亲节的礼物》、《爸爸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怎么办》、《我给父母洗脚的感受》等活动课。这些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课本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五)挖掘当地自然地域资源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让学生在对自然环境的了解、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一上学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热爱大自然》,同学们来到了萧山南边浦阳镇的一个自然村,那里曾经是一些破旧零乱的矮平房,坑坑洼洼的泥路,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但现在农民公园内,绿草、假山、凉亭相映成辉,成了农民休闲的好去处;漂亮的村委办公楼、小学教育楼、幼儿园、医疗站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如今是经济繁荣、事业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幸福,成了浙江省新农村示范村。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再如对于解决森林资源破坏,你有什么良策?走访浦阳江,它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至今有哪些变迁?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描述河流走向及经过的各个自然村;写一篇走访浦阳江的小论文或考察日记等。根据提供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己选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野炊、郊游、深入实地考察,撰写了《皮革厂带来的环境污染》、《野炊的过程和收获》等调查报告和论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风光,接触了大自然,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做人,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质,同时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

(六)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它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将产生积极影响。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例如学习高一上册《卖白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较为有名的特产,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当地特产的草图,用相机拍下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又如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萧山农家人的饮食文化,要求学生不但要注意农家人的特色菜,还要注意它制作程序,以及农村的厨房,形成课题加以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房东一起烧农家特色菜,品尝农家霉干菜、腌菜、萝卜干等,从中体验农家人创业的节俭和勤劳,也可聆听他们讲述农家兴盛的往事,形成课题加以探究;另外,让学生观察农家留下来的一些相册、老照片,把所有这些收集老的东西,通过拍照、笔录等形式记载下来,或者访谈农家,去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名镇文化。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职高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七)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自主开发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比如高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赌博的现象及危害》,学生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在农村十分猖獗的赌博现象,访问了许多深受其害的家庭,了解了赌博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向社会发出了杜绝赌博的号召,并从自身做起,向自己的父母宣传赌博的危害性。这项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综合学习活动还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为背景,着眼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全面进步,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了解、适应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来、驾驭未来。例如高一的综合实践活动《童年的玩具》,让学生搜集各个不同时代的玩具,从中整理、提炼出许多信息,理解了玩具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身边的广告》,通过让学生收集各种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并进行归类、整理、赏析,从而明白了广告语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语文能力。实施地方课程就是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学会”走上“会学”。比如高二园林班的一位同学在通过到农村实地调查,寻访老农,查阅资料,还跟镇图书馆人员建立了联系。图书馆人员建议他们联系进货的变迁中,从“纵向”研究该镇的历史变迁。为了获取有关历史知识,同学们又查阅了有关省、县、镇等文献资料,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重在探究实践,同时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以取得社会力量的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四、课题的成效本课题经过近两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根据生成性、综合性原则,确定了一系列研究主题,依据自主性、探索性原则,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软化了学科界限;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加强综合活动学习能力。

1、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打造了地方特色名片。课题组的地方课程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为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平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任课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让学生学了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校从自身特色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深入挖掘家乡特色,打造清新活泼的乡土文化名片,如高一园林班的《走进杨梅之乡》的民俗主题活动;高二环保班调查百年古镇临浦镇的风土人情;高一旅服班的《湘湖之约》……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们胆子大了,动手能力强了,同学之间更加团结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学生说写能力大幅度提升。在课题研究的前测中,经过条分缕析,我们摸清了目前学生说写能力缺失的原因,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说写训练的密度与强度,结合具体的说写要求,对学生的阅读、写作等方法加以指导,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激发学生有创意表达的勇气,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爱上写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在区级以上作文竞赛中,一等奖的学生共计23人,二等奖22人,三等奖60人。此外,学生的文章有多篇发表于区级以上报刊;在全国文明风采征文活动中,学生有20多人次获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实践证明,子课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说写训练》的研究它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而且符合学生的说写心理,优化学生的说写形式,学生的说写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思考和体会《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更注重了学科特点,更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它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时代,而是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中跳出来,密切关注社会各种信息,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新知,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将把职高学生带入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去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感受。要搞好综合性实践活动,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要因地制宜,合理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本班、本学校、本地实际,合理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如:“调查环境污染”问题可放在城市学校进行,而“观察大自然”则农村的孩子来得比较容易。又比如高一烹饪班有的学生家离民族英雄葛云飞故里比较近,学生们组织了一次“走近葛云飞”的实践活动,对葛云飞的家史、生平事迹等作了调查了解,写出了很好的调查报告,且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山川的美丽,增强了对名人的敬仰之情;而地处大汤坞城山寺的学生则可以进行“走近汤寿潜”的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资料,实地参观等形式,就会对汤寿潜有更深的了解。这些活动不仅积累了情感体验,丰富了生活阅历,而且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教师所做的只是创设条件,适时鼓励并点评。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能与同伴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如高二电商班开展“走访老红军”的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访问的方式,访问的内容,最后的调查报告也可以分工完成,整个活动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教师则可以做些必要的指导。

3.综合学习活动要注重过程。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目的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生活阅历,感受成功或失败带来的心情,这些才是最宝贵的,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至于最后的总结、报告等应是水到渠成的,不必拘泥形式。高二园林(1)班一位学生在调查本村一名孤寡老人时,心灵深深地受到了震撼,感受到社会对这些人的关注还太少,老人的心理世界很少有人能理解。从此之后这名学生就经常去陪老人聊家常,为老人解闷。孩子也从老人那里获得了很多以前没有过的东西。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需要投入的各种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科学文化等。客观上来说,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全过程都是凸显课程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价值的重要过程,而这也同样是保证课程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的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始终是当前阶段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校内资源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2.031

课程资源是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也是丰富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初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包含了众多层面,如生物教材、动植物资源、影视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等,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优化生物教学。但是纵观当前的生物教学,尤其是农村生物教学,并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导致生物课程资源仅限于教材中的有限资源,无法充实学生的生物学习。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也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第一,在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课程资源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客观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一种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对于课程实施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力。在根据一定的规律对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课程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将构成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即教学内容。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结果,教材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地方局限性。因此,如何在课程标准唯一性、课程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材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教师必须从学生所处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和开创课程资源,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

第二,课程资源为课程设施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离不开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相对于教材来说,课程资源具有更为显著的开放性、丰富性、生活性。对于学生来说,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展也同样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强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水平,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更好地开展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同时也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措施,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验性教学过程中必要教学条件和保障的重要来源。

二、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现状

当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此展开思考。

(一)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限

当前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正在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不过,我们也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传统单一课程体系的影响以及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使得部分教师尚未能够正确认知课程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例如,目前仍然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教辅材料和教材是教学的唯一导向,而没有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此外,部分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专业机构的工作,而没有认识到廣大师生自身在这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受客观因素制约

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挖掘、多方的合作,还需学校、家长的配合,同时还要注重安全问题、经费问题等,并需要一定的评价机制为依托。但是现如今这些客观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对于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该谨慎对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打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使生物与生活建立关联;积极开发乡土资源,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下面笔者将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学生打造良好环境

学校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校内各种绿色植物:冬青、梧桐,还有学校种植的各种花草等,这些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教学内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例如,在开展“顶端优势”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树木,告诉他们在梧桐等高大的观赏树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掐掉顶部的侧芽,从而消除顶部优势带来的影响,茁壮植株,避免梧桐生长得过高而影响光照。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室里养一些花草、金鱼,为学生构建动植物生态系统,如此不仅能够美化教室环境,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便于观察,学到知识。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课外活动

作为课程活动的重要延伸,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同样有着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在开展课外活动这一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两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一方面,是实践课形式,如理论课上为学生讲解了“种子萌发的过程”之后,就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自行培育种子,或者带领学生深入农田,去观察种子和植株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另一方面,则是参观活动。农村极具特色象征性的自然资源也是学习的好资源,这些资源完全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生物教学的需求,申请组织学生进行对当地自然保护区、水库、试验田等的参观,来获取更多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从而激发对生物学的热忱。此外,在允许范围内可根据指导,做些简单基础性的实验操作,比如“发芽率的测定”,感受前沿生物学实验室的气氛。教师若能够充分挖掘自然中的资源,为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提升生物教学效率。

(三)积极开发家庭课程资源,使生物与生活建立关联

如上文中所介绍的那样,所谓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和课程编制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根据侧重点和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以及信息化资源三个不同的类别。除此之外,家庭式课程资源也同样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家长的支持。

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通过课内的学习来掌握知识、提高生物素养,而很少在课外进行学习和复习,也很少在家庭中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其实,家庭中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教师应该对其加以挖掘,引导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来建立生物与生活的关联,体会到“学以致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与父母一起解剖鱼,发现魚的构造;与家长一起制作泡菜和甜酒,发现微生物;制作发酵酸奶,回顾乳酸菌的特点……这些都是生物在生活中的体现,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其实,很多家长也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因为缺乏理论基础所以往往把控不好制作细节,导致制作的东西很容易失败。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向家长讲解这方面的原理、注意要点,与家长一同克服困难,找到制作的窍门。这种以家庭为主导亲身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既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又能够帮助学生在生物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实践之间建立起特定的联系,从而端正学习态度。为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开发家庭资源,多鼓励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实现家校共育。

(四)积极开发乡土资源,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

作为一门以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生物学科涉及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资源,都可以当作生物课程资源加以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中学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比如田野、山川、河流、农作物、家禽、家畜等,都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观察和联系所学内容进行掌握的。因此,我们理应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予应有的重视,鼓励学生从身边环境入手,根据教材的提示,从山间田野、小河小溪中去观察、去实践。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的相关课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身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这样充分发挥出乡土资源的优势,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对于教学成本的节约以及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重视。

四、结语

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现状,并就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进行了探究。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多方面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等,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优化初中生物教学,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燕平.例谈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8(32).

[2]   杨芳.浅谈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2).

[3]   范莉莉.基于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2).

[4]   杨昌友.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内涵

1、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2、《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的含义。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资源还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能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

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没有让其进入课堂,没有让其发挥应用的作用。有的老师运用教材不够或者对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弃之不顾,没有充分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容。有的教师舍近求远,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没有很好地用起来。

2、盲目的开发,造成课程资源浪费。

(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远离学生生活,缺乏针对性。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 (3) 有的课堂就像资料展示会,存在着随意性。资源的低效甚至无效堆砌,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和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应立足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 利用好教材这一基本的教学资源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又不能一味地抛开教材不用,而应当巧用教材,使教材成为示范和开阔思路的好助手。

1、用好教材中的照片 (图片) 。

教材中的照片、图片再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源于生活,学生对照片 (图片) 中的情景犹如亲身感受,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照片、图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老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制作成课件,以生动、优美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触景生情,兴趣盎然。可根据插图编故事,用故事启迪孩子们感知图意、理解图意。可以把插图内容变成童趣横生的小游戏……同时插图还能激发我们和学生的思维,引发回忆和联想。

2、用好教材中的思想观点。

教材中的思想观点通常是比较正式的文字,有时也以教科书中的学生的对话或旁白出观,有时则通过老师之口告诉学生。我们要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以往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另外,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着眼于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材以各种形式呈现出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在于引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老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4、充分挖掘教材所预留的空间。

教材的内容本身是开放的,为学生自主的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它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教师使用教材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多角度地探究,自由地、独特地研讨,淡化唯一结论,淡化教育痕迹。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教材,搞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活动。

(二) 发挥好教师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应以课标为依据,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结合当地的实际和儿童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

1、按教学活动的需要重组教材内容。

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有慧眼,善于观察,巧妙利用。教材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拓展了相关内容。在活动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了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选择。这种设计思路,在理论上符合课程学习的需要,但在实践中却有一些困难。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据学生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是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2、精选开发到的其他课外资源

(1) 课外资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应该源于生活、蕴涵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2) 课外资源利用要注意适度。

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常用的方式是让孩子们“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制作成图象课件”,“实物展示”等。在选择各种资源时,要注意使学习材料与所学习的道德观点密切相关,并且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较强的说服力。资料虽好,但是太多,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注重与其他学科或活动结合开展教学。

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观察、调查、访谈、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教学时,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首先应当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作用,还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实施中的人力资源,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如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 调动起学生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和体验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所以,教师要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学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特别是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教师要走进学生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并在教学中给以适当的引导。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 利用好本土化的课程资源

1、用好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如《重庆社会》是重庆市的地方教材。它既是对国家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乡土内容的补充,又是对重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用好这套纸制教材和音像教材,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家乡的人,了解家乡的事,考察家乡的物,感受家乡的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将家长和各行各业的人士请进课堂。

教师不是全才,在课堂上,面对一些教学内容,老师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所以,我们要着力开发好社区和家长这些课程资源。我们可以邀请校外辅导员和家长针对我们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专业性的讲解,发挥他们独特的教学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

我们可以和附近的工厂,农村、图书馆、教育基地等进行协调,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 运用好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

教师要将课堂中学生生成的具有价值的问题变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而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同时,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引导孩子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总之,只有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自己教学的灵魂,《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就具有真正的实效性。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 应立足学生生活, 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活资源、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做到为教学服务, 不求花样繁多, 但求切合实际, 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效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 鲁洁.《关注学生、关注生活》讲稿.

[3]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教育论纲》.

[4] 康长运.《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5] 王清平、许向阳.《放眼生命的成长》.

上一篇:战备制度范文下一篇:机组启动试运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