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9

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河湟两岸的撒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针对其音乐文化的研究则显不足。本文以撒拉族音乐文化为视角,探讨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所表现出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征,总结出该地区音乐文化的某些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从而展现其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 河湟;撒拉族;音乐艺术;多元文化;社会性

The Cultural Research on National Music in Hehuang Area

——Taking Salar Folk Music as an Example

YING Xiu-wen

Key words:Hehuang; Salar; musical art; multi-culture; sociality

青海的河湟地区是湟水与黄河交汇地带,居住着回族、土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属多民族聚集地,在这里,每个民族都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进行情感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认同。他们的相互交流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联系,这既是表达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又体现了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并且使得河湟文化体现出交融性,呈现出渗透性和包容性的特征。下面就以撒拉族音乐文化为例阐述河湟地区音乐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特色。

一、河湟地区撒拉族历史文化背景

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史称“撒拉尔”、“撒拉”。元代迁入青海的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人与周围蒙、回、汉、藏等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共同繁衍生息在河湟两岸,发展成今天的撒拉族。历史早已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衍生必然依附于其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之中,撒拉族也不例外。显而易见河湟地区撒拉族民间音乐的多元性特征无疑是撒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共生性、融合性和兼容性所决定的。

据近代民族学者考证,撒拉族先民东返故土,定居河湟两岸,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对东方故土文明的眷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撒拉族聚居的河湟谷地,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历史上居住过不同的部落、部族和民族。考古资料表明,古代羌人就在此地生息活动过。河湟谷地出土的大量古代遗存都表明,这些远古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多元的古代文明和文化积淀对迁入河湟两岸的撒拉族民族的文化无疑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7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撒拉族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容。其悠久的族源历史、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吃苦耐劳、善于吸纳包容和交融的民族性格催生了其丰厚的民俗文化和民间音乐。形成了穆斯林文化中别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集合体。

二、河湟地区撒拉族音乐与民族环境的关系

音乐离不开语言。分析民族音乐也应该从分析民族语言入手。撒拉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撒拉族文学艺术以口头形式进行传承。撒拉族所使用的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等族语言相近,同属于粘着语类型。撒拉语本身就体现着多元性的特点。由于与汉、藏、回等族长期相处,很早以前撒拉族就从汉、藏语中吸收了许多借词。而伊斯兰教的影响使撒拉语中也掺杂着一些阿拉伯、波斯语借词。撒拉语中,还有不少藏语借词。部分撒拉人曾娶藏族女子为妻,还会讲一口流利的藏语。足见撒拉族与当地藏族密切的融合关系。解放后,随着撒拉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撒拉族的语言越来越多地吸收了现代汉语单词和术语,大大丰富了撒拉族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也影响、促成和丰富了撒拉族民族音乐的发展。

就音乐本身来看,撒拉族无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7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撒拉族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交汇融合中,创造出了自己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表现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撒拉族人自己创作、自己演唱、自己欣赏、自己传播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恰如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既显现出多元文化的基因,也保留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它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本民族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也吸纳、借鉴其他民族的艺术元素。因此,流传至今的撒拉族音乐艺术,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乃至不同民族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是河湟地区撒拉族人民独有也是多民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河湟地区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表现特征

(一)河湟地区撒拉族民歌的重要地位及特点

河湟地区撒拉族民间音乐的代表当属撒拉族民歌。撒拉族的民歌与该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性格和劳动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风味浓郁,乡土气息浓厚。撒拉族民歌在唱词上除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使用汉、藏两种语言。在民歌的发展过程中,除保留了本身的一些特点外,也折射出“他”民族文化元素对撒拉族音乐直接或间接的种种影响。由于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尚习俗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自成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撒拉族民歌根据内容和音乐特点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玉尔(情歌)、花儿(少年)、宴席曲、小调、儿歌六种类型。有趣的是,撒拉族也将民歌分为室内礼俗性的“家曲”和野外民俗性的“野曲”两大类。“家曲”和“野曲”内容形式皆有不同,形式之限不甚严格,内容的限制却极其传统和严格。“野曲”只能在户外山林和农牧生产环境中演唱。且要回避长辈和亲属。这与河湟地区的土族、汉族的民风民俗和演唱欣赏习惯如出一辙。显然是互相影响、互相参照的结果。

(二)河湟地区撒拉族民歌的分类形式及其特征

1.劳动号子

撒拉族先民在定居河湟沿岸之后,受汉、回、藏、土等民族的影响和帮助,很快熟悉并运用了农耕、畜牧、建筑、木材加工等生产技术。同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也创作了诸如打夯号子、搬运号子、渡船号子、伐木号子等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撒拉语称“哈依勒”)。这些号子虽然根据劳动环境、生产方式、工作内容的不同而富于变化,但多用汉语演唱。节奏、曲调简洁明快、歌声高亢宏亮等特点与当地汉族号子十分相似。由此可见,相近、相通的生活习俗和相同、相邻的地域环境使音乐包含了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理念,成为河湟两岸各民族共同的精神食粮。这也是撒拉族民族音乐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2.花儿

当前,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应该是撒拉族和河湟谷地的汉、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文明史上极其辉煌的文化成果——“花儿”(少年)。这种主要用汉语演唱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清新,曲调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异彩纷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河湟特质。深刻而又清晰地折射出河湟文明多元的基因和印记。因此,深受各族人民的热爱,代代流传而经久不衰。撒拉族虽不是“花儿”的首创者,却是培育这朵艺术之花的辛勤园丁。撒拉族人在参与创造、传承河湟音乐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在自己传统民歌“玉尔”的曲调、旋律的基础上,把撒拉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悲剧性的性格气质以及伊斯兰——阿拉伯(宗教)音乐、藏族的“拉伊”巧妙地杂揉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花儿”。撒拉族花儿曲调婉转动听,柔美而深沉。演唱时普遍带有颤音。由于撒拉族群众说汉语时较多地保留着自己的发声吐字习惯并带有一定的藏族、土族宾语前置等语法特点,撒拉族花儿的演唱也有着舌尖音多、轻巧跳荡、衬词、衬句、衬腔多样丰富,曲式结构扩充延伸等诸多特点。演唱时经常出现的波间音、颤音、华彩性的装饰音等,抒发出撒拉族人民丰富、活泼、复杂、深邃的情感,形成了与其它民族不同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感到撒拉“花儿”既有一般河湟花儿的音乐特色,又有清新别致的撒拉风格。正是由于吸收了汉族花儿的比兴、铺陈,土族花儿的诙谐、幽默和藏族花儿的粗犷豪放,撒拉族花儿才显得深沉、高亢、委婉、含蓄。富有艺术感染力和音乐的无穷张力。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的生动性,简直令人叫绝。河湟两岸几个民族的“花儿”相似之处很多。有些花儿甚至是几个民族“共用”的,唱词基本相同,很难说清谁是原创,谁是借用,抑或本身就是共同创作和加工、提炼出的再创造精品。有些学者认为,撒拉族歌手在吸收了河湟花儿以后,不断地演唱和改进,对“花儿”原有的旋律、唱词中的表现手法进行了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改造与创新,演变成内容多样的曲令,为河湟花儿的丰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宴席曲

作为河湟地区撒拉族音乐文化中最为精彩的篇章,撒拉族宴席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功能、丰饶的文学功能和高超诱人的表演功能赢得了广大河湟地区人民的广泛喜爱和信任,她通俗而不落庸俗;浪漫而不失礼仪;凄苦而不失乐观,悲切而不丧心志。这个民族对人生的体验,对两世大事的参悟,全然变为宴席曲的灵魂。变为宴席曲的生命。支撑着河湟民族精神的艺术升华,风风光光地在河湟谷地传唱了几百年。

撒拉族宴席曲据考证是由宋、元时期宫廷宴饮间的“宴乐”和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的。撒拉族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回族的影响,其宴席曲中明显有伊斯兰吟诵音乐和经堂歌的成份,也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地区所有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宴席曲有说有唱,它集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叙述、说理、抒情兼容,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也是撒拉族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及民族特性的总体反映。更是研究该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撒拉族宴席曲歌词意蕴深刻,生活面广,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饶有比兴,广泛地采用了汉族、藏族、土族的格言俗语,并用撒拉语加以明晰的解释,通俗而生动。充分显示撒拉族的民族精髓和艺术才华。

宴席曲演唱过程中还有一种穿插于其中的曲艺曲种——“打搅儿”。这种篇幅短小、新颖别致、活泼洒脱、气氛热烈的艺术形式,与汉族打搅儿有不少相通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其曲调来自宴席曲,是宴席曲的变体形式。曲目也比汉族打搅儿丰富得多。多数曲目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且吸收了汉族曲艺和其他文学艺术的素材。虽都用汉语演唱,但含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和语汇。格律和汉族打搅儿一样,只是有很多多字句。如《夸阿姐》:

(哎)这(呀)一个(就)阿(哈啊),

我夸(呀)—(者就)夸(呀),

头发(哈你就)活就像(啊),

马(呀)尾(了就)吧(呀)。(上下句偶数多字句)

(以上的虚词都是民族特有的语言)

打搅儿的曲文结构相对比较自由,句子长短不一,旋律流畅自然,语言生动活泼、谈吐风趣。内容既有传统的唱段,也是即兴创作。体量短小但容量不小;篇幅不长但形式多样。

宴席曲是撒拉族音乐中极富特色的民歌形式,歌词丰富,曲调优美。有即兴编词演唱的,也有代代相传的传统曲目,宴席曲中虚词比重很大,与青海方言的虚词比重极为接近。曲目中大量使用的虚词衬腔与汉语花儿演唱中开始的长腔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撒拉族文化组成的多元化特征,宴席曲歌词中还常常用阿拉伯语、波斯语等。撒拉族宴席曲的押韵基本上以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地方方言为主要标准,用青海方言和临夏方言押韵。由于长期受浓厚的青海方言的影响和渗透,宴席曲唱词形式多变,演唱时经常出现变换拍子的音乐现象。由于民族和地域共同的审美情趣而形成的节奏型现象在宴席曲中大量存在,这是河湟地区各族人民率直、坦诚、心直口快的豪爽气质和忠厚朴实的性格特征在民间音乐上的表现。

4.玉儿

值得关注的还有撒拉族音乐文化中独有的一种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情歌——“玉儿”。“玉儿”原为突厥语,系撒拉语的音译汉文。它是撒拉族的传统野调,是撒拉族先民们从中亚撒马尔罕带过来的地地道道的撒拉族民歌。这种情歌也有禁忌,如同表现爱情的汉族“花儿”一样,只能在田间地头、山林水边背人处唱,正如有首“花儿”中所唱到的:

撒拉八工的外五工,

各庄里有头人哩。

庄子里到了唱不得,

老汉们听见时骂哩。

“玉儿”多为中长篇抒情诗。词汇优美、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节奏自然、流畅、旋律轻快、活泼。歌唱爱情大胆泼辣,坦露心声含蓄缠绵,表情达意直接干脆,体现了撒拉族人民淳朴的风俗情调和朴素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乐特色和古文明遗风。“玉儿”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借物喻情、借物喻人、借物咏志、歌词生动,寓意深刻。歌词通常由数段自由抒情诗组成,用语淳朴,比喻生动贴切,对仗工整,讲究押韵,格律曲调较为自由,多为五声性羽调式,以羽音做调式主音。同时突出地强调四度音高的支持作用,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优美旋律。结构各以上下两个乐句构成,音域不宽,一般在一个八度内。节奏短促而明快,旋律奔放而激越,尾音悠长,易于抒情,与藏族的山歌“拉伊”极为相似。词曲的和谐搭配使“玉儿”颇具美感,极有个性。很明显,“玉儿”相对藏、汉族民歌而言,既在其内又在其外;其表象相似,内在又存在差异。

5.小调及儿歌

撒拉族小调是撒拉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之余用汉语演唱的一种民间歌曲,相对于“野曲”而言称为“家曲”,又称“俗曲”“俚曲”“时调”等,涉及到了河湟谷地撒拉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流传广泛,唱词通俗易懂,词曲结合紧密,曲调抒情愉悦,感情淳朴真挚。从内容和功能划分,可大致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叙事歌、历史传统歌等几种类型。

撒拉族儿歌即“童谣”,具有小调风格,和其他地域的民族儿歌一样,具有启迪、教化、认识、娱乐等多种功能,演唱形式活泼,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其内容丰富,可分为游戏儿歌、风俗儿歌、摇篮儿歌三种类型,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民俗性为一体。从大量儿歌中可看出撒拉族对儿童的教育是宽松的,很少受社会习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限制,让儿童在游戏中由浅入深地认识学习事物,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很好的教科书。

撒拉族民歌是撒拉族音乐中最为丰富、最有民族特点且最为精彩的部分,撒拉族民歌基本上将撒拉族的劳动、生活、感情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撒拉族音乐文化特别是民歌的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及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性,我们不妨用下图略作对比说明(见表1):

从上述分析完全可以看出,撒拉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不仅充分体现了河湟地区音乐文化的融合性、地域性、多元性和共享性,也清晰地展示出撒拉族人民丰富的传承创作和鲜明独特的民族包容性。

(三)河湟地区的撒拉族民族乐器及其特征

流传至今的撒拉族的民族乐器为数不多,只有口弦和则高两种。口弦,古时名“簧”,撒拉族称之为“口细”“枕头琴”,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簧”这种乐器。则高,实际上是一种红泥土捏制的吹奏乐器,又叫泥箫、泥笛、敲尔、琵斯尕纳合等,形似我国古乐器——埙。除此之外撒拉族在表演时还借用其他民族的竹笛、二胡、三弦等乐器,毫无疑问,这是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互相依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结果。河湟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各具特色就是有力的说明。

(四)河湟音乐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从以上撒拉族音乐文化可看出,河湟音乐文化艺术归根结底是依存于包括河湟人、群体即社会和涵盖了中华人类社会音乐文化中的一个事象,除了研究河湟音乐本身以外,还必须把握围绕着河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周围事项,才能够真正分析出河湟音乐文化和社会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河湟民族音乐文化在河湟人们的心中分别形成了建立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和控制、开发肉体的静止与运动的身体文化(行为文化),赋予现象以某种意义的事象文化与物体的选择、加工、利用有关的物质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使这几种文化要素互相联系综合起来并不断地更新其综合联系状态的过程中构筑了极其充满活力的多元的文化整体。再者,从撒拉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多元性特征还可分析出河湟民族音乐文化是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复合体,从表明价值与信仰体系的宗教世界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秩序化的社会性特征中,河湟音乐文化决不是与社会互不相干的因素,而是在形成一个不断相互影响的多元文化的同时,展现出了一个综合的世界。尤其在表象世界里包含着所谓的艺术活动,其中民族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而发挥作用。

四、结语

文化演进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要想维系族群的正常生存、生活、生产和发展,必须创造和同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辽阔的河湟谷地是古文明的摇篮,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存共荣的杂居地区,地域化十分丰富,异彩纷呈。尽管在文化的母体上有不同的派系和分支,不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明成果,但地理环境和历史生活的差异、民族抑或信仰的种种不同并没有改变各个民族文化的内核和本质,没有改变族群文化共同的灵魂和根本。撒拉族是一个勤奋、聪明、善于学习的民族,也是一个长于吸纳、极具出新而充满活力的民族。可以说撒拉族在河湟两岸生活了几百年,却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今天,研究、探讨河湟撒拉族民族音乐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轨迹,分析河湟谷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特有性及民族性、社会性,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苍海平.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211.

[2]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85.

[3]马成俊,马伟.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4]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

[5]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和方法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张明星.河湟古今民俗礼仪[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1.

[7]马正元编.青海撒拉族花儿曲选[C].名人出版社,2004.

[8]马成俊.关于撒拉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2).

[9]马成俊,鄂崇荣,毕艳君.守望远逝的精神家园——对黄河上游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7,(3).

[10]马成俊.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论撒拉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3).

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特别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很久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中就出现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等相关内容,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发达,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中,音乐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达到了比较成熟完善的程度,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联系。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入之下,使两者互相促进,不断融合,进而呈现出巨大的发展优势,在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 传统文化 关系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31.028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民族音乐也正是来自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所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着重把握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此为基准,牢牢把握这样的抓手,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实现创新的发展,使两者能够不断地创新和融合,并且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和创新效果。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主要包括4个部分,分别是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具体来说,宫廷音乐主要指的是某些比较典制化的音乐,例如各地不同的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相关内容;另外一部分是娱乐性的音乐形式,例如,筵宴乐、行幸乐。这两种音乐类型,充分表明宫廷贵族文化的相关侧面,主要体现在皇权之上的自我形象塑造,另外一种就是贵族阶层的一种精神享乐需求。

文人音乐主要指的是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等。它与书、绘画、诗词等相关形式形成了我国传统画中特有的文人文化,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琴,然后是棋、书、画。古琴音乐这种类型所崇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更加关注超凡脱俗,有着比较典型的浪漫色彩,呈现的是一种“清、幽、淡、远”。这种音乐类型与封建社会的中庸思想是十分吻合的,因此在古人的思想追求中也成为修身养性、对人格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

宗教音乐所呈现出的是我国宗教信仰中的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等相关类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宗教音乐呈现出独具特点的个性化特色。随着外来宗教的影响和外来音乐以及乐器的进一步融合,使本土音乐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的特色,与之前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宗教音乐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同时越来越呈现出仪式化的特点。

民间音乐涉及的内容众多,以综合艺术为主要内容,涉及多种类型的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特别独特的存在。它以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在题材、形式、内容、风格等相关方面,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和传统文化共同发展、互相联系,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共创辉煌。例如,我国的古诗词中就含有特别优美且抑扬顿挫的声调和音乐,在平仄的交错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音乐韵韵律之美。不同诗词之间所呈现出的长短句组合,通过相关格律的运用也有着音乐节奏之美。在我国的书法作品中,这种类型的书法形式都体现出一种十分强劲的且有不同韵味的律动感,而这些律动也正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深入地观察和探究,也可以看出它所体现的是一种音乐的灵感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清晰的线条、造型,清淡的色调意境,呈现出的也是音乐的流动美感和韵律的美妙。另外,在中国的舞蹈、戏剧等方面和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联系,相关内容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形成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是一种让人更加耳目一新,而且系统完整的艺术类型。

通过剖析能够明确,在艺术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显著的特色。同时也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和影子,它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内在底蕴,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世界,所以要想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创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就需要充分把握中国文化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对其深刻内涵有充分的认知,并对其进行不断继承弘扬和发展,这样才能使两者实现更加有效的融合,体现出全新的韵味。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独一无二的作用和价值。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同时针对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也充分尊重,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之初,正是来源于人心对于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音乐不仅是人们对于大千世界有相对应的感悟而生成。同时,它也能够针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心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和完善,使人的情绪能够得到安抚,这样能够确保人与自然人与这个世界或者人与人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保持世界的安定和和谐。“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更加关注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儒家文化通过中国民族音乐的形式对理想的人格进行塑造,通过这样的方法进一步倡导儒家学说中的仁的思想。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就认为人的修养完善过程中需要音乐的融合,只有通过民族音乐的有效协调和融合,这样才能确保人的身心健康茁壮的发展,对于这个世界有相应的贡献,从而协调内心,使人与这个世界能够实现协调一致。孔子对《关雎》就特别赞赏,认为其中包含着和平寧静的美感,体现的是一种悠远的意境。孔子曰:“《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而对激烈抗争的郑国民间音乐却持着强烈的反对的声音。孔子曰:“放郑声,郑声淫。”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传统的建筑艺术也是特别典型的代表,在其中传统建筑艺术有着十分显著的音乐线条造型,因此也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在建筑过程中充分融合音乐的元素是相关的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协调,不断的融合完善,这样能够形成一种和谐协调之美。中国古代戏曲家王骥德在其《曲律》中曾经形象地把音乐作曲和建筑物的构造进行相对应的联系,体现两者的相似性,通过建筑艺术和音乐的共同特点进行提取和描述,这样能够呈现出两者的和谐统一的效果。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对不同地区的建筑和不同的民族特色而言,所呈现出的建筑风格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因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异性,所以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所涉及的各类方言和音乐特色的应用也形成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由此能够明显看出,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都是其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艺术性的重要缩影。

三、中国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看出,中国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传统文化中,中国民族音乐是其中关键性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有众多内容都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和深刻内涵。因此,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充分体现其特色和深刻内涵,进而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使两者能够实现更加深层次融合,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其呈现出创新的效果。中国民族音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也注入全新的血液,使其更具备音乐的线条和韵律。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把音乐当作一种技能性、技巧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欣赏的眼光使其具备全新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內涵。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看出,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要针对两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通过中国民族音乐来深刻理解中国的艺术精神,并且把握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理解文化精神,两者能够互相促进,进而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文《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之我见》,《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3] 蓝善管、建华钱《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历史比较悠久,文化也比较丰富,少数民族中的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音乐宇宙中,少数民族音乐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忽略了文化的传播,忽略了社会多元化的传播。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快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所以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发展也越来越淡了,人们对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的青睐更多,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樂面临濒临消失的危险,所以我们要更多的专注于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将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发扬光大。接下来文章就以佤族传统音乐为例进行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重点分析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土化与现代性。

关键词:佤族;传统音乐文化;本土化;现代化

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除了在我国有分布之外,在缅甸也有部分分布,其民族语言就是佤语,但是他们并没有通用的文字,主要用实物或者木刻进行消息记录、传递和数字计算。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是我国的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些县,其中沧源是最重要的聚居地。佤族在过去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称呼,而且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呼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对才统一改成佤族的称呼。佤族的音乐比较优秀,其主要特点是原始、优美、健康、朴素,而且音调也比较质朴,通常会有比较粗犷而且独具一格的风格。在佤族音乐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歌,包括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儿歌等等,主要使用的乐器是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钗等。传统音乐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对其发展都非常重要,本土化指的就是基于佤族的特点和一些风俗民情进行音乐的创作,是佤族传统音乐继承的基础,而现代化指的是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并且将其运用在音乐创作中,是佤族传统音乐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所以说本土化和现代化对于佤族音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佤族音乐

(一)佤族音乐的基本介绍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在民间,这其中也有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并且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喜爱。其中有一首关于佤族的歌曲叫做《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唱遍了大江南北,从而让大部分中国人了解到在我国遥远的边区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佤族。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佤族人民从古至今有着能歌善舞的称号,比较擅长用歌声来传述历史。佤族人天生擅长音乐,音乐灵感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和一些生产劳动自己宗教活动中。佤族音乐主要分为三种,民间歌曲、民间乐器和民间舞蹈。因为佤族人民一般情况下都是隐居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下,生产和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佤族人民在相对恶劣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从劳动中出发的劳动号子节奏铿锵有力、韵律也比较强劲。通过动人的歌舞和嘹亮的歌喉,将佤族人民充沛的经济充分的展示出来。在传统的社会活动中,将佤族音乐和文化进行传播。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扩张都在逐渐改善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佤族中青少年有更多的的机会接触到现代化的流行音乐,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佤族传统民间音乐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

(二)佤族音乐的分类

佤族民间音乐的种类比较多,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有山歌、习俗歌、宗教歌和劳动歌。这其中山歌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山歌的演唱形式比较随便,充分的表达了咏唱的含义,而且能够在山野中随意的合唱。山歌的曲调也比较简单,节奏相对自由,内容反应了劳动和爱情,从结构来看,通常是一个高亢引腔,歌词长短变化不一,而且演唱是不需要使用乐器进行伴奏,深受佤族男女的深爱。习俗歌是有比较重的仪式感,比如说佤族人民在婚礼、葬礼、盖新房、狩猎等等的活动中都要进行风俗歌的演唱,这些充分体现了佤族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婚礼中有《结婚调》,葬礼中有《哭调》,盖新房的时候有《贺新房调》,狩猎的时候有《狩猎歌》,这些风俗歌的演唱形式一般都是通过专业的歌手进行领唱,群众们进行合唱。劳动歌曲的风格则相对粗犷而且趋势,想砍柴歌,薅秧歌等,这些劳动歌一般是在野外进行一些集体活动时候的调味品,通过对唱的形式将劳动的气氛带动起来,从而可以缓解劳动人民身体中的劳累,提高劳动效率。佤族宗教歌一般是在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中进行演唱的,主要形式是朗诵的形式,而且在朗诵的过程中带有咒语和一定的吆喝声,一般的祭祀活动都要进行祭祀歌的吟唱。除了山歌、劳动歌和习俗歌,佤族地区音乐中玩调也比较流行,玩调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唱调,就是只进行唱,单纯的唱,还有一种是分跳调,也就是边唱边跳的形式,参加分跳调的人分为两排,他手拉着手,肩靠着肩,气氛比较热烈而且相当有趣。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情歌、儿童歌曲等等。

在佤族中,民歌的整体风格都是比较粗犷的,但是粗犷中还有一些质朴,最重要的是这些歌曲都源于生活,紧贴生活,将生活显示的淋漓尽致,到现在为止,在佤族的很多场合中依然能够听到佤族的音乐,佤族人民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这些音乐传递了下去。

二、从音乐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佤族传统的音乐,对其分类和具体的形式也已经基本掌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佤族传统音乐文化正在受一些现代化的音乐影响,面临消失的危险,所以首先必须对佤族文化进行传承。那么如何对佤族文化进行传承呢?首先应该深入了解佤族传统音乐文化,唤醒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进而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

(一)深入佤族充分了解佤族传统音乐

深入了解佤族的传统音乐是进行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基础,所以为了能够将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好,首先应该进去佤族,从而充分了解佤族的传统音乐。虽然从网络中可以查阅到关于佤族音乐的一些信息,也可以听到佤族的一些音乐,但是总会感觉和我们的生活离得比较远,而且对陌生的佤族传统音乐并不说可以完全接受,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佤族,对佤族的传统音乐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佤族传统音乐的那种氛围和人们在其中寄托的情感,通过亲身感受佤族传统音乐的氛围,解读经典佤族传统音乐背后的故事,了解整首歌曲制作、吟唱、传播的过程,从而产生一定的民族音乐成就感,有了这种感情,才能够更好对佤族传统音乐进行继承。

(二)寻找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艺术生长点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可以说民间音乐源于民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所为了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护方法,首先需要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将佤族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和发展。首先应该重视佤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把现有的传统音乐进行系统的整理,整体其发展的过程,从而找到适合这些音乐发展的生长点,进而就能够對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载体进行搭建,从而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将佤族传统音乐进行最大程度的传承。从古至今佤族传统音乐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以需要找寻一个新的出路。

(三)唤醒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

现如今社会,传统的民族音乐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是能够保持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从而进行新鲜血液得罪注入,将传统的佤族音乐和现代的元素向结合,找到适合佤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将佤族传统音乐中的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进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佤族传统音乐,最终的发展目标是佤族传统音乐能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在佤族传统音乐继承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生活、复合大众审美,深入佤族内部,充分了解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将民间的一些采风制度进行完善,并且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吸取营养,汲取素材,进而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将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唤醒,从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上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从音乐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下来这一部分将讲述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首先应该挖掘具有音乐天分的佤族少年对其进行培养,然后需要寻找可以融合进佤族音乐的现代化元素,最后可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一)挖掘具有音乐天分的青少年对其进行培养

要进行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创新,首先应该从佤族内部或者是比较了解佤族文化的汉族人民中挖掘出具有音乐天分的青少年。因为具备这些条件的青少年首先可以对佤族传统音乐进行继承。而且他们大多会受现代流行音乐的熏陶,对就行音乐也会相对比较了解,所以在进行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些现代比较流行的音乐元素加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在对佤族传统音乐传承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佤族传统音乐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寻找可以融合进佤族音乐的现代化元素

为了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还需要寻找可以融合进佤族音乐的现代化元素。现代流行音乐是一种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而且发展的很好的一种音乐形式,为了能够促进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可以借鉴流行音乐中的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佤族传统音乐中,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热爱佤族传统音乐,这样佤族传统音乐文化就可以得到发展。比如说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曲类型,我们用这种类型的歌调进行佤族音乐的改变,从而冷让很多的人了解到佤族音乐文化。而且也可以在佤族音乐中加入一些放下非常流行的rap,用脍炙人口的语调将佤族传统音乐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表达,等等。总之尽可能的将现代流行的一些音乐元素融入到佤族传统音乐文化中,促进佤族音乐文化更快很好的发展。

(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的传播,所以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阵地,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讨论,学校教育应该成为首选。在学校教师得罪引导下,青少年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而有利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能够将这一项目进行的更好,首先应该和相关部门沟通将这些内容写入学生的教材中,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给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好的发展环境,从青少年抓起,对佤族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对整个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项目的进行中,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且能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给一些民间艺人提供更好的待遇,加强相关法律的保护政策,同时全力支持这些民间艺的一切合理的艺术活动,为其带徒授业创造条件。

因为现代的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大多偏爱,通常情况下对民间音乐缺乏兴趣和热情,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将佤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载体进行搭建,将培养工作做充分,让我国青年一代可以接受佤族传统音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这些大众传媒可以让人民群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够充分的体验到佤族传统音乐,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出积极的佤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分为从而增强人们对佤族传统音乐的认同感。

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佤族传统音乐

通过研究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本土化,从本土化方面研究了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进行佤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从而促进了佤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继承佤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冲动了解音乐的创造背景、传播方式、显示的意义等等,这样对佤族传统文化进行透彻的剖析,从而更快更好的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

(二)促进佤族音乐的发展

研究佤族音乐的现代性主要是分析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主要从传承人的培养、现代化元素的寻找以及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几个方面研究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确实得到了更好的创新。

五、结束语

本文以佤族传统音乐的简单介绍和具体分类开题,通过对从音乐本土化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从音乐现代性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这两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佤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让各族人民对佤族文化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从而促进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文化认同视野下佤族音乐传承机制研究;魏征;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03期 核心;

[2]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张宗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民族档案是反映本民族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亦占有一席之地, 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好各民族档案,并促使民族档案管理工作和民族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张家界民族档案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价值实现途径。

关键词: 张家界;民族档案;民族文化;旅游

张家界市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民族特点显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多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并产生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档案。今天,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渐成熟及信息社会的发展,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环境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而,应通过加大开发力度,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此情况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张家界的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张家界开发了老院子、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军声画院、绿色大地生态园、袁家寨子、茅岩河平湖游、土家古镇苦竹寨和江垭古城等10多家规模较大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全市10多家旅游演艺场所表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节目,每年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宝峰湖推出了湖南省第一台实景演出节目《梯玛神歌》。民族特色鲜明的节目《烟雨张家界》向世人演绎神秘的民族风情。《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2011年3月,首部以土家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型舞剧《西兰卡普》在张家界民族大剧院首开演。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追求、体验新奇、深层次的异族(域)文化为目的的旅游形式。时下,乘着世界文化旅游蓬勃向前的势头,不少民族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此引起的民族文化弱化、异化乃至消亡,民族旅游地族群认同困惑,民族文化传播的弱势化及旅游发展失范而导致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的破坏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给民族地区社会机制和民族心理的稳定造成了巨大震荡和威胁,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民族文化旅游地与外来旅游者的相互关系,并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做出合理协调,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体现

民族档案作为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关少数民族事务的历史记录,以其载体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真实、客观地反映和呈现着少数民族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可能全部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但作为一种重要的少数民族历史遗产和文化物象,其中部分特色突出、具有特殊旅游价值的民族档案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

1、旅游文化价值

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内涵广泛,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实践来看,不少民族档案即为社会文化名人亲自撰写或制作而成,其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很能吸引世人的眼光,激发人们的游兴。因此,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形式。张家界民族档案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依存于一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客观地记录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以及各族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光辉文明,反映出张家界少数民族在特定时代的艺术、科技、文化成就,也反映出其丰富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思想等。正是因为有了民族档案,旅游者才能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认识到各民族人民开疆拓土的艰苦历程和奋斗足迹,才能在旅游过程中更为深刻地认识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的科学价值和深刻内涵。

2、旅游研究价值

文化旅游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中“善”和“美”的欣赏,也往往带有“真”的追求,这里的“真”即是相关的科学知识。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涉及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也包含大量的生产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哲理。包含于民族饮食(服饰)制作、艺术品加工、金属冶炼等方面的技术,显示了张家界少数民族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其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研究、学习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不仅如此,许多历史遗迹、古城建筑等,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不但有有关的文字记载,甚至还有内容翔实、形象生动的图像、图片及图表,他们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规划保护,以及在民族文化景观的意境构造、结构复原和内涵发掘方面有重要的科学指导和参考借鉴价值,其丰富的知识,能吸引不少科研旅游者。

3、旅游认同价值

从民族旅游地自身来讲,民族文化旅游带来了经济要素、信息要素及文化要素的大流动,旅游地在与外来文化接触、碰撞的过程中,在借鉴吸收有益成分,实现自身文化优化、创新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使民族地区民众对自我文化产生了心理自卑和精神焦虑,进而演化成对自我文化的消极否定,导致民族旅游地的文化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档案中的文化信息,可以借此穿越时空,突破时代的限制,让旅游地民众充分接触、认识并学习当地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消除其面对外来文化时产生的自卑和困惑,提高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族群内部形成并保持长效的内心合力,促进对自我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守护。

三、实现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旅游价值的途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对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使其价值尽快得到实现并真正发挥效益。

1.强化收集力度,丰富档案馆藏

民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与开发必须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大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各类历史、文化档案。首先要扩大收集范围。不仅收集文物、图书、博物馆等部门的档案,也要深入民间寻找散落在个人手中的档案,尽量扩展档案收集的地域空间,确保民族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其次要突出收藏重点。通过方法创新,重点收集反映张家界少数民族生产成就、民俗风情、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珍贵文物及历史遗迹的各种档案,重点收集各类年鉴、方志、名人家谱以及有价值的照片、影片、图片、口述等档案,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馆藏,满足旅游业多样性的需求。

2.转变价值观念,深化档案服务

要突破传统观念,充分重视档案在旅游中的文化价值和信息价值,积极实现民族档案的进一步开放,加强与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合作与互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档案真正走向群众、“亲近”群众,树立档案事业开放、亲和的形象。要积极主动为旅游部门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检索、咨询、决策等服务,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文化沙龙、艺术讲座,使旅游者不仅认识到民族档案对文化旅游的价值,并鱼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它们,让民族档案事业成为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深入开发信息,重构旅游景观

近年来,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旅游开发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效用。档案部门要紧密结合旅游需要,重点加速民族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使之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张家界地区的文化底蕴。要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研发新路径,着力提高编研水平,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使之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起到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打动游客心灵的作用。在实践中,要积极实现理论成果的转化,加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档案信息及编研成果,利用其独特的内涵,重构具有张家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旅游景观,增强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竞争能力。

4.加快民族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重点推进民族档案中传统纸质、金石、竹简等档案的数宇化建设,通过现代扫描技术、缩徼复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其数字化转化,然后借助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其次要加速民族档案管理的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广泛传播,为旅游者通过民族档案了解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快捷、方便的途径。

四、结语

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民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繁荣的需要,也是民族档案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大开发力度,使张家界少数民族档案在张家界旅游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慧.湖南少数民族档案述略[J].档案时空.2009(10)

[2]康蠡.论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云南档案.2008(2)

[3]康蠡,王曼艳,论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协调作用[J].山西档案.2009(6)

[4]巩君慧.西藏档案资源的民族文化旅游价值初探[J].兰台世界.2013(26)

作者简介:

江波(1972-),女,苗族,本科,馆员(职称),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张家界市永定区农业局工作。

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郑剑锋,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

摘要:要想实现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民族关系作为基础,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之间彼此良性的互动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要从完善相关政策着手来形成民族文化互动的局势,包括民族文化产业、地区的就业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能高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整体步伐,还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保证国家民族的团结,保证党的领导和长期治理工作,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整体上还不能达到平衡、持续和协调的状态。

1.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关问题

一定历史环境条件下某个民族的畜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电力资源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总和,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地区性的特点称为民族经济。民族经济也因此具有复杂性和相对落后性。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政府就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社会稳定的问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关注热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民族经济也受益匪浅地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成效,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促进民族地区保障民生的各种工程建设,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步伐,不断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但是我国的民族经济发展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成为阻碍和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接下来主要阐述一下我国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展环境状况不好

一些少数民族所在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特殊,相对中心发展城市比较偏远就导致了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及时更新来满足生活需求。虽然我们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但是仍然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连基本的电路通道都没有建成,更不要说医疗保险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了。很显然在这些地区想要促进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偏远以及交通不便利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阻碍该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步与区域环境的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整个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都是农业经济来支撑。在这种民族区域缺乏商品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引进外商投资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许多民族地区主要靠当地的一些民族企业来推动经济发展,表现出来就是发展马力不够强硬,与发达地区形成差距。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缺乏基层的成功经验指导,使得民族经济状况整体不佳。

1.2传统观念制约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传统历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虽然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信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存在并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一些固有的民族观念模式导致民族地区的人民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进而直接制约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都是处于相对偏远的边疆地区,而且民族具有聚居性,即使可以保证生产力集中,但是却不能避免生产方式单一以及生产模式落后的局面,制约了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另外很多现代的经济理念并没有在少数民族地区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总之民族地区的思想观念落后和地理位置偏远是造成民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民族经济发展

2.1改变民族地区人才科技的相关政策

我国的民族地区主要面临两个窘况,首先是对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其次是没有科学技术支持,不能全面协调人才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科技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来改变这种发展状况。

在少数民族地区引进高科技人才是很有社会价值的,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人情,所以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必须是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要让这些人才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价值和潜力,要时刻关注人才政策改革完善的时效性和高效性。第一、我们要有目标的引进投资和工程建设,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严把投资关,以防出现重复低水准建设。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是首选,因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资源浪费流失的问题。当然也需要高科技人才来引导安排各层次人才的协调统筹发展。第二、我们要开设科技培训班,通过各种科技培训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最好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来促进经济发展进步。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要与科技人才、项目政策等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方案措施,招揽更多的人才共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开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2强化与民族整体的互动

现代社会的开放使得很多文化资源成为了大家共享的东西,而不再是谁家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不能是该地区独有的,而是要与其他地区民族共享。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抢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接受所有对民族经济发展有利的其他文化资源。第一、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与民族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吸取各种文化精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产业。第二、我们要促进民族区域文化资本的融合,改革并完善各种融资政策。有些经济学家把文化资本称作第四种资本,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我国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投入有很大的资金短缺,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较宽的融资渠道,来优化整体资源配置。第三、强化执行力度,提高团队整体的素质。要不断强化相关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和开发程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执行监督机构,对相关执行人员要进行素质技能培训。第四、我们要不断改进相关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从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价格、投资、税收、技术、人才、组织和结构等方面着手改进和完善。

2.3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当地宣传起正确的择业观,不是像过去一成不变的就业理念,而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当地人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更多市场需要的人力资源。其次,就是国家要颁布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现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大部分人都是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就像是生产就业岗位的机械。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本身发展就比较缓慢,再加上行业不集中,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出面做一些项目推广活动,建立一些发展基金,放宽其贷款政策等。最后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网络。我们可以将劳动需求信息及时通知相关的想要就业的人民,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源流动。另外可以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来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建设中。

总而言之,只有把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提高民族区域经济效益。(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3. 125.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74.

[3] 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

民族音乐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当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积极探索更加图片的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站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视域下,就如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方法创新,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轨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创新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緊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十分价值,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使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科学化和创新化的发展方向。这既需要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重要价值的认识,而且也要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体育教育方法,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1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价值

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由于它本身具有较普遍的竞技、娱乐和健身功能,比如武术、气功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等等,都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在现阶段,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积极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科学、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运动”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传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将体育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比如通过将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大力开展拓展教育,可以极大的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推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能够使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取得更好的成效。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当中,除了可以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之外,至关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通过卓有成效的融合与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某高校将武术作为重要的体育教育项目,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中华武术的文化体系,而且也使学生通过学习形相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精神,而且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高校体育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方法

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特别是要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除了要给予高度重视之外,还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是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方面狠下功夫,使其更具有文化传承性。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之外,要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就需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有针对性的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从运动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武术、太极、气功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

二是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从其本身的特点上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横向继承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发于更好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性,除了要开展专门化的民族体育项目教学,还应当将视频教学、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等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民族体育文化的风采,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兴趣;再比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有效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并使其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等等,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三是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内容。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民族体育文化,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进而使其更具有实效性。高校广大体育教师也要从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切实加大对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使民族体育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当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着眼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在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壮大高校体育教育师资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民族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关树标.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探究[J].戏剧之家,2017(7):239.

[2] 买佳.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与经验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 路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课程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上一篇:测量误差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梨洲史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