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论文范文

2023-09-17

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关键词:高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基础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3)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4)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3、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4、中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实践

加强生态保護与建设为旅游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是当今的一种旅游时尚,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由此更加凸显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紧密性。1992年,当时的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随后即组织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于1994年发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1956年开始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占国土面积的7.64%;另,设立风景名胜区256处,森林公园770多处,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200多个,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实施了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全国累计有44亿人次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植树230多亿株,开展了“三北”、长江中上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92%;建立了33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综合治理面积达7000多万公顷;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控制。今年,国务院又分别批准实施《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将增加数千亿元投资开展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力争还山川于秀美。我们都知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越需要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加强对他们的保护。自然风景区和人文景观,无疑最具有这种世界性的特色,特别是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和国际旅游的发展,它们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特点将更加突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环境与旅游大国,在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领域责任大、任务重,同时,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努力和实践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愿意加强与各国在这一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来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2篇

设计意图:

卢比是一条充满好奇心且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小鱼。他独自离开家乡,去寻找向往的大海。在去大海的途中,卢比遭遇了惊心动魄的瀑布、被工业污染的天空和河流,人们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但卢比不怕艰险,终于到达了大海。故事《卢比历险记》让幼儿跟着卢比一起经历了“美好→惊险→美好”的过程,从中感受到要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

该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主题。出示故事题目,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历险”的含义,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主人公卢比,引导幼儿猜测卢比会经历什么样的危险,使幼儿对下一个环节充满期待。

第二、三环节,视听结合,分段欣赏。幼儿通过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感受、理解卢比在去大海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美好和危险,同时感受卢比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品质。

第四环节,为活动延伸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将美好的环境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对比,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怎样保护环境。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品质。

2.大胆猜测,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3.萌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准备:

《卢比历险记》PPT课件,安慰爱心卡、加油鼓励卡人手一份。

过程:

一、结合课件,初步猜测故事内容

1.呈现故事题目,引导幼儿理解“历险”的含义。

(1)演示PPT第1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题目叫“卢比历险记”。

(2)演示PPT第2頁。

师(示意“历险”两字):你们知道“历险”是什么意思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对“历险”的理解。)

(3)师(小结):“历险”就是经历各种艰难和危险的事。

2.引导幼儿初步猜测卢比会遭遇什么危险。

师:猜猜看,卢比可能会经历什么艰难和危险的事呢?(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猜想。)

师:故事里的卢比是不是经历了你们说的那些艰难和危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二、视听结合,分段欣赏PPT,感受、理解故事内容

(一)理解卢比出发去大海的故事情节,感受美好心情。

1.感受卢比家乡的美好。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PPT第3页,感受并表述卢比家乡的美好。

(2)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并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语言说说卢比家乡的美好。(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风是香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2.理解卢比要去大海的心愿。

(1)了解卢比的心愿。

师:卢比的家乡这么美好,可是卢比觉得整天呆在小溪里太没意思了。那么,你们觉得卢比会去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呢?(幼儿大胆猜测卢比想去做的事。)

师: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卢比到底想要去哪里呢?

师(演示PPT第4页并小结):原来卢比想要去小溪的另一头——大海!

(2)了解卢比小伙伴的态度。

师:卢比要去大海,他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去。你们觉得小伙伴会和他一起去吗?(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师:你们有的认为小伙伴会和卢比去大海,有的认为不会去。那么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小伙伴们到底是会去还是不会去呢?

师(演示PPT第5页并小结):原来小伙伴们都不和卢比去大海。

师:小伙伴都不去大海,卢比决定独自去。你觉得卢比是怎样的一条小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幼儿感受、理解内容。

师(小结):卢比的家乡虽然很美,但他还是决定独自去远方的大海看看。原来卢比是一条勇敢、坚强、有好奇心并且敢于挑战的小鱼。

(二)理解卢比去大海途中的经历及心情变化。

师:卢比去大海的路上会顺顺利利的吗?故事题目叫“卢比历险记”,那么他会经历哪些危险呢?(幼儿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卢比到底经历了哪些危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

1.理解经历一:摔下瀑布。

(1)幼儿猜测故事情节。

师:小溪突然不见了,怎么回事啊?(幼儿大胆猜测。)

师(演示PPT第6页):原来卢比摔下瀑布了。

师:卢比摔下瀑布后,瀑布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卢比安全吗?他还能去大海吗?(幼儿继续猜测。)

(2)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幼儿听赏。

师(小结):虽然摔下了瀑布,但这里的天蓝蓝的,水清清的,风香香的,卢比感觉一切都很美好,所以勇敢的卢比选择继续前往大海。

2.理解经历二:遭遇黑水、黑烟。

(1)感受卢比遭遇黑水、黑烟的情景及心情。

师(演示PPT第7、8页):河里的水怎么变成黑的了?(河水被工厂排放的废水给污染了。)像大树一样的东西为什么冒着浓浓的黑烟?(工厂的烟囱在排放废气。)

师:遇到黑水、黑烟之后卢比感觉怎么样?他还会继续去大海吗?

(2)教师讲述故事第四段,幼儿听赏。

师(小结):卢比遇到了黑水、黑烟,那里的天也不再蓝,水也不再清,风也不再香,一切都不再美好。卢比想赶紧离开这里,所以勇敢的卢比选择继续前往大海。

3.理解经历三:夺命的生活垃圾。

(1)感受卢比的危险遭遇。

师(演示PPT第9、10页):河面漂浮着什么?这些垃圾、餐盒是从哪里来的呢?你喜欢这样的河面吗?

师:被塑料袋套住的卢比,他的感觉会怎么样?他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

(2)猜测卢比的命运。

师:请你们猜想一下卢比的命运,认为卢比能坚持下来去大海的,送给卢比加油鼓励卡;认为卢比坚持不下来的,送给卢比安慰爱心卡。

师:我们来统计双方人数,并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感受并理解卢比到达大海的情景和心情。

师(演示PPT第11页):卢比经历了这么多危险,身体也很虚弱了,但他终于到达了大海。

师:大海是怎样的美好?(请幼儿观看PPT并用故事里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全面了解故事内容,感受卢比的品质

1.请幼儿说说卢比为了到达美丽的大海,路上遇到了哪些危险。

2.结合PPT,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四、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对美好的环境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比较,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

师:卢比的家乡和大海是一样的美好,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风是香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被污染了的环境真是糟糕透了,差点夺走了卢比的生命。

师:你们喜欢怎么样的环境?你们身边有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环境吗?

师:当你身处被污染的糟糕的环境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我们要怎样保护身邊的环境,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呢?(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要怎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附: 卢比历险记

王丽芳/文

卢比是一条小鱼,他和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在森林的小溪里。小溪的水清透清透的,清得能看见小溪底下一颗一颗的小石头。小溪的周围长满了各种各样好看的花,还有高高的大树和绿绿的小草。小溪缓缓地向远方流淌。每天清晨,卢比在小鸟的鸣叫声和花草的清香中醒来。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风是香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一天,卢比和小伙伴们说:“我们整天呆在这里太没意思了。”他眨巴着大眼睛,用他的尾鳍指指远方流淌的小溪说:“要不,我们到小溪的另一头去玩吧。妈妈说,小溪的另一头是大海。”小伙伴们连忙摇头,异口同声地说:“可是我妈妈说了,我们还小,不能去那么远,我们不去。”“好吧!你们都不去,我自己去。拜拜!”卢比摇摇头、甩甩尾,和他的小伙伴们道别,向小溪的另一头游去。风清凉清凉的,卢比快活极了,向小溪两边的小花、小草欢呼:“我要去大海了!”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风是香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突然,前面的小溪不见了。卢比急忙停止摆动鱼鳍,想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卢比的身体被湍急的水流直刷刷地冲下了瀑布,重重地摔在了瀑布下的大河里。好久好久,卢比睁开了眼睛。哇,水面变得好宽好宽,水也变得好深好深,连天空也变得好大好大。卢比深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任凭自己被水流托着轻轻地向前漂去。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风是香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突然,卢比被一股难闻的、刺鼻的气味呛醒了。“怎么回事啊?”卢比睁开眼睛,“天哪!河水怎么变成黑色的了?”卢比赶紧抬头看天空。天空中,高高地竖着一根根粗粗的像大树一样的东西,它比大树还要高,比大树还要粗,但是没有树叶,也没有树枝,光秃秃的,头上冒着黑黑的浓烟,把半边天空都染黑了。卢比觉得呼吸好困难,眼睛也难受得睁不开。他合拢嘴巴,眯着眼睛,拼命地向水底游去。卢比心想:水深的地方会好一点吧?谁知,他狠狠地撞在了一根粗粗的东西上。那粗粗的东西里“汩汩汩”地流出黑色的水来,又臭又刺鼻。原来,大河里的水被这里流出的脏水给污染了。卢比想:我得赶紧离开这里,去一个安全的地方,要不,我会不能呼吸的。卢比拼命摆动他的鱼鳍,努力地游。天不再是蓝蓝的,水不再是清清的,风也不再是香香的,一切都不再美好!

卢比努力向前游,不让自己停下。河两边出现了一栋一栋的楼房,一个个白色的泡沫餐盒从卢比的身边漂过,里面混合着馊了的饭菜的酸臭味。突然,一只透明的塑料袋套住了卢比。“天哪!怎么回事啊?”卢比拼命挣扎,可是卢比越挣扎,塑料袋缠得越紧,卢比几乎不能呼吸了,他没有力气再挣扎,他让自己浮在水面,沿着水流向前漂,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天不再是蓝蓝的,水不再是清清的,风也不再是香香的,一切都不再美好!

“呜……”远处的汽笛声把卢比吵醒,卢比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他缓缓地睁开眼睛。呀!天是那么蓝那么宽,风是那么轻那么柔,海鸥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这是大海吗?!这是大海吗?!”卢比激动地跳跃着,他看见了远处的轮船,听到了阵阵海浪声。卢比欢呼道:“大海,我终于来了!妈妈,我看到大海了!”

天是蓝蓝的,水是清清的,风是香香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察;存在问题;建议措施

1 环境监察概述

1.1什么是环境监察

环境监察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微观"的环境保护执法行为,是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实施统一监督、强化执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环境监察按时间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察、事中监察和事后监察;按环境监察的活动范围可分为:一般监察与重点监察;按环境监察的目的可分为守法监察与执法监察。

1.2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

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下,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其核心是日常监督执法。

1.3环境监察的重要性

环境监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察工作贯彻得彻底与否是环境保护工作能否正确落实的重要步骤;环境监察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健全的环保规范和环保理论,以及先期环境监测等具体环保工作,而没有强有力的环保监察工作,环保工作是不稳固的,只有把环境监察和其他环保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2 当前我国环境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问题

一方面,我国农民还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他们垦荒耕种、围湖造田、乱挖乱采,滥施农药、化肥,不仅使农业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还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尤其一些地区将污染大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的局面,增加了环境监察工作的难度。

2.2 环境违法处罚问题

现行环境法律、法规中不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相对于环境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而言都太轻,这样就导致一些人不把环境法律、法规放在眼里,知法犯法。同时,环境违法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涉及到环境科学领域中的许多问题,现在我国对环境违法犯罪的防治对策研究几乎是空白,在政策定位、职责定位上都缺乏完备的保障制度。

2.3环境监察人员素质低

在当前的环境监察工作中,缺乏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监察人员,尤其是基层监察队伍。监察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环境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1)监察人员的专业性不强;(2)工作的简单化和形式化;(3)凭借经验办事,甚至出现违法法律的现象。

2.4缺乏完善的监察体系

环境监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但是在当前的环境监察中,缺乏完善的体系对环境监察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由于受到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对环境监察的一些工作采取压缩和省略的方式,因此其操作规范难以按照要求进行,致使环境监察工作缺乏内在的动力。同时,环境监察工作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不够,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导致环境监察工作者执法整体效果和质量的降低。

3 加强环境监察工作的建议措施

3.1深刻认识加强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境监察人员要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3.2明确职责,加强环境监察现场监督执法工作

国家总局对环境监察的定位早已明确,就是"三查、二调、一收费"。三查,就是监督检查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三同时"和污染源限期治理执行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二调,就是调查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并参与处理;一收费,就是依法征收排污费,并对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但是,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职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很弱,甚至是空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和监察工作形势要求监察工作由单纯的抓收费转向全面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现场执法软弱问题。各地环保部门必须理顺内部职能和分工,真正赋予监察部门现场执法外必须的现场监督检查权、排污收费权、现场监测权、行政处罚建议权和行政处罚执行权等共6项权力,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改善办公条件,配备必要的机动车辆、通讯工具、取证设备和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切实增强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能力。

3.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察队伍

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形象代表了整个环保系统形象,是反映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队伍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放松。各级环境监察部门和人员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监察队伍中的一些人还存在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环保专业和法律法规知识,到企业检查、收费不是依法行政,以理服人,而是脾气大,嗓门高,影响了监察队伍的形象,也未能很好地达到执法目的。特别是一些基层环保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对于环保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在执法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常常出现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使企业、群众不满意,影响了环保队伍的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环境监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4坚持高标准把好进人的质量关

监察任务需要的是政冶好、業务强、能力高的优秀人员,监察人员在别人眼里是有权利、有地位、很令人羡慕的,很多人都想进监察队伍中来。根据监察工作的任务的需要,建立人员合理的流动机制,严格把好"进口"、"出口"和"楼梯口",必须取得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坚持宁缺勿滥。对于违法乱纪,损害环保形象,不适合监察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整出监察队伍,要积极吸收有学历、思想好、懂业务、作风正、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员,充实到监察队伍中来。

3.5要加强监察人员培训

由于监察人员在环保部门接触群众、接触社会最多,监察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标准,又需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近年来随着监察队伍的扩大,所增人员较多,有些监察人员政法思想和专业知识水平还不高。为此,各级监察部门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廉洁从政教育和业务培训,考核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监察人员在政治上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在业务上要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懂工艺、会管理,具备综合办事能力;在作风上要"严、细、实、快、硬"。"严"字打头,"硬"字垫后,讲廉洁,讲文明,讲程序。通过加强政冶,业务培训,把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熟、廉洁高效的"环保警察"队伍。

3.6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机构、职责要统一,不能各行其是;(2)外在的形象要规范,统-执法标志;(3)执法行为要统一,不能各行其是。执法范围、操作程序、执法文书、行为规范、廉政要求等都要统一,严格依法办事;(4)监察政务要公开。公开监察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排污收费标准、计算方法、人员身份、举报电话等,以便接受社会监督;(5)执法装备水平要提高,切实提高环境监察队伍里的现场监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察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部分,对环境保护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监察工作的重视,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从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上新台阶。

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有效途径;探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3.095

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人类赖以生存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种类繁多的环境污染已经在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注重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面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培养,学校教育才是解决这个严峻问题的重要有效途径,要让学生从小就知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氛围,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

一、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所著手进行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均为基础性和启蒙性的,通过教育使学生对环境有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在学校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程,但是针对当前环境保护的问题现状,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所以我们教师在制定学科教学目标时,力求找准恰当的时机对小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以此增强小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真正把环境保护教育活动纳入学科教学当中。像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公共场所空气污染调查统计,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的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废物利用,品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思想教育,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有关水、土壤及空气知识调查教育方面等等,都可以有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渗透教育。

二、积极引导小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有效增加小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

在学校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去开展有效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以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正确理念,坚定学生投身环境保护的决心。积极倡导小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得小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使他们能够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参与劳动所带来的那份乐趣,从中品尝到成功之后的那份喜悦与快乐,继而将其转化小学生那强而有力的环境保护实际行动。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要让小学生细致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还要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掌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所必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发现有学生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现象,如随意乱扔垃圾、乱折花草、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恶习,我们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检讨和改正,这样就能够增加小学生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充分利用每一年的环境纪念日,有效激发小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在一年当中,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有不少,我们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最佳的环境保护教育的时机,对学生恰当地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教师要掌握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料,使学生对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充分了解。如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和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节日作为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以此有效强化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植树节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进行身边生活环境的绿化。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深化了教材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可以开展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小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辅之进行宣传活动,有效激发小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倡导学生家庭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就是孩子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教育的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除了学校学习的时间,就是在家庭中生活,家庭中学生家长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做法给学生最贴近的演示,让学生直接观察并传输给自己的大脑,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家长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表率,协助学校抓好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当孩子出现环境保护正确合理的做法时,家长必须给予表扬和鼓励,倡导孩子坚持做下去。出现不正确对环境保护产生不良后果的做法,家长要马上制止,并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促其改正。只有学校和学生家庭双方齐抓共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小学环境教育方法的探索[J].山东环境,2003(3).

[2]李伟丽.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J].吉林教育,2016(17).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窦晓红(1979.1— ),女,汉族,甘肃静宁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污染的治理关乎人类生存与健康,自党的十九大会议以来,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打造绿色环保的发展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以及积极建设生态工程,推广绿色生态技术等方面,提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工业废水、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1]。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环境污染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排污处理不到位等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一、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关系到民生利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过去相比,虽然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趋势。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环境保护工作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危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每一个公民都应主动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当中,推动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发展。第二,环境保护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忽视环境恶化带给国家发展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均已注意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探索更有效的环保治理手段,转变过去那种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利益的模式,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治理,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第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的共同期盼。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些年国内外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社会舆论越来越多,人们愈发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必须要做好环境治理工作[2]。

二、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治理主体单一

环境污染的治理并不是某部门或某主体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但是站在大局上来看,公众自主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不高,同时缺乏公众参与的渠道,未能形成社会多方共同配合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格局。

(二)排污处理不到位

近些年,政府部门针对企业的排污处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有的企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未能全面落实,无法达到政策或方案的预期效果,大大增加了后期治理的难度。在多元的污染类型当中,最为严重的污染形式为水污染,为此需要把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当作环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工业废水,里面会夹杂一些重金属或其他化学物质,产出量较高,如果处理不到位便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3]。

三、環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打造绿色环保的发展体系

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但是如果单靠自我约束是很难取到理想效果的,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健全法制结构,制定一个系统的绿色发展体系。第一步,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与体系,适当地调整和补充既有的法规。第二,要不断健全生态投入的政策,有关部门应适当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在争取国家专业补助的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第三,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政府部门可以对那些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行业提供一定的补贴,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改造,责令污染处理不达标的企业推出市场,大力推行绿色能源和绿色技术,适当地调整污水处理与生活垃圾处理的费用标准,利用制度有效控制,确保绿色环保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国内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提高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这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治理环境。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动员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垃圾分类和资源节约,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

首先,要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当下,公众的环保意识不够高,主要是因为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多,为此需要想办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忧患意识,发自内心地保护环境。其次,积极开展技术宣传与推广活动。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飞快,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可以借助科学技术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书籍和报刊等形式向人们传递循环经济的概念,同时宣传绿色技术。最后,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培训,通过培训活动鼓励全体公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挥领导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三)积极建设生态工程,推广绿色生态技术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从身边的小时入手,坚持不懈,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要想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力建设生态工程,比如绿地、公园、花草、树木、水资源等等,这些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环境的改善需要采取新设备、新技术来推广生态文明,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的环境治理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以杭州为例,该城市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模范城市,在城市里积极推广绿色技术,降低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节约了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了变废为宝,对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刺激消费。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杭州的发展模式,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方法,让绿色生态技术造福人类[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针对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可以充分参考上述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引入绿色技术和工艺,节约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保证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明玉. 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02(05):40-41.

[2] 刘昭弟,张春丽,罗芳林.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3):89-90.

[3] 苏丽,马景顺. 河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对策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3(01):17-22.

[4] 李华. 生态环境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对策解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20(10):32-33.

[5] 王传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6):121.

保护环境论文范文第6篇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用事实证明,道教和生态有着比自然哲学更丰富的内涵。事实上,道教不仅思考自然环境和人在其中的位置,还要用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些观念。早在公元一世纪,道教就制定了教制、教规(如一百八十戒等),旨在保护环境,确保自然平衡不被破坏。道教除了提倡尊重妇女和小孩外,还提倡尊重各种生物、地球、大山、河流、森林,试图保护它们。这些戒律可能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地保护自然环境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人类为确保文明与自然相适应所作的努力。而不是反过来,让自然适应文明。

然而,在进入主题前,我感到有必要做一些基本的评述。如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早期道教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强调人类要尽力适应自然。但是,如果认为这些早期道教徒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生态学者”,或许就是一种错误。生态学是近代西方的一门科学,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于1866年提出,旨在研究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生态学只是一个科学术语,只有专家熟知并且使用这个术语;它也是一个纯技术词语(我在1950年参加一个青年组织,研究生物并尝试描述生态系统时,才了解这一词语)。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见证了一场“生态运动”,这场运动肇始于工业化世界引发的生态危机。西方世界的这种“忧虑”情绪扩散开来,随之而生的虽说不上是意识形态,却是一套新的观念。如今,西方到处宣扬这套新学说,就像以前传播宗教、科学、民主和进步等西方那些所谓的新术语一样,向那些想听和不想听的人宣扬。西方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并不一定需要它们的非西方文化,这段不谦虚的历史教化作用并不大,因为非西方有他们自己的宗教、民主、科学和进步,只是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中罢了。我们毋须再评说这段历史。从一开始,我们可能就认识到,真的存在一门学科可称作道教生态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道教生态学的基本信条、目的和方法不同于当今西方生态运动中喧闹的政治性论文所提出的信条、目的和方法。即使不是道教思想方面的专家,也可看出,像庄子(公元前4世纪)这样的人不会容忍地球宪章委员会制定的“地球宪章”,因为,它虽然含有深刻的内涵,但是高度教条化,且富有争议。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戒律不是要强化“所有人都有权利享受饮用水”,而是说“不应污染水”;不是试图强制推行由政府和强权组织引起的政治变易,而是建议尽可能地远离这种状况;不是善言以改变他人,而是不言以求内在的转变。

一百八十戒

与道教生态有关的一个重要文献就是一百八十戒。在早期道教中,这些戒律是为那些世俗的领导阶层确立的指导方针。这些领导被称为祭酒。祭酒是旧时的称谓,指一个既定的社会团体中最年长、最受尊敬的成员,以祭酒的身份主持周期性的祭礼。在汉代,祭酒也指地方领导。这个术语被上清派的天师及其他道教组织采用。就天师道而言,男人和女人都可能是祭酒。然而,一百八十戒似乎大部分都是针对男人。正由于这一点,加之其他因素,我会论证一百八十戒最初不是由天师道所创,天师道只是承继了原初的一百八十戒,并将之转化成自己戒律的一部分,也因此而有了今日的一百八十戒。正如最近几篇研究论文指出,大量的事实证明一百八十戒在4世纪末率先进行了一次变革。我们能追溯多远,目前还难以确定。我们从《抱朴子内篇》的章节中可断定,葛洪(283-343)非常熟悉一百八十戒或相似的一些戒律。因为葛洪声称他《内篇》中引用的大部分文献源于葛玄(164-244),这点非常重要。原则上可以确定它是三国或汉代时的产物。

在一百八十戒中,直接与自然环境保护有关的不下二十条,很多是间接地有关。下面举几个例子:

14.不得烧野田山林。

18.不得妄伐树木。

19.不得妄摘草花。

36.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

47.不得妄凿地,毁山川。

53.不得竭水泽。

79.不得渔猎,伤煞众生。

95.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97.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

98.不得笼罩鸟兽。

100.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

101.不得塞池井。

109.不得在平地然火。

116.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中。

121.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

125.不得炼毒药著器中。

132.不得惊鸟兽。

134.不得妄开决陂湖。

在对这些戒律以及文献里其他相关戒律进行评论之前,我想先提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促使道教制定这些戒律?正如那些熟悉儒家经典的人所注意到的,有些虽然已经出现在《礼记》的“月令”一章中,但“月令”中的戒律只适合于特殊的季节。比如,在春天,不应砍伐树木,不得捣毁鸟巢,不得惊扰冬眠的昆虫,等等。然而,道教戒律却很绝对,用于一年四季。

特殊的宗教现象与特定背景中的特殊人群有关。早期道教的信徒和组织机构都集中在高山、溪流、大海以及未开发的自然环境周围,他们不仅像隐士那样,把这些地方当作退隐之地,而且将其作为集体聚集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对他们而言,自然环境犹如一个“避难所”:1)那是祭拜神和圣人的神圣地方,是保存圣物的地方;2)那是一个避难所,是一个可获得保护的地方,人们希望在那里避开世间的灾难,和平地生活。

我们常常假定,如天师道之类的早期道教团体是在古代中国的边远地区发展,那里文明化的程度还不高。因此,道教是某种“边缘社会”的产物,通过与土著部落的接触,吸收他们原始野蛮的萨满教。其实,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如今四川北部大平原的蜀地,是道教的发源地,是最先利用水利实现深耕农业的开发地区。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蜀不仅是秦进行军事扩张、最终实现统一的经济命脉,还是栽培稻谷的最佳之地,由此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深耕细作式的经济开发,严控的农业人口,这些农民被赋税和强制性的劳动拴死在他们的土地里,以牺牲畜牧业为代价实行单一的农耕。不移栖的生活和巨大的经济压力是中国农村苦难的根源,也由此产生了地方病:滥征赋税,被外来的游牧部落袭击,高密度的人口,疫疾流行,闹饥荒。这是天师道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至于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陵,来自于沛国,也就是今天江苏省的西北角。它是古代道教的中心地带,离亳台(如今安徽省的西北部)和蒙(如今的河南,商丘北部)不远,据说老子和庄子曾在那里居住过,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许多商业城镇,如陶(今天的定陶),它们是战国早期政治文化的中心。总之,不管是古代道教,还是中世纪时的道教,其发展都不是在原始地带,而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

但是,当我们考察天师道的教制和“治”的分布情况时,情形又相反了。正如人们长期猜想的一样,“治”无一例外地分布在高山和其他自然环境中,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这些“治”的成员每年聚集三次,有自己的经典、文书和粮食储备,有住房,稍后的时代里,修筑有聚会大厅。很明显,这些大山上修建的避难所与蜀地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保存完好的自然环境对于危机时的人们一定至关重要。与此相似的例子在后来中国的其他地方还很多,那些圣山及其寺庙宫观成了瘟疫、饥荒和战争时幸存者的避难所。

一百八十戒中的生态戒律,特别强调保护草木、水和植物等这些自然资源以及栖息于大山中的动物,都与上面提到的“当做之事”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应避免“妄为”给树木、植物和动物带来伤害,这就为急需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留下了空间。总之,一百八十戒并非是一种苛求,或一成不变。即便是吃肉的禁忌也是有条件的,这就为个别场合留下了广阔的余地。有许多关键词,如“不得太多”、“不得强”、“常当勤避”等,其主旋律就是尊重,不仅尊重自然,而且尊重男人、女人、小孩以及他们的生活、风俗和文化。

一百八十戒覆盖面非常广,但并未按主题、重要性或其他原则来组织编排,只是无序地列出,我们只能猜测其动因(见下文)。为了便于研究,我尝试对他们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组:

1.食戒

如:若能食菜最佳,而不得食向王者;不得每饮食从一边起,及叹吒言其美恶;常时无事,不得多聚会人众,饮食狼藉,等等。

2.色戒;尊重妇女

如:不得淫他妇人;不得张目视人;不得调戏于人;不得穿人家壁,窥看人家内妇女,等等。

3.尊老爱幼,尊重家人及可敬之人

如:不得轻慢老人;不得轻慢弟子,邪宠以乱真;不得评论师长,等等。

4.尊重奴仆

如:不得贩卖奴婢;不得黥奴婢面;不得为人保任券契、买卖田宅、奴婢之事,等等。

5.尊重动物

如: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观六畜交阴阳;不得无故走马驰车,等等。

6.有关私有财产:有关贪婪、抢夺、积蓄、禁奢的戒律

不得多畜仆妾;凡衣物不得过畜三通;不得积聚财宝;不得择好室舍好床卧息。

7.有关他人的财产:偷盗和欺诈

除了偷盗、诈骗、觊觎别人的财物之事,还有特别的戒律规定不能利用宗教科仪和职位横求财物。

8.杀生

不得贪食;不得择人饮食;不得以药落去子;不得自杀;不得因恨杀人。

9.自然保护

见上述内容。

10.有关国家、城市和军队的管理

不得求知军国事及占吉凶;不得阿党所亲;不得数见天子官人,妄结姻亲;不得与兵人为侣;不得为世俗人赋敛;不得带刀杖。

11.(作为道士)的仪范

属于此类的戒律很多:不得为世俗人作礼头主;不得向佗神鬼礼拜;当用合适的祭祀方法;有关上香、祈祷、科仪以及祭酒的戒律,等等。

12.预测、预言及占卜

不得预言;不得占卜

13.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条目相当多:不得咒人命死败亡;不得舌吐向天;不得张目视人;不得调戏于人;须当礼貌;不得起瞋恚;若人侵谤汝,汝但当自启白大道,不得忧怖,以损精神;不得裸形露浴;不得令人惊怕,令人恐悸,等等。

14.敬重文书

不得作草书与人;不得多以书相闻;不得以书字之物自投埋于厕前。

当然,这些类别很随意,而且常常重复。除了上面所引用的,还有很多戒条都与生态有关。比如,涉及到朴素的生活:不得以金银器食用;不得以手团食,残啮众肴;不得追求美食;不得拥有很多衣服;不得生活奢华。有关对他人尊重的戒律有:妇女不得被调戏,被窥视,被强行亲密;小孩不得受性骚扰,不得娇惯。其他人的宗教信条、风俗习惯及其私事也应受到尊重。事实上,所有戒律都是针对个体与他们所处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关系而设,正因如此,从社会生态学的意义上说,这些戒律具有“生态”的属性。这些戒律虽然是为宗教领袖而设,但仍然与道教界所有成员有关,因为祭酒不是道士,而是一位长者,一个德高望重、为人楷模的世俗人。

戒律的源起

一百八十戒的现代版本附有一长段令人质疑的序言。序言讲到一百八十戒是由老君传给干吉。众所周知,真人干吉与《太平经》有关。按照序言,干吉一得到《太平经》,遂被信众信奉。但后来,他们的热情减退,堕落之事出现,于是,老君授予他一百八十戒,以便祭酒能明辨是非,道自此兴隆。

大家知道,《太平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两种是指真人干吉。其一,《后汉书》里提到了《太平经》,那时叫《太平清领书》,由“襄楷”在168年题词。据称它给皇帝及其住宅、国家等提供了各种各类的忠告,因此,想必是儒家谶纬神学之类的书。此经共一百七十卷,按照甲至癸十天干排列,分为十部。

其二,《太平经》是一部道教著作,认为是太上老君在很早的时候启示给干吉。中世纪时代的道教著作特别突出这种启示,但在启示的顺序上,占据的位置却不同。第五世纪的《三天内解经》说,干吉的《太平经》是最早的启示,随后是《道德经》,然后才是给张道陵的启示。其他著作则有不同的排列顺序,把《道德经》置于首位,其次是《太平经》,最后才是张道陵。第二种说法把干吉得到启示放在周代末赧王统治时。

我们的序言也照第一种编排,认为老君把《太平经》授予干吉后,即西出函关,教化那儿的人们,在“幽王统治时期”返回。当然,这不可能,因为周赧王统治时期是从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5年,而幽王是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0年。原文序言只说干吉在周赧王统治时期得到启示,很难说幽王那段故事是否是后来加上的。事实上,并非只有这一个例子显示了序言的前后矛盾。因此,我认为,整个文本都是伪造的。不过,事实是六朝有人认为一百八十戒与道教的《太平经》有一定关系,而这种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赞同。一百八十戒的序言不仅存在于现代版本和敦煌手稿里,还在隋唐《道藏》“太平”部的序言里,论述道教《太平经》起源时引用了这段序言。另外的资料也表明,唐代已普遍认同《太平经》和“一百八十戒”之间有种联系,即使是著名的学者也如此认为,如《庄子疏》的作者成玄英。

如今,现存的《太平经》版本容易理解,且被广泛地研究,但这种版本事实上是后来一个叫周智响的人大约在569年时重写的,他可能不是参照道教的《太平经》,而是儒家的《太平清领书》,情况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两个文本除了在讨论的主题和题目方面有一致的地方,其他很少有相同之处,而且,即使主题相同,结论也很不相同。按照以上所述,这种不相同的情况不足为怪。一百八十戒可能源于道教的《太平经》,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没有更多的证据能证明此点。一百八十戒很有可能是基于当时已有的书籍。正如上面所说,不同的戒律并未按照主题或重要性进行排列,可能是因为作者摘录某一部经书时,按照行文出现的先后,记下了里面的劝诫,并将其作为神圣的启示依据。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被摘录的这本经书一定非常重要,因为一百八十戒是中世纪道教徒遵循的最高原则。如果不是《太平经》,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晓这究竟是本什么经典。

毫无疑问,它必定是一部道教经典。事实上,一百八十戒有一个最有意思的特征,就是与古代巨著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庄子》。第一条“不得多畜仆妾”使人想到《庄子》第23章里的庚桑楚。这个圣人遣散了他的男女奴仆{11},后来抛弃了家庭,放弃了繁荣昌盛的国家。第98条“不得笼罩鸟兽”让人想到《庄子》其他篇章里也有类似的讨论。《养生主》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在后面的章节里,有一个故事对此有更详细的描述。第18章(《至乐》)讲述了一只海鸟的故事。海鸟飞落在鲁国的郊野,鲁君主得到后,把它迎进庙堂,并演奏《九韶》给它听,杀牛羊猪肉给它吃。海鸟内心里很是忧伤,不敢饮食,过了三天就死掉了。作者接着阐释道,人有人的生活方式,动物有动物的生活方式,应让鸟归复于自然的深林,让鱼漫游于河水之中,不能以人的好恶来改变世界,须让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作者以“条达而福持”作为结语。

每种生物都按照自己的机理和需求生活,这种简单的生活不仅是《庄子》里的主题,也出现在更早时期的著作里。每一种有机体——动物、人、树——只能在自己的自然环境里茁壮成长:鱼游水里,树离斧斤,水蛭生于淤泥,雉生于旷野。然而,每次对扰乱自然秩序的批判,其背后的哲学推理已超越了“无为”这一理念。鱼不仅在水里生长,更以此为乐,鱼之乐也即人之乐。象牛、猪、乌龟这样的动物即使被饲养得肥肥胖胖,装扮得花枝招展,也不愿被当作祭品。树喜欢自由地生活,如果神圣化可使其免于斧斤之灾,它们也愿意,但它们不愿被人类开采利用。这些理念潜在的本质是批判人类试图跨越本有的界线。当人类带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接近自然,并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自然时,就已经缺乏尊重了。有一种非常深刻而又重要的洞见,认为这种尊重的缺失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宗教祭祀有关{12}。在一百八十戒中也常出现这些相似的观点,排斥宗教祭祀,尊重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尊重自然。

戒律里那么多生态思想在《庄子》里已经存在,我们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是汉代或者后期的道教从古代哲学文本里获得了灵感?还是庄子时代的神秘主义已持有反对宗教祭祀的观点?还是他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哲学阐释?我选择第二种答案。同样地,生态戒律根植于对封建社会以及城市公众仪式的拒绝之中。

戒律的执行与影响

一百八十戒是道教首领祭酒必须遵守的戒条。四世纪晚期,灵宝经典《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道藏》532:17a)曰:

太极真人曰:夫祭酒当奉行老君百八十大戒,此可言祭酒也。故曰不受大戒,不得当百姓及弟子礼拜也。受此戒者,心念奉行,今为祭酒之人矣,祭酒当断念、舍众恶、推行戒法,当如是也。黄老道妙,检种人之法,非不真者所参,万中有一多矣。

这就是一百八十戒的权威性,灵宝派根据自己的需要,整合并改编了这些戒条,变成了《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道藏》456)。稍后,六朝时期,改编本和原来的戒条一起产生了一套道教最大的戒律“观身智慧戒”(《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道藏》1364)。然而原来的一百八十戒依然是祭酒的行为规范准则,就像陆修静(406-477)在《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1127:17b)里所说的一样:

故经云: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老君百八十戒作为道教徒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不知道它于何时丧失了这一重要地位。也许在隋唐五代末,道教在经历了巨大变化后,天师道丧失了道教创立时的地位,它才逐渐被弃之不用。然而,戒律的灵魂并未丧失,依然可以在很多故事里看到,如杜光庭(850-933)的《道教灵验记》,里面提到污染泉水、河流,毁坏树木都是有背于道的罪行。

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道教生态戒律与中国农村前现代时期生态实践的关系。毫无疑问,人们会指出我们研究的许多戒律,它们的精神依然一直延续到现代。

内在的转变

研究了早期道教团体编制成文的戒律中道教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遵循这些戒律的祭酒,他们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迫使他们遵循的神权究竟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资料曾清晰描述这种有组织的宗教机构。确实,文本对至人和俗人、道的世界和凡俗世界进行了区分,但这些都很模糊不清。没有任何材料涉及道士的生活法则,而且文本强调这样的法则不存在。遵守这些戒律的祭酒不是道士,而是俗人,可能是农夫、商人,甚至是士兵。他们不占据官位,不收税,在国家行政组织里没有行政职能。戒律里看不到更高的宗教权威,或某套信仰和观念体系,看不到神职的权威。只在第144戒里提及道教教派,“常当回向正一,不得俗事”。但一点没有这样的规定:“除了神权机构准许,否则,不许伐树。”不是宗教权威来推行这些戒律,而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责任。

在宗教修持中,戒律强调斋醮科仪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他人。戒律认为治病也是如此。个人的宗教修持有调息、辟谷、祝首、烧香,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个人的宗教仪式。在道教里,一般来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与道的关系,这一点在很多道经里都反复强调:“道在己,非在其他”。在重要的《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里,“大道家令戒”部分,谈到《黄庭经》的修炼时强调了这一点,《黄庭经》是内丹修炼的基本指南。

强调自我、个体与道的关系,表明每个人都应对道负责,每个人都含有道性。谈到自然环境时亦如此。自然秩序的维护完全依赖于我们内部的自然秩序以及内部的和谐,而非外界的某种权威。环境内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优先考虑内在世界是道教大原则之一。要避免外在的危机和危险,只能在我们内部将其转化,通过我们身体的和谐来净化和改善它们。所有生命都是通过这条途径进行转化。当达到尽善尽美时,身体的和谐会散播出来,惠及所在的环境。因此,一百八十戒从未涉及对更高权威的反抗,未涉及政治斗争和报复,未涉及公平与和平的需求,只谈及调息,谈内在的和谐与个体的安宁。这是解救环境的唯一方法。真性只能在自身中找到。为了调节世界,我们必须修炼自身,照顾我们的内部景观。通过多方位的审视道教祭酒的戒律,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精神生态学。

[本篇文章摘自《道教与生态》(Daoism and Ecology, edited by N.J. Girardot, James Miller and Liu Xiao-g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已获得翻译版权。]

注:

①《一百八十戒》不是一本独立保存的经书,而是散见于几本经籍里:1)《太上老君经律》(《道藏》786?押2a-20b),六朝晚期的经戒集;2)《云笈七签》(39?押 la-14b),以唐朝的资料为基础,从而成为宋代道教的百科全书(大约汇编于1025年);3)敦煌卷子第4562页,第4731页:“老君一百八十戒”,唐代早期一种手抄本; 4) 《要修科仪戒律钞》(《道藏》463?押5?押14~19b),唐代的百科全书。

②《太上老君经律》的注释表明一百八十戒是针对男人,而遗失的《太清阴戒》则是针对女人。

③研究的有:施密特(H. H Schmidt),“论老君一百八十戒”(“Die Hundertachtzig Vorschriften von Lao?鄄chün”,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Ostasien?押 Festschrift für Hans Steinger, ed. Gert Naundorf et al.,Würzbutg?押 Konigshausen & Neumann,1985,149-59);本杰明·彭尼(Benjamin Penny),“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的佛教和道教”(“Buddhism and Daoism in The 180 Precepts Spoken by Lord Lao”),载于《道教资源》6(Taoist Resources 6,no.2<1996>:1-16);芭芭拉·亨德里斯克(Barbara Hendrischke)和本杰明·彭尼的“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译文及文本研究”(“The 180 Precepts Spoken by Lord Lao——A Translation and Textual Study”),载于《道教资源》6(Taoist Resources 6,no.2<1996>:17-28)。最后一篇是文本的完整翻译。我最近在着手研究一百八十戒的成型年代和起源。

④《抱朴子内篇》六,“微旨”,126页(王明编辑),参考书由北京大学王宗昱(Wang Zongyu)提供。

⑤注释3里提到的由亨德里斯克和彭尼翻译的《一百八十戒》非常出色,但为了一致,这篇文章采用我自己的翻译。

⑥参见王纯五的《天师道二十四治考》,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位于成都市的玉局治似乎是唯一的例外。

⑦日本年青学者前田繁树(Maeda Shigeki)就序言和成型年代写了一篇很好的论文,“论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言的形成”(“Rōkun setsu ippyaku hachiju kaijo no seiritsu ni tsuite”,Tōyō shisō to shūkyū 2 <1985>?押 417-424)。

⑧参见《敦煌手抄本》,S.4226《太平经部》(J.2)。

⑨见《玄门大义》,《云笈七签》,j.6。

⑩还有一种《太平经》叫《洞极太平经》,不把它纳入讨论之列是因为它与干吉没关系,而是老子授予给张道陵(《玄门大义》,《云笈七签》,j.6)。

{11}两个例子里的女仆称为妾。

{12}“不得将粮食掷于火中”,这条戒律后来被三百“观身戒”吸收,禁止用动物祭祀神和六天之尊。

(译者单位:成都市道教协会)

上一篇:法律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师德师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