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

2023-09-22

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1篇

第三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信息量能力。

2.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胆魄、开发思维、认识到只有深入实际生活,处理调整好各种关系,才是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发展了决策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使同学们建立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观念,增强保护动植物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

2.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和宣传有关保护措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有关“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情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卡、学习指导卡、学习反馈卡、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由几张国家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入课程。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熊没有落脚点面临被“淹死”的危机。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森林面积日益缩减,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3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遗传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三、资料分析,讨论交流: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哪些威胁?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1)栖息地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2)中国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2、我们再来看看世界生物多样性概貌。

3、看两则关于世界生物灭绝速度和全球八分之一的鸟类面临灭绝的信息。

资料一: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消逝。

资料二:世界八分之一鸟类面临灭绝,环保人士积极推进《大幅减少生物多样化的丧失》计划

4、小结:全世界的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了。世界生物正面临着威胁。

5、那我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也濒临灭绝的边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教材P94页的图片资料。

6、学生逐一欣赏,明确有下列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银杉、珙桐。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滥砍乱伐是原因之一。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森林仍保持在较大面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两千年前的50%,降到16.55%。

(2)第二个原因是滥捕乱杀。

(3)第三个原因是环境污染。武汉市东湖在近20~30年间,由于排放污水,水底生活的113种生物减到26种,有60种已难见到。

提问:为何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会导致水生动物种类减少?

(4)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了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引导:为什么?

明确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小结:通过对这4份材料分析,我们明确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1)滥砍乱伐 (2)滥捕乱杀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入侵。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 (精选范文) 荐生物的分类教案 (精选范文) 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2篇

一、网络营销的界定

很多人对网络营销没有正确认识,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将销售搬到网上,将网站建立起来,在平台上进行产品推广,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关注度。事实上,网络营销并不是这么简单。网络营销本身是一个体系,简单的网上产品推广不能代表整个网络营销[3]。要对网络营销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就要对网络营销的界定明确。所谓的“网络营销”,是企业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企业的营销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网络营销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营销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是最具时代感的营销方式,在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4]。如果用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但他的实际意义不是如此,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诸如企业网站的运行中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营销,使用电子邮件展开营销,使用微信公众号营销,使用微博营销,还可以应用即时信息营销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网络营销的定义,才能对这种营销模式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二、传统营销所存在的不足

传统营销所存在的不足主要提下内在三个方面,即传统营销的漏斗策略、传统营销的单边主义以及传统营销的流沙堡垒。

其一,传统营销的漏斗策略,就是所有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其地位是无法改变的。传统营销方式是让消费者对产品提高认知度,让消费者乐于购买产品,直至消费者突破心理障碍而购买产品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其宣传效应,即采用口传的方式介绍自己购买的产品。传统营销采用漏斗策略,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营销效果,但是存在诸多的不稳定因素,对于营销活动中产生的效果不能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衡量,这样就会使得企业更为注重经验,所是定的营销策略也经验化[5]。营销中采用漏斗策略的思路是,输入漏斗顶端的流量逐渐增多,相应地底端机会有更多的目标客户沉淀下来。企业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将消费者锁定,明确其决策点,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广告,使得广告更有针对性,做到广告投放更加精准。由于这种传统营销方式存在随意性,而且是严格按照套路机械能给难点,必然会存在缺陷。

其二,传统营销的单边主义。传统营销采用漏斗策略,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关注度,主要采用电视广告营销的方法,在门户网站上发布产品信息,或者应用搜索引擎推广产品,采用这些方式对消费者洗脑。比如,“脑白金广告”、是被广而熟知的,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虽然人们记得脑白金,但是仅仅停留在广告词上,对产品并没有感觉。采用这种传统营销的模式,对产品的信息由上而下地传播,由于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没有采用互动的方式获得反馈信息,导致产品广告不能及时更新,让人们听起来习惯成自然,却不会联想到产品。

其三,传统营销的流沙堡垒,就是在营销中更为注重将货物卖出去,由此使得营销工作从商品跨越到资本层面,却忽视了提高受众对产品的关注度方面,没有考虑到积累客户以及沉淀客户的问题[6]。当客户流失的时候,关注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产品的销售量自然减少。

三、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的影响

多年以来,人们对于网络营销的理解存才局限性,认为网络推广就是网络营销,即在网络上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博得消费者的青睐以购买产品,加之一些人对网络营销有过高的期望值,对于其概念没有深刻理解,认为只要在网络上开展营销活动就会盈利,而且不需要投入成本,如此对网络营销产生认知层面的误区。网络营销与网站不同,其不是将传统营销简单地在网上执行,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全新的影响方式,其对传统影响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价格优势、品牌策略、渠道策略以及采用的营销方式上。具体如下。

(一)网络营销的价格优势影响传统营销

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中企业定价的原则和方法产生强烈的冲击,传统营销利用封闭市场对产品高价出售的方法已经不存在优势,特别是价格对比网站的出现,使得企业在定价上不再发挥主导作用,顾客则成为决定产品价格的主体。

(二)网络营销的品牌策略影响传统营销

随着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对传统广告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人们习惯于上网,习惯在网上寻找品牌产品,网络信息丰富,人们对品牌的定位突破了传统,在意识深处对品牌概念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品牌理念已经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其不仅代表产品本身,还涵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运作以及质量管理能力,企业扩展市场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能力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人们对于企业的运营能力在网络上就可以了解。当前的品牌已经发挥资本效应,就需要重新审视,建立新的理解,对品牌重新定位,以对网络营销的品牌战略充分掌握[7]。

(三)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影响传统营销

网络营销对渠道的影响更大,这不仅在消除传统营销中广告壁垒方面体现出来,在各种市场壁垒的冲击方面也体现出来。网络具备很强的渗透力,对于传统营销的区域封锁已经渠道控制都有所突破,网络信息吸引着消费者,包括网店、网上路演等等都大大吸引消费者,所有的进攻路线都被打通了。网络营销还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整合经销商手中的渠道。其力量、动力和影响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四)网络营销采用的方式影响传统营销

网络的冲击涉及到方方面面,传统的营销模式受到冲击,还冲击了企业的生产方式。比如,书籍的生产和出版方面,如果按照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方式,需要先将主题确定下来,经过诸多的流程,最后是出版图书,然后就可以看到市场上的图书,之后图书进入到书店,整个的流程需要很长的时间[8]。在网络环境中生产电子出版物,不仅生产周期缩短了,而且生产效率提高了。现在美国兴起“准时制”出版业务,出版图书的速度有多快,很难想象,在48小时内书籍就可以完成从生产图书到客户收到图书的流程,不仅如此,还允许客户选择产品数量。美国版《炸弹》在出版的第一天就有400000份被客户下载。图书就这样进入到市场中,传统出版是无法匹敌的。

网上营销的电子出版物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所存在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容流入到市场中,而且拓展市场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合作打造了“掌上书房”“书房”,顾名思义,就是摆放很多书的地方,进入到这里就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掌上书房”,就是可以放在手掌上的书房,就好像一台手持电子游戏机一样,可以阅读10万页的内容。所有需要阅读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也可以选择离线阅读的方式,能够持续40个小时[9]。应用网络营销的方式可以让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可以对产品批量销售,还可以采用捆绑销售的方式。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应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模式,所获得的最显著的结果就是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展市场份额。正是网络营销,使得传统营销方式也需要改变,营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原有的大众市场逐渐消失,进一步扩展了个性化市场。

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产生的冲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且呈现出不断延伸的趋势,如果传统营销依然没有改变,其自有优势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这种营销模式的价值不能发挥出来。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的营销方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产品的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逐渐对产品产生认知,从而产生购买的想法。网络营销与网络销售有所不同,网络销售是营销活动的结果,现在的企业已经不再将网络销售作为营销的唯一目标。网络营销虽然与电子商务雷同,但是不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重在网络交易中采用的方式以及交易的过程,网络营销对电子商务起到支撑作用,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网络营销也不同于网络推广,其仅仅是网络推广中的一种方法。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更符合时代环境,与传统的营销策略相比较存在明显优势,所以很多企业选择网络营销。本文对网络营销从概念的角度予以介绍,分析传统营销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产生的影响。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购物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营销工作适应当前的时代环境启动了电子营销,在网络上展开营销活动并进行交易,使得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而且降低了营销成本。电子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较的,更有时代感,更适合人们的当前的消费观,必然对传统营销产生冲击力。但是,传统营销运用多年,其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已经滞后于时代,使其缺点暴露出来,这样就导致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论文着重于研究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营销,传统营销方式,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厅.浅谈网络营销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J].经营者,2019,33(02):60-60.

[2] 程艳红.克莉丝汀企业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研究[J].福建茶叶,2020(02):87-88.

[3] 吕宇栋.网络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并行的分析[J].职大学报,2019,128(01):73-76.

[4] 齐乐.传统营销渠道与网络营销渠道的冲突及其化解[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8):223-224.

[5] 孟丹.关于O2O与传统网络营销模式的比较分析[J].消费导刊,2018(21):53-53.

[6] 林艳艳.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双渠道:冲突与化解[J].福建交通科技,2018,165(06):108-110.

[7] 王丽华,刘晓蕾.景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协同发展研究——以大连圣亚海洋世界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8(08):127-131.

[8] 李傲寒,舒葵玲.传统零售行业网络营销方式选择—以YSL口红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07):79,81.

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3篇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提出保障保护规划实施的各项建议。

(五)确定保护项目

明确5年内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和资金估算。提出远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

六、传统村落发展规划基本要求

(一)发展定位分析及建议

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提出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的建议。

(二)人居环境规划

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措施,安排防灾设施。

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基本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传统村落档案。其中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保护发展规划图纸要求如下:

(一)现状分析图

1.村落传统资源分布图。标明村落现状总平面,村落内各类有形传统资源的位置、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与线路,村落各主要视觉控制点上的整体风貌等。

2.格局风貌和历史街巷现状图。

3.反映传统建筑年代、质量、风貌、高度等的现状图。

4.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现状图。

(二)保护规划图

5.村落保护区划总图。标绘保护范围及各类保护区和控制界线。

6.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标绘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的分类保护措施。其中其他建筑要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进行细分。

(三)发展规划图

7.道路交通规划图。提出村落路网、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等。

8.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图。提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改善和提升的规划措施。

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4篇

( 一) 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丰富, 价值多元。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文化遗产, 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于1985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 《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中文化遗产的定义包括文物、建筑群及遗址。

( 二) 文化遗产的特征

1. 地域性。中国有38处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有六处, 其他文化遗产集中在我国东部。但实际上, 我国的文化遗产不可能都集中在北京, 也不可能都集中在东部。基于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因此, 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应注重各地的特殊要求。

2. 传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必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发扬, 文化遗产其内在包含的民族精神, 特殊技艺等都要经由人这一介质将其在时间的流逝中加以保存。

3. 多元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内涵丰富, 价值多元的概念。文物、建筑群、遗址等等, 都是文化遗产的概念所包含的。

4. 整体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包括文化生态整体和文化的多样共同体。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是对单独的建筑物或者文物的保护, 而是对于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遗产失去了整体性, 就意味着失去了传承性, 也就失去了文化遗产本应承载的传承民族精神等使命。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依据

( 一) 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价值: 民族精神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 国家的凝聚力很大一部分归结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可度, 而认可度身为一国公民的归属感, 不仅取决于经济, 也源自对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认同。作为世代相承的文化遗产, 对民族精神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身为中国人, 都会为万里长城, 故宫, 传统武术感到骄傲, 丹麦人也会因为本国的城堡等古建筑, 内心涌起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 二) 法律价值冲突: 权利位阶原则

法的价值位阶原则是解决法的价值冲突的重要原则之一, 法的价值位阶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 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 在法律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 可以考虑按照位阶顺序来确定保护对象的次序。

法律实践中对于高位阶的权利保护重于低位阶的权利。我们认为在法理理论上, 最高位阶的权利是生命权, 其次是生存权, 其次是安全权。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二者间经常产生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当地居民生存权与政府公权力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目前现状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原则

( 一) 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文化生态整体。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文化生态性。文化生态整体性要求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 不能只是保护对象本身, 必须将与文化遗产本身存在紧密联系, 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生态系统环境进行共同保护。二是文化的多样共同体。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放到这样一个文化整体中去考量。

( 二) 尊重民生选择权

哈耶克说: “强制是一种恶, 它阻止了一个人充分运用他的思考能力, 从而也阻止了他为社会做出他所可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任何公民在不违法的前提下, 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的权利, 国家公权力的干预必须有法律赋予的权限, 并且决不能超过合理限度。

公民的生存权与政府公权力产生对抗时, 应当充分尊重公民的民生选择权。例如, 居住文化多样性是居住选择权实现的条件。街区类型的多样性是居住选择权实现的条件。人们可以选择居住在现代街区, 也可以选择居住在传统街区。住房多样性是住房选择权实现的条件。人们可以选择居住现代住房, 也可以选择居住传统住房。

( 三) 保护原住民权利

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要求, 尊重民生选择权的要求, 归根结底落在保护原住民权利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 ( 土著人民权利宣言) 第八条第一款: 原住民族和个人享有不被强行同化或其文化被毁灭的权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大殖民国家对宣言投了反对票, 后澳大利亚转而支持公约。这一情形正是说明了资本扩张的有害性。国家在传统街区的存留及改造时, 应当充分尊重原住民的选择, 原住民有权选择搬离原居住地, 也有权利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摘要: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课题。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及时和全面的保护, 同时使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得以继承和发扬。本文从法理的角度, 在剖析文化遗产概念及保护现状基础下, 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依据和原则。

关键词: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文化多样性,法理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国立, 李鹏飞.文化多样性对民生法律的启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6) .

[2] 蔡守秋.第三种调整机制——从化境资源保护和环境资源法角度进行研究[J].中国发展, 2004 (1) .

[3] 胡春华.公众参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制度安排[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7 (6) .

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遗产;开发利用;资源破坏;遗产保护;遗产管理

针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希望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该公约自1975年12月17日生效以来,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任务受到了世界

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中国也不例外,自1985年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益觉醒,遗产保护及抢救工作开始

启动并逐步深入。

一、我国世界遗产资源的分布

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却很快,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33项文化与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l项。另外,还有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数目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近百个项目正在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资源的分布涉及我国的22个省市,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山东、福建等地分布有12项世界遗产;中部地区的安徽、山西、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分布有9项世界遗产;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重庆、西藏等地有11项世界遗产;此外澳门有1项世界遗产。从世界遗产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基本上分布比较均衡。但由于申报重视程度、申报工作进展、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的原因,世界遗产资源在各省市的分布情况却有一定差异,有些省市为世界遗产资源大户,如北京、四川就分别拥有6项和5项世界遗产,而还有一些传统的旅游资源大省如浙江、广西目前尚无一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世界遗产因其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音乐、民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然而,伴随着遗产旅游的升温,遗产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压力、高损耗和高破坏的威胁。

1.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导致遗产资源破坏严重。在许多人眼里,世界遗产就是“摇钱树”,申报成功就万事大吉,于是疏于管理、破坏性的开发也随之而来。据统计,截至2006年7月,在全球的800多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已有33处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虽然中国还没有一处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但不少遗产资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错位开发、超载开发的现象,个别地方甚至曾濒临被“摘牌”的境地。如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导致自然环境景观和原始风貌严重破坏,1998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出示了“黄牌”警告,当地政府为拆除违章建筑恢复原始风貌则付出了10亿元的沉重代价;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主殿,在2003年的一场大火中被化为灰烬,在2004年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武当山也因此而遭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这些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2.旅游开发中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导致遗产资源美学价值大大降低。我国许多世界遗产资源所在地在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倾向。不少遗产地的核心景区被大量的宾馆、商店、行业别墅、部门饭店、人造景点、索道所占据。虽然这些城市化设施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太大,但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破坏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使遗产资源的自然美学价值大为降低。就拿修建索道来说,不仅会对生态环境、地表植被造成破坏,而且对游客的观景赏美也会造成视觉污染。索道在国外主要是滑雪设施,国家公园一般不允许修索道,即使有,也是经过充分论证的。但在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则到处都是索道,泰山、黄山、峨眉山、武陵源等世界遗产地都修建了两三条索道。而修建索道,就不可避免地要开山炸石,伐木毁林。泰山的一个索道站就占地19000平方米,山顶被劈掉1/3,地表植被完全遭到破坏。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的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也因过于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而影响了古村风貌,导致古民居、古村落遗韵流失和旅游氛围的破坏。

3.游客过量及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导致遗产地自然风貌、历史风貌的破坏。旅游对遗产地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是来自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游客的破坏。我国的许多世界遗产地在旅游旺季时,大都人满为患,超负荷接待。游客的过量涌入,不仅致使遗产地基础设施供应紧张,水体和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也给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外,游人任意采摘花草、践踏植被、狩猎禽兽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使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破坏,其后果是导致遗产地自然风貌、历史风貌的破坏,景区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满意度均大大降低,对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都非常不利。

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遗产资源面临原真性和完整性消失的危险。文化遗产中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凝聚了人类文明史中最辉煌一页的精华,其非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使它们成为城市研究的活化石。然而,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不少城市采用类似的技术,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大体量的建筑物,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正在吞噬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有的城市为了追求提高宝贵的城市用地的使用率,使土地升值,不惜在历史文化遗产密集的区域进行开发。还有些地方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中高速、便捷的机动交通的需要,改变历史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甚至直接拆除或迁移文物古迹。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已使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空间特色与文化环境遭到破坏,古街、古镇、古村落历史风貌和遗韵逐渐流失,甚至已不复

摘 要: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伴随着遗产开发与遗产旅游的升温,遗产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压力、高损耗和高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已成为当前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世界遗产是大自然和祖先赐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任何不适当的开发都极易造成资源的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会带来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我国世界遗产在管理体制方面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使世界遗产在开发和管理中存在无序、低效、破坏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遗产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重视遗产管理,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遗产资源保护的关系问题,既是世界遗产资源保护和永续开发利用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树立自然、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开发利用世界遗产资源。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资源,它们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一旦破坏,将不可再生、不可再造、不可复得、不可挽回。因此,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要自觉遵守《世界遗产公约》,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继承与开发、创新的关系,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对遗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统一管理。管理体制是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关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都采取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应该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制止破坏资源的行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所带来的弊端在各个遗产地已逐渐显现出来。对此,国家应加强对世界遗产的统一管理,建议在国务院设立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各地方遗产管理机构接受其统一监督和管理。该委员会内部可以设立各司处理专项事务,负责协调解决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各司主要负责人可以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选任。这样不仅有利于协调各部门的利益,还有利于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建立世界遗产管理监控体系,加强对遗产资源的科学管理。我国各地方政府对申报世界遗产都十分重视,在政策和经济投入上均给予大力支持,但申报成功后对世界遗产的科学管理却往往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遗产管理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个遗产地逐渐进入国际遗产监测的高峰期,如何尽快将外部的遗产监测转变为内在的、主动的遗产监控,是遗产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各遗产地应尽快建立起包含对遗产本身和遗产管理工作监测、评价、反馈、调整等过程以及相应的组织体系在内的科学的、完整的监控体系,以适应当前遗产管理改革的要求,保证遗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遗产管理水平

4.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法制建设,依法管理世界遗产资源。由于遗产本身的复杂性、专业性,使得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也十分复杂,涉及到国际国内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要想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必须有一部基本法做出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规定。从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看,尽管已出台了《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涉及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我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立法,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行为,很多地方用开发区的政策来套风景区、遗产地的开发;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尚存在规定不明确、没有规定和规定相冲突的问题,这给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做出统一规定。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遗产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规章,明确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对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凡是同遗产保护不相适应的内容,应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将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5.多渠道募集资金,加大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进行遗产保护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我国遗产资源破坏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保护资金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韩国现有的20处国立公园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相当于人民币3亿元;美国近10年来,平均每年投入到国家公园体系上的财政资金折合人民币约168.2亿元。而我国国家每年给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0.1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的0.06%,也就是说,美国每年用于国家公园的财政投入为中国风景名胜区的1682倍。面对这一现实,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尽快建立引导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寻求资金支持。一方面,世界遗产资源作为国家公益事业性的社会资源,保护的主体应该是政府,国家要加大对世界遗产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另一方面,应将世界遗产的门票收入交由财政实行专项管理,并从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遗产保护;同时可考虑出台社会资助政策,对提供社会资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在资金运用方面,要加强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浪费和挪用,要建立审计监督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6.重视遗产保护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探索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保护和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要使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就必须加快遗产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掌握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认真探索各类遗产资源的保护规律、保护技术、保护方法,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存、修复遗产资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发掘历史遗迹或遗物,提高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7.加强遗产知识宣传教育,科学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遗产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但目前人们更关心的是旅游观赏价值,而忽视了其更深层次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遗产资源的保护。为此,在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旅游者和社会公众的遗产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加以科学引导,以减少和避免旅游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破坏行为;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世界遗产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所蕴涵的珍贵价值,认识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遗产的风气,主动承担起遗产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结 论

以长远眼光来看,从整体利益出发,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不只存在矛盾,双方实际上存在一致性。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的好,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旅游事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旅游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遗产的保护和新生。丽江把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古城修复与文化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纳西族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开始“复活”,打铜、制陶、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个产业。关键在于认清遗产本质,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管理体制。保护好世界遗产,是对历史负责!

南岳学院09级美术系平面一班

文莉

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6篇

(一)河北自然人文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海岸线长487公里,总面积达18.7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40万,现有11个省辖市、23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35个市辖区。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大省。

(二)清西陵文化保护区概况及旅游特色 1.清西陵概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清西陵旅游特色

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纪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 1 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二、清西陵文化保护区及其申遗过程

(一)清西陵文化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清西陵申请文化遗产的过程 1.清西陵符合申报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 (1)清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

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布局与形制最符合中国的“风水”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帝陵。泰陵前3座精美的石牌坊和大红门构成西陵的总门户。昌陵建筑与泰陵规制相同,但其隆恩殿内以花斑石漫地非常独特,有“满堂宝石”之誉;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构架均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艺雕刻出1318条形态各异的蟠龙和游龙。祟陵殿宇木构架均为钢铁木,质地坚硬,被称为铜梁铁柱,其地宫内的石雕佛像精美无比。永福寺、行宫和亲王、公主园寝则是清陵建筑中完整保存的珍品。整个清西陵气势磅赡,雄伟壮观,实为中国陵寝古建筑中的精美杰作。

(2)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

清西陵402座古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纪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宫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大红门前石牌坊一改历代皇家陵寝均设1架的规制而增加至3架,在

2 用料、工艺上更细腻、精美;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作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壮美绝伦。自道光始,在陵寝建筑上稍有衰落,但是裁撤石像生、圣德神功碑亭、明楼、方城等建筑和以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又形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新模式。昌西陵罗圈墙及宝顶前神道产生回音效果,隆恩殿内藻井独有的丹凤彩绘,又成为中国陵寝建筑的一个特殊例证。正由于清西陵拥有众多的独到之处,从而构成清代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

(3)清西陵古建筑及环境具有一定脆弱性

清西陵的古建筑以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大木结构易腐朽、易燃烧,砖石结构又易风化、侵蚀,围绕陵墓的高火险等级古松柏又对陵寝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另外,随着周边工农业的发展,如若控制不当,又会对陵寝造成人为不良损害:因此,清西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又存在明显的脆弱性。

(4)清西陵体现了满清王朝佛教的例证

永福寺是一座专门为陵寝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喇嘛庙,是清代皇帝尊崇喇嘛教的充分体现。在中国2000多年的陵寝建筑史上,由于清东陵的隆福寺及明代帝王陵寝中的佛寺都已不存在,清西陵的永福寺成为明、清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同时,水福寺的保存也为满清王朝尊重、藏传佛教提供了实物例证。

综上所述,清西陵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Ⅰ、Ⅲ、Ⅳ、Ⅴ、Ⅵ。 2.清西陵申报文化遗产的过程

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一致通过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西陵作为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清西陵以其无穷的魅力昭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征服了全人类,在世界文明史上争得了自己得一席之地。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清西陵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继清西陵申遗成功之后,2001年1月,清西陵又成功的加入国家AAAA级景区的行列,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腾飞,清西陵以宽广的人性化视角,强化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设施,为游客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旅游服务平台。

三、清西陵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清西陵坐落在易县境内,16处古建筑群及15000余株古松分布在西陵镇和梁格庄镇。其中泰陵、昌陵、慕陵、崇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泰纪园寝、昌纪园寝、妃园寝、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公主园寝、阿哥园寝、行宫、永福寺等各座建筑群各具特色和价值。

(一)清西陵旅游现状

近年来清西陵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在全县建设旅游强县的大潮中,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年旅游人数突破2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300万元大关,再创清西陵旅游开发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清西陵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西陵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单体建筑屋面漏雨,木构件、椽头严重糟朽,地仗脱落、油饰彩画残破严重,部分石构件风化、严重破损。

(三)清西陵旅游业改进措施

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十二五”期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将计划完成33个维修项目,项目资金总数6.9亿,其中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16个,安防、避雷、消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3个,基础工作项目6个,管理监测项目1个,展示利用项目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清西陵应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叫响世界遗产品牌,争创“5A”景区。

1.重拳出击创新路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大西陵景区的思路,并结合张石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在泰陵大红门前建成清西陵综合服务中心,集餐饮、住宿、购物、展览、展示于一体,并通过封闭大红门和古松林,使其成为清西陵景区的总门户。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清西陵将改扩建环陵公路;高标准建设绿色环保旅游厕所,彻底消灭旱厕;铺设方便游客通行的步游路;进一步完善景区标志标识牌,并下大力改造行宫宾馆,提升接待水平。使清西陵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市场美誉度高的成熟景区。

2.深挖文化强服务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积极号召,大力支持各大媒体做好大型电视纪录片“光绪之死”的拍摄工作,同时组织推动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几位皇帝的事迹研究,并在相关区域向游客进行展示和播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制作出具有清西陵文化特色的系列纪念品;推出与皇帝祭祀等活动有关的参与性项目,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清西陵由文化观光游向文化休闲度假游转变。

现在,由清西陵管理处机关各执法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对景区内的经营商户和人员进行的规范管理,有效治理了旅游业软环境。

3.攻坚克难促发展

建设大红门公园是清西陵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为此,进行高标准的美化绿化,增设休闲娱乐设施,充分利用马槽沟清淤蓄起的水面,增设垂钓、 4 观荷等大众参与性项目,打造清西陵旅游的休闲娱乐区域,丰富旅游内容,将显著改善清西陵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现状。

上一篇:安全施工建筑范文下一篇:券商投资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