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

2023-11-02

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第1篇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让学生在有益活动中体验和领悟做人道理,是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锻炼自己,从而展现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义不容辞地要精心安排好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怎样安排好学生的有益活动,开发和利用好人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呢?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活动安排恰当,不仅可以促进课程之间的整合,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还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点,教师教育学生所采用方法的着力点。

我校选择集邮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行教育的切入点,其依据在于: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集邮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也增添学校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新内容。因此,集邮活动在我校教师工作中己达成了统一认识,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归结其近几年的集邮特色,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着力推进“三个深入”

1、让集邮活动深入校园。

学校自开办集邮活动以来,聘请了松江区集邮协会徐进等老师来校作指导性讲座,邀请了区政协老干部集邮爱好者来校与校内学生开展集邮忘年交活动,邀请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专家莅临指导,谋划校园集邮教育策略。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观看了许多集邮宣传品,听取了集邮活动爱好者的感受后,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对集邮逐渐产生了兴趣,参与集邮活动开始积极起来,原本一些教师认为集邮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顾虑被打消了,集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校园内一年一度的集邮特色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课余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校园内每块墙面上、宣传栏里呈现的是师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活动更增添了师生集邮兴趣,激励着师生不断地创作热情,集邮活动越演越烈,学校的集邮活动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个宣传学校教育特色的最佳窗口,成为一个展示师生创作能力的成功舞台。

2、让集邮深入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园集邮活动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开展集邮活动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服务。我校老师近几年在集邮活动中,抓住邮品的特点,抓住邮票反映的知识面,所涉及到的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授课计划,把直接与学校现行教材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邮票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邮票”教学。如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课文时,由老师和学生收藏的《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收复台湾》邮票,向同学展示出来,把邮票知识渗透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既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又有助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我校把与课文相关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投影片,让老师在教学中选择相关邮票进行讲解课文内容。老师讲解时能做到图文并茂、清晰醒目、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觉,情景交融之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集邮兴趣,特别在当今二期课改中,利用邮票特征,拓展校本教学内容,拓宽校本教学手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

进行教学,低年级是认识邮票的启蒙教育;中年级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相关知识;高年级是利用邮票进行一些主题探究活动,从邮票的探究中学习一些知识,从而达到课本教材的延伸。如:俞老师就是利用集邮知识拓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的主题探究课,老师利用邮票图案上的植物,拓展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赵老师利用纪念邮票,让同学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增强爱国之情,真正使邮票功能显现与教学之中。

3、让集邮深入校本教材。

这一步我校虽起步较早,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因为二期课改中明确规定: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中活密切相关,要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必须有一段时间体验过程,必须有一段验证过程。虽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编辑校本活动类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校内外的传统课程资源和优势,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开展校园集邮教书育人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兼顾到集邮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同文学、音乐、美术等同属专业文化范畴,是一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高雅。文明的文化活动。可能我们水平有限,工作实践经验有限,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豪骄做,我们自编了一套能符合学中学习兴趣和特长发展学习所需要的教材。我们的集邮活动会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将逐步系统、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着力实现“五个整合”

1、集邮与现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整合。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几年下来我校的集邮活动不仅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和活动经验,而且在学牛和家长而前也得到认可,它的活动价值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它能引导学生亲自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学生在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师生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地把二期课改的教材内容与集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

2、集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校把“亲近邮票”作为研究的主课题,确立了“集邮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集邮与学生科技活动相联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也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质量。

3、集邮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

每逢“三八”妇女节、“建军节”、“儿童节”等一系列重大节日,学校根据集邮特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把“六个一”活动引入实处,即:给妈妈写一封信、为妈妈制作一张贺卡、寻找一枚巾帼英雄的邮票、讲述一个与邮票图案相关的女英雄故事,绘制一枚“妈妈你好”的个性化邮票图案、展示一次与女英雄相关的邮品小型展。在活动中着重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把邮票上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4、集邮与校园文化相整合。

营造校园集邮文化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凡校园内可装点的宣传品,大部分都是出门学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如绿茵场上的运动图案邮票设计、校园长廊上的集邮小报、校门前的生肖邮票图案设计、大厅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图卡创作,都围绕看一个主题-邮品,都突出一个特色-集邮艺术特色,都体现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都呈现一种才能-学生创造能力。

另外集邮小活动室,集邮沙龙小组、集邮电脑小报等一系列宣传场所、宣传作品都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活动特色是-集邮。

5、集邮与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机整合。

没有一个学校在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去搞教育科研,我校也无例外,然而要老师围绕教材上的内容,撰写德育活动方案,撰写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往往从电脑网络上摘抄的较多。自从学校开展集邮特色活动以后,教师们要写的内容就多起来了:“集邮,少先队员施展才华的舞台”、“集邮,教师活动安排的有效载体”、“集邮,师生交往的最佳的话题”等都是老师通过集邮活动后撰写出来的经验文章。

另外,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利用集邮,让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活动,许多活动案例与活动方案由此而诞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另僻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新的内涵。

总之,我们体会到集邮进校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活动,以集邮作为学生教育活动载体,给学校带来的最佳教育效应、给学校办学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为学校赢得了社会效应。我们将继续把集邮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集邮这一奇葩的的花朵开得更娇艳,开得更迷人。邮香溢满园

抚州市邮政局巧打 “教育牌”,突出抚州“才子之乡”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发校园集邮市场,效果显著。截止7月底,全市完成集邮收入855.7万元,同比增长85.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其中,校园集邮业务更是亮点不断,6月份,再次为东华理工大学制作纪念邮册2000册。 精心育沃土

运筹帷幄才能制胜千里。抚州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抓住这一特点,抚州市局将集邮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校园市场,突出文化品牌、发挥集邮特色、拓展市场空间。

在抚州市集邮公司的指导下,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一中、抚州二中、南城一中等校园集邮的组织建设卓有成效。早在1995年,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集邮公共选修课》,富有人文色彩和高雅文化情趣的集邮课吸引了莘莘学子选修该门课程。南城一中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抚州市集邮协会联合数所学校举办了4次集邮展览,展出了青少年集邮类、专题类和“现代集邮”类邮集21部,参观者达5000余人次。

在“寓教于邮、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抚州市校园集邮氛围浓烈,多年的学习熏陶,学生集邮的审美水平也逐渐由“学集邮”向“评集邮”、“编邮集,出成果”转变。2007年“和谐校园”集邮展览在东华理工大学展出,盛况空前,每位会员都和一位同学“结对子”,邀请他们参观邮展,同时带动了邮品销售, “生肖类、革命历史题材类”的邮品深受学生欢迎,当日营业额逾万元。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十周年”集邮书画联展上,一位大学生集邮者留言:“集邮不择时,无迟早,得一缘、有益一世;有集邮为伴,是机缘,是运气,是福气。” 巧借抚州“才子之乡”的教育品牌和不断完善基层的集邮网络,使该局校园集邮市场越来越广阔。 真心护市场

服务是邮政企业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抚州市邮政局始终坚持“诚信赢得客户、服务创造价值”的江西邮政的服务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校园市场对集邮业务的需求。

今年初,临川三中团委李老师和校邮协秘书长两人都要到外地学习半月之久,但该校预订的新邮,师生们都希望能及时拿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校邮协感到为难。他们找到市集邮公司,集邮公司当时表示把邮票送上门,此举受到师生称赞。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希望用2006年册为奖品表彰学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但又不知邮政部门能否及时供货。在联系中,市集邮公司经理表示:保质保量供货,并派车将163本集邮年册一次送货上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今年3 月,抚州市集邮公司抓住“东华理工大学”升格授牌的机会,主动与该校联系,市局领导亲自率营销人员上门服务,向校方推荐制作精美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宣传“理工”好形象。由于资金问题,校方领导在开发上存在一些顾虑,但该局营销人员抱着“公关要迎难而上,机会要自己把握”的念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一方面积极完善、充实邮品内容,力图制作出精美有加、特色鲜明的邮品,另一方面与邮协密切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将各项服务承诺一一 兑现。良好的服务终于促成了这笔业务大单,校方同意使用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并于6月签下制作协议。

在开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中,抚州邮政部门实行“专人专责、定点定项”,先后为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二中、十中、田家炳中学等十余所学校推出了全方位的服务举措,实行项目策划、图案设计,打印校稿、供需见面、送品上门等“一体化”服务措施。6月份,在为临川田家炳中学制作个性化邮票中,营销人员不厌其烦,登门拜访,认真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对个性化邮票上的“副票”图案,三易其稿,多次完善,直到用户满意。由于开发出来的邮品精美亮丽、典雅大方,受到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优良的服务,使抚州邮政部门与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为今后业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的新时期集邮事业,20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是从集邮研究、参与人数、市场发展以及集邮活动等诸方面来衡量,在中国集邮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20年来的集邮发展是极不稳定的,甚至在看似繁荣的表层下蕴藏着危机。如持续10年、愈演愈烈的新邮打折,邮票印量增增减减的恶性循环,国家屡屡出台利好政策不见起色以及集邮队伍日见萎缩等等,无不表现出当前中国集邮形势的严峻。不久前,《中国集邮报》头版头条曾刊文,发出了“救救集邮”的呼吁。作为一名有责任的集邮爱好者,当我们随声附和高喊“将集邮进行到底”的同时,更应该从深层次上追根求源,思考一下集邮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以为,走向农村天地宽,实施集邮工作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农村集邮活动,把更多的农民群众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一、农村集邮是中国集邮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中集邮爱好者有多少?手头尚未有权威的确切的统计数字。有人撰文说农村集邮人数“估计不过百万”,尽管本想说明数量之少,但从一些基层邮协了解的情况看,其估计缺乏根据,且远远高于客规实际,显然不足取。《集邮》几年前曾刊登一篇题为《集邮群体状况初探》的调查,提供的集邮者职业分布情况为:工人、服务人员占12%,事业单位干部占26%,企业单位干部占37%,教师、科技人员占21%,医务人员占3%,其他职业者占1%。农民未单列出,大概在1%的“其他职业者”之中。其间农民能占多少份额,与整个集邮队伍言之则微乎其微了。集邮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当今中国的集邮是城市集邮,农村集邮从整体上看尚未起步,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农村集邮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开展农村集邮对集邮事业本身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首先,开展农村集邮,是集邮事业进一步普及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我们国家,一项没有10亿农民参与的事业总是不完美的。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农民艺术节、农民书画大展等,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全国性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促进国家体育、艺术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邮活动的普及状况,是一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抓普及,眼光仅仅局限于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10亿农民,假如集邮者发展到1%,就是1000万。何况,1%的比例不仅低于目前全国集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集邮普及的水平。只要重视起来,措施跟上,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中国集邮队伍里不能没有农民军。

其次,开展农村集邮,是解决邮票打折、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库存积压、邮票打折、邮市疲软,是我国集邮界 10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决策层一再在“量”上做文章,如减少印量、增发“短腿邮品”,结果仍不见成效。实际上这种以利益驱动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集邮队伍、拉动需求才是治本之举。试想一下,2000 余万人的台湾省,新邮发行量尚达200一一250万,大陆地区现在千把万的新邮印量能算大吗?所以,如果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集邮队伍中来,对集邮票品的需求自然增大,邮票打折、邮市忽冷忽热的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第三,开展农村集邮,是发掘和抢救民间珍贵邮品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经历了数千年,发行邮票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乡村民间,散落有大批的各历史时期的珍贵邮品和宝贵的邮政史料。远至区票、史前封,近到“一片红”、“金猴”实寄封,在民间发现的事例不胜枚举。至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票、封、片、简,现尚有相当一部分藏于老红军、老干部、老复转军人及其子女手中。由于一些人不懂集邮,不了解这些邮品的价值,或虽知珍贵但不知造如何妥善保管,致使其毁失或品相残缺破损。如果把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在农民中普及集邮知识,就能把这些珍贵邮品抢救出来。这是中国集邮的宝贵财富,无论于集邮研究还是编组邮集,共价值难以估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集邮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集邮是一项高雅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这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民而言,引导他们集邮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集邮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是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丰县为例,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 3130元,与1990年的587元相比增加了近5倍。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其服务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226.07元,是1990年的9倍。这说明,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逐步实现小康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迫切。需要说明的是,丰县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文化消费水平更高。农民手中有钱,买邮票就有了基础。如积极加以引导,在农村开展集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百户农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为17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30人,小学程度40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仅1人。其中,占83%的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为青壮年农民,这是发展、壮大农村集邮队伍的潜力所在。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往“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从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多元化发展。据笔者调查,丰县现有农村劳动力为47.76万人,从事种植业经营者为36.37万人,从事工业、建筑、商贸、餐饮服务等非农业者10.3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这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思想活跃,观念更新快,易于接受新事物,一旦对集邮的意义、作用有所认识,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

四是发展农村集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的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舆论范围。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最新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位置将越来起重要。集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较易于普及,集邮文化的独有魅力、集邮的储财保值功能可吸引男女老少参与。

三、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邮的有效途径

农村集邮前景广阔。但是,要真正让美丽的邮花开遍希望的田野,任重而道远。从现阶段来看,必须切实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讨起步之路,研究快速发展之策。 第一,强化宣传,让农村干部群众认识集邮。集邮要进农村,进农门,首先要使农村工作者、农民群众认识集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和集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思想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目前集邮宣传上这一块明显薄弱,在 2001年全国邮政宣传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的52篇没有一篇是有关农村集邮的。这说明农村集邮宣传作品或确实少,或确实质量不高,或评选机构对此类作品重视不够。今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全国范围讲,集邮、邮政专业报刊要调整思路,加大农村集邮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版面上加大信息量,而且要不定期推出专栏、专版,突出宣传开展农村集邮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集邮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基层邮政部门、集邮协会要充分利用当地报纸、电视、电台等公众媒体,普及集邮知识,宣传农村集邮的重要意义、作用,及时把开展集邮活动的典型事例推向社会。

第二,转交观念,实现集邮工作的重点转移。农村集邮事关集邮事业全局。上下必须形成共识,采取得力措施,尽快使农村集邮这条短腿长起来,强起来。一是抓健全组织。要依托乡镇邮政、文化部门建立农民集邮协会,有章程,有场所,有活动,使之成为乡镇农民集邮活动中心。二是抓票品倾斜。引导农民集邮,首先要保证能方便地买到邮票。乡镇邮政支局要有集邮柜台,不仅有发行期内的新邮,还要有往年的邮票和其他邮品,尽量满足集邮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国家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回收、销毁大量的库存纪念、特种邮票,可否盖销一部分,免费赠送或低价销售给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集邮行列。三是抓邮展引导。邮展是吸引邮迷、普及邮识的最佳载体。但组织农民邮展,不要囿于国际评审规则,可简单化,低标准,以利于农民参与。如有些地方举行的一框邮展、节俭类邮展等,简单易行,便于在农村普及。每隔几年,可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民集邮展览,检阅农民集邮水平,推出一批高层次的农民集邮家,推动农村集邮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抓农村集邮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集邮能否开展、如何开展,目前尚属探索阶段。有关部门应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邮理论体系,于中国集邮事业功莫大焉。

第三,循序渐进,选准农村集邮发展的突破口。就现实而言,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集邮活动显然不足取。要立足县情、镇情、村情,结合地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集邮活动有一定基础的镇、村,可先行一步,重点扶持,取得经验后向其他镇、村推广。在农村,发展集邮爱好者也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要选准目标,对那些镇村干部以及种养大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等高收入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先把他们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由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 第四,借台唱戏,扩大集邮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在农村开展集邮活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不仅要有经费投入,要有场地,而且还要有人参加。借鉴各地争办邮票首发式的经验,人家“邮票搭台唱经贸戏”,反其道而行之,借他人舞台唱集邮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积极争取集邮下乡。集邮也是文化,工作跟上就能靠得上。再如,每年各地都要举办一些重大活动,如苹果节、龙虾节以及以当地名人为内容的文化节,而且多由政府主办,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参与,将相关内容的邮展列入活动的整体计划,将为之开发的特色邮品打进礼品、纪念品,为活动增添浓厚的邮文化色彩。这样,既能服务地方建设,又扩大了集邮在社会上的影响。

农村呼唤集邮,集邮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向农村延伸。农村集邮快速发展之日,就是中国集邮事业繁荣之时。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校开展集邮活动,有先天的优势。邮资票品原本就是教化载体,特别适用于教育;它还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对青少年有吸引力;从教育内容整合的角度来看,邮资票品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还包括一部分体育(意志力、注意力、敏捷性等)的育人载体;青少年有交往的需求渴望,集邮是建立友谊的桥梁„„

但合理不等于可行,关键是找准契合点。“校园集邮课程化”的设想,如果指的是常规课程,似乎好高骛远,但对于将来初、高中和现在大学的选修课,有进入开设范围的条件;课外活动中集邮居其一,应该是集邮进校园的主流形式;特长培养,虽然涉及的人比较少,但它是校园集邮的“形象工程”,作为榜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就是校园集邮工作的切入点。

具体怎么切入,需要在认真调研、通盘考虑之后,实施一揽子计划。但在这之前,切不可忽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注重协调校方

协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沟通,随时注意听取意见,在与他们的密切合作中,一起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困难,形成良好的秩序,保证集邮进校园的正常开展。目前要着重注意两个具体问题。

一是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反映,现在学校工作头绪多,什么工作都不能说不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求到位地抓,忽略哪一块的工作都是不行的。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格局中,根本没有“集邮”这一块,提出“集邮为素质教育服务”,依据是什么,效果会如何,要给予客观的、有说服力的阐释。

二是学校都在给学生“减负”,但对什么是“负担”,缺乏准确一致的认识,甚至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集邮进校园当作新的学生“负担”。这是一个现在无法回避今后也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应对,作好有关人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典型引路,通过胜于雄辩的事实来说话,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来生动说明集邮并不是“负担”。

重视巩固成果

除了继续在青少年中酌情变通开展集邮的成人活动三大项———邮展、讲座、知识竞赛外,也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夏令营、演讲会、一框邮展等。集邮夏令营应纳入制度化管理,形成一种惯例,年年都搞,让热爱集邮的孩子们年年有盼头,次次有收获。“一框邮展”简单易行,应该扩大它的规模,在大城市举办校展、区展,城镇和农村可在学校及其年级、教学班搞与主题队会结合的“一框邮展”。

积极探索创新

开展集邮活动不能固守定型化项目,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实施途径。

在寒假举办集邮周。集邮基本上是一项室内活动,冬季寒冷能在户外开展的青少年活动项目很少,在这时举办集邮周活动,是因时制宜的好举措。孩子们的压岁钱,不论自主性大小,一般都会有所“出路”,年节前后的集邮周也是因势利导的好举措。

构建青少年集邮工作体系。集邮校外辅导员对推动青少年集邮工作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整合这支队伍,完善“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使之发挥整体效能,逐步创建独特高效的工作体制。

发挥集邮的辅教作用。集邮也可以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方法是,集邮协会无偿提供邮票放大图,让孩子们看图作文,由于目前看图作文课的材料不多,此举会受到老师的欢迎。

妥善用好传媒

当前青少年对传媒接触频率、忠实程度都比较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专版、时段或公众媒体,在青少年中推广集邮,是发展集邮事业的战略选择。笔者浏览香港报章就看到过不止一个连载的豆腐块集邮专栏。约请邮学家和集邮名笔撰文,点滴浸润,积少成多,功期十年,不是奢望。

解决费用问题

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第2篇

1、 确定目标客户、抓住关键人

我们应该会记住用户的生日、用户家庭成员的生日以及他们的住址电话等。应像建立大客户资料一样,对重点单位关键人的各方面资料作统计、研究,分析喜好。

2、 真诚待人

真诚才能将业务关系维持长久。同客户交往,一定要树立良好形象,"以诚待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古训。业务的洽谈、制作、售后服务等也都应从客户利益出发,以客户满意为目标调整工作,广泛征求客户意见,考虑其经济利益,处理客户运作中的难点问题,取得客户的信任,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合作。

3、 业务以质量取胜

没有质量的业务是不能长久的。过硬的质量,是每项工作的前提。这要求充分理解客户需求,以良好的服务质量、业务水平满足客户,实现质量和企业利润的统一。

4、 研究客户经营业务的发展动向

勤于钻研客户业务,才能另辟蹊径,找到客户发展和邮政业务的契合点,制造业务。1)研究重要客户、效益业务的年度计划。2)研究潜在客户的项目,寻求可合作内容。

5、 加强业务以外的沟通,建立朋友关系

只有同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博取信任,为业务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发出第一封感谢信的时间

第一封感谢信应向客户交车的24小时内发生。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可能在客户及新车尚未到家(单位)的时候,其家人(单位的同事)就已经通过这封精美的感谢信知道了。因为这封感谢信的作用,使大家不光知道了客户购车的消息,大家会恭喜他,更重要的是向大家传递了汽车销售公司或者专营店做事规范、令人满意、值得依赖的良好信息。

7、 打出第一个电话的时间

在交车后的24小时内小汽车销售公司或专营店的销售经理负责打出第一个电话。电话内容,一是感谢客户选择了我们专营店并购买了汽车;二是询问客户对新车的感受,有无不明白、不会用的地方;三是询问客户对专营店、对销售人员的服务感受;四是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客户对专营店的看法及好的建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五是及时处理客户的不满和投诉;六是询问新车上牌情况和是否需要协助。最后将该结果记录到"调查表"里,以便跟踪。

8、 打出第二个电话的时间

在交车后的7天内由售车的销售人员负责打出第二个电话。内容包括:①询问客户对新车的感受;②新车首次保养的提醒;③新车上牌情况,是否需要帮助;④如实记录客户的投诉并给予及时解决,如解决不了,则及时上报,并给客户反馈。最后将回该结果记录到"调查表"里。

9、 不要忘了安排面访客户

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如客户生日、购车周年、工作顺道等去看望客户,了解车辆的使用情况,介绍公司最新的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最后将面访结果记录到"调查表"里。

10、 每两个月安排与客户联系一次

其主要内容包括:保养提醒,客户使用情况的了解,投客户的兴趣听好,选择适当的时机与客户互动,如一起打球、钓鱼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友谊,变商业客户为真诚的朋友,协助解决客户的疑难问题等。最后将联系结果记录到"调查表"里,以便跟踪。

11、 不要忽略平常的关怀

专营店经常举办免费保养活动,经常举办汽车文化讲座和相关的活动,新车、新品上市的及时通知,天气冷热等突发事件的短信关怀;遇客户的生日或客户家人的生日及时发出祝贺,客户的爱车周年也不要忘记有创意给予祝贺;遇到好玩的"短句"、"笑话"有E-mail或手机短信发送一下与客户分享;年终的客户联谊会别忘了邀请客户一起热闹一番,等等。

让保有客户替你介绍新的客户

1、 获得客户引荐,关键是你的声誉

要想得到引荐,必须得让别人觉得你值得引荐才行。这样就要和客户发展良好的关系。但这还不能说,在向客户做过一次交易后,就可以有下一次的机会。相反,你得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使你能够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一次次地向他们销售成功,也能把他们作为中心影响人物而获得被引荐的机会。

2、 获得客户引荐,还有好的方法

要记住,你与客户的每一次联系都是在推广客户的业务。能够驾驭客户的想法是极其重要的,能让客户把你推荐给别人。只花了很少的时间,但却是有利的投资。

二、销售管理:

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第3篇

通过收集素材, 笔者发现, 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节日有很多, 如:中国植树节、中国学生营养日、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爱牙日、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等, 而以节日教育活动为载体不仅能深化学生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还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丰富的教育意义是每一位教师不容忽视的, 所以节日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节日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 只注意教育的形式, 缺乏系统性。不难发现, 我们现在生物教学中的节日教育往往还处在老师在课堂上点到为止, 学生姑且听之, 知道“噢, 今天是什么什么节”。学生面对节日的临近浑然不知、漠不关心, 身临突如其来的教育活动又始料不及、毫无准备。教学中仅仅注意了节日教育的形式, 丢却了节日中承载、蕴涵着的丰富、积极的教育意义。 (2) 关注面较狭窄。现在生物教学中师生关注媒体宣传、重视的节日 (如世界艾滋病日) 的多, 而对于其他的节日却关注不够。关注本国的多, 关注世界的、外国的少。如果问我们的学生“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加拿大的枫糖节”、“新加坡的食品节”是什么时候, 肯定有很多学生不知道, 在多元文化的接触上存在缺憾。 (3) 节日教育被定格化, 缺乏实效性。节日教育说教太多, 过于抽象化、理论化。活动过于形式化, 很多情形中节日教育已定格为一种局限的室内综合活动:创设情境, 烘托节日氛围;观看录像片段, 丰富学生知识;教师小结谈话, 激发学生的情感。整个模式是相对封闭的, 并不注意挖掘这些节日中深刻的人文道德内涵, 没有注重实际效果的发挥。那么, 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让节日发挥其优势教育效应呢?

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节日前的心理期待和物质准备是积累体验、萌发情感、丰富知识的良好时机。老师们不可忽视此环节的组织工作而仅着力于节日当天的设计安排, 要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及时渗透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节日, 使学生对相关节日的到来具有一定的敏感度, 从而使节日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惯例并使之不断完善。教师关于节日教育的教学计划还可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相协调, 从而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

(2) 提高认识, 拓宽视野, 创设和谐的节日。教育氛围我们要开放, 就必须要有世界眼光, 不能局限于本国。其实, 很多节日不仅具有民族性, 更应有世界性。每一个节日既有对悠久文化理念的继承, 同时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现在的媒体资源相当丰富, 师生可从互联网、电视报刊的信息中加以收集和整理, 把凡是有价值的节日都纳入教育的范围, 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愉快教育模式开展节日教育活动, 开发出适合本校实际并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教育资源。

(3) 充分挖掘节日教育的内容, 突破局限的教学模式。节日教育, 视野应走出学校、走向生活, 来面对社会, 关注环境、人群的变化, 综合媒体信息去感受和思索。在教育活动中, 许多教育内容来自于环境。“世界环境日”可联系自然生活环境, “世界无烟日”可联系家庭教育环境及社区教育环境。“全国爱眼日”可联系学校环境。所以, 老师可将环境作为一种外显的教育因素对学生实施教育, 在教学模式上可变死板为生动。

例如:中国学生营养日是每年的5月20日, 时间上差不多符合高一学生学习“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这一部分内容,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 事先布置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体重等健康指标, 再扩大范围, 查阅现阶段我国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从调查、查阅资料并在课后在校内向低年级同学、在社区向社会宣传等主动探索活动中, 促进学生学习营养知识, 学会自我保健, 关爱自己, 关爱生命。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之中获得的是对节日的全方位、立体的认识, 一定会产生许多不一般的感受和体验, 比起某些矫揉造作的情感体验, 必定深刻了许多。把握每一次教育时机, 自然主动、贴近实际而又创造性地开展节日教育活动, 让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潜在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是每个生物学教学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到的。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教育, 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果在生物教学中不断挖掘生物教学资源, 渗透节日的人文教育, 对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协调学生心智发展、促进生物愉快教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教学,人文教育,节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M].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6.

[2] 赵大进.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效应的发挥[J].新课程研究, 2007 (1) .

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第4篇

1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基本概述

生成性资源又称动态生成性资源,对其概念可理解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工作开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各种因素。即使在学生与教师、书本、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新问题也可称之为生成性资源。其类型主要体现在文本资源、教师资源以及学生资源三方面。其中文本资源主要指教学活动中与教学活动后所产生的文本, 教师资源指为专业技能素养以及道德素养,而学生资源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提出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等[1]。

2 数学课堂当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途径

2.1以教师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数学课当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首先应从教师角度进行,将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学生问题、难点、思维方式以及存在的错误等方面作为潜在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可适时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以生成性资源的实际价值与学生接受能力为根据,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生动化,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关于丨x丨>或a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下,能否转化为x<-a或x>a。学生可对a设置一定情况。a=0时,丨x丨>0与x<0或与x>0含义一致;a<0时 ,丨x丨>a解集为R,但x<-a或x>a区间也为R。所以排除a>0,丨x丨>a仍可转为x<-a或x>a求解。同样 ,丨x丨在小于a的情况下,也可转为-af(x)向x<-f(x)或>f(x)转化,丨x丨x>-f(x)。其次,丨ax+b丨>c可向ax+b<-c或ax+b>c,丨ax+b丨ax+b>-c转化。最后,丨f(x)丨>c向f(x)<-c或>c转化,而丨f(x)丨f(x)>-c转化。如需进行深入的推广,可将丨f(x)丨>g(x)转为f(x)<-g(x)或>g(x),丨f(x)丨f(x)>-g(x)。

从整个解题过程中可分析,忽视教师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者的作用,很难通过教学资源开发或学生自主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重组与开发教学资源过程中,首先需对课程的预设进行分析, 并将学生的疑惑进行瞬时的调节,保证新的生成性资源在结构与成份方面被重视起来。

2.2 以学生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者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学生资源。尤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学习技巧、主观能动性、兴趣爱好、问题回答等综合分析,将学生的情绪方式以及行为表达作为生成性资源。同时,这种以学生为生成者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 还需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引导,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从教学资源中发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2]。

3生成性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需注意的问题分析

3.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

许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 对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前文所提,教学资源得以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课堂的组织权应掌握在教师手中, 若发现与原有课程预设内容出现差别时,应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对新生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如果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应注意对其充分的挖掘与利用,以此完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

3.2 避免错误资源的使用

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 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往往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在这些产生的教学资源中也会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需以数学教学目标为依据, 通过利用数学教学规律避免因错误资源的使用造成教学效果被影响的情况发生。尤其针对课堂中不具价值的问题,也需防止其转为危害性的生成性资源[3]。

4结语

数学课堂当中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学生问题、思维能力以及行为方式中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而且还需把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协调性, 避免因错误资源的使用导致课堂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共同提高。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的挖掘与利用也成为当前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数学课堂中进行新教学资源的生成,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基本概述、数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挖掘与利用的途径及其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

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第5篇

1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 几千年来,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母题。我国古代典籍充溢着圣贤先哲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古代典籍的阅读和理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爱国思想感情的影响。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虽被流放, 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 希望楚王奋发图强, 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 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 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 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创作出了大量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 一寸丹心唯报国。”在他的诗歌中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至死不忘收复失地, 写下了著名的《示儿》, 从这首诗中, 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可以说“位卑不改忘忧国”是他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强大奋起而战。

在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中, 强调对于传统爱国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继承、发扬与光大, 这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实践将会证明,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2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特别重视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正确处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即德是才之魂, 才是德之实;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理念。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 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孔子说:“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先必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生, 我所欲也, 义, 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 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代表, 追求一种人格美, 用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种追求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作品, 为后世士大夫筑了一座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堡垒。这对于今天的学子也将是一个启迪, 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一份清醒, 不要过分热衷于物质上的追求, 为了车子、房子而疲于奔命, 甚至失去了做人和做事的原则与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认识到金钱并不等于幸福, 幸福不是物质上的享受, 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是无法用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的。

让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 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道德严重滑坡、物欲横流、腐败滋蔓的情况下, 我们的高等教育更要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高尚, 才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3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能经历几千年风雨沧桑、顽强拼搏而生存, 是与其源远流长的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

孔子主张“仁”, “仁”既是其所有主张的出发点又是归结点,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对“仁”的履践。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操都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文以载道, 教以载德。大学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对这些文化典籍, 应吃透讲透,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在资本主义横流的物欲已经给自然和人类本身造成巨大危机的今天, 在思想观念纷纭的现代社会, 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因素。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表明将文化教育提高到了与知识并重的地位势在必行。

近年来, 提倡人文教育, 主张重视文化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语文教学中这一传统文化回归的现象, 固然与当今整个社会思潮有关, 但更应看到,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其实就是重视人的因素的培养。因此, 语文作为融文、史、哲等诸多中国本源文化因素为一体的重要文化载体, 更应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大学语文应在教学中挖掘蕴藏其间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将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人格理念的提升, 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人格理念,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 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简编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2.

[2]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杨建波[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

旅游资源文化挖掘范文第6篇

1 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

旱码头山歌特点鲜明, 歌声高亢、欢快、活泼、风趣幽默, 贴近地方生活, 极具地方色彩。学生感到有趣, 也爱唱。

1.1 山歌特有的结构和衬词让学生喜爱

山歌结构明快, 衬词诙谐活泼, 比如《亮台山歌》, 引子领唱“哟喂儿呢嗬海”, 齐唱“嗬海”声音高亢, 很抒情, 学生能放开嗓子激情地唱。还有歌中的领唱“喂勒夯咗、喂勒夯咗”是劳动者劳动时吼号子的声音, 是龙舟赛时划船的号子。学生熟悉, 就喜欢。曾听到课间一名一年级的小女生一边抓籽儿, 一边唱《还阳调》中的衬词, “还阳佐佐呢, 还阳佐, 咿呀作何呢, ……”, 真是自得其乐, 可见学生多么喜欢旱码头山歌。

1.2 山歌贴近生活, 歌词通俗易懂, 让学生乐于接受, 还能从中懂得很多知识

山歌歌词有传统的田间地头式, 比如《二郎梭》中所唱, “正月龙灯嘛去玩耍, 二月清明嘛去踏青, 五月端阳划龙舟哟喂, 七月三伏天打谷子哟喂, 九月九登高山, 大年三十吃嘎嘎……”, 《农家乐》中歌词“三月间栽秧行对行, 四月间薅秧稗子多, 五月间秧子长势好, 七月里来稻谷黄……”, 歌词贴近生活, 学生在学唱中还懂得了种稻谷的过程。又比如《青蛙调》,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呱噔呱噔呦呦, 呱噔呱噔呦呦, 咕咚, 咕咚, 咕咚, 咕咚咕咚咕, 跳呀跳下水。”像儿歌学生很喜欢。

1.3 山歌演唱形式形式多样, 还能边歌边舞, 深受学生喜欢

山歌领唱, 有和唱, 有说白, 领唱高亢, 和唱有力风趣, 形式多样, 在演唱中个人特长得到了发挥, 领唱者音色俱佳, 使听者感到愉悦, 因而和唱也格外有劲。很多山歌还能一边唱一边即兴舞。比如《新农村建设新气象》说白, “农民增收嘛有票子, 出门回家嘛坐车子, 村居建设嘛洋房子……”都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学生很是喜欢。

2 能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1 传统山歌有着家乡色彩, 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

传统山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或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产物, 都是根据身边的人、事、物来创作的, 有着浓郁的家乡色彩。比如《薅秧歌》《农家乐》《太阳落坡乌背黄》《还阳调》《龙船老调》《黄桷树黄桷丫》……或描写栽秧打谷, 四季变化, 果实成熟, 地方活动如划旱龙舟, 吃粽子, 走亲访友, 谈情说爱等都有着地方色彩, 是地方文化。那熟悉的生活, 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场景, 甚至是熟悉的打趣调侃, 能激起学生对家乡的情, 对家乡的爱。

2.2 山歌与时俱进, 能根据调子编唱, 反应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山歌可以根据调子编歌词, 所以山歌的词也跟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比如《新农村建设新气象》, 里面就有农税减免得实惠, 娃儿上学免学费, 合作医疗硬是对, 村居建色洋房子……, 又如《李市是个好地方》, 柑子花香, 柑子又大又黄又解渴……;再如《旱码头花椒起硕硕》《山歌歌唱新生活》也是写家乡的变化, 这让学生既了解家乡的变化, 也了解时事, 从歌中就感受到了党的政策, 时代的变化, 受到教育和鼓舞, 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党。

2.3 山歌的演唱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山歌是地方文化, 很多是反映家乡变化的内容。学生喜唱, 爱唱, 唱起来有自豪感。如《新农村建设新气象》《李市是个好地方》《旱码头花椒起硕硕》《山歌歌唱新生活》, 学生唱起来得意自豪。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3 对培养学生的名族文化素养, 传承民间文化能起到重要作用

李市旱码头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得以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家乡的骄傲。但在今天的李市, 真正能够即兴发挥、即景生情、敢于登台打擂的山歌歌手少之又少, 由于缺乏杰出的传承人, 所以在学校教学生唱山歌, 学生又爱唱山歌, 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学生活泼开朗, 能歌善舞者多, 经过短短的一年试验, 已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小歌手。她们排练了一些山歌节目到处参加演出, 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让这些山歌得以传唱开来。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又让山歌的传唱后继有人。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山歌, 喜爱上了山歌。

综上所述, 旱码头山歌在学校传唱很有必要, 现在李市小学的学生每周都有一节山歌课, 学生们越唱越喜欢山歌。相信李市旱码头山歌在这批学生的传承下, 一定会发扬光大。熠熠生辉。山歌这种民族民间文化一定会成为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 大放光彩。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地方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挖掘、吸收、传承地方文化, 是学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旱码头山歌是李市镇最为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式, 学校作为李市镇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之一, 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样的优秀文化传统。

关键词:挖掘,教材,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发[1999]9号.

上一篇:留一点自信给自己范文下一篇:路域环境整治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