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1

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着构建我国“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艰巨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清晰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2]。通过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在校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的内容,旨在引领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念,使其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校大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意识形态的养成和教育尤其重要。思政课程是党领导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高校内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必须要守好思政课程这一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健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则强调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类课程也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该教育理念要求要将各类专业课内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再将其融入授课过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课程思政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给各类专业课程融入生机。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的有力手段。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关联

(一)根本任务和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的任务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应当为国家服务,按照国家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才。高校思政课属于必修课,加强思政理论课的学习是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的必然举措。大学生只有将主流价值观念内化才能顺利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现实的、真正的需要。提供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满足大学生的这一需要[4]。激发大学生对这一需要的意识并提供丰富、全面的思政理论、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持续、深远的,正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也是思政课程根本任务和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其根本任务和目标上看,与思政课程是一致的。高校内的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如符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课程思政在建设中,把这类资源挖掘出来,并以隐性手段传达给学生,充分利用了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在育人环节上的协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標“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二者共同承担此任务,共同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是二者在根本任务和目标上的一致性。

(二)育人目标和方向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人无德不立”,高校除了承担为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同时也应该着重承担起“德育”的工作,德育和智育要放到同等重要程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校要突出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即实施校内的课程德育。有学者认为,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学生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过程中获得道德启迪,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正确态度,并与之形成和谐的关系[1]。课程德育通过学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动——课程学习来进行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肩负着实施课程德育的责任,这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西方多种思潮侵袭的危险,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高校要明确育人目标,在课程学习中把思想、道德的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致力于引导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做遵守社会公德、有政治信仰、怀揣理想信念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毋庸置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保持相同的政治方向,做到“同向同行”,简言之,就是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行”。在实际教学中,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保持一致、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合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政课程脱离了孤岛的现象,也为长期与思政教育脱节的专业课增添了活力,高校教育要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利”这一误区,将课程思政最终落在实处,确保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质量。

(三)教学任务和要求的一致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本质都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对所有课程都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对象,因此二者在教学任务和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全力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优秀人才。为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的主要地位,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授课要坚守纪律,不把敏感话题带到课堂中,更好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其他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也要强化德育部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做到通力合作,共同进步,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将思政内容和其他各类专业课完美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除此之外,二者对全体教师的品德也提出了一致性要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所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要求[2],这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也是全体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坚持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做党和国家信赖的育人主体力量。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

(一)“思政”重点不同

思政课程是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必修的思政理论课程,其重点在于理论的学习;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主要强调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潜在的思政资源加强专业课价值引领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政”和专业课中的“思政”把握不好重点就极易混淆,要明确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而不是把思政课搬到专业课课堂上来。

区分“思政”重点的不同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等同于全课程“思政化”,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同的“思政”重点,就是要把握好课堂中“思政”的“度”,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在课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以专业的角度和关联程度,把与专业课程有关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生动讲述,融入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生拉硬拽,把不相关的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强行灌输,绝不能无中生有,强行添加与本课程无关的思政元素,把专业课变成了思政课,忽视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行灌输只会适得其反。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在加强思政课理论灌输的同时,要适时与课程思政建设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经验以思政理论升华,丰富专业课的精神内涵,一起完成“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把握好各自“思政”的重点,符合精神引领和知识传授同步进行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上,思政教师同专业课教师要守好各自的“渠”,抓住各自的“思政”重点,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二)“思政”地位不同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的顺利开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只有将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的工作做好,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先要明确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从”地位,才能做到相互配合,协同进步,确保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地位上是“基础与完善”的关系,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基础上的完善,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可将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课程思政”的补充作用,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发挥出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青年人的精神和思想面临着遭受侵袭的危险,思政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这一主渠道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抗击侵袭的“坚固堤坝”,保护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栋梁保驾护航。“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举措是协同思政课程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把手,思政课程这一“主渠道”中的活力源泉就顺着“课程思政”建设出的若干支细小的“一段渠”,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各类专业课程输送活力与生机,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得以被挖掘出来。同样,这也是对思政课程理论内容的强调与升华。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让思政课程摆脱一直以来的孤岛境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了融合,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可以同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出的这“一段渠”和思政课程“主渠道”同向前进,二者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创新和发展[2],不断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真正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思政”渠道不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与隐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同渠道[6],思政课程是通过显性传达这一渠道来实施思政教育的,高校有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能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必修课的方式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而让大学生构建起思政理论框架。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向性明显,覆盖面广,这是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课程思政则是在构建好大学生思政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隐性手段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放到生活和实践中去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手段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为专业课提供鲜活典型的案例、强化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等,巧妙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其隐蔽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是课程思政具有的独特优势。虽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思政”作用的渠道不同,但二者通过不同的渠道,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显”“隐”互补,协同育人,共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和进步,也是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最优化的有力手段。

作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应该被进一步强化。高校要进一步重视思政课程的授课课时和课程考查,确保是按照国家规划的教学目标和课时来进行的,也要更加严格地对待考查的方式。除了以答卷形式來考察,也可以增加创新性的考察方式,如让学生制作近代史题材的小视频并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或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掌握,要确保思政课程覆盖全校每位学生,从显性渠道对学生进行公开、直接的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从内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贴近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添加在课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非“画蛇添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类思政课程内容生硬地搬到专业课堂上,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反感,好的课程思政要做到如盐在水,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新要求,在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的同时,创新授课方式,巧妙地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内容融合,润物无声般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良好影响,从隐性渠道施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突破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提升教育实效,就要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和探究,取长补短,以便二者能发挥出各自的最大优势,最终生产出成熟的育人模式。高校要重视协调二者的关系,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以课程思政为把手,进一步为高校内“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2]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84-87.

[3]郑泽宝,等.课程思政建设在地方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1(2):170-171.

[4]张磊.医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8.

[5]井浩.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陕西日报,2019-06-14(6).

[6]喻江亭.新时代高校“五个思政”一体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9.

(责任编辑:张咏梅)

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3、以《刑法学》为例谈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以生为本”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

6、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7、高职医学院校医德培养与思政课教育融合现状与思考

8、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路径

9、地方高校师范生公共必修课“课程思政”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0、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12、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1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

14、《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15、思政教学视阈下的俄语阅读教学探索

16、用中国特色新闻理论培养新媒体人才的路径研究

17、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效果调查与分析

18、重视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思政教育育人途径

1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20、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1、疫情以来影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2、对工学结合下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途径的探析

2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交互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4、高校德育视野中思政课与辅导员工作的融合创新分析

25、论课程思政下的商务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

26、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7、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28、“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29、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探究

30、新时期下体育课堂思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31、“大思政”格局下改进公安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探析

32、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中“三三”模式的构建

3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提升研究

34、把思政元素洒满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35、从学生到课率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应对

3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7、高等数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法探究

38、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

39、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路径

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英文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41、应用型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四个结合”

42、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的几种形式

43、新时期上好高校思政课的“战略思维”

44、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调研及分析

45、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与“课程思政”的耦联关系研究

46、新工科背景下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焊接生产管理与检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47、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初探

48、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研究

49、基于大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中职图书馆思政教育的优势与途径探析

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4、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

5、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初探

6、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7、基于学科融合背景打造学校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8、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初探

9、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0、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析

11、“立德树人”视角下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研究

12、中职应用文写作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探析

13、新课改下如何开展中职语文教学

14、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思考

16、坚持党建引领践行立德树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7、中职语文德育教学策略思考

18、以思政教育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19、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探索

20、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基本模式探析

21、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人文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23、新课改下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24、思政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合探讨

25、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策略分析

26、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向

27、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

28、浅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9、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逻辑探微

30、如何结合思政教育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32、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及对策

33、五贯制高职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索与实践

34、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析

35、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研究

36、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行为与指导方法研究

37、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38、新媒体背景下中职语文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初步探讨

39、关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研究

40、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41、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42、以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43、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探索

44、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研究浅谈

45、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中华函授学校办学时间的史实考证(下)

46、以《我的母亲》为例谈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47、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48、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49、中职语文渗透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思政课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3、高校思政课引入慕课的思考

4、“大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5、关于高职思政课利用微课促进教学的思考

6、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新探索

7、论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思想教学的“五课联动”机制构建

8、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9、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高职思政课微课开发实践

10、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专业定制”教学研究

11、“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略谈

12、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与优秀思政课教师

13、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与创新思政课的关系探究

14、思政课如何利用习题课巩固教学内容

15、关于高职思政课利用微课促进教学的思考

16、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浅思

17、基于问卷调查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状及省思

18、\"互联网+\"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19、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构建大思政格局

20、高中思政课线上教学的课前准备策略

21、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22、“大思政” 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3、专业伦理视阈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省思

24、“课程思政”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5、思政课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初探

26、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调查研究

27、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8、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与路径

29、“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必备素养探析

30、基于核心素养的“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机制之课例实践研究

31、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 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

32、中医药院校思政课创新“思政+中医药”模式的探索

33、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对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34、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

35、对高职院校思政课课改的几点认识

36、“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

37、努力打造思政课“金课”

38、论教学学术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育

39、善用“大思政”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路径探究

40、智能思政: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新展望

41、构建中职思政课“三课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42、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43、初中思政课开展“大思政课”教育的实践探索

44、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45、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助力思政课入脑入心

46、构建思政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47、论思政课堂在课堂思政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48、打造“思政”与“医学”相融合的精准思政课

49、优化思政课堂,推动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

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规范汉字书写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3、对开发《中学英语教学论》课程思政功能的探索

4、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

5、OBE理念下师范专业大学生志愿活动创新探究

6、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7、例说大中小学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市域实践

8、全力实施“十大提升行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9、如何培养卓越的农村全科教师

10、师范类“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11、浅论高校音乐专业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12、思政课反思性教学对中师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探究

13、当代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解析

14、论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15、让党旗在吉师高高飘扬

16、师范生从教信念教育视阈中“原理”课教学体系创新

17、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思政专业师范生执教能力培养研究

18、增强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探析

19、卓越思政教师培养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20、成果导向理念下《概率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1、高师“教师口语”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

22、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3、高校师范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分析

2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5、地方文化在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中作用探讨

26、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7、课程思政融入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的实践与思考

28、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9、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30、高等院校思政专业实习教师如何把握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新变化

31、新时代高师院校国学师资培养的理念和方式

32、当代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逆反心理表现及疏导路径

33、基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见习活动思考思政专业成长及其实现路径

34、积极探索新形势协同育人视角下地方院校师范生实践育人机制

35、新课改下培养和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途径

36、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与执教“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37、家风传承的鲜活教材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

38、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

39、致敬最美的教育燃灯者

40、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1、“课程思政”理念下师范生师德素质的养成

42、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43、高师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44、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现

45、“三全育人”视域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46、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与思政课教学的关联性分析

47、“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数学课程实践研究

48、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路径选择

49、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课程思政相关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3、海洋资源概论公选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4、毛泽东诗词使思政课更走心

5、“救亡图存”与近代中国世界史编纂的萌生

6、朱祖谋流寓江南与同光体诗派词风的流变

7、非遗教育如何守正创新

8、2021年中国教育热点述评

9、竹联帮大佬的爱恨情仇

10、山西省解剖学会:剖解人体结构 探寻医学未知

11、中国深井钻探技术的起源发展和西传

12、《汉书•艺文志》“考镜源流”义例申论

13、基于“生态人”的高校思政课考试方式改革

14、地域、文本与认同:“大一统”视野下盐井历史书写

15、大学城 去网红城市上大学

16、中国状元殿试卷及其价值

17、跨越山海 只为你的成长竭尽全力

18、本刊理事单位最亲书目

19、故事结局:“9·11”

20、到底该不该上课外辅导班

21、赵意空年谱简编(连载)

22、从两次海防大筹议看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海军建设

23、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

24、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26、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二)

27、“知识存在论”之困境

28、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探析

29、男士化妆怎么了?长得帅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30、“西安事变”与“丢失大陆”:失败者怎样书写历史

3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例设计与分析

32、以体育强国梦为指引,“三结合”上好高职体育思政课

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

34、浅析国人在两次“西学东渐”中对科学的认识

35、元代特色财政政策实施下的区域关系

36、如果来日方长(节选)

37、水氏家传心意历代著名人物谱

38、基于DACUM法的物流课程体系改革

39、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加强特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40、《机械原理及零件》课程建设实践

41、东晋“门阀政治”说献疑

42、培美明天的主人托起赤来的世紀

43、河南省电子科技学校:紧贴市场强专业 打造职校新品牌

44、广东省高校运动员的思想政治现状研究

45、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人体的奥秘》教学模式探析

46、跨文化视域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47、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努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8、高职中的“行业大咖”院校

49、服务区域发展 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上一篇:版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初中化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