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

2023-09-20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一、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一) 从农业科技发展层面看, 成效显著

直辖十年来, 重庆市在育种、栽培、养殖、环保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健全,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量、规模和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有农业科研人员2000余人, 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市级学术带头人47人, 建立了部、市级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科技平台, 获各类奖励110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生猪、油菜、甘蓝、番茄、辣椒及杂交玉米育种等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各级农业推广机构2019个, 农技推广人员4.9万人, 逐步形成了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传统的市、县 (区) 、乡 (镇) 三级农技推广站为主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已建成重庆市农业科技信息网、巴渝新农网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渝北等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 建成国家级星火培训学校6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80余个、农业专家大院、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9个,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余个。

(二) 从农业生产科技进步率层面看, 则表现为较为落后

据科学方法测算,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率为44.84%, 比全国网上公布的平均数48%低3.2个百分点。数值反映了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

二、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对接

目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质量标准化不相适应。市场需要的, 小农户难以办到, 小农户能生产的市场却容易饱和。虽然各级政府在大力兴办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 全市已有12000多个, 但真正符合国际合作社章程, 能按照《中国农业合作社法》经营的凤毛麟角。

(二) 现有生产条件难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对接

全市农业集中表现在一难二弱。一难:农地改造难。重庆农村多分布在山区、库区。全市户均耕地3亩, 仅占全国户均耕地的二分之一, 且中、低产田土面积占总面积的80%。二弱:一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8.6%, 石漠化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1.6%, 土地酸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1%。二是防灾抗灾能力弱, 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为0.2亩, 只占全国平均数的40%, 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切实改变;自然灾害常年发生面积达2500万亩次, 重大病虫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应急防控能力差。

(三)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难与现代农业科技要求对接

据对黔江11个村660户的调查, 农外就业劳动力达57.67%, 其中离土又离乡的达52.47%。留守农业劳动力42.33% (含60岁以上仍能从事劳动的人群) , 其中, 20-30岁的占10.5%, 30-40岁的占16.3%, 40-50岁的占27.9%, 50-60岁的占34.7%, 60岁以上的占10.6%。这组数据表明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占总数的73.2%。这批人都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 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科技素质低, 劳动体能弱。依靠这样一支农业劳动大军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率很不现实。

(四) 现有农业生产手段难与品牌战略对接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产品达到品牌化、标准化、商品化、绿色化。然而现行以农户分散经营为特点, 以简单生产工具、落后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很难做到。

(五) 现有科技体制难与市场对接

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 我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机构活力不够, 发挥的作用有限。就各区县的农业科研单位而言, 普遍存在三个典型问题, 一是人员构成不合理。能从事科研的人员占比太低。二是自我发展能力弱。

从基层 (乡镇农技站) 服务体系看, 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曾在解决温饱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农产品供求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知识与信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高新技术、市场争夺、获取更大利润更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的农技推广体制, 无论是指导思想、调控手段或目标追求, 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桎梏。政府出钱, 农民种田, 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和效益是必然结果。如果农技推广“网破鱼散”, 相关机构和人员找政府而不找市场理所当然。结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陷入“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的怪圈。

(六) 现有农业投入体制难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接

我市目前农村现实科技水平下, 靠天吃饭的现象仍很普遍, 导致资金投入产出率低且没有保障。虽然目前农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逐年提高, 但靠农民自身投入无动力。而国家和金融机构投入仅是“杯水车薪”。如2007年, 全市一般性财政支出中, 支农资金仅占7.28%, 全市贷款余额中, 支农资金仅占4.48%。政府对如此庞大的基础产业而给予如此低的资金投入, 实难有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想从金融机构获得投入只能是“望款兴叹”, 因为金融机构贷款需具备项目支撑和抵押担保两个条件。不仅单户农民不具备这个条件, 就是一些龙头企业要货款也是难上加难, 致使其发展规模难以扩大。集体投入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国之初农民自己出钱兴办的农村信用社, 早已名不符实, 而今更是脱胎换骨改成农村商业银行而切底地“农转非”, 致使农村资本大量流入城市。

三、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

用足用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 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 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 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重点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 提高标准化农田比重。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沃土工程”的实施, 力争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达到0.8亩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

(二) 强化政策指导, 改善经营环境

重庆作为城乡统筹改革试点的直辖市, 应充分利用好相关务实政策, 有关职能部门应抓紧制定地方规章, 建立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 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特别要用好用活国发3号文件给予的特殊政策, 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和经营能力强的农户采取股份合作方式, 扩大经营规模。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介入农业开发。把企业化经营机制引入农业开发与服务, 把工业企业管理方式“嫁接”到农业生产, 注重农产品品牌保护, 强化质量标准和标识管理, 建立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农居, 把农业同艺术加工、生态住宅、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将单纯的农业生产这一狭窄的经营方式拓展为旅游、观光、餐钦、居住、娱乐等全方位发展方式, 培植农业新的增长点。

(三) 完善融资体制机制, 改善投资环境

一是长期保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对集体收益仍应采取村财乡管, 有偿使用, 以发挥这些资金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在政策上应允许像农村合作基金会 (村镇银行) 这样的民间信贷组织存在并采取措施规范其运行。二是创新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机制, 广泛吸纳民间资本, 实行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动, 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的保证机制, 以我市农业占GDP比重为基准, 确定财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规模。以农业科技项目实施为抓手,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相应技术支持。建立农业科技风险补偿机制, 如设立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基金等。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 以促进农货的发放。对技术研发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管理完善且效益显著的农业科技企业, 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 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措发展资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财政支农的资金可部分划入农业保险公司作为保险费补助, 通过保险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增强农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四) 建立政府、科研、企业互动机制, 推动成果转化

一是在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 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从项目选择到科研成果应用, 都由市场和项目的需求决定, 力戒领导意志。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坚持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 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在成果转化方面具有更大的热情和动力。应充分发挥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通过企业提出项目, 通过企业与科研联姻对接, 熟化技术, 创立品牌, 并通过企业带动农户。四是要搞好规模化开发, 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原则,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 实施科研生产一体化,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一是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深化机构改革。将履行政府职能的渔政、林政、经管等机构纳入公务员系列或全额拨款事业人员;将具社会公益性职能的防疫、检疫、质监、机监、土化等机构纳入事业序列, 按行政区域大小核定事业费用, 改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其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由法人聘用。二是把技术推广交给市场或中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由业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决定, 并承担费用。在发展之初, 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体制。要按绩效说话, 彻底根除“论资排辈”的做法, 由行业学会、协会在政府职能机关监督下进行评定, 要实行像注册会计师、律师一样的管理机制, 所获职称每年年审, 三年内无人聘用的职称资格自动取消并重新申请评定。促进农科人员“找米下锅”。

(六) 坚持科学发展, 努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型农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应坚持生态优先, 效益至上, 在农业新技术的选择应用上, 针对重庆大农村的特点, 应坚持以下导向:一是立体配置导向, 二是边缘效应导向, 三是多级利用导向, 四是定量比例导向, 五是反比例关系导向。

摘要:重庆是全国“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的试点单位, 理应先行一步, 发挥带头作用, 从而给重庆市的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挑战。文章以我国及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统计数据和黔江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典型调查为基础, 结合实际对重庆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出对策建议, 力求推动重庆市现代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以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科技应用,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科技与咨询》。

[2] 重庆市《农业科技推广》。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舞阳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夏粮(小麦)播种面积58万亩,单总产达历史最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7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0.3万吨,平均单产达到438.5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粮食达到967.3公斤。粮食加工业不断发展,年加工小麦5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有8家,主要有华鑫面粉、舞莲面粉、明汇面粉、汇丰面粉、英康面粉、永毅面粉、新雪面粉、漯河奥克啤酒等企业,粮食商品率达57.9%。近年来,舞阳县农林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把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5万亩,合格农田林网达2606个,控制率达96.1%,为全县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舞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舞阳县农林局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积极努力,其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该县已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台作社8个,拥有社员58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5个,在投资规模上从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农林局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农民真正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实质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指导他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近几年来,舞阳县立足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资源优势,以农业特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强力推进特色乡镇经济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乡村典型,通过政策重点倾斜、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加压激励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林业成亮点,种植增效益,养殖提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食生产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稳定面积,合理布局,增产增效。二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优化经济作物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主要通过间作套种等措施,使经济作物比重逐年增大,以提高经济作物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发展畜牧养殖业是实现农产口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种植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今年前三个季度,舞阳县农林局按照中央、省、市、县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使全县的沼气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对改善能源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至2008年9月,全县共建沼气池39000座,沼气使用普及率达到28%,其中2008年新建7841座,250户联户沼气工程的800立方主体工程也已竣工。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集约资源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潍坊都市现代农业

潍坊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历经多年的深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阶段,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农业农村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外延,丰富都市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按照“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园区建设为裁体,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多类型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都市现代农业园区615处,其中生产型园区388处,科技示范型园区157处,休闲观光型园区70处,园区总面积21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422万亩。

(一)以高端消费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品牌农业。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不同消费需求,我们在保证大众消费安全的前提下,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个性化、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一是加快对农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有机农业为引领,从2010年开始,全市每年建设120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到今年将建成有机食品示范园区144处,绿色食品示范园区216处,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我们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立了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行了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上的有效控制。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所有都市现代农业园区,从创建之初就确定品牌培育方向,做到全部产品实现商标化和品牌化销售。目前,全市共有1200多个农产品在工商注册了商标,有1604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基地面积达到520万亩。

(二)以龙头企业建设为主体,加快发展新型食品产业。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和带动力量,充分利用城市科研、人才、资本及基础设施等资源,引导工商资本和工商企业从事新型食品开发,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聚集区。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瓜菜、畜禽等产业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突出龙头企业集群带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67家。三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44个,建成肉类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产线160多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

(三)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为有效实现产销衔接,我们还十分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一是规范提升产地市场。对原有的155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中凯兴业贸易广场、山东晟鑫冷链物流园等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增强了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十大产地市场,已经成为全省乃至我国北方同类产品的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年交易额都在10亿元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城市“农改超”。对市区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进行改造,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卫生的购物环境,同时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让市民在家门口购买到放心满意的农贸物资和生鲜产品,。三是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每年都组织企业(基地)举办或参加国内外重大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全国著名的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400多家,运销专业户17万个,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大型消费机构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有13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达到17亿美元。

(四)以拓展农业功能为突破,加快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等一般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条。一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意型农业。立足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和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这一出发点,大力挖掘、开发和包装城市周边的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民俗观光、休闲娱乐、采摘认领、农耕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发展休闲农业园区70个,休闲农庄128个,农家乐962个。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发展节会型农业。先后成功打造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三大国家级节会和寒亭萝卜文化节。像每年一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去年参观人数达到201万人次。三是以特色资源为载体,打造旅游型农业。结合农业生态建设,对生态林场、森林公园、河海湿地、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做强一批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我市加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对新技术的集成作用,不断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一是实施了良种产业化工程。广泛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进行良种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世界著名种子公司建立蔬菜、畜禽育种繁种基地,培育、引进了一大批适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物种。像金皮西葫芦、七彩西红柿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实施了科技攻关工程。对制约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逐一列出单子,由科技、财政部门立项,组织联合攻关,使一大批城市科研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每年都通过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民30万人以上,加快了农民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更新步伐,一大批农民成长为创业主体。

(二)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围绕生态市建设,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加快发展低碳、低氮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是在大棚瓜菜生产上,推广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节肥节水技术,节肥节水效果达到了30—60%。蔬菜、果树等重点作物推广绿色控害面积达到40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畜禽粪便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三)综合配套农村改革。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84家,带动农户102万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完善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68.7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7.8%。对132个城郊村、城中村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配臵,助推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不断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鼓励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文件。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拿出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政策合力,实现重点突破。比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或农耕体验园,开通公交线路或旅游专线,大大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打算

潍坊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农业部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

一是统筹都市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型农业规划相衔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完善政策,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

三是加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专家学者参与,创意设计、营销策划机构运营,农业龙头企业高端人才配合,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广泛实践的“四位一体”人才储备体系,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批复,这是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之后,我省又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区域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战略规划。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对贯彻落实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创全省“两个率先”新局面作出部署。

省委书记罗志军强调——

抢抓机遇 加快转型 与时俱进推进“两个率先”

罗志军指出,规划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最新要求的重大战略行动。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充分认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推进“两个率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建设,首先要在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上率先迈开步子。苏南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走在了前列,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标志着苏南发展站上了一个更高平台,全省“两个率先”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咬定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辟“两个率先”实践新境界。其次,要在“怎样建设现代化”上积极探索路子。辩证看待宏观环境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变与不变,统筹谋划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顺应大势、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又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积极探索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路径。第三,要在“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上努力创出样子。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突破过去靠开发园区创造局部优势的做法,实施跨区域、一体化、大范围的资源要素整合,努力打造以区域发展一体化促进区域基本现代化的现实样本,为全省推进“两个率先”提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示范。

罗志军指出,根据《规划》的要求,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先行先试、高端引领、示范带动、统筹兼顾,着力推进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成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届区,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政治民主的现代化地区。

罗志军强调,要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定位,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打造苏南发展升级版。一要加快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苏南创新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提高创新效益和效率,从“打工型经济”转向“智慧型经济”,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加快建设创新型区域。二要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攀升。突出两个主攻方向:一个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另一个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率先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按照建成开放合作引领区的要求,大力培育国际化企业、建设国际化城市、集聚国际化人才,提升苏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三要积极稳妥加快城乡发展向一体化迈进。重点是完善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苏南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农村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公共服务方面。要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统筹发展要靠城乡联动改革。要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形成有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都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四要加快社会形态向现代文明跨越。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加快形成“橄榄型”的现代社会结构。按照更高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高质量实现民生“五有”目标,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民主決策机制,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大力加强司法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区域。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和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五要加快生态环境向优美宜居提升。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更大力度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更加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同步提升。

罗志军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推进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归根到底要靠苏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来创造。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努力形成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经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使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过程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罗志军指出,“两个率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过程。要清醒看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对取得的成绩决不能估计过高。作决策、谋发展、干事情,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防止发展观上出现“盲区”,政绩观上出现“误区”,工作指导上出现偏差。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开阔胸襟,一任接着一任干,把奋发进取精神和求真务实态度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思路举措既不滞后于实践发展和群众期盼,又不超越当前发展阶段。要清醒看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对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干的一切工作,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都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总开关。在推进“两个率先”过程中,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尤其要看“末位数”;不仅要看统计数字,更要看群众实际感受,使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清醒看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对原有的工作路数决不能守成僵化。各级干部要按照“三宽四有”要求,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开拓者、实干家。要围绕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对推进“八项工程”进行再审视、再梳理、再深化,抓住重点、突破关键,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实践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新要求的重大举措;是苏南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率先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内在要求;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选择。

省长李学勇要求——

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

李学勇指出,苏南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锦绣江南”、“鱼米之乡”,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发轫地、民族工业发祥地、乡镇企业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苏南地区GDP达到33381亿元,相当于台湾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突破1.6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公共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比较发达,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农业生产效率较高,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不仅在全省而且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1/8和1/5,一大批跨国公司落户苏南,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环境比较优越。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明显。城镇化率超过70%,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县域经济发达,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其中7个县(市)进入百强县前十位。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苏南是全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拥有国家园林城市1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4个、国家级生态市(县、区)17个。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苏南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增创发展优势,努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境界。当前,苏南发展站上了新的起跑线,既积累了发展的坚实基础,又面临着负重转型的现实压力。苏南经济总量较大,但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但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努力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创苏南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李学勇指出,贯彻落实《规划》的总体要求,实现苏南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立足现有基础,增创新的优势,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使苏南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科教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较高的开放水平等现实优势,转化为转型升级的新优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优势。一要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增创新优势。苏南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107所高等院校和530多家科研机构,在校大学生130万人,有7家国家级高新区,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突出企业主体,推动协同创新,强化人才支撑,推进载体建设,努力把苏南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二要扎实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创新优势。坚定不移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思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扩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主攻高端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在扩大国内市场应用、关键技术攻关、领军企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努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积极运用先进装备、先进适用技术及工艺,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坚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突破口,着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苏南经济由大向强的转变。三要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建设,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创新优势。以城镇化为重要抓手,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為核心,以提高统筹发展质量为关键,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建设。四要扎实推进开放合作引领区建设,以扩大开放增创新优势。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推动外贸转型发展。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协调发展。发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苏南苏中的融合发展,推动苏中发展加快融入苏南,形成江海联动发展、跨江合作开发的新格局。促进苏南苏北的互动发展,扩大对苏北产业转移的规模,大力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加快苏北全面小康进程。五要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宜居区建设,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增创新优势。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苏南”。坚持民生优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群众之忧,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根本建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掘以吴文化为特征的苏南优秀地方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文化内涵,形成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苏南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李学勇强调,苏南现代化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建设,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协同推进“五个区”的建设,推动苏南在“两个率先”中继续走在前列,开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通过苏南的创新实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南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路子。

李学勇指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充分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攻坚克难、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把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切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落实,优化政策环境推进落实,建立工作机制推进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推进落实,把各项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近年来, 各地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一村一品为重要抓手, 在产业扶贫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探索, 取得了显着成效、涌现出了很多好典型, 为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脱贫积累了宝贵经验。截至2016年底, 全国各类专业村达到6万个, 其中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有专业村1.4万个,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 776元, 已占到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9.1%,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地实践表明, 发展一村一品成为贫困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的重要举措, 成为贫困地区培育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 成为贫困地区培养新型农民、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 成为贫困地区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活力的动力源泉, 是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各地经验表明, 要发挥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作用, 必须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找准做大特色产业;必须顺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做活新兴业态;必须顺应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 大力培育经营主体。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范文第6篇

自动化学院历史悠久拥有学校最早的五个本科专业之一,有着3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由原来的一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发展到现在的四个本科专业即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3个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个工程硕士点:控制工程。拥有青岛市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自主导航与智能控制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97名,行政人员12人,教师85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实验室人员20人。教授11名,占教师人数的12.9%;博士16人,在读博士10人,占教师人数的30.5%;40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 35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3.8% 。

在三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着力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空间。使他们能以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的职业素质适应变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学院的根本工作。

一、教学工作总结

自04年学校启动本科教学评估以来,经过三年多的迎评工作中,我院教师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圆满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了教学评估突出贡献奖。通过评估我院的基本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四年来,共引进师资28名,其中:博士13名,硕士18名硕士;送出去培养博士10人,教学管理及运行更加科学规范,教学工作成绩显著,科研实力大大增强。使我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不断强化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我院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骨干支撑和辐射示范作用。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带动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全院教师的教学质量。04年在首届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评选中,我院有一门课程获校级精品、一门课程获校级优秀课程;06年第二届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评选中,两门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两门课程获校级优秀课程,一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08年第二届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评选中,有两门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四门课程获校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得建设促进了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建设。目前,形成了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年轻的博士、硕士积极参加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建设,使教学团队的结构逐步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08年,“自动化专业课群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12部,08年将有四部教材出版。课程建设的同时也更新了教学手段,在首届校多媒体课件的评比中,两项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得全国多媒体优秀奖,在首届校多媒体课件大赛中4项获

一、二等奖。

08年6月开始,组织了“自动化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工作,有35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教学认证,其中有6名青年教师获得了“优秀”等级。

为了表彰过去几年来学院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08年在第二十四个教师节期间,学院召开了首届自动化学院教学工作会议,对几年来在课程建设、教学成果、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表彰。

几年来,学院的教学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在师资队伍培养、教学团队及新办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下大力气常抓不懈。04年至今,引进博士教授11人,硕士18名,且仅有两人从事过教学工作;尽管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教学梯队的建设还比较薄弱,两个新办专业尤 其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还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就业率。 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任务,学院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根据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抓好专 业建设,尤其是新办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推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分配到用人单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今后得工作目标:

今后五年中学院将实施“六个一工程”:追求一种团结向上、吃苦耐劳、勇与创新的精神,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搭建优质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好教学团队。 具体措施是:

1.全面落实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按照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标准做好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把我院现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好,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争取将“自动化专业课群教学团队”建设成为省级教学团队,积极组织、培育1-2门省级精品课程,将学院现在开设的所有必修课程按照优秀课程的目标建设,在现有的8门校级精品、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再建设4门优秀课程。建成2个校级教学团队;获准一项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出版国家“十一五”教材5部,一个省级品牌专业。 2.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加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重点扶持我院的特色品牌专业——自动化专业,发挥品牌专业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学与研究的整体水平,突出自动化专业过程控制的特色,将自动化专业建成为省级品牌与特色专业,培育测控技术及仪器为校级品牌与特色专业。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常抓不懈的任务,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教学质量认证”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培育1-2名校级教学名师。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学院现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35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53.8%。为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加大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自05年以来,在青年教师中实施导师制,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担任导师,全程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了配合导师制的实施,还制定了一系列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听课制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评选制度、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制度等。导师制实施四年以来,老师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认真撰写教案,认真备课,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教学观摩活动。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卓见成效:今年六月份,学院先后组织了四次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其中有6名教师获得了教学质量认证。本学期,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的实施细则》,继续实施认证工作,为了配合这项工作得进行,继续实施青年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一对一培养,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开展“上好一堂课活动”,请获得教学效果奖的老师进行示范教学。争取在三年内,青年教师得授课水平全达到优良水平。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

2008.3-15

附:

1.自动化学院教学工作业绩奖励条例 2.自动化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实施细则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文件

青科大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字[2008]5号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工作业绩奖励条例

颁布通知

院属各室、中心及职能机构:

为了调动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充分体现业绩贡献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全面推进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进一步修订了“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工作业绩奖励条例”(见附件),现颁布实施。本条例政策性强,关系教师切身利益,望认真组织学习。

附件:“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工作业绩奖励条例”

二O O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奖励条例

通知

抄送:各教研室、实验中心、职能机构

呈送:院领导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办公室

2008年5月23日印发

共印20份

附件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工作业绩奖励条例(修定稿)

(2008年5月23日

青科大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字[2008]5号)

第一章 总

为了调动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充分体现业绩贡献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全面推进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学工作水平,积极倡导并实践“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自动化学院精神,特制定本奖励条例。

第二章 教学奖励

第一条

教学奖励目的

1. 加强基础学科,强化优势学科,丰富专业内涵;

2. 提高教学质量,提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3. 推进教学成果的转化; 4. 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第二条

学科建设奖

1.申报并获批一个本科专业奖励:

2. 申报并获批一个省级试点课程奖励:

3. 申报并获批一个省级精品课程奖励:

4. 申报并获批一个校级精品课程奖励:

5. 申报并获批一个校级优秀课程奖励:

第三条

教学成果奖

1.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励:

2.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励:

3.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奖励:

4. 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励:

5. 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励:

6. 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奖励:

7. 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奖励:1500(学校奖励3000)

8. 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励:1000(学校奖励2000)

9. 获校级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10. 获校级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奖励:300(学校奖励600) 11. 发表教学论文奖励:100 第四条

教学效果奖

1.获校级效果一等奖奖励:1000(学校奖励2000)

2.获校级效果二等奖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3.获校级效果青年优秀奖奖励:400(学校奖励800)

第五条

教材建设奖

1. 获国家级教材一等奖奖励:

2. 获国家级教材二等奖奖励:

3. 获国家级教材三等奖奖励:

4. 获国家级教材四等奖奖励:

5. 获省部级教材一等奖奖励:

6. 获省部级教材二等奖奖励:

7. 获省部级教材三等奖奖励:

8. 获校级教材一等奖奖励:1500(学校奖励3000)

9. 获校级教材二等奖奖励:1000(学校奖励2000)

10. 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奖励:500 第六条

人才培养奖

1.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励:

2.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励:

3.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励:750(学校奖励1500)

4.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5.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6.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指导教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7.国家级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奖励:

8.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9.省级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指导教师奖励:300(学校奖励600) 10.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一等奖指导教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11.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二等奖指导教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12.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三等奖指导教师奖励

13.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山东省一等奖指导教师奖励:500(学校奖励1000) 14.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山东省二等奖指导教师奖励:300(学校奖励600) 第七条:师德奖:

1. 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奖励100元

2. 获得“本科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认证”,颁发荣誉证书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文件

青科大自动化学院教字[2008]2号

关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认证的通知

各教研室、实验中心:

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使其尽快成为我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学院2005年制定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见青科大自教(2005-5号文件))。为检验青年教师三年来的教学效果,定于本学期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认证(实施细则见附件)。望各教研室做好准备工作,检查申请质量认证教师的教案、三年来的教学文件、教学督导员课堂检查记录。

报名时间:第三周 教研室推荐时间:第五周 公开观摩教学评审:2008年6月

二OO八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认证

抄送:各教研室、实验中心 呈送:院领导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办公室 2008年3月发

附件

自动化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的实施细则

本科教学工作是学院的经常性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状况的好坏,质量的高与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准确地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使其既能反映出一个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念,又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教学质量的提高,规范本科教学,加强质量监督,在每学年教学检查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员听课制度的基础上,本着“体系科学,程序规范,职责分明,宏观为主”的原则,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价范围

1、凡是承担本科课堂教学的教师均为被评定的对象,实验教学将参考该办法执行。

2、所有本科生课程作为评定范围。

二、评价组织

1、院级组织

学院成立教学质量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教学院长担任组长,其成员为院领导、免检教师、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教授、课群负责人等。

2、教研室组织

各教研室成立由教研室主任领导的教学质量评价组。

三、评价体系及等级

1、评价体系

(1)学生评价:多年实践表明,学生评价基本上能客观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学生评价在总评价结果中占30﹪的权重。

(2)同行评价:学院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成员对于专业及课程的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这些教师都是讲课效果好且在专业方面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同行听课记录在总评价结果中占30﹪的权重。

(3)专家评价:院教学督导员都是非常有课堂教学工作经验的同志,他们采用随堂听课和重点跟踪的方式,从专家的角度,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做出评价,教学巡视员意见在评价结果中占40﹪的权重。

2、评价等级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四、评价方法

1、初次评价:评价结果由教师所在教研室提出,院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审定,初次总评结果,由学院参照近两学年(至少两次)教学评价成绩给出。成绩达到优良者在以后期教学检查中进行抽查。

2、在评价中达到优秀者,可以采用本人申请、教研室推荐的办法,申报获得免检荣誉称号。每年九月由各教研室上报名单,教学办公室公布申请者名单,学院重点跟踪一年,一年后公布结果。已经是免检教师的由学院按期组织复检,合格的保持免检荣誉称号。

3、在评价中未达优秀者,可以采用由本人申请、教研室推荐的办法,申报参评高一级教学质量等级。各教研室在每学期开学两周之内上报教学办公室,作为本学期教学质量检查的主要对象。

4、授课不足四个学期或成绩未达到优良的教师,每个学期仍进行评价,由各教研室及教学办公室分工协调组织。

5、对在一学期内出现两次教学事故或出现一次严重教学事故者,教学质量等级降一级。

6、对担任同一门课,连续两次教学评价等级均为不合格者,不能作本门课程主讲教师。

五、其他

1、今后教师申报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的将优先考虑。教学质量评价没有达到合格的教师不具备申报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

2、教学质量优良者,才有资格获得教师系列的各种荣誉称号。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

上一篇:生物稳态与环境题范文下一篇:投资公司激励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