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

2023-10-23

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饲料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专业课程。为响应教育部打造“金课”的号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翻转课堂;金课

Key words Feed biotechnology;Curriculum reform;Flipped classroom;Golden class

基金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9131)。

作者简介 孙加节(1984—),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化与营养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动物生化与营养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28

随着生物技术和饲料产业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研究日益深入[1],饲料生物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饲料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崭新学科分支应运而生。一般而言,饲料生物技术是以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2]。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为配合学分制改革,强化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2012年被列入动物科学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涵盖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及酶工程等学科理论与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包括饲料技术的基本理论、新工艺、新方法、新成果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该课程涉及面广,理论结合应用性强,内容更新快,若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使课程内容与产业脱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脱节,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教师全员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教学改革氛围[3-4]。饲料生物技术课程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案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翻转课堂”与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1.1 更新教学内容、规划课程体系,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教学模块化 根据饲料行业现状,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案例,更新补充新知识[5]。目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6个模块,包括绪论、酶制剂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粗饲料资源开发、发酵技术与产品(单细胞蛋白)在饲料中的应用、植物提取物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抗生素替代与饲料资源开发进展,其中绪论2个学时,其他每个模块包括教学导学2学时、小组讨论2学时、课堂讨论与答疑2学时三部分,每个模块共计6个学时,加上课程绪论2个学时,课程共计32学时。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中,该课程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创新训练3个方面,在“基础、前沿、综合设计、研究创新”4个层面上规划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模块化和多元化。同时,在每个教学模块,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切题的思政元素,课程模块及思政点见表1。

1.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搭建课程网站和构建课程网络框架,丰富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资料库等课程资源,紧跟饲料行业发展步伐,每年更新網络教学平台内容,确保网站资源每年更新30%以上,完善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各类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动态、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录像等在网上开放,创建课程教学互动交流平台等,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与校间共享,使精品课程充分发挥了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

1.3 突出课堂讨论、学生互动参与,实现启发式的翻转教学模式 运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课后布置讨论性或拓展学习课题,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课堂讨论并自己讲解,教师点评并进行重点难点解析,以互动式、设问式、讨论式、翻转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6]。

1.4 强化现场教学、跟踪教学和连续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练合一”的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采取学生自由选题申请、教师联系安排对接企业的方式,把学生派驻下去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现场对各生产环节和工艺流程进行系统讲解,通过这种“教-学-练”相融合的连续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技术流程、企业运作、管理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做到课程教学与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同步。

1.5 智慧教学工具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采用雨课堂作为教学辅助管理工具[7],课前发布预习讲义、课程PPT和课前思考题等,设置预习时间节点,掌握学生知识储备和预习效果;课堂通过PPT共享、弹屏与签到功能,实现线下实体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后通过PPT回放、在线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8]。

1.6 采用教学过程考核,实行多样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将培养学生素质贯穿整个考核评价过程,制定适合课程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考察与课程期终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9]。考核评价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平时考勤10%、文献综述与总结20%、专题讨论(PPT)20%、理论考试50%。让学生积极归纳总结,以PPT和多媒体讲解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拓宽对问题的了解和看法。学生针对课堂讨论,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反思自己,同时在互动中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

该课程以“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课外实践”为主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行业和课堂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教室、实验室和基地三地联合。以2016级温氏班小班教學为例,构建翻转课堂,将课程模块化,并由教师导学、小组讨论、课堂讨论3个环节组成,实现了对分课堂。一般而言,各模块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以发酵技术与产品在饲料中的应用为例:①教师导学。主要讲授单细胞蛋白饲料的概念、原料来源、发酵微生物种类、生产工艺及其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单细胞蛋白研究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②学生小组讨论。导学后通过雨课堂布置讨论性和拓展性课题,学生与教师或同学之间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QQ等专业推送平台,将各自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料或者课程相关微视频等学习资源通过约定的网络平台发布,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自由组成3~5人的学习协作小组,对发布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准备。各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向教师和组员反馈学习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进行进一步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反馈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并补充遗漏点,最终进行选题和成果展示准备。③课堂讨论。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个体间的协作,从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试验设计、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交流和评价打分,每组15 min,10 min PPT讲解、5 min答疑。在课堂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答疑、解惑、引导、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进而深化学习效果,实现课程理论知识的内化。④课外实践。结合教师研究团队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室内实验,测定和分析酱油渣、酒糟、凉茶渣等的基本营养成分,探究和认识生物饲料的发酵原理以及重点和难点,重点对比不同发酵菌种、不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佐剂添加等对发酵效果的影响,进一步预估生产成本以及饲喂效果等。

此次整个温氏教学班共计26人选修,分为6个讨论小组,针对模块四,各小组分别以“在饲料中应用的酵母菌种类和营养特点”“酱香型茅台酒糟饲料化应用初步方案设计”“贵州茅台酒糟肉牛饲料化应用方案”“酱油渣开发育肥猪饲料设计方案”“酱油渣开发方案”“酵母菌在饲料中应用进展”为题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总体来看,采用教师导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进步显著;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学生参与感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综合评价良好,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调查显示,对饲料生物技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表示满意的学生有23人,占全部学生数的88.46%,其中特别满意的学生占26.92%(图1);认为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提升的学生占96.15%,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的学生占76.92%(图2)。

同时,课程与科研及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饲料生物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模块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酱油渣发酵饲料的工艺设计”“凉茶渣生物饲料应用方案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开发、技术流程以及工作环境等,做到理论教学与科研及实践教学同步。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以现代生物技术的优势为切入点,体现以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的新农科建设,培养学生用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知识来提升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意识,实践过程中培养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动科精神和专业情怀,端正学生的价值导向,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和专研精神。

由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学习难度不断升级,考核标准不断提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从严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后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创新能力、材料撰写能力等各项素质均有所提升,基本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需求。调研结果显示,饲料生物技术课程改革后,认为学习任务加重1倍以上的学生占69.2%,加重1倍以下的学生占26.9%(图3),真正让学生“忙起来”。2016级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考研率达53.1%,位居全校第一,其中温氏教学班考研率为86%,效果显著。

3 小结

在新动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一门畜牧学特色金课是一个重要话题。对照金课标准,课程体现了以“两性一度”理念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在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方面进行专门设计。高阶性方面,教师深入剖析饲料行业热点问题,广泛拓展理论知识,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尤其重视过程考核。创新性方面,建立开放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课程内容与科研融合、与产业融合、与思政相融合。挑战度方面,教师备课充分,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认知3个方面精心设计,在各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不断提升难度,以期学生能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背景,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突破教学时数和教学空间的束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该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尚未建立线上、线下联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今后将重点建设线上教学方式;②考核测评方法复杂,难度升级,学生短期可能不适应;③教学团队对信息化时代新技术的运用存在不足,目前仅限于雨课堂和教育在线等少数平台,缺乏微课、慕课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实践。课程团队将继续投入建设,吸取学习者的建议,为课程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10]。

参考文献

[1] 冷静,杨舒黎,鲁琼芬,等.饲料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98-100.

[2] 张日俊.现代饲料生物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任杰,司政.新工科背景下《水工建筑物》“金课”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20(4):70-71.

[4] 谢一锋.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公体课的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75-77.

[5] 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6] 齐惠云.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398,404.

[7] 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8(4):139-142.

[8] 黄业伟,向泽敏.“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7):261-262,265.

[9] 杨瀚涛.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视界,2015(24):89,78.

[10] 张亚妮,左其生,吴信生,等.《动物遗传学》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J].家畜生态学报,2019,40(12):94-96.

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生物新课改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是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 其核心理念是“促进人 (学生) 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是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经费不足, 材料、设备缺乏。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学校无法改善教学的设备、设施;教师没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而且对教师培训缺乏实践性, 较多的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过于理想化, 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 教师们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 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 案例分析式的培训;另外还表现在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我们知道, 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 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评价方法。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 学校如何评价教师,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 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措施落实的程度, 这也必然导致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兴趣和动力。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进行高中新课程生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中新课程生物资源库的运用, 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全面、优质的生物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生物资源网运用于教学实践, 具有很大的教学理论意义:

1、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当前, 在运用高中新课程生物资源网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发挥新课程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首先, 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应当引导他们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而且, 学生知道的网络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 而且课程会包含许多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同时, 学生生活于群体之中, 相互之间不断地影响, 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为课程资源。

其次, 教师是课程资源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导者。围绕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提高利用率, 帮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最后, 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 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耳濡目染”, 向教师学习, 其潜移默化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更好。而且,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 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 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 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 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所以教师更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校园文化课程资源的内化作用。优秀的充满内涵的学校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学校整体课程资源的开发, 不仅能促进学校自身品质的发展, 形成其特色的办学品牌, 还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升华。学校文化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难以直接把握的深层东西, 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散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 对课程和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作用。

其实,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 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 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 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妆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新课程理念, 根据学校自身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利用社会资源, 学以致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 如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过去, 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 因为学校几乎是对外封闭的, 学生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学习, 生活被抽象成几门课程, 课程被简化为几本干巴巴的教材;而校外各类资源的拥有者们也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 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 所以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闲置现象十分突出。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 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 如科技馆、博物馆、生物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间接社会资源, 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 如在教师指导下, 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 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 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 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 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 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 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 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 教师应当做好调查, 建立资源档案, 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 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 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 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资源网络具有高度的共享性, 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 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在网络资源的学习中, 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个体的充分发展, 主动学习, 合作探索, 从而促进其终身发展。

5、创新新课改动态教学实践理论。高中新课程生物知识, 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 (课程资源的一种) 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 不可能面面俱到, 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 高中新课程生物资源网的开发与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无疑实现了学科动态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三、高中生物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全面、优质的生物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结合生物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特点, 我们认为对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群体中获取生物资源。当前, 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 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学生当然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学生知道的东西远远超过我们所想象的, 教师真的要好好向学生学习, 一定要把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程, 而且让课程包含许多学生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 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 学生生活于群体之中, 相互之间不断地影响, 有时这种影响力之大要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为课程资源。

2、从教师群体中获取生物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导者。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 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提高利用率, 帮助学生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 教师素质的高低, 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耳濡目染”, 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还要好;其次,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 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 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 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 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所以教师更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我们要积极建构和充分利用优秀的学校文化, 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 让课程在丰富的精神家园展开, 这样我们的课程才不单薄, 才更有一种内涵与精神在里面。通过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 不仅促进了学校自身品质的发展, 形成办学的品牌, 还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了升华。学校文化是内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 深刻影响人的行为方式而难以直接把握的深层东西, 作为一种潜在的、弥散在学校每个角落的课程资源, 对课程和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持久的作用。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 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 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 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 根据学校自身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4、重视利用校外资源。校外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 主要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过去, 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 因为学校几乎是对外封闭的, 学生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学习, 生活被抽象成几门课程, 课程被简化为几本干巴巴的教材;而校外各类资源的拥有者们也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 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 所以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闲置现象十分突出。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 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 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 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 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 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 如在教师指导下, 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 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 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 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 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 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 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 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 教师应当做好调查, 建立资源档案, 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 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 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5、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 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 “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 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 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 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 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 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 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 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 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 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因此,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 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6、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生物新课程的学习中, 许多抽象的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 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CAI课件, 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7、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 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 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 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 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高中新课程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实践运用可行性分析

(一) 教学设施的改善网络环境的运用为其提供支撑平台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建设, 一个现代的学校必须拥有比较良好的信息技术硬件和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二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 信息时代, 大部分学校都具备了上述的基础, 为网络资源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时代的来临, 更为我们网络教学提供了实践可操作的平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成为可能, 并具有高效性和可操作性。比如下面是常用生物网络资源站点可供使用:

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http://swjx.myrice.com;中学生物教学http://swjx.3322.net;

香港生物教育网http://www.hkbiology.net;绿色梦想http://www.szugw.8u8.net

生物教学空间http://shengwu.myrice.com;动植物园http://www.cycnet.com.cn;

生物科技在线http://www.monsanto.com.cn;K12教学网http://www.k12.com.cn;

生物教学资源库http://www.bionet.cn/index01.html;

高中生物资源http://sw.smez.net;生物教学资源网http://swjx.myrice.com/test.htm;

人教网高中生物http://www.pep.com.cn/gzsw/index.htm;

生物教育园地http://shengwu.mycool.net;

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网http://www.sw.sj.com等等, 这些网络资源, 为网络资源教学提供了支撑平台, 使网络资源教学成为可能。另外, 我们也可以在校园内网上建立属于自己学校的资源网供教学使用。

(二) 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创造了资源网运用的基础

新时代的学生具备了网络基本知识, QQ、e-mail、聊天、视频、发帖、论坛、搜索、打字、软件运用等基本技能, 为高中生物资源网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只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高中新课程生物资源网, 提供给学生连接的网址, 学生便能独立主动地、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生物的学习与探究。而且, 还能加强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达到课堂或课堂外的有效最大化。另外,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也使资源网的运用逐渐成熟。

(三) 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优化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习中, 许多抽象的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 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生物CAI课件、FLASH课件、视频、甚至音频、VEDIO等, 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从而达到生物教学的信息技术现代化。

(四) 兴趣与个性结合的课堂

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情感交流, 是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前提。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学生极大兴趣和个性之上的资源网教学, 解决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这样, 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 成为最有效地教学实践模式。而学生之间的够团结合作, 相互帮助, 又促进了他们共同提高。因为, 兴趣与个性本身就是一种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程资源库运用的教学实践可行性分析研究, 说明了建设高中新课程生物资源网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可行的。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资源库的多样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同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网络信息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蓝少霓.2004.08谈“鱼类的多样性”一节Webquest教学设计和反思生物学教学.

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园生物资源;生物教学;运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 我校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并且也引来了许多动物,这些都是生物教学上可运用的生物资源,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校园的生物资源呢?笔者通过整合学校的生物资源丰富教学的形式、拓展教学的内容,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观察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这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结合校园中的生物资源进行生物教学可使国家课程本地化、校本化,这样更能顺应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也有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一、运用校园生物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总是以单调的方式授课,那么学生肯定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单调、无聊的事情,这样难免会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 大部分的生物课堂都把学生局限于教室内,总是如此确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根据季节变换以及学校现有植被,适时整合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变枯燥为有趣,变抽象为直观,这样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会更深刻。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所有需要知道的事物,都必须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导;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者替换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摸到、听到、闻到,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我们头脑中自然界内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这要求我们注意在教学中使用直观原则,校园中的生物资源就为生物教学提供了直观性教具。

实例一: 在讲到花的结构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校园中,领略各种花的美丽姿态,同时对各种花的结构进行识别,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和教材中的桃花的结构一致,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奥秘,花的世界丰富多彩,这样后边讲解花的传粉与受精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总之,尽量让知识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解除学生上课的烦闷,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也更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更加频繁。

实例二: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植物的类群,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寻找并认识这些绿色植物,观察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并让学生对这些植物进行挂牌。尽量让教材中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运用校园中的生物资源,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生物的亲切感,也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的真实感,可以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和学习生物知识,并且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校园生物资源提升探究能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不允许死记硬背,教育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自我学习和成长。”探究能力的提升若只靠课堂上的讲解有点生搬硬套,并且初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于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由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成形象的思维,接着发展成抽象的思维。 [3]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观察自然现象,而且对操作具有兴趣。 [4]

除此之外,新课程强调要“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明确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同时“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所以在平常上课过程中,只要是能利用校园生物资源的地方,教师都把学生带到校园中,让学生观察,教师结合实物进行讲解。

实例一, 在谈到《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时,学生们被安排在校园的生物园中种植被子植物,学生可以种植花生、绿豆、玉米等植物,并且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要求学生记录被子植物一生的变化,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到开花和结果,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变化。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观察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实践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实例二: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找校园中的生物材料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天竺葵在海南比较缺乏,因此让学生通过探究校园中的植物代替教材中的材料,学生探究了校园中常见的三角梅、黄花醋酱草、藿香蓟、雍菜几种材料,发现三角梅不易褪色;藿香蓟淀粉分布不均匀,不好观察;黄花醋酱草叶片太小,不易进行遮光处理;而雍菜叶片足够大,比较容易褪色,并且实验效果明显。因此可以利用校园生物园中种植的雍菜来代替天竺葵。对于校园中材料的选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进行探究,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对其学习动机有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5]

由此可见,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园生物资源,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合作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促进生物教学。 [6]

三、 运用校园生物资源增强热爱生命的情操

如果教师们都能充分运用校园中的生物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生物的管理中来,不但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生物学素养。

实例一: 在七年级上册《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节中,我们让学生分成小组对校园中的生物进行调查,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尽可能地记录自己调查到的生物,可以记录所调查生物的形态特点、数量以及生活环境。因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生物便可以参与这样的一次调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调查过程中教师会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护生物,不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认识生物并了解生物的基础上,学会热爱生命。

实例二: 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观察蚯蚓”等实验时,我们会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鼠妇、蚯蚓等生物材料,在实验前,我们都会询问:“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护鼠妇、蚯蚓不受伤害?实验结束后如何处理这些实验材料?”学生都会说出自己的保护方法,并表明实验之后应该把实验材料放归大自然。这说明在接触这些实验材料过程中,他们已经从心出发去珍爱这些生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如果仅仅是纸上谈兵,学生估计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让学生回归自然,与校园中的生物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与校园中生物亲密接触之后,才能更加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中的生物资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生物,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与这些生物更加亲密地接触,从而去了解生物和热爱生物,进而热爱生物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生物教学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当然,校园生物资源只是自然资源的一个缩影,从校园生物资源出发,可以走向更广阔的生物资源,让学生更加热爱和了解更多的生物资源,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产生珍惜和爱护海南岛生物资源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生物课堂效率[J].中学生物学,2014,30(4):26-28.

[3] 田奇林.基于发展学生“5C素养”的教学设计——以“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深度学习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8(11).

[4]郑志宏.对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6):73-74.

[5]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監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9(3):30-33.

[6] 田奇林.为核心素养和核心问题而教——基于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与深度学习的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17(7):1-9.

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作为基础学科的初中生物学科,已经成为当前整体教学体系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身为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的进行,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备课、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情景教学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思维的有效延伸五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由于受到传统的“一言堂”教育模式的束缚,使得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新的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物的要求则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学习到专业的知识,更要提升其实际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此基础上对于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构建,是十分迫切的。

一、 高效备课要三个明确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正是这种“磨刀”的功夫。只有教师对于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在具体讲述的课程当中旁征博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备课的过程当中,就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明确教材。明确教材的过程是整个教师设定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只有根据教材当中所确定的知识点,才能够更好地将整个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贯穿起来,不至于出现脱节的问题。第二,要明确自身。作为一名初中的生物教师,明确自身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当中,要深刻地明白自身所擅长的问题,也同时要明白自身欠缺的部分。在对于自身欠缺部分的补足过程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第三,要明确学生。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整体的素质必定良莠不齐。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就必然要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心理需求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因材施教,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

提问是增强教师之间互动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但是,当前国内初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提问明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在提问的过程当中没有和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联系,没有和当前的实际生活联系,没有把握好尺度。所以,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过程当中就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问题设计必须与知识点紧密相关。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的《生物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这节课当中所设计的问题就可以有“同学们举例说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当中什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自身生存”。第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由于当前国内很多地区雾霾依旧非常严重,对于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尤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课堂问题的设计当中就可以说“雾霾是否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之一”“雾霾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怎样的影响”。第三,设计问题需要把握好尺度。在当前的很多教学过程当中,有的老师并没有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浮于表面,还有很多的问题过于深奥。例如,在这一课当中老师提问“鱼离不开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完全就是贻笑大方的。而有的老师则是无限制延伸提问“雾霾是如何影响我们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的”,这样的问题明显就超出了七年级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三、 情景教学使学生融入其中

我们都明白,在一个很好的情景当中学习某一知识的速度会明显增加。所以,初中生物这门与日常生活联系的尤为紧密的学科教学当中,采用小组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的情景当中是不二选择。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小组内的学习和讨论。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行组合成为4~6人的小组,通过小组中的热烈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知识,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第二,多个小组间的联合讨论。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一个小组看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尽相同的。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要求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整理自己小组中的意见之后,进行小组间的互相讨论,从而确保看问题的全面性。第三,在小组之间都发表完自身意见之后,作为教师就须要指出学生所表达的看法当中的优缺点,进行分组评论。在评论的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不吝惜自身的鼓励,对于学生的闪光点要大加赞扬,以便于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生所表达的错误观点,教师也须要委婉地指出其中的疏漏之处,以便于学生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小组讨论的情景教学,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完成整体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影像设备以及教学的实验设备。所以,教师须要在充分了解教材当中所讲述的本单元的知识点,对于整体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进行配置,抓住主要矛盾。例如,在人教版课程当中讲述“棘皮动物”的时候,就可以在讲课之前先采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有关于棘皮动物的影像资料。通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于棘皮动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使他们能够从感性的认识上了解什么样的动物是棘皮动物,这些棘皮动物大多的生存环境。在通过影像资料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海星、海胆等棘皮动物的标本拿出来给学生观看。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影像资料当中转移到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棘皮动物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同理,在讲述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这课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五、 生命教育思维融入教学中

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则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讲述,而育人则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时代,很多学生因为一些困惑选择轻生的现象频繁出现,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生命教育,十分符合必要,也十分迫切。在具体生命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教师要将教材当中的知识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讲述动植物的时候,要详细的阐述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重视生命,敬畏生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当中“生物圈当中的人”这样一节课当中,作为教师就要详细的阐述人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生命的形成,在形成之后所应该承担的社会任务,充分地认识到人在整个生物圈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每一个人在自然界当中都是唯一的存在。第二,教师在具体教授的过程当中,还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教师要改变传统模式当中师生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完全将自身放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一起讨论,一起学习,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构建出一个完美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出必要的改变,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应该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须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师不仅仅应该教授教材当中要求的知识,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卫红.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的新认识[J].新课程学习,2013(6).

[2]黄春华.对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功,2008(6).

[3]田春芳.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的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

编辑∕岳 凤

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第5篇

初中生物新课标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在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同时,要全面的优化生物教学,使生物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发展每个学生,当作教学的总目标,使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科学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此,笔者对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一、构建全新生物课程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习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着思维火花的认知方式,也不时地对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如一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独立完成本探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的有趣、有见解,学生作出的假设也十分有个性,学生自己制定出实验计划,并独立实施了整个实验,学生们最后都得出了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在整个学习活动,教师的情感伴随着学生情感的波动而起伏,这里充分展示了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总受制约的主体者,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眼神交融、语言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重视学生兴趣的发展,使学生通过相关的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够面对未来的科技社会,参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这一点出发,就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背景,“从生活中走进生物”从生物角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参与到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来,体验到学生物的乐趣和享受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例如,禽流感、艾滋病、环保、酸雨、生态平衡等这些热点问题,都可成为很好的课堂教学话题。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生物教材,几乎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探究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又有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某一方面的活动,既是训练同一种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也在活动内容、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按照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随着教学内容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分析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每个探究课题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標并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落实在学生和探究行为上,重点放在落实实验的时效性。既不能由教师代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成为学生的“娱乐”活动的田地,解决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使实验探究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场所。其次,探究实验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结果。因为科学探究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的,重视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探究过程,但不能轻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或忽视某一具体内容的探究结论的形成,就会使学生在经历探究后,头脑中仍然“似是而非”。

四、对课堂进行动态设计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思维真实展现的场所, 在这种真实的课堂里,学生作为蓬勃的生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活动。因为“变化”,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的“联想”与“推测”,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动态生成”。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有情感、有想法、有潜能的人,善于倾听是教师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沟通,学生只有在这样融洽的互动中才能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并发挥出聪明才智,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其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而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

五、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何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生物课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目的,而且教学实验也证明了,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是生物课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体。例如,通过flash动画,展示细胞核的分裂,克隆等等,尤其由静态变为动态的生物的生理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突出了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集第二中学 221000)

课程资源生物学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验是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新的问题。我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深有感触,下面仅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看法,以供同仁们商榷。

1 课堂出现的问题

1.1 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如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试验等。要使活动的顺利展开,首先要由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经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大额班级更加严重。

1.2 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能力培养。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现在,农村中学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中都出现了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

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

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地等待,过分放纵学生;

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的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问题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

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抹杀了学生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1.3 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题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突出学生主题,以为把舞台全部交个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一堂课,讲授的是“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它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在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觉,引导学生推测出水果所含的物质,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细胞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教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导致过多占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

2 引导策略

2.1 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实施课改中,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

2.2 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水平等基础上(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在课前,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制订一些相应的班级纪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学生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2.3 提高小组讨论的时效性

找准讨论的“点”,即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能否找准讨论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讨论;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我先列举班上某一同学的一天饮食情况,分析其合理性,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她)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怎么设计合理?

2.4 制订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

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只有良好的纪律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引人入胜;

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即要给足时间,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

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小组内部必须明确小组分工,责任到人,做到自由中合作,合作中自由;

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真正做到有的方矢。

2.5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与学生交流,多表扬和激励学生,多关心和照顾“弱势群体”,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体地位真正地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要尽量地深入到学生中参与活动,从中可以多帮助和指导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可以从中物色“生物人才”,同时增进师生感情。

其次,教师也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职能,即坚决改变过去那种独霸课堂的习惯,又要反对过分放任学生,谈讲色变。教师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新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生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上一篇:服务器设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图书馆公共关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