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

2023-09-21

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第1篇

一、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一)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对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能够对企业财务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揭露, 通过不同时期的比较也可以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进行预测, 掌握未来的财务变动趋势。比较分析法也可以对比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 这是一种横向比较, 主要是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在同行中所处的水平。

(二)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分析的最基本方法, 是以两个数据之间的比率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在实际的财务分析过程中, 人们常常会对经营效率比率、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以及经济增长能力比率等财务比率进行分析。虽然比率分析法很常见, 但是这种方法属于静态分析, 很难对企业的动态情况进行了解,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数据都是一些历史数据, 虽然这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如果要采用比率分析法来进行财务分析, 往往不会比较其中的一、两个财务比率, 而是要同时比较多个财务比率才更为准确和全面。

(三)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就是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包括各种指标和数量。企业的财务指标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加强对这些指标和数量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存在的相关矛盾和问题。在具体的财务分析中, 人们会采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 对于众多的变化因素, 先假设没有其他的变化因素来对其中的一个变化进行分析, 了解这个因素单独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财务分析认识不足

现在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和经济发展, 但却没有对企业财务管理给予高度重视, 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在实际的财务分析环节中并不是为了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而是将其当成一种应付上级的任务, 这也容易导致财务分析工作出现问题, 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 财务报表不够准确

不同企业在财务分析环节中采用的财务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企业在记录各种信息的时候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而不能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财务分析的最终结果。另外, 企业在财务分析时更多的时候是对企业的相关历史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导致最终得到的财务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不够准确。

(三) 财务分析方法存在问题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很多企业在财务分析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都比较单一, 相关的工作人员往往按照自己的习惯经常性采用一种固定的财务分析方法, 导致财务分析不够全面和科学。另外, 一些企业采用的财务分析手段比较落后,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财务分析环节中对数据的依赖性太大, 很容易导致财务报告不够真实。

三、财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增强工作人员的财务分析意识

要真正解决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就一定要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分析意识, 让他们都能够认识到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将财务分析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 不抱敷衍的态度。领导人员要将财务分析工作当成重点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认识, 通过思想来主导行为, 从而促进财务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而促进企业进步。

(二)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在财务分析环节中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 为了避免财务报表不够准确和真实, 就要做好培训工作, 不断提升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指标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系统、科学的培养来让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在培训的时候, 还要引导相关的财务分析人员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加强对基本报表的认识,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能够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此外, 还要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能力, 通过事项分析和会计决策来预测。

(三) 综合应用财务分析方法

企业在财务分析工作中不能只采用某一种财务分析方法, 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综合应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往往对相同的财务事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选择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至关重要。另外, 还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优化财务分析工作的外部环境。将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到财务分析中, 实现对各种财务相关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科学分析, 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还能够有效确保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让财务分析水平大大提高。

四、结语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要想提升企业财务分析的工作效率, 就要求要增强工作人员的财务分析意识, 了解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并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综合应用财务分析方法。

摘要:在一个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 财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 直接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水平高低,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务分析工作, 采取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 在企业的财务分析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然后分析了财务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财务分析方法,财务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彦9) .财务分析方法与财务分析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经贸实践, 2017 (17) .

[2] 高野.试论财务分析方法及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 2017 (23) .

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第2篇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监理工作

1、发布开工令;

2、召开第一次工地会议;

3、审批承包人的工程进度计划;

4、审批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

5、检验承包人的进场材料;

6、审批承包人的标准试验;

7、检查承包人的保险及担保,支付动员预付款;

8、审查承包人的机械设备;

9、验收承包人的施工定线;

10、验收承包人的测定的地面线;

11、审批承包人的施工组织计划;

12、保证按期开工的有关施工准备工作。 (二)工程质量监理

1、质量控制的主要程序 (1) 开工报告;

(2) 工序自检报告(对每道工序完工后首先进行自检) (3) 工序检查认可; (4) 中间交工报告; (5) 中间交工证书; (6) 中间计量。

2、现场质量控制

(1) 把好测量关 (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基准高程,并对承包人的控制测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认可);

(2) 严把试验关 (验证试验、标准试验、工艺试验、抽样试验、验收试验); (3) 现场把关 (对承包人的各项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以及材料、机械、配合比等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全过程的旁站、全环节的检查);

(4) 严肃处理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对工程质量存在着技术规范不允许的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应按照合同条件和“规范”进行处理。该停工的停工,该返工的返工,决不迁就、含糊。

(三) 工程进度监理

1、进度计划的编制 (总体进度计划、年度进度计划、月(季)度进度计划、关键工程进度计划);

1

监理工作例行程序与方法

2、进度计划的审批;

3、进度计划的检查(每月进度检查记录、每月工程进度报告、进度控制图表等);

4、进度计划的调整(进度符合计划、进度计划的调整、加快工程进度、进度计划的延期、进度计划的延误等)。

(四) 工程费用的监理

1、工程量清单(清单的数量、使用等)

2、工程计量: (1) 计量范围; (2) 计量方式;

(3) 工程计量的程序及主要文件: a、计量通知或申请; b、填写中间计量表

c、主要文件──《中间计量表》、《工程分项开工申请批复单》、《检验申请批复单》、《工程质量检验表及质量评定意见》、《工程变更令》、《中间交工证书》等。

3、工程支付

(1) 前期支付(动员预付款、履约保函、保险); (2) 中间支付:

a、工程款(监理工程师必须对《中间计量表》审查无误后签发《中间交工证书》);

b、暂定金; c、计日工;

d、材料设备预付款; e、工程变更; f、保留金; g、索赔; h、价格调整; I、迟付款利息;

J、对指定分包人支付; K、合同终止后支付; L、工程交工支付等。 (3) 最终支付: a、最终支付申请;

2

监理工作例行程序与方法

b、最终支付申请的审定; c、签发最终支付证书。 (五) 合同管理

1、工程变更的受理程序 (意向通知、资料搜集、费用评估、协商价格、签发《工程变更令》);

2、工程延期受理程序 (1) 延期的主要类型; (2) 临时延期;

(3) 受理程序──收集资料、作好记录、审查承包人延期申请、延期评估、审查报告、确定延期。

3、工程索赔的受理程序、收集资料、作好记录、审查承包人索赔申请、延期评估、审查报告、确定索赔。

(六) 交工及缺陷责任期的监理

1、签发交工证书的必要条件 (1) 承包人书面申请; (2) 工程确实完成; (3) 工程检验合格; (4) 现场清理完毕; (5) 交工资料。

2、交工证书的签发程序 (1) 成立交工验收小组; (2) 对交工申请进行复查; (3) 现场检查与评估; (4) 交工验收意见; (5) 签发交工证书。

施工监理的方法: (一) 书面指令

1、开工通知;

2、修改进度计划的指令;

3、暂时停工和复工的指令;

4、停止和恢复支付的指令;

5、会议通知;

6、其他有关规定的指示。

3

监理工作例行程序与方法

(二) 工地会议

1、第一次工地会议及工地例会;

2、工地协调会;

3、专题会议;

4、邀见承包商。 (三) 其他

1、监理记录及资料管理

2、旁站监理。

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第3篇

1 地衣营养价值测定

选用达州市绿色家园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工培育成果人工培育地衣。采回洗净, 晒干后供测试。对实验品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 营养项目及检测方法见表1。

从表2中得出, 地衣的含钙量、含磷量、含铁量十分丰富, 含钙量为1 340 mg/100 g, 是木耳和紫菜含量的4倍。比含钙量丰富的海带还高173 mg/100 g, 含铁360mg/100 g, 是木耳、海带的2倍、紫菜的10倍。地衣富含钙、铁、是良好的膳食钙、铁的来源, 可成为预防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的保健食品[2]。地衣中含有多种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 达到19.54 mg/100 g, 是菌藻类食物含量最高的。

经测定, 将地衣二元性与营养价值结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地衣富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蓝藻素及钙、磷、铁等各种营养成分。尤其含钙特多, 每500 g含钙超过2 000 mg, 在蔬菜中极为少见;含蛋白质高于黄豆, 碳水化合物高于许多蔬菜, 提供的热量也相当可观, 1个成年人1 d需热量超过3 000 cal, 吃1 kg鲜地衣即可满足需要。此外, 还含有肝糖等成分。对比可知, 地衣的营养价值比木耳甚至更强 (见表3) 。

由实验可得, 地衣中含有基本16种氨基酸, 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 相互结构比例与人体需要的量十分接近。

2 地衣的人工培育

2.1 实验步骤

首先, 初步试验-初步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土壤改良-实地种植试验。

通过一系列的前期研究, 得到部分关于在达州地区适合地衣生长的技术指标, 然后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地衣的人工栽培[3]。

2.2 技术指标

光照强度对不同植物影响不同, 而地衣却在2 000 lx时最为活跃。 (见图1)

温度是许多生物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25℃最适合地衣的生长。 (见图2)

光周期对地衣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当光周期在黑暗光照交替进行时地衣生长状况较好, 这与自然条件下地衣光周期特性基本保持了一致。 (见图3)

不同的p H值环境对地衣生长的影响也不相同。当p H为7.5时, 地衣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p H值时。

2.3 栽培方案

将阴干的羊粪豆 (必须是一粒一粒的那种羊粪) 与酸性黑土按1∶5的比例混合, 用铺路机均匀铺撒在地面上, 厚度为2.3~3.2 cm。最后用轧道机压平、压实。用12个压雾式喷水, 喷水量为2 cm。采用雨水、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均可。每间隔12 h喷水1次, 15 d后将鲜菠菜叶和鲜青草按2∶3混合, 用打浆机打成糊状, 与水 (雨水、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 按3∶5稀释, 均匀喷洒在上面。其后, 每隔6 h喷水1次, 1个月以后停止喷水。7 d后每间隔48 h喷水1次, 每次喷水量为1 cm。1个月后大量喷水, 每间隔3~5 h喷1次水, 喷水量为地面能看见积水为标准。15 d后每间隔36 h喷水1次, 喷水量以地皮湿为准度。待地衣长到理想的厚度、面积时就可采收。当然也不能为了过分追求地衣大, 否则就会老死。采收时必须先大量喷水, 以地面有积水为准度。

2.4 技术关键

对地衣人工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照、温度、p H、必需元素 (铁、钙、氮) , 对污染物敏感度等因素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方面。

2.4.1 人工模拟自然环境

人工模拟环境要达到自然形成的环境难度较大。拟采用智能气候箱, 利用其能够自主设定温度、湿度和光照度等参数, 在实验室创造一个人工的大自然来解决此问题[4]。

2.4.2 温度、湿度、光照度的平衡

地衣对外界生长环境十分苛刻, 须达到其生长的平衡点, 方能茁壮生长。实验中, 将全程采用微电脑全自动控制, 且有超温和传感器异常保护功能和全光谱的植物生长灯配置, 以此来达到地衣生长所需的平衡条件。

3 地衣菜的市场分析

针对地衣菜的市场竞争分析, 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见表4)

4 应用前景

地衣菜营养丰富, 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 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因此, 地衣菜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珍馐, 利用地衣菜可以生产健康饮品、食品, 同时地衣菜也可以入药, 对某些疾病有独到的疗效。不仅如此, 凭借对大气污染的敏感性, 地衣还能对环境监测起到一定作用。另外, 在农业应用方面, 地衣属于固氮蓝藻, 既能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合成氨, 又能进行光合作用, 是重要的提供氮肥的生物。目前, 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把地衣菜作为一种保健食品进行开发, 其前景十分广阔。

摘要:近年来, 地衣菜消费热在国内外俏然兴起, 作为纯绿色食品的地衣菜该如何开发利用, 就地衣的人工培育及市场分析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衣的营养价值与习性入手, 对其进行人工培育及市场前景进行研究。

关键词:地衣,人工培育,市场

参考文献

[1] Shalini Misra, RK Maikhuri, CP Kala, et al.Wild Leafy Vegetables[J].Published Online, 2008, 5 (30) .

[2] 廉华, 马光恕, 李梅, 等.山野菜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方园艺, 1999 (3) :13-14.

[3] 熊美兰.我国野菜开发的现状及其前景[J].江西园艺, 2004 (6) :60-62.

[4] 杜福样.野菜开发的思考[J].北京农业, 1999 (5) :8-9.

[5] 宁伟.我国野菜资源的利用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1) :48-50.

[6] 赵丽娟, 上官旖旎, 陈娟娟, 等.地衣人工培养最适光温条件及功能性成分Scytonemin的变化[J].食品科学, 2011, 32 (9) :208-212.

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第4篇

[摘  要]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解释“中国奇迹”的核心问题。传统经济学说在“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进行“弱政府—强市场”或“强政府—弱市场”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经历了“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内的反复探索和“强政府—强市场”象限内的逐步完善两个阶段,实现了政市关系的超越和重构。基于耦合系统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我国实践中政市关系也实现了重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超越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重构政府和市场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调耦合的关键。

[关键词]党的领导;政市关系;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耦合协调

[

一、引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華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所说“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探寻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和深层逻辑,对新发展阶段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深刻意义。在一系列系统性、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中,始终贯穿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正如著名的“刘易斯悖论”所述——“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的太多”[1](pp75-76)。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对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而超越了“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框架,摒弃了政府和市场孰多孰少的抉择,创造性地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知嬗变和内在逻辑,就能破解“中国奇迹”背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密码”,掌握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进一步的“钥匙”。

二、争议:传统经济学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研究综述

无论在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都是一个事关发展大局的世界性难题。各种理论流派和各国实践经验在“弱政府—强市场”“强政府—弱市场”“强政府—强市场”“弱政府—弱市场”四个象限内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见图1)。“弱政府—强市场”和“强政府—弱市场”模式都在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框架下进行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选择,往往走向“市场神圣化”或“政府全能化”的极端;“弱市场—弱政府”模式本质上并非一种主动选择,而通常是市场体系缺失或者政府干预“缺位”“错位”造成的被动现实;而“强政府—强市场”模式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是解释“中国奇迹”的核心要义和关键所在。

(一)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之争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一个核心命题。伴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两大阵营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又基于对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态度的区别,衍生出诸多经济学流派。

近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起点可以溯源到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重商主义时期,在这个探索和初创阶段,重商学派主张国家以累积金银财富为目标全面干预经济[2],处于“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两手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调节经济,而政府只需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3],选择了“弱政府—强市场”象限,也奠定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论”框架。新古典经济学在主张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这个方面的观点与古典经济学如出一辙。1929—1933年爆发的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自由主义的失败,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摒弃了自由主义的做法,主张政府强有力地干预经济[4],凯恩斯主义把西方国家从经济危机的泥泞中挽救出来,并带来了经济繁荣和“黄金时代”,凯恩斯理论的信奉者和追随者众多,干预主义大行其道,“强政府—弱市场”成为主流。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之下,西方国家普遍陷入了“滞胀”的困境,国家干预失灵,凯恩斯的理论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使得凯恩斯主义遭到了理论界和执政者的质疑和抛弃,以“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为核心理念的新自由主义取而代之,掀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西方主流经济学重回“弱政府—强市场”的象限。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继承新古典主义的传统,倡导市场自由和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强制干预,强烈批评了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计划体制[5];芝加哥学派(货币学派)的领军人物弗里德曼则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大力颂扬自由放任下的资本主义市场和价格制度是最好的,而政府在致力于自由和主要依赖市场的条件下起作用[6]。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还形成了主张“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自由化”的“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却给绝大多数拉美和东欧转型国家带去动荡和剧痛,使之实质上被动陷入“弱政府—弱市场”象限。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在面临经济危机和复苏更迭、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效面前,在“弱政府—强市场”和“强政府—弱市场”两个象限内反复抉择,但其本质上始终没有摆脱“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论”的框架,而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在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之间摇摆。否定市场机制缺陷和市场失灵存在的“弱政府—强市场”选择最终可能陷入“弱政府—弱市场”象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强政府—强市场”的象限突破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与西方经济学截然不同,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方式,其基本问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7],这对关系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表述中常被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所替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市关系总体是在“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嬗变,但无视政府失效和企图建立“全能政府”的“强政府—弱市场”选择可能最终被迫陷入“弱政府—弱市场”象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未来社会中,市场将随着商品生产的消失而消失,并不存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8],“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9](p671),“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9](p683),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可以视作是“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内的一种极端情形。然而事实上,至今还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实马克思、恩格斯这种“无市场”假定的现实性。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苏俄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付诸实践,指出“苏维埃应当成为调节俄国全部生产的机关”,“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组织全民的无所不包的计算和监督”[10](p258)。在这种机制下,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出现根本改变,集中体现在对经济体制和政府作用假定的转变中,改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强调市场作用,提出“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11],但同时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政府统一的经济计划,而是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方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在一定阶段通过政府计划来发展商品经济,是实践中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在“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内的一种改良。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理论,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成为后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导。

受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之路:毛泽东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内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了进一步探索;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政市关系开始突破“强政府—弱市场”象限;习近平提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政府—强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可能。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探索、改革的历程之中,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传承与创新、深化与蝶变。

三、探索:建党以来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知嬗变

建党以来党对政市关系的认识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篇章为历史转折点,总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内的反复探索,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阶段,本质上都是在承认“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框架下,选择政府主导模式,对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进行调节;第二阶段是在“强政府—强市场”象限内的逐步完善,本质上是超越了“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创造性地建立起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

(一)第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前(1921—1978年),“强政府—弱市场”象限内的反复探索

1.1921—1949年:“政府干预市场”的认知萌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尚未成立,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没有直接明确的表述,但在一些重要文件、会议、政策中已经可以看到党对政市关系的认识开始萌芽。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指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明确了干预市场的方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体上主张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但在1927年11月到1928年7月和1930年6月到1930年9月两个时期,由于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和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党内主张对市场进行强力干预[12]

2.1949—1956年:“政府替代市场”的酝酿过程

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历了一个政府逐渐替代市场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在酝酿阶段,虽然政府开始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对经济进行计划指导,但对整个国民经济控制力尚弱,市场的作用依然广泛存在。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52年11月中央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4月又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1954年9月中国制定和颁布第一部宪法,其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推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市场作用日渐萎缩。

3.1956—1978年:政府权力强化,市场作用式微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由原来的政市并存转为政市对立,计划经济体制在调整中不断强化,政府朝着“全能政府”的方向不断扩大权力和职能,对市场的空间形成挤压[13]。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保有一定的弹性,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央曾于1958年和1970年两次进行行政分权改革,即在计划经济框架内中央政府把部分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党的领导人也对计划经济下的政市关系进行过反思,如毛泽东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14];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也肯定了市场的作用[15]

(二)第二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后(1978年至今),“强政府—强市场”象限内的逐步完善

1.1978—1992年:“政府放开市场”的认知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审视,政府和市场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进入一种动态化博弈、渐进式演进的过程,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市场的自我扩张之中,政市关系经历了从“主辅论”到“调节论”再到“结合论”的演进。李先念最早直接使用“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个原则”的提法[16],并在党的十二大明确;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7];1987年党的十三大摆脱了“主辅论”的束缚,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8];1989年面对有关改革的质疑和困惑,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p306),党对政市关系的认识也从“是否结合”转向“如何结合”;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对政市关系进行了突破性阐述[19](p373)

2.1992—2012年: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随着党对政市关系的认识在象限上的突破,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迫切需要答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这个答案直接关系到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推向一个崭新阶段,明确回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p226)。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党对政市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量变过程,围绕“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关键词不断完善。

3.2012年至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揮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对政市关系的认识迎来再一次质的飞跃,突破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1](p21)。习近平对政市关系也有了新的辩证把握,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22](p58)。其后认识的深化方向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通过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而非弱化政府的作用,在政市良好互动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四、实践: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耦合协调的实证样本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理论上已经完成了对“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论”的超越,实践中是否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正向叠加是政府和市场关系重构的理想状态,单一的指标无法直接体现或者度量,因此本文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强政府和强市场之间的叠加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一)评价模型

1.耦合度模型。耦合度(coupling)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后被广泛应用于测度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程度。本文把市场和政府作为两个子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耦合度计算公式为:

C=

其中,C为耦合度,U1为市场子系统,U2为政府子系统。C∈(0,1),C接近0,代表系统趋于无序,C接近1,代表系统趋于有序。

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模型只能衡量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程度的大小,无法衡量整个系统协调水平的高低,而本文的考察目标不仅是市场和政府两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市场—政府”耦合系统的协调程度,并甄别出由于两个子系统发展水平都较低而产生的伪协调。因此,需要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D=;T=αU1+βU2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市场和政府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由于两个子系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重要性基本相当,因此本文设定α=β=0.5[23]。根据D值可以把协调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当D∈(0,0.2)时属于极度失调,当D∈(0.2,0.4)时属于轻度失调,当D∈(0.4,0.6)时属于勉强协调,当D∈(0.6,0.8)时属于中度协调,当D∈(0.8,1)时属于高度协调。

(二)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市场和政府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其中“市场”子系统分为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两个层次,市场体系包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主体主要考虑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共选择9个指标;“政府”子系统分为基础实力、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三个层次,基础实力主要考虑财政实力和经济控制力,宏观调控包含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国际收支四个方面,公共服务主要考察财政投入、教育和医疗,共选择10个指标。

(三)数据处理

本文以2010—2019年为样本期,数据来源于2011—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指标之间的量纲和数量级不同,首先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当指标为正向时,Xij=;当指标为负向时,Xij=。为了避免主观赋权方法的随意性,本文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由于熵权法确定权重时要消除指标值为0时无法取对数的情况,先通过SPSS软件进行非负平移,再计算“市场—政府”耦合系统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四)结果分析

从表2的测算结果可知,2010—2019年间我国“市场—政府”耦合系统的耦合度处于(0.994,0.999)区间内,属于高水平耦合,市场和政府两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紧密、相互作用力强;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0.559,0.802)区间内,2010—2012年处于勉强协调,到2013年之后进入中度协调并不断提高,到2019年时已经迈入高度协调的门槛,强政府和强市场的正向叠加效应不断强化,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耦合协调到达较高水平。从两个子系统的不同表现来看,我国总体仍偏向于强政府驱动下的“强政府—强市场”耦合协调,政府子系统表现一直较好,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子系统发育不断趋于成熟,政府优势得以巩固,市场优势逐渐凸显,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增强,整个系统协调水平提高。

五、经验:党的领导是实现“强政府—强市场”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了重构,由“零和游戏”转向“正和博弈”,由互相替代转向有机融合,由“二元对立”转向“辩证统一”。将“党的领导”纳入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这个中国特色的“党—政府—市场”的稳定结构中起关键性作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二元对立”的潜在隐喻是政府作为“市场失灵”的替代性选择出现,但在我国的治理架构之中,各级政府受到各级党委的领导和监督,党的领导可以有效地规避从“市场失灵”滑向“政府失效”。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使得国家权力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得到了保证,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又通过政府以各种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方式传导至市场领域。党协调各方,为政市关系以及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方式厘清边界,一方面确保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保证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固有缺陷的同时,加快转变职能,由“有限政府”向“有為政府”转变,由宏观调控向宏观治理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强政府—强市场”的实现可以从三重逻辑来理解。

(一)以鲜明的时代主题来牵引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

建党百年以来,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演变是顺应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辩证发展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24](p6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推翻“三座大山”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作为革命的阶级和团结的对象存在的,因此总体主张政府适当干预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也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阶级矛盾转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个阶段,市场体系十分落后,市场机制很不健全,政府对资源强有力的动员和调配能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体系的建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强政府—弱市场”模式符合当时的国情。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社会主要矛盾再次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市场的自我壮大之中不断博弈调整,由体制外的对立渐进式地向体制内的结合演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这个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上升为决定性,政府的职能也由宏观调控转向更好地发挥作用。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和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以“强政府—强市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进一步。

(二)以内在的制度属性来超越政府和市场的二元对立

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囿于“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内,从根本上是因为它企图割裂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把政府和市场作为不可兼容的“两只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剩余价值得以生产、剥削得以实现。市场是资本的温床,“市场之手”也是“奴役之手”。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以及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政府之手”的作用是适应和配合资本主义形态变迁和阶段性特征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25]

然而事实上,市场和计划一样,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基本手段,市场经济并不天然地和资本主义捆绑在一起,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是实现对“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超越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突破桎梏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定语不能丢,“强政府—强市场”的实现有赖于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克服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以独特的话语体系来推动政府和市场的协调耦合

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资源稀缺背景下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其核心假定是:人是“经济人”,是理性的、利己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在“完全理性”的假定之下,自由主义将政府排除在外,认为通过市场就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而干预主义提出“有限理性”是对“完全理性”的修正和完善,政府干预被引入用以修补市场失灵,但“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核心假定并未打破,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和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扬弃之中,我们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之中,“强市场”的指向不是“全能市场”,而是“有效市场”,市场作用是有范围和限度的。既要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避免“市场神圣化”倾向,明确“市场不起全部作用”。一方面,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范围限定在资源配置的领域;另一方面,即便在资源配置的领域,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离不开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强政府”的指向同样不是“全能政府”,而是“有为政府”,政府作用也是有范围和限度的。中国特色的“强政府”不是干预范围广、干预力度大、干预手段多的政府,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晰自身角色,坚守理性边界,发挥更好作用的政府。“强市场”和“强政府”是不可割裂、有机统一、多维嵌入、互动推进的。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政府“该管的管好”,有能力、有效率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提供产业引导、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宏观治理体系。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能相互否定,也不能相互替代,一个“有为的政府”能推动和保障市场更加有效,一个“有效的市场”也能为政府更加有为提供空间,最终使得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辩证统一得以实现。

六、结语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论”的局限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政市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地建立起“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理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谱写了政府和市场“双强”的实践。建党百年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结晶和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推动政市关系的不断完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Lewis Arthur. Reflections on Unlimited Labour[M]//DI MARCO L(e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   蔡景庆. 西方主流经济学脉络透析与重要支撑析辩[J]. 学术探索, 2020(1).

[3]   [英]亚当·斯密. 国富论[M]. 郭大力,王亚楠,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4]   [英]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高鸿业,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5]   [英]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M]. 王明毅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   [美]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M]. 张瑞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7]   毛強.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东京[N]. 学习时报, 2018-03-07(A1).

[8]   郭冠清. 新中国70年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列宁全集: 第3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11] 列宁全集: 第4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12] 王少泉, 曹冬英. 党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策变迁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11).

[13] 乔恵波. 新中国70年经济体制演变的线索、逻辑及展望[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1).

[14]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15] 陈云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17]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8]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9]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0] 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3] 李芸, 战炤磊.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模式重构与路径选择——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系统考量[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11).

[24] 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5] 张新宁.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破解“市场失灵”的中国方案[J]. 上海经济研究, 2021(1).

责任编辑徐慧枫

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第5篇

1 分析化学中的化学分析简述

分析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化学组成的测量学科, 其宗旨就是判断化学物质的组成成分, 含量以及构成。而化学分析是一种方法, 其使用原理为:通过物质的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成分构成判断化学物质的成分计量。一般情况下, 化学分析需要使用到的仪器为测量玻璃器皿、各类化学试剂以及称量工具。

2 分析化学中的仪器分析简述

仪器分析同样是一种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之上的, 例如, 仪器分析可以分析光、电、热、磁、音波等的物理量, 通过分析结果达到测量的目的。仪器分析所要使用的器械比较复杂也比较特殊, 例如, 显微镜。仪器分析除了测量物理量与物理性之外, 还可用于物质的状态分析, 物质的价态或者微区、超痕等的分析。仪器分析成为化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异同点

(1)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相同点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同属于分析化学中的分析方法, 都可以作为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式。化学分析具有精确性, 一般用于高含量或者高常量的分化组合分析, 例如, 化学分析的误差值可控制在千分之几之内。一般的化学分析仪器误差值都会超过5%, 没有办法分析高含量或者高常量的物质。另一个相同点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在使用原理上具有一致性。

(2)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不同点 (1) 二者的使用界限明显, 适用范围差异大。化学分析的适用范围比较广, 主要用于分析物质含量为半微量或常量的化学分析。化学分析的精确度比较高, 是一种高精准的分析方法, 但在精密度方面精确性却很低。例如, 化学分析对常量或者半微量的物质进行分析, 可以又快又好的测量出其含量, 误差值的范围非常小, 可以控制在0.1%左右。但是将化学分析用于微量测量时, 其测量结果却不明显, 甚至会检测不出物质的微量成分。仪器分析主要适用于微量或者痕量分析, 其精确度不如化学分析, 但是精密度却远远超过化学分析。例如, 仪器分析可以对物质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 其微量成分会以准确数字呈现, 但是精密度的误差值范围较大, 与化学分析相比误差值可以控制在1%左右, 甚至会更大。

(2) 二者的目标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化学分析需要被掌握的内容主要为:滴定分析法、微量分析法、分析结果处理以及数据误差分析。学生要掌握化学分析的原理与分析方法, 严格区分二者量的概念, 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理论, 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分析问题。仪器分析需要被掌握的内容主要为:根据测量物的光、电、热、磁、音波等物理性分析物质的构成、基本信息, 学生还要领会仪器分析的原理与概念, 对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熟练掌握。相反, 根据分析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进行分析。

4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关系

(1) 仪器分析以化学分析为依托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 只是二者的侧重点有多不同。仪器分析以化学分析为依托, 在很多方面, 仪器分析都要借助于化学分析来实现分析目的。例如, 化学分析的分析样式、分析处理。仪器分析方法并不是绝对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标准容器测量, 其中标准容器测量就是使用的化学分析方法。

(2) 化学分析逐步渗透仪器分析随着分析化学的发展, 化学分析逐步渗透仪器分析, 在仪器化、自动化、复杂化方面更加明了。化学分析的设备会非常昂贵, 但是分析精确性高, 节省时间, 能够在式样多、微量物质上使用。但是化学分析的准确性要依靠仪器分析的校正, 虽然仪器分析不可替代化学分析的再造价, 但是仪器分析的使用领域化学分析不可替代。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5 结语

综上所述, 学校开展分析化学这门课程, 实施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 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校以及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要加对大分析化学的关注, 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摘要: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两大重要支柱, 一个为化学分析, 一个为仪器分析, 二者在分析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分析化学的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存在相同点, 但也存在不同点, 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 相互补充, 互为表里。本文就分析化学中的化学分析简述、仪器分析简述、二者的异同点以及二者的关系四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分析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参考文献

[1] 方苗利.浅析分析化学中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J].学周刊, 2015, 06:13.

[2] 王海波.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 2015, 03:161-162.

[3] 阿合买提江·吐尔逊, 哈及尼沙.分析化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06) :157-158.

市场分析与财务分析范文第6篇

一、南海的战略意义

(一)、 丰富的资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

南海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数据显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大约有180个,大概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称之为“第二个大庆”。仅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这个区域里边一半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布在中国所主张管辖的海域之内。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二)、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从军事战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从航道上来讲,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这个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就中国来讲,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彻底的收复南海,对于我国保证运输航道的安全,冲破第一岛链的包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南海方向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

南海具有十分广阔的地域空间,同时,中国在南面需要宽大的战略缓冲区。如果能有效地控制南海,那么,整个中国华南地区的战略纵深就可以延伸大约1000海里;而如果只控制海南岛周边,中国华南地区的战略纵深就只有几十海里。因此,保证对南海的有效控制,对于我国华南地区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南海问题的产生及现状

(一)、历史上的南海

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南海有用无可争议的主权。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南海航行,发现一群珊瑚岛礁,这就是今天的南沙群岛。唐代以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到达这一带海域从事捕捞活动,中国历代政府也随之对南沙群岛进行管辖。明朝,1405年,郑和舟师扬帆远航,揭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至宣德八年(1433年)闰十二月初九,郑和共7次率部远航,历时28年。中国战船在“鲸波接天,浩浩无涯”的南沙群岛海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沧溟十万余里”,“若履通衢”。在南沙群岛,郑和对地理环境进行核治、定位和命名,使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得到实质性的佐证,巩固了对南沙群岛拥有的主权。今天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就是为纪念郑和的航海业绩而命名的。

(二)、近代南海问题的出现

上世纪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当局曾偷偷侵占南沙7个岛礁,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国派兵收复日本占领的南沙岛屿,日方公开正式宣布放弃南沙。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引发了东南亚诸国对我国南海资源的掠夺。特别是70年代迄今,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越、菲、马3国还对岛礁进行军事占领,印度尼西亚则霸占部分海域。加上中国和台湾,目前6国7方在南沙群岛形成对峙和角逐局面。到1991年底,除我军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侵占。而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

◆越南:

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的侵略始于前南越西贡政权。西贡伪政权在1956至1971年期间多次派船入侵南沙群岛,并发表对南沙拥有主权的声明;1973年7月至1974年2月先后侵占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沙岛)、景宏岛、南威岛和安波沙洲,并派军驻守。从1975年4月至1991年11月,越南先后共侵占南沙岛礁27个。它声称拥有南沙全部海域。迄今,越南已完成对南沙岛礁的军事控制部署;加强所占岛礁的基础建设,增强岛礁防御作战能力同时加紧对油气资源的掠夺。

◆菲律宾: 早在1946年,菲律宾就对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1978年6月11日,菲总统签发1596号总统法令,正式宣布“卡拉延群岛”归菲所有。其主要论据是:这部分岛屿原为“无主岛屿”;这些岛屿离菲最近,对菲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菲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采取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马欢岛、南钥岛、中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草沙岛、司令礁8个岛礁。目前,菲已在所占岛礁上修建了两个小型空军基地,将3个岛礁建成陆军基地,并改善所占岛礁设施,提高岛礁的防御能力。菲政府还相继单方面宣布了一些海洋立法,规定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将我国南沙东部41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领海.

◆马来西亚: 1978年马来西亚派一支小型舰队到南沙群岛南端的部分岛礁活动,并树立“主权碑”。1979年马出版新地图,将上述岛礁和南沙2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从1983年到1986年,马先后侵占了弹丸礁、南海礁和光星仔礁,还在6个岛礁上竖立了“主权碑”。

马侵占和分割南沙岛礁和海域,主要借口是这些小岛位于马来西亚的大陆架上和领土内,其主权符合1958年日内瓦公约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文莱: 文莱对南沙问题所持的观点和立场,主要是围绕马来西亚的主权要求展开的。文莱认为,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的确定应采取“中线原则”。文莱已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发行了标明海域管辖范围的新地图。文莱声称对南沙群岛岛链西南端的路易莎(即我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文莱是对我南沙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而唯一未派兵进占的国家,但对掠夺南沙油气资源不甘人后,目前已开油田 9个,气田5个,年产原油700多万吨,天然气90亿立方米,并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虽然没有侵占我国南沙岛礁,但从1966年以来在海上划分“协议开发区”,侵入南沙海域5万平方公里。1969年10月印尼与马来西亚签订大陆架协定,侵吞5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198O年3月印尼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企图进进一步侵占南沙海域和掠夺油气资源。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南沙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语言。台湾当局认为.南沙和西沙群岛与东沙、中沙群岛一并,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只是30年代法国占领后,才出现主权争端。近来,台湾舆论界发表社论,认为两岸今后要努力确保中国在南海诸岛的固有主权,还强调两岸合作开发海域石油资源,强化双方“对外的海权主张”。

同时,在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南海争端中,大国插手干预的因素“挥之不去”。09年 3月上旬,美国监测船“无瑕号”侵犯我国专属经济区;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国也纷纷与东南亚诸国开展军事合作,或是联合演习,或是出售先进武器,增强东南亚诸国武力对抗我国的实力。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南海局势不明,对中国今后海洋生存空间埋下了不安定因素,成为制约我中华名族崛起的一大障碍。

三、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

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我国需要在南海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在各类争端上,我方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现阶段我国海军实力还不不能够对南海诸岛实施有效控制的现实情况下下,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同时,我们也必须拥有海权的强烈意识和在南海打大战与勇气,做好全面军事斗争的准备。具体来讲,我认为,我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果断措施:

(一)、 外交策略

1. 可以与美国谈判。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充满着焦虑和矛盾。到底怎样对待中国?其实美国仍然在犹豫之中,它在南海的动作说明,它还在对中国进行试探。所以中国在对待美国的南海战略问题上还有进行战略磨合的空间可以操作。我们可以答应美国船只的无害通行,但美国不能挑唆别国挑衅中国,不能支持别国对南海主权主张。在中国收回南海岛礁后,中国可以在石油开采上让美国参与。这些条件开给美国,目的是为了网开一面,我们并不指望美国就一定会按我们的意愿行事,但是从外交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把话给它明确传达清楚。按照美国的一贯性格,我想如果条件合适,美国完全可能牺牲这几个小国而与中国妥协。如果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敌对,那么中国就下决心与美国鱼死网破,在各个领域报复美国。中国在军事上一定要展示强大的一面,让美国知难而退。从中国的战略本意上并没有与美国为敌的意愿,但是美国已事实上成了中国战略安全上的最大威胁,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2、与俄罗斯继续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合作。俄罗斯虽然国力衰退,但它偏向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俄罗斯的不守信用或不可靠而把它推向美国的一方。中国要提醒俄罗斯,如果在南海问题上支持越南,俄将失去很多。支持中国,中国也将在俄罗斯与他国的领土之争中支持俄罗斯。特别是日俄岛屿之争,我国应当站在俄罗斯一边。我们不能模糊暧昧,因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必要讨好日本。日本不仅霸占我钓鱼岛,还在南海兴风作浪,对这样的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坚决地牺牲它呢?

3. 对于欧盟的方针是可以给予石油开采上的利益,条件是在舆论上与中国站在一边,不能支持越、菲等国。

4. 对于那些抢占我岛礁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给它网开一面。就是岛礁主权我一定要收回,但可以给予一定的石油利益和渔业捕捞配额。如果非要与中国死扛下去,中国的方针是军事打击,收回后不仅要把他们的石油钻台全部拔除,而且渔业捕捞船也不许进入九段线以内。

5.对于印度、日本这两个跳梁小丑则以警告为主。

(二)、军事策略

在外交上,我们一次性地向这些国家阐明自己的方针之后,就不必再跟它们谈什么宣言、准则之类的东西。因为南海就是我们的,我们态度要坚定,不能总是用“争议”这样的词语。我们一定要收回南海主权,希望其它国家不要抱有幻想。

下一步,我们就是在军事做好一切准备。

1. 航母战斗群要部署到位。收复南海必须有航母战斗群的支撑。虽然中国航母与美国航母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配备航母也并不是去与美国作战,只要我们的航母在南海存在了,美国也绝不会把航母拉到南海来与中国决战!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航母往往起到威慑的作用,如果美国动用航母与中国航母对决,那么也就说明美国已经决心与中国全面对决了。只要美国还没有决心与中国彻底进行战略对决,那么我们的航母在南海就是安全的。其它小国所谓的潜艇攻击中国航母也只是心理战术而已!他们不敢!因为如果航母受到攻击,那么打击将是没有底线的。

2. 在西沙基地加速军事建设,把西沙作为进军南沙的跳板。我们完全可以把西沙建设成海洋渔业县,并大量移民。也可以把服刑人员送到这里来“改造”,并最终扎根下来。

3. 在南沙我控制岛礁上扩大礁盘面积,扩大军需物资的储备。特别是在与越南的军事行动中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越南经营南沙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要拔掉这颗钉子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除了航母之外,如果在南沙没有一定的战争储备的话,就很难巩固成果。中国可以选择在郑和群礁的南熏礁、九章群礁的赤瓜礁、中业群礁的渚碧礁进行重点建设。如有可能应该在这里建有军用机场和军舰基地。因为这几个群礁的岛礁密集,与越南盘踞的大量岛礁犬牙交错,而且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就在郑和群礁上,可以与台湾达成一定的默契。把这几个岛礁建设经营好是痛击越南军队的基础。

4. 在中南半岛加快建设战略铁路和公路,从陆路上加强对越南的包围之态。

5. 建设经营好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做好马六甲航道被堵的准备。 6. 加快扩大石油储备的规模,防止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我国的封锁。尽可能地把美元资产转化成资源储备,做好与美国决裂的最坏准备。

(三)、 行政措施

1. 加强海监执法。南海是我们的,但是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行政执法都不很好行使的话,怎么能证明它是我们的呢?我们制造更大吨位的执法船不断地执法,不仅向世界证明我们对南海主权的管理,也是对占有国家的警告。要让这些国家适应我们在南海的存在,让他们从嚷嚷到最后沉默。如果有人胆敢军事打击我海监船,那么我国海军力量立即出手打击。这样可谓有礼有节,出师有名。对待菲律宾主要以海监船先行,然后军舰殿后。

2. 把渔业船只民兵化。我们的渔船在自己的海域捕捞作业还经常被他国抓捕,这是有失大国尊严的事,也是说明我国主权管理薄弱的表现。毛泽东时代我国有许多民兵组织,现在我仍然可以把所有的渔业人员进行民兵化武装,让他们在海上作业时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一旦渔业民兵化,越、菲等国就会有所顾忌,不会再肆无忌惮地抓捕我渔业人员。面对海盗他们也可以主动出击,这样一来,南海各国就会逐渐适应中国的存在,他们声嘶力竭地叫嚷,中国也不必理睬。

3. 对于敢于挑起摩擦的国家,我们必须做好与之随时开战的准备。企图速战速决全部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跟他们打“蘑菇战”消耗它们,这样的敲梨膏糖的战术就等于温水煮青蛙战术,每个国家都会在是与中国全面对决或是小打小闹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后丧失耐心。

4. 在南海占据我岛礁的国家中,越南是最顽固、凶狠、胃口最大的一个;菲律宾尽管叫嚷得凶,其实是最虚弱的一个,只是美国在后面打气才勉强嚣张一把!但中国根本就不必把它当什么人物;马来西亚石油利益得到最多,但它知道低调不刺激中国的道理,所以中国目前还是可以把它先放一放。我认为,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能对越南再有任何幻想,还讲什么“好兄弟、好伙伴、好同志”之类的虚套。只有下狠心收拾掉越南才能彻底解决南海问题。只要找准适当的时机,在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后,中国可以从海陆两线同时夹击越南,一劳永逸地解决越南。越南打趴了,剩余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范文下一篇:四对照个人剖析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