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1

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 战略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长期发展的方向

战略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向, 要求企业根据所处的发展周期和市场环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规划和预算管理模式。如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多数会选择以增加市场占有率以及扩大公司规模的发展战略, 这种模式下的预算管理模式一般会选择规模导向型。而且成熟期的企业一般会选择以控制成本为主的稳定战略, 充分利用现有生产经营领域的各种资源进行经营, 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市场开发或者新产品投入会保持谨慎的态度, 防止发展太快或者太急造成公司运营出现失衡状态, 一般会选择利润导向型的预算管理模式。

(二)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 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

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性的目标, 无法落实到具体的执行流程和考核对象, 难以在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把握。通过预算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了解企业的资源情况, 能否支持企业战略导向目标的实现, 不能支持条件时企业管理者需要及时提出对策或解决方案, 对经营计划和战略规划进一步进行细化和分工, 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 全面预算的执行结果是企业调整和优化企业战略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战略的指导, 但是企业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战略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的改变而进行修正与调整。错误的战略有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经济危机。企业战略必须适应企业的客观条件, 在发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弊端或者找到更优的战略管理途径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做优化和调整。全面预算执行的结果可以及时的反馈市场信息, 有利于企业战略的调整和优化, 提升企业管理的应变能力。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对战略的认识不充分, 预算管理未能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

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所有管理者的参与, 企业的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有一个具体的, 可以测度的业务绩目标, 每个业务部门的目标又必须与整个企业的目标相匹配。如果整个企业目标分解成了各个业务单元和各层管理者明确的具体的分目标, 那么在整个公司就会形成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气氛。如果公司内部对于部门的所作所为混沌无知, 那么公司将一事无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只是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 还要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改善公司长远的业务前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企业的预算编制主要还是依靠财务部门编制, 其他部门的参与程度不高, 很少能根据战略需求提出创新性举措;企业在审核预算时, 也只是对各部门提交的预算进行汇总与平衡, 而不是从战略导向角度进行取舍, 导致全面预算管理过于狭隘, 预算目标地过操作性不高, 预算执行的推动力不足, 最终影响企业战略无法有效贯彻。

(二)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不严, 造成的预算约束不够

在很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践当中, 预算编制时兴师动众, 但当预算编制完成以后就束之高阁了, 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去具体执行预算管理, 如何通过预算管理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控。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与控制, 对于预算目标与实际业绩之间的差异原因没有深入的分析和有效地沟通和反馈;往往使预算管理变成了企业事后考核的工具, 而不是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指导手段。预算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根源是, 企业为预算而预算, 未能真正将预算作为战略控制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要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 就需要从战略控制角度, 全面把握预算管理的目的, 围绕目的建立预算控制的组织机构, 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确定适当的预算标准, 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 预算管理作为战略实施中的一个管理手段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 经营指标考核主要关注财务指标的达成, 反馈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不够全面, 主要采取还是财务指标, 比如年度销售额, 利润额达成率, 净现金流等, 这些指标更多是只是代表过去的成绩, 然而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 一部分非财务指标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与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和盈利潜力息息相关, 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培养, 员工流失率, 新产品的研发成果等等。绩效考核指标只重视财务指标的情况下, 比较容易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大部分企业预算执行的结果只是作为部门或者个人绩效考评的依据, 而没有建立预算反馈机制。

三、关于从战略角度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 完善预算管理部门, 强化各部门重视程度

为了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执行, 企业应强化全公司所有的人的重视程度, 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来专门管理预算编制工作、执行情况以及落实情况。另外, 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创建科学而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以此来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从而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除此之外, 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来说, 企业还应该积极地完善相关的反馈机制和奖惩制度, 通过定期考核全面预算的实施情况和考核结果向管理层及时的反馈市场和经营的信息, 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通过以上方式来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 建立起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工作理念就是利用企业的战略目标来指导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更好地完成和实现企业和战略目标。而预算管理的实施,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全面地去支撑企业的战略。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预算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没有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 那么就会导致预算目标存在失衡或者是不完整的现象。同时也会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情况。因此, 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时,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建立起以战略为导向的目标。

(三) 完善预算反馈机制和奖惩制度, 突出非财务目标在全面预算体系中的重要性

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可以增进管理层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及时的传递信息, 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通过收集预算执行过程中反馈结果, 将预算与执行之间产生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提出解决方案。对于企业内部一些不利因素导致的差异, 责令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整改, 对于有利的企业的因素导致的差异, 应表示肯定与继续发扬。若是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差异, 应建立预警方案或应对措施, 降低或者转移风险。只有这样, 预算管理才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为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传统的全面预算体系, 通常都是将财务指标作为企业整体预算目标, 而忽视了客户满意度、创新与开发能力, 团队建设等非财务指标对预算执行力的潜在影响。财务指标毕竟是一种过去式的指标, 无法完整地体现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和实际的经营状况。因此, 在战略角度下来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时, 企业就必须要强调非财务指标的价值, 做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弥补, 从而充分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全面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和优势, 最终稳步的推进企业向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在当今变化莫测的国内外环境下, 企业只有充分的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对战略目标的调整和控制作用, 才能使企业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和迎接挑战, 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指出了目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企业从战略角度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预算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苏刘艳.战略导向视角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财务学习, 2018 (4) :41-42

[2] 耿耿.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分析[J].中国商论, 2018 (32) :103-104.

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同时,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力,能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浅要分析,希望能够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助益。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析

1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所谓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及控制的一项活动,其旨在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来作为管理依据,企业经济管理也不例外。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模式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活动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企业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其管理模式是企业依靠国家划拨资金来进行生产和经营,一切盈亏也都是由国家负责;第二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而逐渐萌芽的。现如今,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在此条件之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较原来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前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内外部环境和经营战略战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形成的。

2当前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当前的经济变化发展越迅速,经济管理的范围也越加拓展,从原有的单纯对经济活动的计划与指挥,到现在对经济活动的决策与监督,其掌控的内容复杂多变,不断迎合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经济管理模式已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管理者对其高度重视,管理方式也日渐专业和科学,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2.1管理制度不够明确

经济管理模式虽不断发展,但在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具体实施中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企事业单位对经济管理不重视,思想上放松,使得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即使存在专门的管理部门,由于缺乏落实监督也形同虚设,使经济管理难以发挥实效。

2.2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对于企事业员工来说,其专业素质不高,加上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得一些繁琐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经济管理效果不甚理想。另外,没有明确激励制度的企事业单位,难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员工也就忽视自身素质的提升,缺乏积极性,实际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2.3组织上缺少灵活性

一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具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对于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也井井有条,但组织部门在对经济管理活动安排时缺乏灵活性,即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管理计划,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形势要求组织部门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经济管理模式,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善措施

3.1更新管理理念

一个优秀的管理理念是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企业应当走出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大胆进行理念上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具备全局意识和危机意识,要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前景,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和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

3.2完善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企业长期、有效发展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企业的管理理念,依据企业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来制定,确保对企业的员工、生产、运营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从而确保企业长期、有效的运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全程监管的实现,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的细化管理。企业若想完善经济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要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因此企业必须要先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引进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不断加强企业内原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其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尽可能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进而依靠人才来建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

3.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竞争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充足、優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因此,企业要提升竞争力,首先就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适应企业的业务需要,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加强岗位建设,为员工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有力平台,让员工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企业在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时,也要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的输入新型管理理念,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为其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拟定解决措施,确保企业项目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优化改革是客观必要的,适应市场需要和企业发展需要。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关注市场动态,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培养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完善组织机构,确保企业发展活力。从而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合理、有效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确保企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心童.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探究[J].商,2012(03):456.

[2]夏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中国城市经济,2014(18):120.

[3]猛龙.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2015(06):130.

[4]明祥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中国城市经济,2013(18):851.

[5]毛地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2015(10):651.

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现阶段易班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校内资源无法有效融合和共享

对校内资源的整合是保障易班“校本化”建设管理工作开展成效能达到预期的关键[2], 但结合现状来看, 大部分学校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时都会受到以下两点因素的制约:

首先, 大部分学校内部都存在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易班这一平台构建在网络平台之上, 而对于易班在高校内部的应用来说, 如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 那么这一平台就很有可能难以发挥出预期效用。同时, 易班“校本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个性化定制, 若技术资源缺乏, 那么这一工作的展开成效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导致易班在学校中难以发挥作用。其次, 内容资源缺乏同样会对易班“校本化”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产生影响。信息时代下, 学生通过各类新媒体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是非常多的, 而对于易班“校本化”建设来说, 学校必须能针对网络上的各类资源和信息进行筛选、加工,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展示于易班网络交互平台之上, 但结合现状来看, 大部分学校对网络资源的应用仍处于大量堆砌新闻报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的阶段,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 现有易班建设管理机制中依然存在缺陷

现有数据表明,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针对易班建设构建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或主管部门, 但对于易班“校本化”建设来说, 具体建设管理成效的提升依然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的支撑, 只有这样, 易班才能在高校内部长期的发挥作用。针对这样的要求, 现有易班建设管理机制中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由于人员配备不足以及考核奖励机制的缺乏, 大部分高校中的易班建设指导教师都是以兼职形式展开工作的, 而这部分教师在专业性、创新思维、技术能力等方面都与易班建设指导教师这一岗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易班建设成效自然会受到影响。其次, 由于考评机制的缺乏, 学校无法对各学院、各易班学生工作站具体工作的展开情况进行考察, 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分析现有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校本化”这一理念的引入来说, 由于没有专门的指标进行考核, 相关工作的展开很有可能演变为口号化、形式化的内容, 最终导致易班“校本化”建设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三) 用户黏性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用户黏性是影响易班建设效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于这一点来说, 大部分学校中易班建设管理工作的展开都难以达到保障用户黏性的要求。由于学生原有的网络行为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打破, 大部分学生更习惯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获取信息, 易班平台所能提供的讯息和服务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并不强。另一方面, 由于易班相较于市场上常用的交互平台来说体验较差, 操作复杂、趣味性较低等问题都会对易班平台用户黏性产生一定影响。

二、“校本化”需求导向下易班建设管理模式

(一) 对学校各个部门所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整合

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学校可以借助“项目+易班”的模式来完成具体的建设过程, 其中“项目”既可以指导实际的校园活动也可以指代学校所能向学生提供的服务。在这样的建设模式之下, 学校应能将教务信息资源、后勤服务资源、学工事务资源等合理的利用起来, 保障这些资源及对应的主管部门都能在易班“校本化”建设过程中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对于实际的易班“校本化”建设过程来说,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 在底层搭建过程中, 易班建设主管部门应为其他部门明确其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工作任务, 促使这些部门将其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资源移植到易班平台上, 进而利用这些资源来更好的吸引学生使用易班平台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参与校园活动。其次, 校内资源的融合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学校应首先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研究,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易班平台功能定制,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学生自然能逐渐养成使用易班学习和交流的习惯。最后, 学校应加大对易班“校本化”的资金投入, 以此来保障这一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紧缺或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能得到有效缓解, 这也是保障易班能在高校中发挥出预期效用的根本。

(二) 重点关注易班线上文化产品及内容的构建

结合上文中的内容, 信息时代背景下, 内容始终是吸引用户、提升用户黏性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为对于本文所讨论的易班“校本化”建设来说, 各个学校也必须将易班平台中的内容设置重视起来[3]。为了达到有效提升用户黏性的目的, 学校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将文化作为平台建设的内推动力。易班内容的构建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 相关负责人或指导教师应能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发掘, 寻找易班文化与校本文化的关联, 将各个学院的专业特色与易班网络平台服务结合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易班线上文化产品及内容自然更具时代特征, 同时也能很好的体现出校本情怀, 进而达到有效吸引学生的目的。

(2) 提升易班的品牌价值。在通过推广工作提升易班在高校师生群体中知名度及认可度的基础之上, 高校仍应在易班建设过程中增强教育与娱乐的结合, 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学校还可以结合易班展开评选活动, 以此来提升易班在师生群体间的影响力, 用户黏性自然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 将易班“校本化”建设与新媒体合理的结合起来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 各类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获取信息、互相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而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 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 适应学生网络行为习惯, 高校必须在易班“校本化”建设过程中将对新媒体的应用及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重视起来, 以此来保障易班平台在高校内部的推广和应用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高校相关主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照新媒体模式改进易班平台功能。微博、微信等平台内容的大范围传播大都依赖于大量的个人账号, 结合这样的特征, 高校则可以在易班中为学生设置类似的个人主页, 引导学生利用这一主页分享自己学习或生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并向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功能。一旦学生养成的利用易班更新个人主页、互相交流的习惯, 那么易班在学生之间的使用率自然能有效提升。类似的, 易班班级主页的构建和利用将能辅助高校班级更好的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完成事项通知、班委竞选、意见征求等工作, 另一方面, 通过班级主页的构建, 高校学生对于班级内部事务的参与程度将能得到有效提升, 这一点与“校本化”的理念是相符合的。 (2) 与新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上文中已经提到, 在功能的多样性、用户体验的流畅性等方面, 易班仍与各类新媒体存在一定差异, 对于这一点来说, 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这样的差异是不现实的, 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因此, 在提升易班平台用户体验的同时, 高校应能同步的与新媒体展开深度合作[4]。以社团活动的开展为例, 易班平台可以完成人员征集、信息发布等工作, 而为了更好的提升此类活动举办的影响力, 相关负责人员则可以借助新媒体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在这样的融合模式之下, 校园活动的开展成效自然能更好的达到预期。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对现阶段易班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之上, 本文主要通过对学校各个部门所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重点关注易班线上文化产品及内容的构建、将易班“校本化”建设与新媒体合理的结合起来三点内容对“校本化”需求导向下的易班建设管理模式做了深入探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 各个高校应能将易班及校本化这一理念重视起来, 结合“校本化”理念对易班的建设和应用模式进行考量, 以此来保障易班能在高校中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摘要:在“校本化”需求导向下对易班建设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是保障易班网上互动平台的实际应用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本文将首先针对易班“校本化”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基于这些内容论述了以“校本化”为需求导向的易班建设管理模式。

关键词:“校本化”,易班,建设,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唐风, 卢杰.易班校本化建设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32 (4) .

[2] 郑艳.新媒体环境下易班“校本化”建设途径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 2016 (1) .

[3] 何雨洋, 平凯.基于易班平台网络班级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40) .

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催生了校企合作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采用该教学模式,但是效果不如预期,这与多个因素有关。本文从校企合作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现状出发,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的校企合作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项目导向 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市场营销教学

目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高职教育规模逐渐扩大,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职业人才,校企合作成了当今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的新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的职业化进步,而且有助于学生实践职业导向化教育。我国最新的中长期发展纲要指出了最近十年内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将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进程。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学校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到社会的职业需求信息,从而在教学中及时加以调整,让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职业要求,调整学校的教学结构与规模,依托优秀企业建立相应的优势专业。从企业角度来说,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可以配合其教育为自身的企业培养出更加适合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核心实力,在双向的正反馈中校企合作双方可以获得双赢。

一、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定义,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主要有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项内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说,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均大规模地在各个专业中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交流,这意味着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广泛认同。几乎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各类院系均和社会企业进行了合作,合作内容相当丰富,但是从深度和效果上来说仍然有欠缺,校企合作没有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参考机制。

就具体的合作实践而言,在大量的合作意向基础上,与社会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并签订了详细的合作规划书的高职院校仍然少之又少,合作的协议上对双方的约束较弱,不能够监督双方的实际合作行为。校企合作负责机构的设置较凌乱,没有真正发挥实际作用,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双方实际的合作效果,多数的合作只是停留在跟风性质的意向表达阶段。

二、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践活动,但是在实际的合作中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多个方面的问题有关,总结来讲有以下三点。

1.合作质量不高

就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情况而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合作质量不高,在实践的深度上远远不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受到了多个方面的实际约束,院校的教学理念与企业的发展理念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合作氛围有较大差异,因此很难在实际的合作中形成真正的契合,合作成效大打折扣。根据实际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学生进行合作的企业多为商贸企业,且规模较小,在实际的合作中学生多数被安排到临时岗位上,并不能够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了解。

另外,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因素是教学与企业时间要求不能良好契合,学校的教学计划与企业期待的实习时间往往存在冲突,这就给学生的实习带来了限制。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为学生安排实习合作机会所付出的人力与财力成本远远大于其实际在企业实习期间所创造的价值,这样的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日常的管理与生产,学生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限制了校企长期合作的意向。

2.管理机制不足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问题,这就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的合作管理需要照顾到三方的利益,管理能力的不足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阻碍。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时,并没有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与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没有足够时间开展活动,因此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才能够符合实际的合作需要。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没有足够高的统筹管理水平,在处理校企合作的事務上不能全面调度各方的时间与利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未进行全面监督和反馈,这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活动给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校园内部的教学与校外的岗位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空窗时间,这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如果疏于管理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岗位实习的经验积累,扰乱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

3.企业利益缺乏

校企合作要想获得长期稳定开展,双方利益的均衡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企业的付出与利益获得往往并不均衡,这就给企业的合作意向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校企合作很难长期坚持。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关心的是自身的学生与校方利益,很少从企业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没有为其提供丰富的服务形式,让企业从中获得利益。如果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只是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见习机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为学生的职业之路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却不能够反过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利益,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缺乏长期合作的动力,一旦动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校企合作的模式就很难继续。

三、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项目导向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从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建立好一定的导向模式,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内容,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为彼此创造价值,让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长期开展,共同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培养服务。

1.合作模式升级

根据前文提到的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在四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双方需要在分析好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广泛讨论,进一步提高双方合作的质量与深度,提升合作成效。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市场营销教学所涉及的学生专业特点,基于企业对于项目的标准与要求,全面考察社会企业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转变学生现有的教学模式与结构,在基本的课程设置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尤其是较长的寒暑假时间,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按照企业对于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大胆制订一套符合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科学培养计划。创造新的课程结构,并安排双方的培养力量进行集中教学,同时配以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价标准,这样就可以在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基础上提升校企合作的成果水平,也能够使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与高职院校、社会企业共同提高合作项目的完成质量。

2.健全管理制度

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之间的利益,院校与企业都要健全自身管理制度,具体来说,校方需要建立一套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质量成果的反馈评估制度,针对特定的项目要求,根据详细的指标评价对整体的双方合作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对整个项目阶段性的成果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总结,从总结的结果中各方都可以看到全面的合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院校的角度来说,由于教学结构和内容的变动,需要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表现进行实际评分,使学生对自身的表现获得全面的认识。同时,在校企合作期间,双方都需要实行定期的项目检查制度,针对市场营销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和企业人员在高职院校内部再培训的成果进行及时检查,并根据双方的表现进行多种形式的考察。在基本的笔试基础上,考察的形式还可以拓展为实践操作、业务演练等,这样可以综合评价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与所学成果。

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群体,管理学生的对象涉及院校的教师、辅导员、企业负责人员甚至是学生干部,这些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校企合作之间的详细事宜和注意事项,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全面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带头和管理作用,保证双方的合作内容都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在活动中脱离管理,耽误在校学习和项目参与。

3.丰富院校服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院校为企业提供的价值与帮助相对于企业对学生所创造的机会来讲是远远不足的,这就给企业与校方长期合作带来了限制,因此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讲,其首先应当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企业的服务程度,这主要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更好地培养企业人员。其次,校方可以提供的服务还有大量的学生资源,学生岗位实习可以为企业项目实施创造大量经济价值,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再次,依靠校方优秀的科研创新能力,企业可以将其在生产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关键问题交给校方的科研团队解决,这样企业不仅从高职院校中获得了劳动力和教育培训资源,还将关键的核心技术难题交给了合作方解决,实现了双方利益上的均衡。此类高质量的服务不仅让企业在项目中增加了利益,而且得到了更多的信赖,调动了企业方开发项目合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为了促进校企的进一步合作,还可以将合作的对象延伸到更大规模的企业或者更加丰富的行业类型,将企业的培训教育人员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相结合,在交流中制订出联合培养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计划,同时参与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使其教学模式更加契合校企合作的需求。从校方的角度来说,要定时深入企业项目开展的第一线了解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难题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和专业力量,为其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教学相关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规模化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企业的人才储备需要。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了双方的长期稳定高效合作,但是只要双方本着利益相关的原则,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创造更多价值,调动对方的合作积极性,同时配以完善的监督管理和协调制度,确保校企之间能够密切联系,高效合作,就一定能够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梅鹏,马岩.刍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构建[J].哈尔滨:商业经济,2012(1):121-122.

[2]丰晓芳.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探析[J].北京:管理观察,2012(21):136-137.

[3]李红云,宁云霞,董敬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昌: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6):275.

[4]袁月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以营销专业为例[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20(9):268-269.

[5]陈茂强.顾客让渡价值视角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J].常州:职教通讯,2010(8):110-112.

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面对新经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全方位的挑战。价值链管理作为企业管理领域崭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许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得到广泛使用,但仍需要不断创新。将价值链分析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中来,以价值为导向,以价值源泉为切入点来实现其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以期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的战略地位、整体价值的延伸和增值及其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的系统带来启发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价值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一、引言

面对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传统的工业企业被物资的刚性束缚住了手脚,当今理论界和实践界为了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不断地进行积极探索。信息化和新经济的发展必将孕育新的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VCM,ValueChainManagement)作为企业管理领域崭新的管理模式,已经在许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得到广泛使用,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利润来源。但仍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笔者尝试将将价值链分析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中来,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价值为导向,实现其价值链的增值。

二、企业价值链理论及启示

价值链(ValueChain)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理论,波特等人将内部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如图1)。并且将企业的价值作业分为两类:基础作业和辅助作业。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波特是从用户角度来定义价值的,他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用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认定的并愿意接受的价值,如果用货币来表示,就是用户愿意支付的货币值。如果用户愿意接受的价值超过了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代价,这个差额就是企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约翰·沙思克(Johnshank)和菲·哥芬达(V.Gowindarajan)等人将价值链拓展到竞争对手与行业范围,将价值链分成内部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与行业价值链三种类型,同时开发出了各种定量的方法考察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贡献,用以分析企业的战略成本控制与竞争优势的提升[1]。

价值链理论旨在解决企业如何在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使企业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

三、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机理及其价值导向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基于价值链的理念重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定位,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整合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种资源,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机理及其价值导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组织价值传递模型

根据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组织是任务、目标与价值三条链在组织、部门与职位三个层次之间的分布,组织正是通过这三条链在三个层次之间完成价值传递的(如图2所示)。

1.价值链

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创造价值。组织具备的价值有其组织内部来源,组织价值其按照一定的数量结构分布在组织结构的各个层面,即组织层次的总体价值、部门价值以及职位价值,构成企业内部价值分布的价值链,这是波特价值链思想的延伸[2]。

2.目标链

组织价值的大小直接地隐含于其特定的组织使命和具体的战略目标组合中(如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等),组织内部按照目标分解的形式分布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即组织目标、部门目标以及职位目标,由此而形成组织的目标体系,从纵向上看,是一条由上而下的目标链。组织的战略目标组合具备可以量化的价值内涵(如股票市值),是组织价值的载体,组织内部的目标链是组织价值链的载体。

3.任务链

企业为了完成这此目标组合继而创造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或作业安排来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创造每一份价值,都是通过一系列任务实体来完成,纵向上看,组织以职能分解的方式将组织整体的战略任务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层面,由此而形成由上而下的任务链。组织正是通过这目标与任务这两条链将组织价值传递到组织内部的各个层面上,完成组织的价值传递。

(二)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导向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人力资源及其知识资本的价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资本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然而人员素质和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做法却是极难模仿的。人力资源的战略要和企业的价值链结合起来,要为价值链的增值承坦责任。企业的价值源泉来自于全体员工的价值创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从而激励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使客户增值,公司增值,员工增值,亦即价值链的增值。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通常发生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的边界范围现在变得更模糊,更具可渗透性,导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摆脱封闭的管理模式,其服务对象应该顺着价值链进行延伸。现代竞争不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且是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而价值链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价值链的竞争。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整合,而且要着眼于整个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提升人力资源。

如果整个价值链上只有单个企业员工素质高,还不能提升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例如,我国一些行业虽然设计方面的人才能够达到一流,但制造方面的人才、原材料供应方面的人才却跟不上,价值链的竞争能力就会降低。企业应围绕客户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并作用于整个价值链,把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客户等组成人力资源价值链的团队,使同个价值链上的企业在人事、培训、团队工作和管理流程上进行合作,促使整个价值链各环节效率的提高。同时,企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客户等已越来越多地介入传统的人事、培训和报酬程序,而且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如,摩托罗拉大学的学员50%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迪斯尼已经开始共享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3]。

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过程必须以企业的价值链为核心,通过提出共同愿景,激发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激发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员工的贡献作出客观的评价,为价值分配提供客观的依据,使员工的贡献与其回报建立有机的联系,对下一周期的工作进行激励。同时必须改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组织氛围和管理风格的改善、员工素质的提高、合理任职资格体系的形成等,以充分发挥和挖掘员工的能力和潜力,持续提高工作效率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图4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关系图

四、基于价值链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模型

(一)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模型

新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应从粗放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向具有系统效应的精细化的流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此模式更强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现为从人力资源的招聘到薪酬管理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这里笔者借鉴价值链管理的思想,侧重从人力资源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两个层次来分析人力资源目标搭建与运行系统流程(如图3)。以期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的战略地位及其整体价值的延伸和增值带来启发和现实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属于整个企业管理的,而对于企业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不同的企业,其整体目标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创造价值以满足相关利益群体的需要。在最终目标之下,人力资源管理还要达成一系列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包括:保证价值源泉中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保证员工价值评价的准确有效;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与价值链的运作是密切相关的,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就是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为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整个价值链中,价值源泉是源头和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资源,价值创造才有可能进行。人力资源是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为了保证价值创造的正常进行,企业就必须拥有满足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人力资源,否则企业的价值创造就无法实现,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录用等职能活动来实现。在价值链中,价值创造是最关键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价值才能够被创造出来,而价值创造并不会自动发生,它需要以人力资源为中心来整合和运用其他的资源,因此就必须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以实现价值的创造,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二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于工作分析和设计、员工调配、培训开发以及员工激励等职能活动来实现。价值分配可以说是价值链运作的目的,通过价值分配,企业各相关利益群体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价值创造主体的角度来看,只有他们得到了公平合理的价值分配,那么价值创造才有可能继续发生,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薪酬管理等职能活动来实现。企业的薪酬战略和薪酬政策必须以价值链为导向,使薪酬与员工对价值链的贡献度及其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为了进行价值分配,就必须对价值创造主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做出准确的评价,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三个具体目标,这一目标需要借助绩效管理等职能活动来实现[4]。

(二)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的系统思考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应当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割裂、孤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见图4。其中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是一个平台,其他各项职能的实施基本上都要以此为基础;绩效管理在整个系统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他职能或多或少都要与它发生联系。

五、结论

笔者受到波特的企业价值链模型的启示,尝试将内部价值链分析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及其相关职能活动的分析中,对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活动的有机系统流程,以一条价值主线“串起”,并搭建起了从人力资源的招聘到薪酬管理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运作流程。对深刻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的战略地位、人力资源的整体价值的延伸和增值及其创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系统思考,具有一定启发和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不仅能够提供:“附加价值”,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边界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参与企业战略制定、业务经营、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等战略性活动,支持企业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竞争力。今天的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一个价值链同另一个价值链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管理要基于三个效率:一是点效率,就是价值创造上的效率,要找到关键的成功点。二是线效率,即各个价值点之间的链衔接。三是价值链的几个板块之间的协调问题。综观整个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以价值为导向,以价值源泉为切入点来实现其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从而激励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使客户增值,公司增值,员工增值,亦即价值链的增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市场导向下的工程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遵循了一套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并将其完整地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概念和特点,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论述行动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也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思路。

[关键词]行动导向;市场营销;教学

·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引导教学,使学生获取寻求结果和掌握寻求途径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培养了专业知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吸收。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倡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指导实践,提倡二者的整体性,强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并强调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也进行了身份的转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被动局面[1]。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市场营销教学的必要性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在先,理论在后,单纯的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实践技能的缺失。为防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理论脱离实践情况,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特点的任务设计中,体验具体的操作和管理,将教和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模拟成具体的现实运作情境,在尝试中完成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和适应工作能力的社会发展要求。

市场营销专业是我校基于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上,另外开设的新兴专业,目的就是要培养既具有相关卫生专业知识又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未来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不是知识的管理者,而是运用知识指导工作且具有成熟经验的管理者。所以,在高等教育实施阶段,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加强对适应未来岗位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就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1.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市场营销实战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自学探究法等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具体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明确学习的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充分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手脑并用教学特长[2]。例如,可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进行结合,即在设定案例背景和模拟情境后,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分别设计任务和教学情境,各任务存在内在联系,可在各子项目中体分别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对市场营销的策略部分就可以细化为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策略、促销策略等等,学生按教师分组进行自主完成,指导教师给予必要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

2.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实践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要始终掌握其适当咨询和有效指导的尺度,重点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指导教师应全程进行参与,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地任务分解和有步骤地逐步解决,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协作,最后设计并开发,形成相应的模拟流程和操作方案。以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构成模式为例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3]。

3.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需要共同协作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实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程序来完成整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操作,由理论教师对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部分予以重点强调,在对教学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分析时,要针对具体的实践部分和理论知识应用部分分别进行点评。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法服务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

4.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以来,学生职业能力明显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和设计开发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也为改革传统教学又增加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改善了“灌输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格局,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精力分散,和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也为市场营销专业學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曹琳静.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及启示[J].经济师,2011(12).

[2]张建中,陈锡德,吴亚曼.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1(1):1-4.

[3]郭星明,陈开军.高职《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阳关三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

[4]江荧.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J].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上一篇:高职院校食堂经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PDCA循环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