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27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农业旅游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的协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观光农业旅游日益成为人们返璞归真,放松身心的时尚选择。本文从生态旅游及生态理念的溯源入手,着重分析了生态意识在农业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将生态意识贯彻其中。

[关键词] 农业旅游生态旅游 生态意识

当城市化进程步步挺进,人们尽情享受着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带来的硕果时,却发现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大气、水质、土壤、噪音等各种污染正在肆虐横行。人们对日渐消失的原生美日益向往,“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活动,正是顺应了这一心理要求。生态意识在旅游活动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生态旅游及其生态意识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核心可概括为:生态环境持续是基础、经济水平持续是条件、人地关系协调是关键、人类社会持续是目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旅游业努力寻找着旅游领域的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出现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化于旅游领域。吕永龙教授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人类建立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哲学,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马乃喜教授也从宏观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证了生态旅游是人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总得来说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反过来说,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是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指人类为了发展,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开发和利用的程度限制在自然生存环境承受力范围内,维护自然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崭新的理念——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旅游活动乃至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包含着人类对于自身作用于自然环境行为的价值反思与评判,它深刻的涉及到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生态价值理念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二、农业旅游的生态属性

农业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以生态旅游为主题,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和体验生活的场所,突出了城乡差异和地域文化。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也有别于一般的以原始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活、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生態旅游类型。观光农业旅游多分布在城乡结合地带,具有以城市为核心,呈同心圆或扇形分布的空间结构,这样的地域是城市巨大的生态屏障和空气调节器,这片距离都市人最近的“自然带”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开展农业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在:

1.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观光农业主张采用无公害的、新型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如建立立体生态农业、采用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等。

2.就旅游商品而言,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等,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

3.农业旅游的参与特性可使游人体验现代农业的乐趣,了解农业知识,增加阅历。

4.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从而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展使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实施,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在农业旅游中贯彻生态意识

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如何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就应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成功与否的价值判断标准。

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生态旅游最终目标是协调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旅游开发不当就会大大干扰这个问题,甚至带来强烈的反作用,所以应该将生态理念时时处处贯彻在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

1.开发时要杜绝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无论是主体设计,还是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都要避免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

2.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观光农业实际上是由农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因此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突出农业生产发展的区域特色。这样才能展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应当在原有农业景观与当地特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人为开发,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条件,增加旅趣。

3.应该注重强化环境教育普及自然知识,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另游人自觉对景区内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增强其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归结到底还是要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只有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们对待环境和自然的观念,培养一种“生态良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通过营造城郊独特的田园生态氛围,挖掘深厚的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追求生态,文化,高科技结合的现代观光农业旅游符合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构想,将生态意识积极地贯彻到农业旅游的各个环节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理念的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提高,一种蕴涵深刻生态意识的崭新的农业旅游必将显现出无穷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崔海珍 郝永冰:浅谈观光农业的兴起发展和前景展望.青海农林科技.2003,(2)

[2]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3.3

[3]蒋三庚:旅游策划.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9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2014年11月18日,记者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规划的现代农业科技园获悉,生态农业大棚棚顶100 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占地面积约200 公顷,计划总投资12 亿元(其中农业部分投资2.5 亿,电站部分投资9.5 亿),旨在将光伏电站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发挥工农业互补优势,建造国内一流的光伏生态农业产业园。

该项目契合当地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整体发展规划,是利用特殊设计的农业大棚棚顶作为光伏电站的安装基础,将农业大棚与光伏发电系统集合,按照农业产出与光伏发电的最大效益为原则,设计单体的光伏农业大棚系统,经过系统连接,形成光伏发电系统。

据了解,耀州区生态农业大棚棚顶100 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于2014年10月12日开工建设,目前已投资7000 万元,该项目将于2015年6月完成电站建设及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接纳当地4000 人就业。同时,100 兆瓦棚顶光伏电站预计年均发电量约为1 亿kW·h,所发电力通过逆变、升压后直接并入国家电网。该项目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减少污染,年均可省燃油2700 万L,节省标煤3.8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8 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96 吨,年均节水3.4 万吨,减少因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粉尘约2.8 万吨。

该大棚结构设计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即满足农业使用又兼顾光伏发电的条件,从而解决了单纯农业大棚投资大的难题,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国家能源局所推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与光伏扶贫政策,让光伏农业搭上加速前进的快车。专家认为,如果大规模推广,光伏农业五年内将达到人民币万亿元的庞大市场规模,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金从土地生,农户增收快

光伏与农业结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对农业空间的立体利用,克服了光伏发电行业的用地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属性,即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仍主要用于农业。光伏农业电站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土地属性及特点,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利用农业设施发电,进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附加值。

在光伏与农业结合的各类项目中,光伏农业大棚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结合了太阳能发电、智能温控、现代化高科技种植等技术。太阳能系统所发电力可供智能控温与灌溉、补光等功能使用,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剩余电量还可回售给电网公司,创造额外收益。立体式的开发让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所创造的财富让农户享受到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真正做到了“金从土地生”。

绿色无污染,节能又减排

作为光伏农业大棚大家庭一员的“太阳能加温大棚”项目,将太阳能加温系统与农业设施大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改变了以往农业设施大棚冬季依赖煤、电等常规能源加温的模式。通过太阳能系统加温,可提高大棚温度4-5℃,每个大棚1个取暖期可节约标准煤近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2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约0.2吨。

光伏大棚提供充足热能,

减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耗量的减少、污染排放量的降低,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光伏与农业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力,试点的成功经验将会向更广阔的范围普及,从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农业本身的积极改变,更是转变思想,利用光伏技术为生态环境所做的可贵努力。光伏农业的普及必将会影响更多相关行业的光伏推广,形成多行业合力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局面。

薄膜来助力,推进新生态

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光伏农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其中,汉能轻质化薄膜发电组件,因其充分满足大棚的承载条件和自身良好的透光性,勇当先锋,为许多农业项目带去了阳光的力量。汉能在山西、四川和安徽建设的光伏农业项目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例。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曾是历史上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如今因交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能为永宁县带来的总装机43kW、占地面积达5亩的轻质光伏组件,将有效地缓解农业用电的迫切需求。在并网后通过余电上网获得国家补贴,还能获得收益。一“省”一“挣”,省的是农业资金;挣的是科技之光沐浴后,古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就在前不久,汉能将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新型温室大棚项目带到了安徽省安庆市的独秀山旅游区,建立起首个汉能光伏农业示范基地。这一行动是汉能积极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化、打造特色型光伏生态农业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安庆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改变传统农业落后局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大举措。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切实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本文研究了目前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要充分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其机遇与困难做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农业的生态经济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寻求建立多种产业结构,实现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科技和高度产业化,这些对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加快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根本,农业在我国的生产与消费领域所占比重都非常巨大,要将过去肆意消耗农业环境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同时推进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相互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要在生态经济的指导下完成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在经济效益获得满足的同时保障生态效益不受侵害。在新常态的要求下,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改变生产方式,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的资源配置,这就为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2 农业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生态经济的支撑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融合了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技术创新等,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各个部分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科技创新型与环保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关系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着粮食安全,更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

2 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2.1 农业生态压力大

我国一直以来重点关注土地的产出率,然而农业长期的一元化发展使得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与农村土地受到了破坏,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转变趋势正好与此观念相符合。农业生产不仅要保证产量,也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使土地持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使其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2.2 农业生产要素不充分

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政府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使得政府大量资金被占用,并且使项目与产品投入周期变长,不利于效益的最大化。除了资金外,农业生态产品的种植过程所需的重要生产要素就是生产资料,有机农药、有机肥、可降解地膜及有机种子等已经在市场中投放,但是由于其收益周期很长并且成本高昂,使得农民们在成本的压力下使用过多的普通农药与化肥,粮食的质量与土壤条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可持续与循环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缓和并解决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大力推动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

2.3 缺乏管理人才与现代农业技术

我国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农业知识教育与培训,文化素质相对低下,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环保意识不够,并且不具备整体的现代农业技术与知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态产业在各个环节都缺乏农业管理、生态种植、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品牌化与规模化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在整个农业生态产业中形成。

2.4 农业生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时尚消费中逐步可以看到农业生态产品的影子,其消费前景非常广大。但是市场中参差不齐的农业生态产品质量,导致了大多数产品并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生产商的各项检测标准和数据及生产地的相关信息等不能有效地提供给消费者,造成了农业生态产品销售的冬天,同时使得农民种植生态产品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无公害食品、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天然食品标注的食品先后在市场中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但可以长期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农业生态产品与品牌并不多,大多数产品只是昙花一现。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消费者对此类产品认识的缺乏。

3 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3.1 土地流转政策

在新常态下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缺乏動力的实施路径与重要手段就是土地流转政策。农民依靠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难以维持生计,大多数农民对土地逐渐丧失了依赖性,又由于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得农民对小规模的土地使用权失去了兴趣。鼓励农村土地以合适的规模经营是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城镇转移进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得大量的农村土地失去了生产与管理,这种情况为我国推进土地流转政策及土地适度经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国广大的农村土地经营规模通过土地流转政策而被充分显现,并且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及优势农产品的扶持可以产生聚集效应,以此实现现代农业的信息及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2 城市市场的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大量人口开始进入城镇生活而离开了农业生产,这一方面为农产品带来了大量的消费需求与投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规模化。除此之外,新型城镇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城市群,其延伸能力逐渐成为了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方式。城市群的发展要以更多的农业生产为支撑,以此来使城市发展与生活的成本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土地流转政策互为依托的,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活跃度。在这种城镇发展模式下,城市群嵌入在大面积的农村中,农村由此变为了不同城市群之间交流的桥梁,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3.3 国际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活跃地参与国际市场交流,许多国家与我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为我国农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中国目前具有资本优势及劳动力成本的压力,逐渐完成了由商品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大国的转变,同时也完成了产品上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权,所以我国优质的农产品和农业的龙头企业可以更加容易地融入国际市场。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具体要求

4.1 农业生态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国土辽阔但是平原相对较少,并且由于过多的人口使得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落后。所以,在新常态下对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向着农业生态经济的模式转型并且构建其发展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更加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由于我国各地水资源、气候及土地资源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转型模式。比如在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北方,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实施秸秆还田以及土地轮作等方式。从整体角度出发,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发展应该受到国家的支持,虽然在短期内效果不会很明显,但是以农业生态经济为指导,通过灵活的发展方式使生产与经营模式更加多元化,可以有效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4.2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在新常态下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增强生态意识,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利用新媒体丰富宣传渠道,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尤其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发现问题要及时查处。其次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对需要的水及土地资源科学地利用,要在总体的农业生产布局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进一步保证生态农业的顺利发展。

5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对策

5.1 发展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

首先,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尤其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可以提高土地产出并且提高农业科技的利用水平,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所以进一步增加并创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途径可以有效推进生态经济的转型。其次要培育经营的主体,在转型过程中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培训经营主体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培训课程及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来提升经营主体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最后要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主体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实体建设,丰富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以此来推动转型的发展。

5.2 提高土地利用率,深化土地改革

首先要明确土地产权。土地产权关系的模糊制约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同时也影响了其规模化的生产与经营。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宅基地和土地的流转机制,将土地承包权细化,合理利用生产要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转型的发展效果。最后要坚持耕地保护制度,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充足。

5.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一些农村地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在重视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的科技投入,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形成生态化的农业运行机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生态发展体系,提升农业生态建设的效果,并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完善相关防治机制,农业基层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与其他部门共同建设完备的环境监控体系,针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落实国家的各项发展地规划,以此来保证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总结

总之,通过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绿水青山”美好愿望,可以提供更優质、绿色的生态农产品,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农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要完成更低碳、绿色的循环体系建设,在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各种制度的建设与有效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推进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转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霁.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转型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9):22-24.

[2] 朱秋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23):121+123.

[3] 邱家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4):123-124.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森林采伐限额是《森林法》的重點内容之一,对森林采伐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管控森林资源的采伐额度,以保障森林资源的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蓄积量。目前,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并不完善,需迅速建立完善的采伐限额体系,更好地保护森林,促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鉴于此,阐述了森林限额采伐的必要性,分析了森林限额采伐的现状及对木材生产管理的影响,提出了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的对策,旨在探讨森林资源保护中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应用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采伐限额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管控森林资源采伐数量最有用的方法,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拥有稳定、充足、高效的森林资源,有助于推动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目前,工农业生产所需的木材数量持续增大,造成森林资源的管控越来越难,不但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而且还要保持森林资源长存不灭,确保森林可以不断地使用。实施森林限额采伐是对资源消耗的控管,从而保障森林资源持续提升、林木采伐管理的加强。森林资源消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森林采伐,唯有对伐区施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对森林资源的锐减进行管控,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使用。基于此,探讨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保障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施行,使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得到合理满足,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保障,推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1 森林限额采伐的重要性

采伐限额制度是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森林资源进入法律化管理的基础,是养护、使用和发展森林资源及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与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迫切需求。推行采伐限额制度是保护天然林工程的基础。实施保护天然林工程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不但保护了生物多样化,还推动了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1]。对天然林实施重新归类,可改变森林资源的经营模式,推动天然林资源的发展和保护。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以满足国民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如没有施行采伐限额制度,将无法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避免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伐限额制度,这是《森林法》所规定的。因而,施行采伐限额制度是管控森林资源大量耗费的最有效措施[2]。

2 森林限额采伐的现状

限额采伐是采伐森林资源的最大限度,我国对森林采伐所规定的限量标准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人人都应遵守。但在经济利益下,很多个人及单位无视法律,过量采伐,从而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每个单位都有其自己的采伐限额制度,同时都有违规现象出现,部分单位为了不超出采伐量的额度,在规定限额制度时会随意增添数量,由于林业有关部门管理审批不清造成违规现象发生。有些地方私自过多地采伐木材,并且将木材出售。部分地区为抢购木材,不对流进的木材进行管理,使这些木材并没有归纳入采伐限额管控之中[3]。

3 实施森林限额采伐对木材生产管理的影响

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起到控制作用,有利于提升森林综合水平,有效地管控可贵的森林资源,推动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采伐限额制度对森林资源的管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有效增进森林的经营,促进社会主体发展体系。

加强采伐意识,制止乱砍滥伐行为。森林的采伐额度不断减少,采伐的方式及生产人员都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资源管理和监督的人员持续增多,业务员的素质与水平也持续提升,采伐限额制度的施行、林业政治的管理、资源管理机构、公安机关人员及设备措施不断壮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控和砍伐区域生产管理的力度不断增强,资源管理的不断完善,资源保护的管理任务落实。林业有关部门主管进行指导与检查,提高砍伐区的整体水平。砍伐区检查需通过生产部门的逐步检查,由资源科做最后的验收,且由监督办进行抽查。接受伐区检查及我国林业局派遣监督办的检查等。经过相关部门的指导,使伐区管理制度更加完备,砍伐区工作更加规范[4]。

4 实施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的对策

4.1 签订森林保护协议

对森林采伐区进行隔年抽查,对因特殊需要而禁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止采伐的木材进行调研,并适当地减少,适量补偿木材经营者,有效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加速森林树木的生长,允许将木材放在市面上销售,为森林资源和经济效率共同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5]。不同地区采伐时间不同,林木采伐限额也很难进行验收,因此,林业应根据各地区具体的采伐规定,采用和林场签合同的方式,指明双方的责任,使林场工作人员时刻警示自己不为经济利益进行违法采伐,更有效地避免森林出现大量采伐的现象。

4.2 依法惩治乱砍滥伐

因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较长,大量地采伐林木使森林资源恢复慢,导致可使用的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因此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及完善必须受到重视,如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规违法现象发生,应依法严惩,以便保证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施行。制定合理有有效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对森林的资源起到了极重要的保护作用,使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走向高效、正规化,不断地完善法律,坚定使用依法治林,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6]。

5 结语

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控制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限额,有关部门应严格按要求执行,采取合理的方法,减少过度采伐,充分完善法律的制约,加强依法治林的合理管理,有利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施行,对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使森林资源合理地经营,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体系,对我国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共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文剑,徐静文,张红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能否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7):128-136.

[2] 谢守鑫.试论森林采伐限额是最基本的生态红线[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2):54-58.

[3] 石水霞,朱廷旺.古浪县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14):95.

[4] 胡尚升.黟县森林采伐管理建议[J].安徽林业科技,2017,43(2):38-40.

[5] 董会书,马云龙.林业采伐管理在当前时期中的改革机制研究[J].种子科技,2016,34(9):64.

[6] 孟记住.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76-77.

(责任编辑:刘昀)

农业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近两年,吉林省通过建立和实施四个“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截至2016年,全省示范推广补贴作业面积45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800万亩,覆盖全省40多个县(市、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合作社示范引领、农机大户广泛参与、规模化布局的“三位一体”的示范引领机制。按照作业面积首先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安排、作业任务首先向农机专业大户倾斜落实、作业面积相对集中连片实施的要求。突出合作社规模经营作用、农机户助力推进作业和规模经营示范效应,为技术推广创造条件。

实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机合作社和大户带动实施的“三位一体”的组织推动机制。政府和农机化部门组织安排布局、合作社示范引领带动、农机大户作业推动,通过补贴激发活力,发挥“农民做农民工作”的事半功倍的推进效果。为全省大面积快速推广、全面铺开提供了原生动力。

实施了耕作技术模式、培训骨干力量、强化宣传引导的“三位一体”的技术保障机制。组织全省承担任务的合作社、农机作业大户和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印制“一册一图”万余份,发放到村,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四大效益”、“四大区别”、“四项技术”,积极营造发展氛围。

上一篇:教学型师德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人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