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

2024-03-18

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分析了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建设的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效途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

[2] 于铁成.关于中医药文化建设[EB/OL].www.enorth.com.cn.2009-07-01.

[3] 杨卓欣,吴志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3.

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园林技术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园林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园林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在封闭的大学校园中是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 相反, 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却有利于这类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使得产学合作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园林技术专业产学合作的现状具有以下5个方面特点: (1) 在合作双方的态度上表现为:校方热, 企业冷。学校对产学合作的愿望强烈, 而企业则显得被动与无动于衷。 (2) 在合作的层次上表现为:浅层次合作普遍, 深层次合作较少。 (3) 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分散。 (4) 在合作内容上表现为:主要围绕人才数量的培养和办班培训, 而提升实训水平的先进设备投入不多,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更是缺乏参与性。

1针对目前的现状, 笔者拟对园林技术专业如何结合校园绿化建设实现校内“产学结合”进行研究

1.1以校园绿化建设为依托, 展开实践教学

利用学院已经拥有的绿化建设进行专业相关课程的现场观摩和认知学习, 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实际工作的锻炼。学院地处“光谷”腹地, 总占地面积1293.71亩, 绿化率达60%以上, 绿化植物种类有100多种。根据学院现有的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可以开展园林植物学、园林树木花卉学课程中的植物识别实训及现场教学;建筑面积40.86万平方米, 颇具有现代化的风格, 每栋建筑都是一幅亮丽的风景, 可以用来作为园林实用美术、3d建模及效果图制作、园林建筑动画等课程的写生或设计实训的身边素材。

1.2以校园绿化建设为依托, 形成校办绿化公司与园林教研室互相融通机制

将目前已经成立的校办绿化公司与专业建设进行有机整和, 使绿化公司在做好校园绿化建设的同时推动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每年的校园基础建设中有不少的园林绿化项目, 主要由校绿化公司负责完成。可以将部分项目直接与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施工图设计、园林工程材料及预算、园林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挂钩, 这些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安排大量课程实训和集中实训, 专业课集中实训达20周, 其中课程设计16周, 毕业设计4周;还有半年顶岗实习。将专业相关课程与我院校园基本建设紧密, 每年派遣部分学生在校绿化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1.3以校园实训室为基本条件, 开设景观设计工作室

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和园林规划制图室参照企业设计工作室的模式运营,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4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保证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

派遣相关专业教师“下厂实习”, 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注意聘请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 加大兼职教师队伍比例, 充分利用兄弟院校和园林企业的资源为我校服务, 积极有计划地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院校学者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开展实践教学、举办专业讲座。如:聘请武汉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总工为本专业建设委员会顾问, 聘请武汉市园林局、武汉市解放公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工程师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结合, 借助进修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职业资格培训等各种途径和学习平台, 产学合作, 努力建立一支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较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比例合理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

1.5以校园人力资源和设备条件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项目, 合作培养人才

校外企业达成共识, 形成以产学合作为中心的教学互动。紧紧围绕我院的园林技术专业,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 密切关注企业需求, 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 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 形成校企按需组合, 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 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效。企业可以利用学校实训设备、场地和实习学生, 减少生产成本, 获得更大利润;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 减少教育成本;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园林生产过程, 更早、更好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变, 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合作双方签订协议, 明确职责, 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生产实习学生的上下班管理, 企业跟进生产管理, 针对实习情况改进生产管理模式, 保证企业用人的优先权, 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 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1.6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岗位任务;教学目标体现知识、素质、能力的结合;教学特色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为特色。确定学习领域, 与职业需求结合, 注重规范、标准, 强化技能, 针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及预算员岗位每年对园林行业进行调研, 根据职业岗位特点和技能需求确定学习领域。注重校企合作, 由教师、行业专家、园林工程师组成的课程团队, 讨论和确定教学内容, 完全满足职业技能培训景观设计师考试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职业岗位任务、职业工作标准, 以任务作驱动, 以项目为导向。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同时, 所开办的专业也应充分利用学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作为教学用。

园林技术专业结合校园绿化建设实现校内“产学结合”可以缓解现实矛盾。以校园绿化建设为依托, 展开实践教学、开办校内绿化公司、设计工作室, 模拟校外企业经营模式, 让学生实现校内的顶岗实习, 同时可以促进校园规划、园林绿化建设、校园文化等建设。充分发挥学院资源优势, 抢占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的主动地位, 合作培养人才。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与落实, 形成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设备与资源的“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与机制。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园林技术专业如何在校内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 重点旨在解决目前产学合作力度不足的现实问题, 先从校园自身有利条件做起, 逐步走出去。

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1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校班级管理中的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年龄较小,入校时专业选择往往都是父母决定,对于专业的认可和学习目标存在不明确性,这导致很多高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引入高职校班级管理中,可以尽早的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知,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和优势,通过班主任合理引导,学生可以对专业和未来就业做出适当的规划,在校期间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奋斗,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失误,最终达成规划中的目标。本文以省建校园林12高职班为例,致力于探讨一套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方法,从而达到学生与班集体的共同发展进步。

2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必要性

当代高职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思维活跃,缺乏主动性,是非观不强;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学业与就业迷茫;自卑与自大、思想容易偏激等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素质培养更为重要,而班级作为高职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只有具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学生才能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想要引导这些学生健康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恰好将高职校中的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有机结合,将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因此,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级管理,能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规划每一个高职生的行为, 提升每一个高职生的品质,最终促进高职生个性和班级群体的共同发展,这对学生个体发展和班级共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班集体建设方法和措施

3.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 ,抓好班风学风建设

以省建校园林12高职班为例,班主任从学生在12年入校时,开始在班级管理中导入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意在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概念以及自己对专业和职业的未来规划,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探索专业的热情。入校时,班级做了专业认知调查,8成以上的学生对专业概念非常模糊,而学生填报园林专业的原因,多数是其父母起决定作用,只有不到一成的同学有相对明确的目标和学习方向。因此班主任入校之初,就对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其模糊的专业和职业观念做了纠正和明确,让每位同学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要求每个同学为自己制定学期目标和学年目标,同时,综合班级同学的意见和班级学生自己的规划方案, 班主任为班级制定了一条发展规划的主线。

3.2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 ,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围绕班级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主线, 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以园林12高职班为例,2年级时,班主任在班级内开展了各类专业讲座, 并邀请成功的毕业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座谈,开展相关职业礼仪培训项目,通过一系列日常的熏陶和学生的亲身交流、体验,不断加深其职业意识,使其获得真实的个人感悟,从而较早的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此外,2年级期间,该班级还开展了各类社会实践,在当地园林、各大公园,参与了专业的社会实践和调研,这使学生对园林专业和行业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促使其专业素养得到培养。

3.3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做好就业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此,切实在班级建设中搞好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以及就业观至关重要。在班级管理中,正确的导入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分析和评估自身的价值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通过职业和行业的调研分析,可以全面了解未来就业的方向。有了这样准确的定位,在就业环境的要求下,高职生就能根据自身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就业观、择业观上,有一个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个人素质上,有一个自我提高的需求。这样的动力,往往不是传统约束和说教可以做到的。以园林12高职班为例,3年级时,学生参加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此为契机,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社会调研,对整个园林行业以及未来就业进行里详细的分析, 并且对自己进行了霍兰德职业测评,分析了自身个体与整个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根据分析结果, 每位班级同学对自己剩下两年的学业进行了重新规划, 甚至有些同学在调研中发现了创业的商机。这样的过程,带动了班级的群体发展,并且拓宽了班级学生的就业思路。

4结语

总之,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努力在工作中创新,积极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要把职业生涯规划导入到班级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健康向上的有理想、高素质、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当代职校学生。

摘要:在高职校中,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融入班级管理中,把学生的特点和职业环境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学生培养和班级管理模式,不但能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对其择业就业带来直接帮助,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共同进步。

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园林美术在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专业技能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园林是一种艺术创作, 当园林缺少了艺术, 就势必失去了它的灵魂。一个园林设计者或一个园林绿化工、花卉工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形象积累以及掌握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美”是园林艺术的生命, 在东方,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所创造的和谐之美、统一之美是真正妙造自然的园林美;在西方, 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所创造的整齐一律之美、均衡对称之美则是严格几何制约的园林美。

园林美术教育在培养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高质量的高职学生不仅具有相关的知识技能, 而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具有会学习、能做事、懂生活、善协作的能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其目标是以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核心,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园林美术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和价值在于它在塑造完美人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园林美术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育在培养个性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除了园林美术教育所具有的培养人格、人性、人的创造性精神以外, 其具体的色彩、线条、构图、比例等美学规律和要求对高职学生今后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职业方面的实践操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原理后,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生在效果图制作、标书制作、学生在个人形象设计和服装搭配等方面都能自由、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规律;学生还可以从他的美感经验中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应用于他的职业和生活, 使得其生活艺术化、审美化。那么, 园林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了。

很明显, 缺乏园林美术教育, 高职园林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是不完整的, 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也是有缺失的。新世纪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 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起码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具备相当的人文修养、创新精神、高尚情操和积极人生态度,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园林美术教育中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高职园林美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还有待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使之既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能有效运行。

园林美术欣赏课要强调静观、体验、操作三位一体:有人认为园林美术“欣赏”就是拿作品给学生看, 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一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有, 那么对美术的艺术感受与体验就不可能上升到较高层次, 特别是对作品中微妙的形式意味领会就必然是隔着一层。正如陆游所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实操练习作业。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作业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比较、讲评, 或让学生展开互评、讨论。这样, 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就会更深刻些。

组织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到公园、广场等参观。这样不仅可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自觉进行园林艺术洗礼、享受美、领略优秀园林景观的魅力, 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型的学习研究环境。雕塑、建筑、园林等立体性较强的作品, 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艺术的意境和魅力。

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要求, 不同学生的基础、能力要求, 开设不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空间。

开设素描、色彩基础课,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素描与色彩是训练观察力最好的基础课程。美术是属于视觉艺术, 而视觉艺术的首要特征就是需要通过眼睛去观察。但有一双正常的眼睛并不等于就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受过视觉艺术基础训练的学生不仅能自觉地感受形式美, 而且他们那趋于迟钝的视觉感受会日益变得敏锐起来, 从而自由、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美术意境, 这样才能够更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设不同层次性的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针对具有一定美术素养的学生, 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如:中国书画、广告、设计基础等较具有特色的课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 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真正地利用选修课。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 尤其是对想象创造力的培养应远重于绘画技能的训练。这些绘画技能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感受和兴趣, 在审美情趣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的, 因而具有个人的特点。

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以自身的学养、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美术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欣赏、创作能力, 还要具有相应学科 (美学、心理学、哲学等) 知识, 掌握一套将具体艺术形态的教育上升、引导到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一个优秀的艺术教师, 他应既是教育者, 又是艺术家;既具备深厚的文艺知识底蕴, 又能以“博爱、利他”的高尚人格魅力去激励、感染学生对生命美的感悟。

选择优秀、鼓舞人心的作品来激励学生的理想。

教师应当选择高雅、经典的作品来引导学生, 因为优秀作品常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高尚的情操, 具有积极意义,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的价值观等。以“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审美与非审美的统一”为教育核心,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素质全面、具有高尚品格和修养境界高的人。

总之, 在充分理解园林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后, 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 使园林技术专业学生提高个人美术修养, 充分理解意境情趣是园林艺术的精髓, 以求在造园布景中能以诗情画意为意境, 达到“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园林艺术境界。

摘要:针对园林技术专业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点滴帮助。

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银川能源学院积极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专业,如何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将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根据银川能源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开展协同教学模式,探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协同教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结合行业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探索教学模式上地改变,促进风景园林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毕业后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相关行业的实践水平。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强调与社会行业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实践性教学如实践教学、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等,还应该将实践应用教学贯穿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综合能力与素质目标以及胜任工作方向目标。胜任工作方向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包括风景园林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施工与管理等就业方向。在设置核心课程上包含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主干学科,以及每学期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工程施工、景觀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是提出了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概念。[1]而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相关职业选择性很大。而由于教师的专长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某些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超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能力所胜任的范围,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教学责任推给一位老师,会使学生很难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

2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2.1 协同教学的内涵

协同教学在本科教育领域已经多有应用。所谓协同教学就是两位或两位以上不同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对同一课程进行合作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教学负责。[2]而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专业,在很多课程中也会涉及的几门学科的知识,因此笔者在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中选择具有专业背景不同、资格水平差异、兴趣性格特点不一样的老师组织教学团队,选择两门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协同教学的模式的探究,选择有差异性的老师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强化团队的集体优势。

2.2 “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开设的专业引导课,可以让大学新生对自己所修的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系统了解本专业的所有学习内容,认识一些学习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有所侧重。[3]

根据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大纲,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风景园林学科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综述、外国园林国外园林发展综述、风景园林师从业素养、园林植物运用、景观工程与技术、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4]

(1)了解什么是风景园林,掌握风景园林与人文社会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2)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联学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掌握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职业要求;(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与国外园林的异同点,能够运用基本园林造景手法、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知识,进行一定的创新;(4)掌握风景园林基本技术标准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风景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5)掌握风景园林专业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基本审美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矩阵关系:(见表1)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为一位授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根据教学大纲介绍专业基本情况,结果是可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性十分强可以涉及多个方向的就业选择,但是由于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教学课程的局限性,很难对所涉及的各个就业方向有清晰明确的介绍,因此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很难有清晰的计划目标。[5]

笔者在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任课程首席教师,由团队成员分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应遵从以下原则:

(1)熟悉完全熟悉本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有担任本章节相关内容的课程任务,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张黎老师担任“中外园林史”课程,主讲“国外园林发展综述”章节;程淑杰老师担任“城市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课程,主讲“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3)结合教师所学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工作学习经验,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王兆菊老师,工程师职称,曾在具有一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工作六年,讲授“景观设计师从业素养”章节内容;卫乐老师,助理工程师,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三年,讲授“园林工程与技术”章节。

在确定教学模式及分配好教学任务后,笔者开始组织团队成员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料,如教案、电子课件、课外素材,然后成员集中讨论给出授课建议,如相关章节的两个教师有内容重复讲授,讨论哪位老师讲授更合理。并且其他教师可以并将自己拥有的课外资料,分享给相关内容的授课教师,做到资源共享,授课知识更新。

在授课时,授课内容更侧重教师的经验之谈,理论讲解点到位,更多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每个章节内容与就业方向的选择、园林行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如何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职业规划方向。

2.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建筑庭院、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旧区景观重塑和再生、旅游区景观六种不同规模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工作。本课程应用性极强,在讲授完每种园林绿地类型的设计理论知识后就是大量的实践设计。

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由王兆菊老师和马依楠老师开展协同模式教学活动。王兆菊老师作为工程师从事过多年园林景观设计师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马依楠老师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规划理论知识扎实。

两位老师首先合作完成教学资料准备,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以及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方案,并根据两位老师专长制定教学计划。在提供的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时,王兆菊老师提出的方案都是实际案例,具有实际环境为背景;马依楠老师提出的方案多为考研练习方案,为考研学生打下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理论课程部分由主讲教师王兆菊老师讲授,涉及宏观规划部分的知识点由马依楠老师插入讲授一到两次。在实践教学环节,遵循“谁提出的项目方案由谁作为本节课课程主要承担者”原则,另一位老师承担协助指导教学。课程主要承担者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讲解方案设计要点,协助教学者课堂巡视,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学生课堂设计方案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协同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有平等的责任,且都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最后共同讨论给定学生考核成绩。[6]

2.4 实施效果反馈

在“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学期期末,笔者针对风景园林专业17级43名学生、18级42名学生设计“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中发现,17级学生中有88.4%学生认为“专业导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18级学生中仅有16.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问题,17级学生有72%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8级学生中仅有47.6%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7级學生中有65.1%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18级学生中有83.3%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而且调查还发现18级学生职业选择方向性也比17级的学生要多。(下转第122页)(上接第22页)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于某位授课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两位教师的设计观点设计思路也更加开阔,在课后会积极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争取得到两位教师的认可。两位教师同样感觉到,在课前准备上每位教师付出的精力少了,但是准备却更加充分,案例相对完善,使学生见识更广。在课后,某些学生不愿意找其中一位教师指导设计方案,会让另一位老师指导设计方案,更好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3 结论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应该给学生增强对本专业在将来社会中的就业认同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择业的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协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由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通过多位教师协同合作授课,弥补了一位教师授课时只能局限于个人专业和教材的境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相关教学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充分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会减少学生因讨厌某位教师而排斥某一门课程的情况,教学风格互补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协同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团队意识和教学水平,让任课教师增加了交流、合作,教学经验也互相得到促进。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综合性高的专业,存在多门课程在教学时,往往需要交叉性学科知识的穿插,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多门课程教学实践中都可以借鉴应用协同教学模式。

项目来源: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工程(自治区级)项目号:NXJG2017092

参考文献

[1] 郭松,李在留,王凌晖,和太平.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5):22-28.

[2] 蒋辉,肖旭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133-136.

[3] 赵秀婷.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贵州农机化,2019(1):49-51.

[4] 银川能源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大纲[Z].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7.

[5]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3-45.

[6] 邢丹平.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高职园林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城市是人们聚居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环境,人造生态园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章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入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存在园林建筑观赏性差、建筑缺乏地域风格、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追求形式,忽视功能等问题,最后指出人造生态园林合理利用开发须遵循“经济、景观、生态”三原则,并提出重视自然景观的合理利用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注重因地制宜等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 改善 人造生态园林 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不仅仅要满足基本的遮风挡雨,还要满足人类心理、审美等高级的精神需求,于是逐渐产生了园林等建筑装饰。

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化。由于城市土地的限制,天然生态园林较少,人造生态园林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上担当着重要角色。

一、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

目前,城市居住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等方面的生活,因此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人造生态园林的关系尤为密切。

现代城市中,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人们的压力很大,而清新、宁静的园林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们的情绪,放松人们的大脑。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是舒缓压力的地方,体现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质量,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利于身心健康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建筑观赏性不强

城市人造园林的建筑形式主要是供人们休息的廊、亭、花架等,但有些园林在设计上由于过于追求管理的方便性和耐久性,建造了一些形状不美观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在观赏性方面略显不足。

(二)建筑缺乏地域风格

有些园林建筑直接把国外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选择地搬到国内来应用,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现象频出,缺乏特色和个性。

(三)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某些设计师对人造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经常会追求新颖、复杂的设计,而放弃简单易行的方法。每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城市的人造园林只有增加当地的文化要素,充分融入当地地域文化特性,真正使大众乐于接受。

三、人造生态园林如何合理利用开发

(一)人造生态园林开发遵循的原则

1.经济原则。经济原则也可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造生态园林建设中,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园林管理部门。建成的绿地在后期管理方面,除了必需的建设费用,后期养护管理费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景观原则。坚持景观原则,就是要有精品意识,绿地要有美感,园林要有创意,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才会让人身心舒畅。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造景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

(二)人造生态园林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1.重视自然景观的合理利用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城市人造园林的设计应考虑园林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充分融合,重视自然景观的合理利用,结合山势和水形,因地制宜,这样的城市园林才显得自然生动,让人感觉亲切。另外,各地在设计上要增加当地文化要素,使人们在欣赏园林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感。

2.注重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到园林休憩放松是减缓压力的最佳选择之一,城市园林对于居民而言尤为重要。所以,在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要有目的性地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协调好各景点之间的关系、文化各要素和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人造园林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将发展到新的高度,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必将朝着绿色、环保、健康、舒适的方向发展。

城市人造生态园林和人的居住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人造生态园林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好坏。人造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的行业和学科很多。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和文化氛围,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园林建筑的功能,建造居民真正需求的园林。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张静. 城市居住环境与园林景观浅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8):119-120.

[2]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04):160-161.

[3]郭凤楼. 城市园林规化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2(03):307.

上一篇:作业创新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国土资源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