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问题范文

2023-09-23

科研诚信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危害性;解决会计诚信

1会计诚信的含义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信,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作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2.2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

有些会计主体虽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履行会计职能,致使人为会计造假行为不可避免。

现阶段我国社会审计机构的规模和质量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關系存在实质性缺陷。在我国很多时候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的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被审计人有权决定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被审计人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产生偏离客观公正方向。

2.3屈从外部压力,会计人员被动做假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着领导权和管理权。会计人员的诚信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目的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虽然《会计法》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企业会计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一般是不会主动造假的。

2.4少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会计业务素质差

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财会人员不讲诚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及时和正确的反映经济活动,乱用会计科目,甚至故意伪造、变造、毁损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有部分会计人员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的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经济业务,凭想象和感觉处理会计业务,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行为失范。

2.5会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或相反)来操纵利润。

二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3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3.1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破坏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

3.2侵害会计资料使用者利益

企业、投资人、债权人,他们投资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对外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不能保障,消减其投资热情,最终损害国家利益。

3.3有损会计队伍的自身形象

有些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准则,不遵守职业道德,甚至协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有些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资料,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理念;会计从业人员不讲诚信,其最终结果,轻者调离会计岗位,重者将按法律规定受到法律的制裁,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的良好形象。

4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对策

4.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关部门应转变职能,明确产权归属,建立股份制为主的多元化产权体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建设诚信会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上市公司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强化股东大会的作用,使得股东大会真正代表投资者利益。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自己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存在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做假账的现象。

4.2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跨级造假行为

针对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诚信相关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的问题,建议立法者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为规范,对敢以身试法者应着力打击,进行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处罚,提高造假者的违法成本。建立相应的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使得违法者真正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4.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两点措施应得到规范,一是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及相关法律课程,组织专门师资力量,加大会计诚信教育的教材开发。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大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研究与开发,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专题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将会计诚信教育制度化,将其渗透到各个可能的教育系统,还要充分考虑到会计诚信教育的专业性,逐步培养成一套科学的会计诚信教育和培训的方法。

5结束语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诚信,是诚信给了会计健康的生命,失去了诚信,会计工作就无异于消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不做假账,处理好“外部法律法规与内部会计控制”,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的关系。社会需要诚信,而会计人员也只有用诚信这种职业道德武装起来,才会给会计工作注入“真实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陈碧,王中学,赖斌。重塑会计诚信。财会。2010年。

2、张磊。会计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财政金融。2010年第1038期。

3、张雪梅,周信。当前会计诚信缺失分析。财会研究。

4、王燕。会计诚信不足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财会论坛。2010年第1期。

科研诚信问题范文第2篇

【摘要】诚信是市场基石,是行业发展之源,是会计工作之本。在市场日趋激烈的今天,会计领域的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会计诚信缺失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会计诚信;内涵;缺失原因;重塑

会计诚信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会计诚信本质是内在要求会计客观的、真实的来反映经济活动,对外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会计产品,取信于会计产品的使用者;二是会计诚信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尊重会计、忠诚于会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并具有精湛的会计技术、技能,进而能提供一流的会计服务;三是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1.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撅,屡禁不止,是因为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动力。

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为迎合领导或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处理会计业务时不能坚持原则,违反财经纪律,往往做假账、编假报表,甚至搞权钱交易。同时,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会出现了诚信的原则问题。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1.2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执业机构缺少独立性,监管机制失灵是导致会计失信的直接原因

1.2.1会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地位

会计人员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在会计核算和决策的过程当中,会计人员总是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一些单位的领导人干扰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账册,账外设账。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除了无奈之外,已别无选择。

1.2.2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缺少独立性地位

我国当前审计市场的特点是事务所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竞争激烈。为了生存,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降低审计收费,另一方面不断靠拉关系、走门子来争夺客户资源。为了不得罪客户,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与企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作”。在这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不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变成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工具,使得会计诚信进一步缺失。

1.3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造成委托人“虚位”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源进行经营活动,代理人成了企业的’‘内部人”,而委托人(即企业的所有者)则成了“外部人”。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约束力,经营者为了其短期利益使得会计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1.4会计制度与准则存在的漏洞为会计诚信缺失创造条件

我国的经济立法相对滞后,现有法律虽然对部分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或者道德失范的行为,使信用活动缺乏法律支撑。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监督组织不完善,监督内容不完备,致使法律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监督机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重塑会计诚信的对策

2.1加强以会计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不做假账”,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的细化和延伸。可见要确保不做假账就必须加强會计诚信教育。一是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使每一名会计人员形成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习惯。二是选贤任能,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财政部门应当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会计管理组织。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对经济单位实行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三是加强职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要用制度去保障这种道德规范的履行

2.2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

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使其造假的预期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同时应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会计造假愈演愈烈的势头。同时应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会计造假愈演愈烈的势头。

2.3加速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

应限制事务所对有限责任组织形式的选择,以提高事务所和个人执业的风险意识,增加其对审计质量的关注。只有加速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违规时承担无限责任,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责任加大,挺而走险的几率才有可能大大减少。同时,还应增大对违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处罚,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

2.4加快会计准则的修订,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的分析,使会计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各方的利益都能在有关准则及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增加各方对准则及制度的认同。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合理确定‘?重要性”的范围,不能由上市公司自愿选择;尽快制定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纲要和实施细则,为会计的诚信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5健全会计制度,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系统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有效地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加强对会计法贯彻执行的检查建立执法检查制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2.6推行诚信保险制度

根据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出现失信,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害时,保险公司必须负责赔偿。这样就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失,必然加大对投保公司的监督,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监督,降低监管成本。最后,笔者认为我国《会计法》应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强制约束。

2.7强化注册会计、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是加快审计立法的进程,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为。二是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只有加速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违规时承担无限责任,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责任加大,挺而走险的几率才有可能大大减少。

同时,还应改进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变制度基础审计为风险导向审计,把注册会计师审计建立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和分析性测试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科]

科研诚信问题范文第3篇

摘要:近几年,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部门也加快了网络构建的速度,但是在很多地方高校还面临着信息闭塞、信息安全隐患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当下,如何有效的加快互联网和智慧校园结合成了很多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高校;校园网;建设;探析

1 大数据环境介绍

1)何为大数据环境

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的麦肯锡曾经说过:“数据已经成为了每一个行业和领域的重要生产因素。人们在对数据挖掘和运用方面的革新也就是意味着新的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他对大数据的阐述就是用新型的处理方式去解决大量、高速以及多变的信息资产,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力和优化处理。整体意义就是说利用常用的工具去快速接受,保存,处理数据集。它存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从大量的数据库中提取出额外的有效信息和数据关系,帮助人们更加准确的判断问题以及做出正确的选择。

2)大数据环境优势

和传统数据比起来,大数据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对事物的发展做出一些准确的判断,而不单单只是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查询,并且大数据可以深层的解析数据,并且可以为人们提供数据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人们对数据判断的准确性,随着信息量的与日俱增,传统数据已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所以必须探寻一种能够快速的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然后进行分析预测的大数据环境去取代传统数据。

3)构建大数据平台需要的技术与设备条件

(1)技术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需要考虑到数据源的可用性,因为数据的来源比较广泛,它存在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比如说关系数据和矢量数据就不能一概而论,两者所追求的价值信息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数据还有重复性,冗余性,在数据整合的过程中就要多费一些时间,所以数据平台在采集数据方面就需要有效的辨别数据源的可用性,为之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再者就是数据融合的可行性,由于高校校园里面所用的数据库大致可以分为oracle、Sybase等,甚至很多高校都使用最基础的Excel来进行数据管理,大大限制了数据资料融合的可行性,如何有效地利用最基本的软件来完成高质量大数据的融合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2)实施层面

因为校园网是一个公开分享的平台,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数据共享的平台,很多高校都单独的通知信息,这就导致各个部门独立性太强,对整个工作的完成也更加耗费时间,同时有可能因为信息的匮乏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同时,人员的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高校都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部门,在数据平台获取信息的效率就比较低,而且困难程度比较高,有时候会出现重要信息确实的情况,也不能充分发挥数据平台所要起到的作用。

2 高校信息化面临新挑战

在二十世纪后期,我国很多高校主要致力于校园网络、分散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和CAI课件的建设,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高校信息化建设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高校在这些年经历了两三轮的校园建设,使校园信息化得到整体的提高,但是随着网络环境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信息技术,校园网建设遇到了新一轮的挑战。

1)信息技术的挑战

伴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高校校园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说更加先进的数据中心建设技术,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学习、测试以及通过多媒体等方式解决自身学习上的问题;在比如融合了沟通、协作、分享为一身的社交网络,促进了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能够让问题更直接公开的摆在大家面前,各抒己见,解决问题。鉴于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校园网络带来的各种直观价值,引起了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2)业务融合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其模式已经从简单的工具应用深入到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层面,学生、老师已经高层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传统的校园网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业务上的需求,而且在这个大数据环境下,新型的信息技术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使社会上多数人的目光都放在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并且教育部门还颁布了一些对新型信息技术应用的条例,推动了校园网络的构建速度。

3)建设运行模式的挑战

高校信息化日渐成熟,学校的数据资料也越来越繁多,这就对建设运行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没有一家IT公司可以提供一套圆满的高校数据整合系统,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渐步入瓶颈,安全稳定的运行压力也大大增加,多方人员都踊跃加入探讨这个话题,但是在大方向上提出的意见形形色色,无法达成共识,导致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入迷茫的阶段。

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就需要我们用更加具体的数据来进行阐述,找寻一条符合当前大数据环境的要求,合理的路线。

3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思路

1)大数据校园网络构建模式分析

高校大数据网络环境需要计算机集群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当前大数据网络环境的构建模式来看,高校大数据网路环境构建可以分为三种模式,首先,利用私有的数据中心(或者计算存储中心)来提供大数据环境,私有数据中心顾名思义网路环境的私有化建设,高校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计算集群大数据软件环境的搭建、布局和管理,私有数据中心的最大优势在于保密性以及安全性较好,用户的数据可以根据自身不同层次的保密需求进行灵活的布局以及平台管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计算和存储集群的搭建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再加之大数据环境需要专业的管理队伍进行维护,因此私有大数据环境建设需要投入相当的设施成本与人力资本;其次,可以利用第三方的大数据环境来提供高校的网络服务和应用,这种网络模式的构建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高校用来管理和维护费用,但是由于数据存储在远方的数据中心,其数据安全性是值得商榷的;最后,则是采用私有数据中心以及第三方数据中心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高校大数据网络的搭建,对于一些数据安全要求相对较高的数据由高校的私有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如涉及高校人事、涉密的科研项目、学生学籍信息、财务信息等等,而对于一些相对公开的数据,如校园网络、高校电子公告等数据则可以依托于第三方的数据中心进行托管,这样做到了大数据环境下用户数据私密性、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是本文推荐的一种构建模式。

2)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数据规划

在做好基础的高校大数据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运营模式选定工作后,数据规划则是其网络建设的另外一个方面。首先,高校大数据应以高校“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围绕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数据规划,不仅仅应突出大数据的“大”,避免对大量无关的碎片化数据进行低价值的反复处理,而且还应对做到数据的系统性、持续性处理,例如对于高校具体教学数据进行动态追踪、科研项目进行大数据分析等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其次,高校大数据规划应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处理,使得其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体现不同类型数据的完整性,例如对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学习数据、校园卡消费数据、参加校园活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实施,以此进行科学的辅导教育干预;再次,对于一些心理测试、调查报告等传统网络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的服务应用,应避免运用大数据网络进行处理,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鉴于大数据网络过程式的数据处理模式,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数据规划也是非常必要的。

3)注重兼容应保障

当然,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网络建设还应做好兼容性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的网络建设不可能完全的抛弃传统网络,无论是资源保障还是技术条件都是不允许的,许多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中,传统网络仍旧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建设应做好与传统网络服务应用的兼容性设计;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更新,任何网络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往往会产生新的服务应用,因此在进行大数据高校网络建设的设计过程中应做好新技术和设备预留工作,如当前随处可见的无线网络服务,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管理需求进行动态规划,使得其大数据网络环境能够服务于高校的建设发展。

4)提升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资源的应用

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的过程,其主要的步骤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以及分析结果误差分析,数据收集较之于传统网络服务,最大的区别是大数据环境下更关注于高校校园生活的过程化处理并且涉及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建设还应提升其网络服务和应用的丰富程度,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即教学科研数据分析应用服务,根据高校积累的大量的数据,进行横向的学科比较、院系分析,分析高校教学科研规律,并按照分析结果进行教学模式以及科研形式的有效调整,服务于高校建设;其二,则是学生数据分析应用,通过采集不同学生个体数据(成绩、消费、体育项目等等)客观全面的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预判,并对学生明显的个体缺陷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其三,则是舆情分析应用,高校作为思想开放与文化交流的场所,容易受到不同文化、信仰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整体的意识形态,及时纠正调整一些不符合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行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除此之外,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的网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数据安全保障、专门的数据中心计算服务以及存储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本文就不一一进行介绍了,总之,高校网络大数据环境下的建设应围绕高校的管理教育工作核心,从数据中心模式定位、数据规划、兼容性保障以及应用服务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尽快完成,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工程,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发表自己的建议,实现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成兵. 基于负载均衡的高校校园网工程设计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 麦茂生. 面向手机的高校校园网信息系统服务延伸平台的分析与设计[D].厦门大学,2013.

[3] 杨辉. 面向数据中心光互联的软件定义组网与集成控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4] 汪洋. 软件定义集中式数据中心组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5.

[5] 张引,陈敏,廖小飞. 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6] 韩晶.大数据服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科研诚信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能否诚信就业既关系着自身的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也关系着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风气养成。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简历造假、隐藏真实想法、随意毁约等失信行为,究其原因乃是受到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社会信用监管制度缺失、用人单位招聘门槛高、用人单位承诺未兑现、家庭教育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为此,个人、学校和社会应从以上方面入手,共同为大学生就业诚信作出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诚信 缺失 提升

1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种种行为表现,笔者通过非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对江西省4所本科、高职院校的2018届、2019届毕业生展开实证研究。共计访谈高校大学生30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10人,回收高校大学生有效调查问卷1458份。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梳理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主要有以下表现:

1.1 简历造假,刻意拔高自己

简历造假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为能顺利进入候选名单,而编造虚假信息,刻意拔高自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考试成绩造假;(2)资格证书造假;(3)获奖证书造假;(4)在校期间的任职与表现造假;(5)隐瞒个人受处罚的信息。

1.2 隐藏真实想法,刻意营造积极印象

隐藏真实想法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个人的真实想法可能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符合,容易影响面试结果,故而刻意调整自己的表述,以在用人单位面前留下积极、肯干、能吃苦的好印象。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刻意隐瞒个人信息,如家庭出生、婚恋状况等;(2)刻意隐瞒个人职业规划;(3)刻意隐瞒个人学历提升规划;(4)刻意隐瞒个人婚姻、生育规划等。

1.3 随意毁坏劳动合同,缺少契约精神

不遵守劳动合同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即使在签订劳动合同后,仍然向多家用人单位投递简历,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则轻易撕毁原先签订的劳动合同。其行为主要表现为:(1)先与某用人单位签约,一旦有好的单位马上跳槽;(2)先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最后再与不想去的用人单位毁约;(3)与现用人单位毁约或离职前,不及时通知现用人单位;(4)合同期内需离职深造学习,事前不与现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1.4 隐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同学间缺乏坦承

隱瞒招聘信息和签约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担心竞争过大,故而对自己掌握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进行刻意隐瞒,以使自己能更为顺利地通过考核;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仍存有遇到更好的用人单位就毁约的想法,怕同学知道后会影响之后的应聘,故而刻意隐瞒。

2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技能等的传授与指导,从而忽略了就业诚信教育。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诚信教育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受到内容形式单一的影响,学生常常不能认真听讲,更不会主动思考,深入品味诚信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模糊,当眼下出现利益诱惑,即使是短期的、一般的利益诱惑,也有可能让大学生做出失信行为。

(2)健全的信用制度缺失,用人单位考察难。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体系,既缺乏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硬性信用评价指标,也缺乏常规的信用评价监督与管理,更没有相应的惩戒机制,造成了当下就业诚信管理的真空状态。即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失信行为,也几乎对个人发展不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帮助更好就业,这也诱发了大学生,尤其是自制力较差的那部分学生失信行为。同时,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约束,用人单位往往很难全面考察大学生简历的真实性。

(3)学生专业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当下,我国仍存在大学“进口紧、出口松”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往往在大学出现了学习松散现象,在荒废了几年的学业后,在面临就业时才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不高,在就业中几乎没有竞争优势。为了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便伪造各项个人信息,刻意美化、拔高自己。

(4)用人单位招聘门槛高,部分承诺未兑现。由于高等教育扩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新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在就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部分用人单位开始不切实际地提高招聘条件。这种水涨船高的招聘门槛,也引发了大学生的造假行为。同时,个别用人单位自身也出现诚信问题,表现为未完全遵守与大学生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口头约定,个别甚至出入较大,这也导致了毕业生毁约的现象。

(5)受社會大环境与身边作假学生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已经开始极速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与之相匹配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大学生的思想仍处于易变期,很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中诚信缺失的影响。同时,身边同学通过作假而获利的现象,更容易引发大学生对该行为的效仿。他们一方面觉得这个方法切实可行,另一方面不跟风造假有些吃亏。

(6)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作假行为的宽容甚至纵容。就业工作一向以来都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业率亦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指标。这种对就业率的一味追求,容易导致高校对于部分学生的作假行为采取宽容态度,助长了就业失信行为的出现。同时,不少家长不但对自己孩子的就业失信行为听之任之,部分家长甚至会手把手地教孩子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

3 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提升策略

(1)高校应扎实开展诚信教育,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始终坚守住诚信底线,必须得益于其在长期的教育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诚信理念和作假可耻的信念。为了提升教育效果,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在传统的讲授之外,也可以举办与诚信有关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在校内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月、诚信主题演讲赛、诚信主题班会等;在校外带领学生参观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展开实践活动等。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营造起一个诚信校园的大氛围。同时,在学生即将毕业前,也应该及时加强诚信教育,给学生一剂坚定信念的强心针,使学生经得起考验。

(2)社会应健全信用的监管、激励与惩戒制度。要规范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相应的信用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必不可少。学校应率先建立学生的信用档案,客观、规范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包括个人的考试成绩、资格证书获得情况、获奖情况、在校期间的任职与表现、个人受处罚情况等。这个信用档案一方面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挂钩,以督促学生加强个人努力、约束个人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在毕业时,将诚信档案移交给指定机构保管,并可供正规、有资质的用人单位查档,以督促学生诚信就业。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的监管,不能唯就业率而对其开绿灯。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失信行为,一经发现核实即给予通报批评,并记录在其信用档案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诚信档案在校内乃至社会发挥监管、激励与惩戒作用,使大学生心存敬畏。

(3)学生应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应端正自身对于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珍惜大学的宝贵学习时间,重视大学阶段对今后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价值,充分利用好大学期间,既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通过努力学习,使自己各方面的条件都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并具有一定的特长和优势,用自身的实力来获得认可,而不依赖于弄虚作假。

(4)用人单位应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兑现劳动合同与口头约定。用人单位也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诚信中有所表率。一方面,用人单位不应以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地位,而设置不切合岗位实际、刻意拔高的招聘条件。在招聘中应首先设置合理条件,再在入围者中择优录取。同时,用人单位应具有契约精神,与应聘者约定的劳动待遇、工作条件等,无论是以劳动合同的形式还是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达成,都应予以兑现。

(5)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诚信养成的模范。父母是子母的第一任教师,是子女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对子女产生深远的、难以磨灭的影响。如果家长自身在生活中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工作中能爱岗敬业、勇于奉献,那么子女也相应会从家长身上感受、学习到诚信,对于子女诚信意识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形成起了很好的塑造作用。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注重家校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诚信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6)全社会应形成诚实守信的大氛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包括大学生都会受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感染。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和引导,广泛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全民的诚信意识,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使人人都自觉受到影响,坚守诚信底线。

参考文献

[1] 钟记超.毕业生就业诚信机制建设的思考[J].西部皮革,2018(11).

[2] 傅晓亮.高职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8(36).

科研诚信问题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中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

1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 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1.1 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受到冲击。

1.3 道德教育的虚化

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

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1.4 法律不健全

对失信者打击不力 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综上,要有一个井然的市场秩序,光靠模糊的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诚信机制,改进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诚信缺失、尔虞我诈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上的遏制。

就个人诚信制度而言,时至当下,中国依旧没有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机制。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该机制已经存在并发展、完善了150余年。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对完善我国的诚信制度是大有帮助的。

2 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运行机制

诚信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状态。在西方发达国家,诚信的形成首先是从作为一种基本经济活动规则的个人信用发展起来的。因此,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就在现实层面和逻辑关系上构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

西方的个人信用制度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得非常完善。个人信用状况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证据和事实来说明的,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在美国,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在欧洲国家,公民则有社会信用号,与之相应的是,每个公民的个人信用状况都可以通过资信机构做出的信用报告而得到评估。这种报告为金融机构和国家管理部门的资金借贷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个人信用依据,同时也将能够终生地制约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信记录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机制,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方面的法律体系。这一切使得信用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信用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而社会信用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基石。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信用档案被西方人看作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于西方形成诚信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1个人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环境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个人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基础和环境,更必须具有一系列具体的运行机制。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环境,主要包括发达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消费法律体系、规范的金融环境、便捷的信息网络化系统。而这些正是个人信用消费得以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具体运作机制则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机制、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2.1.1个人信用登记机制

个人信用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或私营企业主发放个人贷款之前,都需要向有关机构查询该借款者的资信情况,而提供这类服务的

机构往往是专业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构。例如美国的信用署和信用报告署,其拥有的信息十分完备,可以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关于消费者的信用种类及贷款余额、以往使用情况、偿还历史等各种信息。通过涵盖全国每个企业、每个成人经济活动、资信情况的电子信息系统,可以随时为各种金融机构提供即时的、历史的和全面的资料。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1)取得与借款有关的信用资料。个人资信档案中的信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在银行所要求填写的贷款申请表上反映出的关于其在就业、收入、居住和婚姻状况、资产拥有及未偿债务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信用管理机构还可以提供与借款人信用历史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债务的清单、按时付款的记录等。(2)在获得资信材料后应该对其进行调查和核实,如通过借款人的雇主了解其收入情况;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资产进行法律调查,以确定有没有人在此前曾根据有关规定对这些资产提出过所有权要求,或对提供的不动产和个人财产进行估价等。

2.1.2.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受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业务进行辅助决策。消费信贷的评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即判断分析法和信贷统计评分法。

(1)判断分析法。 分析的关键是具体地确定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借款人的工资收入通常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就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目前工作的稳定性、债务负担以及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评估。一般银行都规定,借款人的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不能超过40%。如果涉及到大笔金额的信用额度贷款,借款人的毛收入必须相当于银行向其提供的信用额度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判断分析主要依赖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做出准确评估。

(2)信贷统计评分法。 这种方法是把贷款申请人在每一个信用特征上获得的分值全部加总,然后与银行事先设定的分数线进行比较,凡是总分低于分数线的申请人将不能获得贷款。

2.1.3.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包括更具体一些的内容: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

(1)个人信用风险预警。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之后,预警机制的构建将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一步,如果预防风险得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后续的风险管理难度。风险预警措施具体为严格实行贷后风险监测,跟踪信贷资金流向。

(2)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各大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制订相关法规和契约,依法约束信用借款人的行为;二是,加强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措施,其遵循的基本方针是“系统管理”。三是,运用尖端技术防范风险,这一点在防止信用卡的伪造和冒用方面尤其突出。

(3)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具体措施是利用抵押贷款担保、信贷保险和个人信用保险来转嫁部分风险。

2.2个人信用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前国际上在个人信用体制方面,主要有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1、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推动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化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

2、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表现于,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

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

3、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如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营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消费者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会员银行共享信息。该中心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而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保持中心的发展,但这种收费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除去个人诚信制度,同样亟待健全的还有企业诚信机制。我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企业将面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

3 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必要举措

3.1 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企业诚信建设必须立法先行,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我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立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3.2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诚信建设。

诚信建设应当“从上做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诚信建设中应起表率作用,加强自身诚信、廉正建设,取信于民。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要真正转移到社会宏观调控和为企业诚信建设提供服务上来,不能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按诚信原则公正行事,并对企业诚信建设加强监管与指导;第三,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提高政务和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保证公共信息向社会平等开放,为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应当加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所有公职人员的廉正建设,树立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形象。

3.3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诚信信息资料的建立、开放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我们应依照WIC〕的基本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借鉴发达国家不同形式的信用征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职能部门和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及商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并通过网络技术随时跟踪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将各企业诚信资料向整个社会公开披露,让诚信经营的企业畅行天下,让失信的企业无立足之地。

3.4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应收帐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重要客户、大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它是企业正确筛选客户、合作对象的有力保证。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信用管理非常重视,在企业管理十几项内容中,赊销与信用管理排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然后才是战略目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我国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并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风险意识;其次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由信用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完整的信用管理系统,在经营过程中依靠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3.5 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公司的健康发展。可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我国应总结信用体系试点和示范经验,借鉴国外信用

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同时,美国信用危机也提醒我们,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各界和市场交易提供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及咨询等信用服务。

3.6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

企业诚信建设问题虽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从行为人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道德缺失的表现。因此,要进行企业诚信建设,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在所有公民中倡导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价值观。目前,我们应该通过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总结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1 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

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4.2 加速道德文化建设

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4.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

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年12月12日.

[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 年03 月24 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 年4 月.

[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

[5]刘晓敏《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设想》,《改革探索》2003年第六期.

[6]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7]陈波:《西方个人信用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投资研究》1999年第5期.

[8]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9日.

[9]郭跃进:《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管理》2001年第13期.

[10]何建奎、岳慧霞:《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消费经济》2004年第3期.

[11]“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7期.

[12]李林:《中国的尴尬:信用危机》,《经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13]林钧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

[14]刘姝威、王学飞、张现峰、阎黎丽:《不同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12日.

[15]“美国信用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考察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6]石晶:《在我国建立个人信用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17]孙杰:《国外信用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20日.

[18]汪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国外信用制度介绍和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

[19]王艺:《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6期.

[20]肖成华:《.新世纪个人资信评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21]张炎华:《西方国家个人信用制度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2]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3]赵怀勇:《用制度规范个人信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3月11日.

[24]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科研诚信问题范文第6篇

一、科研档案开展电子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满足广大用户需求, 提高查阅便利性。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树木资源的匮乏, 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纸质文档阅读和查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为了响应人们的不同需求, 科研档案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 进行数字化档案的建设。

(二) 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 提高利用效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 尤其是基层单位, 他们对计算机功能的开发有限, 利用率比较低, 仅仅用来档案的简单查阅, 或者文件的存储, 总体的利用率低, 造成了大量的人、物、财的浪费, 使现代化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价值。

(三) 节约二次文献信息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时效性。传统的文档方式基本上以纸质形式存放, 这些科研成果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有可能导致信息的失效, 而且在录入的过程中, 遵从一定的原则, 采用繁琐的收录方式, 开发二次文献信息的时间过长, 严重影响科研文献的利用价值。档案数字建设能够直接可以进行机读档案, 运用电脑检索文献, 大量节约了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二、现阶段科研档案数字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 科研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随着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科研档案管理也基本进入到不断规范的过程中, 工作者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数字建设有了基本的成效。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意识还是不到位, 工作者也没有对科研档案管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思考, 导致在工作理念上缺乏创新, 工作方式比较陈旧, 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持续开发, 使得科研档案没有充分发挥价值。

(二) 缺乏档案数字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档案一般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 这就需要工作者具有强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并且对信息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应用能力还要高, 目前这类人才还是比较匮乏。很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 年龄结构偏大, 计算机水平不高, 他们运用最多的就是纸质文档的编研模式, 对档案数字建设的认识和工作能力都有限。现代社会中, 有很多科研资料本身就是以电子的形式储存下来的, 对于这些资料的存储、检索和查阅尚未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方法。

(三) 缺乏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标准和制度。数字化建设若要取得成效, 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制度, 实现工作的规范化, 这就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但是目前由于科研单位之前就购买了管理软件, 加上每个单位的管理情况不同, 导致了软件的功能不足, 加上计算机设备设施的匹配度不足, 造成对数字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作流程, 直接影响了数字化的进程。

三、加强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一) 加强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信息化集成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需要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人员, 才能对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很好的开发和运用, 从而更加促进科研的进步, 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当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 管理人员的意识淡薄, 观念陈旧, 成为数字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 科研单位急需建立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档案人员队伍, 通过培训强化他们的技能, 让他们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科研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加快科研档案的数字建设。

(二) 开发科研档案管理平台系统。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等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网络环境, 档案管理工作已快速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迈进, 科研单位需要认清当前的发展趋势, 加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建设, 添置必要的现代化技术设备。现在有很多科研单位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变化, 完善网络建设, 加强软件管理功能, 这为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为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数字基础。

(三)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科研档案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需要结合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 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 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标准, 加强档案的安全管理。科研单位要加快推出有关科研档案数字管理的各项工作规范, 尤其是网站建设和管理标准, 档案管理软件设计和数据库录入规范等, 要让科研档案的数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让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可靠、安全。

四、结束语

当然,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不断改进和完善, 只有紧紧联系时代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 才能让科研档案充分发挥价值, 为科技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摘要:科研档案信息的存储对于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 数字化建设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如何运用信息系统实现对科研档案的管理和存储, 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需要科研档案的人群便捷地调取和查阅相关资料, 推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成为档案管理部门首要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科研档案,数字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强.信息用户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 2010 (3) :66-68.

[2] 丁婷.论信息用户研究中的学术伦理、法律纠纷[J].图书馆界, 2010 (6) :7-9.

[3] 李桂华, 余伟萍.信息用户研究的理论进化[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2) :28-33.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下一篇:狐假虎威的故事续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