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2023-09-23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国家教育的目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以文化知识灌输为核心,长期存在的僵化的德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学生片面、畸形发展,整体素质明显下降,而心理素质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而且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发展、情感意志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缩小差生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由于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亦有学校课程负担过重及教不得法的因素,当然究其根源源由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造成了学生弃学、厌学现象大量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和提高差生不能靠高压手段,不能用加重课业负担的方法,也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心理动因,用科学的心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原因所在,才是治本的最好方法。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21世纪被人们称之为“焦虑的世纪”。据专家所作调查,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就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起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们会以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但由于他们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形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常感到茫然、困惑和烦恼,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以下做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信息,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群体性和个别性之分,群体性心理问题可采用主题班会、参观、讨论、游戏等方法来解决,个别性心理问题可采用访谈本人和家长、观察、作文、测试等方法来解决。如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那就应该创设一个团结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品扮演、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往;而对于过分孤僻、自卑,甚至行为失常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内心格外需要有同伴相伴,对这部分学生应采取“一帮一,交朋友”的方式,通过家访、谈心,使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改变习性,树立自信心。

(二)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大量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要求,如“真诚友爱,礼貌待人”一部分就是涉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问题;第18条“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常规”是每门学科在预习、听课、作业等方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学生必须时时记住天天做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利于消除马虎心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搞好养成教育单靠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突击,必须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做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行动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做到“四到位”:学习《规范》“知”到位;执行《规范》训练到位;指导《规范》矫正到位;教师示范到位。“知”到位是动力;规范训练和矫正到位是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教师示范到位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良师才会出高徒。同时还应采取“一合一分”的举措,所谓“合”,就是把每个班的行为问题生集中起来组成学习班,着重对他们加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训;所谓“分”,就是让每个行为问题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建立帮教转化关系,这也有利于建立和谐互助的校园人际关系。只有这样养成教育才能稳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提高。

(三)加强隐性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广泛存在的那些无形的,通过学生无意识活动而对学生思想、情感、性格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这种隐性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周围的心理环境发生作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的心理素质、家庭心理氛围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心理环境之一。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健康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可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育子女无方,违背了孩子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造成了孩子厌学、逃学、孤独、任性、依赖、自私等一系列异常心理,学校应承担起教育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心理健康教

育的责任,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经常互通育人情况,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异常心理,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隐性教育来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来自我完善各种心理素质。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举行歌咏比赛、书画展览,显示学生的才能和爱好;举办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和成功、失败与挫折,籍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和信心,这些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心理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市西京医院妇产科门诊病人100例, 年龄18~37岁, 平均年龄 (26.51±3.23) 岁。其中未婚人流者50例, 已婚人流者50例。患有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病者不列为本研究对象。术者是一位有经验的医生。

1.2 方法

(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1]和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测查。自拟人流问卷表, 主要项目:采用不记名方式, 向人流者讲明目的和填表注意事项, 术前1h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表, 填毕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后, 用美国Spss+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术前术中按治疗计划与其进行语言交流, 解答提出的问题其结果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1) 人工流产病人平均SCL-90阳性项目数为29.39项, 与中国正常人SCL-90常模比较, 躯体化、恐怖、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P<0.01) , 焦虑因子分也高于常模 (P<0.05) 。其中居于前10位的阳性指标, 见表1。

(2) SCL-90评定:未婚人流组与已婚人流组相比, 除躯体化 (P>0.05) 外, 其它各项因子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3) 未婚人流组精神压力明显高于已婚人流组。未婚人流组无压力占8%, 轻度压力占16%, 中度压力占32%, 重度压力占48%已婚人流组, 无压力占14%, 轻度压力占56%, 中度压力占20%, 重度压力10%, 见表3。

(4) 术前术中给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心理咨询后, 已婚人流组和未婚人流组的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 术中出血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见表4、5。 (P<0.05) 。

3 讨论

人工流产虽然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小手术, 但它对子宫内膜和宫颈都是一种创伤, 术后可能发生炎症、月经紊乱、闭经、宫颈宫腔粘连、继发不孕等并发症[2], 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及危害。近年来随着未婚先孕的比例逐年增加, 如何减轻人工流产妇女的心身痛苦, 有效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后遗症及身心疾病的出现, 成为生殖医学和计划生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流产妇女和相比较躯体化, 恐惧、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P<0.05) 。主要表现为恐惧、担心、害怕, 怕痛苦、怕手术意外、怕后遗症、怕隐私被人知道、怕引起家庭矛盾等。SCL-9010项阳性指标结果显示:病人最常见的阳性症状有过分担心、因为自己的过错应受到成惩罚、感到身体某一部分软弱无力、经常责怪自己、责怪别人制造麻烦、做事必须反复检查、当别人看你时不自在、容易烦恼和激动、不能集中注意力、感到比不上别人等。可见流产或多或少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文献报道[3]这多与术前精神状态和引起非意愿妊娠的境遇有关。自编问卷调查显示, 未婚者人工流产精神压力明显高于已婚者, 其中家人的指责是导致其严重心理创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当今的年轻人普遍比上一代发育成熟早, 但结婚较晚, 在性行为及生殖方面又难以得到正确的信息和必要的指导, 是导致未婚妊娠的重要原因。我们不仅要在全社会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更应把未婚妊娠妇女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使之认识到人工终止妊娠对身心的严重危害,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及避孕指导, 从而降低未婚妊娠的发生率。同时我们更应该理解、关心、呵护她们可能会使她们轻松地渡过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的分组治疗结果也显示:术前、术中给予心理安慰和心理咨询的整个术中疼痛程度及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切实做好中期妊娠引产和人工流产者的术前术后心理咨询工作, 帮助她们及时解决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未婚怀孕者的引产和人流心理压力问题, 以及普遍存在的害怕, 紧张问题, 可以有效地预防术后不良心理反应乃至心身疾病。

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流产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咨询, 心理安慰在减轻其痛苦, 减少术中出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用SCL-90及自编问卷等测评了门诊人工流产病人100例。分别将已婚和未婚人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理治疗组。治疗组在术前、术中给以心理咨询, 心理安慰。结果 人工流产病人平均SCL-90阳性项目数为29.39项, 与中国正常人SCL-90常模比较, 躯体化、恐怖、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P<0.01) , 焦虑因子分也高于常模 (P<0.05) 。除躯体化因子外, 其它因子未婚人工流产者均明显高于已婚流产者, 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自编问卷调查显示, 未婚者人工流产心理创伤较重, 精神压力较大明显高于已婚者 (P<0.05) 。其中家人的指责是导致其严重心理创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给以心理治疗组的未婚组和已婚组, 术中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轻 (P<0.05) , 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切实做好中期妊娠引产和人工流产者的术前术后心理咨询工作, 帮助她们及时解决种种心理问题, 尤其是未婚怀孕者心理压力问题, 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预防术后不良心理反应, 心身疾病。

关键词:人工流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庄明科, 甘怡群, 刘海骅.社会技能量表的修订与初步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1 (18) :755~756.

[2] 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18~1019.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研究的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经济成为主导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由经济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竞争, 国际人才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 各类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现代人群思想观念方向标, 道德滑坡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诟病, 与此同时, 对国民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 在道德危机的形势之下, 建设新时代大学生德育人才培养体系, 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 并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增强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是刻不容缓。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体育教材中, 是德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全面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分析体育教育阶段不同版本体育教材中德育内容现状, 并讨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 将体育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教材中, 构建体育教材中德育内容体系, 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 为丰富和完善现行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出合理建议, 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体育教学中, 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度教材, 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健身育人”价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大学教育阶段学生身心更是迅速发展, 处于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进行道德学习、注重品行、养成良好习惯、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痛的引导和帮助。本研究限定于体育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 将体育中应有的德育内容融入体育教材中。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 为丰富和完善现行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出合理建议, 使体育学科真正的实现育人价值、育人功能。

二、研究的意义

体育与德育的融合,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是全面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体育与健康》作为实践性、社会性和开放性较强的课程体系, 在道德教育层面上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作用, 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和全面实施, 需要借助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媒介工具, 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 指导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工作。因此,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在体育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并根据新时代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育实践, 需要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构建新型的大学体育教育德育教育体系, 用“立德树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并把新时代道德标准全面贯彻落实到大学体育教育实践中, 把德育内容编写入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 改变大学体育教师传统的育人观念,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能主动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用“立德树人”的思维方式建构课程特色, 对于发挥体育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无不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分为大的维度与小的层面。不同专家学者的德育教育实践的差异, 以及个人德育价值观的不同, 对于编写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呈现也不同。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所涵盖的德育内容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程度不同, 这也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德育发展实际有甄别地加以选择, 这样才能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教育内容。

三、结论

按照新时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终极目标, 打造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体育教育德育内容体系, 发挥体育教育的德育功效, 由此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德育教育理论, 这对于指导大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从教材内容完善的角度, 确定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德育内容体系, 引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 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项艰巨而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庆红, 任怀艺.高校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策略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8 (09) :86-90.

[2] 沈玲.立德树人有担当绝妙好手著文章——评余三定《当代中国学术史论》[J].社会科学论坛, 2018 (05) :247-251.

[3] 寇光涛, 岳敏, 武镒.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 2018 (04) :84-88.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挫折是我们人的一生中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今大学生一路走来大多数是伴随着挫折。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现状,可以不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让我们健康成长。增强我们的意志力以及对挫折的适应力有非常多种方法,我们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主要针对大学生,使促进身心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为将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准备。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挫折教育心理

正文: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但他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古往今来,多少面对挫折打击最终成为一代杰出人才的例子数不胜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曾两次落榜;三次科考失利的李时珍经过27年潜心努力终成一代“医圣”;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曾报考北京医学院三次落榜。挫折可以断送一个人,也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面对挫折,培养自己的抗挫能力才是成才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心理学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适度经受一些挫折是有益的。挫折能激励当事者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创造性的变迁。人的倾诉和宣泄,说出心中的委屈和疼苦,并得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通过释放达到了心理平衡。然后正确归因挫折,属客观必然性的、不可避免的挫折,要能正确对待;属偶然性或主观因素造成的,则须以顽强的意志通过不懈的努力摆脱挫折的阴影,才能获得最合适状态。当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挫折每天都会遇到,自我逃避和自我防御均是消极的反应,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挫折,将挫折变成动力,在挫折中不断增强我的心理承受力。

一:大学生心理挫折成因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个体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表现,都是他本人内在的因素同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学生挫

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每个人都体验过许多挫折,引起挫折的原因成为挫折源,挫折源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的挫折,也有主观的挫折。

1, 家庭教育不当。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父母只要求他们学习好,为他们创设了一种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免受一切挫折,致使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情感意志非常脆弱。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要独立地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挫折感。

2, 学校教育欠缺。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封闭在校园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完成学业、为提高考试分数、为考上大学而疲于奔命,限制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高校学生理想中的大学教师是学识渊博、能言善辩、平易近人的专家学者。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后,他们发现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一样,也是平常之人。有些教师的学识方面,也存在欠缺,并不能解答所有同学提出的疑惑和问题。由于教师自身及教学方法等原因,学生开始烦躁、郁闷。

3, 社会影响。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社会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受到了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信仰丧失、人格扭曲、价值坐标偏离、行为选择失调等不良现象,而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又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形成了群体躁动现象。在这种心态作用下,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竞争不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4, 主观因素。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引起的挫折,也有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导致的挫折。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表现及现状

学习方面的挫折。这是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主要挫折,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大学实行的是流动教室,教师指导是粗线条的,教学管理也比较宽松,主要靠学生的自觉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使一些大学新生无所适从。笔者这两年在高校给大学生上心理学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通过对管理系804名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其中挫折感来源于“学习不适应”的占26%。另外,考试失败也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

生活方面的挫折。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报告中显示,有25%的学生认为挫折感来源于“经济困难”。有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

单亲家庭和父母下岗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经济困难。有的同学又不甘心于艰苦朴素的生活,羡慕高消费,而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心理长期不平衡,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心理。

情感困扰的挫折。亲情,友情,爱情问题常常困扰着当前的大学生们。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29%的学生认为挫折来源于“情感困扰”。在大学生中,因恋爱而引起的挫折特别多,失恋使当前的大学生失望,彷徨,心灰意冷,感情冷漠,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有调查表明,失恋在所有心理疾病中最严重,约占30%。

人际关系障碍的挫折。大学生交往渠道多种多样;交往的动机复杂多变。如果与同学,朋友,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在笔者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0%的学生认为挫折感来源于“人际障碍”。一些大学生厌倦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样自然而然会产生心理挫折。

性格障碍的挫折。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并不是同步的,在心理上,他们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时期的痕迹,如幼稚,脆弱,依附性强,自卑感强,因此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而且当前的大学生社会阅历太浅,面对种种社会矛盾,心理难以调适,挫折也就随之而来。

理想与现实冲突造成的挫折。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开放使各种西方思潮源源涌入,中西方文化碰撞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激烈震荡,一些大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有强烈的失望感和挫折感。

三,如何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及应对挫折

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付逆境、挫折的办法不外下列三点:第一,要正确认识挫折。每个人都应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现实生活中,由于高考落榜、招工无名、事业不成、身染痼疾、工作事故、信仰破灭、家庭变故、生离死别、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种族、宗教、伦理、道德、风俗、民情、传统等等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再加之个人诸葛亮多主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会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

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能认识到这一点,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会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因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识,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古人说“多难兴才"、"人激则奋"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一生一帆风顺,就犹如温室里的花卉,经不住人生中的风霜雨

雪,很容易被一时挫折所压垮,这样的人就难以成才,难以有所作为。

第二,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每个人的耐受力往往不尽一致,甚至差别较大。比如,有的人即使接连遭受严重挫折,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拼搏进取,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实践证明,身体强壮、心胸开阔、常处逆境、意识紧张、有理想、有抱负、有修养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强;相反,体弱多病、心胸狭窄、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缺乏雄心壮志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则低。

对挫折的耐受力,虽然与遗传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修养、实践、经验和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常自觉、有意识的锻炼,去培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磨炼、有修养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窍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期望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

2、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同时多看看周围不如自己境况的人。这样,就容易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3、补偿法。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时,不灰心气馁,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而不致陷入苦恼、忧伤、悲观、绝望的境地。

4、升华法。在遭受个人婚恋失败、家庭破裂、财产损失、身患病疾等打击这后,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功,这是应付挫折最积极的态度。最后,我想说一句话。聪明的人善于把挫折当成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阶梯,只有经受得住挫折打击的人才会有所作为,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正确地去面对挫折,把握机遇,挑战自我。

参考文献:

1.叶苑心理素质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

2.雷雳冯金华心理健康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

3.新浪微博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西南大学 党委宣传部 重庆北碚 400715)

【内容提要】在全国深入党史教育,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具有形象直观、说服力和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优势,是创新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实现由他教到自教,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表层感知到深刻理解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

廖小明(1975—),男,汉族,助理研究员,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主任干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68254437 13708326980,jwclxm@swu.edu.cn 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400715 潘洵(1965—),男,汉族,教授,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素材。在青少年中开展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是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规定的任务,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革命文物作为记载党的奋斗历史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启发和引导青少年自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增进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革命文物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内容

文物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出历史上人们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从分类来看,一般说来,文物分为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人们常常将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文物,特定为“革命文物”。文物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形象的载体,这一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产的物品,并由此形成文物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国家,革命文物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以来,留下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就达40万余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例,就有大批的革命文物。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旗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革命文物与其他文物一样,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指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文物保护法保护。 当然,革命文物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就是开发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形式。革命文物作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是我国人民重要的精神财富。它记载着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记载着党经历过的悲欢荣辱, 见证着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反映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它以其蕴含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直观、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特点,成为学校德育的活教材,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要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学生和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当前,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有效地组织青少年参观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遗留的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党的历史的学习教育,既是党的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

二、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针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特点,通过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青少年自觉健康学习成长。具体说来,革命文物在学校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革命文物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题材,在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强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革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址和遗物都是真实历史的写照,部分遗物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反映了革命志士是如何培养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青年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献资料、红军的标语、部分革命烈士的遗书等,都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志士们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在学校德育中充分运用这些题材和史料,能够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每年的“五四”、“七一”等重要的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节日,各地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革命纪念地和纪念馆进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数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形式有着优于课堂讲解和一般的文字宣传的教育效果,比简单的课堂灌输更易于为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更能使教育的内容得到内化和吸收!在大量的革命文物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和遗物尤其能够反映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志士勇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能够展示给我们一幅在旧社会中三重大山如何压榨人民,屠杀革命群众的黑暗图景,激起我们对旧社会的仇视和对新社会的珍惜的情感。这些遗迹和遗物尤其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与之相应的诸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三观”的培养和不断强化。然而,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对简单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十分反感,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探索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使其易于、乐于接受并能起到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运用革命文物加强对学生的“三观”培养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二)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感情

革命文物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无论是鸦片战争留下的虎门炮台、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的断垣残壁,还是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万人坑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历史的真实写照。它以其形象生动的直观效果告诉青少年外国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中华民族对侵略者的不甘示弱,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让青少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然,我们的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学习中也对这些内容有了很好的介绍。但是,由于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接受简单灌输的方式和内容也比较多,容易对书本的东西感到厌倦,而且由于学生生性多疑的天性,容易对课堂的形式和教师的说教产生怀疑,因此,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意,而参观学习,见识文物,听当年的红军或有关专家的讲解,易于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这些年各地学校德育来看,凡是有效运用革命遗址、遗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的学校都比那些仅仅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停留在书本上的地方取得的效果要好要显著。种种实践表明,由于革命文物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内涵,因此它能够有效地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三)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品质

青少年一代生长在和平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鱼龙混杂,社会改革中产生的诸多消极因素广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已经影响到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的头脑里已经有了诸多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个别青年甚至已经发生了人格的扭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众已经认识到:如何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一个紧迫的时代话题!上述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要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作保证。德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探索,不断推进德育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失效性,增强感染力。革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革命群众勤劳、勇敢、自强、节俭、质朴的传统美德,有的反映了共产党人与人民心连心,军民鱼水情的生动画面,特别是一些革命家早期成长的经历和人生选择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四川的朱德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重庆的聂荣臻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杨闇公纪念馆等都有许多关于他们早期学习和进行人生选择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和纪念物。青少年通过参观这些革命文物,能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吸收有助于培养和完善人格品质的精神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激励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遗留的革命文物,都以不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教育青少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以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为例,那里有许多革命烈士的手迹和遗物,反映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不屈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些珍贵的史料和遗迹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珍贵素材。同时,由于这些文物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留下的,反映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扼杀和对革命青年的大肆屠杀的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的历史画面,能够深刻地教育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刻苦学习,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做准备。有关资料显示:在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青少年中,决大多数青少年观众能从小萝卜头身上看到自己的幸福,能够真实准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自觉地形成或强化自己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们认为:没有理由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理由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理由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没有理由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德育功能,做好以史育人的工作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时代。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江泽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他还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胡锦涛也强调: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发展新的事业、开创新的局面,更需要总结、研究历史经验,做好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工作。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是传统德育的一大优势,也是新世纪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和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文物部门来看,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德育内涵 当前,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项义不容辞的紧迫任务。要认真贯彻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的最新文件和指示精神,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特别是探索有效的方式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丰富和发展它的教育内涵。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应加强革命文物德育基地的硬件建设,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对外宣传,特别是对教育部门的宣传。据了解,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落后,陈列布展内容和形式单一,在观念上又被动地“等、靠、要”,使其社会影响很差。一方面文博单位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和更新硬件设施,特别是在陈列布展的设计,声光放果等方面多作文章。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有关革命文物资料上网,方便观众查阅,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可以探讨同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革命遗址,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

第二,要加强对革命文物教育内涵的研究,做好参观接待,特别是重大节假日的讲解。革命文物的内涵十分丰富,文博部门必须抽调专门研究人才,加大研究的力度,探讨有效的适合青少年身心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地展示革命文物德育的意义和作用。参观接待人员要有“观众就是上帝”的意识,热情讲解,耐心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全体人员都要有精品意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发纪念品并做好观众的“售后服务”。开发纪念品既可为基地创收,又可以扩大德育的渠道,如出售书籍、纪念册等。革命文物基地的工作者“售”出的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的有效期很长,影响也十分深远,因此,必须要在观众参观之后做好观众的“回访”不仅要认真分析对待留言薄,还要不定期搞社会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学校利用革命文物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识和具体措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它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位居五育之首,尤其应该突出德育方面的素质,它影响到个人创造的社会效益。各级各类学校是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高度重视利用革命文物工作加强学生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意义,将其列入考核德育素质的重要目标。革命文物在传承革命传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利用这面活教材加强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也符合青少年“主体——发展性”的德育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情景教育”、“愉快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力争将革命文物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意义以各种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特别同革命史的教育相结合)。如有奖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讨论会等,把学生学习、受教育的表现和成果列入考察学生德育状况的记录之中,真正使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进入学校,深入学生头脑,真正喜闻乐见,收到实效。

(三)构建部门、单位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新体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第6篇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未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保健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否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说明健康教育对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的地位和价值。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第68次会议,根据初级卫生保健原则来重新确定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新策略”,强调了健康教育是策略而不是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联系各部门的桥梁,以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冠心病、肿瘤、中风己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了1/3,脑血管病下降了1/2,吸烟率下降1.1%。已 1

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3.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患病的危险性,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业。正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目前,成年人的疾病和死亡原因主要是癌症和冠心病,然而,如果人们能够获得有关吸烟、饮食和锻炼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的话,成年人的死亡总数可以减少50%以上。同样在大多数国家,饮酒引起的事故和疾病也是过早死亡的一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清单上,现在还必须加上艾滋病。目前,世界上对付这种新威胁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在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从而保护他们的家庭。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据介绍,在美国,尽管烟草业每年花费近20亿大做广告,但美国现在已有3300万人开始戒烟。

现在已经很清楚,普及卫生保健知识这种手段潜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学进步都大得多。例如,如果用医疗手段把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人均寿命增加1岁,估计每年要花好几十亿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们下决心合理进食、经常锻炼、不吸烟、饮酒适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就能使男性 2

的寿命增加10岁。而美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1岁。

4.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做出的与健康有关的决定。自我保健包括了个人、家庭、邻里、同事、团体和单位开展的以自助为特征(也包括互相)的保健。它是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的体现,它能发挥自身的健康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综观世界潮流,如美国的“健康的国民”,英国的“预防与健康:人人的责任”,加拿大的“健康影响模式”,澳大利亚的“健康的澳洲人”,日本的“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钥匙在您手中”等等,这些运动不仅是体现了民众健康服务的目标和策略,更着眼于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参与态度和实践。自我保健不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提高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人们健康水平。

5.健康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克服封建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封建迷信是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也是麻痹人们思想的精

神鸦片。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是损害人们健康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医药卫生范畴的。许多人相信“鬼”与“神”,有病时求巫不求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破除群众中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迷信思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使群众掌握科学知识,自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与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支持健康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 2.建立或促进个人和社会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阿拉木图宣言)指出:“群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个人或集体的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促使群众与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某些保健计划活动。通过提供信息、提高个人技能,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正确、有效地作出抉择。 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人类的健康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健康教育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4.积极推动医疗部门观念和职能的转变,使医疗部门的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要全面落实《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中的有关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我市全体市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把我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上一篇:英语八下总结范文下一篇:科研诚信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