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

2023-09-20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第1篇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共30分)。

1.下面分数中,是最简分数的是() 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如图所示,∠1和∠2是()12 A.互为补角B.对顶角C.互为余角D.不确定

3.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时完成,乙单独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时完成,甲乙两人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A. 4:5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5:4D.10:8 4.-2的相反数是()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2C.2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至少有() A.1个钝角和1个锐角B.1个锐角和1个直角C.1个直角和1个钝角D.两个锐角

6.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3:2,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

7.下列数中,与数轴上点2的距离为1的点是() A.0B.4C.-1D.3 8.下列()组数的绝对值是5。

A.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C.-错误!未

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5,-5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相反数和绝对值都是0 。B.在数轴上,和3距离为2的点只有5。 C.0比正数大。D.单项式-xy的系数是1。 10.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3-5=2B.9-(-7)=2C.|-4| =4D.(-2)3

=8

二.填空题(共20分)。

1.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3,则它的周长是。 2.已知在Rt△ABC中,C是直角,则∠B+∠A。

3.方程x+4=2x的解是。a 4.如图,是某长方形草坪的简图,则该长方形的面积为。

5.如图所示,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若已知正方体每组对应面上的数字相同,则y=。三.计算题(共24分)。

1.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有理数,并求其相反数和绝对值。(10分)

-0.5,-3.5,7,-4.5,-4,0

2.求未知数x(8分)。 (1)5(x+4)=3x+92(2)37-5=x-5

3.比较大小(6分)。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009(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3

四.应用题(共26分)。

1.一个正方体棱长的总和是48cm,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8分)

2.一条公路长900米,在公路一旁从头至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需要种多少树?(8分)

3.一项工程,甲乙丙三人合做,3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甲乙丙各自的工作效率比是2:3:4,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第2篇

第一章静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

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注: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第二章、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三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

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

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真

选用电路条件Rx>;;>;;RA[或Rx>;;(RARV)1/2]

选用电路条件Rx<;;<;;RV[或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p<;;Rx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E2/(2r);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27〕。 第三章、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55〕{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F向=f洛=mV2/r=mω2r=mr(2π/T)2=qVB;r=mV/qB;T=2πm/qB;(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

弦切角)。

注:

(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44〕;(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50〕/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56〕/磁性材料

第四章、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第五章、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

1、

2、

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见第二册P190〕/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见第二册P193〕。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第3篇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1、如何尽快适应初中新的学习生活?(七年级是人生的新起点,如何把握好这个新起点?) ①“笑迎新生活”,用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迎接初中的新生活,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②要热情主动与新同学交流,结交新朋友,建立新友谊,融入新的集体生活。主动介绍自己,敞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尽快让老师和同学了解自己,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③知道初中学习的新特点,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与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

2、如何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①树立共同的目标,作为前进的动力;②(集体成员要)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③(集体成员要)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3、初中学习的新特点有哪些?(同小学相比,初中的学习有哪些不同?)

①学习科目增多了;②难度加深了,作业量增多了;③老师讲课的方式变了;④学习的方式方法变了,更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方法策略,强调学习的计划性。

4、如何搞好初中的学习,把握初中学习新节奏?

①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做学习的管理者,掌握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如: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

②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特点,不断尝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③知道学习是苦乐交织的,珍惜自己的学习权利和机会,勇于承担学习过程中的艰苦,善于发现并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5、如何理解学习是苦乐交织的?(为什么说学习中有苦也有乐?)

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学习中有苦更有乐。

苦是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

乐表现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学习知识,逐渐了解世界的奥秘;好奇心获得满足成功破解学习难题,发掘自己的潜能。这时,学习的快乐就洋溢在我们心中。另外,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多么的令人快乐。 做法: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学习权利和机会,努力克服困难,勇于承担学习过程中的艰苦,善于发现并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6、生命为什么需要相互关爱?(应怎样看待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或为什么要尊重其他生命?)①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②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③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④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7、我们应该怎样关爱生命?(怎样保护环境?)

①树立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

②要自觉保护环境,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从小事做起。如:不践踏草坪,不乱砍乱伐,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和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③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不捕猎和食用野生动物,不虐待和遗弃小动物。

④宣传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和法律,敢于同破坏环境、残害生命的行为作斗争。(劝阻、举报)

8、人的生命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的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智慧;

②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多的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与众

不同的。

9、我们应该如何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如何发挥个性?)

①我们要充分发掘并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完善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②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

和才能。

10、为什么要肯定(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②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

11、我们应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

①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要肯定、尊重、悦纳自己的生命。

②掌握必备的求生知识,学会自救自护,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③从现在做起,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吃垃圾食品,远离毒品等。

④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质量,实现人生的意义,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

提升生命的价值。(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12、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

①我们在肯定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同样肯定、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

②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时,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③尊重他人的人格,善待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不伤害他人的身体,不歧视弱势群

体。

④为他人带来欢乐,减轻痛苦,乐于助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身体外型的变化,②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③性机能的成熟。

2、如何看待青春期的各种生理变化?(如变声、长喉结,身体发育等)

①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悦纳自己的身

体变化。

②我们身体的成长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拍。(但我们要相信,是蓓蕾总会开出美丽的花,是果树总会

结出成熟的果,)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3、如何看待青春期心理矛盾?

①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这些内心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②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如果处理不

好这些矛盾,它们也会成为妨碍我们发展的阻力。

4、如何解决青春期心理矛盾?(如何解决青春期烦恼?)

①阅读有关青春期的健康书籍,(形成对青春期的正确认识,从而排解烦恼);

②通过合理的方式排解烦恼,(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如听音乐、打球、聊天、写信、郊游等。

③(当我们感到内心矛盾很难解决时,)可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

5、什么是真正的个性和独立?

追求个性不一定要在装扮上标新立异,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人格独立不是故作

姿态,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敢于为自己行为负责。

6、如何看待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团结合作的氛围。

7、青春的内涵是什么?

①青春不仅仅意味着活泼的笑脸、蓬勃的朝气、健美的身姿,更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世界;②青春

不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身体变化,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

是从生命潜流中涌动的一种全新的感觉;③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8、我们应该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①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

②珍惜时间,利用美好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③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9、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①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

②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要看到自己的变化与进步,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10、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有哪些?(或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

①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

②在心中想像一个更好的“自我”形象,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

③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

11、我们应怎样确立个人成长目标?(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潜能,了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角色期待,从社会需要与自身实际出发,

确立个人成长目标。

12、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

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

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养成自省、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1、情绪的种类:其中最常见的把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惧。在这四种情绪的基础上,又可

以组合成很多复杂的情绪。

2、情绪的作用和影响什么?

(作用)情绪就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有时,它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

它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影响)情绪犹如双刃剑。一方面,积极的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

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消极的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

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从对正常水平发挥、身体健康、人的发展等方面对比理解。】

3、青少年为什么需要调控情绪?

青少年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很大、很不稳定。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

我们冲动,懦弱和忧郁,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控,对我们情

绪多变的青少年来说,则更应如此。

4、怎样调控情绪?

根本方法:情绪与个人态度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

情绪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具体方法:①注意转移法: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注意力;做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改变

环境,如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去散步。②合理发泄法:在适合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

的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③理智控制法: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

换位、学会升华等。

5、怎样正确表达情绪?为什么?

(原因)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只顾发泄自己的情

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不通人情的做法。

(做法)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要给予别人更多的关心,

共享彼此的欢乐,分担彼此的痛苦。(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6、情趣和兴趣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

(区别)兴趣是暂时的、多变的;情趣是稳定的、持久的。

7、情趣的作用是什么?

情趣能使我们因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疲劳得以解除,能使我们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使我们

即使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

8、不同的情趣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情趣有高雅与庸俗之别。高雅的生活情趣是健康的、进取的、文明的、科学的情趣。

(高雅情趣的作用)高雅的生活情趣能愉悦身心,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能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能涵养品性,有利于我们提升道德境界。(陶冶情操)

(庸俗情趣的危害)生活情趣低俗的人,往往看不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美好远景,只看到眼前的事

物,只图暂时的感官快乐,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

9、怎样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

①培养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重要条件)

②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基础)

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高雅生活情趣;

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学会鉴别不同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的兴趣爱好,远离低俗的兴趣爱好)。

③积极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重要途径)

④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1、身边的不良诱惑有哪些?

金钱的诱惑,电子游戏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网络的诱惑,吸烟、喝酒的诱惑等。

2、各种诱惑的危害共同点:有害健康、影响学习、浪费钱财、诱发犯罪、影响幸福。

3、如何战胜不良诱惑?

①充分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坚定战胜不良诱惑的决心。

②培养高雅的情趣,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③掌握战胜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如:转移视线,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

专用,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认识,端正动机、联想后果法、请人监督法。

4、生活中的险情有哪些?

生活中的险情包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5、怎样减少险情的伤害?

①对险情保持高度的警惕,一定要有紧急避险的意识。

②冷静判断、镇静应对。(前提)

③掌握有效的逃生急救知识和技巧。(关键)

6、青少年应该怎样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如何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①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前提)

②用智慧保护自己。面对不法侵害,要保持冷静,机智应对,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

断,采取灵活机智的方法与其斗争。(记住犯罪分子的特征并及时报案)

③用法律保护自己,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第4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是:

1.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反映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 1.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途。

2、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生体现。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1、 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就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判断两个事物间是否有因果联系主要看两事物间是否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的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进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作用表现在:

1、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被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由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的实现。

4、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导形式。

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时间是认识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可分为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到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实践给解决新课题提供经验资料,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人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利学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外部的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2、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从认识的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1、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征:

1、 真理是客观的

2、 真理具有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3、 真理具有相对性

4、 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征: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1>两者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真理: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对客观事物本质性规律的认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的特点。

价值:客体反映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是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3、 真理侧重于客体性原则,强调主体与客体相一致,相吻合。价值侧重主体性原则,强调客体与主体的一致。

<2>联系:

都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条件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觉的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和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历史条件: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个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货币是长期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比例;

2、价值规律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

1、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石;实践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面对新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的所必需的劳动条件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能创造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 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

资本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资本家购买的资本从物质上看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具体体现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关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表现:

1 生产的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连的一个环节,整个世界俨然一个大工厂 2 贸易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3 金融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中,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它的迅速发展,使生、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会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 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 跨国公司的发展 3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特别是由于生产结构越来越具有全球性, 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除了经济主权的削弱外,更可怕的是政治产权也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集中体现为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

3、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在南北差距甚大、南北冲突尖锐的条件下形成的。

4、经济全球化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两极分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下, 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对付发达国家不断提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而且还要面临解决国内工资与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社会巨大压力。

5、有利于发达国家谋取和维护全球经济霸权。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第5篇

1、 变上限定积分求导数

dxf(t)dtdxa,

2、 定积分的计算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用到不定积分主要公式tdt、1dt、edt、tt, sintdt、costdt,凑微分法)

3、 对称区间奇偶函数的定积分,

4、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5、 a0,a1dxx收敛、发散的充要条件,

6、 定积分应用:求平面曲线所围成图形的面积,已知边际收益,求平均收益。

多元函数

1、 求已知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及全微分,

2、 半抽象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3、 求一个已知二元函数的极值,

4、 直角坐标系下f(x,y)dxdy的计算及交换

D二次积分的顺序。

微分方程

1、 一阶微分方程,

2、 可分离变量微分方程求解,

3、 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公式法、常数变易法)。

无穷级数

记住e、sinx、cosx展开式,并理解展开式中的x可以换元。

线性代数部分

1、 计算行列式,

2、 矩阵乘法,

3、 利用行变换求矩阵的秩,

4、 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矩阵可逆时求逆矩阵,

5、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AXB无解、有解、有唯一解、有无穷多解的充要条件,一个具体的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范文第6篇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 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二 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 三 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 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 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特性。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促进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特殊性:一是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二,二者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共性离不开个性,个别总是与一般相联系 三,二者相互转化,讲究条件,矛盾普遍性的最高层次,就是矛盾存在的绝对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然需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换的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关系: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矛盾分析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坚持一分为二 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重点论: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属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存在的基础 区别表现在: 1.各自存在的领域和作用不同 2.各自期作用的方式和条件不同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要做到: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 1,主体反映的主动性 2,主体反映的目的性3,主体反映的创造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对

客观事物生动的直观,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渗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不可能自发的实现,需要认识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对感性材 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加工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实践的基本原则

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包容、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军事实践的特点:1,对抗性和暴烈性 2,主客体间的双向能动性 3,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4,间断性和连续性 5,鲜明的社会历史性 军事认识的特点:1,军事认识的隐蔽性2,军事认识的不确定性 3,军事认识的时效性 4,军事认识的超长性 5,军事认识检验的残酷性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反映。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一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四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 3,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五种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革命 与改革 1.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核心展开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战争的社会历史作用:1,战争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残酷的破坏性 2,战争在社会历史作用中表现为二重性 3,战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进步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表现:1,有些杰出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 2,有些杰出人物是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的理论创新者 3,有些杰出人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开创者 4,有些杰出人物是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领导者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二是在少数人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上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商品经济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剩余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1,剩余价值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在生产周期决定性阶段。 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 2 ,战后经济恢复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垄断资本,2,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3,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4,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鲜明特点:1,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可能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 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4,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5,国境环境的相对稳定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化和上层建筑领域的种种危机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催化剂 4,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模式,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上一篇:物流分拣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考评办法及考核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