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6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在气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成为确保基层气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的加强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工作;措施

现代化台站规划的实施对气象信息网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面建设现代化监测设备已经得到了有效落实,信息网络通信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通信在气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象业务信息以及资料的上传是各级基层气象单位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1.建立健全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管理制度

网络通信系统运行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为气象业务的各种信息能否得到快速、准确、安全的传输。为了保证基层信息网络通讯系统能够顺利地运行,一方面在具备满足现代信息通信发展需求的先进设备的同时采取定岗定编的形式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系统的、满足实际需求的管理制度。基层信息网络通信设备能否实现可持续稳步发展和运行,基层网络通信系统质量能否得到高效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网络维护人员是否能够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要想使基层信息网络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的整体质量实现稳步增长,则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按制度办事、对系统和相关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或维护、安排值班表、确保重要信息数据的安全并进行备份、针对平常、汛期以及应急时期制定不同的工作预案和要求。第二、对问题设置系统性的保障机制,包括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基层信息网络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他们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专题研讨、技术座谈、业务培训。

2.严格按照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开展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工作

建设信息网络通信系统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出现信息网络通讯设备的人为损坏、增加其使用寿命并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正确、科学地培养相关人员对网络维护的管理意识。因此,正确的保障意识可以让网络工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环境、周期、使用期限以及技术要求等信息进行有效掌握,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维护管理方案,保证信息技术科学、规范地执行到位。第一、明确信息网络通信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出现紧急或异常情况时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冷静处理问题。减少故障隐患的产生、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系统检查和维护时遵守“一查、二看、三处理”的工作原则。“查”主要是查看设备的各项指示是否有异常情况和故障警告,并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人员进入机房时首先要进行嗅觉观察,看是否能够闻到糊焦味,确保设备运转过程中没有线路老化和过热的问题。“看”是通过肉眼观察设备指示灯和线路是否正常运行,确保空调温度以及湿度无异常。“处理”对异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警报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最后对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进行总结,做好相关记录,保存档案以备日后维修工作的参考。第二、对工作人员制定严格的检修维护制度,根据要求执行并完成“日检测、周维护、月分析”任务,另外,对于机组出现的问题组织定期讨论会,信息网络保障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情况对业务情况进行汇报、分析和交流,包括系统出现的各种现象、隐患、原因以及所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出设备维护的注意事项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

3.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

随着基层气象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颁布和实施,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和相关运营部门及组织之间协调配合、快速响应,使得基层气息行业的信息网络安全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对以下三点工作做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信息上报/通报制度、监测预警手段,以及定期制定日常的工作的讨论会议等。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指挥调度效率,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以及资料的集中管理,有助于信息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稳步运行。另外,在安全方面对网管系统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定的监测系统,以便提高网络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将运营和责任落实到位。为了完善预案并加强预案的落实,组织一定的应急演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4.提高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网络保障人员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实现信息通讯保障工作和信息通讯系统高质量运行的基本前提。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打破自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加强网络保障人员对基本气象科技技能的培训。对于新成员一定要事先进行基本气象技能培训并使其掌握各类气象保障应用系统的使用方法,为了普及信息化应用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到培训的必修课程中。另一方面多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各类活动、培训和比赛的开展,或者借助网络或视屏会议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讨论交流、业务测试等对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地培养,网络保障人员不仅可以对技术自我钻研,而且能够实现互动的最终目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基层气象信息网络通信保障工作的发展,是基层单位气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对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从而达到提高网络业务技能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现阶段基层气象信息网络工作的广泛开展,应注重建立健全科学的气象网络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的技术规范开展信息网络业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气象行业的信息网络应急预案体系,并着力提高基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确保各类气象业务信息资料的及时上传和更新。

【参考文献】

[1]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2]宋晓亚.气象信息网络运行结构与安全防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唐雅茜,陈平,朱海波.巧谈气象信息网络故障维护[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2).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滦南县气象局,河北 滦南 063500)

摘要:本文从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科技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基层现状,针对气象科技服务如何健康快速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前景;思考

引言:多年来,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其相关工作却进步缓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很难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必须要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起高度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基层气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如今,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一些学历较高和技术能力较强的气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因工作需要,各单位聘用一些编外用工,这些人员所学专业大多数与科技服务不对口,单位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也不够,他们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以及标准等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一部分人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工作比较消极,这样一来,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的相关机制体制并不够健全,与之相关的理念和方式也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其科技服务水平显得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运行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待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所以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3气象科技服务技术水平不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业人员的学历都不高,最高是大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二是人们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基层的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比较欠缺,很难为大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三是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最后,气象科技服务研发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而且相关部门对气象服务工作投入的资金非常少,气象科技服务相关的设备不够,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

2.1发展前景

2.1.1 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展望。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气象科技服务和防雷技术等免不了受到社会其他行业竞争的冲击,如果具有了防雷检测资质,那么就能够开展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对打破行业垄断也有帮助作用。

2.1.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形势。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政事企分开,事业单位也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可以由政府主办,而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可以市场化,因此,政事企分开将成为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2.2 应对策略

2.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促进气象事业建设顺利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建设,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也需要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且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要懂得经营之道和管理方法,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为保证唐山市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市場的持续发展。

2.2.2 规范运行机制和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加强科学管理,比如,应当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有效对接,并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唐山市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基层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来说,基层气象部门能够直接提供天气预报、雨情信息、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与预测等各种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部门的这一优势,能够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可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的作用,利用得到的探测资料,建立起网络气象信息平台,为政府、公众及客户制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实效和水平。

2.2.4 努力寻找科技服务新的增长点。最近几年来,唐山市的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面对广大社会群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寻找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如今,我国对环保和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可见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气象开挖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需要对旅游地区的气象资源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使气象服务成为有力支撑,因此,气象为旅游业服务将大有可为。

结语: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如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处于市场改革的浪潮中,所以需要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在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各县气象局一是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人才的责任心和素质能力;二是要努力将基层气象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逐渐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桂荣,胡峰,滕丽峰,张文琴. 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07:4.

[2]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冯永芳. 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 气象科技服务 发展 探讨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就是气象科技产品应用于实际生产劳动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偿服务的具体举动。对于基层气象部门,经费少,人员少,办公条件艰苦一直是存在的状况,气象科技服务的蓬勃发展有效的改善了这一情况,但各个地区发展也不尽相同,西部基层县局的发展相对东南沿海差距甚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1 发展历史

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支持状况,开拓力度的不同,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西部地区基层气象局,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才力量薄弱,导致气象科技服务存在诸多困难。以武胜县气象局为例,真正意义的科技服务发展比较晚,前面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主要以到乡镇收取气象服务费为主。90年代开始有极其少量的防雷服务,到2005年以后,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共同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有效的规范了防雷市场。随着最近几年武胜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再加上行政审批活动的有效实施,使得防雷技术服务、氢气球的施放业务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科技服务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武胜县为例)

2.1 气象科技服务公众认知不够

武胜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县城规模较小,是全国农业县。经济文化发展也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普遍不高,加上宣传力度还不够,常规的气象科技服务业务虽已基本普及,但是很多群众还存在气象局就是免费提供天气预报这一意识,对气象有偿服务不了解、不理解、不接受的现象。一些建筑开发商认为防雷可有可无,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这一状况阻碍了武胜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受多部门制约

由于武胜县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较晚,防雷业务从开展以来都是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共同监管来进行的。这种体制和运行模式就决定了有一定的缺陷,而且存在个别领导为开发商说情,监管单位与开发商的关系和利益复杂化使得气象科技服务基根不实,保障机制薄弱,发展不稳定。

2.3 执法力量甚微 执法人员紧缺

基层气象局机构、编制限制,武胜没有专业执法队伍,执法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素质普遍不高,对当前形势下的气象行政执法不能很好胜任。这一系列的缺陷导致我县科技服务执法工作不能有效的推进。

2.4 科技服务人才缺乏 装备落后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县局气象业务较多,任务繁重,每个人都同时兼职有1到2种不同的工作,很多兼职科技服务的人员也不是相关专业毕业,未经过系统培训,实践经验也非常少。而且气象科技服务装备更新换代周期太长,很多先进的检测、测试设备得不到很好的供给,缺少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设备。总之,人才缺乏、岗位角色混乱、设备落后等现状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严重制约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2.5 科技服务业务结构单一种类较少

很多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以武胜为例,防雷技术服务占科技服务总收入的95%以上,其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发展不足或者根本还未开展。这一状况是导致气象科技服务不能综合发展。

2.6 内部管理不规范

基层气象科技服务没有很好的管理和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体现责、权、利的平衡。单位也没有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对负责气象科技服务、参与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没有一套奖励惩罚制度,这使得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人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外科技服务财务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这同样制约着气象科技服务良好的发展。

3 基层气象局科技服务发展思路探究

从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基层气象部门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改革创新,规范开拓才能有效的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下面就上述问题,谈一谈发展思路,以供参考。

3.1 加强宣传,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公众知晓度

只有公众理解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确是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必须的活动,才能更好的去开展气象科技服务。我们一要利用“3.23”气象日、科技下乡、为农服务等机会深入城镇、乡村广泛宣传;二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汇报和沟通;三是开展气象灾害调查时借机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服务。通过以上宣传措施主动出击,扩大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3.2 加深同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以及联合执法

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们仍需要并努力加深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一是从安全生产的思路来和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交流沟通,并且利用气象法律法规向政府和部门宣传。二是加强同建筑开发商的沟通协调,让开发商了解建筑物防雷的重要性,使得他们变被动与主动,甚至自主打好建筑物防雷品牌;三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执法大检查。

3.3 组建专业执法队伍 提高执法质量

应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但就目前各基层县局的人员情况来看,单独组织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不现实的。建议市局成立一支精干的执法支队,以市局气象执法支队为主体,各县区执法人员为成员组建全市统一的执法队伍,各县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由市局行政执法支队来完成,县局不再单独执法,各县区辖区内出现了气象违法案件后上报市局执法支队,各县区执法人员要积极配合市局执法支队进行调查、取证工作。市局应该对所有执法人员应进行系统的培训,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队伍整体水平,为气象科技服务保驾护航。

3.4 壮大人才队伍提升装备档次

应积极争取地方编制,充实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招可用人才,留可用人才,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县级气象科技服务人才队伍。还应加强相应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服务相关领域的装备更新换代。只有通过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和现代化的服务装备才能在服务对象心中树立一种良好的服务形象,为以后科技服务高标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拓宽科技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结构单一,不能适应以后政策环境变动后的市场需要,我们应当在防雷方面继续做深做强,同时加快发展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影视及广告服务、气象短信服务、气候资源开发服务等项目。还应努力开发新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如借助武胜城市建设、工农业园区、旅游发展等开展病害虫气象条件预报、旅游指数预报等等。总之,通过发行和挖掘市场的需要,努力拓宽科技服务新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3.6 规范内部管理

要同企业管理模式一样,建立良好的发展体制。对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要规范化,加强账户管理和财政预算制度。防雷技术管理方面要规范服务程序,推行标准格式文书,提升科技服务层次。全市科技服务实体特别是防雷服务机构在收费和服务上尽量统一,以减少客户的质疑。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来提升我们服务水平。

此外也还还应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实体的党群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接受上级管理机构监督管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建,张静,冯晶晶.浅谈县级气象科技服务目前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与生活,2010(10):184.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气象 综合探测 预报预警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科研、业务、教育、服务广泛结合,气象、海洋、水利、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共同推进,有力地促进了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按照“一流技术、一流装备、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要求,依托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较长时期内,我们仍将面临着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新时期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到气象强国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气象业务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建立现代气象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福建省气象业务发展将按照发展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和优质服务。

一、 福建气象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我省已初步建立起由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L波段探空雷达、多站式雷电定位仪系统、卫星资料接收系统等组成的气象监测站网,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1)全省4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建成并投入业务使用,在全国率先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网的建设。

(2)由3部固定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和一部移动L波段探空测风雷达组成的新一代高空探测网,可提供更加丰富的高空气象资料。

(3)建成了由9个探测点和1个中心站组成的多站式雷电监测定位系统,雷电监测范围可覆盖全省和台湾海峡地区。

(4)建成了由全省69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自动气象站、150个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截止2006年10月,含海岛自动站)组成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网,可每小时(必要时可每10分钟)提供一次观测资料。

(5)新建成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EOS/MODIS卫星接收系统,并更新了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可提供较为丰富的遥感信息资料和业务产品。

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省气象综合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采用先进的装备和先进的技术,努力实现预报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对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综合预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建立了福建省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2005年起已在小型机上实现业务运行,能够提供10公里格距的数值预报指导产品,并实时通过9210卫星通信系统向市、县局广播传输。

(2)应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及其它客观预报方法开发研制了供日常业务应用的台风、暴雨、冰雹、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大大提高了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客观预报水平,预报准确率也有明显提高。

(3)研制了综合应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雷电定位资料和自动气象站的高时间密度的实况资料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平台和预警方法,灾害性天气落区和量级预报更加精细化。

(4)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已成为各级政府安排工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了福建省气候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全省的天气气候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分析,并发布气候监测公报; 建立了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系统,制作发布年度气候公报和气候影响评价报告,开展了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对国民经济敏感行业影响的评价工作。

3、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我省气象服务工作向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更具针对性的目标迈进,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提高。

(1)决策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健全了决策气象服务机构,建立了省、市、县各级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情报灾情收集处理评估系统,初步实现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间的气象灾情收集、处理和传输快速化,实现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快速生成,图、文、表并茂。建立了决策气象服务网站,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和防御措施建议。

(2)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使气象服务更加贴近社会,服务各行各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众生活,近来我省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城市气象环境指数预报、各类生活、健康气象指数预报及旅游气象服务、地质灾害等级、森林火险等级、流域面雨量等预报,大大拓宽了为全社会服务的领域,为各行各业、各专业用户和社会民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交通、电力、海洋气象服务也进一步拓展。

(3)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不断加强。省、市、县气象局都开展了电视天气预报、电台广播、气象信息电话咨询、传真发送、网络终端调用、手机气象短信等服务方式。近年来,还增加了网站发布、显示屏公告和预警信号发布等手段,大大增加了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

(4)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效益显著。从2003年起我省人工增雨作业规模由原先的局部作业、临时作业发展到全省各地的常规作业。作业工具由原有的“三七”高炮升级到具有机动性强的火箭发射装置。到目前为止我省火箭发射装置数量已达94门,形成了一定的作业规模,作业内容也由单一的增雨抗旱发展到增雨、防雹、净化空气等防灾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省气象事业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现阶段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还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2)综合监测站网亟待完善。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地区目前自动气象站点稀疏,无法有效地获取海上气象资料,严重制约了我省海洋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的提高。陆地现有的自动站点的空间密度也还不够,缺少边界层的探测网,对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和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不足。

(3)新一代天气雷达网、雷电监测定位网、自动气象站网、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现代化手段获得的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定量化分析应用水平还不高,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

(4)通信网络尚需升级改造。目前省-市-县的气象信息传输带宽不够,尤其市-县间大多仍是窄带通信,影响了大量气象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5)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及传播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频次和覆盖范围不足,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服务领域的深度、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6)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滞后于业务科技的发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一线业务骨干相对缺乏,成为制约我省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 福建气象事业发展趋势展望

(一)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向自动化、遥测化发展

气象探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基本业务和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气象探测技术水平。 近年来,发达国家投入巨资研制发射21世纪新一代气象卫星,布设新一代气象雷达、风廓线仪、GPS定位系统等,建设21世纪的综合气象观测网。我国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设由天基、空基、地基观测系统组成的观测内容较齐全、密度适宜、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综合观测体系;建立与上述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收集传输系统和保障系统;实现全球、全天候、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进行综合观测。

福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将按照上述目标,向自动化、遥测化发展。采用现代探测技术和手段,逐步形成自动化遥感、遥测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全方位和高精度观测。探测范围逐步向海洋延伸,加强重点区域应急观测业务,满足气象预测预报、气象综合服务以及相关行业的业务和科研的需求。根据《福建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省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将大大发展。

(1)完善大气监测系统。

在地面监测站中增加一些关于近地表参数、陆气边界水、大气化学成分和热通量交换、辐射交换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分量的观测项目。在城市逐步增加城市气候观测站,监测城市大气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大气成分。

提高福州、厦门和邵武探空站的观测精度和探测高度。增设若干个地基全球定位系统和风廓线仪,建设2个(福州、厦门)业务化运行的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气象探空系统。

增强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能力。推进双偏振、随机相位编码、相控阵扫描等技术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应用。

推进卫星高分辨率大范围遥感监测信息的应用,积极采用新技术(如GPS技术、GIS技术),加强对陆地植被(特别是农作物、森林等)和海洋生态的分布、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监测,提供对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等的实时监测等。

布设若干个大气成分监测站。主要针对温室气体以及气溶胶、臭氧和水汽等重要大气成分及其相关参数进行观测。在邵武、福州和厦门三个酸雨观测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站点形成布局合理的大气成分监测网。

(2)建立海洋气象环境监测系统。结合我省沿海的地理特点,建立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海岛及沿岸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提高对海上大气环境探测能力。规划将在我省沿海布设30个自动气象站、3部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探测网、2部风温廓线仪、5个低层梯度风观测系统、6个能见度自动监测站组成的大雾监测网等。

(3)改善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改善现有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向大生态环境监测方向发展,建立农业、林业、牧业和农村发展的生态监测系统。

(4)开展城市环境监测。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要素、能源使用总量和能源结构对大气成分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变化)影响的监测,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历史档案。

(5)建立交通气象监测系统。主要是在“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和“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沿线及周边地区、在跨海、跨江大桥沿线及周边地区、在港口、海岸线、海(河)运航线及周边地区建设交通特征量(能见度、降水、结冰、公路地表温度、雷电等)监测系统。

(二)气象预报预警向精细化、客观化发展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天气业务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客观的临近预报系统在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集合预报技术已成为突发气象灾害短期概率预报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大气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性能计算机与气象观测技术(尤其是遥感、遥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气预报业务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预报时效、准确性、精细化和无缝隙程度将显著提高。我国天气预报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气业务系统:全球及中国区域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预报可用时效达到8天,中国区域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1km;一般的中短期天气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精细预报基本实现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中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明显提高,预报质量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福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也将向精细化、客观化发展。结合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依托,以分析预报人机交互系统为平台,综合利用多种探测信息和先进的预报预测技术,充分发挥预报员作用,发展完善多轨道、无缝隙、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1)通过发展数值预报技术及其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实现天气预报技术全面完成向以数值预报为基础,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支持,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天气预报制作技术的转变。发展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农业气象和生态、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多轨道预报预测业务。

(2)建立完善灾害性天气临近短时预报警报业务技术流程和业务系统。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气象卫星等高时空密度的探测信息和应用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开展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展望预报、短时预报、临近警报业务。实时发布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落区的临近短时预报警报,提高突发性天气预报时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气象服务能力。

(3)建立精细化预报体系。依托国家级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省级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等,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技术的研究和业务系统建设。建立基于数值预报的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逐步开展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

(4)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方法和气候异常的物理机制研究,预测方法由以统计为主向以动力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和统计相结合转变,提高短期气候预测特别是季节气候预测业务水平;建立滚动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丰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内涵;规范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开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价,开展气候应用服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5)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研究。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省国民经济敏感行业的各种可能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和减缓减轻其不利影响的对策。开展气候资源和气象能源的普查和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 气象服务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世界各国的气象服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公共电视网和综合类电视网都有大量的天气预报节目,而且还有专业气象频道,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有天气频道;在加拿大有天气网络;在法国也有气象频道。这些专业气象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气象信息,在全美45个有线频道中,气象频道收视满意度名列榜首,入户率第一,综合排名第二,仅次于发现频道,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我国也在今年5月开通了《中国气象频道》,它将与各省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目标是从现在到2010年,要基本建成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依托,并与其有机联系又分工清晰、适应各种需求、科技水平高、能快速响应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公共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福建公共气象服务也将朝着上述目标发展。把防灾减灾服务放在公共气象服务的首位,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气象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实现气象服务产品的专业化、个性化和服务方式现代化。构建集约化、开放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

(1)决策气象服务

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放在突出的位置,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推进决策服务向提供决策服务和建议并举的转变。强化气象灾害评估、灾害监测、灾害预报警报和服务、灾情收集分析、灾害应急联动、灾后评估等工作。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系统等影响评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跟踪服务,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改进完善决策服务系统和气象服务网站(政务),为省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服务依据。

(2) 公众气象服务

改进公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新形式,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贴近生活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电话、网络等服务手段,实现气象信息的语音化和可视化;在街道、宾馆和社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立气象灾害信息预报警报专用发布系统,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送到社区、农村和企业。结合现有公众传播媒体,使公众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95%以上。

(3)海洋气象服务

依托福建省沿海及台湾海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的海洋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海岸带、海岛、近海和海峡的影响评估及未来演变预估,发展面向海洋经济和海洋资源、海洋生态保护的气象服务,保障海上航行、生产、作业的安全。发展为海洋运输、临港工业、海岛开发、海湾开发、渔业生产、海岸带保护和滩涂开发等方面的气象服务,为我省沿海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应有的气象保障。

(4)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建设气象服务

根据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中国气象局生态环境大气监测项目的实施,建立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林业等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拓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服务。建设福建生态农业气象示范基地,为发展“绿色农业”,开发、推广名特优新产品提供服务。利用NOAA、FY、EOS系列卫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对陆地生态环境如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植被、森林的覆盖度及长势等;主要城市生态环境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酸雨等;海洋生态环境如海表面温度、近海岸泥沙、海洋污染、赤潮灾害;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森林火灾等进行监测、评估,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决策服务。

(5)城市环境气象服务

在我省主要城市建立城市环境气象特种观测系统和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全面开展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等方面的气象预报服务。充分利用我省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并加密城市自动气象站的布设,采集高时空密度的城市气象监测信息,建立城市不同功能区精细天气预报系统。开展人口聚集地环境与健康的综合研究,增强对城市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大气环境预报能力;向社会发布“医疗气象”、“负氧离子浓度”、“城市热岛”、“城市雾”、“城市雷电”、“城市洪涝”、“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等预报产品,不断满足城市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活中的气象服务要求。

(6)交通气象服务

围绕现代交通运输快速、高效、安全、正点的目标需求,在高速公路、铁路、跨海大桥、沿海岸线、海运航线等周边地区布设全程立体连续自动监测网,建立交通气象监测信息数据库,研究对交通影响严重的台风、暴雨、大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方法,提高影响交通的天气预报监测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交通气象服务。开展交通发展和气候的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和评估,促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7)重点工程气象服务

以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点开发项目以及重大社会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目标,围绕为我省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构筑三条战略通道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实施,不断加强气象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制作针对性强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开展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研究、工程立项的气候论证。对重大工程开展专项监测,监视研究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重大工程的实施过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8)人工影响天气服务

紧紧围绕我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健全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的管理体系和建设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使我省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向常规性、多方面(增雨、防雹、消雾、净化空气等)作业发展。在我省大中型水库建立“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在冰雹危害严重的地区建立“人工防雹”作业基地,根据我省经济建设的需求,拓宽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

(9)雷电防御服务

加强雷电基础研究与预警技术开发工作,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加强雷电业务、科研和服务有机结合,形成由雷电研究、监测、预警预报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防雷工程设计技术性审核及竣工验收业务流程,开展技术咨询与工程服务。全面提升我省雷电研究和业务服务的整体能力和雷电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三、结论

我省气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在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几年,我们将按照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自动化、遥测化;气象预报预警精细化、客观化;气象服务专业化、现代化,为我省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2〕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课题组成员:

1.林新彬,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

2.刘爱鸣,福建省气象台副台长,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财政体制的重大举措,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巨大。文章介绍了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的模式和现状,分析了新政府会计制度对气象部门的影响,并针对影响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财务核算和管理;影响;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154

1 引言

自2014年起,国家财政部陆续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等8项具体准则以及《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基本构建了统一、规范、科学的政府会计体系。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正式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政府会计改革新时代。政府会计制度在完善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通过“5+3”会计要素和平行记账的方式,构建了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为一体的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以期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预算执行情况。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不仅是会计核算领域的变革,也是制度层面的重大变革,它全面打破了原有的核算模式,必然会对原有财务管理方式产生影响。气象部门作为中央垂直管理事业单位,多年来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运行体制。为更好地推进政府会计制度实施,气象部门应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核算水平,为建立气象部门综合财务报告打下坚实基础。

2 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和现状

2000年以来,气象部门普遍建立了财务集中核算制度,逐步形成以计财部门为监督主体、各预算单位为责任主体、财务结算中心为核算主体的财务管理机制。计划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监督主体,主要负责部门预算编制、决算审核、预算资金的安排及运行监控等。各预算单位作为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虽不再设立财务机构和会计岗位,但仍享有单位资金和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及财务自主权,对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承担主体责任。财务结算中心作为核算主体,对各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集中核算。现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会计独立性,有利于加强预算资金监管,另一方面也割裂了财务核算与业务的关系,导致核算与管理出现脱节,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预算单位与财务核算中心也常常出现责任划分不清及相互推诿的现象。

3 政府会计制度与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

3.1 财务管理不够健全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和事项,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否,因此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归根结底需要财务制度的保证。例如,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并运用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的方式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在这种情况下,权利和责任的明确划分成为会计核算准确与否的关键,而合同就是现代经济制度下明确权利义务的工具。又如,政府会计制度改进了折旧摊销的方法,细化了存货的核算,必然要求更严格的管理资产。气象部门现行财务核算和管理机制下,预算单位并不直接接触财务核算,它们对会计理论知之甚少,也不知道政府会计改革,不了解政府会计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因此政府会计的顺利实施缺乏上层推动力。作为财务管理的责任主体,部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资产管理和合同管理不健全;未建立定期的资产对账和盘点制度,资产的末级明细账账实不符;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约定事实模糊不清,所有权归属和合同有效期限不明确,导致会计结算中心无法根据合同合理摊销与核算成本费用。

3.2 会计核算流程不够顺畅

为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平行记账的要求,气象部门对原有的财务核算系统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基础账套”的功能,搭建了财务报销和双分录之间的桥梁,但仍存在会计核算流程不够顺畅、无法及时生成凭证的问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此外,在政府会计制度下,由于核算基础不一致,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之间存在差异。为了反映收付实现制下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异,体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关系,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每个单位需编制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表。现行气象部门核算系统未能实现自动生成差异表,在业务量大、项目众多、资金来源复杂,且会计人员对政府会计制度不熟悉的情况下,仅靠人工编制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表难度较大。

3.3 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未能有效衔接

目前,气象部门使用的是财政部统一开发的资产管理系统。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气象部门需对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资产管理系统的折旧金额应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一致。由于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未能有效衔接,常常出现固定资产末级明细账不一致的情况,折旧金额的核对也无法实现。此外,由于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更侧重财务状况与事业成果,因此发生資本化的固定资产改扩建时,财务账需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科目,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核算改扩建成本。但是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固定资产转在建工程的操作步骤和流程,这将导致固定资产账账、账表不符。这说明资产管理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政府会计制度下科学化、精细化核算的要求。

3.4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府会计制度打破了单一预算会计模式下的简单、直观的会计核算方式,构建了双体系的平行记账模式,要求对同时涉及预算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的某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双重账务处理,通过财务会计要素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要素形成决算报告。“双基础、双分录、双报告”的要求,颠覆了传统核算思维,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气象部门普遍实行的财务集中核算制度,虽然强化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但也精减了会计人才队伍,一个会计常常承担好几个预算单位的核算工作,数据录入、数据统计等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人员学习政府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受限于人员编制,县局常常由业务人员兼任会计,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会计基础薄弱,学习和理解政府会计知识的难度较大。

4 做好政府會计制度下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建议

4.1 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强化政府会计思维

加强财务管理知识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使预算单位真正树立“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加大政府会计制度的宣传力度,特别要向单位“一把手”和财务负责人宣传,使他们了解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认识到政府会计改革对财务核算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为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管理基础。

4.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将资产盘点常态化。建立资产分类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资产分类登记入库,减少新增资产入账的随意性,建立定期的资产对账制度,保证资产账实相符;加强气象存货管理,完善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出入库流程。加强合同管理,设置专人管理合同,并按编号归档管理;合同签订时尽量使用标准文本,无标准文本时做到条款不漏项;建立授权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对合同条款的规范性、合同形式的完整性和合同内容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审核,避免出现支出方式、合同有效时间和权属关系模糊不清的合同,对金额较大或者影响较大的合同可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会审;加强培训,提高合同签订和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

4.3 优化财务核算流程,构建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

优化财务核算流程,加强“基础数据”的设置和使用指导,保证账套设置的一致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以及业务流程的顺畅化。在核算系统中新增“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的差异查询功能,实现差异的及时查询和自动生成。加强资产清查,保证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资产分类一致。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增加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操作,保证改扩建期间固定资产仍然账账相符。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接口,将计财业务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相连,构建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不同系统数据的自动跳转和共享,实现折旧数据按自动计提及财务凭证的自动生成,减轻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同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4 加强政府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气象部门必须要加强培训,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政府会计制度培训和讲座,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及时解决问题;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鼓励会计人员自学政府会计知识,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政府会计制度的专家、学者到单位进行讲解,提高对政府会计知识的理解;建立会计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将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与绩效挂钩。

5 结语

政府会计制度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执行,这是我国政府会计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整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顺应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气象部门应勇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努力实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为气象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8号——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EB/OL].(2015-10-23).http://www.mof.gov.cn/mofhome/tfs/zhengwuxinxi/caizhengbuling/201511/t20151102_153666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EB/OL].(2017-10-24).http://fgk.mof.gov.cn/law/getOneLawInfoAction.do?law_id=847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J].交通财会,2015(2).

[4]李博.关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 [J]. 产业经济评论,2018(5):90-94.

气象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于优化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升行政效能,改善发展环境,打造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8月1日,山东省召开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电视会议,对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进行了动员部署。编办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为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本刊采访了山东省部分省直部门和设区的市编办主任或分管副主任,以实录形式分期刊发,供各级借鉴。

采访对象:山东省发改委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行这一制度,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有效防止政府越位、缺位与错位,最大程度减少行政行为的“人治”因素,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强化权力监督制约、预防腐败,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关于在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推行好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一是把握好职权法定、全面彻底、权责一致原则,依法清理行政权力事项,切实摸清底数。二是坚持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放活与监管同步加强,继续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事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公开行政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根据实践依法审慎地动态调整清单和流程,运行好“阳光审批、勤廉发改”电子政务系统,规范优化权力运行。四是全面排查廉政风险点,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采访对象:山东省住建厅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我们看到,一个地方能否快速发展,不仅取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整体发展环境。这些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优化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客观性、重要性、紧迫性,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动力和活力,抢抓机遇,求真务实,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速增效,改革创新,用规范透明的行政权力运行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群众和企业的需求,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推进依法行政和强化服务意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现实需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重要目标,是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在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进行的行政职权梳理审核、依法确权、公开示权和权力监督制约等各项工作,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强化行政机关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态度,对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大举措。反腐倡廉的关键是有效制约权力。权力缺少必要的制约监督,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完善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切断行政权力和实施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系,防止少数人利用行政权力设阻寻租、滥用权力,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有利于健全行政职责体系和问责制度,遏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和腐败现象蔓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政府反腐倡廉建设。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一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权力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不能自行设定。行政机关必须有法律明确授予的行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不能作出行政管理行为;超出法律授权范围,行政机关也不享有对有关事务的管理权,否则都属于行政违法。二要坚持简政放权原则。就是加大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减权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要坚持便民高效原则。要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防止推诿扯皮,提高行政效能。四要坚持权责一致原则。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依法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违法或不当行使权力,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五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及其他依法不予以公开外,要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每项权力的内容。未向社会公开的,一律不得实施,即清单之外无职权。

采访对象:潍坊市编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举措,责成市编办牵头,抓紧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充分调研准备。从年初开始,以审改办的同志为骨干,专门抽出4名同志,调查我市现状,了解外地做法,研究相关政策。并先后组织到湖北襄阳、广东深圳佛山、浙江宁波温州等地考察学习,充分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明确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任务重点。二是试点摸取经验。结合实施突破滨海战略,在滨海开发区率先探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制度。试点工作于3月底基本结束,权力清单由原来26个部门15类1648项压缩为4类216项;负面清单,由原来56类项目压缩合并为10类;服务清单,由原来的237项增加到499项。三个清单制度,明确了政府有效作为的权责边界,给市场主体“松绑”,为社会组织“腾位”,有效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试点收到明显成效。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在调研考察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4月18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列入编制清单的范围、设定权力事项的依据、行政权力的分类、工作的方法步骤以及组织领导等内容。权力设定依据明确为四条渠道,即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部门“三定”规定界定的;本级政府或上级机关批准的;经本级政府同意由部门制定文件明确的。行政权力分为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监督检查、政务服务、其他行政权力等9类。整个工作分为自行梳理、审核确认、合法性审核、清单公布、流程再造五个阶段,从4月份开始,于8月底前基本结束,相关工作压茬进行。四是精心组织实施。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是不可想象的。市里召开会议专门动员部署,并成立由市编办牵头,市府办、监察局、财政局、法制办、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物价局等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小组。市编办确定10名同志,从相关部门抽调14名同志,分为5个组,实行集中办公,对部门上报权力事项进行梳理审核。到7月底,部门共梳理上报权力事项8523项,各工作组已与相关部门对接五遍以上,并陆续挂到市编办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保留、取消、下放等处置意见。部分部门的事项已进入合法性审核阶段。

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同步”:

一是市县镇三级同步部署,压茬进行。工作中,我们除了要求在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建立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外,还要求每个县市区选择一个镇街作为试点,建立清单制度,市级力争于8月底前基本完成,县市区和镇街试点于年底前完成。二是市政府部门与驻潍上属单位同步推进。我市的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工作范围,不仅包括市政府工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还将国税、地税和气象等驻潍上属单位,纳入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的提报范围。三是“三个清单”同步展开。我市提出建立“三个清单”制度,做到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和负面清单三个清单同时进行,全面规范政府部门权力运行,其中,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由市编办牵头,负面清单由市发改委牵头。四是建立清单制度与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同步推进。我们在对部门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进行摸底的同时,也将清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作为工作重要内容,将建设、规划等14个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共精简下放27项,其中下放8项、调整14项、冻结5项,压减比例达29.7%。五是建立清单制度与理顺市区关系同步推进。工作中,我们注重市区两级权力事项的衔接,对市区相关权力事项进行逐一梳理,明确市区两级政府职责权限,合理划定市区职责边界,解决市区存在的职责交叉、边界不清的问题。

在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走了一些弯路,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要明确一名市领导真抓实靠。这项工作涉及所有工作部门,协调推动难度非常大,如果仅靠编制部门唱独角戏,很难如期完成任务。二是要配足工作力量。仅市一级审核的事项近万项,查阅的法律法规规章多达3000多部,工作量巨大,仅靠编制部门自身力量不行,必须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专心工作,全力推进。三是要选一批专业骨干挑大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政策性、法律性、专业性强,需要一批业务熟、懂法律、责任心强的精干力量作支撑,特别是各工作组的组长、副组长,一定要配强配精。四是要明确分类标准。对清单的分类要科学合理,准确把握分类标准,使部门在事项分类中便于把握、对号入座;填报标准要规范,事项编码、事项名称等填写要规范,引用法律法规规章要准确;审核标准要明确,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明确的审核标准,便于指导和操作。五是要加强业务指导。万事开头难,在工作推进中,我们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时感觉孤军奋战、无处下手,亟需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全省推开后,希望在加强上下级之间、地市之间信息交流和业务指导上下功夫,少走弯路,推动工作均衡开展。

采访对象:青岛市编办

今年7月份以来,青岛市全面启动了推行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工作,将行政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制度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同步分类推进,把西海岸新区作为重点突破区和领航区,大胆创新、主动破题。7月19日,市政府常委会研究通过《青岛市政府关于推进行政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制度的实施方案》。7月25日,市政府颁布232号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向西海岸新区(黄岛区)赋权的决定》。

一是将权力清单与服务清单并行推动。权力清单做“减法”,减权不减责,重点抓好部门职责清理、目录管理、精简下放、流程再造、风险防控、监督问责等6个环节;服务清单做“加法”,加量提质,重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要求各部门和单位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三定”规定,对现有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逐条逐项分类登记,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应管善管、能快则快”原则科学厘权,做好取消、转移、下放、调整工作。同时,进一步修订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三定”规定,强化主体责任。按照方便服务对象和提高服务效能原则,扩大政务服务范围,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增加个性化政务服务和“绿色通道”项目,同时,通过政务服务效能监管,强化质量督导和跟踪问效。

二是把西海岸新区作为突破区和领航区。按照依法依规、需求导向、权责一致、重点突破原则,重点研究投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监管、产业用地、城市管理等方面向新区全面下放权限,通过制定权力清单、放宽市场准入、创新监管机制、调整机构职能配置等具体措施,激发新区发展活力,努力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目标。6月12日,会同市国土资源房管局、法制办等部门通过231号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市级国土资源行政审批权限的决定》,向新区先期赋予了土地管理权限。目前梳理出67项权力清单,7月25日通过232号政府令《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向西海岸新区(黄岛区)赋权的决定》颁布,确保市级管理权限向新区放开、放好、放到位。

三是充分体现依法依规权责一致原则。坚持“有权必有责”,全面构建权力下放的配套法治环境,赋予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的行政管理权限总体采用委托的方式实施。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确保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于法有据、赋权方式合法规范。相关市级权限下放后,其法律后果相应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的承接部门承担,因行政管理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管理机构负责举证及出庭应诉等法律事务;因行政管理发生的行政赔偿,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财政负担;赋权事项中涉及安全生产管理的,由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行政赋权和法律赋权有机结合。

采访对象:烟台市编办

根据中央、省关于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决策部署,今年6月份,我办向市政府领导报送了关于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对此,市委副书记、市长、市编委主任孟凡利做出批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对于进一步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对于依法合规行政、对于政务公开都是一件好事,也可作为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为保证工作质量,我办结合我市实际,精心谋划,强化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将省内外部分先进地市作为学习重点,通过现场考察座谈等方式,广泛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进一步丰富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任务和方向。二是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召集市财政局、物价局、卫生局、公安局等13个行政职权较多的部门,召开了工作座谈交流会,广泛征求了他们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建议。三是组建工作班子。从市编办、市监察局、市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7个工作小组,准备集中3-4个月时间,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办拟订了《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确保今年年底前在市县两级建立起全面详实、无缝覆盖的权力清单制度。下一步,我办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下发实施文件。待市编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立即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实施,全面推开各项工作。二是开展工作试点。在正式文件下发前,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试点,努力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先进经验做法。三是强化督导检查。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建立定期调度通报制度,督促各部门、单位加快工作推进步伐,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采访对象:泰安市编办

泰安市将认真贯彻全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电视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牢牢把握“三项原则”,注重“四个结合”,做到“五个到位”,确保全市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对行使的行政权力,对照法律法规规章、部门“三定”规定等,进行全面梳理,切实明确行政权力范围,统一权力设定标准,规范权力运行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行为的人治因素。二是坚持清单之外无职权原则。行政权力清单公布以后,对于没进入清单的职权,原则上一律不得对外行使。三是坚持公开透明阳光原则。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清理过程和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和广大干部群众公开,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行政权力清单公布以后,履行职权情况和具体工作流程也要相应进行公开。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布局紧密结合。准确认识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保持改革的定力,把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作为优化全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落实到位。二是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紧密结合。结合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推进情况,及时调整部门职责,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确保权力事项调整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履职评估制度,建立部门职责履行常态化机制,着重加强职责履行精细化管理,真正摸清部门单位行政权力履行及实际运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三是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从反对“四风”、优化作风的角度,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干部群众及各类投资创业主体的意见建议,全面梳理本地区本单位现有权力事项及权力运行情况,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建立权力台账,公开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下一步职能转变和行政权力调整的意见。四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借鉴和运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机制和工作成果,掌握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两项工作的节奏,统筹把握时间节点,打好进度穿插,搞好业务培训,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做到五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市县两级全部成立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负责人靠上直接抓,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二是政策把握到位。召开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培训班,就权力清单政策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机构编制部门和其他部门单位相关负责科室和负责人的政策把握水平,为整个工作打个良好基础。三是调研论证到位。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吃透上情,摸清部门单位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四是协调配合到位。机构编制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做好政策指导、组织协调、审核确认等工作,从面上抓好对全市工作的指导。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公室、法制办等部门单位立足部门职能,根据工作分工,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地做好相关工作。五是督促检查到位。把这项工作纳入对部门、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做好平时督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促其认真整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采访对象:莱芜市编办

权力清单制度要落到实处,须做好三方面保障。一是法律依据要充分。行政权力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产生直接影响的行政行为。如果法律依据不充分,就会造成公职人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二是梳理清单要全面。对纳入清理范围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各类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摸底,确保不漏项、不丢项、不留死角。三是制度执行要彻底。部门真正按照公布的权力清单以及规范的运行流程、裁量权和收费标准行使行政权力,是权力清单制度有效实施的最终保障。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还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单纯以数量为导向。权力事项清理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不能单纯以数量为导向、以比例定目标,造成该减的没减下来、不该减的减下去,出现监管空白和服务缺位。二是只管取消、下放,不管实际效果。权力事项取消后,有没有负面风险,下放后地方有没有条件承接,能不能正常运转,都需要调研论证,审慎决定。三是急功近利、一刀切。权力清单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项目多、涉及法律法规多、专业性强,单是公安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事项就有1000多项,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采访对象:滨州市编办

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广泛、情况复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认真做好部门现有行政权力的清理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做细致、做扎实,才能确保权力清单真实、准确,才能顺利推进取消下放、规范优化、制约监督等后续工作。否则,简政放权就会变成“数字游戏”,优权制权更无从谈起。二是要尽快梳理并公开“非权力清单”。例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服务、行政信息等非权力行政方式的适用范围和行使要求,使得非权力行为也能与权力行为配套协调地依法行使,全面发挥出清单制度的应有功效。三是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权必有责。清单晒了之后,是否按照权力清单里的规则行使权力?如果没有,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要避免“权力清单”沦为一纸空文,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责任清单”的跟进。惩治和纠正某些政府部门与公务人员的敷衍了事、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采访对象:临沂市编办

2012年8月-2013年5月,临沂市就开展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和确认工作,摸清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底数。共取消各类行政权力事项423项,最终确认市级行政权力事项5672项,其中,市政府实施的行政权力事项201项、市直59个部门实施的行政权力事项5471项。通过清理审核,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工作,印发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清理审核工作的总体要求、清理依据、审核范围和实施步骤。从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审核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负责清理审核的组织协调、调度指导和审核确认工作,为清理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清理审核过程中,机构编制部门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着重分析梳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职权;法制部门注重把握依法行政,严格论证行政权力事项的法律法规依据;监察部门注重加强对清理工作的监督监察,确保了工作开展取得实效。

二是明确范围依据。在范围类型方面。临沂市政府把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全部纳入清理审核范围。同时,按照行政行为的不同类型,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划分为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征用和行政奖励等9个类别,进一步明确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类型。在标准依据方面。临沂市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出台了4项清理审核的标准依据。即以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对没有依据的行政权力予以取消或废止;以部门“三定”规定为依据,对机构设置已经调整,相关法律、法规尚未修改的行政权力予以调整规范;省政府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决定将行政机关的执法职责调整给其他行政机关的,根据省政府规定作出调整;以有权批准机关的批准文件为依据,对部分行政征收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进行调整规范。

三是严格工作程序。在清理审核前,为提高审核效率,实行了责任分工制度,对所有列入清理审核范围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分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根据工作节点要求,倒排日期,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计划。在清理审核过程中,对各部门报送的事项,逐项从行政主体资格、权力事项名称、权力事项分类、行政权力依据等方面进行审核。对某些复杂的事项,进行集中会审,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保证了审核工作质量。清理审核结束后,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公布市级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权力事项和行政执法依据的通知》,并及时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列出了各部门的行政权力事项清单,供社会各界监督。

下步,我们将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E:FQJ

关键词:权力清单 职能转变 简政放权

上一篇: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系统集成论文范文